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读后感言100字 必备63句
1. 《孔融让梨》
2. 《孟母三迁》
3. “之”字作动词
4. “岂不痛哉”。“痛”字覆盖的有点像是“它”字。
5. 《苏洵发愤》
6. “之”作助词
7. 《孙康映雪》
8. “以德报怨”,如果真的是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也幸亏读了《论语》,知道有时在日常听到也许是断章取义。
9. 《鸿门宴》
10.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识就不说了,但这句话体现在逻辑有一点辩证的关系,前半句说不是说因为父母在不能离家太远,单纯看前半句,个人感觉是太片面甚至是错的,但是加上后面这一句“游必有方”,成功把到底要不要“远游”这件事表达的全面了。
11. 《仁义礼智信》
12. 《开天辟地》
13. 《黄帝制历》
14. 《李密挂角》
15. ^v^先引其炎而后从之。^v^则教到了我们要有重视实际的求实精神。
16. “之”作代词
17. 用于动词后的“之”字与后面的成分同时都作为动词的宾语, 即双宾语, “之”字是这一结构中的间接宾语。在《论语》中“之”字的这种用法主要表现在与“谓”的组合中, 共出现10次。
18. 《女娲补天》
19. “恵风和畅”。显然。“惠”字少两笔,神龙本“和”字之“口”还多一笔,像“曰”。《兰亭序》开头“永和九年”的“和”字就是正确写法。今人临帖,照写错字,传承谬误,大可不必。
20. 《铁杵成针》
2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几千年前提出了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22. “之”作助词, 常用于副词或不及物动词后, 没有实在意义, 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这种用法的“之”或位于句中或位于句末, 出现的次数也比较少仅有9次。
23. 《范缜论神灭》
24. “未甞不临文嗟悼”。 “甞”是“尝”的异体字,今已不用。
25. “有崇山峻领”。“崇山”是漏掉了后补的,没有地方,不得不写在旁边。王羲之喝多了老白干,写“岭”字,误将上边的“山”丢了。
26. “有感于斯文”。神龙本的“文”字,特别模糊。唐.褚遂良的临本,一眼就看出是由“作”字改写。
27. 《卧薪尝胆》
28. “悟言一室”。悟言,《古文观止》纠正为“晤”言,意为见面谈话。
29. 《车胤囊萤》
30. 有教无类。在孔子那个时代,学习知识是有社会地位人所做的事情,对于我们这些平头百姓,基本出头无望。而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在当时可能是一个“异类”,这也许也是他伟大的原因吧。而现在我们的国家已经实现了“有教无类”。
31. “君子不器”对于我这个文学常识比较浅薄的人来说,第一个反应便是:“器”是器皿的意思,翻译过来便是君子不是东西?但真的是这样吗,大家都知道“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也是孔子说的,但是这句话的意思不能直意,如果直意我想我会挨打。后来查阅资料发现意思就是:我们要博学多才,不能局限某一方面。对于一个老师,可能会的不只是自己的教育教学知识。可能还需要应对某一天学生问的“宇宙是什么?”我们存在的&39;意义是什么?”
32. “之”作结构助词, 起宾语倒装在及物动词之前的语法作用,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这种用法在《论语》中出现的不多有13次。
33. 《祖萤咏诗》
34. “向之所欣俛仰之间”。“向之”之下覆盖了“於今”二字。俛是俯的`异体字,今已废弃。
35. 《母子同刑》
36. “之”字用作他称代词, 有的在上文中有先行词, 有的在上文中没有先行词, 有的“之”字所指的内容在下文。“之”字的这种用法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或“它”, 在《论语》中出现频率很高, 一共288次。
37. “如之何”凝固结构
38. ^v^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v^表露出孔子轻言重行的倾向。
39. “之”用在名词与介宾短语之间, 强调与谓语有关的方面, 一般可以不译出。这种用法在《论语》中并不多见仅出现了5次。
40.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由”,后人已纠正为“犹”,当“如同”讲。
41. 用在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 使二者构成偏正短语, 表示修饰关系、领属关系, “之”前的宾语多数是名词、形容词, 但有时也用数量、动宾、偏正等词组来修饰, 可译为“的”。“之”字这种用法在《论语》中总共出现了185次。
42. 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使一个句子变成分句, 构成“主语+之+谓语”的结构, 作句中的主语或宾语。“之”字没有具体的意义, 只有语法作用, 可以根据上下文恰当译出, 也可不译, 在《论语》中总共出现了67次。
43. 《孙敬悬发》
44. 《杀妻求将》
45. 《苏秦刺股》
46. 《大禹治水》
47. 《孟母断机》
48. “每揽”。有书说,“'每’字中画浓墨,其余淡墨,显然记录了其由'一’字改写的过程。”其实,北魏张猛龙碑上的“每”字一横,也是粗大的。而且,冯承素摹写时,随时可以蘸墨。
49. “僧不知老之将至”。“僧”字只有在“定武兰亭”石碑上才有这个字。《古文观止》纠正为“曾”。
50. “岁在癸丑”。为什么“癸”字笔画写得很细。分析,王右军一定是只记得当年“地支”是丑牛年,而忘了“天干”排序,“癸”字,一定是后续填上的。地方又留得不够,所以“癸”字写的很扁。
51. “之”作介词
52. ^v^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止,是知也。^v^孔子向我们强调了做人要实事求是,别不懂装懂。
53. 《火烧赤壁》
54. “之”字作为代词, 有时在整个句子中作兼语, 既作前一动词的宾语兼做后一动词或形容词的主语, 在《论语》中仅出现了1次。
55. 《五子登科》
56. “■■悲夫”。 重墨抹去的字,一说是“良可”,但更可能是“足可”,还可能是“是可”、“亦可”。“夫”字,看出是盖住了“也”字。
57. “囙寄所托”。“囙”是“因”的异体字,而且是先写了“外”字,后又以“囙”字(神龙本冯承素摹本为“ㄈ”接右边)覆盖。
58. “修稧事也 群贤毕至”。“稧”应改“禾木”旁为“示补”旁,以“禊”为正确写法。
59. 《推敲的故事》
60. “之”字作代词, 有时用法相当于“其”, 可译为现代汉语“他的”、“他 (它) ”, 在《论语》^v^出现了6次。
61. 《韦编三绝》
62. 7两例中的“之”字都指代的是下文中的内容。第 (6) 例中两个“之”字指代下文中的“民”;第 (7) 例“之”字指代“死生有命, 富贵在天”。
63. “怏然自足”。后人记载为“快”然(高兴)自足,其实“怏(yàng)然自足”翻译成“自负”“自信”是解释得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