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亮的一段话感言简短 必备75句
1. 时序逻辑电路(8学时)
2. 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学习行为:所教的学生是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三年级的学生,初步具备专业课程的学习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初步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电子绘图能力和一定的电子技能。学生喜爱项目化的教学模式,对未来的工作岗位有一定的了解和向往。学生对自行搜集、分析问题的方法与能力有一定的基础,合作交流的能力还比较强。
3. 脉冲单元电路(2学时)了解自激多谐振荡器的工作原理; 了解单稳触发器的功能;
4. 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5. 所授内容中重点和难点的分析:重点是反馈的类型及其判定;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难点是负反馈放大电路的测量与调试。
6. 胡乾斌等编,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第二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7. 触发器(8学时)
8. 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9. 3拟采用的技术手段、方法
10. 3 客户端软件设计
11. 4 K型热电偶测温算法
12. 2 采样放大电路设计
13. 1 远程实验平台结构
14. 设计性实验的体系
15. 《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第四版)康华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
16. 算法及软件开发
17. 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设计
18. 8 检测仪表控制输出算法设计
19. 本节(课)教学目标设计
20. 知识和技能目标:
21. 2 可动态重构实验平台的设计
22. 4主要器件选型及其主要参数
23. 3 K型热电偶冷端温度补偿算法
24. 关于教学策略选择的阐述
25. 组合逻辑电路(8学时)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
26. 模数转换器和数模转换器(4学时)了解数模转换器和模数转换器的基本原理; 了解常用数模转换器和模数转换器的特性
27. 可编程逻辑器件及其应用(2学时)
28.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
29. 4 数字量输入电路设计
30. 《数字电路逻辑设计》王毓银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
31. 8 显示按键接口设计
32. 5 4-20m A电流输出电路设计
33. 7 高速脉冲输出电路设计
34. 过程和方法:
35. 所授內容在整个课程标准或单元(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教学内容是本课程的一个重点,是对基本逻辑门电路知识的延续和拓展。
36. 7 检测仪表的专家PID设计
37. 半导体存储器(2学时)
38. 学生情况分析
39. 教学环境设计
40. 5 Pt100热电阻测温算法
41. 1 系统软件设计思路和监控程序设计
42. 学习本教学内容的难易度及原因:学生学习本教学内容的难易度为中等偏难,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的入学成绩较低,逻辑思维能力较差,与此同时,电子技术课涉及的知识面广,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多,因此学生在学习中,总是觉得很吃力,致使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教学质量不理想。学生虽已接触了一些电子专业的基础知识,但基础相当薄弱,且学生的学习习惯不佳,传统的教学模式用单一的方法从理论上阐述,学生感到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没有扎实的基础,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
43. 1 实验平台硬件结构
44. 高职院校“数字电路”课程改革对策分析
45. 设计性实验的内涵
46. 《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白中英、岳怡、郑岩编著 科学出版社 1998年
47. 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48. 逻辑函数及其化简(6学时)掌握布尔代数的运算规则;
49. 结语
50. 说明
51. 1系统总体方案设计、系统原理框图
52. 参考教材
53. 3 A/D转换电路设计
54. 《数字电子技术》庞学民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年
55. 系统功能、技术指标分析
56. 3 FPGA可编程目标板远程配置技术
57. 课程的其他教学环节
58. 槐创锋、李振军、张克涛编著,Protel 99 SE电路设计基础与典型范例,北京,电子
59. 1 0 开关电源电路设计
60. 绪论(2学时)
61. 系统方案设计与主要参数计算
62. 9 测控系统串口通信电路设计
63. 1 热电偶冷端补偿电路设计
64. 集成逻辑门(6学时)
65. 6 仪表与上位机的通信
66. “数字电路”课程改革教学现状
67. 2 实验操作流程设计
68.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69. 保障设计性实验实施的条件
70. 1 远程实验平台软件设计
71. 2 按键程序设计
72. 2 服务器管理软件设计
73. 6 继电器输出电路设计
74. 课程设计任务概述
75.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