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产业布局调整方案 第1篇
深入贯彻落实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西部大开发、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充分利用资源型城市煤炭开发、技术人才和市场需求等条件,开展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努力延伸产业链,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东北地区在资源环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煤头化尾”为抓手,推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区利用煤炭资源和化工基础优势,形成合力、协同发展,建设黑龙江龙泰公司双鸭山煤制烯烃等项目。西部地区利用云贵地区煤水资源组合特点,建设中国石化毕节煤制烯烃等项目。中部地区依托山西、河南现代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要素资源优势,在朔州、鹤壁分别择优选取业主,各实施一项煤制烯烃升级示范工程。
石化产业布局调整方案 第2篇
依托骨干企业、科研院所技术装备研发基础,完善“基础科研、研发平台、装备制造、示范工程”四位一体的创新体系,结合示范工程和产业示范区建设,推动煤化工成套技术装备自主创新。
煤炭分级利用领域,重点突破加压、连续热解和油气尘高效分离技术装备;煤炭气化领域,重点突破兆帕大型水煤浆气化、兆帕以上固定床加压气化和熔渣气化、大型干煤粉气化、大型空分装置及稀有气体提取、干法除尘、气化炉废锅等技术装备;净化合成领域,重点突破大型低温甲醇洗、大型合成气压缩机、防爆电机、大型低压甲醇合成等技术装备;能量利用和废水处理领域,重点突破合成气燃气轮机、合成反应热高效利用、低位能有效利用、智能空气冷却器、密闭式循环冷却系统、含盐废水处理、结晶盐综合利用、废水制浆等技术装备。
石化产业布局调整方案 第3篇
石化产品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原料,市场需求巨大,但受油气资源约束,对外依存度较高。2015年,原油、天然气、乙烯、芳烃和乙二醇对外依存度分别高达、、、和。我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采用创新技术适度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对于保障石化产业安全、促进石化原料多元化具有重要作用。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现代煤化工技术已取得全面突破,关键技术水平已居世界领先地位,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基本实现产业化,煤制芳烃工业试验取得进展,成功搭建了煤炭向石油化工产品转化的桥梁。但是,目前产业整体仍处于升级示范阶段,尚不完全具备大规模产业化的条件,系统集成水平和污染控制技术有待提升,生产稳定性和经济性有待验证,行业标准和市场体系有待完善,且存在不顾生态环境容量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盲目规划建设现代煤化工项目的势头。针对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加强科学规划、做好产业布局、提高质量效益,化解资源环境矛盾,实现煤炭清洁转化,培育经济新增长点,进一步提升应用示范成熟性、技术和装备可靠性,逐步建成行业标准完善、技术路线完整、产品种类齐全的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安全、绿色、创新发展。
石化产业布局调整方案 第4篇
(一)深入开展产业技术升级示范
认真总结前期产业化示范经验教训,主动适应产业发展新趋势和市场新要求,突破部分环节关键技术瓶颈,提升系统集成优化水平,推动产业技术升级。重点开展煤制烯烃、煤制油升级示范,提升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水平;有序开展煤制天然气、煤制乙二醇产业化示范,逐步完善工艺技术装备及系统配置;稳步开展煤制芳烃工程化示范,加快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二)加快推进关联产业融合发展
按照循环经济理念,采取煤化电热一体化、多联产方式,大力推动现代煤化工与煤炭开采、电力、石油化工、化纤、盐化工、冶金建材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提高资源转化效率和产业竞争力。
石化产业布局调整方案 第5篇
统筹区域资源供给、环境容量、产业基础等因素,结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及大型煤炭基地开发,按照生态优先、有序开发、规范发展、总量控制的要求,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采取产业园区化、装置大型化、产品多元化的方式,以石油化工产品能力补充为重点,规划布局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榆林、宁夏宁东、新疆准东4个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推动产业集聚发展,逐步形成世界一流的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每个示范区“十三五”期间新增煤炭转化量总量须控制在2000万吨以内(不含煤制油、煤制气等煤制燃料),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编制好总体规划,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做好规划水资源论证,落实水资源条件,择优确定项目业主,有序推进项目建设。结合示范区发展情况适时进行评估,建立示范区的动态调整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