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感言 热门74句
1. 结语
2. 生者奋进,逝者安息。在渺小的同时,我们该在对逝者的回忆和缅怀中记住人的伟大。
3. 牺牲者的家庭和朋友,如果需要帮助,我们必定全力支持。
4. 生命逝去的悲伤,哪怕蒙上十年尘土依然鲜明,但爱若不息,希望不止。
5. 新闻报道方式亟待改进
6. 他们在我们心中,永远留下足迹。
7. 我们载着历史的沉重前行,不忘初心,深切缅怀。
8. 新闻观念在直播中调整,但仍需提升 月 12 日地震发生当天,由于事发突然,央视新闻中心的记者虽然集结赶往灾区,但由于成都机场临时关闭,许多记者都滞留在北京,前方的信息非常有限。因此新闻频道在当天下午的直播中,以连线前方地方台和其他媒体的记者为主,随后当天晚上的直播,地震专家被请进演播室,开始对地震发生的原因、震级、防震知识等方面进行专业解释。这都是可以接受的组合方式。但是,随后几天,随着记者陆续抵达震区,后方直播的演播室形式,却没有及时调整,还是以主持人和专家在演播室访谈,加以前方记者的连线,但似乎仍然以演播室为主体,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对突发事件的直播,到底是以演播室的直播为主,还是以方新闻现场的直播为主?如果回顾央视过去的直播,无论是对非突发事件直播(如香港回归十周年)还是对突发事件直播(如雪灾报道),其主要模式都是演播室内主持人加专家,辅助前方记者的连线和小专题片的形式。这种形式的好处,从主持人的角度讲,有专家在场,直播更容易进行控制。这种控制又包括时间控制和内容控制。如果演播室内没有专家,无论对主持人,还是前方记者,还有整个直播支持系统的要求,都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由于这种大规模长时间的直播,对于央视来说,也是头一次,因此,在最初的几天,整个直播系统还是下意识地选择了自己熟悉的形式,但是很快,新闻中心的决策层发现,这种模式观众不接受。在直播开始的几天,央视新闻频道的收视率数据都是第二天就能拿到,经过对分钟收视率的研究发现,每到连线前方记者或者播放新闻短片的时候,收视率都成冲高曲线,而一到演播室专家访谈,收视率立即下降。其实这个规律本身也非常好理解,在当时,观众迫切地希望了解灾区现场的信息,而专家身处后方,对前方信息的了解程度,和普通观众在同一层次上,而知识性和背景性的信息,很快在第一时间就完成了传播,我们的专家又不敢对来自前方的信息进行专业的分析和解读。由此,观众流失势在必然。有鉴于此,从直播的第五天开始,新闻中心的领导直接命令播出线的负责人,没有特殊的理由,不再请专家进演播室。这一转型,可以说是对央视新闻中心直播观念的一次颠覆。这意味着,整个直播逐渐转为以前方信息为主要内容,后方的演播室,只是一个信息的采集者和调度者。此其一。其二,在直播中,大量来自前方的信息都是以直播的形式完成的,包括记者的连线、现场的采访和画面,尤其是记者连线的直播形式,被大量广泛使用。但是,新闻直播,到底是对记者的直播,还是对现场的直播?这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直播的前期,记者刚刚抵达现场,所拍的素材很难及时传回后方进行编辑整理。所以,来自前方的信息多数都是靠记者的连线口述完成,连线的频繁使用可以理解。但是,随着直播的深入,记者的连线仍然大量地使用,即便在直播一个新闻现场,例如正在抢救一个被埋的幸存者,整个过程也是以记者的叙述为主体,而新闻现场反而成了次要信息,从观众的角度看,记者在现场的行为过于积极。这种过于积极的介入,在有的时候,反而成了观众充分获取现场信息的障碍,而不是帮手。如果我 们回顾整个地震直播,可能很难有一场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真正意义上的连续性现场直播,多数都是记者的连线报道和零碎的现场信息,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在笔者看来,真正的新闻事件的直播,应该首先满足观众即时收看现场信息的需要,如果观众能看懂,就不需要解释,只有在观众看不懂的时候,才需要记者在现场的补充。一个值得比较的例子是四川卫视。四川卫视在地震后也及时调整节目,改成了全天 24 小时直播灾情。由于四川卫视是一个地方台,无论在请嘉宾和现场报道的记者资源方面都无法和央视相比,由此,他们不得不大量使用来自前方的画面信息(直播和非直播的),但如此策略,却意外取得了成功。在直播开始的几天时间里,四川卫视的收视率平均值一直高于央视新闻频道。这个结果告诉我们:在突发事件的直播中,最简单的办法往往是最好的方法,现场直播效果最好。
9. 记过往,坚守希望。生死不离,生生不息。向坚强和重生致敬。
10. 汶川地震十五年,生死不离,生生不息,缅怀逝者,致敬重生。
11. 在天堂里,愿逝者安息。
12. 15年了,那身熟悉的绿军装,仍旧是我们记忆当中最感人的画面。
13. 粤派报纸:直抵内核、观点新颖粤派报纸评论“从不平地起楼,总是因事而发,却让人如上层楼,直抵新闻内核,厘清新闻意义,感受新闻温度。”① 粤派报纸评论常见的论述方式是层层递进,由表及里,读来异常解渴。《调查震区校舍质量也是积极心理干预》开篇就是对震区中小学整体倒塌事件的介绍。粤派报纸评论中的叙事,不同于京派报纸的抽象概括与海派报纸的感性描述,表现出了简洁明快但又内容丰富的特点,短短两段的内容囊括了倒塌事件本身、遇难学生家长观点、德阳市政府举措、绵阳市政府态度、民众态度等方方面面的内容。紧接着文章犀利地提出“把灾难的后遗症仅仅视为个体化的心理修复和矫正,则将严重低估灾难对社会的冲击。”在集体心理危机问题上,“没有什么比政府更有效的全民心理医生。”在接下来的层次中进一步提出“政府要当好这个心理医生,远非易事”,列举了方方面面的困难,最后亮出观点:“灾后的心理干预,由此见出不仅仅是个体救治的过程,还是一个集体救治的社会过程。除了媒体宣传爱心和感动,民众也确实需要各级政府改善行政,以合宜的方式当好全体国民的心理医生。”一层层剥开剖析,深入新闻事件的核心,而将调查校舍质量与心理干预联系在一起的观点更是其他两地媒体不曾提到的。
14. 报道中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现在回过去看当时的报纸,那些文字和图片依然让我忍不住落泪,特别是5月20日《东早》用A版所有的版面对哀悼日的报道,让人感动到心痛,更感生出对祖国,对同胞的深深的爱。这里摘录几段: 汶川,请原谅我,以泪洗面
15. 愿灾难远离人类,望人类敬畏自然、敬畏生命。
16. 汶川地震15周年,遥亿悲伤,珍重当下。
17. 海派报纸:救灾第一
18. 陈坚死前半张脸
19. 十五年了,那身熟悉的绿军装,仍旧是我们记忆当中最感人的画面。
20. 鲜花插在墓前,是对逝者的最后悼念。
21. 如果有从天堂回来的车,今天应该很挤吧。
22. 这一生幸亏有你,雨打风吹,有伴相扶,曾经遗失过什么,此生仍可相拥。
23. 家乡义演10万网友助她完成心愿·新浪网
24. 京派报纸:着眼大局
25. 山川抚平伤痕,汶川走向重生。祝福汶川,祝福中国! 山川永纪,浩气长存。
26. 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难,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
27. 菩萨坐像
28. 十五周年祭。当年的你们,还好吗。
29. 15年前在川参与灾后重建 从帐篷到板房,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加油
30. 逝者已去,我们要努力活下去。
31. 尊敬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付出生命的人们。
32. 汶川大地震十五周年,山川永纪,浩日常存。
33. 家园破碎,爱却依旧。
34. 山川永纪,浩日常存。
35. 时间冲淡了一切,这一些我们不应相忘。回顾那些定格的瞬间,祭奠历史,悼念遇难者。
36. 所有的哀痛,只为永远的失去。
37. 加油,一定会没事的,都会平安的。我会为你们祈福的,加油!
38. 互文性理论
39. 祭奠每个逝去的同胞,也祝福这座重生的城市。
40. 勿忘国殇,珍爱生命。让爱润满中华!
41. 汶川地震十五周年,永远缅怀,敬畏生命,致敬重生。
42. 逝者安息,生生不息,愿再无灾害。
43. 汶川地震断腿美女义演 取下假肢跪谢恩人(图)·CCTV
44. 废墟掩埋了许多人的生命,却无法掩埋人性的光辉。致敬伟大的母爱。
45. 缅怀英雄,共悼逝者,愿山河无恙,岁月皆安。
46. 铭记那场灾难,铭记那份勇敢!
47. 你或许已经淡忘了曾经的锥心之痛,亦或者不愿再回首和提及那段痛苦的记忆,伤痛和苦难虽然过去了,但作为活着的我们,永远都不能忘却这一切。
48. 阳光仍旧灿烂,只是今天看不到你。
49. 缅怀逝去的同胞!祝福汶川,未来一切安好!
50. 体制制约新闻产品的质量和产出效率
51. 沉痛的记忆,鲜花属于逝者,荒芜里的思念该留给谁?
52. 天堂没有痛苦,所有被害者都得到了释放。
53. 深切缅怀在那场大地震中遇难的同胞!
54. 15年了,缅怀逝者,悼念同胞,山川永纪,浩气长存。
55. 愿时光抚平所有伤痛,愿生命走向美好未来。缅怀,默哀。
56. 三地报纸总体评论风格比较
57. 汶川地震15年,时间抚慰伤痛,也见证重生。往后岁月,风雨无阻,齐心同行。
58. 缅怀逝去同胞,希望汶川发展越来越好。
59. 后期媒体报道问题的日渐突出
60. 我们从未忘却,缅怀那些在地震中戛然而止的生命,致敬那些抗震英雄!
61. 京派报纸:论证严谨、严肃厚重
62. 具体案例
63. 有人说过,人走了,就会变成一颗星星,我宁愿天上永远没有星星。
64. 十五年前的汶川地动山摇,十五年后的汶川坚如磐石------从救灾到重建,从震后到振兴,从悲情走向豪情,汶川十五年,是沧桑巨变的十五年!
65. 三地报纸评论主题比较
66. 廖智处女作《深情约定》将映,打造真正中国式偶·娄底新闻网
67. 15周年了,深深缅怀逝去的生命。
68. 廖智 Zhi Liao·豆瓣电影
69. 每一次哀悼都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的价值。
70.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时间抚慰伤痛,也见证重生,往后岁月,风雨无阻,齐心同行。
71. 让我们为罹难的同胞默哀,向参与救灾的英雄致敬,有乐观勤奋的中国人,祖国必定坚强!
72. 抹去的是时间,抹不去的是伤痛,愿逝者安息,生者安康。
73. 生死不离,生生不息,缅怀逝者,致敬重生。
74. 我们现在的平安喜乐,总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汶川地震感言 热门33句
1. 铭记伤痛,致敬重生,跨越奋进!
2. 感谢你为我们的社会进步和发展所做的贡献。
3. 在过去,每次遇到重大的灾难,媒体的报道都是比较封闭的。而这一次,对于汶川地震的报道,可以说是非常的及时和开放,地震发生之后,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派出了记者深入震区去搜集第一手的资料,而不是等着官方发布的信息。《东早》也是第一时间派出了十多位记者和摄影师到达灾区第一线,进行了全面细致,饱含深情的报道。在地震发生的第二天,一个个数据和现场图片报道便赤裸裸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而就在《东早》13日的报纸上,除了头版,更是用了A版共23版中的13版来记录汶川大地震,震级、遇难人数、救援人数,政府措施、派遣军队数,救援物资数量,灾民的生活„„版面之多,甚至超过了很多政府官
4. 一转眼已经十五年了,当时的八方支援和大家一起点蜡烛祈祷还历历在目,愿汶川安康,祖国安康,山河永固!
5.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感恩有你,山河无恙。
6. 岁月抹去满目疮痍,抹不去疼痛记忆。
7. 跨越15年,感动仍在,热血犹温,致敬守望相助的中国力量,不辜负每一个初生的朝阳!
8. 汶川之痛,华夏之哀。深切缅怀在这场大地震中遇难同胞,勿忘在这场地震中勇于救灾的逆行者们。
9. 我们会继承你的精神、坚强和乐观面对生活。
10. 虽然岁月已经变迁,尽管历史成为过去,但是那一刻,必将永远的留在中华儿女的心中!那痛彻心扉,那血流成河,那一片废墟……都将会象一个烙印一样,永远的留在了你我的记忆中!
11. 15年,太长,足以让地震中幼稚懵懂的少年长大成人;十五年,太短,地震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12. 粤派报纸:积极进谏
13. 一腔热血,但愿化作祖国强大之力。
14. 岁月抹去满目疮痍,但是疼痛的记忆仍然历历在目,我们缅怀逝者,也感谢每一位救援英雄。祝福汶川,祝福祖国,愿往后岁月一切平安!
15. 向遇难同胞致哀,向救援英雄致谢!
16. 双手合十,诚心祈祷,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能克服所有的困难。只要有爱,希望就在。十五年过去了,祝愿汶川越来越好,祝愿中国更加强大。
17. 他们永不会被遗忘,而我们也必须像他们一样坚强勇敢。
18. 不忘灾难,致敬坚守。
19. 三地报纸评论表达比较
20. 前期媒体的积极导向作用
21. 最美好的回忆,绝不会被遗忘。
22. 海派报纸:文字细腻、富于感情
23. 岁月抹去满目疮痍,抹不去疼痛记忆。祝福汶川,祝福中国!
24. 生命至上,安全第一,为防范类似悲剧,我们一起努力。
25. 转眼之间,瞬息万变,愿你我安好!人生一瞬,直到无恙!
26. 十五年了,“512”特大地震灾害那一幕幕清晰的画面,时常映射于我们每一个人脑海,挥之不去。
27. 十五年了,缅怀逝者,悼念同胞,山川永纪,浩气长存。
28. 15年很长,时间冲淡了我们的悲伤,重振家园。15年再长,有那么一群人,从未让我们失望。
29. 15年前,你保护了我。15年后,我成为了你。15年生死不离,生生不息。
30. 详实报道了全国人民的凝聚力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帮助。面对灾难,不管是在报道志愿者,还是在报道医务工作者,不管是在报道募捐活动,还是在报道灾民生活,媒体常常突出一个主题:“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在《东早》关于汶川地震的专题中,有一个板块叫“献爱心”。在很多报道中,有母亲抱着自己的小孩,让小孩把捐款放进抗震救灾募捐箱里,而母亲则对记者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嘛。我们带小孩来感受一下。”或是一位拾荒老人,在募捐点小心翼翼地拿出自己身上仅有的几十元钱,放进募捐箱里。正是在这样传统文化的鞭策下,短短几天里全国各界群众就募捐了上百亿元人民币和物资。特别是对港奥台胞和海外华侨筹款救灾的报道,更是表现了这个主题,如“台湾街头小学生们将自己的零币投入募捐箱”的报道、“台商林朝济主动给灾区送帐篷、送消毒液”的报道等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凝聚力。
31. 此刻,心湖最为沉痛。
32. 中国汶川地震新闻英语语篇中的互文性
33. 遥忆悲伤,吾辈更当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