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店规划布局方案 第1篇
全力做好早餐网点建设,逐步缩短社区居民早餐通达时间,提高重点区域早餐网点密度,分三个阶段推进实施。
1.至2021年底,全市累计新增早餐网点1,025个。中心城区居民区早餐网点实现步行通达时间12分钟以内、布点半径800米的目标;郊区城镇化地区居民区早餐网点实现通达时间15分钟以内、布点半径1,000米的目标。重点区域千人网点数平均达到个,其中商务楼宇增设网点328个,产业园区增设网点177个,新建大型居住社区增设网点157个,医教集聚区增设网点87个。
早餐店规划布局方案 第2篇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早餐工程建设中的作用,在早餐网点规划、运营、管理等方面出谋划策,出台自律性行规、行约等,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附件2
上海市早餐经营业态导则
为加强对本市早餐供应服务的指导,明确早餐经营业态规范和业态结构配置要求,推动早餐工程持续有序健康发展,现依据《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早餐工程建设的意见》(沪委办〔2020〕36号)和《上海市推进早餐工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沪委办〔2020〕60号),制订《上海市早餐经营业态导则》如下。
一、总则
早餐店规划布局方案 第3篇
新建大型居住社区早餐网点根据其社区商业中心特点配置,一般以标准化菜场为核心,综合配置早餐服务集群。大型新建居住社区早餐网点以早餐特色单店、连锁早餐店、便利店配置为主,经营品种、价格和档次与所在社区消费水平相适应,提供多种风味的便捷早餐服务。推动中央厨房门店进驻大型新建居住社区,鼓励社区食堂增设早餐服务。对基础业态无法满足需求的居住社区鼓励“互联网+早餐服务”,增设自动早餐售卖机、共享取餐柜、流动餐车等灵活多样的早餐网点。
六、提升早餐供给水平和质量
早餐店规划布局方案 第4篇
定义:企业利用第三方互联网外卖送餐平台或开发运营自有平台,通过在线外卖,即时配送,快递到家,实现线上服务、线下体验及现代物流深度融合,为消费者提供早餐服务的智能业态。
设施引导:应依托网络订餐平台,拓展数字化经营渠道,健全消费端App、商家端App、PC端店铺管理系统和收银系统,完善O2O业态结构,实现电商与店商的融合共享。
供应引导:具备线上线下运行能力和服务能力,对入网经营者实行准入前承诺,健全入网经营者档案管理和信息公示;有效实施配送过程情况监控,保证送餐员与客户即时联络沟通,确认送餐位置,并保证餐品按时送达。
服务引导:建立相对稳定的快递送餐员队伍,加强送餐员的食品安全培训,建立、健全快递送餐员管理制度;快递送餐应配置冷热双温箱,提供热食和冷食两种食物配送保温条件;实行餐品配送物流全程可监控,实施快递餐品包装封签制度,推进无接触配送。
三、布局导向
1.居民社区。对一般居民社区和新建大型居住区,应发挥和提升标准化菜场(超市)功能,建立以中小型早餐零售摊店为主的早餐服务集群,推动建立社区食堂,引导便利店和连锁早餐店进社区。注重平衡业态分布,提高早餐供应的覆盖率。重点关注早餐网点薄弱区域和新建大型居住区等尚未成熟社区,引导流动餐车进入,为居民提供便利快捷、丰富多样的早餐服务。
2.商务楼宇、产业园区。对商务楼宇、产业园区(工业、科创园区),提倡复合利用楼宇设施,鼓励多种早餐连锁店、便利店入驻。推进产业园区、商务楼宇现有餐饮门店开发白领早餐,鼓励设立共享食堂,配置智能取餐柜、自动售货机等服务设施,方便网订自取、外卖送餐,构筑丰富多样、开放便利、富有品味的早餐环境。
3.流动人员密集区。对商务中心和轨交站点、旅游景点等人流密集区,推进集中布局各种有特色的早餐业态,开发中西结合、品质上乘的特色、品牌早餐。固定网点配备不足的,应依照“便民利民、需求匹配、交通允许、市容和谐”的原则,定点定时引入流动早餐车,打造体现民生温度的城市亮丽风景线。配合轨道交通建设,鼓励灵活应用站点内外空间,引入西式轻食单店或多样化智能早餐服务模式,配置智能取餐柜和自动售货机等设施,增强公共空间的活力。
4.医教集聚区。对医教集聚区,应针对流动性强、目标消费明确的特定顾客群,推进布局各种早餐业态,重点引导各类连锁早餐店、便利店,以及品牌特色的中、西式早餐单店进入,满足多样化、便捷化、品牌化消费需求。
5.推动业态创新。鼓励中央厨房企业与各类早餐零售门店共享合作,发展“一店多品、共享早餐”,让市民在一个网点能品尝多个品牌的早餐食品。鼓励企业加大早餐产品研发力度,开发健康、营养、美味的特色早餐新品和多样组合、不同口味的早餐套餐,满足老年人、学生、上班族等不同群体的需求。支持各类企业发展线上线下互动融合,探索和扩展将互联网新零售引入早餐市场的渠道和方式,推进早餐经营业态创新发展。
四、附则
1.本《导则》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2.根据试行中的具体情况,将及时修订、增补和完善本《导则》。
3.本《导则》由上海市商务委员会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