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期刊研究报告 第1篇
关键词:科研评价 人文社会科学评价 图书评价
Bottleneck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Evaluation of Chinese Academic Book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bstract The bottleneck factors in present evaluation of Chinese book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re such as large workload,time consuming content evaluation,non-quantitative and non-formulaic characteristics of academic books and non-consensus of evaluation results.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advanced in this paper are: to select a batch of patient and responsible peer experts,to build and make good use of a peer review expert database,to establish standard citation index database of Chinese academic books,to establish the academic book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method dominated by peer view expert evaluation and supplemented by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and to establish the evaluation system that tolerates non-consensus.
Key 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valuation; book evaluation
1 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图书评价的现状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图书是传播学术研究成果和传承学术的重要阵地,是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研究与学术图书长期以来形成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学术研究水平提升了,必然会促进学术图书的产生;反之亦然,学术图书的不断面世又会从整体上带动学术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如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断推动学术图书出版质量的提高和科学研究事业的健康发展。但通过对古今中外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图书进行比较可知,尽管我国出版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图书总量在逐年增加,但总体水平不高几乎是被人们公认的事实。相当多的学术图书学术创新不多甚至是重复研究,学术价值不高甚至没有学术价值,读者量少甚至没有读者,被引用率很低甚至为零,学术影响力不强甚至没有学术影响,逐渐呈现出学术图书被人们漠视的趋势。为此,一些科研机构在科研绩效考核甚至职称晋升时不再考虑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图书做为评定条件之一,这也许是我国当前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图书的悲哀,当然也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的悲哀。人文社会科学的迅速发展必须以高效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科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管理为前提。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图书繁荣与否与其评价体系密切相关,没有科学、合理、公正、客观的评价体系,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图书质量就很难从整体上真正提高,因而人文社会科学也就很难得到长期的持续健康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图书价值被漠视的状况,势必引起人们的反思,为此需要反思我国现行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图书评价体系的问题所在,并找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社会科学期刊研究报告 第2篇
张万生
当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全面铺开,从2003年秋季开始,武威市凉州区和部分县重点中小学也全面启用新的教材,新的课程标准也发放到每位教师手中。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全面打好基础,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接受新课程对我们每位的挑战,是当前的主要学习任务。
在基础教育的新课程体系中,“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学习者从生活世界中自主选择主题并对主题进行主动探索的过程。作为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构成,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灵魂之际,研究性学习以其日益凸显的适应时展的课程价值倍受人们的关注。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根据教育部,各有关师范大学对研究性学习的阐述为参考,谈点自己浅显的认识,请全体老师们指正: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背景和必要性
近年来,有关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问题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逐步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呢?这需要一种很好的媒介,或者手段去实现,而研究性学习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它有可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落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为此上海市教科所于1998年组成课题组开展研究,并于1999年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概念,阐述了研究的思路和框架。此后上海市教委着手进行了“研究型活动课程”的研究和教材编写工作,首先为高中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提供了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指导,1999年10月,在教育部召开的“全国高中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上,上海介绍了近年来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和认识,得到了肯定。2000年2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规定研究性学习于本年度秋季在十个省市的普通高中试行,首先在发达地区逐步展开试点,真正的“课程”还未开设,同时初级中学和小学开展并试点。从2002年秋季开始,全国所有的高中都将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那么在2003年新课程标准实施后,在我们初中和小学也将逐步进行,因此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和学习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
那么学习这门课程对我们学生有什么意义呢?
首先,研究性学习是对学科课程的补充。现有的学科课程有着不可取代的优越性,优点是它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缺点是各科之间缺少联系,脱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学生通过学科课程的学习,虽然能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但由于各学科之间的分隔,使各学科之间很难建立联系,很难建立各学科和周围世界的联系,而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就是为了弥补这一缺点,把学到知识在实践中掌握和运用,最终服务于实践。
其次,开设研究性课程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正应用而生。置身在这样一个数字化,全球化为特征的时代,一切都将变,一切都在变,新的世纪,新时代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世纪
人才必须具有的能力有:(六条)
A用新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B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主动探究的能力。
D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E 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
F终身学习的能力。
为了适应社会的激烈变化和竞争,必须要具备上述能力。但仅靠现有的学科课程很难形成这些能力,只有通过积极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才能逐渐形成这些能力。
第三、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应试教育下,学生已经习惯了单纯的从书本上学习知识。开设这门课后改变了长期以来恪守的接受性学习方式,使学习者处于一种主动探究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状态。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养成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只要我们积极投入其中,充分发挥学习者的合作精神,探索精神,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内涵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具体包括以下含义: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表明了学习活动中的师生关系。研究性学习是在学校教育和集体教学的环境下进行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帮助”,而不仅仅是“传授”或“教导”。教师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情境和途径。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形式。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如通过专题讨论,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模拟实验,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探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实和问题。中小学生的“研究”从研究过程说,大多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一般是对已有科学研究成果的“再发现”,通过这种形式和手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内容。这包括学习中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有关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研究过程中与人交流和合作;如何表述或展开研究的结果等等。
在学校教育和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地从教学的角度来考虑相应的课程,教材,教法等问题。由于教育目的,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和丰富性,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必然是多样而变化的。因此,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取代已有的学习方式,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必要补充。
从一个方面来说: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取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两者都是必要的,二者相辅相成。强调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因为“接受性学习”不好,而是因为我们过去过多地强调了“接受性学习”并置于中心地位,而“研究性学习”则被完全忽略。实际上作为一种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渗透于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的。
三、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1、课题的选择确定----2、课题的研究实施----3、课题的完成与成果展示。
用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步骤:
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资料----分析加工所收集的资料----提出论点或假说----撰写研究报告----自我评价。
用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步骤:
确定研究课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和验证假设----实验并记录数据的现象----处理和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撰写研究报告----自我评价。
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流程为:(11个步骤)
1、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个人选择题目,同学自由组成课题。
3、小组选举组长,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题论证。
4、明确课题研究方向,共同设计课题研究方案。
5、专题报告,通过方案课题,研究方案评审。
6、小组独立开展研究,教师负责监控,指导。
7、教师组织课题组之间交流,推动课题研究。
8、撰写研究成果,进行个人和小组总结。
9、班组展示,同学评议。
10、答辩会、年级报告会。
11、教师评定成绩,总结。
其具体的实施中,(见武南铁中《研究性学习》的“目录”部分)有相应的“选题意向表”,“研究活动记录表”,“实验记录”,“访谈表”,“调查情况记录表”,“外出活动申请表”,“课题组成员考勤表”等。是一套比较完整的学习过程。
四、研究性学习中几个方面问题的说明
(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与目标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归纳起来有四点:①综合性②开放性③探索性④实践性。它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要解决的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因此具有以下六个主要目标:
⑴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⑵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⑷学会分享与合作。
⑸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⑹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以上六个主要目标中,最能体现出来的一点,也就是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会做人”,这也是研究性学习产生的一个重要结果(或目标),因为在研究性学习中,许多课题的实施需要进行外出调查活动,外出调查研究是研究性学习必须经过的过程,从而搜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而在
“学会做人”中通过外出调查学生有“十个学会”;
1、学会自信
许多学生害怕面对陌生人,在公共场合不能应对自如,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性的压抑,即所谓“克已”有密切的关系。而调查研究对此提出了挑战。通过调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实例略)
2、学会坚强
外出调查,学生们会体会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很多人是怀着愉悦的心情出去,却带着满肚子苦水回来,几乎每位学生都会有失败的经历,但在失败中学会了坚强。
3、学会理解
调查中学生会看到别人的冷脸,亲身体验请求别人的艰难,体会到受到热情帮助时的愉悦,因此知道了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要善待他们。
4、学会坚持
旬子在《劝学》中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驾马十驾,功在不舍”,这说的是坚持的重要性,我们许多学生都是因为缺乏坚持到底的韧性而半途而废,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在研究性学习中只要将课题做完的都是有这份体验。
5、学会协作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是小组研究,因此培养团队精神是它的重要目标,只有主动与他人沟通,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会与他人分享才能完成一个课题。
6、学会反思
在调查过程中会遇到种种挫折和失败,因此学生们学会了承受,也学会了反思,体验到“失败是成功之母”,是很重要的。
7、学会谦让
与人相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要学会谦让,学会道歉。让学生明白怎样处理与他人之间的矛盾,也是人生的一门学问。
8、学会沟通
现在的世界越来越小,一个人再也不可能不与别人发生联系,因此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也就越来越重要。虽然与人沟通不可能一下子学会,但学生们至少得到了锻炼,其中不少人必须向自己的习惯挑战。
9、学会思考
10、学会自制
在研究性学习中,许多活动靠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否则是完成不了课题的,因为外出时会遇到各种情况,有时还会遇到网吧,游戏厅等的诱惑,这都需要自制。
当然,研究性学习也有许多问题,实施起来难度大,如外出的教育,外出的安全等。外出调查会遇到各种情况,因此低年级学生的调查要控制,教师要全面掌握。
(二)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常规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常规的教学方式,它是学生在比较广泛教育资源的背景下所开展的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活动。
这种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改变;带来了学生和教师角色的改变,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成为学习活动中真正的主体,教师不再是单纯的被动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有时甚至是与学生一样的学习者。这种变化,促进了民主、平等、合作,互相帮助的新型的亲密师生关系的建立。在这场变革中,从某种角度说,学生处于相对主动的地位,教师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因此教师的素质包括思想、业务、心理素质都亟待提高,真正成为复合型的教师。
(三)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如何体现
根据以上师生关系的转变,在研究性学习中,如何体现教师的作用呢?
1、启发思路,引导质疑探究。
2、在学生遇到困难,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生的内动力。
3、指导学生写好日记,研究情况记录及个人体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4、为学生的研究提供信息和建设,并在选题、资料收集,方案设计、形成结论等阶段给予重点指导。
5、组织作用。每周的小组组织一次研讨,促使小组活动能经常化、序列化,以保证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
五、面对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做哪些准备?
“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对教师和学校都提出了挑战。
(1)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
(2)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
(3)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从分科走向跨学科。
以上是挑战,但也是机遇,在教师被学生选择的同时,教师也在选择学生,从而师生一同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另外教师也从个人孤军奋战,到与其它教师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教师的生存空间也无形中扩大了许多。从这一点上说,我们应该以一种欣喜、轻松的心态走进研究性学习。
针对挑战,做为我们教师应如何转变自己的角色意识,尽快适应这种变化呢?
(一)要加强学习,更新思想观念
观念指导行动。教师不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就很难担当培养新型人才的重任。当前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现代课程论》、《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课程设计与组织》,《素质教育手册》等。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认识。研究性学习是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的一种学习,科学研究要求新求变,所以教师要增强这种意识。我们讲课要比昨天有新的突破,问题要比昨天的思路更新,语言要比昨天更吸引人,表情要比昨天更使人愿意接受,姿态要比昨天更自然,与学生的关系要比昨天更融洽。这种求新求变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对学生会产生很好的影响。
(二)要学习和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如前所述,研究性学习类似于科学研究,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研究的更多的是教法和学法,这显然还不够,还需研究和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查找研究资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但是从茫茫书海中找到很多有用的书,并搞取到有用的资料决非易事,所以要了解资料检索的一般程序。(a选择好检索工具书;b确定检索途径;c建立检索方法;d利用检索工具书提供的线索进行查找,并用条目去索取该文献,e阅读文献,得到你所需要的信息)。
另外还有一些科研方法也需要教师了解和掌握:如怎样选择研究课题?怎样写专题报告?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什么?怎样分析课题研究的信息?怎样设计调查问卷?课题研究的思维方法是什么?怎样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等。这些都是在研究性学习中要用到的方法,教师只有了解和掌握了,才能指导到位。
(三)教师要不断学习,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四个方面)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开放式的学习,所以选题范围没有任何限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天文地理选题范围广,综合性强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特点,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1)要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
(2)要注意文理交融、相互渗透。(如:文学、历史、政治、数、理、化、的基本原理等,对指导研究性学习会得心应手)
(3)要学习英语和计算机知识,特别是青年教师要加强这两方面知识的学习。
(4)要了解新的科技文化知识,这对指导研究性学习是必要的。
(四)要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讲为中心,存在着严重浪费学生时间的现象。如本来三五分钟就看明白的东西,教师偏要讲上十几分钟,重复、乏味的讲解占去了学生积极思维的时间。所以,改革课堂教学,首先要抛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学生装的旧式教法,用诱思探究式等先进的教法取而代之。
课堂上应当以教学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动,并在适当时候互换角色,形成互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师巧妙的设疑和适当的点拨下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来完成。少留机械重复等难、偏、怪作业,多留精心选择的,对培养学生能力有应用价值的好题,在此基础上向高层次发展,把现在课堂上的学科教学变成研究性课程学习,让学生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去学习学科知识,每位教师应当在这方面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
研究性课程的开设,对教师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教师提高自己,展示自已才能的极好机会,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就一定能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我的介绍结束,耽误大家时间,谢谢!
注:研究性学习课题选:
1、学校学生明星崇拜的原因探究
2、武威职中校园规划的演变
3、凉州旧城改造与故建设保护的调查
4、现行热水器的缺点与未来热水器的展望
5、电脑与生活
6、公共交通与个人
7、森林的保护
8、报纸是怎样做成的?
9、人为什么要吸烟?
社会科学期刊研究报告 第3篇
苏姗・博杜(Susan Bordo),肯塔基大学性别和女性研究教授
还记得1987年的电影《广播新闻》吗?电影中的重大道德危机是圆滑的新闻节目主持人汤姆(威廉・赫特扮演)在采访一个约会中遭到的受害者时“感动”人家流泪是否违反了新闻记者的标准。传统学校出身的记者珍妮(胡丽・亨特扮演)实际上提醒他“越界”的事实。汤姆回答(在电影中可能是最尖锐的观点):“超越界限?他们一直在‘感动’这个容易受骗者。”
是的,确实如此。但我们几乎不再注意这些了。在我的电视文化课程中,我向学生展示了名主播安德森・库伯的节目片段,中间有他行走在卡特里娜飓风留下的瓦砾堆中的镜头,他捡起人们散落的物品,他的伤心越来越强烈,最后他开始哽咽,做手势给摄影师不要再拍摄了。学生们刚开始感到困惑,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接着我向他们指出,这个片段是剪辑片不是现场录制。如果库伯真的想不拍摄这个画面,他为什么不直接剪掉这一段呢?
当然,库伯不仅想让摄影机记录下他的眼泪还要记录下他的谦虚和“正直”。和汤姆不同,库伯身边没有人提醒他利用自己的感情反应塑造丹尼尔・布尔斯廷所说的“假事件”的低劣表演。布尔斯廷早在1961年就有这个先见之明,把专门为观众塑造包装出来的现实称为“假事件”。它不再适用于我们熟悉的传统意义上的“真实与虚假”,是把现实包装成“比现实本身更清晰、更吸引人、更有说服力的形象。”
布尔斯廷的书《形象》在1961年似乎耸人听闻,而在2009年,“假事件”则是法定货币。
但它不仅仅指新闻媒体。在视觉形象领域,数字技术制造出来的虚假身体是人们普遍接受的规范做法。不仅明星的身体是“虚假的”,自从有了AdobePhotoshop后,假现实已经从光鲜的杂志封面飞进了普通人的家庭相册中。
更说明问题的是,学生们被指抄袭的时候,他们并不真的“明白”。事实是他们中很少人明白引号的差别,也不知道为什么引用了别人的话不注明出处的模仿作品不被认定为原创作品。他们既不是让人吃惊地寡廉鲜耻,也不是不可救药地“蠢笨”。他们生活在激烈竞争的剪刀加浆糊的文化中,结果才是最重要的,过程则不管怎样都行。
应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传播新闻
米尔斯・凯利( Kelly),乔治・梅森大学历史和艺术史副教授,历史和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
印刷版报纸如果从美国人的生活中消失,像我这样的历史研究者未来需要在课堂上向学生解释“报纸”是什么东西。这让我个人感到悲哀(我相信自己将是当地报纸的最后一个订户),虽然作为历史学家,讲解报纸并不比解释打字机、电报或信笺是什么更困难。它们都是在一个固定的媒介中传递信息的,都已经消失了,虽然我怀疑有些地方仍然会有几台打字机。图书馆和档案馆将需要保存一些娇贵的印刷版报纸的实物而不仅是屏幕上的形象,以便我们的学生不仅能观看还能感受和触摸它。尽管我十分不情愿地承认报纸的形象对研究者非常宝贵,不管是学生还是教授,但数字形象毕竟无法让你的指头上染上墨汁。
非常时髦的是,有人认为同样的境遇也会降临到专业广播媒体头上。美国晚间新闻广播网的高峰时代早就过去了,但是在我看来,说美国或者欧洲、加拿大的广播新闻像报纸一样处于同样的下滑坡道上有点过分了。最近关于全球电视观众的调查研究显示,电视仍然是处于扩张中的媒介。我们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新闻在当今社会中是如何被传播的,电视只是最近才成为无所不在的东西。
但是,在并不遥远的未来,电视新闻或许确实会走上报纸的老路。到了那时,历史学家将不得不向感到困惑的学生解释看着像电脑却没有键盘的盒子是什么玩意儿。到那时,我希望我们至少已经保存了几台这种盒子,以便我们带进教室里去,让学生们感受一番,向他们显示看电视的感觉,可能像他们从数据库里调阅新闻一样。
新闻院校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兴起的产物
约翰纳・德拉克(Johanna Drucker),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育和信息研究生院教授
美国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创建的新闻院校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兴起的产物,对应欧洲_主义潮流的兴起和伟大战争的早期影响。看到民众被煽动起来(部分归咎于宣传和大众传媒)去迎合违背自身利益的力量(更不要提更大世界的利益)而引起的震惊,使得哈罗德・拉斯韦尔、沃尔特・李普曼等人感到行动起来的紧迫性。他们引用约翰・杜威和其他进步哲学家的著作确立了研究的标准、道德和思想责任。
在改变过程中,大学发挥的作用是教育民众认识到教育的必要性,认识到世界要求我们在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间寻求平衡。最基本的智慧工具是分析社会和文化体制的能力,在生命周期的研究范围内理解所有文化活动,推动揭示所谓生活方式选择和实际(集体的或共享的)后果之间关系的整体性途径。
这里有几个基本的教学原则。实践公民权和问责,讲授修辞的基本技巧,论证和解释的人道主义分析,向学生说明某些东西越显得自然,它被文化塑造的可能性就越大。还要说明所有文化形式都是被人有意制造出来的。我们要问一句,“这是谁的目的?”
这些原则不仅是道德说教的处方,而且是信息自由的民主社会的基础。
新闻的“衰落”是数字技术的必然结果
加里克・尤特里(Garrick Uiley),纽约州立大学内尔列文国际关系与贸易研究生院院长
发生在上世纪的新闻的“衰落”是数字技术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获得更大选择余地,控制新闻和消息来源的欲望和市场互动的结果。这种时代转变对大学及其学生的影响和它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一样巨大。
作为一个大半辈子做国际新闻的人,我见证了这些变化,相信我们在将来消息会更灵通,不管是作为个人还是作为社会。单一的、关键的理由是,在互联网时代任何人都不再能“阻碍”更加自由的信息和消息流动。
社会科学期刊研究报告 第4篇
一、我区社会救助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低保工作基本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自*年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我区低保线经过多次的调整,尤其近几年,调整的幅度比较大。*年农村低保线从原来的150元/人.月提高到170元/人.月,*年农村低保线又提高至200元/人.月,*年再提高至230元/人.月,并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年1月,城乡低保线又再一次调整,提高至现时仍在执行的每人每月280元的标准。截至2009年4月,我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有2950户7603人,人平救助金110元,区镇两级每月约需支出低保金90万元左右。为了减轻物价上涨给低保家庭带来的影响,我区从*年10月份开始,先后2次对低保家庭发放了临时补贴共29万元。*年1月起,按每人每月15元的标准发放临时生活补贴,从8月份起,按上级文件要求,按每人每月30元的标准发放临时生活补贴,截至8月份,累计发放临时生活补贴近100万元。2009年2月,我区又建立起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上涨与低收入居民临时生活补助联动机制。这些基本的低保制度有效解决了困难居民的温饱问题。
(二)医疗救助效果明显。我区早在*年和*年就先后建立起城乡低保家庭基本医疗费报销制度,城镇低保家庭凭票每人每月限额报销28元,农村低保家庭每人每月报销18元,报销的额度随低保线的调整而调整。从*年三水开始实施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之后,对低保五保对象个人缴费部分由镇级财政负责,减轻了他们参加居民医疗保险的负担。自*年1月区_成立以后,在实施基本医疗费报销的基础上,还为困难家庭建立起危重病医疗费救助制度。*至*年_共支出医疗救助金200多万元,累计救助500多人次。*年6月,我区出台了城乡居民医疗救助暂行办法,对低保、五保和特殊困难人员实施住院医疗救助。*年和*年区财政支出医疗救助金共万元。其中*年对低保对象共发放门诊医疗救助金62万元,3万多人次受惠,为103名患危重病的困难群众发放医疗救助金42万元,较大地减轻了贫困家庭的医疗负担,在生活极度困境下,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体会到政府的关心。
(三)农村五保供养工作不断规范。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是一项传统的社会救助工作。一直以来,我们都将五保供养工作作为一项重中之重来抓。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区就实现了镇镇有敬老院。近几年,我区各级不断加大敬老院的改造力度,完善配套设施,新建了区福利中心,乐平镇敬老院等。目前,全区在册五保供养对象1166人,其中集中在福利机构供养795人,占68%,人平集中供养标准约800元/人.月,每月需支出供养经费约万元。可以说,集中供养五保对象正在安享晚年。而对分散五保供养对象,近几年我区也根据物价指数以及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变化,适当调整供养标准,以确保分散五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年1月,分散五保供养标准从原来的200元/人.月提高至310元/人.月。2009年1月起,分散五保供养标准又提高至每人每月400元,其中白坭镇提高至450元/人.月。
(四)教育救助基本实现全程资助。自*年区_成立以来,我区开始对贫困家庭学生实施多种形式的助学。从*年开始,低保家庭学生助学由佛山市统一组织实施,资助范围覆盖小学至大学,助学标准为:中专和职高中、中小学生每人每年可以得到600元至3000元的助学金,大学生入学当年可以得到4500元至6000元的助学金,从去年秋季开始,在幼儿园就读的低保家庭儿童也得到每月250元的资助。
在低保家庭学生助学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后,*年开始,区政府出台临界低保家庭学生扶贫助学实施办法,对在处于低保标准边缘的困难家庭,根据区_筹集资金情况给予适当救助。*年至*年,区_共筹集资金万元,资助困难学生2692人。去年我区_拨出51万元,资助人平收入在280元至400元之间的低收入家庭小学至中专学生1006名。
(五)住房救助基本实现制度化。三水区较早地将住房救助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年起探索建立住房救助政策。从*年起,住房救助正式作为一项救助制度被确定下来:“凡被纳入低保的贫困家庭,其住房属于危房的,都要给予改造”。从*年起3年内,紧随低保调标扩面逐步对农村低保家庭残、危土坯房、泥砖混合结构房,进行分批“加固改造”或“重建”。危房改造所需资金由区镇(街道)财政两级各负担50%,每年年底前完成当年危房改造任务。*年至*年,全区累计投入资金646多万元,为困难家庭重建维修住房343间,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困难群众的“住房难”问题。
(六)临时救济及时有效。对有劳动能力,暂时无收入或有一定收入,但因病、因残、因灾等突发原因,在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优抚及其它特殊政策救济待遇后,基本生活仍有困难的居民,实行临时救济。*年、*年,区财政每年安排10万元临时救济费,2009年安排20万元临时救济费,镇级财政也适当安排经费,及时缓解了部分困难群众因天灾人祸造成的燃眉之急,确保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社会救助工作中存在不足
(一)救助制度相互之间衔接不够,覆盖范围有待向其他低收入家庭延伸。目前,救助资源分散于众多的部门,民政、卫生、教育、建设、劳动以及群团组织都拥有一定的救助资源,工作力量和资金缺乏有效的整合,往往是各自为政,政出多门。这样的状况直接造成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信息未能共享,部门之间协调难度大,重复做调查摸底工作,影响了救助经费绩效。二是救助资源较多叠加于低保家庭,多数专项救助都未能向低保之外的其他低收入家庭延伸。纳入低保后,往往是得到全方位的救助,一旦退出低保,就什么救助也得不到,造成了“重复救助”和“遗漏救助”,也加大了低保退出工作的难度。
(二)个别救助制度的救助标准偏低,力度不够。例如低收入家庭的教育救助,由于资金不足,只能给予数百元的一次性补助,效果不明显;对低保家庭大学生,只给予一次性补助,造成个别大二以上学生仍存在读不起书的情况。
(三)救助资金筹集渠道比较单一,个别项目救助经费不足。按照现时的救助标准,我区一年的救助资金需求十分大,约4000万元,其中低保1400万元,五保供养1000万元,教育救助600万元,医疗救助300万元,残疾人康复救助300万元,老年人救助100万元,农村住房救助150万元,临时救济50万元,其他100万元。这庞大的救助经费筹集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来源单一。基本上是区镇两级财政供给,只有少量的教育救助和医疗救助经费来源于区_、区光彩事业促进会等社会团体;二是分担结构不尽合理。如五保供养经费全部由镇一级负担,镇级压力比较大;低保、医疗救助、住房救助等经费,不论各镇的经济发展水平,一律都是实行区镇两级各50%的分担比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救助工作方面未能充分体现。三是个别专项救助经费不足。如教育救助,如果按照实际需要,每年约缺口200万元。农村住房救助每年缺口50万元,临时救济每年约缺口30万元,医疗救助每年缺口100万元。
(四)救助工作人力、机构配备未能适应规范和动态管理的要求。社会救助工作量大,涉及资金规模大,社会高度关注。而目前我们区、镇、村三级都没有低保工作或社会救助专干,更没有建立起专门的低保工作、救助工作机构,只是由一至二名民政干部(或文书)兼管该项工作,从而影响了救助工作的全面落实。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我区社会救助工作
(一)建立社会救助工作“一口上下”机制,提高社会救助效能。当前,我区年救助资金支出已高达4000万元,但由于社会救助资源分散在多个部门,造成重复救助和遗漏救助问题,既降低救助效率,又十分不利于群众及时方便地申请救助。鉴于此,建议区级建立社会救助工作的联席会议制度,而镇(街道)建立镇级综合救助中心,整合镇级民政、组织、工会、团委、妇联等救助资源,以综合救助中心为载体,对各项社会救助工作实行“一口对上对下”,实现社会救助在镇级的统筹。
(二)发挥民间力量,推动社会救助的多元化。目前我区的各项社会救助资源和力量基本上以区镇两级财政资金为主,民间力量开展社会救助的渠道和力度与我市其他区相比明显不足,目前,顺德、南海、禅城、高明_的慈善资金分别有亿元、4000万元、3000万元和2000万元,而我区_资金不足100万元。但事实上,我区慈善资源亦十分丰富,缺的是有效整合和挖掘。因此,要充分发挥民间的力量,发挥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届热心人士的作用,引导他们踊跃捐款捐物,充分运用民间救助资源,发挥民间救助力量,推动社会救助的多元化,努力提高我区的社会救助水平。
社会科学期刊研究报告 第5篇
关键词 比较研究法;科学研究纲领;硬核;保护带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有真知灼见。
比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重要最普遍的手段。比较研究方法,是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或对象加以对比,以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的一种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区域内特定学科的发展史,往往也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将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探索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促进学科纲领地科学发展。其中,横向比较是比较特定国家或地区在不同时期的学科发展情况;纵向比较是比较不同区域内特定时期的学科发展状况。
在比较对象确定的基础上,选取科学的方法论分析理论的进化和退化至关重要。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继承了逻辑实证主义,把实验观察事务作为检验科学知识的基础理性主义观点。根据拉卡托斯的理论,在进行学科理论比较环节中,应围绕科学纲领的硬核、保护带、反面启示规则和正面启示规则为比较层面,系统性比较分析不同纲领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学科判定纲领的进化和退化。通过编写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特定学科的发展史,得到有价值有意义的启示,促进学科未来的发展。
1 比较研究法概述
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所著的《雅典政制》最早出现关于比较研究的运用记录。上世纪60年代之后,比较研究方法作为一种常见的科学研究方法,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偏重质性研究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而是同时采用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手段,用定性与定量手段相结合深入分析研究资料,构建研究对象结构,确定比较研究对象各组成因素的整体性作用。比较研究方法可应用于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各研究领域,定性分析进行研究对象“质”方面的分析;定量分析是对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的分析。
无论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社会科学领域,比较研究法的应用都非常广泛,在大量实践应用的基础上,根据比较研究对象的不同,一些学者已经总结出一些原则,将比较分为区域性比较和问题性比较两类。区域性比较是指,比较某一特定区域内,如某一国家、地区或有明显区划划分的区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多领域问题的研究;而问题性比较与区域性比较不同,比较是围绕相关问题展开的,选取的是两个国家或地区,或是多个国家或地区内的固定问题。研究数据或资料是开展比较研究的前提和保障,使用区域性比较研究在研究数据或资料的收集上应遵循基本的前提或原则。由于区域性比较研究是以特定国家或地区的众多领域进行整体性比较,所以,研究开展的前提条件是研究者要对所研究区域的相关问题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研究者往往需要实际进入该区域,有针对性地开展参观、访问与调查,以便在适当的时间和环境下获得第一手资料。这种实地调查的方法,有时也被称为现场研究法。但一般情况下,很少有研究者能获得机会去其他地区尤其是国外单纯进行学术研究活动,即使有也可能是短期的访问调研,一手资料收集非常有限。限于客观条件制约,大部分研究国际问题的学者会采用另一种研究途径,即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大量外文文献,来间接地获取有价值的文献资料。
2 科学地运用比较研究法
为了科学地运用比较研究法,应当明确运用比较研究法的步骤及注意的事宜。
实施比较研究法的环节
不同学科、专业、领域内对于比较研究法的使用具有多样性,在实施环节方面,各国学者都有不同的见解。例如,美国学者乔治·贝雷迪和德国学者希克尔共同将比较研究划分为实录、诠释、连接、比较四个实施阶段。虽然比较研究法在应用领域具有多样性,不同专业在应用时有不同的侧重点,还未形成一种固定的研究模式。但一般来说,任何比较都必须确定比较问题、明确比较目的、选定比较方法、选取比较标准、聚焦研究内容等,这就是比较研究法的一般性步骤。
第一,明确比较的根本性问题,建立比较的逻辑起点。本文已将比较的对象确定为不同区域内特定学科的发展史,是对于不同区域的特定学科的科学发展史的比较研究。
第二,制定比较标准,是进行比较研究的依据。学科发展史的比较研究,往往需要着眼于该学科不同时期的典型性学派、理论、理念、事件的研究,并以科学哲学为指导,运用编史学的方式系统地整理比较。进步的科学哲学思想,便是比较研究的标准和依据。文章就是试图探索以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为分析手段,构建起比较学科发展理论的研究思路和框架。
第三,收集、整理资料并加以分类、解析、提取、重构,完成资料数据的收集与整合。
第四,实施比较,即比较的具体实施环节。如何科学合理地以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为指导,构建研究框架体系,是比较研究的核心环节。在该环节中,需要明确学科发展理论的硬核、保护带、反面启示规则和正面启示规则,提出理论系列的进步和退化的划界问题。
第五,形成比较研究报告,按照比较研究的预期目标,从中获得有价值的借鉴或启示。通过编写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特定学科的发展史,力图得到有价值有意义的启示,促进我国特定学科未来的发展。
3 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的主要内容
拉卡托斯的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了波普尔和库恩的两种哲学思想的影响,是在这两种思想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其哲学思想中既有波普尔批评理性主义哲学的痕迹,也从某些层面表现了库恩哲学思想的精髓。拉卡托斯的哲学思想吸取了库恩哲学中的合理因素,原则性地修改了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即朴素否证论,从而创立了自己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的科学哲学。
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的前提假设,是“硬核”理论的提出,其是整个理论体系的最基本的原理。“硬核”决定着科学研究纲领的性质,不同科学研究纲领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相互之间的“硬核”的不同。由于“硬核”在整个系统中的决定性作用,拉卡托斯在思想体系建立之初,就限定了一个根本性假设,即“硬核”是不可反驳的,也是不可修改的。这一根本性假设可以保证研究纲领,即某一理论,在一定时期内的稳定性和不可置疑性。但应该明确,“硬核”本身并非一成不变,它只是一种阶段性的稳定,长期来看,“硬核”本身也具备一个发展过程。一个研究纲领的“硬核”,实际上是通过预备性的试误方式发展的,发展进程是长期的、缓慢的过程,是一种螺旋上升的结构。判定一个科学纲领的进化与退化有判断标准,如果理论“硬核”不能再指明事物的发展方向,引导事实的发展,出现理论落后于事实,呈现理论衰退的迹象,就必须放弃该“硬核”。
在科学研究纲领的理论内部结构中,支撑“硬核”的是围绕“硬核”的“保护带”,由一系列辅助假设构成,是支持“硬核”成立的理论预设。“保护带”的建立就是通过逻辑严密的辅助假设,保护“硬核”不受反驳,体现了理论体系的严谨性和适应性。“保护带”的工作机制是,当实验结果与理论发生矛盾,出现反例和反常时,触发“保护带”要利用内部的辅助假设来解释异常情况,将指向“硬核”的反驳经验的矛头主动指向自身,以规避对于“硬核”的反驳,保证“硬核”的不可置疑性。为了实现“保护带”的功能,就必须对其中的辅助假设不断地修正、完善,增加其复杂性和严密性。完善“保护带”有两种途径:一是对原有的辅助假设重新定义与解释,扩大假设的内涵与外延;二是提出新的辅助假设,借鉴与吸纳反例中出现的经验反驳,避免理论被淘汰。当然,对于“保护带”的调整并不是不加以限定的,否则,无休止地强化“保护带”中的辅助假设就很难与诡辩区分开来。判断辅助假设的修正是科学的还是伪科学的,理论体系的演变是进化还是退化,拉卡托斯在理论建立时提出了相应的判定标准,以保证理论的科学性。其认为判断“保护带”调整的进化标准与判断客观经验进步的标准是辩证统一的,有助于理论进步的辅助假设不应是特设性假说,以特设性假说驳斥反例无科学性。另外,“保护带”的科学调整的经验进步是断续显示的,并不能在立即观察到调整后的新事实的出现,因此,在调整后的理论面对反驳经验时,应留有合理的缓冲时间。
科学研究纲领内部又由一些方法论规则构成:一些规则告诉我们要避免哪些研究道路(反面启发法),另一些告诉我们要寻求哪些道路(正面启发法)。反面启发法是一种指导“保护带”工作的禁止性规定,禁止任何指向“硬核”的经验反驳,转而通过不断科学化调整和修改的“保护带”中的辅助假设来保护“硬核”。反面启发法从方法论的层面规定了“保护带”的性质和工作机制,实现了理论对于反例的驳斥与同化,增强了纲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延长了纲领的生命周期。正面启发法是一种积极的鼓励规定,指示应该寻求哪些道路,规定了理论发展的长期方针,表明了理论科学的自主性,从理论的自我调节和完善的功能来发展整个科学研究纲领。
拉卡托斯的科学哲学思想的形成,是建立在对自然科学发展史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在深入研究分析近现代自然科学发展历程的过程中,拉卡托斯汲取了波普尔和库恩哲学思想精华,创立了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提出了一个新的科学发展动态模型。他认为,科学研究纲领表现为进化和退化两种形式。与判定“保护带”中辅助假设修正的科学性标准一致,衡量一个纲领是进化还是退化的标准,在于其客观经验的进步性。如果一个科学研究纲领调整了辅助假设后,增加了经验内容,并且能够合理地解释出现的反常和反例,预见新颖的事实,则表明这是个进步或进化的研究纲领,反之,则是一个退化的纲领。科学史表明:一个研究纲领就是在进化时期也常常有一个或多个其他研究纲领与它竞争。
拉卡托斯的科学发展动态模型表明,任何一种研究纲领都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是不可能永远进步的。理论进化到一定程度,必然会转向退化,随着抛弃“硬核”,建立新的理论体系,形成新“硬核”下的辅助假设,再次恢复到进步阶段。因而,历史上的任何成功的科学研究纲领都只能是暂时的成功,它们都有一个从进化到退化的发展或演变过程。否定或证伪一个退化的研究纲领的决不是观察和实验中的反常,而是一个比它更进步的研究纲领。整个科学的发展模式是:科学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科学研究纲领的退化阶段新的研究纲领证伪并取代退化的研究纲领新的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以及其它阶段。
参考文献
[1]林聚任,刘玉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11.
社会科学期刊研究报告 第6篇
一、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定义
在各研究领域,“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确定立场,为自己的研究提供指导,同时为自己的研究进行辩护”[2],因此,明确的方法论至关重要。何为方法论?王建梁[3]、叶澜教授[4]、李志才[5]、朱旭东[6]等学者都对方法论的定义进行了论述。尽管具体论述不同,但各学者对方法论内核的认识具有一致性,均体现出“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和学说”这一认识。
那么,何为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朱旭东在论述方法论定义的基础上指出,“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就是关于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理论,是对比较教育研究方式的探讨,即比较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或态度,指在进行比较教育研究时,研究者所持的观点与采取的途径”[7]。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体系,认为它由三个维度组成:“一是体现比较教育学科本质特征之一的‘比较方法’;二是工具性的、所有学科都在使用的操作性、技术性方法,由定性、定量和政策分析等方法构成;三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方法,它是通过多种形式体现的,即研究路径、范式、视角、研究单位、研究理论框架或概念框架、研究理论。”[8]
二、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的主要类型
在方法论上,早期比较教育学者萨德勒、康德尔、汉斯等一致认为“学校外部的事情比学校内部的事情更重要”;到20世纪60年代,这种一致性随着贝雷迪、霍姆斯、诺亚和埃克斯坦等人的论争被完全打破。时至今日,比较教育研究领域呈现出多种方法论并存、共同发挥作用的景象。
(一)实证主义方法论
实证主义在早期比较教育研究中已有所体现。朱利安1817年发表的《关于比较教育的工作纲要和初步意见》提出“有必要为教育这门科学建立事实和观察的库藏……从中演绎出一定的原则和明确的规则,使教育成为近乎实证性的科学”[9],试图通过实证方式把教育建成一门实证科学。此后,著名学者贝雷迪的“比较四步法”、诺亚和埃克斯坦的“比较教育研究的七步骤”及霍姆斯的“问题法”等均体现了比较教育的实证研究特征,致力于“把比较教育变为更加科学的事业”。他们把追求客观、证实的实证主义理论作为方法论的基础,推动比较教育实证主义方法论体系的构建与发展。经过不断发展与修正,实证主义方法论形成了以下基本取向:“强调运用自然科学方法,使用一定检验手段对研究结果进行严谨验证,避免研究者的主观偏见,注重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研究成果的可重复性,并通过研究成果扩展知识,讲究知识生成的科学性和知识推广的普遍性。”[10]然而,实证主义方法论也存在缺陷,如其强调的量化研究方法无法灵活应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获得的数据也不一定具有较高信、效度等,使得实证主义方法论逐渐式微。在当下的全球化时代,“比较教育的实证主义研究主要是试图通过更严格的量化分析与统计处理建立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11]。
(二) 历史主义方法论
历史主义方法论形成于20世纪初,代表人物有康德尔、汉斯等人。康德尔和汉斯非常重视历史在教育中的作用,康德尔主张“比较教育研究要立足于历史,认为比较教育是一种历史的研究,是教育史从过去到现在的继续”[12];汉斯也倡导使用历史方法开展比较教育研究,并设计了比较研究的基本步骤,即“从历史背景、民族性和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制度的密切联系角度分别研究每一个国家的制度;收集不同国家现存教育制度的资料”[13]。经过不断实践与发展,历史主义方法论形成了以下基本取向:“强调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发展与教育制度的形成受该国或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自然环境和民族传统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因而要把它放在一定背景中加以研究;强调教育中历史传统的持续性,强调从历史角度看待比较教育”[14]。20世纪上半叶,历史主义方法论在比较教育研究中占据主流地位,对比较教育学科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多样化发展和历史主义方法论自身缺陷的不断暴露,历史主义方法论逐步式微。但是,它在比较教育研究中仍具有不可替代性。
(三)功能主义方法论
功能主义源于19世纪英国社会理论学家斯宾塞的有机论,在20世纪中叶得到显著发展,形成了功能主义理论[15]。50年代后期,在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的影响下,功能主义成为美国教育社会学的正宗思想。在当时,美国的比较教育还没有从教育社会科学中独立出来,这为功能主义思想与方法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的运用创造了机会和条件。随后,帕森斯的学生安德森率先在比较教育研究中运用功能主义思想与方法。安德森“从教育的多功能性、测量学校所做事情的难度、对学校与社会之间联系的解释以及学校对社会变革的潜在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阐释了功能主义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具体运用”[16]。同一时期,玛丽?让?鲍曼和福斯特等也把功能主义作为方法论指导开展比较教育研究,扩大了功能主义方法论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的运用范围。从70年代伊始,功能主义方法论在比较教育研究中逐渐衰微。但是,比较教育研究者从没停止对功能主义方法论的反思与批判,也正是这些批判与责难,使得功能主义方法论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影响再次得到扩展和深化。
(四)“区域研究”方法论
区域研究方法论崛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在人文社会科学和部分自然科学中得到普遍运用。90年代初,日本学者马越彻倡导把区域研究方法论引进比较教育研究,开启了比较教育研究运用区域研究方法论的先河。面对新世纪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比较教育学界“再次重新探讨区域研究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必要性、有效性及比较教育学如何运用区域研究方法论等问题”[17]。对此,《2009年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研究年度报告》倡议,在开展区域研究、发展比较研究时,“研究目的应以学习借鉴为主;研究重点应是各地对国家教育政策法规的创造性执行,以便其他区域学习借鉴其基本思路和一些具体举措;研究成果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政策建议,包括指向特定区域、为其教育改革发展服务的建设性意见和为政府提供各区域间教育发展状况的比较研究报告,以便国家教育政策,以及各地区从对比中发现自己的问题,进而实施相应的调整与改进”[18],为在全球化时代如何更好地运用“区域研究”方法论,为比较教育研究和全球教育发展服务明确了方向。
三、关于“比较”的讨论
正确认识和理解比较教育学中的“比较”关系到比较教育如何挣脱方法论误区。何茜根据“比较”在不同层面的具体体现把其分成四个层次:“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思维方式、作为工具意义的科学方法、作为方法论层面的比较视野和作为学科规范层面的比较范式。”[19]
(一)作为一种思维方式
从思维品质层次来说,比较教育学科中的“比较”是人类的思维方式之一,“这种思维方式为人类独有,具有普适性,适用于所有人类构建的学科研究”[20];“是对所比对象进行分析的思维过程,它甚至将多种多样的研究方法融入其中,从思维层面成为比较教育学的基本属性”[21]。关于“比较”是一种思维过程,贝雷迪曾提出比较“是观察、分析、整理等活动交织在一起的智力劳动”[22]。可以说,在人类思维活动中,比较无不存在,并时刻活跃着。比较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
(二)作为工具意义的科学方法
作为工具意义的科学方法,“比较”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普适性,适用于一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学科领域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并不为比较教育学科独有。其内涵大致如下:首先,在科学研究中,比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活动。其次,科学的比较思维要求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同时,科学的比较要求从现象的比较走向本质的比较[23]。作为工具意义的科学方法的“比较”是对作为思维方式的“比较”的升华,它遵从具体而明确的研究计划和步骤,具有严谨的科学规范和特定的操作程序。
(三)作为方法论层面的比较视野
比较教育学的比较视野“是比较教育学区别于教育其他学科的一个根本性特征,甚至可以说是上升到哲学层面的本体特征”[24],从该层面理解“比较”能更好地论证比较教育学的存在基础和学科性质。在谈到“比较”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时,陈时见指出,“比较教育研究中的比较主要作为一种方法论层面的思维方式,是研究主体基于跨文化整体视野考察研究对象形成比较的广度和深度,是一种比较视野”[25]。比较教育学教材通常用“比较法”定义比较教育学,认为“比较法是比较教育学科的方法论主体,是比较教育学科身份建构的关键因素”[26]。这一观点确有失偏颇,但不可否认,作为方法论的“比较”的确能体现比较教育的学科性质。此外,从方法论意义上认识“比较”还使得“比较方法能够用于政治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共性’研究,致力于提出‘通则性’的理论论说。对于教育研究而言,比较研究和比较法的使用同时具有发展、检验和修正教育理论的功能,并对教育现象的‘共性’和‘通则’进行理论论说”[27]。
(四)作为学科规范层面的比较范式
对比较教育中“比较”的认知可上升到“比较范式”,能够促使比较教育学者树立更加坚定的学科信念,促进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稳定比较教育学科地位。要把对“比较”的认识上升到“比较范式”,要求“在对比较作用的清晰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强大的情感力量,即上升为信念”[28]。比较教育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应当具备坚定的比较教育学科信念,努力形成有助于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研究取向,构建恰当的话语体系,把“比较”从技术层面的具体科学方法和人类思维方式上升到“比较范式”。同时,不局限于对特定研究对象的系统分析,而是把显性的“比较”与隐性的“比较”结合起来,把有意识“比较”和无意识“比较”统一起来,让“比较”更好地为比较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服务,推动比较教育学科前行。
四、科际整合、文化与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建设
当代比较教育学界出现了关于科际整合、文化与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建设等议题的探讨,进一步推动了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建设。
(一)科际整合与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建设
17世纪思想家莱布尼茨“梦想用普通的科学语言和推理演算改造一切科学,打破不同语言造成的隔阂,进而实现科学的整合”[29],开启了科际整合实践。科际整合是“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横断科学及综合科学发展到当今时代形成的方法论原则,并在各学科领域得到普遍运用,表现了共同的方法论倾向,展现了整体、系统思想方法的风采和魅力”[30]。在比较教育学科开展科际整合研究是解决比较教育方法论泛化、研究视域局限及学科危机等困境的有效方法,其实现主要是从方法论层面整体考量比较教育学科发展。袁利平分析了比较教育开展科际整合研究的学理依据与现实境遇,认为“从比较教育学科特征来看,跨学科性是比较教育科际整合研究的学理依据;从方法论角度说,科际整合研究为比较教育学科发展提供了新视角;从发生学角度看,比较教育和其他学科的联系是探讨比较教育科际整合研究的基础;从中外学术发展趋向看,科际整合已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研究取向”。他还提出比较教育科际整合研究的三个环节,即“寻找焦点,凝聚视界”、“相互启迪,发掘共源”和“扩大领域,提升境界”,同时指出比较教育科际整合研究的最高境界是“和而不同”[31]。科际整合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是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化与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建设
各学者在探讨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更替与发展的前提下,对其演进进行了反思,认为其具有纷繁的文化内涵,提出只有以文化为落脚点进行方法论反思才能正确认识其地位和价值。著名学者霍夫曼()曾提出:“比较教育与文化学的诸多概念之间存在着一种有趣的联系,比较教育研究中有许多难以应付的问题与概念都需要对之进行一些文化概念方面的相关考虑。”针对文化研究如何支持比较研究,霍夫曼认为:“文化方法应当作为一种研究视角,借助它建构比较教育的研究框架而非仅作为被研究的对象。凭借于此可获得许多新途径探寻比较教育领域中那些塑造人类行为的隐晦的、藏匿于表面之下的具有活力的问题与范畴的意义与价值所在。”[32]《2007年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研究年度报告》对文化与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关系也做了总结,称“比较教育方法论与文化是天然结合体。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存意志和创造欲望在实际世界中的体现,是一个民族人生观、世界观、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比较教育方法论的演进不只是操作性知识的革新与进步,更是代表某种文化的一套价值判断和意义体系”[33]。但是,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多元化与文化异质性之间存在矛盾,“文化异质性导致比较教育方法论多元化,比较教育方法论多元化在促进比较教育理论发展的同时引发了比较教育学科认同危机”[34]。针对这一问题,项贤明提出比较教育研究“和”的模式,王长纯提出比较教育“和而不同”的发展方向,为解决由文化异质性带来的比较教育方法论多元化与比较教育学科同一性矛盾提供了新视野。
社会科学期刊研究报告 第7篇
关键词:教育叙事研究 问题原因 对策
一、缘起
对于教育叙事研究方法的兴起,目前国外学者大致有这样三种说法。第一种认为,由于对自然科学领域的规则、模式过分迷信,教育研究一度追求精神,但越是如此,其与人类经验的联系就越少。而叙事或讲故事则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中间道路,因为叙事主义者相信,人类经验基本上是故事经验。人类不仅依赖故事而生,而且是故事的组织者。故而教育叙事研究是出于对教育科学化追求中的研究方法的反思。
第二种看法强调,教育叙事研究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中学科渗透与方法借鉴的结果。教育中的叙事不仅体现在个人层面上,在社会层面上更是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思想式和组织知识的方式具有整体主义的品质。
第三种观点强调,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必然性的方法转向。有论者从当前国际教师研究的3 种趋向出发阐述了叙事研究的重要性:1)教育叙事是教师反思性实践的主要途径。2)教师的知识作为个人性实践知识,难免要以叙事的方式表达出来。3)教师叙事来自于对教师声音的关注,能提供一条倾听教师声音、从教师内部理解其文化的途径。
二、叙事理论的性质与特点
性质:
Connelly & Clandinin认为叙事是基于反思并通过个人的经验来制造意义,具有整体主义的品质「1。国内学者提出了相似的看法。如认为叙事是为了告诉某生什幺事的一系列口头的、符号的或行为的序列。因此,叙事研究大体就是对叙事材料的分析,加工和重构过程。它普遍地存在于文艺作品以及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是作为质的研究方法的具体运「2。
特点:
关于教育叙事研究的特点,国内学者一致认同要看到其作为质的研究的总体特征,不能象规范性的量化研究,对其可靠性、有效性及普适性抱过高的期望。质的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区别不仅在于方法和手段的不同,还有一个研究结果的“代表性”问题。量的研究由于采取随机抽样,如果样本容量足够大,其结果的代表性就无人怀疑。质的研究不仅样本容量小,通常为个案研究,更主要的是,质的研究由于侧重对特定情境定对象的研究,其结果的“普适性”往往遭到质疑。质的研究者认为质的研究主要揭示的是文化的价值观念,而非行为表象,价值观念是具有“普遍性”的;此外,质的研究通过对“个性”的研究进而揭示“共性”的深层底蕴。简言之,质的研究者认为,通过与研究结果在某种程度形式上共鸣、共振或对话,读者自己便完成了对研究结果的“推论”。这与阅读文学作品、丰富读者的情感体验有异曲同工之妙。定量研究代表性好却不免肤浅,质的研究推论难但深刻「7。
三、教育叙事的方法
一般来说,教师做叙事研究主要有两种类型:对自己的教学或课堂实践展开研究,以及对其他教师的教学或课堂实践进行研究。第一种类型的研究素材主要通过教师平时对自己教学资料的收集而获得,如收集自己的教学记录、教学日记、教学感想、自传以及与学生的交谈或访谈、书信和照片等。此处重点阐述的第二种类型则多采用研究者走进教室中进行现场调查(fieldwork)的研究方式。
1.现场观察
进入其他教师的课堂进行观察时,应尽可能观察和记录所有的“东西”。作为观察者一定要有观察和记录所有的“东西”的愿望,就像进行“大脑录像”一样。不能只观察和记录与自己的研究主题有关的内容,从观察记录开始时就要注意经验的关联性、过程性和情景性。
2.生成现场文本
把在现场观察到的东西(经验)以故事的形式写出来。离开观察现场后,研究者必须马上开始现场文本的生成工作。要尽快像放电影一样去仔细回忆、快速书写现场文本,因为大脑记忆的东西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快遗忘。可以说,描述越详细、内容越丰富的现场文本在以后的研究中就越有利用价值。此外,研究者在生成现场文本时,还必须顾及一个重要的概念――“三维”(Three-dimension)概念是做有深度的叙事研究的关键「3。
3.从现场文本到研究文本
这是分析和研究素材的过程,是叙事研究者探究经验意义的过程。研究者通过“反复回归经验、反复叙述故事”(re-live the narrative)(experience;re―telling) 「4的形式进行经验的重组和意义的诠释。为了使经验的诠释有一定的深度和高度,叙事研究者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习和阅读一些与研究主题相关的理论文章,从中得到一些启发,进而深化探究的意义。
4.生成研究文本
这是叙事研究的最后一个阶段。但此阶段的研究文本还不是最终的论文或研究报告,它包括成为最终论文或研究报告前的许多版本的草稿。研究者要在“三维”中反复思考自己叙述的故事,斟酌对故事意义的诠释。此外还要注意研究的伦理问题。从研究伦理上来说,研究参与者必须是叙事研究文本的第一位读者,在未征得研究参与者同意之前,叙事研究的成果不宜公开「6。
四、教育叙事面对的质疑
近来,许多研究者发现教育叙事研究并非完美,就其本身而言存在诸多问题,在研究实施中也存在很多偏颇。这样的良性批评推进了对教育叙事研究的认识。
一、针对方法本身的批评
1.缺乏信度与效度
有论者认为,叙事研究的可靠性存在问题,研究度不高,研究结果难以验证。叙事研究主观性较强,研究易受研究者个人倾向的影响,随意性较大,叙事研究结论推广程度有限「14。
2.参与者的声音被削弱
有论者认为,叙事研究参与者的声音在最终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中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只要有重新叙说的存在,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中的故事就可能演变成反映教育研究者自己浓重个人色彩的故事,而非反映研究参与者声音的故事「12。
3.研究者卷入故事所有权纷争
有论者认为,研究参与者所叙说的故事会引发“拥有”的故事纠纷。尤其是在研究被社会边缘化的研究参与者的故事时,教育研究者可能会因为叙事报告中言说自己没有取得叙说权的故事而陷入故事所有权的纷争「13 。
二、针对方法实施的批评
1.研究的封闭性
教育叙事研究旨在揭示故事背后的教育意义,而意义的解释是多元和开放处于未完成状态。目前的叙事研究中,研究者的意释是一次完成的。整个研究由研究者的提问引通过故事得出研究结论,再加上研究者的前设,叙事研究呈现出“过程―结果”的封闭性结构「10。
2.缺乏深度描写
有论者指出,唯深度叙事才能提供诠释经验意义的可能,唯意义诠释和经验分享才能达成真理的理解。目前叙事研究者注重描述事实,把叙事者的经历、职业生活场景用平实的语言清楚叙述出来,但对叙事者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缺乏深刻分析,没有进一步挖掘如何影响了叙事者而缺乏解释力度和深度「11。
3.叙事方式的偏颇
有许多论者认为,许多教师叙事作品存在“浪漫化”、“摄像化”、“消极化”的问题。甚至有论者认为,叙事的过程应该作镜式反映,既不能夸大,又不缩小,必须突出强调的要素都要具备「9。
4.报告的模式化
有论者认为,从叙事文本的写作方式看,目前大多数叙事研究者采用了几乎同样的写作框架和程序:研究背景――研究过程与方法―-结果与分析――结论「8。
五、解决之道
解决国内教育叙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关键在于叙事究者要有跨学科视野,以开放的心态和思维进行叙事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对叙事研究方法本身进行反思。丁钢教授认为“要想做好叙事研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向伟大的作家学习” 「9。而且,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要不断对方法进行理性反思,努力摒弃主观偏见,从个案的选择、叙事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和叙事文本写作三个方面进行反思。
(1)个案的选择。研究者要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就必须不断反思自己对样本的界定是否合适,即“该样本是否能够作为一个典型的、能够代表本土文化完整经验的个案进行正的研究”「5。
(2)资料的收集。个案叙事研究目标的达成,是基于对个案研究对象的深描,且深描建立于资料的分析和使用之上。叙事研究者要审慎地对待资料收集的全过程,按三个原则处理所收集到的资料。首先,研究者要详细描述资料的来源、特点和收集过程,并对资料作外在批评和内在批评,以判断资料的效度和信度。其次,对访谈资料和观察资料,研究者要注意考察研究对象与他人之间、自己与研究对象之间的社会互动。最后,“研究者必须清楚地辨别并详尽地讨论资料的分析过程,并对资料是如何被分析和综合的做出回顾性的描述”。
(3)叙事文本的写作。叙事研究者要分清“表达”和“解释”这两种研究方法。故事的意义是通过表达自然呈现的,而不是通过人为的解释被赋予的。因此,在叙事文本的写作中,研究者要尽量使用叙事描述型语言,避免使用带有个人价值判断的解释评价性。
参考文献
. Connelly & Clandinin Stories of Experience and Narrative Inquiry 1990(05)
. Clandinin, . & Connelly, Inquiry: 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M].Oxford: AltaMira Press
5.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03~104
6. 程方生.质的研究方法与教师的叙事探究[J]江西教育科研 2003(08)
7. 李小博 教师如何做有深度的叙事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008(08)
8. 刘良华 教师怎样做叙事研究 [M]2006(05)
9. 陶保平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M]2006
10.王凯 教师叙事四问叨[J]上海教育科研 2006(05)
11.吴振利 谈教育叙事研究的要旨[J]当代教育科学 2006(07)
社会科学期刊研究报告 第8篇
关键词:社会科学;划界;认定
社会科学划界的问题在哲学界讨论已久,但是由于化解角度和划界出发点的不同所以争论一直存在。其实,社会科学的划界不限于科学与形上学之间的关系。社会科学划界的问题是“在经验科学的陈述或陈述系统与一切其他陈述(不论宗教性的,形而上学性的或干脆是伪科学的)之间划一条线的问题(就尽可能做到而言)。”关于社会科学划界的问题由来已久,甚至可以追溯到巴门尼德时代。随着近代科学的不断发展,把科学与形上学、宗教及其他非科学、伪科学的意识形态区分开变成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
一、 社会科学划界的研究概述
(一)社会科学划界研究的起步
二十世纪,社会科学也像自然科学一样,在哲学的母体中被逐渐的分化了出来。本世纪社会科学的发展是从经济学的发展开始的。随着社会科学的现代化进程不断深入,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等社会科学已经具备了只有自然科学才具有的形式化、定量化研究的特征,其中,计量经济学的诞生就是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在1947年,萨缪尔逊在其著作《经济分析基础》一书中明确论证了“经济学只有通过把文字表述变为数学命题才能取得实际进展”的观点。在1971年2月份,美国哈佛大学学者卡尔・多伊奇等人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针对社会科学从1900年到1965年的六十二项成就的研究报告,该份报告表明,“二十世纪早期的社会科学成就全是理论性或定性的,而社会科学随后的成就就主要是数学方面和统计方法方面的革新或是由定量方法推导出的理论革新了。他们认为:“定量的问题或发现(或者兼有)占全部重大进展的三分之二,占1930年以来重大进展的六分之五,完全非定量的文献――认识新的模式但没有任何明确的定量问题的含义――在整个时期中是稀少的,而自1930年以来特别稀少”。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其著作《当代西方社会科学》一书中就曾指出,社会科学的定量化是一九四零年后社会科学获得新成就新威望和新影响的理由之一。
(二)社会科学划界研究的发展
在此后的研究过程中,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科学的理论不再是一些观念或不可描述的词汇,社会科学的研究命题演变成了可以用经验模型和可检验公式的形式加以阐述的科学命题,社会科学正在变成像自然科学一样的可以反复研究和论证的成熟科学。当然,并非所有的社会科学的课题都要进化到可以形式化研究和定量化分析了才算是成熟科学,就像自然科学也不是所有的学科都可以形式化研究和定量化分析的一样。在研究自然科学的过程中,既然允许量子力学物理诠释问题时存在定性解释的部分,就应当允许社会科学的个别科目在研究过程中也出现无法被量化的内容。只是这部分内容不应当是社会科学的研究主流。不管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基础都应当建立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基础上。而社会科学的划界问题也只有在这会科学真正的成熟起来之后才有取得关键性的进展。
(三)社会科学划界研究的进步
在以普里高津为代表的耗散结构理论下,只要系统的行为具有足够的随机性,无论系统是自然科学系统还是社会科学系统,其历史发展进程就不具有可逆性。一方面说明社会科学具备了自然科学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证明不可逆转的特性并非人类社会才具有的特殊现象,具有研究价值。可见不可逆转性相对,但劳动与生产中的重复和社会科学的不可逆性本身不具有可比性。换言之,是否描述了重复现象并不是划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根本区别。从不可逆的研究出发,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键区别在于社会科学是否建立起严密的环环紧扣的理论体系。在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发展过程中,马克思的社会历史学说就是这样一个严密的环环相扣的理论体系。该学说发现了人类社会的两对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并在研究该规律的基础上完整的阐述和预测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而这门学说所欠缺的是在这个框架的基础上不断深入的研究将这个学说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就像自然学说中也难以避免的因为大量随机因素的存在而导致的研究结果的偏差一样,社会科学可以对过去发生的事件作出全面、准确的阐述和论证并在论证的基础上预测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但并不能准确的预知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某一件单一的历史事件。社会科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而不是对历史发展的结果作出某种程度的预测或估计。
二、 社会科学的认定
(一)社会科学研究划界的标准
当某一项研究成果需要被认定为是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即需要对科学研究的属性进行社会科学的划界时),应该将该研究成果的科学性与研究者的价值观分开考虑。应当用也适用于自然科学的划界标准去检验该研究的包括价值事实陈述在内的事实陈述部分。具体地说,对该科学研究成果的事实陈述部分应当包括:核对事实、检查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程序的合理性、检查该理论前提的事实和理论依据与理论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和比较研究的事实结论与其他背景知识的相关关系等内容。可见社会科学的研究划界应当是一个严谨的、严密的、完整的、系统的过程,不仅应当设立严格的标准,也需要严格的遵守着这一标准去划界。
(二)社会科学研究划界的检验
在肯定科学研究的科学性前提下,对有价值的需要准确判断的社会科学成果划界的检验有以下两个方法:
其一,对措施性、建议性的事实陈述作进一步的可行性论证。换言之,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本着负责的积极的促成但是不盲目冒进的科学态度,对提出的措施的可行性、实施条件、实施背景、技术条件等等一系列与建议或者提出的措施息息相关的实际的技术性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和检验。
其二,对研究的意义、重要性等略带主观色彩的评价的价值事实陈述的验证,应当根据提出意义和重要性时社会的一般价值标准去评价和检验。如果对研究的评议者仅仅是出自自己的立场、观点和价值观去评议和检验,那么这样的检验结论是不应当也不可以作为对研究成果的最终判定结果的,而且这样的评议不论结果如何都不会也不应当影响已根据科学划界标准检验过的社会科学成果的科学性。
社会科学期刊研究报告 第9篇
关键词:城市竞争力;经济竞争力;黄石市;政策建议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技术创新推动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路径及政策研究,编号:14YJC790147;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面向产业转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创新系统的培育与治理研究,编号:15Q184。
2015年5月,由中国_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社科文献出版社与中国_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联合推出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在北京。该研究报告将城市竞争分为两部分:一是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二是城市宜居、宜商和可持续竞争力,并对中国294个城市的经济综合竞争力和289个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开展了多个维度的评价研究,给出了城市竞争力的2014年度排名。在此,本文仅从黄石市的视角出发,着重从多角度对黄石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的排名状况进行初步梳理和评析,从而为提升黄石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一、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的内涵及评价指标简介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将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定义为“城市当前创造价值、获取经济租金的能力,这一能力的强弱就通过城市在当前一段时间内获得的竞争成果体现出来”,并指出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综合长期增长和综合经济效率,分别采用GDP连续5年平均增量和地均GDP这两个指标来衡量,如表1所示。
1、综合长期增长
主要采用GDP连续5年平均增量作为衡量综合长期增长的指标。城市GDP的增量综合反映了城市收益扩展的速度及规模变动,克服了增长率在不同规模城市之间可比性较差的缺陷。
2、综合经济效率
主要采用地均GDP作为衡量综合经济效率的指标。城市的地均GDP综合反映了城市单位空间上的经济租金和经济收益及对土地这一重要资源的利用效率,即反映了城市创造和聚集财富的效率。
二、黄石在湖北省内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情况及比较分析
黄石作为湖北省重要工业城市和武汉城市圈的副中心城市,在湖北省及武汉城市圈的综合地位如何,以及如何强化副中心城市的地位,需要进行深入分析。但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只针对地级市进行排名,因此仙桃、天门、潜江三个武汉城市圈省直辖市不在排名之列。在该研究报告中,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主要包括综合增量竞争力和综合效率竞争力。表2列举了湖北省12个地级市以及武汉城市圈6个地级市的综合竞争力排名。
从表2可见,武汉作为省会城市,2014年综合竞争力在全国排名12,在湖北省及武汉城市圈中遥遥领先。黄石综合竞争力在国内排名127位,在省内排名第4,仅次于武汉、襄阳和宜昌这湖北省“一主两副”城市。在武汉城市圈中排名中列第2名,仅次于武汉,与其副中心城市的地位是相称的。但应看到,黄石与武汉以及襄阳、宜昌的差距较大,且与其他城市的距离并未有效拉开,存在被省内其他同类城市赶超的较大风险。从综合竞争力的两个部分构成来看,黄石综合效率竞争力较高,在全国排名85位,除武汉外省内排名第二,反映黄石我市单位面积上经济收益和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较高。但是综合增量竞争力较低,仅在全国排名176位,在省内列入统计的12个地级市中排名第9位,在武汉城市圈内也低于武汉、黄冈和孝感,反映了黄石市经济增长速度不高,这与黄石吸引、占领、争夺、控制资源和市场创造价值的能力及持续力不高是密不可分的。
三、黄石在湖北省外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情况及比较分析
1、黄石在长江中游城市群29个城市中的排名情况
长江中游城市群(简称“中三角”)以武汉为中心城市,长沙、南昌为副中心城市,包括湖北的“武汉都市圈”(武汉、黄冈、黄石、鄂州、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襄荆宜城市群(荆州、荆门、宜昌、襄阳、十堰、随州)、湖南的“长株潭城市群”(长沙、株洲、湘潭、岳阳、益阳、常德、娄底、衡阳)和江西的“环鄱阳湖经济圈”(南昌、景德镇、鹰潭、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共32个城市,因本报告中缺仙桃、天门和潜江的数据,故以其他29个城市为样本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黄石市在“中三角”城市群中的综合实力居中,由于自身曾经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所以综合效率竞争力上具有比较大的优势,但是近几年来的经济发展有限,综合增量竞争力落后,后期经济发展压力较大,可持续竞争力不足。
2、黄石在长江经济带13个区域中心城市中的排名情况
依据《_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和《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按照综合竞争力和城市集散程度,长江经济带形成了九江、岳阳、黄石、常州、舟山、南通、芜湖、宜昌、扬州、池州、镇江、安庆和铜陵等13个区域中心城市,结果如表4所示。
由上表可知,黄石市在“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中的综合实力非常弱,不管是综合增量竞争力、综合效率竞争力还是可持续竞争力,黄石都是处于倒数的位置,说明黄石今后要想借助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带动发展的难度要大的多。
四、政策建议
虽然2014年黄石在294个城市中取得了127名的好成绩,但与省内和省外的兄弟城市相比,在很多方面仍有较大的差距。针对研究报告中体现出来的突出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1、坚持产业强市,提升综合增量竞争力
一是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绿色生态、低碳环保的发展理念,构建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推动工业集聚集群发展。二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兴支柱产业,推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培育成为黄石市的新兴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进工业绿色转型发展,大力实施“传统产业提升计划”,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钢铁、有色、建材、能源四大传统支柱产业,提升产品档次,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升级、向集群化方向发展、向循环式生态改造。三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集群发展,大力推进企业“退城入园”,促进项目向产业园区聚集,引导企业围绕主导产品开展专业化分工协作,促进关联企业和上下游企业集群发展,形成以主导产品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大力实施企业成长工程,研究和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加快中小微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支持骨干龙头企业资本扩张,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
2、坚持生态立市,提升生态城市竞争力
坚持“绿色决定生死”的思维,牢固树立“生态立市”理念,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全国生态市。一是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大幅度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三是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坚持预防与治理并重,强化生态、资源、环境保护力度,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四是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3、坚持文化荣市,提升文化城市竞争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加快推进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建设文化强市。一是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二是保护地域历史文化资源。提高地域历史文化保护意识,加强黄石工业遗址保护和价值研究,申报黄石矿冶工业遗产为世界文化遗产,积极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三是培育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积极扶持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大力培植文化创意、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4、建设智慧黄石,提升信息城市竞争力
构建智慧城市信息网络体系,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发展,进一步完善城市宽带主干网络,建设以光纤、3G/LTE网络为主的传输骨干网。继续实施村村通信息工程,提高农村网络通信能力。加快新一代互联网建设,统筹规划和推进IPv6商用建设。利用“云计算”、“虚拟化”等先进技术,建立基础资源综合服务平台,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构建智慧黄石政务体系。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科技、数字城管、环境保护等涉及国计民生领域信息化为重点,推进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
5、建设创新黄石,提升知识城市竞争力
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进入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努力把黄石建设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一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培育发展创新主体,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创业与培育工程,发展壮大科技型企业队伍。完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和创新能力建设。健全技术创新体系,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二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教育发展品质,全面普及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提升特殊教育水平,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三是加强人才培养开发。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建立健全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开发急需紧缺人才,建立重点领域人才开发协调机制,加快重点产业、行业的人才培养与开发。创新人才机制,完善人才投入机制,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健全人才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
参考文献
[1] 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2] Douglas W,Larissa M:Urban Competitiveness Assessment. Developing Country Urban Regions:the Road Forward,2000.
[3] 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4] 廖远涛、顾朝林、林炳耀.:新城市竞争力模型:层次分析方法[J].经济地理,2004(1).
社会科学期刊研究报告 第10篇
2023年的公共管理学研究,紧扣时代之问、实践之问,致力于探索并回答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领域的重大命题,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逻辑、运作机理及其价值显现得到学理揭示,高质量发展、全国统一大市场、乡村振兴、“枫桥经验”等议题成为研究重点,新兴技术对治理观念、结构与过程的重塑,以及规制新技术以实现技术向善成为新的研究增长点,建构中国公共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自觉意识不断凸显。
社会科学期刊研究报告 第11篇
一、适用范围
本条件适用于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专业人员。
二、政治思想条件
遵守国来法律、法规,专心致志于社会科学研究事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学术作风正派。任现职期间,年度考核合格以上。
三、学历、资历条件
获学士以上学位,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取得副研究员资格5年以上。
四、外语、计算机条件
(一)熟练革也一门外语。多加全国职称外语统一考试,成绩符合规定要求。
(二)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参加全国或全省职称计算机考试,成绩符合规定要求。
五、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条件
取得副研究员任职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主持国家或省(部)级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思路,协调课题组工作;
(二)曾主持或参与主持重大学术交流活动二次以上。
六、业绩成果条件
取得副研究员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二条:
(一)每年按计划完成科研任务;
(二)在省级以上报刊正式发表二十万字的研究成果;
(三)主持(第一主持人)并出色完成国家、省部级课题一项以上或地、市(厅、局)级课题二项以上(以课题结项证书为准)。
七、论文、著作条件
取得副研究员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社会科学期刊研究报告 第12篇
关键词:社会稳定;文化修养;理性;和谐社会
中国目前正处在一个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前所未有的问题,社会稳定问题又是一个真实存在和令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它关乎于我们的国家未来发展的健康性和可持续性。就国际经验表明,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美元到1000美元这样一个发展时期,是社会问题较多也比较容易引发社会动乱的时期。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已经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这一必然时期,国际社会学界对此也有着大量的理论分析,在这里有社会制度、社会保障机制的逐步完善的外因作用,但从个体内因的作用上看,文化艺术的作用尤为重要,良好的文化素质有助于个体在面临矛盾与冲突时更为理性。目前我国已经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如: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来解决最低生活人群的社会福利问题,但在这一逐步改进的过程中内在文化建设稍显薄弱。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目前的社会状态结构是基本稳定的,但依然存在着导致社会动荡的深层因素,其中有失业率、农村与农民负担重和贫富差距等几类主要因素。国外社会科学研究表明,当失业率大于10%时,最容易产生社会不稳定状况,但也有许多事实表明,在许多发达国家中有时失业率也曾达到过15%左右,但社会依然稳定有序。这里面有一个社会心理的问题,说到社会心理的形成,从良性方面说,一个相对成熟的社会心理一定是社会个体的文化素养较高,能以客观理性的思维来看待社会生活的变化,另外就是精神文化生活相对丰富,会最大程度地降低社会个体内心的非良性情绪的产生,反之,一个脆弱的社会心理结构往往包含着非理性和情绪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相比于这种经济“硬实力”的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不平衡就显得尤为突出。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文化艺术建设,在学校教育以外的家庭、社区和农村乡村一级的层面上有流于形式、空泛薄弱的现象存在,而学校教育之外的家庭教育、社会小团体教育和社区文化活动这种最为直接密切的生活近距离的影响力有时是学校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社会科学研究的主体是人所组成的整体社会的价值观的问题,而社会科学可关注的价值观有时比经济学所关注的价值更为重要,而社会个体的价值观是在多种文化与艺术形式的长期作用下而产生的,是由多种文化影响组成的。另外文化教育与艺术教育在学校之外的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基本上是空缺的,在影视传媒和网络全方位的影响下,过多的单纯娱乐化的节目和网络游戏代替了学校教育以外的社会和家庭的教育空间,使文化艺术对社会个体尤其是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的作用显得力不从心。文化素质的提高会使社会个体在遇到现实困境时以广阔的视野和更理性的方式去思考,避免偏激狭隘的心理情绪的积累,学会以历史的发展态度来看待社会进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中国整体发展方向的积极方面去理解中国社会现实中的特殊性,不会轻易采取极端化的行为方式,这对于中国社会稳定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廊坊处于京津经济发展圈中重要的地理区位,而这种优势又使廊坊的社会稳定形势显得更加重要,而且廊坊在未来的发展目标中自身定位于文化休闲型城市,这就要求我们从最为具体化的社区文化建设入手,使廊坊真正具有文化、艺术、休闲生活的“人气”,不是仅仅从硬件上建设剧场、休闲娱乐中心和高尔夫球场等一系列外在的形象化直接利益化的硬件工程,硬件与软件的全面协调发展才是廊坊未来经济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社区文化艺术建设方式有:区、县、乡一级的文化行为,如各种形式的收藏品展览(邮票展、各种票证展、奇石展、花卉展)。廊坊有着很好的展览条件,但展览内容与创新则有单调的唯经济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