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活动话术(推荐13篇)

时间:2025-04-19 09:12:27 admin 今日美文

研学活动话术 第1篇

在二班这个神奇的班集体,有一群神奇的师生。在此暑期研学期间,二班同学的神奇功力恰如夏日荷花“日高日上,日上日妍”了。

二班的活力、激情与趣味体现在同学们发出的一种神奇的叫声上。这种叫声很难形容,同学们撅起嘴巴做椎管状,从喉咙里发出一种似狼非狼的“唔唔”声。声音必须是两声连发,中间稍顿,先抑后扬,短促有力。若非二班同学及在现场闻见,断不会感受到此种“嚎叫”的神奇魅力!

平时走着走着,某同学高兴了,就发出两声,于是便引来大家一片此起彼伏的“嚎叫”;拍集体照时,导游老师让大家做微笑状,问“同学们开不开心?”大家只要说“开心”,就会留下嘴角上扬的表情。但是这怎么能体现二班神奇的风采呢?大家异口同声地“唔唔”起来,随后便是他们自己一阵开心不止的狂笑,无拘无束,就像个孩子。是啊,他们不就是孩子吗?

他们的怪叫和大笑也引得老师们大笑,路人惊奇。我知道里面还有羡慕和感动。是啊,做个幸福、开心、大笑的孩子,真好!

世界上唯一不变得就是变化。这个神奇的叫声在引起普遍共鸣后,又发展到“耶”,这个独特的声音不是对剪刀手势的配合,否则那就太没创意了。这个声音要发二声,尽可能拉长,且必须配上惊奇、喜悦、赞叹的腔调,其韵味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出来。

或许是“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个“耶”大有后来居上之势,由两声的“唔唔”到一声的“耶”,它的普适性远远超过了之前的“唔唔”嚎叫。

老师:“人数齐了吗?”

学生:“耶!”

老师:“同学们吃饱了吗?”

学生:“耶!”

老师:“照相了,喊‘茄子’。”

学生:“耶!”

老师:“同学们有不舒服的吗?”

学生:“耶!”

老师:“好好说话!”

学生:“耶!”

这群调皮可爱的孩子,用他们纯洁美好的心灵,感受着世界、理解着世界也感染着世界。但愿他们永葆童心,永驻童趣,过一种活泼而幸福的学习生活。

研学活动话术 第2篇

初三2班 孟晨溪 《登嘉峪关》

李白的《关山月》曾写“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短短几句,将嘉峪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伟与壮阔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段城楼由内城、外城与城墙组成。怀着敬慕的心情,登于城墙之上。前看,翁城内,一幅两军汇集众马嘶鸣的场面在脑海回旋;后看,戈壁滩上,一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荒凉景象映入眼帘;上看,云彩白得发亮,西北的天空总是如此的明朗;下看,古城墙上累累伤痕被时间冲洗得愈加斑驳。

明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建关。自嘉峪关建成后,这关便成为西部国防重地,对保障河西地区的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站在城楼之上,仿佛又看见了将士们手持宝剑,身披盔甲,“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的一番雄壮景象。正是这些将士们奋勇拼搏,心系祖国与人民,这才得以保卫百姓的安全。

“东西尉侯往来通,博望星槎笑凿空。塞下传笳歌敕勒,楼头依剑接崆峒。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这是林则徐面对天下第一雄关发出的慨叹。今天,我们更要接好历史的接力棒,在属于这个时代的雄关伟岸中,守好关隘和家园。

研学活动话术 第3篇

嘉峪关

第二站,同学们来到了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的嘉峪关。 通过老师讲解,同学们了解了嘉峪关的建筑特点、攻防体系和历史逸事。漫步嘉峪关城墙上,同学们仿佛看到威武的戍边战士巡视于城楼上,心怀“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信念,守卫边疆安宁,护佑国家平安。

研学活动话术 第4篇

初三1班 王佳禾 《嘉峪关》

燥热的敦煌,炙热的黄沙,在嘉峪关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现。走进城门,映入眼帘的是高高耸起的三面城墙,将人紧紧围锁在翁城内,瓮中捉鳖。古老的墙砖,在岁月的雕琢下已日渐斑驳。淡蓝色的天上漂浮着薄薄的云层,远处群山连绵,遍地黄沙将天空也映得灰黄一片。苍茫大地,粗犷苍穹,雄浑辽阔。

我在嘉峪关城墙上迎风奔跑,大漠风光尽收眼底,仿佛只有这灰黄两色融合而成的朴素图画和干燥的沙漠之风才能真正传达出“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边塞意境。

立于城上,我感受到古代将士守卫城池的精忠报国、念家怀乡的绵缠乡愁以及如黄沙般无边的孤寂。当西北大漠的风吹过你的鬈发,当四面旌旗高竖、战歌回响,当烈马的嘶鸣冲向城池,你的胸中是否会涌起一腔热血,是否会紧握兵器奔赴战场,是否会义愤填膺誓死力争?我心中汹涌着无名的澎湃和感动。

飞鸟的翅尖划过天宇,压关城低飞,我惊叹于古人修筑城池的智慧,勇往直前的无畏,保家卫国的赤诚……嘉峪关此时已不仅作为一个城楼而存在,而是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民族情结、一根精神支柱。因为,它的背后就是中华大地,就是千万人日夜守护的万家灯火。伴着天山明月,苍茫云海,它一直矗立于此,经历着,见证着,铭记着。

研学活动话术 第5篇

张掖丹霞

甘肃研学的第一站,是同学们期待已久的张掖丹霞。以前在课堂上了解的七彩丹霞即将来到眼前时,同学们兴奋不已。远望一座座山峦呈淡红色,这就是“丹”吧;近看却青绿灰黄,明暗交织,这就是“霞”吧。在蓝天与灰云的映衬下,这日出的“朝霞”,亮而不贼。

研学活动话术 第6篇

若问“天下英雄谁敌手”,那是“曹刘”;若问天下歌神是谁,我称第二的话,没人敢称第一。因为有言为证,我曾说:“我不唱歌是对大家的尊重。”想必您也知道我的唱歌水平了。别人唱歌跑调,我神奇地演绎了没有一句在调上的独特韵味。于是自此后,深有自知之明的我便打消了成为歌唱家的梦想。

在研学途中,何老师献唱后,同学们自然也邀请我一展歌喉。我百般推脱,实在逃不过,就对着灯管发誓,“我明天一定唱歌”。本想借此权且敷衍过去,以借助“遗忘的救主”来让丰富生活的同学们淡忘。没想到,第二天学生对这事记得尤为清楚,有同学拿出手机播放昨天偷偷录的视频。唉,人证物证啊,这怎么得了!

不过,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此千钧一发之际,幸好我早有防备。

我说:“同学们,我说是‘明天’唱,‘明天’啊,没毛病吧。”

顿时,同学们一片哗然。

“老师,您不能玩文字游戏!”

“老师,您现在说,明天是12号吗?”

“老师,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于是,我便又生自救之计,用手指着嗓子,嘴巴做说话状,示意我嗓子哑了。并对同学们保证,回去唱,一定一定。我这么大的腕,怎么能轻易唱啊,哈哈。

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我看到了学生的严谨、幽默、善意和才华。我没有唱歌,他们也是早有心理准备的,只不过有时拿出来闹一下。

且喜梦多梦酣,何计梦破梦圆?生活不仅有远方,还有眼前的“苟且”、“惊喜”和趣味。

与你们相遇,就很好!

在这亦庄亦谐的氛围里,二班这个神奇的大家庭更加凝聚团结。当青春活力的学子与博大精深的文化相遇,当熔铸着奋斗报国时代精神的青年与万千年前的历史相遇,当在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滋养下的学生与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相遇……这些伟大的相遇,定会交融反应生成更多的神奇。相信二班学生、附中学子也必将一段段“神奇”谱写成精彩的“传奇”。

心中有丘壑,眉目壮山河。与未来相约,我们在路上!

研学活动话术 第7篇

兰州

第五站,同学们来到兰州。大家以一碗作为早餐的热气腾腾的兰州牛肉面,开启了兰州的研学。漫步黄河边上,同学们打卡了中山桥、黄河母亲像、水车园,还看到了传说中的羊皮筏子,倍感新奇。下午,同学们来到甘肃省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一同参观展品,了解甘肃历史。马踏飞燕、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汉代简牍文书……透过展窗玻璃,一件件精美的展品无声地讲述着东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呈现出那段辉煌灿烂的丝路文明的历史。

随着兰州游学的结束,为期十天的“新西行漫记”研学步入尾声。7月15日,同学们带着满满的收获乘坐高铁返回北京。

WISH

回顾研学之路,难忘延安的革命精神、西安的悠久历史、敦煌的璀璨文明;

难忘老师们的悉心照料,同学们在研学路上结下的深厚友谊;

难忘自己的跋涉与神思,自理与他助,自律与成长……

这些弥足珍贵的经历,通过妙思凝练成的文字,都会成为同学们成长的精神营养。

用脚步丈量山河,家国自有温度;用耳目触摸历史,胸中自有丘壑。

相信同学们在研学后一定会继续自励奋进,以文化之爱、以历史之任、以家国之义,做好祖国新时代的建设者和代言人。

研学活动话术 第8篇

初三1班 王悦然《西游散记 ·旅途》

清晨,我们早早吃完饭登上了大巴,开始了又一次的研学活动。此次由嘉峪关前往敦煌要五个小时。若是在一个星期前,同学们定会叫苦不迭,可如今陕甘行进度过半,这样高强度的“迁徙”,我们早已习以为常。一上车,大家照例刷手机、打游戏、睡觉,期待着下午到达月牙泉的游览。

当我沉浸在睡梦中时,城市已悄然远去。不知过了多久,听到导游老师用音响提醒大家向窗外看。拉开窗帘,强光刺得我有些睁不开眼,金黄的戈壁滩就这样扑面而来。茫茫戈壁只有粗沙混杂着石块,偶然几团黄绿的骆驼刺便是大漠中唯一的生机。

据说,骆驼刺是骆驼在沙漠中的主要食物,它的生命力极其顽强,为汲取宝贵的水分,根可以扎至四五米。在冬季即使根已断绝,草已枯萎,它仍会形成草球,随风滚动,将骆驼刺的种子散满大漠,生生不息。

渐渐地,我们已疲倦于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早晨的热情似乎也消失殆尽。突然,一片绿洲现于眼前,阡陌交通,成片农田,一派生机盎然的田园风光。导游讲解,那是当地村民种植的特殊品种的玉米。不像华北平原上的玉米田随时能将人“掩埋”,戈壁滩上的玉米格外矮小,顶多只有半人高,这要归咎于戈壁上的大风。面对狂野的“烈风”,所有的植被都不得不佝偻起身子,无法长高。农民在种植作物时,只能选择矮小的品种,如果作物过于高大,他们还会施加肥料使其变矮变胖,以抵挡风沙。所有的植被都极其耐旱,下一场小雨便可以抽出嫩芽,即使冬季寸草不生,来年的春天戈壁滩依旧会染上生机勃勃的翠绿——那是生命的颜色。愈是艰苦,生命的力量便愈能显现出来。甘肃就是这样一块土地,因为其恶劣的环境,在疾风之下,人们如劲草一样努力生存着,坚强、朴素、不张扬。

在甘肃瓜州,窗外飞速掠过的,除了农舍、玉米田,便是惊人的一望无际的花海。那不是一株两株随风摇曳的柔弱花朵,而是茁壮的、连成片的向日葵、波斯菊,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花组成的花田。事实上,在这个以干旱著称的地方,花朵是随处可见的,成片的波斯菊花田是农民选育的耐旱特殊品种,一朵朵花挺立着,向上撑起花瓣,如同一个个小太阳,将光芒照进每个人的心底;在服务区休息时,溜达到停车场旁,能看到一丛丛盛开的虞美人,如同一件件晶莹剔透的艺术品。大漠之中的鲜花不同于其他地方,她们在明丽色彩、纤细枝条之下还有着一份坚强,使人在这样粗犷豪放的甘肃瓜州仍能感到一丝温柔与妩媚。

旅途在继续,大巴内的同学早已放下手机,侧过身子望着车窗外,正午的阳光就这样照在每一个人的脸颊上,映得眼睛闪闪发亮……

时隔两天,我在宾馆里敲下这些文字,沿途的风光仍历历在目。我忽然想到,所谓“旅游”,“游”的从来都不是一个个具体的景点,而是一方水土、一地人情,即使是最平常的公路两侧也能展露出这片土地的性格,这才是旅游中最值得珍藏的风景。

夜 于兰州

研学活动话术 第9篇

鸣沙山月牙泉

第三站,同学们来到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区。在鸣沙山,同学们骑上骆驼,体验沙漠独特的交通方式,感受沙漠别样的风景;来到月牙泉,绿意盎然的芦苇环绕着一潭碧蓝的泉水,真似月牙一般,它应该是沙漠的眼睛。

SUMMER

傍晚,同学们前去观看《又见敦煌》实景演出,沉浸式的体验让同学们仿佛亲历了一幕幕与敦煌莫高窟有关的鲜活的历史。酷炫的声光电、演员们精湛的表演,让同学们深受震撼,也让他们对第二天的莫高窟参观学习活动充满了期待。

研学活动话术 第10篇

旅途中,同学们可没闲着,在这流动的课堂,把之前做好的研究课题在车上分享交流。

当然,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闲暇时候,整个车厢成了展示同学们才艺的舞台。且不说同学们的清唱、配乐唱、真假声转换唱、全部没在调上唱,单说班主任何老师的一曲《光阴的故事》,成为给同学们补给快乐的精神营养。

何老师用浑厚略带沙哑的男低音,气发丹田,响而不亮,再适时混合一些湖北普通话语调,加上一个男人丰富的人生阅历,那歌声响彻车厢,气冲车顶。当何老师唱第一句时,同学们是满怀期待地静静倾听的,当第二三句甫一出口,独特的韵味让同学们大笑不已。何老师没想到如此大受欢迎,于是“勇敢顽强”地继续唱下去。当一曲结束,车厢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随后是同学们对何老师唱法的模仿。在同学中,罗大佑没有唱红的歌曲,何老师却借此成了“网红”,迅速跻身“一线明星”之列。而同学们的模仿声、手机播放何老师的歌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这时整个车厢成了欢乐的海洋。

自何老师“神曲”诞生后,同学们就将它的功能发展到了最大化。上车等同学时要播放,吃饭时要播放,有时在游戏时作为背景乐……有的同学“抱怨”道:“求求了,别放了,我被‘神曲’_了!”

就这样,一路山水,一路分享,一路歌声,何老师——这个大孩子——与孩子们“无缝”交流。他懂孩子们,更爱孩子们。为孩子们有这样负责任又有情趣班主任感到欣慰幸福。

研学活动话术 第11篇

初三2班 谢可飞 《戈壁外的戈壁》

放眼望去,嘉峪关外一片荒凉。

城外河床不知何时干涸,成为了戈壁古道。

突发奇想,顺着这荒凉之地一路走下,依稀能见城上人与我挥手。

不久手机传来他们于城上拍的照片,我似只蝼蚁,吃力地攀爬。

嘉峪关外,并非一片荒凉。

野花,果实,蚂蚱与蜥蜴攀爬于五色石块上。

破烂的小屋中,一个由乱石块堆砌而成的墓碑。

它的旁边,绿叶红果,黑黄飞虫,白云悠悠,已用色彩掩去了旧事。

看向宽广的四周,

不见,茫茫戈壁,炎炎红日,血色当空;

不见,金戈铁马,铁骑突出,万里如虎;

不见,冢冢孤坟,白白尸骨,哭啼十里;

唯见,驼铃微颤,风舞草随,白云悠悠。

研学活动话术 第12篇

莫高窟

第四站,同学们来到了仰慕已久的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共有窟735个,壁画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跟着讲解员,同学们游览了八个洞窟,了解了不同朝代洞窟塑像和壁画不同的绘画风格,聆听了有关壁画内容的诸多故事。由于不可抗拒的原因,很多壁画都已氧化发黑,后人无缘目睹这一幅幅精美壁画的原来“真面貌”了。如何保护壁画,也成为了很多同学参观后讨论的话题。

下午,同学们来到敦煌市博物馆。一件件精美的展品,让同学们更加深了对敦煌历史、文化的认知。敦煌本是一个县级市,经济也不是很发达,但是却因莫高窟而驰名天下,这不得不说是文化的巨大魅力。

研学活动话术 第13篇

初三1班 汪逸诚 《陕甘游学小记》

谈谈嘉峪关吧。

先来几个关键词:黑、对称、有内涵。

关于黑,整个嘉峪关坐北朝南,大门前有一个斜坡,高度与大门相当,据导游所说,当敌人进来的时候,由于他们多骑马,急坡之下难以收劲,撞上大门一命呜呼,然而事情还没有结束,大门之后不远处又有一堵高墙,又会让一批骑兵折损于此。若是还没死,通向内城墙的马道将会成为那些所谓幸存者的坟墓。

关于对称,整个关城分为外城内城,内城屯兵外城贸易。内城又分四个角楼,两个敌楼,四个门楼,角楼放哨,敌楼放置兵器,门楼依次是朝宗光化柔远会极,面朝天子,门中有楼,紫气东来,汇集于此。最后是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门楼两两相对,各自围成一个瓮城,瓮城取“瓮中捉鳖”之意,围杀敌人,更凸显关城之黑。

关城北连黑山,南至祁连山脉,悬臂长城气势恢宏,连绵不绝。登悬臂倒颇有感触,对于恐高的我来说,上山累得筋疲力尽,下山却是惊心动魄,台阶窄而高,四周山峰环绕,远处绿油油的平原一望无际,仿佛垫脚头就能顶到白云,一脚踩下去如同置身苍穹之上,身子软绵绵,轻飘飘,大气不敢喘,生怕下一秒就掉下苍穹。屈膝下蹲,左手死死抓着残破的土墙,一步一步挪下去,恨不得立刻下去,哪怕减寿十年也愿意!那时步步惊心,可回到梦寐以求的大巴上却并非十分激动。我好似领悟到什么,越美的风景下埋藏着越大的危险,只有勇者才能窥见大自然真正的面貌。

再来说说安塞腰鼓。这个乐器有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步伐二是手势。步伐手势经过长期的训练被熔铸合一后就是震撼人心的安塞腰鼓。顶着艳艳烈日,四肢挥舞,震耳欲聋的声音不断传来,你心中会慢慢衍生出一种激情,一股磅礴无比的,不生活在陕甘难以孕育的浩然气势。很多人在练习时会发现动作生涩僵硬不连贯,可当你真正将动作烂熟于心并勤加练习,你又会发现安塞腰鼓开始展现起其灵活自如,潇洒奔放的一面。这或许就是熟能生巧,你可以尽情发挥而不用担心没有掌声。

再来谈谈鸣沙山。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自然是骆驼了。骆驼是大漠的宠儿,近距离观察他们可以揭开沙漠神秘的面纱。大漠除了颜色的纯粹,面积的广阔,沙丘的起伏等等壮丽特点之外,还有沙尘暴、流沙、干旱。大漠胸襟宽广又冷酷无情,而外形丑陋,笨重缓慢的骆驼恰恰完美地适应了沙漠的自然环境。从起初上骆驼的忐忑不安到最后的不再害怕,我在三个小时的时间中渐渐走进了沙漠的怀抱中,领略了独特的大漠风情。

最后,请让我用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事结束这十一天的行程。7月14号的最后一顿晚餐,一班一号餐桌少年们就筷子的握法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成年人的眼中,这种小事微不足道,这场辩论本身就分不出胜负。可热情的少年们不仅讨论,还到别的桌调研寻找论据,甚至上网查资料,不知不觉中,他们已经将中国筷子的历史摸得一清二楚。花费大量的时间做这样一件事,真的有意义吗?我时常羡慕成年人的成熟,可当我听到一旁的同学竟然将筷子的握法和乒乓球直拍横拍的握法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知道,我不再羡慕成熟了。

我学会你的握法了!一旁的同学兴奋地大叫。

七点,窗外还未见夕阳的绯红,餐厅内水晶瓶中插的一株玉兰青翠欲滴。

愿所有人永远少年。

永远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