学科建设方案(汇总4篇)

时间:2025-05-06 12:35:36 admin 今日美文

学科建设方案 第1篇

遵循国际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服务于国家创新型发展战略和社会需求,围绕一流大学发展目标,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立德树人为根本,突出全人教育,形成具有通专融合、学研融合及多样化培养途径特色的一流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体系,为国家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奠定高素质创新人才基础,着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到2020年,本科、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规模稳定在11000人左右;建成一批优质生源基地;一半以上的专业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模式;更多的学生可二次自主选择主修专业或辅修专业。通过认证和评估的工科专业数量逐年增加;具有国际学习经历的学生比例逐年提升。在探索和总结拔尖创新人才教育教学规律方面成果凸显。

建立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机制;学校基础研究和服务社会能力显著增强,咨政育人功能充分发挥,科学研究支撑社会经济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不断扩大,对外学术交流话语权与话语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年度科研经费、国家级项目/基金等逐年增长;新增多个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国家级/省部级研究平台/基地、国家或教育部创新团队(群体);SCIE/SSCI/A&HCI/CSSCI收录论文的年增长率达到10%以上、一区SCIE、SSCI、权威社科期刊论文年增长率在10%以上。

围绕行业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培养一大批创新创业人才,着力解决科技与经济发展脱节的现实瓶颈问题。建立和完善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创新链条,催生一大批原创性科技成果并加速转化,服务社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同时,学校在国内社科理论界和高端智库界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增强学生爱国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实践创新能力充分结合,师生传承优秀教风学风校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成效明显,国际文化传播能力明显提升。以历史文化、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软实力构建重庆大学“双一流”建设的新型文化体系,显著增强推动学校发展、社会进步和引领文明进程的能力。

建成与我校学科建设、师资引育、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等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国际化办学治理和服务体系,国际化协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国际化人才培养成绩显著,吸引海外优质师资、科研团队和学生能力强,师资队伍国际化能力增强,来华留学教育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环境得到改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

五、组织保障

学科建设方案 第2篇

高等教育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同向同行。八十多年前,为拯救贫弱的祖国贡献力量,重庆大学应运而生。在战火频频的动乱年代,学校坚持教学科研,为民族培养了一批有用之材。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校配合国家进行院系调整,大力支持兄弟院校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重庆直辖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学校更是扎根中国大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今天,学校准确把握国家“双一流”建设精神内涵,提出“树西南风声、创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进一步诠释了学校办学宗旨的深刻内涵。

在每个历史阶段,学校都在国家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格局中找准了自身定位,团结和引领广大师生共同奋斗。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的办学定位更加精确、卓越,是一脉相承下的递进与升华。通过“双一流”的重点建设,学校在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的作用会更加凸显,成为重庆创新发展的主力军、西南地区高水平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战略高地、我国高等教育强国战略大格局的排头兵,并努力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自创办以来,重庆大学始终与中国命运、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紧密相连,珍惜并把握住了每一次历史机遇,1960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1998年成为“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1年成为“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4年成为中央直管高校,2014年牵头成功申报“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

在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以服务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形成了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相匹配的两大优势特色学科专业体系,为国家区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撑。一是形成了采矿、冶金、材料、动力、机械、电气、自动化、通信、计算机等与工业体系配套齐全的学科专业体系;二是形成了城乡规划、建筑、风景园林、土木、给水排水、城市环境、建设与房地产管理等与城乡建设配套齐全的学科专业体系,有力地支撑了西部工业发展和城乡建设。

经过多年建设,学科综合实力不断加强,独具特色的理工学科在国家和世界诸多大学评价当中表现不俗。

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成为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1)人才培养方面

学校以造就“行业精英、国家栋梁”为使命,为国家输送了40万余名高级专门人才,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和工程技术人才,约50%毕业生投身到了西部建设,成为为西部建设输送人才最多的大学之一,毕业生质量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2)科学研究方面

建校以来,学校秉承优良的办学传统,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创造了中国科学界的多项第一:成功创建了国内第一座35千瓦短波电台、成功研发了我国化工史上第一批棓酸塑料、冯简教授成为中国的北极科学考察第一人、乐森璕教授第一个发现了3亿年前古生物鱼类化石、丁道衡教授第一个发现了白云鄂博铁矿、成功研制了国内第一台工业CT机、获得中国高校第一个国家发明奖和第一个城市规划国家科技进步奖等。

近年来学校按照“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基本要求,贯彻落实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精神,主动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要求,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积极推进科研领域综合改革,学校科研实力显著提升,为一流大学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3)社会服务方面

学校围绕外部需求,依托学科优势和特色,积极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智库咨政等社会公共服务,发挥高校智库作用,大力推动政产学研用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努力为重庆市经济建设提供人才保障。近年来,学校大力开展技术转移转化和咨政服务,力促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以来,学校承担企业委托的技术开发、咨询、转让和服务等项目近万项,实现技术转移近三百件,为产业技术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积极推动中外合作办学,扩大留学生教育规模,引进海外智力,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多年来,学校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与美、英、法、德、俄等30多个国家的154所知名高校、国际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越来越多的教授担任重要学术组织职务,受聘为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主编、副主编或编委,参与制定、推广国际技术标准,受聘世界一流大学的客座教授、兼职教授或荣誉教授等。此外,通过举办或承办一系列国际学术会议,打造出“建筑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国际机械(动力)传动国际学术会议”“高电压工程与应用国际会议”等品牌会议。通过引智基地的建设,高水平的外籍人才数量也大幅增加。同时,学校已接收来自五大洲140个国家的留学生,规模和结构都出现了可喜的进步。

学科建设方案 第3篇

充分发挥校党委在学校“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1. 成立学校“双一流”建设工作小组,由校长任组长,相关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在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领导下,负责具体落实学校“双一流”建设各项工作任务。

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发展规划处,主要负责“双一流”建设过程中的宏观管理和组织协调。

2. 明确工作小组各成员单位的对应职责。建立“整合统筹、交叉配合、协同攻关、责任落实”的协调联动机制,确保学校“双一流”建设稳定、有序进行。充分发挥学校学术委员会和战略专家组的咨询审议功能。各建设单位负责落实具体的建设任务。

学科建设方案 第4篇

“双一流”建设是重庆大学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学校将秉承“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办学宗旨,准确理解和把握_、_对“双一流”建设的要求,认真分析一流大学的主要特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快建设步伐,实现内涵式发展,早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力争到2020年,各项建设任务与改革任务取得明显成效,形成综合性大学格局,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到2029年建校百年之际,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有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综合办学实力显著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建成特色鲜明、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积极的贡献。

到2049年建校120周年,更多的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建成特色鲜明、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