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创业案例及分析报告 第1篇
雷军在2022年度演讲中,讲述了自己30多年来三次创业的成功与失败的故事,通过他讲述的故事,分享的体会,从中可以看出成功要做到《易经》豫卦中讲的“顺以动”,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顺已、顺他、顺道”,要获得成功三者不可或缺。
下面我通过分析雷军三次创业故事来印证这个道理,汲取传统文化的智慧。
顺己:顺自己的特长
早年,雷军在面对微软的竞争时,带领团队用了三年时间闭门造车研发出了_,可是这个完全按照自己意愿和想法推出来的产品,以为在市场上会火爆,结果却完全没有实现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本来预测能卖出2万个,结果才卖出去不到2000个。雷军想不明白,辛辛苦苦研发、预测大卖的软件为何不受市场欢迎。
带着疑问,雷军亲自加入了卖货的队伍,连着3天销量都是零,后来他主动向销售冠军学习,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他自以是产品的设计者,对产品最理解,总和顾客讲述产品的理念,主动介绍产品。
但是他根本不知道客户想要的是什么 ,总以为顾客的需求应该是这样或那样,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研发、介绍产品。
销售冠军的话却很少,总是先问顾客想要什么,明确需求后再针对性地推荐。
一个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者,一个产品的CEO,却不如一个销售人员卖的好,根本原因是自己总是顺己,而忘了顺他。总以为自己比任何人都更了解产品,更了解顾客对产品的需求。而事实上,不去市场上实际了解,根本做不到了解顾客和市场,也更做不到顺他。
学会了销售,第7天的时候雷军已经成为了销售冠军,而且在和顾客现实交往中了解了很多顾客的需求。比如,每天都会有顾客问他有没有电脑入门软件,他以前认为这还需要软件吗?买本书就可以解决了。现在他就不只是顺己去想问题,而是带着顺他的思维想问题。顾客既然需要,要不咱就做一个。明白了顾客的需求,这个软件做起来就太容易了,一上市立即畅销。
雷军创业案例及分析报告 第2篇
那时候国货的问题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有设计问题和用户体验问题。所以在组建团队的初期,8位创始人里面有6位工程师、2位设计师。我在组建团队的时候就想过,我们一定要靠设计制胜。
组建团队是个极为痛苦的过程。我在面试每一个牛人的时候,牛人也在面试我。我总结的经验就是我脸皮厚,人家三顾茅庐,我可以三十顾茅庐,不管什么办法,搞得定人才的就是好办法。
我记得有个工程师真的要把我弄崩溃了,两个月时间里我跟他谈了10次,有几次都超过了10小时,我们的核心团队加起来跟他谈了17次。小米在创业的最早期,对人才的重视到了极为夸张的程度。前两年我在顺为投资看一个项目,有一个创业者特别激动,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他说2011年他在从北大毕业前想找一份实习工作,在网上搜了一家小公司来面试,面试了9次,在最后一次面试的时候,面试了半个小时后,有个人推门进来,仔细一看有点儿像雷军。他说的就是小米,后来他在小米实习了半年。让他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作为一个实习生,小米面试了他9次,面试官里还包括两位联合创始人,真的太认真、太严格了。
为什么要这么认真、严格?因为我们想做的事业很难,光能干还不够,一定要找有共同的愿景、有能力、有责任心的人,找不需要管理者盯着就能自驱动、自己干的人。因为做“铁人三项”这么复杂的模式,靠管理是管不出来的,只能靠巨大的能动性。同时,信任是极其强大的力量,我们愿意相信每一位同事,所以找人时一定要认真、谨慎。
小米之所以能采用前所未见的创新模式,是因为我们当时有8位合伙人,既能各管一块,又能迅速形成一个整体。同时我们还有一大群非常优秀的人才分布在各个关键岗位上。10年前的一家小公司,什么资源也没有,仅靠一腔热血,靠一群优秀的人就开始干了。
雷军创业案例及分析报告 第3篇
但不久之后,一个让雷军接近梦想的机会来了。
1990年,已经大三的雷军在武大和武汉电子一条街几乎无人不知,王全国和他的两个朋友找到雷军想和他一起创业开一家公司。
“终于能开公司了”,雷军内心无比激动,自己的梦想开始扬帆起航了。
之后,四人给公司取名叫“三色”每人25%的股份,公司办公场所是租的宾馆的一个房间。
四个渴望干出一番事业的年轻人,每天激情满满,通宵达旦。
很快他们就接到了第一笔订单赚了一点钱,但一个致命问题出现了,遇到需要做决策的时候,谁说了算?
为了体现公平,大家都轮流当了一次懂事,但雷军因为年纪小,技术好大家让他主管技术,董事就不用当了。
刚开始创业,为了让公司活下去,大家一致决定什么能赚钱就做什么,所以三色公司即卖电脑,也搞印刷。
90年代初期,市场上兴起了一种名为“汉卡”的计算机扩展卡,雷军和三位学长们看到了汉卡在市场上的广阔前景,很快开发出了属于“三色”公司的汉卡。
四人信心满满,但还没等到他们大赚一笔市场上就出现了仿版,与三色公司800元一套的汉卡相比,仿版只要200元,很快汉卡的生意就被市场上的仿版抢占一空。
之后三色公司的管理也出现了重大问题,加上业务杂乱,很快公司连最基本的工资也发不出,在强撑了一段时间后,三色公司宣布倒闭,雷军分到一台电脑。
公司倒闭,雷军反而觉得轻松,走在校园里,他觉得空气是如此清新,阳光是如此明媚。
第一次创业的失败,给雷军火热的心内浇了一盆冷水,让他清醒的认识到创办公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创办一家伟大的公司只会更加艰难。光有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
1991年,大学毕业的雷军,决定沉淀一下自己,准从父母的意愿进入了北京一个研究所工作捧上了让人羡慕的“铁饭碗”。
工作之余,雷军会接一些“私活”来提高自己的技能,因为每周可只有支配的时间只有20小时,所以他把工作任务按半小时计算,还专门买了一个笔记本来记录每半小时的工作任务。
如果按照这个方向一直走下去,雷军将会在研究所继续发光发热,但一个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雷军人生的走向。
1991年11月,雷军参加了北京的一次计算机展览会,当时的求伯君身穿一件很有品质的黑色呢子大衣,翩翩君子的形象一下子震撼到了雷军,求伯君的形象完美符合了雷军心目中成功人士的样子。
对于雷军的名字,求伯君早有耳闻,这次参加计算机展览会也有为金山公司招募人才的目的。
这次见面后不久,求伯君正是向雷军发出了邀请,但一直尊从稳步前进的雷军没有立刻答应,他告诉求伯君自己需要好好想想才能做决定。
雷军与求伯君
毕竟研究所的“铁饭碗”不是谁都能端上的,要辞掉稳定的工作加入一个小公司,虽然有求伯君这样的“大神”但也需要莫大的勇气。
回去后的雷军辗转反侧,与大一时看了《硅谷之火》激动地难以入眠相比,这时的雷军已经成长了很多,在分析了利弊以及审视了自己的内心之后,雷军决定加入金山。既然金山能成就求伯君,那自己为什么不行呢?
怀着成为第二个“求伯君”的愿望,雷军加入了金山,但到金山之后,饶是一向镇定的雷军也傻眼了,金山公司比起当初创业的三色公司还要小,连雷军在内也只有6个人。
而在求伯君招揽时,雷军只想成为“求伯君第二”,工资等福利待遇一概没有谈。
最后还是求伯君做主给他开的工资一个月2000多。
进入金山后,雷军先后招揽了一批精英包括曾经一起创业的王全国和李儒雄,班子搭建起来后,雷军又嫌珠海的节奏太慢,把技术团队带到了北京,成立了金山北京分公司。
为了抵抗微软的office软件,雷军带领团队准备开发一款属于我们自己的办公软件,并为它取名“盘古”,顾名思义雷军认为自己带领团队在做一件史无前例的大事。
经过三年的奋战,投入了200多万,1995年“盘古”终于问世了。
但现实却给了雷军一记响亮的耳光,盘古上市后鲜有人买,就算金山全力推广,最后也只卖了2000多套。
这个数字无异于告诉雷军,团队三年日夜辛劳的付出,加上200多万的研发资金都打了水漂,与团队其他人员相比,雷军承受的痛苦更大更多,人是他招的,产品是他决定研发的,作为负责人雷军他辜负了追随他的人,辜负了公司的信任。
万分痛苦的雷军做了一个求伯君十分不赞同的决定。
1996年,26岁的雷军理想破灭。
带着深深的歉意,他决定引咎辞职,离开金山。
但遭到了求伯君的拒绝,他知道“盘古”失败的责任不能全怪雷军,对于雷军的能力他十分肯定的,求伯君把雷军的辞职改为了休假。
雷军这一休假就是六个月,但这六个月雷军却没有外出散心,在整理好自己的心情之后,他开始反思盘古失败的原因。
雷军创业案例及分析报告 第4篇
1998年,联想注资450万成为了金山的第二大股东,金山开始进入飞速发展的阶段。
求伯君提议让雷军任总经理,但雷军一心只想干技术不想干管理,断然拒绝了。
但在身边找一圈之后,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雷军只能先兼职做总经理。
结果总经理的兼职一干就是2年,在这两年的时间里,雷军推出的金山毒霸成为继金山词霸后第款畅销产品,之后又做了卓越网。
2000年,金山公司股份制改组,雷军升任北京金山软件股份有限公司CEO。
2004年,金山公司开始踏入网络游戏板块,这个决定不仅让金山赚得满盆满钵,也成为之后上市的一大助力。
但无论雷军怎样调整战略,带领团队极致工作,甚至把自己压榨到极致,金山始终不温不火。
2005年,百度在成立5年后顺利上市了。
百度的成功上市,加剧了雷军内心的焦虑,他觉得自己对不起股东也对比起金山的员工,但他无法后退,只能负重向前。
在一次又一次的上市失败后,终于在2007年10月,雷军带领金山第5次冲击上市成功了。
一个月之后,阿里巴巴以16000亿港元继金山之后在香港上市,在阿里的映照下,以53亿港元上市的金山显得毫不起眼,黯然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