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动研究方案 第1篇
二.教育行动研究法的“行动”特征
1.从研究目的看,是“为行动而研究”
行动研究打破了传统研究在研究目的上的局限性,它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理论上的产出和普遍规律的发现,而是为了行动的改进、实践的改进。
2.从研究对象看,是“对行动进行研究”
行动研究是抓住行动中值得关注的对象作为研究的问题的。
3.从研究环境看,是“在行动中研究”
行动研究既不是在实验室里进行,更不是在图书馆里开展。行动研究的环境是教师工作于其中的实际环境。教师在自身的教育教学行动中发现问题、分析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改进自身工作。这把研究和教育行动结合起来。
4.从研究人员看,是“行动者进行研究”
5.从研究范围看,是研究者行动所涉及的范围
研究者不是去研究工作范围之外的对象。他研究的是自己工作中涉及的具体人、事、物。其研究结果----问题的解决及由此得到的经验只限于自己特定的工作范围内有效,不一定能普遍应用。
6.从研究进程和方法看,是边行动边调整
行动研究要通过研究者行动上的干预来达到对象的改变。行动干预的进程和方法没有一个严格的程序,也无法预先完整地设定。它具有弹性或动态性,由研究者根据情况边实践边修改。
7.从研究结果看,是行动的改进、发展
行动的改进和发展具有双重含义。一是学生行动的改进和发展:学习行为、品德行为、社会性行为;二是教师行动的改进和发展;教师获得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三.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
凯米斯的四环节:凯米斯(kemmis)认为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发展的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都包括了四个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环节: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
1.计划
计划是行动研究的第一个环节,它包括了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设想。
对于行动研究来说,它不要求设想完善的计划,任何计划都要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情况的发展变化作出调整和修改。
2.行动
实施计划,即按照目的和计划行动。这里采取的行动,就是对研究对象的干预,即施加自变量的影响。
3.观察
即考察,这一环节的任务是搜集资料,从而对行动的整个过程、获得的结果、行动的背景等尽可能有详细的了解。
4.反思
反思是对行动结果及其原因进行思考。这一环节包括了:整理和描述,评价解释。
以上四环节是不断循环的,每一次循环都有所改进提高。
行动研究案例一
研究背景:长沙市一所普通初级中学高中二年纪学生一个教学班共45名学生。指教者为该班的任课教师。
项目时间:2004年3月至2004年11月
发现问题:学生在英语阅读课上表现不积极,不太愿意参与课堂活动。
提出假设:
1. 学生对英语阅读缺乏兴趣。
2. 学生的现有语言能力有限,无法回答老师的提问。
3. 学生担心答错了丢面子。
4. 教师的课堂活动设计单调,学生参与机会少。
5. 课堂气氛过于严肃,没有轻松的环境,学生不敢发言。
6. 阅读材料过于陈旧、单调或远离现实生活。
初步调查:采用问卷方式调查学生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原因。
调查结果:
1)89%的同学表示对英语阅读有兴趣。
2)在自我评价中,仅有5名同学认为自己能比较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与我们所观察和感受到的比较一致,占全班总人数的11%。
3)认为阅读材料过于陈旧、单调或远离现实生活的有7人。害怕答错问题丢面子的有15人。认为自己现有的语言能力有限,无法回答老师的提问的6人。
4)半数以上同学表示他们不主动发言的原因是阅读课堂气氛太严肃,不敢发言。
重新认识问题:大部分同学不积极参与阅读课堂活动的主要原因来自于课堂气氛的沉闷。教师需要调整自己以往的课堂教学方式。
教育行动研究方案 第2篇
行动研究要通过研究者行动上的干预来达到对象的改变。行动干预的进程和方法没有一个严格的程序,也无法预先完整地设定。它具有弹性或动态性,由研究者根据情况边实践边修改。
7.从研究结果看,是行动的改进、发展
行动的改进和发展具有双重含义。一是学生行动的改进和发展:学习行为、品德行为、社会性行为;二是教师行动的改进和发展;教师获得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教育行动研究方案 第3篇
“孝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种具体形式、一项重要内容。它的基本内涵是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核心理念是通过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培养爱心,从而以爱心唤醒爱心,以爱心换取爱心,以爱心传达爱心,在反复传达中使爱心得到充实和发展并推己及人,辐射到亲人以外的人中去,使爱得到迁移与升华。
新时期的孝德教育我们认为应包括三个层次的内涵:一是孝敬父母。具体来说,孝敬父母及长辈,要有责任心,做好自己分内之事,并能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二是关心和尊重他人。在学校具体做到尊敬师长,关心同学,互帮互助,尊重和扶助弱势群体,即要做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三是关注社会。在尊敬孝敬自己的亲人和关心他人的基础上,学生能主动走入社会、关注社会,做一个遵纪有礼的好少年。
教育行动研究方案 第4篇
《中中央_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
当前,家长普遍对独生子女都有过高的期望,对孩子十分溺爱,加上“再穷不能穷孩子”的传统教育观念,使孩子不知道“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道理。有的孩子,哪怕父母节衣缩食供养他,也被认为理所当然或与他无关。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我们的孩子却很少有孝心和感恩的意识和行为,这就丧失了做人的最起码道德。这些现象都反映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漏洞,反映出我们的德育工作的欠缺和不足。
古人曰:“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孝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孝是中华文化持久不衰的根脉,是构建现代文明和谐社会的基石。“孝心孝德”作为传统美德,可以促使自我进步发展,使家庭和睦温馨幸福,使社会和谐文明稳定。在当今这个被经济大潮“淹没”的时代,孝敬父母(长辈)仍然是我们中国人不变的传统。只有在家庭中尽孝,在工作上才能敬业,对国家才能尽忠。大力倡导以孝为先的中华传统美德,既有利于人们正确处理个人、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又有利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选择孝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新孝德教育,引导学生践行“感恩”,这不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更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决定成立开展“小学生孝德教育的行动研究”。坚持以人为本,通过真、近、实、小的教育活动,使学校德育工作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教育行动研究方案 第5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了解传统孝道文化的深刻内涵,探讨传统孝道文化的现代德育价值,认识传统孝道文化对现代学校德育的特殊作用,认识传统孝道文化对促进小学生道德生成、发展的意义。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人文精神,让学生从庸俗走向高尚,从知识学习走向精神教化,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讨现代中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构建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践体系。
教育行动研究方案 第6篇
3、再一次调整:编好写作提纲
指导策略的调整,在一些学生身上奏效,但还有不少同学的作文修改只是作了稍稍的改动,改观不大。究其原因,是学生对照写作要求,觉得相距甚远,修改等于重写,太麻烦。确实,对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写一次已是不容易,重写更是头痛。为此,我开始强调写作前要精思,编好写作提纲。我了解到,大部分学生作文前没有计划,提笔就写,一气呵成,写到哪里算哪里。凭感觉写出来的作文,能勉强凑足篇幅,但很难符合作文要求。
起初,学生虽然编写了写作提纲,但作文的随意性还是很强。原因是多数学生写作提纲是为了应付老师。为此,我把提纲的讲评与修改引入课堂。要求学生在课堂内修改作文提纲,检查提纲与题目是否吻合,并把提纲写具体。教师巡视,挑出较好的提纲作示范。经过几次训练,学生作文偏题情况大大减少,作文讲评讨论后的“修改工程量”大为减轻。学生变得乐于动手修改作文了。
教育行动研究方案 第7篇
通过收集的数据,可以看出我们的行动研究方案取得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课堂参与活动的人数大大增加,课堂气氛更加轻松、和谐,师生关系也更加融洽。但是我们的计划也存在不足。我们发现大多活动都是采用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的方式,阅读时间充足,阅读的材料大多是学生感兴趣的,难度适中或偏低的。我们担心一旦学生在限时阅读测试中碰到难度稍高的,而且是他们所不熟悉的阅读内容时,会感到很被动。因此,我们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要教授一些有效的阅读技巧。我们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要开展一些快速阅读训练,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适当地提高一些阅读材料的难度,以训练学生运用有效的阅读策略进行阅读。
案例分析:
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行动研究过程。问题来自于教师在自己的阅读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学生在英语阅读课堂上表现不积极。教师在初步调查中发现课堂气氛过于沉闷是学生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个问题,教师意识到要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方式,设法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方式为主的课堂学习氛围。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了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参考了相关资料,设计了实施的计划。通过收集的数据对行动研究的效果进行了评价,教学效果明显改观。同时教师也发现了新的问题。
教育行动研究方案 第8篇
week
item
1
2
3
4
5
6
7
8
collaborative strategic reading
☆
☆
☆
☆
head start
☆
☆
☆
☆
self-access reading
☆
☆
☆
☆
group discussion
☆
☆
☆
☆
data collecting
questionnaire
☆
☆
observation
☆
☆
☆
teacher log
☆
☆
☆
☆
☆
☆
☆
☆
数据收集方式:教师日志、观察、问卷调查
教育行动研究方案 第9篇
1、小学生孝德现状调查研究。
对小学生孝德现状进行调查并作出分析,为制定孝德教育内容及计划以及孝德教育获得第一手资料。
2、构建小学生孝德教育的目标体系。
目标分为总目标和“高、中、低”段的分目标。
3、开发孝德教育资源,编写1-2套孝德文化校本教材。
包括古今孝德知识,我身边的孝德榜样等等。
4、探索小学生孝德教育的实施策略。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我们将以课堂,学校,家庭为阵地,以活动、教学、学科渗透等策略,借助资料、图片、文字、榜样、录像、情境渲染以及家庭实践等形式,通过班会、讲故事、编儿歌、亲子活动、手抄报、写信和布置家庭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研究实施。
教育行动研究方案 第10篇
凯米斯的四环节:凯米斯(kemmis)认为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发展的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都包括了四个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环节: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
1.计划
计划是行动研究的第一个环节,它包括了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设想。
对于行动研究来说,它不要求设想完善的计划,任何计划都要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情况的发展变化作出调整和修改。
教育行动研究方案 第11篇
(一)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采用事实调查和征询意见调查对小学生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现状进行调查了解。
2、行动研究法。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参与研究的教师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进行分工、分头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参与并真实记录学生的发展变化,从大量的教学案例、学生成果中来分析、提升课题研究的成果。这一研究过程也伴随着教师的发展进步,师生共同构成研究的主体,使研究过程易于教师接受和操作。
3、个案研究法。观察学生日常行为及变化,以及在各类德育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行为表现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并进行案例反思。
4、经验总结法。
根据已积累的资料,及时加强反思总结。
(二)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主要是拟定研究方案,包括设计课题研究方案、拟写计划、建立课题组组织机构、向省、市、县教科所申报立项,培训教师等。
第二阶段:探索研究阶段()。通过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激荡学生心灵,引导学生自觉践行孝德,提高品德修养。课题组成员不断提出新设想,完善原有方案,争取最理想的研究效果。具体措施为:
1、小学生孝德现状调查。
为加强孝德教育及课题研究的针对性,我们将开展小学生孝德现状调查。目的是把握小学生现有孝敬父母道德认知水平与情感行为特点及其成因,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提高孝德教育的实效性和课题研究的科学性。
2、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校园东面有一面以“孝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墙,主要内容为:“颂读经典,崇尚孝道”、“学习优秀,弘扬孝道”、“孝敬长辈,践行孝道”等内容;在学生集散广场四周,建立了六组宣传栏,上面展示的是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每一幅图画都色彩艳丽,栩栩如生。在餐厅外墙上有《弟子规》的宣传栏;教学楼内随处可见孝的名言警句;每间教室的班级文化建设也是紧扣孝德教育主题。我们希望通过将孝德教育与营造深厚的孝德氛围结合起来,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让每一个角落都育人。
3、编写校本教材。
教育行动研究方案 第12篇
1.问卷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都喜欢改进后的课堂教学方式。89%学生对目前的课堂活动的设计很满意,78%的学生认为课堂学习气氛比以前更加活跃和轻松。93%学生都表示自己的课堂参与机会较以前多了,参与的积极性也比以前高了。
2.课堂教学观摩:从观摩记录看,学生从过去每节课仅有6-7名同学发言,到后来绝大多数学生在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中发言,全班的气氛都带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