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诗感言的诗 35句
1.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2-3题。(8分)白 梅
2. ① 首句的“几年”“江湖”从时间与空间的角度,为无事创造了悠闲自在的环境,总写“无事”。第二句写无事中的行为“醉”,使无事的主人公更超脱了。第三句说新月已上,诗人却还“不知”,再次显示了他万“事”皆“无”的心理状态。第四句“花影”而“满身”,充分表现了诗人醉倒花前的情状,“倩人扶”突出的则是诗人的颓放。(每句1分)
3. 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6分)
4.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做题。宿桐庐江①寄广陵②旧游 孟浩然
5.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贾至
6. 三两联借景抒情,最后一联直抒胸臆。(2分,每点1分。第一点如答成“以乐景衬哀情”也可)
7. 阅读下面两首元曲,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双调]清江引 咏梅 贯云石 其一
8. 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6分)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9. 分析意境 提问方式:这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i第12题)
10. 分析技巧 提问方式:这首诗(词)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浙江卷第16题)
11. (1)“空”字使用精妙,一语双关。用比喻的方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王八员外满载离恨远去,诗人的心也随行舟而逝;“空”字还写出了作者依依惜别而又无可奈何的苍凉心境。
12. 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13. (1)同意(1分)。“占”有占有之意,写出鸟雀的欢喜得意神情,且能显出两鸟对鸣,双双跳跃的欢快和竹枝摇曳多姿的情态;深秋时节,蝶影已稀,花多凋零,用“寻”是寻觅、寻找,更现那只蝴蝶飞来飞去,四处寻觅之态。(3分,其中答出“占、寻”二字基本含义得1分,答出在文中的“妙处”得2分)
14. (1)本词表现了一个有抱负、有才干而不被中用的英雄内心的愤懑和矛盾,也表现了诗人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的愿望。(得分点:怀才不遇 愤懑矛盾 扫荡黑暗的愿望)
15.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全国卷第17题)
16.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余
17. (1)写霜露,表明夜已深,渲染了环境的冷清,突出了人物内心的孤寂愁怨。(2分)(2)内容上,两诗都写了秋夜望月,表达了人物孤寂思怨之情。(2分)写法上,李诗写隔帘望秋月,人月相怜,愈望愈感到孤寂,也就愈增加怨思。(2分)而薛诗写下帘避秋月,人月不见,愈怕望见秋月而愈增添孤怨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18.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书扇 李之仪
19. 阅读下面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20.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点绛唇① 林 逋
21. 望得远才能理得清
22.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 清江引 ·秋怀 张可久
23. (1)答案园中春色因无主而乱;落花因烟雨飘零而乱;心绪因离别而乱;前路因萋萋芳草而迷离。(2分)
24. 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25. 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26.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村 行 王禹偁
27. 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和语言,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能力层级e。
28. 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5分)
29. 观点不同型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浙江卷第16题)
30. (1)朱诗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的心情。张诗肯定了朱庆余的才能,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2)“比”的手法。如: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官;张诗,以越女,采菱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优秀作品等。(把“比”回答为“比喻”扣1分)
31. ⑴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念及不得志的惆怅之情。(2分,答出“思乡”之情1分,其他两种1分)作者对眼前的美景感到如此熟悉和亲切,原来这美景正是故乡风物的再现啊!于是,由游之野兴顿时转为乡思,再由此想到贬官在外,有家难回,壮志难酬,更是忧愁感叹!(2分)
32. (1)用西风、红叶、黄花、北雁、芭蕉、雨声这些意象渲染出一幅萧瑟(或凄清冷落)的秋天景象,借此抒发充塞心中的愁苦“秋怀”。(三个得分点各占1分)。(每点1分)
33. 理得清才能讲得透
34. (1)这首诗通过对白梅的赞颂,表现了诗人高洁自身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35. 分析语言 提问方式:这首诗(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重庆二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