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美术馆活动策划案例 第1篇
导览是博物馆教育的基本形式,我们为三年展制作了中英文语音导览系统,选择了广东美术馆主展场60件作品,时代分馆展场20件作品,将艺术家与策展人的学术性文字经过消化特别处理成为适合普通观众的通俗易懂的口语文字。人工导览当然也是必须的,这是更为灵活的互动形式。在人工导览部分,我们根据艺术家资源情况组织了艺术家专场导览。对于团体预约观众则组织了志愿者导览组,由曾任策展人特别助理的志愿者和语音导览文字负责人负责培训,志愿者导览组体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工作责任心和能力,完成了过百个团体导览工作并的到观众好评。
为观众创造有力的博物馆经验也是公共教育的命题,互动经验模式强调个人、社会,以及环境派络间的交互作用,对于设立机构目标,与重新打造博物馆教育方针,应该是一大助益。这个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博物馆经验的概念化,同时还可以为观众创造有效的博物馆经验。在实际应用互动经验模式时,必须重新思考博物馆在观众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同时也要调整博物馆教育方针的焦点。关键就是要创造一个环境,让观众自然而然融入其中,成为相互增强环境而浑然成整体系列的一部分,这样一来无论从局部或是整体方式来检视,都可以支援博物馆的目标。在这样的体制下,博物馆专业人员不仅可以创造展示与活动,还可以创造博物馆经验。[5]
第三届广州三年展公众活动计划力图为观众建立起活泼有益的博物馆经验。
对于公众活动的开展,根据展览主题分析观众群,根据不同的观众群策划适合其特点的活动是活动得以成功开展的前提。如果时间允许,对于观众群预期的调查也是非常有用的。
公众活动的传播离不开媒体的力量,寻找有效的媒体资源并与之形成良性的合作能够使得博物馆教育活动拥有更为广泛的呈现和交流平台,从而也拥有了更为广泛的观众群。
活动策划的同时我们邀请到媒体的介入,成为我们的合作方,《羊城晚报》作为特别合作媒体、《生活艺术地图》、《3G网站》作为合作媒体全面跟踪报道,并参与赠票、问答等互动呈现。而活动成功举办也引起了其他媒体的关注,《南方都市报》、广州电视台G4节目组等都给予了专门报道。
部分活动项目跟企业、文化机构合作,使得三年展公众教育活动得到更为广泛的实现,也为三年展争取到社会资金的支持。
公共教育活动因为其公益性质有机会得到社会资源的赞助,但是这种跟商业机构的合作必须在谈判时达成默契,馆方要控制好活动方向,过分的商业呈现会引起观众的反感而破坏博物馆形象。
第三届广州三年展公众活动计划运用了不同模式的互动活动使得展览与观众进行有效的对话,而通过与合作机构及媒体的合作使之更加完善。
注释:
[1]布鲁斯•阿尔什那(Bruce J. ALTSHULER)在“为教育的艺术空间”研讨会上发言
[2]Elisabeth Gaillet著,与Evelyne Lehalle合作,《走近博物馆,文化媒介A l’Approche du Musée, La Médiation Culturelle》Pul出版,1995.
[3]Elisabeth Gaillet著,与Evelyne Lehalle合作,《走近博物馆,文化媒介A l’Approche du Musée, La Médiation Culturelle》Pul出版,1995,105页
[4] H. FALK&Dr. LYNN D. DIERKING著,林洁盈、罗欣怡、皮淮音、金静玉译,《博物馆经验The Museum Experience》,五观艺术管理出版,2001
[5] H. FALK&Dr. LYNN D. DIERKING著,林洁盈、罗欣怡、皮淮音、金静玉译,《博物馆经验The Museum Experience》,五观艺术管理出版,2001,211页
参观美术馆活动策划案例 第2篇
广州三年展“十万个为什么”则是针对所有观众群,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为了给观众更大的自由度,我们回避了有引导性的封闭式问卷,而选择了完全开放式问题的问卷,问卷只有两个问题:
一、 在参观完展览后请选出您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作品。
最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不喜欢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在参观完展览,您最想与策展人、艺术家和批评家提出和交流什么样的问题。
所有填写问卷的观众都可参与我们的抽奖活动,每周抽出三位观众,送出三年展纪念品。
第一个问题主要是鼓励观众表达自己对于展览作品的直观感受,观众只有在得到自由表达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接受我们进一步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发现当代艺术正是我们生活在现在的一种表达形式,每个人都有表达评判的权利,增强观众自信心,从而避免一句“我不懂”之后弃之而去。
第二个部分则是为观众和专家建立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观众自由提问,专家也是自由选择回答。观众的所有问题都将输入电脑,发送给策展人、艺术家、批评家,请他们选择感兴趣的问题回答,并将在美术馆网站和所有合作媒体呈现。最终我们收集到了三千多个问题,而专家们的回应也很热烈,有时同一个问题不同领域的专家给予了不同角度的答复,给予观众一个更为丰富、更为全面的了解当代艺术的平台。
在展览后期我们选出观众最关心的问题邀请了三位专家,分别来自于广州三年展组织者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先生、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邓启耀先生、艺术家代表,作品“齐达内的忧郁”艺术家陈侗先生与观众面对面交流,由于参加讲座的观众对于广州三年展已经有了一个长期关注的过程,提出了许多经过深入思考后的问题,而使得讲座的互动部分更为深入、更为热烈。
参观美术馆活动策划案例 第3篇
对于潜在观众群,主要是争取让他们走进广东美术馆看一次展览,引起他们的好奇心,然后再培养他们对于当代艺术的兴趣。
针对这个人群我们策划了“与广州三年展说Hello——广州三年展词库”活动,活动的第一部份是公益赠票:通过大众媒体“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免费向观众赠送展览门票5000张,具体方式是在报刊上登出“广州三年展公众活动Logo”,观众在写出任意三个看到Logo联想到的词汇,即可换领三年展门票一张。通过赠票活动,我们通过大众媒体广泛的宣传了广州三年展,同时触及到了我们的潜在观众。观众在换票的同时得到三年展“红砖”一块,问卷一张,在参观完展览后可写下“三个词汇”表达的观后感,并在我们的公众互动区合力砌起属于观众自己的“三年展词库墙”。活动的第二部分“三年展词库墙”面向所有参观展览的观众,这种参与性的活动得到观众热烈的反响,参与者超过万人,直至砌满我们所有可利用空间,大家还不忘兴奋地在自己的“作品”前留影纪念,一睹气势恢弘的词库墙成为了展场中引人注目的另类“作品”。而对参与观众的身份及词汇的收集成为我们对三年展观众进行分析的重要资料。
由于“广州三年展词库”的公益性和互动性使得我们相对容易地得到了企业的支助。太古地产通过在“红砖”上印制Logo、制作赠票封套、以及媒体上出现的企业名称推广了自己的公益文化形象,而我们也为展览争取到一定资金上的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