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动机 第1篇
完善国家的创新政策体系,可以促进企业成为新的创新主体,能够使企业创新活动所需要的资本市场和资金扶持以及税收优惠得到政策扶持,使创新活动能够在一个良好的公共环境下进行,制定先进的技术计划,建立高效完整和流通自由的信息和数据系统,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及教育培训制度,是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保障支持力。
在企业建立、发展和壮大过程中会有大量技术和管理问题需要解决。企业只有不断的进行制度创新,才可以开发出高效密集的知识和技术创新,才可以创造出自己的技术优势,提高自身竞争力。如果仅仅凭借偶然获得的创新性成果是无法适应目前激烈竞争的市场的。企业创新的动力机制,是指能够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各类动力因素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以及为了维护改善这种功能所产生的动力要素和外部环境之间各类关系总和。影响和决定企业的创新活动各类动力要素一般分为企业内源力与企业外源力。
拓展:企业动力线文化散文
企业的发展是文化的发展,企业的变革是文化的变革。
任何企业都是在动、力、线三维文化系统上建构、运行和发展的。所谓动就是运动、变化。这种动态包括事物欲发的势态,静只是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活力源于运动,没有运动企业必然缺乏心力,心力不足你能让它参加百米冲刺和越野吗?所谓力就是文化力,企业的创建是文化力催生的结果,文化底蕴会一直根深蒂固地扎根在每个人的潜意识中,它会影响每个人的一生,由此会影响企业发展的某个阶段,企业的运行和发展也是文化力促进的结果。所谓线就是贯穿于整个企业的文化经络,线文化的贯穿性是企业达到目标的路径,就像我们想让散落的珍珠光彩夺目、熠熠生辉,最好的办法是用线把它们串起来,成为一条缤纷的珍珠项链。企业的各部门也一样,要想让各部门同力协作,就必须有文化线贯穿其中,文化线是企业的生命线,动力线是企业的推动力。
企业的动、力、线性文化,往往是以隐形的方式出现的,在企业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企业的动、力可以循环递进,我们称其为企业的动力循环,也是企业的效能循环。活力源于运动,一个不会运动的呆滞企业,怎能产生活力呢。做为企业必须有它自身的能动性,做为员工必须有激发自我智慧的潜能,做为产品必须具备重新开发的潜力。企业、员工、产品、营销是有企业动力线(又称效能线)贯穿在一起,由企业的自我能动性促使员工发挥他们自身的内在潜力和潜能,给产品赋予实质的“灵性”,经过高效运营,促进企业发展。
企业的动力循环是以螺旋上升的形式而存在,以螺旋线的开阔形式来拓展的,而不是封闭圆首尾相接的循环。循环的意义是企业在一定能效的基础上,源于企业的活力,利用企业自身的技术资源优势,促进资源的再利用,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的消耗,这就是企业的资源效能循环。由于人类对保护自然环境的迫切压力,促使企业不得不寻找几家资源可以互补的企业进行规模化的合作生产,弥补自身造成的废水、废气、废渣的循环再利用,以大大地降低自己的能耗成本。
企业利用自身人才资源优势,引导人才进行新的技术革新,改进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这种提升技术的方式,我们称人才效能循环。企业为了促进员工提高工作效率,以培训的方式使员工不断地学到新技术,来激励员工的活力。这种激励的循环机制为激励效能循环。
企业从生产产品到走上市场,必然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产生,这就要求企业对产品的售后服务做到位,并能及时地把病因反馈回企业,以促进企业对产品的改进。这是服务效能循环。
企业的信息效能循环是企业的最大环节,也是企业发展和强化的必经之路。企业在进行决策时,必定要进行信息收集以及信息的归纳和利用,随着产品的生产,企业会把自己的信息和产品的信息附加在产品上,产品告诉人们它是干什么用的,在使用时会产生那些效果,产品是那家企业生产的等等。经销商反馈产品投放市场后的销量、产品问题、是否有投诉等等问题,这是企业整体运作的信息循环。
生产产品的企业,产品在市场上有完美的一日,必然就有报废的一天,产品寿命的长短有三种选择:一、由于产品使用多年,已经超越了它的使用价值,已经到了报废期。二、由于人力或无法抗拒的外力造成产品的损毁,无法修复或修复再无价值。三、旧的产品被科技含量高、使用更加快捷方便或更节约能源、更为环保或更美观实用的新型产品所取代。凡企业把已经报废产品进行回收再利用,我们称其为资料回收效能循环。
我们寻求企业的动力循环,是为了提高企业生产效能,以降低企业的所有可能的生产成本,开发企业的内在潜能。企业的动力循环有广阔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内确保企业具有创造性开发,这个空间应该是一个集员工群体和技术发挥的契合性整体。
企业的性质不同,产生的效能有所不同,以致推动企业的动力也不同。例如:对于矿产开采、技术服务、饮食行业,有以下可能。
1、某大型矿,当矿产资源挖掘一空,企业无矿开采企业必然要倒闭,倒闭的原因是无资源可供生产。
2、某些服务性企业,由于技术更新缓慢而被淘汰。
3、生产食品和饮品的企业,如果食品、饮品口感欠佳,质量低劣,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必然被淘汰出局。因为这些企业所有实质性效能的能动性几乎跌入低谷,没有实质性效能可供转换成推动力,倒闭已成定局。但我们又说,无论初成企业,还是发展中企业或即将倒闭的企业,在暗中都蓄含着潜能,只是如何发现这种潜能和激发这种潜能。
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动机 第2篇
信仰动力系统
从员工需求角度看,信仰动力系统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自我发展和实现的需求。从企业管理角度看,主要是要培育一种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从推动创新能力角度看,它是四个动力系统中相对最强的。
信仰通常表现为一种强烈的信念,乃至一种对某个事物的固执信念。在企业里也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情怀、格局、价值观,有此信仰者愿意投入较长时间去实现一个更大的追求,让自己的人生经历更丰富多彩、更有意义。信仰作为人类社会非常伟大的一种力量,它所展现出来的能量常常能创造奇迹。回顾历史,长征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无不闪耀着信仰的光芒。放眼海外,苹果公司的乔布斯、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马斯克都对科技有着近乎偏执的信念。
以原中化集团为例,我们在2018年年初,首先在集团管理团队达成了五个坚持的共识:一是坚持“科学至上”的公司核心价值观,全面改造公司的文化与基因;二是坚持“全面转型为科学技术驱动的创新平台公司”,这是中化集团顺应大势的必然选择,体现了中化人的责任担当;三是坚持“科学技术驱动”,实现“行业领先、受人尊敬”的伟大愿景;四是坚持“全面转型”,推动创新升级工作全面落地;五是坚持以“创新平台公司”汇聚内外力量,实现公司愿景、履行企业使命、打造坚实的组织基础。
基于这五个坚持,集团当时制定了企业未来三年的发展规划和目标。例如,把公司的口号改为“科学至上(In Science We Trust)”;成立以总裁为首的科学技术委员会,陆续聘请有真知的科学家(可以是跨学科)加入该委员会,并聘请首席科学家和首席技术官。同时,计划形成创新平台式集团管理架构,改革投资决策机制,更多授权业务集团,并明确未来投资首先要经过技术创新评价。企业的评价方式按原有业务和新创建的业务分开,新业务在评价中所占权重逐步增加。同时设立集团重大科技创新奖,调整所有妨碍创新发展的规定和机构,等等。
总之,中化集团的愿景、使命、价值观,以及基于此制定的战略、规划和目标,意在全集团营造爱科学、懂科学、应用科学的文化氛围,让越来越多的员工建立起对“科学至上”的信仰。
综上所述,打造一个良好的企业创新动力系统,需要上述四个系统协同发力。如果参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以看到这四套动力系统基于满足内在的不同需求,形成了一个由低到高的递进关系,对创新的推动力也在逐步增强。前面的动力系统构成了后面动力系统发展升级的基础。但人的内在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多数人的需求结构是很复杂的,在每一时刻都会同时有许多需求在发挥着作用,而不会是单一的需求支配着人们的行动。
所以,以上任何一个单一的系统,都不足以支撑企业全面创新转型。只有四个动力系统全部建立起来,并协同发挥作用,才能使企业在全面创新转型的大道上稳步向前。
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动机 第3篇
市场需求是企业创新的牵引力。市场需求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其重要的动力源泉及成功保证。只有满足了市场的需求,企业才有可能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而效益,则是进一步创新的物质基础,由此可以使创新活动具备良性发展。市场需求的牵引力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前进动力,也可以保障其方向性。市场需求拉动了创新,同时,创新在满足了市场需求同时又会引发新的需求能量,从而推动新的创新出现,循环往复,需求拉动成了企业进行创新的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