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就是力量语言活动反思(合集3篇)

时间:2025-06-09 20:12:19 admin 今日美文

团结就是力量语言活动反思 第1篇

导入新课并顺利地探讨了女排的成功是因为集体中强大的凝聚力,前面教学都很顺利。为了更接近学生的实际,也想了解学生对初一(7)班这个新集体的真实看法,我问,“你觉得我们是一个有凝聚力的班级吗?”学生的回答大出意料之外。全班居然(共58人)有近40个人举手认为我们班级不是一个有凝聚力的集体,这个结果是完全出乎我的预料,因为据我观察,平时学生挺有集体认同感的。原本以为会有个别学生故意调皮,有不认同的声音,可是想不到会是如此之多啊,该怎么办?如果此时我再一味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而忽略学生的这种回答的实际情况,那么这节课就会显得很是可笑。我想不如就将课堂交给他们,让他们直面和关注这个话题,引导学生自行辩论,在辩论过程中教师注重调控。我的做法是先让他们不管认为“有凝聚力”的还是“无凝聚力”的都先亮出自已的观点,并说出理由,再请学生反驳与认同,在辩论中让他们明确观点。

现将课堂对话摘录一二:

生1:体育课中男生被老师罚跑一圈,女生还在一旁偷笑,这说明班级无凝聚力

生2:这只说明部分同学中有幸灾乐祸的心理,不能说整个班级无凝聚力

生3:年级会上听到岳胜利主任宣布7班为“优胜班级”,当听到宣布我们班得到“优胜班级”的荣誉时,大家都欢呼,可见我们都爱这个集体。(这个例子好)

生4:大家看看我们的版报办得多好,这可是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布置的结果哦。(这个也不错,我趁势引导,谁参与了这些活动呢,好多学生都争先恐后的报告着自己的业绩)学生举例与反驳的整个过程,进行了半节多课的时间,个个兴奋异常,时而点头,时而摇头的。

课后反思 本节课中,由于学生回答出乎意料,让我的课堂教学没有按照事先设计的过程进行,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而且也表露出了他们心中真实的想法,让他们在辩论中体会与纠正,也许对今后班集体的建设也会是件好事。只是我的教学进程要慢下一节了,不过,这又有何妨呢!整堂课让我感受良多:其一,教师要有面对意外的正确心态。新课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尝试发现、民主对话、合作探究”。不知什么时候起,我发现学生常常会有意无意地跳出课前设计的框架,给我一些毫无准备的意外,使我有点手忙脚乱。也正是这种“意外”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面对“意外”,我们是在举措茫然中维护自身权威,错失一个个教学良机呢?还是在亲和对话中捕捉住学生的“灵光一现”,拥有一分意外的惊喜?那将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这些“意外”。

所以,直面课堂意外,寻找意外之处的惊喜,是我所追求的。

其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课堂的生成性内容。当学生的回答和教师的预设产生冲突时,教师该如何调控课堂呢?我觉得教师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而要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善于捕捉这些动态的场景,巧妙地运用于教学活动中。既然学生心里不认同这个班集体,那么他们肯定有自己的道理,虽然这个理由也许是有偏差的,但是也要让他们先摆出。对于这个新出现的意外教师并不能马上否决,而是要加以引导。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抛开教学预设,更多的来关注这个新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是学生关心的,也是他们更感兴趣的,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其三,教师要尊重主体,培养学生自信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新课程中,课堂是教师服务于学生这个主体,而不是学生围绕教师的思路被动思考,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场所。传统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可能在现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并不适合了。教师一味的讲,对于学生来说已经失去了吸引力,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及时给予学生所希望的肯定。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了教师没有预设的内容,那么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个新生成的东西加以引导,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或是建议,那么整个课堂就真正变成了学生的舞台了。这样就能给学生带来快乐,激发学生莫大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的自信心大增。

其四:“意外”促使教师不断地学习成长。不可否认,新课程下的课堂是活跃的,孩子们会提出形形色色的问题,课堂也会变得难以控制,意外也随之而来。但由于每个学生表现出不同能力的差异性、生成的资源来源的不确定性、教师教学智慧的不稳定性等多种原因,如何让这一次次的“意外”生成一次次的“精彩”呢?有人说这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课堂控制能力和教学应变能力。是的,可我想说这教学机智、应变能力还是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提升知识和人文的素养,做一个学习型、研究型的老师。只有“肚”里有“货”,我们才能应对瞬息万变的课堂教学,才能把“意外”变成“精彩”。我们的教学应该是真实自然的,不必刻意去求顺、求纯、求完美。一旦出现意外,我们应该以坦然的心态去对待,积极思考对策,合理解决和利用,只有这样,课堂才是活的,教学才是美的,教学活动才是有价值的。

团结就是力量语言活动反思 第2篇

在活动中,语言表达方面:有大部分幼儿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游戏体验后能独立表达自己的意愿,有一小部分幼儿需要听同伴分享总结后才能自己理解总结,幼儿初步认识到了团结的力量。

思维品质方面:在折筷子和两次音乐游戏体验后,孩子们基本上都能对教师的提问做出反映。有一半的孩子反映迅速。

道德品质方面;通过本次活动,我班幼儿初步有了团结合作的意识,但还不太会把它如何运用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需要教师在平时一日活动中多引导。

同时在活动中,教师还需要提炼提问的技巧和方法,在幼儿小组活动中还应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引导,特别是个别表现稍微弱一点的孩子给予鼓励,让整个活动能顺利进行。

团结就是力量语言活动反思 第3篇

《团结就是力量》是语文A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农夫的八个儿子成天为一点小事吵吵闹闹,不可开交,于是农夫请教村里的长老给他想办法,长老采用折筷子的办法让孩子们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从此,八个儿子亲亲热热,团结一心。

看到这篇课文,我想到了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受家长的溺爱,多少有些自私,而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必须具备良好的合作意识,这篇课文正好可以直接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于是,如何将这篇课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深入到孩子们心中,实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想了一些办法。

首先,我以做游戏开始,孩子们从游戏中明白了要团结,这就为我们今天即将学习的内容作了铺垫,让孩子们明确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就与团结有关,从而引出课题《团结就是力量》。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而这篇课文内容通俗易懂,学生通过自学,能解决基本的教学任务,我在课件中出示了自学提示:

1、 长老是用什么办法教育农夫的儿子?

2、在折一根筷子时,儿子们说了什么?结果怎样?

3、这时长老是怎么做的?

4、八根筷子同时折时,儿子们是什么表情?

5、为什么一根筷子轻轻一用力就折断了,而八根筷子捆在一起就很难折断呢?

6、这时候农夫对儿子们说了些什么?用“— ”画出有关句子,并说说自己对农夫说的话的理解。

让孩子们先通过自学,独立思考完成以上学习任务,然后互相交流,将自己还不会的地方跟同组同学商量,这样,孩子们在不经意中,又经历了一次团结合作的过程。而我,也实现了教学模式中的“自学”“互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