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开题报告范例(44篇)

时间:2024-12-25 15:25:01 admin 今日美文

硕士开题报告范例 第1篇

一、论文题目

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研究

二、选题意义的研究

作为一种提供资金融通服务的金融形式,对其加以法律规制,既是现实问题,也是理论问题。30余年改革开放,非正式金融支持了中国民营经济的大力发展,缓解了农村地区资金的极度匮乏现象,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增长。然则,长期以来,非正式金融在中国是个颇有争议的议题。一方面,作为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结果,其内生性推动了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间接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长期体制外循环对社会经济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影响了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甚至对正常的金融秩序造成影响。为此,我国政府对于非正式金融的“管制”是较严苛的,但效果并不明显。

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低迷,欧债危机持续不断,中国实体经济遭遇挫折、国内通胀压力不减、股市楼市财富效应暗淡的情况下,大量民间资金流向民间借贷行业有其必然性,借助民间借贷渠道,众多求贷无门的中小企业获得了宝贵的资金“输血”。但在实体经济盈利低下的情况下,巨额高息的民间借贷,无疑是“一剂饮鸩止渴的毒药”,浙江“跑路”潮恐是最好的实证。民间借贷如果演化为纯粹的资金炒作,没有实体经济做支撑,那只能是击鼓传花的游戏,风险终会爆发。面对如此现状,正视非正式金融成为必然,对其进行必要的法律规制是当务之急,近年来中央乃至地方相继对民间借贷这种非正式金融形式及其组织进行规范正是现实所迫,但就法律规范本身而言,目前对于非正式金融的规范位阶过低,多集中于部门规章与司法解释,这并不能解决中国面临的民间融资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的必要性、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关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实践,提出中国非正式金融契约治理与监管并行的规制路径,通过监管边界的设定,具体设计中国非正式金融的法律规制,以希将非正式金融的风险控制在一个可承受范围内,并借此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变消极事后“管制”为积极“法律规制”和变“堵”为“疏”的理念以及监管边界设定的思路,全文贯穿着对非正式金融的宽容思想。文章创新之处在于将非正式金融的契约治理机制与适度监管结合起来,设定监管边界。

同时将司法系统长期以来在非正式金融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加以疏理,对于浙江省通过司法“试错”来反应非正式金融的创新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为司法介入非正式金融提供了路径依赖,即便是在现有非正式金融立法环境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地方司法的改革来适应非正式金融不断创新的路径也是可行的;司法可以第一位次的解决非正式金融纠纷,如民间借贷纠纷等。全文贯穿着实证分析方法,并在第四章中就契约治理机制的论述过程中,对于各种具体非正式金融行为的法律规制进行了具体论述,同时对于非正式金融的监管制度进行了初步构建。非正式金融的研究不仅对于中小企业融资、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同时对于中国金融法律制度的完善也具有一定意义,弥补了法学领域对于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系统研究的不足。

三、课题的基本内容

30余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创造了世界经济史奇迹,其中民营经济对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则,民营经济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并不足以说明其在正规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其中企业数量占比为99%的中小企业,占GDP比重为,占全国新增产值比重为,占社会销售额比重为,占税收比重为,占出口总额比重为,占城镇就业岗位比重为75%左右。

但只有极小数的中小企业可以从正规银行类金融机构获取所需资金,如同所言,中国经济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却缺失正规信贷,民营企业并没有直接受益于国有银行的信贷配置。同时,证券市场的门槛又将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拒之门外,在无法从正规金融系统融入资金的情况下,多数中小企业在创业初期、产能扩张期或者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选择了非正式金融。

与此同时,中国广大农村出现了资金逆向流出现象,农村信用社及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从农村吸收的存款,不断地输入到城市,如果农村信用社全部改制成商业银行,成为与大型商业银行类似的运营模式,可能会随着大型商业银行在农村的萎缩而逐渐缩容。面对此格局,在农村长期的金融体系中,非正式金融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民营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非正式金融,又如何陷入风波之中?非正式金融是否比正规金融体系更加脆弱,更易引发系统性风险,否则政府何以将绝大多数非正式金融视为非法,予以取缔而快之?基于一系列疑惑以及近年来民间借贷风波的发生,本文试图对非正式金融的法律规制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对中国现有非正式金融法律规范进行疏理,并采取历史、经济、比较以及实证的分析方式探究我国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的现状,及我国民间借贷纠纷大规模发生、非法集资手段不断推陈出新、非金融企业间借贷不断地变相发展的制度动因,同时通过对境外有关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的实践经验进行疏理与比较,最终对我国非正式金融的法律规制路径进行思考。基于这一思路,全文的研究分为五章层层展开。

第一章是全文的理论根基,从非正式金融内涵与外延的界定着手,通过非正式金融生成逻辑的多维分析以及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的理论基础分析,为后文的法律规制确定理论基石。有关非正式金融内涵的界定是仁者见仁,但关键在于其是否受到监管、是否纳入政府金融监管体系,处于金融监管体系之外的各种金融组织及各种资金融通活动统称为非正式金融。换言之,非正式金融是指不受政府对于资本金、储备金和流动性、存贷利率限制、强制性信贷目标以及审计报告等要求约束的金融组织和金融活动的总和。基于这一内涵的界定,非正式金融区别于民营金融、非法金融等,同时具体的非正式金融活动包括民间借贷、企业内部集资、非金融企业间借贷(文章并不赞成将其排除在民间借贷范围之外)、通过私人钱庄与合会进行的金融活动、钱中与银背等中介组织进行的金融活动、P2P网络信贷以及各类非法集资行为、影子银行的行为等等,只要满足其内涵均可以确定为非正式金融范畴。

对于非正式金融的生成逻辑,文章从二元金融结构与政府的“父爱主义”入手提出非正式金融在当代中国生成的特殊环境,并且对于我国长期存在的金融抑制政策加以分析,同时对非正式金融生成的制度动因进行深入阐述,非正式金融的变迁作为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结果,更是地方政府、中央金融权威机构与非正式金融参与者三方之间博弈的一种金融制度创新,最后通过经济学上交易成本理论的分析为非正式金融的存在与发展提供进一步的经济学基础。文章一方面强调非正式金融生成的逻辑机理,另一方面对非正式金融长期隐蔽运营所造成的社会问题以及金融本身的脆弱性进行论证,从而为非正式金融的法律规制提供基石。

依照明斯基的金融脆弱性理论,一旦不具备偿还债务能力的组织或者个人,只是通过不断举借新债偿还旧债时,随着这种非正式金融主体的增加,非正式金融将处于不稳定状态,即极易发生危机,而温州民间借贷风波的发生即有此等因素的'作用。与此同时,金融市场所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性、外部性及垄断问题,通过政府公权力的介入,初步是可以解决的,但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监管被俘获的问题,故而如何将这种公权力的介入控制在一定边界内,即对非正式金融的监管控制在必要的范围内,进行适度地监管成为各界所关注的问题。作为外在制度的金融法律制度,是否具有普适性、是否与内生演化而来的规则互补、金融法律制度的供给是否满足社会需求,这一系列问题亦成为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的必要前提。

第二章就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现状加以阐释。通过温州民间借贷风波的简要论述,引出中国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的发展历程,此后对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寻找出如此管制强度之下,民间借贷纠纷泛滥、非法集资行为范围不断扩张的制度原因,进而为变非正式金融“管制”为“法律规制”提供法律制度上的现实原因,也为后文“契约治理”与适度监管的规制路径的提出提供法律制度基础。

一国的金融法律制度一般都会基于金融稳定、安全的考量,从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出发,确定具体的金融法律制度。为此,从1949年至今,我国对于非正式金融的法律态度前后有所变化,从建国初期的提倡私人借贷到此后一段时间的绝对禁止,形成了非正式金融一度基本消失的状态。对于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而言,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经济赶超目标基本是不可能的,计划经济也就成为当时恢复经济的首要选择,这种强制性积累机制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

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后,民营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政府对非正式金融的管制也有所松动,故而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20世纪90年代初的投资过热现象,以及诸如沈太福、邓斌事件的发生,和1993年-1995年期间大量金融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又适逢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促成了新一轮金融严管政策。故而,在20世纪90年逐步形成了行政取缔与刑事制裁非法集资行为的规制模式,各种非正式金融组织亦成为非法金融组织。20xx年,相关法律制度开始松动,中央对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出36条,同时促进了民间资本向金融领域的发展,而20xx年有关民间资本36条的出台,更是为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提供了决定性的法律基础,从而对非正式金融的管制有所松动。

现有规制非正式金融的法律规范多集中于金融行政法规、规章,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性文件,效力位阶比较低,甚至与其他基本法律相抵触。这种将民间借贷限制于自然人间、自然人与企业组织之间的借贷,排除非金融企业间借贷行为的规定,以及民间借贷利率四倍以上不受法律保护,同时又通过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规章将其确定为“爆收益”行为,却无相关法律责任的规定,等等一系列法律制度上的不完善,憱就了非正式金融管制的低绩效。文章通过规范分析方法阐述了非正式金融现有法律规制的低绩效与严管制的现状,为第四章论述私人契约治理与适度监管路径提供逻辑基础。

第三章围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关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实践与经验,为后文的论证提供比较分析的基础。本章分为两部分,即发达国家,诸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国有关非正式金融发展的经验,尤其是法律规制的经验,并且将对中国非正式金融发展的启示融合于其中;发展中国家则以非洲撒哈拉以南国家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经验、南非《国家信贷法》的规制实践以及亚洲孟加拉格莱珉银行的成功发展为例,为我国小型金融组织的发展提供参考。而南非《国家信贷法》的简要阐述为我国民间职业放贷人的规范提供了可资借鉴之处。无论是发达国家的美国、日本,抑或是发展中国家的非洲诸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对于非正式金融的法律规制,既重视非正式金融固有的契约治理模式,同时考虑差异化监管,并且非正式金融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法制的先行。

第四章围绕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理念的重新树立、契约治理与适度监管的论证展开。金融监管强调安全、稳健、有效等理念,然而在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过程中,过分强调“管制”,造成自由与效率价值的忽视,甚至是公平的丧失,并不符合非正式金融规制现实需求,更不利于非正式金融的规范化健康运作,必须重新树立理念价值,客观地认识非正式金融与正规金融法律规制的区别。强调效率理念:非正式金融的私人契约治理机制的有效利用;自由理念:赋予公民、企业一定的融资自由权,即民间自治权的发挥;公平价值:公平信贷权理念的树立;保障安全价值:需要适度监管;最终实现正式规范与非正式规范的弥合、非正式金融与正规金融的联结。

非正式金融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并得以发展,除了具有多维度的生存空间,在缺乏有效的法律机制保护情况下,其特有的私人治理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无论是非正式金融的隐性担保机制(缘约文化)、基于长期合作与重复博弈形成的声誉执行机制,抑或是团体贷款中的连带责任(同行压力),都是以社会资本和声誉价值为基础,其运作机理的关键在于交易者声誉信息的传递,以及对不良声誉惩罚的可置信性。但其受限于特定的社区范围内,无法应对规模化运营,对于超出血缘、地缘、亲缘关系的非正式金融,这种私人治理机制的效用不断弱化。同时,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信息不对称问题、交易不确定性问题依然会困扰非正式金融的正常发展,再加上长期在法律体系之外运营,无法得到法律的保护,对于组织化程度较低的非正式金融而言,缺乏有效的风控机制,这些都对非正式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投资者的利益保护不利,为此,需要来自于第三方的法律治理机制来弥补这些治理空隙,并矫正这些私人治理机制失效的领域。

法律治理机制对于私人治理机制的弥合,需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即政府公权力的介入,需要有一定的边界,换言之,需要设定非正式金融监管供给与需求边界,为非正式金融的私人治理与政府监管提供一个可行的平衡点。对于监管模式的选择上,文中并不赞成在目前的中国实行自律性监管为主、政府监管为辅的监管模式,而是仍以政府监管为主,充分重视自律性监管及非正式金融领域存在的非正式制度。通过立法上一定程度地赋予非正式金融法律身份,从而为监管制度的具体构建提供法律基础,否则市场准入、退出及交易活动等监管制度的设计皆为惘然。

第五章探讨司法对非正式金融的保障。尤其是在现有法律规定不加以改变的前提下,对于体制外运营的非正式金融而言,在自身私人治理机制无法解决契约纠纷时,或者已经获取一定的法律身份的前提下,发生纠纷,司法机制也是其最后的保障,同时,司法能动性是回应非正式金融创新的最可行路径。司法介入非正式金融不仅有助于金融监管目标的实现、解决非正式金融纠纷持续走高问题,同时也可以弥合现有法律制度的粗疏与滞后性以及监管不足的现象。然则,完全依赖于司法规制并不是法律规制的应然之路,非正式金融阳光化的发展,不仅需要尊重其自身固有的特性,更需要立法上予以承认其法律身份,并且需要行政监管部门的适时护航、司法部门的最后保障,即形成全方位的规制体系。

四、课题的重点和难点

“存在即为合理”,行文伊始,笔者提到非正式金融的广泛存在是否合理的问题,通过二元金融结构的分析、非正式金融生成的制度动因分析,非正式金融作为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结果,更是地方政府、中央金融监管机构与非正式金融参与者三者之间博弈的一种金融制度创新,也是经济学上交易成本理论作用使然,这一系列制度经济学的阐释,为深入分析非正式金融广泛存在的正当性提供了依据。然而,非正式金融长期以来隐蔽经营,甚至是近些年的异化发展所引致的社会问题同样不可小觑。无论是从金融脆弱性角度、公共利益角度,抑或是法律制度的供给与需求角度而言,更或是中国现有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状况而言,都需要对非正式金融加以进一步规制,将其引入规范化发展之路。如何既考虑非正式金融固有的私人契约治理机制,又将法律、监管这些正式的治理机制融入其中,将二者完美的相结合,成为全文考虑的重心。

行文至此,本文已经初步对非正式金融的法律规制路径问题做出回答,即非正式金融的私人契约治理机制+适度金融监管,伴随以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理念的重树、金融监管模式的设定以及司法介入非正式金融领域路径的探析。具体而言,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非正式金融作为一种内生自发性金融形式,具有多种存在的制度动因,并不会因为政府的严厉打击而减少,近年来民间借贷规模的不断增长、非法集资手段的不断创新及其涉案金额与范围的不断膨胀、非金融企业间变相借贷形式的不断推陈出新,已然说明非正式金融的存在绝非是可以通过严刑峻罚来加以压制的,适当地承认其合理性与正当性是规范非正式金融的必要前提。

2.以尊重非正式金融契约的私人治理机制为基础的法律治理机制,进行适度监管是其法律治理机制的关键,尤其是在非正式金融监管缺位、管制过多的情形下,依照适度监管的理念构建我国非正式金融监管体制是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非正式金融监管供给与需求边界加以设定,从而为金融行政监管部门介入到非正式金融领域提供边界,进行适度地监管。

3.进行适度监管,并非是放松监管,而是正视非正式金融的特性,采取区别于正规金融监管的方式。考虑到监管主体的不同、市场自治程度、我国金融业监管传统、非正式金融发展现状等多方面因素,笔者认为,政府既要监管非正式金融,同时对相关监管者予以必要的限制,将政府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组织的自律性监管相结合。目前阶段并不适宜以行业自律性监管为主的模式,毕竟中国的自律性传统还不足以采取这种监管模式,非正式金融市场的行业自律组织仍处于起步阶段,待其发展成熟,参与者的自律程度达到一定水平时,可以考虑政府逐渐退出。为此,本阶段需要建立以政府的监管为主、行业协会的自律监管为纽带、非正式金融参与者的内控为基础、社会监督为补充的监管体系。

4.对于非正式金融监管的各种制度设计,其前提离不开法律对非正式金融的适度承认。而现有非正式金融的立法规定极其不完备,对各种非正式金融组织的规定过于粗疏,在规制实践中,司法机构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法律规范也多以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性文件为主,这种法律规制现状无法调整非正式金融异化发展的现实。为此,部分地区通过地方司法“试错”的方式对非正式金融的不断创新加以体现,例如浙江省的高级人民法院,甚至是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出台了一系列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的司法性文件,作为处理非正式金融纠纷的规范性文件。但是对于这种先行先试,要有一定边界的限制,需要处理好与立法、地方行政的关系。

综上所述,对于非正式金融的法律规制,是一个综合规制的体系,既需要立法的确认,同时需要行政监管部门的维护,以及司法部门的最后保障。从广义上而言,应该是在尊重非正式金融固有特性与契约治理机制的基础上,做到事前监测、事中监管、事后保障的全方位的非正式金融规制体系。

本文的研究尚有未尽事宜,譬如对非正式金融具体行为的规制论证,尤其是实证方法的运用,在文章中尚有所欠缺,虽则笔者在近两年多时间里几赴浙江省的温州市、丽水市、宁波慈溪市,江苏省的南通市、无锡市,山西省的临汾市等地市,就民间借贷问题进行调研,但仍囿于调研范围及深度,不能充分就文中相关观点进行论证,也不能完全确定自己提出的规制路径是否能够在非正式金融活动中得到完全验证,然而,对于源自于民间的非正式金融,笔者能够确定的是全文是基于大量实地调研收集的资料所进行的思考与写作,而且会继续这一本土化的“草根学问”。

五、论文提纲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意义

三、非正式金融研究文献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非正式金融及其法律规制的理论基础分析

第一节非正式金融内涵与外延的界定

一、非正式金融概念的厘清

二、非正式金融类型的界定

三、非正式金融的特性分析

第二节非正式金融生成逻辑分析

一、二元金融结构与政府“父爱主义”

二、非正式金融:金融抑制政策使然

三、非正式金融:制度动因

四、非正式金融:交易成本分析

五、非正式金融:有利于竞争政策优化

六、非正式金融:个人与企业的选择

第三节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的理论基础分析

一、政治学基础:公共利益理论

二、经济学基础:金融脆弱性理论

三、法经济学基础:法律制度的普适性准则和制度的供给需求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二章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的现实需求--我国非正式金融法律

规制的发展历程及其问题

第一节我国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的发展历程

一、1949-1978年:从提倡私人借贷到绝对禁止

二、1978年-1995年:适度宽松,但仍对非正式金融进行抑制的时期76

三、1995-20xx年:非正式金融的严格管制期

四、20xx-2010年:虽有限制但法律开始松动

五、20xx年至今:进一步放宽非正式金融管制

第二节我国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的现状

一、非正式金融的法律地位

二、对非正式金融采取的管制措施与管制主体

三、非正式金融的法律责任

第三节我国非正式金融现有法律规制的缺陷

一、管制强度高、绩效低

二、金融管制理念的偏差

三、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体系的不健全

本章小结

第三章境外非正式金融发展与法律规制实践及其启示

第一节发达国家非正式金融发展、法律规制实践及其启示

一、美国非正式金融向正式金融的成功转型:社区银行

二、充分尊重合作制本色的合作金融法制典范:德国

三、日本轮转基金组织的成功转型:无尽→联合股份公司→互助银行→一般性商业银行

第二节发展中国家(或地区)非正式金融的法律规制实践与启示

一、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

二、小型银行典范:孟加拉格莱珉银行

三、强制替代的代表:20世纪50年代的印度、泰国

四、契约治理的典范:台湾

本章小结

第四章我国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的构想

第一节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理念之重树

一、效率:非正式金融的私人契约治理机制的有效利用

二、自由:赋予公民、企业融资自由权,即民间自治权的发挥

三、公平:公平信贷权理念的树立

四、安全:适度监管

五、合作:正式规范与民间规范的弥合、非正式金融与正规金融的联结

第二节我国非正式金融的契约治理

一、契约自由与契约治理

二、非正式金融契约治理机制现状

三、非正式金融契约的法律治理机制对私人治理机制的弥补与矫正

第三节非正式金融监管边界的分析

一、监管理论述评

二、非正式金融监管边界设定中的主要假设条件分析

三、非正式金融监管成本分析

四、非正式金融监管的供给强度边界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五、非正式金融监管的需求边界分析

第四节我国非正式金融监管制度设计

一、非正式金融监管模式的选

二、监管权限的设定

三、我国非正式金融监管制度的具体设计

第五章司法介入非正式金融的路径分析

第一节司法介入非正式金融的必要性分析

一、各地民间借贷纠纷、非法集资案件持续走高

二、现行有关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制度的粗疏与滞后

三、监管有效与无效论下的司法介入

第二节司法介入非正式金融的路径选择--以“先行先试”和司法能动性为视角

一、地方司法“试错“的可能性

二、能动性下的地方司法

三、地方司法与地方行政的良性互动及司法能动性对立法革新的推动

第三节地方司法“试错”边界分析

一、地方司法“先行先试权”的授权合法性

二、地方司法“试错”主体的限定与时间、范围的限制及监督救济

三、司法的能动性不能取代立法

四、司法介入非正式金融应注意的问题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硕士开题报告范例 第2篇

1、课题名称:基于神经网络的笔记本键盘检测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数字图像的识别最早可以追溯到60年代。1966年,ibm公司的casey和nagy发表了第一篇关于数字图像识别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们利用简单的模板匹配法识别了1,000个数字图像。70年代以来,日本学者做了许多工作,其中有代表性的系统有1977年东芝综合研究所研制的可以识别XX个汉字的单体印刷体识别系统;80年代初期,日本武藏野电气研究所研制的可以识别2300个多体汉字的数字图像识别系统,代表了当时汉字识别的最高水平。此外,日本的太平洋、松下、理光和富士等公司也有其研制的汉字识别系统。这些系统在方法上,大都采用基于k-l数字变换的匹配方案,使用了大量专用硬件,其设备有的相当于小型机甚至大型机,价格极其昂贵,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我国对数字图像识别的研究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从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末期,主要是算法和方案探索。研究人员提出了用于汉字识别的各种方法和特征,如特征点法、汉字周边特征、汉字的结构元特征等,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成功一批汉字识别系统。这一阶段是数字图像识别成果倍出的时期。但是,这些成果还仅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没有转化为产品来实际解决数字图像的自动输入问题。

第二阶段是90年代初期,中文ocr由实验室走向市场,初步实用,在实际的汉字识别输入应用条件下,检验和考查这些研究成果。这一阶段形成了一些初步实用的印刷汉字识别系统开始进入市场。

第三阶段也就是目前,主要是印刷体识别技术和系统性能的提高,包括汉英双语混排识别率的提高和稳健性的增强。

其中,从1986年初到1988年是数字图像识别和联机数字图像识别研究的丰收期。数字图像识别是汉字识别研究的主要内容。自1986年以来,各种识别软件和系统纷纷涌现,某些识别装置可以初步使用,它们的主机全部采用微机。主要的性能指标为:

1.识别字数;

2.识别率:对中等质量印刷问题达到95%-99%;

3.识别速度;

4.识别字体、字号等等。这些系统都配备了方便的用户界面,从版面分析、文本识别到识别结果的处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识别输入系统。印刷体印刷汉字识别的研究,也在进行中,自xxx年以来,己有若干个软件与系统成功研制并参与鉴定。

同国外相比,我国的数字图像识别研究起步较晚。但由于我国政府从80年代开始对汉字自动识别输人的研究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和支持,经过科研人员于多年的辛勤努力,数字图像识别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了长足进步,从简单的单体识别发展到多种字体混排的多体识别,从中文印刷材料的识别发展到中英文混排印刷材料的双语识别。各个系统可以支持简、繁体汉字的识别,解决了多体多字号混排文本的识别问题,对于简单的版面可以进行有效的定量分析,同时汉字识别率已达到了98%以上。

当前,数字图像识别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识别系统的品质和效率,增强系统对不同文本的适应性,扩大使用面。在加强版面分析、识别结果上下文匹配后处理和各种实用化技术的研制的同时,进行对识别方法的进一步研究,促使更实用的产品出现。

硕士开题报告范例 第3篇

一.选题原则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

2.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

3.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4.要结合导师的科研任务进行选题。

5.要根据研究方向及自己的基础和特点,在查阅文献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论文题目或选题范围,并与导师共同确定。

二.基本要求

1.查阅文献资料博士生一般不应少于50篇,硕士生一般不应少于30篇。

2.博士生的开题报告在第三学期开学初进行,硕士生的开题报告在第四学期开学 初进行。

3.书写格式:

(1) 论文题目(或选题范围)

(2) 国内外在这一领域已进行的工作及前沿的主要问题

(3) 课题的实用价值或理论意义以及可能达到的水平

(4) 研究工作具有新意的思路、方法、技术路线

(5) 研究过程中预计可能遇到的困难或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和措施

(6) 所阅读的文献、资料(另附清单)

(7) 论文工作安排

硕士开题报告范例 第4篇

同时也成为人们达成目的的有效策略。人类社会似乎正步入一个对话的时代。我们相信,一个新的时代会使教育精神的内涵获得极大的丰富,“对话”将会发挥它在当代教育以至未来教育中的价值。作为学校教育主要途径的教学必然会与“对话”联姻,从而生成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我们称之为“对话教学”。回顾教育的过去,对话教学是存在的,以对话为手段的教学也是存在的。然而,由于处在非对话时代,对话仅仅成了一种教学的艺术,而未成为教学的理念。这样看来,我们提出“对话教学”,是对当代社会对话精神呼唤的回应。

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教育家提出了“合作学习”即“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认为:教师的主要功能不是传授知识,传递信息,而是激励思考,营造氛围,让学生有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大胆表现自我,学会对话交流互助合作,它特别重视对学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本世纪初,“探究交往合作观”在我国得到广泛认同和传播。“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被列入中学课程计划,成为中学生的必修课,说明我国已在课程教育改革中对学生资源价值进行重新确认和开发。不少有识之士积极致力于语文教育的理论建构和实践建设活动。其中,在吸取融合主体性教学、合作教学以及建构主义理论、后现代课程观,特别是西方解释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对话理论”,已成为本次语文课程改革引进的阅读和教学的新理念。该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它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指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间对话过程;二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过程。我认为对话理论必将在构建新的教育体系中发挥巨大作用。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目前,对如何用该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的研究案例还较少,在实际的教学中缺少可供借鉴的案例。

主体性教学:主体性教学是指以培养与发挥人的主体性为价值取向,以发挥师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以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为条件,以知识为载体,师生主动参与,主体性共同发展的一种新型教学观。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体系的帮助者、促进者。

合作教学: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艺术,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合作学习的互动观、目标观、师生观、形式观、情境观和评价观。

后现代课程观:认为实践是课程的根本特性,自组织过程是一种教学的佳境,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隐喻与描述的教学方式更易于引发对话参与体验,要鼓励学生参与课程规划活动。

硕士开题报告范例 第5篇

1、课题的来源及选题的依据,硕士论文开题报告。主要是研究生对其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着重说明所选课题的经过,该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对开展此课研究工作的设想,同时阐明所选课题的理论意义、实用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以及准备在哪些方面有所进展或突破。

2、对所确定的课题,在理论上和实际上的意义、价值及可能达到的水平,给予充分的阐述,同时要对自己的课题计划、确定的技术路线、实验方案、预期结果等做理论上和技术可行性的论证。

3、课题研究过程,拟采用哪些方法和手段,目前仪器设备和其他各方面条件是否具备。

4、阐述课题研究工作可能遇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和措施。

5、估算论文工作所需经费,说明经费来源。

再谈下开题报告的要求

1、开题时间:开题报告至迟应于第三学期末完成,开题报告《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凡未按时开题着,可酌情在论文成绩中减1至5分。

2、研究生要进行系统的'文献查阅和广泛的调查研究,写出详细的文献综述,并进行现场考察和初步的试验研究,然后写出5000字左右的书面开题报告,并制定出详细的论文工作计划,经导师审阅、修改后进行开题报告。开题前研究生应将有关的参考文献和已做过的作为开题依据的各种理论分析、试验数据,事先印发给参加会议的有关人员。

3、开题报告必须在学院或教研室(研究室)中进行,组成3至5人的开题报告审查小组,并邀请本专业的教师、学生参加,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审查小组成员应事先审阅提交的开题报告及有关资料,为开会做好准备。

会议应发扬学术民主,对研究生的开题报告进行严格审核和科学论证。对选题适当、论据充分、措施落实的,应批准论文开题;对尚有不足的,要限期修改补充,并重做开题报告。若再次开题不能通过。则取消研究生学籍,终止培养。

4、开题通过后,应将开题报告与论文工作计划经导师、教研室主任和学院院长签字后交校学位办公室。研究生、导师、学院各存一份开题报告和论文工作计划的复印件,以便定期检查论文工作。

5、开题通过后,一般不得改变研究课题。确有特殊情况需要更改课题者,由导师写出书面报告说明理由,经教研室主任、学院院长、研究生教育学院院长批准后,方可另做开题报告,改换研究课题,更改研究课题后仍不能进行下去的,则对研究生取消学籍,并取消指导教师指导研究生的资格。

硕士开题报告范例 第6篇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主要是给指导委员会阐明你的硕士论文将要写什么以及为什么要写和如何写的问题。这里有几个方面:

第一,你要写什么

这个重点要进行已有文献综述,把有关的题目方面的已经有的国内外研究认真介绍一下(先客观介绍情况,要如实陈述别人的观点),然后进行评述(后主观议论,加以评估,说已有研究有什么不足),说现在有了这些研究,但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其中要包括你选题将要探讨的问题。由于目前研究不足,所以你要研究。所以,你的硕士论文要写什么是根据文献综述得出来的,而不是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如果不做综述,很可能你的选题早被别人做得很深了。 第二,为什么要写这个

这个主要是说明你这个选题的意义。可以说在理论上,你发现别人有什么不足和研究空白,所以你去做,就有理论价值了。那么你要说清楚你从文献综述中选出来的这个题目在整个相关研究领域占什么地位。这就是理论价值。

然后你还可以从实际价值去谈。就是这个题目可能对现实有什么意义,可能在实际中派什么用场等等。

第三,如何写

在开题报告里你还应当说清楚你选了这个题目之后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有了问题,你准备怎么去找答案。要说一下你大致的思路,同时,重点阐述你 要用什么方法去研究。如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法、定量研究、实验研究、理论分析、模型检验等等。

在上述三个方面中间,文献综述是重点。没有文献综述,你就无法找到自己的题目,也不知道这个题目别人已经做得怎么样了,所以你要认真进行综述。当 然,综述的目的还是引出你自己的话题,所以不能忘记评述哟。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的基本结构大致可以包括这样几个部分:

1、前言

简单介绍本研究的研究背景、本研究的问题的意义以及一些核心概念界定。

2、文献综述

应该是报告的重点。要将跟你的研究问题相关的研究现状都给予综述。一般可以采用由宽到窄的综述方法。就是逐渐FOCUS DOWN到你的问题上去。基本的格式是:主要观点综述归纳起来予以介绍之后加以评述,说明有那些研究上的不足和空白点。有了这些不足和空白点就可以提出你的问题了。你的研究就是要解决这其中的某个空白点和不足的。所以,文献综述的最后应当是你的研究问题。

3、基本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你通过文献综述提出了问题之后,你要设计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大概的思路是什么?如何解题?如何去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为什么要这样的方法去找答案?

4、大致的提纲构想

最后,可以在你的报告里简单提出一个论文提纲来就可以了。如果这个提纲 你没有办法做,你可以介绍一下你已经有的研究准备和前期研究成果,以及今后的大致时间安排。 这样,你通过以上四个方面就基本可以给别人说清楚你的学位论文要做什么事情了。 另外,在做文献综述的最常犯的错误有:

1)不能做到NARROW DOWN。文献综述要从大处着手,但最后要FOCUS到你的研究问题上去。所以是一个NARROW DOWN的过程。而常见的不正确的 文献综述方法就是把有关领域泛泛地进行综述。

2)只有列举没有综述。文献综述要对相关研究进行整合,不能老是列举张__发现__,李__认为__,王__主张__。要根据所搜集到的研究文献,做出相应的归纳。

3)过多主观评论。文献综述是客观介绍跟你的研究问题相关的研究现状,所以 应该客观地展示。主观评论可以专门放在“已有研究的不足”里进行表述。

硕士开题报告范例 第7篇

论文题目:论声乐技巧中的矛盾

1、选题意义和背景

美声歌唱艺术自 1600 年产生于意大利以来,距今已有 400 多年的历史。最早关于歌唱技巧的理论是意大利人卡奇尼在《新音乐》中对歌唱技法的阐释。随着声乐艺术的发展,各种声乐理论相继出现,至 19 世纪声乐教学与声乐理论得到空前发展,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加西亚父子和兰皮尔蒂父子的声乐理论,加西亚(子)在 1874 年出版的声乐理论着作《歌唱艺术论文集》中提出了“声门冲击”理论学说,在嗓音机理方面给予了深入的研究,强调生理器官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并开始将声乐教学和生理科学相结合,以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来解释声乐技巧训练中声音现象。直至今日在国内外依然存在以生理歌唱器官的机理活动来教学实践。

1905 年兰皮尔蒂的声乐论着《美声歌唱技巧》的问世,特别强调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第一次提出了感觉对共鸣及呼吸技巧的重要作用,强调神经的控制作用。“兰皮尔蒂父子被看做是意大利 200 多年来美声学派优良传统之集大成者与传播者,其声乐理论与声乐教学在欧洲声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后杜普雷的关闭唱法,雷斯克的面罩唱法等声乐教学与声乐理论相继问世,对后世声乐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地贡献。

自 20 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科学仪器的发明为研究生理器官在歌唱中的运动提供了保障,从而使歌唱技巧中模糊的概念获得了一定的科学界定,由此也产生了一些专门从事嗓音研究的医学、生理学、声学专家和学者。无疑在一定的限度内推动了声乐艺术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许多歌唱家、声乐艺术表演者以其论着、论文等形式阐释自己的主张和见解。例如:德国女高音歌唱家莉莉·雷曼在其《我的歌唱艺术》中提出的“气流要旋转”“要进头腔”等技术和方法。美国声乐教育家斯坦雷提出的“咽腔共鸣”,提出与欧洲靠前、明亮的声音相对的靠后唱法。美国声乐教育家范纳德在其声乐理论论着《歌唱--机理与技巧》、《论歌唱中的贝努里效应》及《声门冲击》等,利用科学实证的研究方法彻底颠覆了 17 世纪以来的欧洲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否定以感觉为主的经验主义教学方式,否认头腔共鸣、鼻腔共鸣等传统意大利美声唱法经验。

以及其他 20 世纪专家学者以各种科学手、发明、创造等实证主义思想来揭示声乐技巧的认识规律。然而,20 世纪活跃在世界歌剧舞台上的最著名的歌唱家,帕瓦罗蒂、多明戈、萨瑟兰、卡拉斯等从来没有长期钻研过声带是怎么运动的,共鸣是怎么来的,也从不否认头腔共鸣,面罩共鸣等技巧。帕瓦罗蒂在谈到声音的过渡时说到:“对,在我的内部感觉是比较压缩的收紧的,那并不意味着发出来的声音音响是收紧的。声音应该是前后均匀的,但内部有一种几乎像要窒息住声音的感觉。”

琼·萨瑟兰对声音的位置这样认识到:“是指抛射出进入正确的一些穴窦里去。感觉声音对着硬腭前方射出去…硬腭上方的圆拱……圆拱顶的前方,”的等等。美国大都会著名男低音歌唱家罗杰姆·汉涅斯对20世纪40位光彩夺目歌唱家进行了关于歌唱艺术的亲切谈话,收录到了他的《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一书中。而在此书的前言中却又提醒读者到:“是的,如果你把本书作为发展自己声音的唯一指导,它可能损害你的声音健康。如果用本书取代一位好老师确实要陷入麻烦。没有经验的人指导,让学生独自学习本书,面对许多艺术家叙述的各种不同意见会迅速的陷入混乱的灾难中。”

通过以上对声乐理论的陈述使人们对声乐演唱艺术不禁陷于迷惘之中,不禁要问,以上所提到的声乐技巧到底哪一种说法更科学、更正确?是科学机理学说还是感受审美经验?汉涅斯关于 40 位享有盛誉的歌唱家声乐技巧的描述也只能阅读而不能去独自实践。难道声乐技巧就没有像其他学科一样有一个人们普遍公认的科学的体系。作为声乐学习者与实践者这种责问并不是没有理由的,这些问题确实时时困扰着声乐的学习者与实践者。今天笔者将其抛现出来,并不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争议问题,笔者既没有那样的能力同时也不是本论文所能涵盖的内容。在这里,只想通过多年来的大量阅读书籍,结合声乐技巧训练的实际以音乐美学中的“音乐审美经验的感性论原理”

作为方法论来分析与探讨声乐艺术问题。感性论认为:世界不仅是物质的,同时也是感性的,并且第一次将音乐审美经验理论从哲学认识论的框架中分离出来,从主客体对象性关系的角度,探索人类艺术思维活动,不再将感性活动的研究置于认识论的下属层次,而是在哲学范畴中将认识论和感性论给予同等重要的地位,以哲学对象性关系为基点,把人类艺术思维的哲学方法论看作是与科学思维的方法论--认识论相对应的概念。借此,回到上述声乐理论的探讨,首先声乐艺术属音乐艺术学范畴,应以艺术思维的视角分析理解声乐理论和声乐技巧。各种声乐技巧是前人在声乐演唱中的审美经验的积淀,所呈现的是主体心理体验下的的感性的--头腔共鸣、面罩共鸣、气息涡流、声音的集中、脑后摘筋等等。如果硬给这些技巧套上科学实证的枷锁,显然这些技巧是不存在,也是不可理喻的。否认传统就是在否认声乐艺术的审美经验,就是站在机械的唯物主义角度强拉硬扯的要把审美的、感性的声乐艺术划归到认识论的门下作为低级层次的附庸,从而证明认识论的极度权威。然而、机械的唯物论忘记了人首先是感性的,声乐艺术是人的审美艺术,人和机械、动物、自然世界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有审美的能力,机械、动物、自然界是人的审美对象,在审美的过程中人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和自然事物的对象性关系中确证自我,丰富自我,展现自我。

因此,声乐技巧,是声乐表演者的审美经验下的技巧,继承传统,就是继承特殊意义艺术思维下的审美经验的传统。技巧是主体的技巧,各种声乐技巧在主体心理上形成明确的技巧形象并受心理感觉支配与自身的客体(各种歌唱器官肌肉)进行精细、微妙的调整与交流外化为听觉声音形式,而这声音形式要经受审美的检验,听觉检验正确再反转到主体本身形成技巧的内容,得到主体自身的验证,从而技巧是有效的技巧。反之,是无效的技巧。继续接受检验。由于主体的环境、性格、心理、生理、天赋等存在着差异,主体的技巧便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由此,正是以上主体与客体、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不同视角的方法论、主体生理理与心理等矛盾现象,引起学习者思维甚至心理感觉的矛盾而迷惘。

2、论文综述/研究基础

近几年来,中国一批优秀的歌唱家多次在国际上荣获各种声乐类大奖,女高音歌唱家何慧、男高音歌唱家田浩江等,至今活跃在纽约大都会的舞台上。在国内,20xx 年 4月,国家大剧院上映了一系列歌剧,《奥涅金》、《茶花女》、《纳布科》、《燕子之歌》、《_》等歌剧深受观众们的喜爱和好评,这些歌唱家的歌唱水平都已经达到国际水准,就笔者多年来声乐的学习与实践所掌握的关于声乐演唱技巧的研究,多见于国内各大音乐专业院校的专业刊物以及各出版社出版的专家、学者的论着和国外学者的译着。对专家、学者以及活跃于表演舞台的歌唱家关于声乐技巧的见解、意见进行了潜心的研究,参考了音乐美学、声乐美学、声乐心理学、声乐机理学以及各种歌唱艺术的相关资料和书籍,甚至有时亲临现场聆听国外、国内专家的现场讲学及歌唱家的音乐会。

从中缕出了一些关于声乐演唱技巧的一些心得,为完成本论文的撰写提供理论研究支持。在这里,笔者仅将部分关于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研究资料简单归纳和整理。

关于声乐技巧国外译着:《嗓音遗训》,弗·兰皮尔蒂等着,李维渤译,主要介绍了兰皮尔蒂、威廉·莎士比亚、亨利·伍德、卡鲁索、泰特拉基尼的歌唱艺术,更多的是关于演唱技巧的一些经验介绍。《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杰罗姆·汉涅斯着,黄伯春译。杰罗姆主要将在当时走红的来自世界各地的 40 位歌唱家的关于声乐技巧的采访对话笔录进行了详尽的陈述。《训练歌声》,〔美〕维克托·_·菲尔兹着,李维渤译,主要对各种不同专家学者、教育家、歌唱家的一些关于声乐教学的理论观点、声乐演唱的演唱方法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进行了介绍。《歌唱--机理与技巧》,范纳德,主要从生理学的角度,对演唱的机理,歌唱器官的作用以科学的视角进行了分析和阐释。

国内论着:《沈湘声乐教学艺术》、李晋玮、李晋瑗编着。《歌唱的艺术》,薛良着。《声歌求道--中国声乐艺术的理论与实践》,郭克俭着,《中国古代声乐艺术》,张晓农着,《声乐译丛》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编,1980 年第一辑,杨韵琴译,倪瑞霖专业校勘,《古典戏曲声乐论着丛编》,傅西华编,等等关于介绍国内、及国外声乐演唱的方法和理论。

鉴于国内音乐刊物的各种关于声乐技巧的论文:《歌唱技巧训练的在认识》,邓小英,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 年第二期,《如何学习和掌握面罩唱法--介绍吉诺贝基的面罩唱法》,杨树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xx 年第二期。《谈俄罗斯女高音歌唱家安娜·奈瑞贝科的歌剧表演风格》,吴艳彧,人民音乐,20xx 年总第 568 期,《弱声练唱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性》,邢延青,中国音乐 20xx 年第二期等等。

关于音乐美学的论着、论文,《音乐美学新论》,王次炤着,《音乐美学文选》,于润洋主编。《情感艺术的美学历程》,邢维凯着等等。

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梳理,从声乐技巧方面,更多的的专家和学者研究的方法论不尽相同,其主要争论的焦点在于声乐技巧的机理性和经验性。从意大利传统的美声唱法来看主要以兰皮尔蒂为代表的经验性的技巧与加西亚为代表的生理机理技巧的争论最为突出。从哲学方法论来说是科学的认识论还是艺术思维下的感性论为基础的矛盾焦点。由此,总结、梳理的目的事实上是为解决声乐技巧问题体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争论归争论,对本论文来说并不是研究的核心,提出的原因在于为本论文提供理论依据,多年来的演唱学习的实践,经常会遇到学习的困难,往往对技巧的词汇难于理解,对技巧的本质、实践性还没有一个充足的认识,借此通过研究生论文的撰写,通过查证大量的相关资料,梳理出自身对演唱技巧训练的实际中产生的矛盾进行研究,问题的提出不是别具新材,独树一帜。考虑到矛盾的概念太过哲学概念化,如果只将研究的题目立为声乐技巧训练中的矛盾,重心显然落在了矛盾上,唯物主义哲学的概念性太浓,不小心会落入到概念的堆积中而不能自拔,再者,歌唱的实践告诫,太过理性不太适合演唱技巧的把握,直至在阅读于润洋先生《音乐美学文选》中邢维凯教授的《音乐审美经验的感性论原理》与于润洋先生《音乐史论问题研究》中的《音乐形式问题的美学探讨》,不敢说站在了一定的认识高度,但似乎对声乐技巧研究的方法论产生了些顿悟,也捋出了一些头绪,来撰写此文,可能还不太成熟,但对于一个年轻的声乐学习者来说,有了这份激情与执着应给予的更多的是鼓励。从这一视角出发,以音乐美学中的审美经验的感性理论为研究的方法论,研究声乐技巧的矛盾,通过网上搜寻,资料整理,翻阅刊物等手段的考察并没有与本论文相同的论文发表。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运用音乐美学感性论、形式论、心理学等相结合的论证方法,对声乐技巧中的矛盾进行探究。

3、参考文献

[1][7]李超着,声乐艺术发展史,[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3][4]【美】杰罗姆·汉涅斯着,黄伯春译,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M].中国青年出版社,.

[5]于润洋主编,音乐美学文选,[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硕士开题报告范例 第8篇

一、翻译项目

1、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翻译长度为10000字以上、难度适中的中外源文本。在源文本选择上,要尽量选取以前未经翻译的文本;如果该文本已有译本,学生应予注明并阐述再译的理由,且应提前获得导师的同意。另外,源文本必须是完整、文本,或者内容相关的一组文本;

2、学生根据译文就翻译问题,比如翻译策略、译文风格及形成原因、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及解决方案、翻译工具的使用等写出不少于8000字的研究报告;

3、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物,举例充实洽当,能够充分运用在翻译理论及翻译实践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4、论文须符合写作规范,引用他人学术观点或研究成果要注明出处,文献目录应采用通行形式。

二、实验报告

1、论文须提出明确的研究目标,并较详尽地介绍相关文献和研究方法;

2、在导师指导下就口译或笔译的某个环节进行小规模的、观察描写性或实验性研究,并提供准确的实验数据和结果;

3、对实验数据和结果做出合理分析,得出恰当的结论;

4、实验报告不少于10000字,引文、数据分析以及文献目录等符合学术规范。口译研究应提供相应的语篇音像资料和讲稿。

三、研究论文

1、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就翻译理论、翻译训练和翻译实践中的重要问题撰写研究论文;

2、论文要求论点明确,文献详实、可靠,论证充分,语言精炼,结论合理;论文字数不少于15000字;

3、论文须符合写作规范,引用他人学术观点或研究成果要注明出处,文献目录应采用通行形式。

四、翻译硕士学位论文格式与要求

1、翻译硕士学位论文格式应符合《xx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规范》的统一要求;

2、翻译硕士学位论文应包括以下内容:

(1)中文封面;

(2)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3)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4)中文摘要;

(5)abstract;

(6)目录;

(7)符号说明;

(8)论文正文;

(9)参考文献;

(10)翻译实践译文部分;

(11)附录(如译文原文、口译语篇音像资料和讲稿等);

(12)致谢;

(13)学生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硕士开题报告范例 第9篇

一、写“毕业论文”及“论文开题报告”的目的

“研究生”顾名思义就是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学生,研究生毕业以后应该具有一定的、必要的科研能力,而写毕业论文就是对这种能力的考核和验收,如同任何学校的学生通过毕业考试来检验其学习是否合格一样。应该说,写毕业论文从本科班学生就开始了,只不过要求没有研究生这么严格罢了。

写“论文开题报告”实际上就是为写毕业论文作前期的准备工作,就是在指导教师(一般讲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指导教师,通常是一位)的帮助下,对论文的选题、论证、意义、价值、依据、内容、结构、写作、创新等等,进行必要的梳理和说明,最后通过开题报告的形式,再经过更高一级的指导教师小组集体决定论文写作是否可以进行下去。所谓开题报告,是指在个别指导教师指导下具备了开题资格(即得到了自己指导教师的认可)的学生,再向指导教师小组(通常有几位教师组成)进行汇报并接受其他教师(开题时自己的指导教师一般不发表意见)集体指导的过程。在开题前,有多少指导教师学生就要提前印多少份开题报告送到教师手里以便接受指导。

如果多数教师认为,某一学生的开题报告有问题,不适合进行下去(即写论文),就会以“不允许通过”的方式,使原来所作的前期准备工作作废,这样的学生就必须对论文构想进行调整,重新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准备下一次的论文开题报告,直到被通过为止。(现在,通常一年一次论文答辩,没有通过开题的学生另寻时间开题,尽量不耽误年度完成论文,如果有特殊原因只好推移到下一个学年度,如果再通不过,再往后推移,直至通过为止)而通过论文开题报告的学生,则继续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按照学校的要求完成论文的写作任务。

可见,写“论文开题报告”还不等于“写论文”,只是作论文的前期准备,写教育硕士论文与写别的论文也存在一定区别,应该弄清楚以下两个重要的不同。

二、写教育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应该注意的问题

1、注意“毕业论文”和“论文开题报告”的区别

这里注意两种误区:一是有的学生把写“论文开题报告”同写“论文”混为一谈,开题写的很详尽,费了不少力气,结果论文开题报告没通过,所有努力付之东流;二是有人很明白这个区别,在写论文开题时过于简单,把开题报告变成了写作提纲,结果言之无物,缺少必要的论证和说明,开题报告同样不能通过。

应该说,论文的开题报告,把论文中主要的东西进行了高度概括,让人通过开题报告基本能了解论文的主要论点、论据和大致轮廓,开题如能通过基本上论文已经完成一半,接下来就是一些细节处理了。开题报告包含“写作提纲”或“论文结构”,但它又不等于“写作提纲”或“论文结构”,而是把其内容分别进行介绍和说明。写论文开题报告,是为了通过这种介绍和说明,来论证论文选题、论据、意义、写作、创新等是否具有合理性,以期达到通过论文开题报告和最后完成毕业论文写作的目的。

2、注意教育硕士论文与其它论文的区别

一般说来,同本科班学生相比,教育硕士的论文比较专业化、深入化、要求理论深度、实践证明更精深一些,开题报告就是为此服务的,有的本科班学生甚至没有这个环节。

而同其他研究生论文比较,教育硕士论文还有自己的特殊性:一方面,在理论方面可能要求没有这么深入、专业、系统;但在实践、可操作性方面却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方面,特别是在职研究生,其论文要求必须同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要求所写论文对中学教学有一定(普遍)的指导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硕士论文既有写作劣势又有写作优势,劣势可能更多地是在理论方面,在理论的系统性、专业性方面;优势则在实践方面,在教学经验方面。所以,要学会扬长避短,发扬自己的长处,在实践教学方面找到研究课题,选择适宜的题目写开题报告。

三、写论文开题报告的基本要求

通过几年对教育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的指导和学生是否能够通过的经验教训,我把论文开题报告的大致要求归纳如下:

1、选题:

2、选题意义

3、国内外研究现状

4、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关键词等

5、创新点(要重点考虑)

6、论文的理论部分

7、论文的实践部分

8、实践的效果与反思

9、结束语

10、参考文献

11、论文写作提纲

我觉得,写好开题及论文的关键是先确定好“创新点”和“关键词”,有的学生写开题报告时根本就没有思考这两个问题,显然没有弄清楚写论文是为了什么,把写开题和论文仅仅当成了完成任务或应付学校的考察。

写论文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发现和解决问题就要有“创新”,如果没有创新,都是别人早就发现和解决过的问题,论文就没有任何意义可言。“关键词”恰恰反映了你的论文,是围绕着什么展开的,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论文写作应该围绕着关键词来写,关键词也是写作的中心问题,如果连考虑这个问题都没做到,可想而知以后的论文会是怎样了。

那么,写论文开题报告有没有好的方法呢?

四、写论文开题报告的方法

应该说方法很多,不同的人有自己的写作习惯,但无论什么方法都要尽量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东西来写。

第一,是确定“论文题目”。尽量选择比较小的或具体一点的题目,学会“小题大做”。一般来讲,论文题目是提前(分配指导教师之前)已经确定好的,而且被学校所认可的,如果没有极特别的原因是不允许任意改变的,可以进行小的调整,不能影响整个论文构想或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所以,没特殊原因不要任意改变论文题目。

第二,搜集材料。题目确定后,就应该围绕自己想要论述的问题去搜集材料,现在互联网比较发达,什么样的材料几乎都可以找到,要善于充分利用网上的材料。在搜集材料时,尽可能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为自己的论文创新点寻找出路。但切忌不可抄袭,把别人的东西不经过消化、整理,完全照搬过来算作自己的东西,这种科研恶习必须杜绝。学会利用别人的东西为自己服务。

第三,思考、整理材料。在这种思考、整理中找到自己的创新点,特别是结合自己的实习或教学经验,把所学理论和教学实际密切结合,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体会进行理论升华,通过论文写作对今后的教学提供有益的指导。

第四,确定关键词。找出自己论文的关键词,作为论文写作的重点,并围绕这一重点来安排自己的论文写作,写好开题报告。开题中的安排要围绕自己的关键词来确定,它们构成了论文的中心思想。

第五,建议随时编一个“开题目录”。把目录放在前面,后面所写的内容,随时检查同目录是否一致,写完开题后目录是可以删除的,但在写开题甚至写论文时是很有用的,你可以随时发现问题,对论文进行修改,不要小看目录所起的作用。

第六,论文依据。应该以主流文化、主流文献为依据,文科论文应该注重搜集、引用经典理论,许多人把根据仅仅放在非主流思想文化上,不重视主流文化,这是在写教育硕士论文中应该引起注意的问题。

第七,注意“有的放矢”。有人在进行文献综述、介绍国内外成果、介绍研究方法等的时候,为了介绍而介绍,没有目的性,没有把这些介绍同自己将要写的论文结合起来。有时安排写作内容、写作逻辑结构时,也不能很好地为论文中心思想服务。其实,论文的一切安排,都应该围绕着论文主题进行,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可有可无或无关紧要的东西可以去掉。

第八,注重“参考文献”的作用。通过参考文献的搜集、整理、引用,也表现着论文的知识深度和广度,表现着研究水平和范围的不同,也表现着论文说服力和全面性,应该注重这个方面。

第九,实践部分是重点。这是教育硕士论文与其它论文相比,所具有的突出特点,学生应该把实践、操作当作自己选题、论述、创新的重点,这也是对教育硕士论文的特别要求,开题报告一定要把这部分写好,论述完整。很多学生把参考文献、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依据、方法、意义等等论述得非常详细,到了“实践探究”部分就没有什么可说了,这是不符合要求的。

第十,合理安排论文结构。这部分也可以叫列出“论文写作提纲”,这部分一般放在开题报告的最后,通过这部分使人能看到将来论文写作的大致情况,对论文的基本情况有个概述的了解。这部分内容也是对前面内容的高度浓缩,是把开题报告中的可行性论证进行一个写作规划,开题一旦通过即将按照这个规划进行写作。

第十一,多向指导教师请教,主动接受指导。这一点也是要特别注意的。作为学生要学会利用写开题报告和写毕业论文的机会,多向指导教师进行请教,充分地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中学到在平时所学不到的东西。许多优秀论文,都是和有经验的指导教师的指导分不开的。有的学生,把写开题报告乃至毕业论文当成应付差事,天天忙得被指导教师催着写,这样的论文质量是可想而知的。

作为教育硕士论文的“写作提纲”大致有以下部分组成:

绪论(导言、引言、引论等,总体情况介绍)

论文的理论部分(理论论述)

论文的实践部分(具体方法、技巧,应有创新性)

反思与对策(有一定的实践证明材料及其对材料的分析)

结束语及参考文献

硕士开题报告范例 第10篇

开题报告评语:

该生在前期通过查阅文献,对研究内容所涉及的研究领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研,对课题《形态学可重构图像处理器的研究与设计》有了较全面的认识,论文的研究方法基本已经掌握。工作安排合理,态度认真,目前论文写作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开题报告符合规范格式,准予开题。

中期报告评语:

该生在前期的工作中能充分的分析课题任务需求,熟练掌握可重构系统设计要求,完成了整个系统功能设计,对系统的整体工作机制已经较为全面的掌握,并且完成相关形态学算法的实现与测试,所做研究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意义,也为下一步工作的展开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期间该生工作安排合理,学习态度认真,学术作风严谨,科研工作量较大,课题进展符合预期计划。

硕士开题报告范例 第11篇

开题申请流程:

系统查阅文献,提交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报告交给导师审核,向硕士所在点学院申请开题,填写《XX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申请表》;

等待学院安排开题时间;

硕士学位点对是否通过开题申请给予回复,并对研究生的论文工作给出要求;

根据建议,采纳部分并修改开题报告,按照格式封装打印,由指导老师签名后交研究生院。

开题报告的格式。

1._开题报告_应包括:

主题来源.学术价值和对社会的影响.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

文献综述。目前研究领域的学术状况.进一步研究方向。阐述目前相关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动态;

拟解决的主要学术或技术问题、关键技术与难点.拟采用的技术路线.试验设计与实施方案;

技术可行性论证.数据或实验设备的可能性,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预期成果,以及可能的创新;

研究计划和时间、预计完成日期、估计工作量和经费概算;

与开题相关的'其他主要参考资料以及调查研究等。

2.用纸规格为A4纸,其中正文用4号宋体,小标题用4号黑体,每一面的上方和左面要分别留边,下面和右侧应分别留边,版心尺寸为x(约30字/行,32行/页)

3.开题报告的封面样式见学校样本。

最后提醒大家,论文初稿完成后可以用校外的查重系统先查重复部分,费用能节省很多哦,比如51论文查重是按篇收费,不限字数,非常适合研究生论文,一篇的价格连一杯奶茶钱都用不了,还经常有免费的活动。

硕士开题报告范例 第12篇

关键词:工程硕士;计算机;学位论文;质量

自设立计算机类工程硕士以来,工程硕士在我国高层次专门人才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改变了计算机学科学位类型比较单一的状况,为满足我国企事业单位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和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但是在计算机类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工程硕士的培养包括课程教学、工程实践、学位论文等多个环节。本文就计算机类工程硕士论文质量的现状、工程硕士论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1 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存在的问题

论文相对简单

现在计算机类工程硕士的论文大部分与工程硕士从事的工作相关,来源于企事业单位,有实际的应用背景和使用价值,但深度不够。就近几年的实际情况看,计算机类工程硕士的毕业论文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约占80%,硬件设计约占10%,图形图像处理约占5%,其它约占5%。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大部分是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相对比较简单。所使用技术难度相对较小,工作量相对不足。

论文选题有一定的重复

工程硕士论文选题有一定的重复,相近题目较多,有的相关题目几乎每年都有学生做。这与学生所从事的工作有很大关�

论文对国内外现状不了解,先进性不足

工程硕士论文中引用的参考文献绝大部分是中文文献,英文文献较少,有的论文中几乎没有;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在高水平刊物上发表的文献相对较少;所引用的参考文献的时间较旧;一些学生在论文中很少提相关研究工作。这些都反映出工程硕士论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缺乏了解,所做论文先进性不足,创新少或基本没有创新。

论文写作不够规范

计算机类工程硕士论文各培养单位都给出了统一的格式。但是从提交上的论文来看,工程硕士论文写作不够规范,具体表现在:英文摘要翻译错误较多,参考文献在正文中未标出,论文内容格式不一致,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不统一等。有的工程硕士论文中不区分别人的工作和自己的工作,混为一谈,不突出重点。

2 原因分析

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

大部分学生考取工程硕士是为了有一个更好的学习平台,能更好的提升自身素质,学成后为企事业单位更好地做出贡献。但是一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功利目的,或为了评职称、或为了涨工资、或为了升职,只想拿一个文凭。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认真学习,在做论文过程中不认真做论文,甚至有找人替做论文的现象。

导师指导不到位

工程硕士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对毕业论文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导师实行双导师制,这是一个很好的导师指导体制,可以发挥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双方优势共同指导工程硕士。但是在实际指导过程中这种体制却没有充分发挥它的优势,校外导师基本不起作用,有的学生在提交论文之前临时找一个校外导师。在整个论文阶段,工程硕士和导师联系很少。

培养单位管理欠缺

高校作为培养的主导单位,应该制定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地过程管理体制,以利于对每个工程硕士培养实行全程监控,确保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要从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角度去重视这个问题,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不能把工程硕士办成一个产业,一味扩大规模,追求效益,而忽视了质量。

企事业单位应重视

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单位应加强对人才培养的扶持。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单位作为工程硕士的实际使用方,对高层次人才有需求。企事业单位应该为自己单位人才培养提供相应的配套措施,比如给予一定的脱产学习时间,尽早为工程硕士配备校外导师等。

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配合不到位

企事业单位需要人才,派遣相关员工到高校参加工程硕士学习,高校收取一定的费用,为企事业单位培养人才。这是一个很好的纽带,给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合作机会。只有双方联合培养,才能真正培养好工程硕士。但实际工作中,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配合较少,基本处于脱节状态,没有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

3 应采取的措施

采取培养单位、企事业单位、导师(校内导师和单位导师)、学生等多方面齐抓共管,提高工程硕士论文质量和工程硕士培养质量。

学生自身

选题时,多阅读相关文献,对论文的国内外研究工作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了解在相关方面国内外研究已到达何种水平。多思考别人已经研究的问题我们能否改进或采用其它方法能更好地解决,别人研究的问题我们能否加以拓展,别人在其它研究中所采取的方法和技术能否应用到我们的研究中改进我们的工作。尽量做一些带有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工作,不要做一些重复性的简单研究工作。

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要注意将别人的研究工作和自己的研究工作分开,首先阐述别人的研究工作,然后重点阐述自己的研究工作及自己的研究工作与别人的不同和创新。

在写作过程中提高规范意识,按照培养单位要求的规范格式来写,参考文献在论文正文的引用位置一定要标出,参考文献引用位置要与引文内容一致。英文翻译一定要合乎语法规则,专业名词一定要使用恰当。

导师职责

指导老师负责工程硕士毕业设计和学位论文的撰写工作。导师的指导、监管和治学作风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工程硕士实行双导师制,由校内导师和企事业单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外导师共同负责。这样做的目的是根据工程硕士在职的特点, 充分发挥校内老师理论知识扎实和校外导师有实际项目经验的各自优势,保证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现状是双导师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培养单位在选拔工程硕士导师时应当注重工程硕士和学术学位研究生的不同。在遴选时使用不同的遴选条件,在工程硕士校内导师遴选时要注重学术水平和实际项目经验并重,尽量选取两者兼而有之的作为工程硕士导师。不要把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导师不加遴选直� 没有实际项目经验的导师指导工程硕士是不合适的,但指导高校教师可以。

工程硕士校外导师的遴选现在没有完善的机制。培养单位应该和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单位一起做好这项工作。根据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实际情况确定遴选标准。工程硕士的培养对企事业和培养单位都是有利的。企事业单位可以提高自身人才素质的提高,培养单位可以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工程硕士校外导师应选择企事业单位中实际参加项目的高级技术负责人,由培养单位应该和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单位共同遴选,发放聘任证书并给予较好的待遇。

工程硕士、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在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写作期间应经常互动,交流意见,共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虽然身处异地,但互联网和移动电话技术的普及,使得异地在线交流完全没有问题,尤其是对计算机类工程硕士,语音聊天、视频聊天、电子邮件、飞信等为异地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规范论文过程管理

培养单位应和企事业单位共同努力,规范培养流程,对论文的整个过程进行规范管理。

1)开题答辩

开题是论文工作的开始,是学生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指导下完成选题和调研,写出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后进行的工作,开题工作目的是对学生选题的内容、研究方案、可行性、难度、工作量、先进性等进行评估,提出建议,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题目。

开题工作应由培养单位和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单位统一组织,开题小组由非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在内的其它校内、校外专家参加,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列席旁听,可以参与讨论。开题工作要召开专门的会议,学生先对自己选题的内容做阐述,然后开题小组的校内、企事业单位专家提问,提出意见和建议。选题不合格者不能进入论文阶段。开题工作要当场形成集体评议,开题小组专家、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学生本人要在集体评议书上签字确认。学生的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开题的集体评议书培养单位、学生所在企事业单位、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学生本人各留一份存档。

2)论文工作

论文工作应在两位导师指导下由学生本人完成。在论文完成过程中要求学生、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定期(每周一次)交流,交流阶段性的进展、在论文完成中遇到的问题、商讨解决方案。不需要每次都见面交流,可以共同通过网络交流。每次交流要形成论文定期工作报告,内容包括论文进展、期间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案等。论文定期工作报告学生、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培养单位、学生所在企事业单位都要存档,作为对学生、校内导师、校外导师考核的依据。

3)论文

剽窃别人论文、科技成果属于学术不端行为,必须防止。为防止剽窃论文等不良学术行为,一些部门开发了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软件。培养单位应当购买相应软件,学生提出论文答辩申请后要求学生提交电子版学位论文并使用防剽窃软件对学位论文进行。发现抄袭行为,不允许答辩,培养单位和学生所在企事业单位要根据情况对学生和校内导师、企事业单位导师予以处罚。

4)论文盲评

论文写作完成后,答辩前培养单位要组织学生论文盲评,盲评一般要两份论文,为了盲评效果少受其它因素影响,最好两份都校外盲评。盲评两份都不及格,不能答辩,根据盲评意见继续修改论文。盲评两份都合格,可以参加答辩。盲评一份合格,另一份不合格,要再送第三份盲评,第三份盲评不合格,不能答辩,第三份盲评合格,可以参加答辩。所有盲评意见反馈给学生、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培养单位、学生所在企事业单位备案存档。

5)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是论文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答辩由非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在内的其它其它校内、校外专家参加。首先由学生针对论文内容陈述,然后专家提问,学生回答,最后专家根据论文写作情况、答辩情况、培养单位提供的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开题报告集体评议书、论文定期工作报告,综合后给学生论文成绩。论文成绩不能仅仅根据学生的论文和答辩给出。论文工作是一个过程,应该结合论文整个过程的各个阶段给出论文成绩,这样才更加合理。从论文的整个过程中才能发现论文工作的整个轨迹,才能发现学生写出的论文是否是学生本人所作,是否是学生本人的创新。答辩形成集体决议,由答辩专家集体签字。培养单位、学生所在企事业单位、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学生本人各留一份存档。

6)加强考核制度

对导师的考核。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应当联合对校内、校外导师考核,对指导认真,水平高的导师应予以奖励,鼓励先进,发挥榜样的力量。对不认真负责,水平较差的导师应予以惩罚,甚至取消导师资格。

对学生的考核。对于学习认真,成绩优秀,论文质量高,为企业解决了生产实际问题,产生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学生予以奖励。对不认真学习,成绩较差,论文有抄袭,找别人做论文等不良学术行为的学生应予以惩罚,甚至取消学籍。

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应积极总结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培养工作中的不足,借鉴优秀工程硕士培养单位的先进经验。把现有工程硕士教育办好,提高工程硕士论文质量,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使工程硕士真正得到企事业和社会的肯定和欢迎。

参考文献:

[1] 王伟,吴信岚。从学位论文的引文分析看环境工程硕士的文献需求[J].情报探索,2010(10):79-82.

[2] 郑林华,袁继兵,向良军,等。对指挥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指导工作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3(2):44-46.

[3] 王霁,杜Z.工程硕士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5):86-89.

[4] 刘伟,郑永果,闫春。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几点问题的探讨[J].才智,2008(5):7-14.

[5] 周文辉,张爱秀,刘俊起,等。 我国高校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现状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7-14.

[6] 徐玲芳。社会服务视角下的工程硕士教育质量标准[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53-54.

硕士开题报告范例 第13篇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一些强度较大的体力劳动逐渐被机械生产所替代,起重机则是其中运用较广泛的机械,它对减轻劳动强度,节省人力,降低建设成本,提高施工质量,加快建设速度,实现工程施工机械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抓斗是起重机上十分重要部件,它是用来装卸物料的装置。单绳抓斗的单绳是指它缺少双绳或四绳抓斗中固定于抓斗上承梁上用以张开或倒空抓斗的支持绳,所以单绳抓斗虽然具有可以用于任何一种件货起重机上的优点,但是抓斗必须借助于特设的辅助装置才能张开,因而单绳抓斗就其构造而言,比较复杂。由于单绳抓斗的装卸效率比双绳抓斗低,故而它只能用于以件货装卸作业为主,仅偶尔用于必须进行抓斗作业的件货起重机上。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含文献综述):

自从本世纪之初,德国人 Pfah 在他的论文“自动取物抓斗力之分配与抓取过程”中,阐述了抓斗抓取过程中抓取力与阻力的相互作用与抓斗参数的影响关系以来,迄今 70 多年。其间应用试验方法对抓斗进行机理分析和立足于适用实践改进抓斗结构、开发新型抓斗者不乏其人。我国自 50 年代末,从改进船用抓斗开始,同时在理论研究生产实践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收到了丰硕成果。

60 年代初,孙鸿范教授和肖乾信教授都曾对苏联的抓斗设计理论提出质疑,并且应用模型抓斗和原型抓斗进行过探讨抓斗参数影响的试验研究工作。孙鸿范教授为清除长江葛洲坝航道中巨石而研制的耙集式抓斗和肖乾信教授为首发明的钳式抓斗,代表着他们在 80 年代的力作。

在今后的抓斗研究工作中,仍需继续加以解决的几个问题:

(1)目前,还缺少用来评价模型抓斗试验结论适用性所必需的相似定理。

(2)在进行模型抓斗试验时(例如在试验台上进行的试验测试),不允许忽略或者遗漏实际抓取过程中的重要条件。但是,中外目前的试验研究对这一要求解决的'还不够完善。

(3)计算抓取阻力的理论关系式,几乎都是建立在对抓取阻力合力的作用线进行简化假定后的基础之上,因而可靠性较差。

(4)从散体结构力学试验得出的公式,是否完全适用于散货粒度增大时抓斗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结论是很清楚的。

(5)尽管大家都看到了抓斗在实际应用中填充量将随着散货粒度增大而变差,但在目前许多学者的研究工作中,散货粒度的影响仍然很少被注意到。

三、研究内容及实验方案:

1、研究内容:

本课题旨在设计一种起重重量为2吨的用于装卸散货的单绳抓斗。

2、实验方案:

本设计将侧重于机械方面的设计,主要有抓斗设计,起升机构设计,运行机构简单设计。

起升机构用来实现货物的升降,它是任何起重机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起重机中最重要与最基本的结构。起重机构主要由驱动装置、传动装置、卷绕系统、取物装置与制动装置组成。本设计的起升机构将电动机、减速机构、卷筒等紧凑地集合成一体。运行机构的任务是使起重机或载重小车作水平运动。运行机构有无轨运行和

有轨运行之分。本设计采用有轨运行方式。这种方式在专门铺设的钢轨上运行,负荷能力大,运行阻力小。设计过程中,首先要确定总体的设计方案,然后各部件机构尺寸、型号等,最后对部件进行校核。

四、目标、主要特色及工作进度:

(一)、研究目标:

对起重机抓斗有了比较整体的认识,了解起重机抓斗和起升机构、运行机构的基本组成和各部分的功用、原理。

(二)、主要特色:

设计拟定先对抓斗进行系统的设计计算,然后根据抓斗计算出的参数和给定的参数再对起重机的起升机构进行设计,参考相关书籍,选择一个合理的布置方案。通过计算选用机构中所需的标准部件(如电动机、制动器、减速器、联轴器、钢丝绳等)。

(三)、工作进度:

1、搜集有关资料,熟悉抓斗工作原理,撰写开题报告 1 周

2、相关外文文献的资料的阅读与翻译(6000 字符以上) 2 周

3、总体方案设计 2 周

4、抓斗与起升机构设计 3 周

5、运行机构设计 2 周

6、绘制总装图 3 周

7、撰写毕业论文 3 周

8、答辩准备及毕业答辩 1 周

五、参考文献:

[1]顾迪民、 工程起重机[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

[2]陈道南,盛汉中主编、起重机课程设计、冶金工业出版社,1983

[3]起重机设计手册、 机械工业出版社,1980

[4]倪庆兴,王焕勇编著、起重机械、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0

[5]唐照明、计算机辅助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6]陈立文、机械优化设计[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7]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单祖辉、 材料力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硕士开题报告范例 第14篇

一、 本题的依据:

1) 说明本题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目前,由于市场上各种资格证、会员证的价格被炒的沸沸扬扬,比如精算师的资格考试价格一年一涨,关于资格证的收费问题由来已久。本文试图把Black和Scholes的期权定价模型引入该问题中,试用期权定价的思想来解决定价的问题。

本选题的理论意义主要在两个方面:其一,资格证应属于无形资产的一种,目前对于无形资产的期权定价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本文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检验期权定价理论在无形资产定价中的应用,将相应的定价模型在实际中进行完善;其二,无形资产的定价理论虽多,但是资格证更类似于一种权力,目前对无形资产的定价比较偏向于资产模型的讨论,而不是从把资格证作为一种权力的角度来讨论,本文将二者区分开来研究,有利于理论上澄清认识,从而更合理的确定价格。

本选题的实际意义主要在两个方面:其一,现在资格证的市场,由于许多人将其作为投资产品,价格非常混乱,比如本来十几万元的高尔夫球场会员证的,有的竟炒至百万,对于资格证的定价研究,将有利于发现资格证的均衡价格;其二,对于资格证的定价研究,将有可能被应用于会员证、商品折扣、公共产品使用权定价等诸多此类的无形资产定价中,目前这些选择权的定价更多是依靠会计成本或者经验判断,本文的理论研究,不论对企业还是个人都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 综述国内外有关本题的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Black,Scholes(1973)期权定价方法最初是针对金融市场上可交易金融资产建立起来的。可直接利用Black,Scholes 定价公式(简称BS 公式) 计算欧式期权价值。

Trigeorgis (1993) 针对企业投资活动使用净现值法的缺陷,认为应该把净现值法进行扩充,使其既能反映传统意义上的期望现金流的 (静态 )NPV值, 又能反映业务策略调整的 (动态 ) 选择权价值 。将风险项目的投资机会视为一种期权的方法为这种思路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但是这种想法依然仅是理论上的一种提出,其应用的实现仍需进一步深化。

_江等人 (20xx) 分析了实物期权方法在专有出版权定价中的应用。可以说这是与本文研究内容最为相近的一个研究,但是它的研究毕竟对象比较狭窄,没有把理论更加抽象化。

Shaikh (20xx) 指出智力资本可以通过杠杆作用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 并在研究智力资本的外部评价方法时用到了实物期权方法 。

吴立扬,胡高峰(20xx)提出了技术类无形资产期权估价研究,把购入技术类无形资产看成是一种特殊的看涨期权,引入Black-Scholes模型进行实例分析, 以期探讨一种较为客观的技术类无形资产的估价方法。

冯芸,张虹,李龙俊(20xx)提出了期权思想的延拓和实物期权的应用的理论综述,但是仅实在实物期权的应用范围和可能性方面进行了讨论,并未进行实际的模型建构和实证分析。

二、 本题的主要内容

本题的侧重点在于资格证价格的期权定价的模型和实证。主要内容如下:

第1章: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第2章:文献综述。

资格证的.主要分类及其特点分析

有关无形资产的实物期权定价理论及与金融期权定价的异同点

有关无形资产的实物期权定价模型分析

第3章:资格证期权定价模型。

模型的假设

模型的构建和论证

模型的求解

第4章:模型的应用,进行实例研究。

例一:高尔夫球场会员证定价的实例研究

硕士开题报告范例 第15篇

1 开题报告格式与开题报告写作技巧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指为阐述、审核和确定毕业论文题目而做的专题书面报告,它是研究生实施毕业论文课题研究的前瞻性计划和依据,是监督和保证论文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训练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学术作品撰写能力的有效的实践活动。

《中国青年报》报道: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xx级研究生所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仅有不到1/3的博士研究生通过,而78位硕士研究生,10人没获通过,仅有19人通过。这在复旦大学乃至于全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上“都很少见”。但据笔者了解,倘若以严肃的眼光审视目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论文开题报告工作,可以说,管理部门、导师、研究生三者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认识不足的问题——视“论文开题报告为走过场”、视“论文开题报告为形式”。除思想上重视不足外,对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缺乏了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管理工作体会,就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写法和技巧做一探讨。

1 毕业论文选题的原则

毕业论文选题一般要求满足以下原则:

①开拓性:前人没有专门研究过或虽已研究但尚无理想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或是学术界有分歧,有必要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

②先进性:硕士毕业论文要有新的见解,博士毕业论文要做出创造性成果;

③成果的必要性:所选课题应有需要背景,针对实际的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即应有实际效益或学术价值;

④成果的可能性:课题的内容要有科学性,难易程度和工作量要适当,充分考虑到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成果的可能性。

以上要求说明,毕业论文题目不是给定的,而是研究出来的,只有在对所研究领域的过去、现在的研究资料等信息进行全面把握、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够确立满足以上“四性”要求的选题,从而为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奠定坚实的基础。无论是结合导师已有科研任务的选题,还是自选课题,选题之前的“信息积累”与“发现问题”均是研究生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尽管导师已完成了以上过程,但导师并不能替代研究生,这就是研究生学习、研究的独立性要求。

2 开题报告的内容与撰写要求

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立论依据(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等。

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题目

题目是毕业论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①准确、规范。要将研究的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质,反映出实验研究的基本要求——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及实验效应等。用词造句要科学、规范。

②简洁。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一般不得超过20个汉字。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立论依据

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 毕业论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即回答为什么要研究,交代研究的价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际意义,然后再谈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且具有针对性,注重资料分析基础,注重时代、地区或单位发展的需要,切忌空洞无物的口号。

硕士开题报告范例 第16篇

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PPT内容的要求

1、报告时首先汇报自己的姓名、单位、专业和导师。

2、研究背景(2-3张幻灯片)

简要阐明所选题目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研究的目的,即研究应达到的目标,通过研究的背景加以说明(即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研究题目)。

研究的意义,即选题的价值和作用,包括理论意义、实践意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

3、研究现状(文献综述)(2-3张幻灯片)

(1)阐述国内外在该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情况,通过文献综述描述研究的现状,分析研究的不足,确定自己研究的起点和创新点。

(2)所列参考文献应为近5年发表。

4、研究问题(1张幻灯片)

通过分析研究现状进而明确提出本论文要解决的具体学术问题或实际问题,以及自己准备在哪些方面有所进展或突破,预期的结果或成果。

5、研究内容与方法(重点报告内容10-15张幻灯片)

研究内容指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是针对解决研究问题的具体实施方案和办法。

(1)详细阐述论文研究工作的总体安排、拟采取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步骤和主要研究内容,

(2)列出论文结构框架(要求论文章节至三级标题)。

(3)社会科学类论文均必须附调查(访谈)问卷;自然科学类论文均必须写出具体的试验设计和试验方法。

(4)阐述研究工作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6、论文工作基础(1-2张幻灯片)

说明研究生本人的学习经历和工作背景对完成论文研究所做的知识储备及工作积累、目前仪器设备和其它方面应具备的条件、估算该论文的进度和经费保障等情况。

7、报告结束后要表示感谢。

注:报告时间不超过10分钟,PPT中文字与背景应选择对比明显的样式,幻灯片要求画面简洁,文字内容不宜太多,应以概括性、提纲性文字为主,围绕研究什么、为什么要研究、怎样研究等核心问题展开;幻灯片一般文字不超过8行,字号不小于20号,但图表中文字可以除外。报告时回答问题简要明确,不要答非所问;专家在提到论文修改意见或现场点评时研究生本人作好记录(或请同学帮助记录),方便会后对论文进行相应修改。

硕士开题报告范例 第17篇

一、背景及研究意义

电力系统运行是电力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其高度可靠性和高度安全性对运行、检修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对于电力生产人员,不仅需要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还需要在理论基础上锻炼其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因此,多年来 电力系统仿真一直是电力行业科研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国自八十年代引进第一套300MW火电机组仿真培训系统 以来,已先后开发了核电站仿真培训系统、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电网调度仿真培训系统等,这些系统为提高电力 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保证电力安全、优质、高效地生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2,3].

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原来的培训学习系统以逐渐不适应数字时代的发展。比如基于物理的培训系统 ,需要专用设备实现,设备不仅相对复杂,需要相对较大的空间,而且价格昂贵,学习人员不得花费大量的时间和 精力到专门的培训部门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习人数和质量[4].因此,近年来虚拟显示技术被逐渐引入到 了电力系统计算机仿真教学培训中。

在电力行业中,由于电是很危险的,每一个生产环节中都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并且不是每一个生产现场都可以 进去的;同时电力设备的昂贵,一旦发生事故则损失惨重。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电力培训系统,不仅能节省资金 ,降低危险,还能使这些环节联系更加密切,使受训员工进入每个部分进行深入了解,往往会学到现实当中无法接 触的东西[5,6].本课题利用计算机在虚拟现实环境中,模拟二次回路故障现场情况,并可以与实际的二次装置相连 接,使学员能够在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环境下,进行所有二次项目的判断、查找以及故障处理的训练。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电力系统中仿真的应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无论实在计算潮流、稳定性分析、系统规划、事故分析, 还是对电力系统工作人员的培训等方面,都离不开电力系统仿真,对于电力系统的仿真现在大致可分为三种:

一、主要针对电力系统电磁暂态及机电暂态分析的仿真,其主要由一些仿真软件来实现,如Matlab、PSASP、 EMTP、PSCAD、BPA等,这些软件具有强大的模块分析的功能,用程序模块实现电力系统装置各种可能的功能元件, 在仿真时用图形操作将这些功能元件按被试装置的实际结构组成装置的软件框图,根据电力系统的运行结构和参数 ,对系统各种情况下稳定性及动态特性进行分析、研究[7,8,9,10,11].

二、为物理操作方面的仿真,这种仿真技术在电力系统中主要分为三大块:电站仿真、电网仿真和变电站仿真 ,其主要是由仿真机来实现的。

一般仿真机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仿真计算机、I/O接口系统和控制操作盘台。运行技术人员通过控制操作盘 台上的模拟操作器、逻辑操作器或按钮、开关把手等进行所需的有关操作例如增加或降低某些设备的负荷,也可能 是启动或停止某些设备。这些操作信号经过I/O接口的输入通道进入仿真计算机,仿真计算机按照输入值的变化, 根据所编制的程序进行数学模型运算或逻辑判断,把运算和判断结果通过I/O接口输出通道送到控制操作盘台上的 显示设备,显示出整个发电机组各参数的动态变化规律[12],例如各参数点的压力、温度、流量、汽包水位、汽轮 机转速、发电功率等,以及各个主、副设备的运转状态,如某设备正在运行中或处于停止状态等。

仿真机一般用于电厂、变电站和电网调度运行操作人员的培训,且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仿真机的主要任 务是培训运行操作人员、管理人员、技术干部,使其熟悉掌握机组的全部操作,包括正常工况、异常工况和事故状 态的操作与处理,以及自动控制系统投入运行和切除条件下的操作。其可以为学员创造一种身临其境、完全真实的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为实现“学生中心,从做中学”提供了理想的条件[13,14,15].

仿真机的应用主要有以下特点[16]:

1、经济性

在仿真机出现以前,电站机组的运行人员往往只能通过理论知识和实际机组的跟班操作,即“师傅带徒弟”的 模式,才能获得对机组的操作与控制能力。而仿真机在实际投运后,极大地缩短了培训周期,减少了培训费用。同 时增强了培训效果运行人员在培训的时段内,可以自由地操作控制虚拟的机组。能够予以各种运行设置,有练习机 组突发事故的机会。它所带来的是机组运行的新概念与全新操作感受。

2、安全性

仿真机问世后,可以放心地在仿真机进行大量故障设置,针对事故的紧急排除,及早消除隐患。由于是软件操 作,不存在任何的安全问题。在培训期间,运行人员的安全,可以给培训人员提供较为宽松的环境,提升培训效果 ,让运行人员在真正的事故中处理起来更加得心应手。这样,就为电站的运行安全增加安全系数。

3、灵活性

在实际运行的机组上进行运行人员的培训,一般都会受具体环境制约培训。而如今的培训阶段,教练员又可以 依据相关的情况。例如运行人员的运行水平和机组的特性,合理地安排培训范围与培训内容。在培训课上,教练员 能够方便的确定机组运路线、安排启停机、故障的预设置、仿真速度的调节、事故追忆的多次练习等。

其缺点是只有二维画面,无法给使用者以真实的三维感觉;使用专用设备来实现物理仿真,导致了仿真培训系 统的庞大、复杂及昂贵;仿真培训系统难以随真实系统的变化而变化等。

三、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的仿真培训系统

虚拟现实(VR:VirtualReality)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崛起的一种实用技术,它是一种综合计算机 图形技术、人工智能、仿真技术等多种学科而发展起来的新技术[17,18,19,20,21].它由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各 种传感器构成三维信息的人工环境--虚拟环境,以模拟方式为使用者创造一个实时反映实体对象变化与相互作用的 三维图像世界,在视、听、触等感知行为的逼真体验中,参与者可以直接探索虚拟对象在所处环境中的作用和变化 ,仿佛置身于一个虚拟的世界中[22,23,24].

与以往的仿真培训系统相比,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电力系统仿真培训系统具有以下优点[25,26,27,28,29]:① 充分利用文本、图形、三维影像、三维动画和声音等多媒体表现形式刺激学员的视觉、听觉神经,调动学员的积极 性和主动性,从而改善了培训效果;②既可以降低培训系统的硬件投资,又能方便及时地反应电厂、变电站等的变 化。因此采用虚拟仿真培训系统有助于实现对于不可视、不可摸、不可入的危险场所的仿真以及解决培训设备不足 、型号落后且难以更新换代等困难。

虚拟现实技术所具有的主要特点是[30,31]:

沉浸性(Immersion):指计算机操作人员作为人机环境的主导者溶入于虚拟环境中,通过多维方式与计算机 所创造的.虚拟环境进行交互,能使参与者全身心地沉浸在计算机所生成的三维虚拟环境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硕士开题报告范例 第18篇

一、实践中的问题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各级各类专家和一线教师尽管摸索、奋斗、研究了几十年,但是,仍有很多难题没有解决。对于这个难题,我们一线的中学教师能有何作为呢?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若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问题,便是功德无量的事。当然,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绝非在一朝一夕、仅凭一人之力就能奏效。但是,如果我们每位一线教师若能抓住本校学生的一个问题深入研究,寻求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价值的方法,假以时日,举全国教师之力,效能就十分可观了。

进入新课改半年来,我让高一4班的学生写过几次作文。通过对他们几次作文的分析和比较,我发现他们写作文时存在选材视野不开阔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在学生的20xx年10月份的作文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当时我让学生以“不能没有你”这个题目为题写作文,仔细推敲学生的作文,我发现:一、“不能没有你”这个作文题,前面的主语明明没有任何限制,但22位同学(全班共35人)都想当然地把主语定为“我”;二、“不能没有你”这个题目中的“你”,也没有限定是谁或者什么物,但约有三分之二的同学,在选材时都没跳出自己生活的小圈子。这两种现象表明,学生在写作时选材视野不够开阔的问题亟待解决。

那么,我们如何帮助学生拓展作文选材的视野呢?方法当然很多,也有见仁见智之别。我认为,在中国古代散文的研读指导中,侧重让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散文中存在的类比思维的方法,将能帮助学生掌握拓展作文选材视野的一种方法。基于学生的上述情况,我决定以“在中国古代散文研读指导中,拓展高一学生作文选材视野的研究”这个课题作为我研究的重点。基于上面的分析,我决定以“在中国古代散文研读指导中,拓展高一学生作文选材视野的研究”作为我开展作文教学行动研究的课题。

二、本课题概念界定、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概念界定

(1)中国古代散文,是指我国近代以前的、与诗歌、戏剧和小说相对而言的文章,如《过秦论》和《邹忌讽齐王纳谏》等都属于这个范畴。由于研究对象是高中起始年级的学生,所以本课题所涉及的散文主要是初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篇目。

(2)对中国古代散文的研读,这里的研读不是面面俱到的研读,而是侧重分析古人类比思维的方法。

(3)拓展作文选材的视野,是指学生在审题时,启发他们要打破思维定势,同时,不要把思维局限在个人生活的小圈子,而是思考得更深更广。

2、选题的目的

选择本课题,是为了充分利用和深入学习教材中的中国古代散文,使学生通过对它们的研读,学习古人类比思维的方法,从而能够拓展自己写作时的选材视野。

3、选题的意义

(1)可以改变高中语文古文阅读教学只讲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的教学传统,将阅读与习作紧密结合起来,使中国古代散文中存在的作文教学价值得以体现。

(2)选择本课题,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类比这样一种思维方法,并使他们的思维得到训练和提升。

(3)由于学会类比这种思维方法还有助于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因而自然也有助于他们在写作时使立意更加深刻。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一,研究的重点

通过对教材中中国古代散文的学习与赏析,让学生感悟和学习古人的类比思维的方式,并启发学生借助这种思维方法来拓展自己作文选材的视野。

第二,研究的难点

如何缩短学生与古代散文文本的距离,让他们理解类比思维的方法,以及类比思维对于拓展写作思路的作用。

2、理论假设

(1)深入研读教材中的中国古代散文,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人的类比思维的方法,从而能够使学生作文选材的视野更广阔。

(2)让学生从关注古代散文的字、词、意到思索其类比思维的方式,将能够提升古代散文之于他们的意义和价值。

四、本课题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具体做法和步骤如下:

在中国古代散文的研读指导中,侧重让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散文中存在的类比思维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拓展作文选材的视野。就具体做法而言,有如下几个步骤。(1)研读《邹忌讽齐王纳谏》,让学生初步了解“类比”的概念。(2)通过对《游褒禅山记》的阅读,让学生理解类比思维对于拓展思维视野的作用(思维视野的拓展,是学生作文选材视野拓展的一个重要前提)。(3)通过讲析“割断欲望之绳”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用类比联想拓展作文选材视野的关键。研究对象

43中高一4班学生。

3、本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1)20xx年10月底,为研究的第一阶段,分析学生作文选材视野不开阔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

(2)11月上旬和中旬,为研究的第二阶段,把《邹忌讽齐王纳谏》(初中教材中的)以及《游褒禅山记》(高中教材中的)等文章进行研读,让学生借助课文,理解类比思维、类比联想的概念。

(3)11月下旬,为研究的第三阶段,结合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以“不能没有你”为题,教师讲析用类比思维的方式拓展思路的方法。

(4)12月上旬,为研究的第四阶段,完成学生的后测、公开课等工作,并对这一研究进行反思和展望。

五、课题负责人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

王娟,陕西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硕士,43中一级教师,宣武区中语骨干培训3班学员。在任教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崇洋忘本之风焉能再行》这篇文章在20xx年9月获得北京市课改论文二等奖。2、《固本浚源方能使教育事业长青》这篇文章在20xx年9月获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试验监控与评价一等奖。3、《究前车之鉴,思前行之策,方能确保前途无忧无惧》这篇文章在20xx年9月获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试验监控与评价一等奖。4、《爱之深责之切盼之殷——在高考恢复30周年之际的反思与期盼》这篇文章发表在20xx年第11期的《中国教师》上。5、《殷切期望中国的孩子读〈论语〉》这篇文章于20xx年7月10日发表在《新京报》的C02版上。

六、本课题预期主要阶段性成果

1、结题报告一个

2、学术报告一个

3、公开课一堂

4、相关课件

5、研究日志

硕士开题报告范例 第19篇

1 选题的原则。

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一般遵循以下原则:①在本学科范围内,涉及的内容是与本专业相一致的,避免在以后的论文答辩中出现问题。②创新性,开题报告选题内容一定要新颖,一般是前人没有做过的,或者是尚未得出明确结论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也可以是已经得出结论,但不同种族,不同地域之间存在差异,在医学上,很多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不同种族不同地域的人群的发病率、患病率以及治疗等存在很大的差异。此外创新性还表现在对待问题自己独特的见解,以及技术方法学上的创新。③可行性,课题题目应适中,结合本科室的科研实力量力而行。三年制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承担大量的临床工作,基本上没有单独的科研实践,论文选题范围太大,实践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很难按时完成。因此在选题时不要大题小做应小题大做.④实用性,临床医学研究生最终还是要面对患者,选题时多选择应用性课题,因此更要注重课题的实用价值,切忌一味追求偏、难、怪,应着力于服务于医学、服务于患者。选题是研究工作实践的第一步,需要研究者积极思考,查阅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互相比较、多方论证的努力,从事学术研究的各种能力在其中都可以得到锻炼提高。

2 文献综述的撰写。

一般选题范围确定后,就进入收集资料阶段。研究生只有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才能充分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新动态、新进展,新技术和新发现,从而确定自己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并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文献综述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0,而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归纳整理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进行综合叙述后写成的文章,属于二次文献范畴。医学硕士研究生阅读文献量应该在5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至少占50%,近三年的文献至少占70%,遇到非常有价值的外文文章,最好将其全文翻译出来,对于阅读以及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书籍宜先看序言和目录,论著宜先看摘要和结果。医学文献综述一般分为四个内容: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动态、研究方法,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提出自己的意见等。整篇综述力求全面、准确、客观,尽量用自己的语言,避免大段引用原文,要在原文的基础上做出总结。文献综述的广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开题报告的质量,也是医学研究生科研实践的基本训练内容。

3 开题报告书内容。

首都医科大学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题报告书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研究课题中英文摘要、课题立项依据、课题研究内容、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课题前期研究基础或预实验结果及可行性分析、课题中关键问题及解决的措施、课题研究计划进度。

硕士开题报告范例 第20篇

开题报告评审小组的成员在听取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后,对选题依据和研究方案进行审查,提出修改或补充意见。研究生根据评审小组的意见,在对研究方案进行修正、补充和改进后,按规定程序审批备案和存档,并正式进入论文写作阶段。论文开题报告成绩按合格、不合格两级评定。不合格者不得进入毕业论文写作阶段。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1)后,需变动论文题目和基本内容时,需本人申请,导师批准并重新填写《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1)》表。

硕士开题报告范例 第21篇

1、开题报告基本内容

(1)课题的来源及选题的依据,着重说明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目前的水平。本课题的目的、意义和开展研究工作的设想,准备在哪些方面取得进展和突破,课题的最终目标以及可能达到的水平。

(2)课题研究拟采用哪些方法和手段。

(3)论证完成课题的实验条件,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和措施。

(4)论文工作和经费的估计。

(5)论文工作计划(起止时间,分年度的具体实施内容)。

2、开题报告格式基本要求

(1)纸型:a4纸,单双面打印均可;

(2)页边距:上,下,左3cm、右;

(3)页眉:,页脚:2cm,左侧装订;

(4)字体:开题报告正文全部宋体、小四;

(5)行距:倍行距;段前、段后均为0;

(6)字数:不少于5000字。

3、页眉页脚的编排

页眉,宋体,五号,居中。填写内容是_开题报告题目_。

页脚,宋体,五号,居中,正文起始页码为1。

4、目录的编排

标题_目录_:黑体,居中,字号:小三;

硕士开题报告范例 第22篇

(1)选题依据、课题来源、学术价值和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意义;

(2)文献综述。当前研究领域学术现状、发展趋势、进一步的研究方向。阐明当前有关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

(3)拟解决的主要学术或技术问题和关键技术及难点、拟采取的技术线路、实验设计及实施方案;

(4)技术可行性论证、资料来源或实验设备的可能性,可能出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方法与措施;

(5)预计可获得的成果,可能取得的创新之处;

(6)研究进程计划及时间安排,预计完成的日期,工作量估计和经费概预算;

(7)其他与开题有关的主要参考文献和调查研究情况等

硕士开题报告范例 第23篇

系别:xxx

专业名称:体育教育

届别:xxx

学号:xxx

学生姓名:丁xx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xxx

论文(设计)题目:论高校篮球队训练计划中的体能训练安排

本课题研究目的:

体能水平是篮球运动的技术基础和战术基础。充沛体能是进行高强度、高对抗篮球比赛的前提条件,它关系到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全队战术是否能够正常发挥的关键。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能训练计划非常必要的。通过文献资料和调查研究等方法对高校篮球队的体能训练现状进行分析,发现高校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存在重视程度不足、缺乏专门体能教练、训练强度低、手段单调、检测与恢复不完善等问题。为此提出改变训练计划,完善训练方法等措施,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校篮球运动员的体能水平提供参考。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提纲)

1、摘摘要

2、关键词

3、前言

4、我国高校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现状

5、高校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方法与创新

6、结论与建议

我国高校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缺乏专门体能教练,重视程度不足。我国篮球运动训练存在重技战术训练轻体能训练现象。首先,作为我国篮球教练员培养重要基地的体育院校,600-700个课时篮球专项课只有2个课时的身体训练理论课,有的甚至没有开设。思想上与理论上的不重视直接影响我国高校篮球运动水平的提高,重技战术训练轻体能训练是我国各级篮球队普遍存在的现象。其次,通过调查发现: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目前还没有一只球队配备专门的体能教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工作一般由主教练负责。高校篮球队的主教练一般身兼多职既负责技战术训练,又负责身体素质训练和管理全队日常生活,而且许多篮球教练员认为体能训练在技战术训练中实施就行了。由于大学生篮球运动员体能基础训练得不到保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运动员体能水平提高。

我国高校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方法不科学,训练强度低。我国篮球体能训练中普遍存在训练方法手段简单化与盲目加大训练负荷问题。体能训练方法手段简单化反映在训练方法单一,如力量训练以杠铃为主。下肢力量的训练是蹲杠铃,上肢力量的训练是推杠铃;耐力训练以单纯田径式跑圈为主。队员跑的越多、越快就越好。只要看到球员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就认为体能训练的目标已经完成了。对练习次数、组数以及次与组间隔等问题没有科学的体现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特殊要求和量化标准。没有科学的量化标准,机体得不到有效的刺激,专项素质没有提高,运动成绩就没有突破。因此,小强度、低水平的训练很难提高训练质量,这是造成中国大学生篮球运动员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由于目前我国高校运动队的训练经费紧张,营养条件得不到保证,球员正常训练的量、强度很难达到高水准。

1、认为在高校篮球运动训练中必须遵循大学生篮球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科学地、系统地、有计划地进行体能训练,不断提高体能训练的效果,使我国高校篮球运动水平不断提高,努力实现为国家队输送高水平篮球人才的目的。

2、提出高校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一定要与篮球专项技术结合,体能练习动作特征要与篮球技术动作结构特征相吻合。高校篮球运动员训练必须贯彻在每个训练周期。高校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技术化的特点,能够保证体能训练方法的科学性以及教练在实施中的驾驭水平,从而提高体能训练的效率。

3、认为篮球运动是一项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的运动项目。优良的体能是篮球运动员充分发挥技战术水平的保证,只有在平时的训练中科学地、系统地、有计划地对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才能保证运动员在激烈、高强度的对抗比赛中合理地运用技术、战术,并且在比赛的后程发挥自己体能的优势,最终战胜对手。

4、觉得现代竞技运动一个重要特征是不断发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潜力,作为竞技能主导因素的体能发展水平,对运动成绩的提高起着决定作用,在篮球训练中更是如此。因此作为高校篮球的重担的全体教练人员,特别是青少年教练在培养训练运动员时必须对体能训练引起高度重视,在训练过程中使体能训练系统化、最优化,从而促使篮球训练效果最佳化。

综合以上来看,体能训练对于高校篮球发展尤为重要。在以体能为主导的篮球对抗性项目中,体能的因素可以被看成取胜的关键。现代生理学、解剖学等学科知识与训练学理论紧密结合,并渗透到篮球体能训练和界定当中,形成了一套以各自学科为主体的理论体系,为篮球专项体能训练手段的确定和选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本论文将探究高校篮球队训练中的体能训练,讲进行详细阐述和补充。

王保成。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中国体育科技,20xx.

徐跃杰,王 兵。篮球科学与训练方法探讨,.武汉体育学院学20xx,(3)。

谭朕斌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理论和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8

王家林,陈佩华浅谈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体能训练.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155

王家林,陈佩华。浅谈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对抗训练.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xx,15(5):1092110.

刘新征,蒋纯金,赵志明。中国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理念创新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xx,32(5):1112113

赵颖,高明发,谢新春,陶伟建。我国高校篮球运动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体育学刊,20xx,14(5):89292.

楚中天,唐林浅谈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体能训练.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155

吴飞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理论和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8

龙源,蒋金飞,庆明。中国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理念创新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xx,32(5):1112113

硕士开题报告范例 第24篇

2016硕士英语论文开题报告

人们普遍承认,乳制品质量安全发挥了以及乳品行业的稳定发展在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的重要作用。因此,它已成为一种必要的任务,为奶制品企业加强质量控制,提高水平的乳制品质量安全作为乳品行业的整体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最终。

然而,现在的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频频发生,进而制约乳品行业的整体发展,所以蒙牛是质量管理的一个例子,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发生了日记最近已经导致消费者减少满意度对乳制品的质量。

公司,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有限公司(,蒙牛乳业集团)成立于1999年,公司的总部位于和林格尔县中国乳都呼和浩特市盛乐经济园区的核心。作为一个领先的.企业生产的牛奶,酸奶和在中国乳业,蒙牛乳业集团其实也是行业中最有价值的品牌之一。公司拥有8千万欧元的总资产,拥有30000名员工,更重要的是在公司的乳制品的生产能力将达到约500万吨。

Case Study

It is commonly acknowledged that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dairy product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umers’ health and safety as well as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dairy industry. Consequently, it has become a necessary task for the dairy industry to strengthen the quality control and promote the level of dairy products’ quality and safety which is regarded as an urgent task for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dairy industry eventually.

However, nowadays the quality and safety problems of dairy product occur frequently and then restrict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dairy industry, so Mengniu is an example of the quality management in the paper in which a serious diary problem happened recently has lead the decreasing satisfaction of consumers on the dairy product’s quality.

The company, Inner Mongolia Mengniu Dairy (Group) Co., Ltd. (Mengniu Dairy Group) is founded in 1999, and the headquarter of the company is located in the core of China Dairy Capital Shengle Economic Zone in Helingeer county of Huhhot. As one of the leading enterprises on producing milk, yogurt and dairy in China, Mengniu Dairy Group is also one of the most valuable brands in the industry actually. The company has a total asset of 800 million Euro and has possessed 30,000 employees, and more importantly the production capacity of dairy products in the company will reach about 5million metric tons each year.

Furthermore, Mengniu Dairy Group has established over 20 production bases, including Helin base in 15 provinces of China. And the company has owned 5 major series of products which are liquid milk, yogurt, ice cream, dry milk and cheese, which involve about 200 categories. Depending on the superior quality of its products and services, the company not only develops its career in China but also devotes to export its products and provides its good services to many foreign countries, including America, Canada, Mongolia Republic, Hong Kong and Macao.

At present, Mengniu Dairy Group not only has to face the various competitors in the dairy market such as Yili and Guangming, but also it has burdened the pressure of improving the product quality and safety. More importantly, the company must solve the problem on quality and safety of dairy products. So the company aims to search for the radical factors which lead to inferior quality products, and then put forward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control process.

Problem Definition

On April 22, 2011, some students, who come from the primary school in Yulin, Shanxi province, had bad effects on their bodies after having the Mengniu milks. And what is worse, sixteen students had symptoms of nausea and vomiting. At the end of April in 2011, the Mongolian cow CEO Yaotongshan in Hong Kong media news conference admitted that Mengniu milk quality in Hong Kong is better than mainland goods, reigniting quality management crisis.

After the event happened in Yulin, the quality inspection administration in China issued an announcement said; a batch of products that come from Mengniu (meishan) were detected yellow aspergillus toxin M1 which had exceeded bid 140%. For the announcement, the related officials in Mengniu acclaimed that the company has devoted to inspecting the index for a long time while the QC inspectors in Meishan factory appeared the testing mistakes in the batch of the products, making the excessive yellow aspergillums toxin undetected. It is inferred that the company has a weakness in the process of quality control.

The problems have leaded to bad outcomes. So Mengniu Dairy Group had a sharp decrease in dairy sales and market share this year. And the company also had a bad performance in the stock market. The company must solve the problem on quality and safety of dairy products. So the company aims to search for the radical factors which lead to inferior quality products, and then put forward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control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above discussion, it is apparent that there is a serious of problems for the company on the quality control such as the control of product line. Therefore, this paper is devoted to find the defects of the company quality control. And put forward to the effectiv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nly in this way, the company can improve its quality and achieve long-term development.

Goal of the Study

In order to throw light of the case studying in the paper,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e study is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effective quality control methods so that the company has positive long-term outlook.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help the enterprise to deal with the present problems and propose effective questions for the future positive outlook. The specific research questions are as follows:

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how the company currently run's its operation processes and organizational directives in relation to quality.

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defects and its causes in the company quality control systems.

 Analyze and establish effective quality control methods and protocols and make recommendations on how and where to implement them.

And the three objectives can be subdivided into four aspects. They are product development, material purchase, product line and human Ishikawa Diagram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help the enterprise to deal with the present problems and propose some effective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It is clearly to define the problems through the Ishikawa diagram. There are four branches in the Ishikawa diagram. We will introduce the four branches respectively.

 Product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company to have a deep research on the product development initially, which is helpful to have an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its operations and dairy products. The main diary products include liquid milk, yogurt, ice cream, dry milk and cheese. There are three aspects of the product development: production design, equipment replacement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he production design is 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dairy production experience, then updating the production. Only by defining the production desig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arious products could be defined, and then determine the key points of its quality control. In addition, the equipment replacement should be in accordance to the company’s strength. But the old equipment not only impacts on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but also creates a large number of maintenance costs. By researching the equipment replacement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t will have a vital effect on the quality of the production. Therefore, it is the beginning point for the paper to research the product development which is regarded as the first part of the quality control.

 Material purchase

In order to research the safety and channels of material purchase on the dairy products, it has a necessity for the company to check the material purchase in detail which is a crucial process for the quality control to study. In the view of Mengniu, material purchase is not only closely related to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dairy products, but also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any actually. Therefore, material purchase should be studied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of quality control so as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material resources.

This branch includes four aspects: the standard of selecting suppliers, the standard of the material, the detection of the material quality, cost analysis. The standard of selecting suppliers is the standard which the company demands on the suppliers. The standard includes the scale of the supplier, the economic strength of the supplier, the quality and services of the supplier, the reputation of the supplier and so on. It will be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standard to select the material. The company will check on every material’s quality. In regard of the material purchase, the company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st analysis and quality analysis. Because cost analysis will minimize the cost and the quality analysis will ensure the safety of products.

By researching the channels and stand

 Product line

Form the perspective of Mengniu, product line is also regarded as one of the key areas to ensure the safety and quality of the quality management, which could reflect how the product are produced and tested to complete the whole product process. The key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quality of dairy products could be obtained by studying the product line in details. Consequently, it is very necessary for the paper to have a deep study on the product line, which is as the key point of the quality control apparently.

The product line includes the control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the test of the production quality and the dairy standard. The former is helpful to ensure the production of dairy products, and the latter is to ensure the safety and quality of dairy product from which it could be inferred that both are vital for the control management.

The workers will process the materials then it will output the finished product when the materials get to the factory.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quality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effective control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It will decrease the production failure rate if there is a reasonable production process. And there also is a product of a random sample then check on the samples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standard. Once the production is finished, the enterprise should set strict standards to control the quality of the dairy.

 Human resourc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s necessary for the company to study, for a series of quality and safety problems on the diary products are mainly from the weak human management, which may have a direct influence on the quality control of Mengniu.

Quit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ask in the company depends on staff and workers. The effect of the management and workforce on quality aspect and protocols is substantial. So the company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human resource department. The human resource includes staff training, personnel assessment skills, production responsibility assignment, and reward and punishment system. The paper will study the company’s stall training project to confirm whether it is a perfect system. There will be an effective assignment to every worker’s role through the production responsibility assignment. The award and punishment system is based on the production activities of the staff of the production set. Above all, an effectiv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can improve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product quality and inspire the workers enthusiasm.

硕士开题报告范例 第25篇

法律责任是法学基本范畴之一,也是现实法律运行操作中必须予以充分把和高度重视的概念,是法学理论和法律实践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而在法律责任理论中,在法律责任是什么的问题上,长期以来法学界并没有取得共识,因此法律责任的概念就成为法律责任理论所要研究的首要问题.

一、法律责任的概念

在给法律责任以恰当的界定之前,有必要先分析一下前人提出的种种观点.法学界关于法律责任概念议论纷呈,但以其指称中心词不同,法律责任的概念大致有以下几种:

1. 义务说.它把法律责任定义为“义务”、“第二性义务”.例如,《布莱克法律词典》解释说,法律责任是“因某种行为而产生的受惩罚的义务及对引起的损害予以赔偿或用别的方法予以补偿的义务.”①再如,张文显教授在吸收义务说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把法律责任界定为“由于侵犯法定权利或违反法定义务而引起的、由专门国家机关认定并归结于法律关系的有责主体的、带有直接强制性的义务,亦即由于违反第一性法定义务而招致的第二性义务.”

2.处罚说.它把法律责任定义为“处罚”、“惩罚”、“制裁”.如哈特指出“当法律规则要求人们作出一定的行为或抑制一定的行为时,(根据另一些规则)违法者因其行为应受到惩罚,或强迫对受害人赔偿.”③再如,凯尔森认为,“法律责任的概念是与法律义务相关联的概念,一个人在法律上对一定行为负责,或者他在此承担法律责任,意思就是,如果作相反的行为,他应受制裁.”

3.后果说.它把法律责任定义为某种不利后果.如林仁栋教授指出:“法律责任是指一切违法者,因其违法行为,必须对国家和其它受到危害者承担相应的后果.”后果说揭示了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之间的因果关系,体现了责任的强制性.法律责任是一种法律后果,但不仅仅是一种法律后果,只能说法律责任中包含法律后果的素.而且后果说的局限还在于它/没有说明不利后果或否定性后果不都属于法律责任的范畴.

4.责任能力说及法律地位说.它把法律责任说成是一种主观责任.如“责任乃是一种对自己行为负责、辨认自己的行为、认识自己行为的意义、把它看作是自己的义务的能力.”再如“而在法律上泛称之责任,有时指应负法律责任的地位及责任能力(主观意义之责任).”④这种学说的合理性在于说明了法律责任的道义内容,使法律责任从残忍的结果责任中解脱出来纳入法制文明的大道.

5.状态说:它把法律责任认为是一种状态.如“法律责任是指由于某些违法行为或法律事实的出现而使责任主体所处的某种特定状态.”再如“法律责任是由于产生了违反法定义务及契约义务或不当行使权利和权力,不当履行义务的思想或行为,国家迫使行为人或其关系人或与损害行为、致损物体有利害关系的人所处的受制裁、强制和给予补救的必为状态,这种状态有法律加以规定.”⑤有些学者把状态说等同于法律后果说.但是恰恰相反,主张状态说的学者是把状态说与法律后果说是区别开来的.

二、法律责任概念的特点

我们认为法律责任是一种法律地位,法律责任是责任者所处的一种法律地位.法律地位与前面状态说认为法律责任是一种状态的含义基本相同.但我们觉得法律地位比状态更准确,更能体现其法学范畴的性质.法律地位“指一个人在法律上所居的地位,该种地位决定其在特定情况下的权利和义务”,“法律地位的每个方面均涉及到一定的权利和责任”.在法律责任中,责任承担者处于这么一种法律地位,就应当承受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接受法律制裁.法律责任因此是应然范畴,是一种承受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与法律制裁的可能性,制裁是可以由于某些原因被免除的,从而没有转化为一种现实,没有接受法律制裁,没有承受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

所以我们认为法律责任是指责任者由于违法行为或特定的法律事实而应承受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这个概念的特点就是:

(1)这个定义通过/应承受+不利的法律后果:这种句式与“应承受的+不利法律后果”相区别,也就是与传统的法律后果说相区别,来强调法律责任不能等同于法律后果,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一种责任者所处的法律地位.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法律后果承担说”.

(2)这个定义,既包括了过错责任,也包含了无过错责任和严格责任.过错责任是由于违法行为引起的,无过错责任和严格责任一般是由于法律规定的特定的事实引起的.我们认为如果在法律责任的概念中排除了无过错责任和严格责任,这个概念就是法律责任的概念了,就是过错责任的概念了,实际上缩小了法律责任概念的外延.

(3)有些概念从有责主体和国家司法机关两者之间对法律责任进行概括,认为这样说明了法律责任的必为性与当为性.我们认为,法律责任是由国家机关追究并得以实现的,是法律责任的一个特征,并不需要在法律责任的定义中表现出来,我们没有指出这个特征,并不是说我们认为它不具有这个特征.相反,我们认为这是不言而喻的.之所以只从有责主体这一方面定义,是为了避免定义的烦琐.而且正如我们前面所说,法律责任是有重心的,是侧重有责主体的.

(4)这个定义一方面与传统的法律后果说相区别,一方面又吸收了传统的法律后果说的优点,体现了不管是违法行为还是特定的法律事实与法律责任之间的因果联系,说明了法律责任的正当性.追究责任者的法律责任正是因为其实施了违法行为,或者虽然不违法但却是由于与其有关的特定事实.这就有了道德上的支持,因为人都是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正如卡尔#拉伦茨所认为的, 学上的人除了是权利的主体,法律义务的承担者,人还有对于非法行为的责任.他所说承担责任,是指接受其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并对这种后果负责.

硕士开题报告范例 第26篇

一、 本题的依据:

1) 说明本题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目前,由于市场上各种资格证、会员证的价格被炒的沸沸扬扬,比如精算师的资格考试价格一年一涨,关于资格证的收费问题由来已久。本文试图把Black和Scholes的期权定价模型引入该问题中,试用期权定价的思想来解决定价的问题。

本选题的理论意义主要在两个方面:其一,资格证应属于无形资产的一种,目前对于无形资产的期权定价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本文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检验期权定价理论在无形资产定价中的应用,将相应的定价模型在实际中进行完善;其二,无形资产的定价理论虽多,但是资格证更类似于一种权力,目前对无形资产的定价比较偏向于资产模型的讨论,而不是从把资格证作为一种权力的角度来讨论,本文将二者区分开来研究,有利于理论上澄清认识,从而更合理的确定价格。

本选题的实际意义主要在两个方面:其一,现在资格证的市场,由于许多人将其作为投资产品,价格非常混乱,比如本来十几万元的高尔夫球场会员证的,有的竟炒至百万,对于资格证的定价研究,将有利于发现资格证的均衡价格;其二,对于资格证的定价研究,将有可能被应用于会员证、商品折扣、公共产品使用权定价等诸多此类的无形资产定价中,目前这些选择权的定价更多是依靠会计成本或者经验判断,本文的理论研究,不论对企业还是个人都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 综述国内外有关本题的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Black,Scholes(1973)期权定价方法最初是针对金融市场上可交易金融资产建立起来的。可直接利用Black,Scholes 定价公式(简称BS 公式) 计算欧式期权价值。

Trigeorgis (1993) 针对企业投资活动使用净现值法的缺陷,认为应该把净现值法进行扩充,使其既能反映传统意义上的期望现金流的 (静态 )NPV值, 又能反映业务策略调整的 (动态 ) 选择权价值 。将风险项目的投资机会视为一种期权的方法为这种思路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但是这种想法依然仅是理论上的一种提出,其应用的实现仍需进一步深化。

_江等人 (2002) 分析了实物期权方法在专有出版权定价中的应用。可以说这是与本文研究内容最为相近的一个研究,但是它的研究毕竟对象比较狭窄,没有把理论更加抽象化。

Shaikh (2004) 指出智力资本可以通过杠杆作用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 并在研究智力资本的外部评价方法时用到了实物期权方法 。

吴立扬,胡高峰(2004)提出了技术类无形资产期权估价研究,把购入技术类无形资产看成是一种特殊的看涨期权,引入Black-Scholes模型进行实例分析, 以期探讨一种较为客观的技术类无形资产的估价方法。

冯芸,张虹,李龙俊(2005)提出了期权思想的延拓和实物期权的应用的理论综述,但是仅实在实物期权的应用范围和可能性方面进行了讨论,并未进行实际的模型建构和实证分析。

二、 本题的主要内容

本题的侧重点在于资格证价格的期权定价的模型和实证。主要内容如下:

第1章: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第2章:文献综述。

资格证的主要分类及其特点分析

有关无形资产的实物期权定价理论及与金融期权定价的异同点

有关无形资产的实物期权定价模型分析

第3章:资格证期权定价模型。

模型的假设

模型的构建和论证

模型的求解

第4章:模型的应用,进行实例研究。

例一:高尔夫球场会员证定价的实例研究

硕士开题报告范例 第27篇

1、选题目的、意义。

蚁群算法是一种基于种群的启发式搜索算法,由Dorigo M等人首先提出。很多研究已经证明,蚁群算法具有很强的发现好解的能力,这是因为该算法不仅利用了正反馈的原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快进化进程,而且是一种本质并行的算法,不同个体之间不断地进行信息的交流与传递,从而能够相互协作,有利于发现较好的解。蚁群算法定义的这种分布式问题求解模式能够将问题求解的快速性,全局优化特征及有限时间内答案的合理性结合起来,所以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注意。

通过相关的研究工作,目前蚁群算法的应用领域已由当初单一的TSP领域渗透到了多个应用领域;由解决一维静态优化问题发展到解决多维动态组合优化问题;由离散域范围内研究逐渐拓展到连续域范围内的研究。具体被应用于包括机器人系统,图像处理,制造系统,车辆路径规划,通讯系统,工程设计以及电力系统在内的多种场合,还解决了实际系统中的资源规划,运动规划,数据分类等问题。

这种新兴的仿生优化算法展现出勃勃生机,并已成为可与遗传算法相媲美的仿生优化算法.。

2、国内外研究综述及本人对综述的评价。

对蚁群算法的研究虽然刚刚起步,但初步的研究结果已显示出该算法在求解复杂优化问题(特别是离散优化问题)方面的优越性。蚁群算法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研究和注意。

从当前可以检索到的文献情况看,研究和应用蚁群优化算法的学者主要集中在比利时,意大利,英国,法国和德国等欧洲国家。日本和美国在这两年也开始启动对蚁群算法的研究。我国最早研究蚁群算法的是东北大学张纪会博士和徐心和教授.目前,蚁群优化算法在启发式方法范畴内已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分支。

尽管蚁群优化的严格理论基础尚未奠定,国内外的有关研究仍停留在实验探索阶段,但从当前的应用效果来看,这种新型的寻优思想具有十分光明的前景更多深入细致的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展开。

3、研究内容、研究中所要突破的难题。

研究内容:

1.基本蚁群算法及其改进算法(蚁群系统、最大-最小蚁群系统)

2.蚁群算法在控制系统(满意PID控制器参数优化、非线性方程组的求解、Wiener模型参数辨识)中的应用 研究中所要突破的难题:

1. 蚁群算法参数选择很重要,选择不当的话会出现搜索的过早停滞

现象或陷入局部最优问题。

2. 蚁群算法对非线性系统辨识中对 输入信号的选择是一个难点。

4、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有何特色与创新之处。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将满意PID控制器的参数优化问题,非线性方程组的求解问题,Wiener模型参数辨识问题都转换为求最优的问题,利用蚁群算法求解最优问题。

特色与创新之处:一般PID控制器参数的优化的被控对象的参数是一定的,满意PID被控对象给出的则是参数区间;蚁群算法是一种新的并行优化算法,它有高度适应性,较强鲁棒性且高效的优点,在组合优化问题中,蚁群算法的优化性能好于遗传算法等。用蚁群算法解决一些传统的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有研究价值。

5、现有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现有研究条件:

张宏立老师提供了些书籍资料,自己也已搜集了一些相关技术资料。学院也为了我们配置了性能良好的计算机还有MATLAB仿真平台。 可能存在的问题:

1. 蚁群算法参数选择很重要,选择不当的话会出现搜索的过早停止现象或陷入局部最优问题。

2. 蚁群算法对非线性系统辨识中对输入信号的选择是一个难点。

6、预期的结果。

1.提出了一种基于蚁群算法的满意PID控制器参数优化的方法。

2.提出了一种基于蚁群算法的求解非线性方程组的方法。

3.提出了一种基于蚁群算法的Wiener模型辨识的方法。

硕士开题报告范例 第28篇

一。简述

设计计划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研究的是如何保证设计的优良度和高效性,以及如何指导设计的展开。在设计需要科学计划这一概念已成为现代设计界共识的情况下,我国业界内部对设计计划学的认识与研究,还没有跟上设计发展需要的步伐。针对我国设计教育现状,本书将就该学科的教学方面,提出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设计计划方法。以期为设计类学生深入理解设计,更好地掌握设计的方法提供必要的指导。

二。学术价值分析

1、选题依据

计划在今天已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大至国家事务,小至个人日常生活,社会各个领域都离不开计划,各类大大小小的成功项目,很大程度上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导入,实施了相应的计划活动。计划学的兴起是知识经济时代资源整合化的大势所趋。而反映到艺术设计学的领域,我们可以发现,计划同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如何设计,如何保证优良的设计,这都需要科学的调查研究,需要精准的分析定位,需要详实的设计依据,需要合理的组织安排,这些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形式,风格的赋予层面的“设计”相异而相成的工作,就是设计计划的内容。而如何正确进行设计计划,存在着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成为当前学术主流的大环境下,设计计划应该可以打通各设计专业间的藩篱,为取得成功的设计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上的支持。

在设计先进国家,对设计计划方面已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尤其在设计方法研究方面,已取得比较成熟的结果,出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如技术预测法,科学类比法,系统分析设计法,创造性设计法,逻辑设计法,信号分析法,相似设计法,模拟设计法,有限元法,优化设计法,可靠性设计法,动态分析设计法,模糊设计法等。这些方法侧重于不同的专业设计方向,而设计计划面临不同设计专业,更需要的是一种整合的灵活的解决问题的计划方法。这就需要我们针对计划自身的学科特点,从现有的成型的方法群中进行提炼,总结出一套适应现在情况的设计计划方法来。

2、创新性及难度

本文将参考管理决策方法与相关设计方法研究的成果,试图寻找一套对于我国设计师来说,明确可行的跨专业设计计划的方法体系。

本文致力于从简明实效的角度,为设计计划人员提供易于操控,而且便于和各个专业设计师进行沟通、交流的方法。要求该方法不仅对专业设计团队的计划环节有用,对个体设计人员的的设计工作也应具有指导作用。这就需要针对我国设计现状,从国内外各学科领域名目众多的相关方法中进行精心挑选,合理安排,科学综合的处理,创造出一套高效的计划方法来。虽然国外的相关成果业已成熟,但如何在众多不同侧重角度的方法中总结出理想的计划方法,需要我们对所有已知方法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同时明了我们设计各专业的工作规律,以期做到跨专业的有效性。

3、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由于国际设计交流间的局限和我国设计界的特殊情况,尤其是国内设计教育上的某种封闭性和滞后性,我国业界对设计计划方法的认知尚不够深入,还缺乏一套完整的,在教学和实践中简明且易于操作的设计计划方法。经初步调查,当前学界内仅有的几本相关著作,也仅限于对西方某些设计方法与程序的简单的介绍,没有很专业地从计划的层面进行系统阐述,而市场上连篇累牍的相关书籍主要是从市场营销和工商管理方面着手,对设计类诸专业的设计计划,并不具备现实指导作用。所以亟待有这么一套专业性较强的设计计划方法及其论著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本书的出现将对设计计划这一门新兴学科,起到填补教学用书空白的作用。而从技术的角度而言,本书的完成也有相当的可行性,在分院近几年来的设计策划课程的教学中,已为之积累了大量新鲜的实践性,经验性资料。而分院的教育架构,亦为这个跨专业的研究项目做好了充分的人力物力资源上的准备。

4、预期成果

本书预期字数为12万字,分为理论与方法两大版,仅阐述设计计划的相关内容,更重要是推出设计计划的概念与方法。所涉及范围主要包括管理学,决策学,认识论,方法论,创造学,心理学,行为组织学,人类学,社会学,设计学,史学等诸多学科领域,最终将完成一本集科学有效的方法程序,大量生动案例及实际操作指导于一身的,具有教学指导作用的专业书籍。现在本书工作已大致完成资料收集阶段任务,在下阶段三个月的时间内,我将就所收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完成方法程序的完善工作。

附一。全书基本构架

设计有序---设计计划学方法研究

一。思维的奥秘

1、神奇教练的解决之道

2、全脑运动---人脑思维的奥秘

3、理性思维程序化

4、日常生活中的思维程序

二。设计有序

1、系统设计系统---浅析设计

2、设计有序---设计计划学的兴起

a.设计计划学的需要

b.设计计划学的发展与前景

c.设计计划学的角色

3、设计计划方法论

计划的展开(全书之重)

5、一起来吧(具体案例)

6、计划书

a.操作方案书的要求

b.实施方案书的要求

c.计划书的构成

d.计划书的表现技法

7、十八般武器---计划工具介绍

三。计划从身边做起

a.处处留心皆学问---以窥视来训练

b.排除确信无疑的定论

c.要有追根究底的精神

d.培养有效运用分配时间的能力

附二。参考书目(仅列二十条)

1、《兰德决策—机遇预测与经营决策》/乔迪译著·—成都:天地出版社,2000,10

2、《麦肯锡理念》/[美]埃森·拉塞尔保罗·弗里嘉著;赵睿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4

6、《企划书实用手册》/[日]小泉俊一著;于大德译·—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10、《企划训练入门》/[日]悴田进一著;李幸纹译·—台北:小知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3,11.

11、《设计过程与方法》/[日]沈祝华,米海妹编著·—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5,10

47、《创意企划案》/小管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9

48、《新企划力:创意思考解决难题的六大能力》/郭泰著;·—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4

50、《创意企划案》/小管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9

53、《现代策划学》/[美]苏珊著;·—北京:_党校出版社,2002,1

5、《策划学全书》/胡屹编著·—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6

14、《丰田方式》/[日]片山修著;陈锐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9

2、《星巴克咖啡王国传奇》/(美)舒尔茨(Schultz,H)(美)扬(Yang,D·J·)著;韩怀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2、《跨国公司行销中国》/卢泰宏编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1

13、《未来生活的选择》/[英]约翰。埃尔金顿朱丽娅。黑尔斯著;张葆华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1

17、《体验经济》/[美]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吉尔摩著;夏业良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4

18、《消费者行为》第三版/[美]所罗门著;张莹,傅强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11

38、《麦肯锡理念》》/[美]埃森·M.拉塞尔保罗·弗里嘉著;赵睿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6

39、《公司战略计划》/[加]明茨伯格著;张艳等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1

44、《体验营销》/[美].施密特著;周兆晴编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10

45、《麦当劳店铺管理手法》/俞浪复编著;·—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

46、《钢索上的品牌战士》/[英]菲欧娜·吉尔摩著;黄富厢,_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9

52、《米奇的魔杖—迪斯尼的经营之道》/[美]比尔·卡波达戈利,林恩·杰克逊著;关海歌、路小林译;·—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3,1

54、《供需新规则》/[美]里克·卡什著;音正权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12

55、《金字塔原理》/[美]明托著;王德忠,张询译·—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2

22、《工业设计理论基础》/李乐山著·—待补

15、《当代商业住宅区的规划与设计—新都市主义论》/王受之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7

4、《品牌再设计》/(美)凯瑟琳·费西尔编·夏颉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5

16、《器具的进化》/[美]亨利。佩卓斯集著;丁佩芝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7

19、《速成读本:设计》/克拉克,弗里曼著;周绚隆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2.

20、《剧本导引—资讯时代产品与服务设计新法》/[台]洪德彰,林文绮,王介丘著·—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5

21、《包豪斯》/[英]慧特福德著;林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2

23、《外国艺术设计史》/邬烈炎,袁煦炀编著·—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6

24、《国际4A广告公司基本操作流程》/朱海松编著·—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4

21、《大系统思维论》/王营著·—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1

25、《工业设计方法学》/简召全等编著·—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待定)

26、《物生物》/[意]布鲁诺。莫拿利著;曾育,洪进丁译·—台北:博远出版有限公司,(待定)

27、《最新日本广告实务》/王润泽编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8、《市场调查手册》/中华征信所著·—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1

30、《品牌领导》/[美]艾克,乔瑟米塞勒著;曾晶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4

31、《不守规划的创意》/[美]鲍。吉尔著;邱顺应译·—台北:滚石文化,2001,1

34、《定位》/[美]艾·里斯杰克·特劳特著;王恩冕,于少蔚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1

42、《总体设计》/[美]凯文·林奇加里·海克著;黄富厢,朱琪,吴小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1

40、《品牌的建立》/钱竹主编·—北京:艺术与设计出版社,2002,9

49、《世界顶级设计作品选--世界著名设计公司卷》/蔡军,徐邦跃编著;·—黑龙江: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9

29、《游戏的人》/[荷兰]约翰。赫伊津哈著;多人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10(1997,5重印)

32、《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王雨田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5

33、《分析的艺术》/_著·—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10

3、《跳出思维的陷井:日常生活中逻辑的威力》/[美]坎纳沃著;王迅,徐鸣春译·—海口:海南出版公司,2002,3

35、《消费文化---20世纪后期英国男性气质和社会空间》/[英]弗兰克·莫特著;余宁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5

36、《小逻辑》/[德]黑格尔著;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

37、《社会学(第十版)》/[美]波普诺著;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1、《右脑与创造》/[美]托马斯·R布莱克斯利著;傅世侠,夏佩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

硕士开题报告范例 第29篇

一、选题背景和缘由

二、研究现状(或文献综述)

三、写作的主要内容

写作的主要内容是指学生写作的论文包括哪几个方面,将重要方面列出,可以按照章节结构列出准备研究的内容。本部分字数在500-800字即可。

四、论文提纲

论文提纲即论文的框架结构,这是开题报告最重要的一部分。有的学校在开题报告模板中没有这一项,但是学生应将论文提纲列出,可以作为开题报告的附件,也可以将提纲列在“写作的主要内容”中,其目的是将提纲交给导师审核,要求导师帮助修正,以免写完论文后,论文又被要求大幅度修改。法学硕士论文的提纲一般列至三级标题,如能到四级标题则更好。

五、创新点

将写作中可能出现的创新点列出,一般三五百字即可。

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

这部分简要写一下学生在开展研究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障碍,本部分不是重点,随便写写即可。

七、时间进度安排

按照学校的时间要求列出开展本项研究工作的具体时间安排。

八、参考文献

需要将已经阅读的文献和可能用到的文献列出。一般分别按照著作类和论文类列出,网络资料类不要列出。在数量上,著作类20本,论文类30-50本为宜,具体要看学生的论题。

希望本文对同学们更好地了解法学硕士论文的开题报告有一定的帮助。

硕士开题报告范例 第30篇

一、开题报告的目的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为阐述、审核、确定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及内容而举行的报告会,旨在监督和保证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开题报告的内容

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审核和确定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方案。选题依据包括:选题的学科性质、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国内研究现状的分析。研究方案包括:研究内容、研究中所要突破的难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有何特色与创新之处以及与选题有关的参考文献等内容

三、开题报告的时间和步骤

脱产研究生在第2学期末,在职研究生在第3学期末进入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阶段。可先由教研部提供选题指南,在研究生提交选题意向后,由教研部批准。为确保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开题报告会应在脱产研究生的第2学期结束前、在职研究生的第3学期结束前举行。

四、评审小组的组成

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评审小组由本学科研究生导师和秘书组成。评审小组的组长由教授或副教授担任

五、开题报告的方式和成绩评定

开题报告评审小组的成员在听取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后,对选题依据和研究方案进行审查,提出修改或补充意见。研究生根据评审小组的意见,在对研究方案进行修正、补充和改进后,按规定程序审批备案和存档,并正式进入论文写作阶段。论文开题报告成绩按合格、不合格两级评定。不合格者不得进入毕业论文写作阶段。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后,需变动论文题目和基本内容时,需本人申请,导师批准并重新填写《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表

六、开题报告材料的备案和管理

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进行后,评审小组秘书填写《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表,经评审小组组长签字后交研究生部备案。《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表必须用钢笔填写,不得打印、剪贴。研究生开题报告的有关材料归入学籍档案。

硕士开题报告范例 第31篇

一、研究的背景

1.继亚洲金融危机、对冲基金危机、俄罗斯债务危机后,20xx年美国爆发次级债危机。美国金融机构把房屋抵押贷款大量证券化,发行到债券市场;众多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和基金公司通过为证券提供担保或者直接购买的形式参与到这些证券的发行和交易中。美国房地产市场由高涨进入低迷,导致证券价格大幅下跌,提供担保和购买了上述证券的金融机构大幅亏损,各大金融机构纷纷收缩资金,造成市场流动性不足,加剧了美国金融市场的动荡,并进一步延伸到世界各0主要经济体,带动全球股市连锁暴跌。美国次级债危机通过金融渠道影响股市、房地产业和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健康。可见,金融工具对资本市场乃至全球经济的影响之重大、意义之深远,金融工具再次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焦点。

年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并于20xx年1月1日起开始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引入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计量,并且须在资产负债表日确认其公允价值变化额,分别计入损益或权益。其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主要来源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形成的限售流通股。在股权分置格局下,股本规模小,股票定价中包含对近2/3股份暂不上市流通的预期,定价机制不完善;流通股股东关注点是二级市场的股价波动,非流通股股东的关注点却是资产净值的增减,非流通股东与流通股东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导致二级市场的股价与企业的业绩不相称的现象时有发生。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原国有股、法人股等非流通股转为限售流通股,并在限售解禁后可以上市交易,股本规模扩大,原非流通股东也因此将关注股价。

二、研究的意义

1.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我国资本市场也不断完善并逐步对外开放,我国金融工具也呈现品种多样化、交易频繁化、计量复杂化的特点。会计准则制定者抱着“审慎”的态度,坚持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在我国会计计量中的主导地位同时,对金融工具引入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迈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关键性的一步。因此,公允价值运用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我国会计准则变革的结果及以后的走势。包括准则制定者在内的各方人士也都希望知道公允价值的披露是否具有信息含量,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能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增进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能否达到准则制定者期望达到的目的。

2.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及其相关人员了解不同准则下的会计信息的各自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为不同准则之间的比较甄选提供可量化的证据,为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参考。

3.本文通过价值相关性研究方法,检验我国上市公司对金融资产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后,金融资产整体公允价值变化额是否有积极的市场反应,与股票价值是否具有价值相关性,与旧会计准则相比,会计数据的解释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否更好反映股票的市场价值;将金融资产细分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化额是否分别具有价值相关性,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是能否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三、研究的内容和结构

1.本文第1章为引言。该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2.本文第2章为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该章主要介绍了剩余收益估价理论,其中重点介绍了Faltham和Ohlson对估价理论的贡献与发展;介绍和比较了信息观和计量观,并在此基础上综述了与本文研究范围相同、研究方法类似的有关价值相关性方面的国内外文献。

3.本文第3章为制度背景。该章主要比较了会计准则变化前后金融资产的帐务处理差异;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对公司净资产的影响;介绍了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情况,股改完成后原非流通股转为限售流通股。

4.本文第4章为研究设计。该章主要介绍了如何对20xx年年报和20xx年中报数据进行筛选,提出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等假设,分别从信息观的角度建立盈余反应模型以及从计量观的角度建立价格模型和报酬模型,对本文假设进行实证检验。

5.本文第5章为实证分析及评述。该章通过盈余反应模型证明了我国上市公司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具有信息含量,通过价格模型证明了我国上市公司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等假设。

6.本文第6章为研究结论、不足之处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四、论文提纲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问题的提出

研究意义、内容和结构

研究创新

第2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概念界定

估价理论

基于信息观的盈余有用性文献综述

基于计量观的价值相关性文献综述

小结

第3章 制度背景

会计准则变化及比较

我国上市公司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分析

股权分置改革

第4章 研究设计

研究假设

变量说明

模型选择

样本筛选

第5章 实证分析和评述

描述性统计

实证结果分析

第6章 研究结论、局限和展望

研究结论

制度建议

研究局限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五、创新点

结合本文的研究方法、范围和内容,本文有以下几点创新之处:

1.对Ohlson(1995)模型的改造以适用于本文研究。Ohlson(1995)的剩余收益估价模型除盈余和净资产之外,还为“其它信息”在公司估价中的作用预留了位置。但Ohlson并未明确“其它信息”的内容和性质。考虑到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计价的影响及其变动额作为对原账面价值的补充,对盈余和净资产也会产生影响,本文将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化额加入到模型中,作为一个重要的“其它信息”,考察其与股价的价值相关性。

2.对净剩余关系(CSR)的补充。

Ohlson(1995)的剩余收益估价模型假设之一是会计数据遵守净剩余关系(CleanSurplusRelation-CSR)。这一假设认为权益账面值的变化等于盈余减去股利,这意味着除与股东的交易外,所有资产与负债的变化都将通过损益表反映出来,换言之,会计盈余包括了除股利和缴入资本(可视为负股利)之外的普通股权益的所有变化。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资本公积,导致股东权益变化,从而绕开了会计盈余。

Ohlson(1995)指出在充分披露的条件下,盈余也可以将与净剩余关系冲突的项目考虑进来重新构造。所以本文单独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作为一个变量,研究其与股价的价值相关性。

3.对国内公允价值相关性研究范围的拓展。

国内学者之前只是对投资整体的公允价值的增量价值相关性和交易类投资持有利得(损失)的增量价值相关性进行检验,而没有对可供出售投资的价值相关性进行检验。由于新企业会计准则对投资的重新定义,本文对两种类型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增量价值相关性进行了研究。

六、研究进度安排

20xx-3-01~20xx-3-19:确定论文方向,写出开题报告

20xx-3-22~20xx-3-26:实习准备工作,搜集相关资料

20xx-3-29~20xx-4-04:完成论文第一章。

20xx-4-05~20xx-4-18:完成论文第二章。

20xx-4-19~20xx-5-02:完成论文第三章。

20xx-5-02~20xx-5-09:完成论文第四、五章。

20xx-5-10~20xx-5-16:检查修改完成一次论文初稿

20xx-5-17~20xx-5-29:根据指导老师的讲评及意见,修改并提交二次论文草稿

20xx-5-30~20xx-5-31:讲评第二次论文草稿、集中解决有关论文漏洞问题并及时修改

20xx-6-01~20xx-6-11:基本完成论文大纲要求,论文成型,指导老师讲评修改并定稿

七、参考文献

硕士开题报告范例 第32篇

一、立论依据

课题来源、选题依据和背景情况、课题研究目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选题依据:随着时代的进步,计算机管理已经应用到了各个领域,特别是在采购这一块,涉及到的数据量大,查询量大,发票的管理,以及合同等方面的管理,所以用数据库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最合适不过了。所以要开发一个物品采购及财务管理系统。

三:背景情况:作为企业而言,为销售而生产,为生产而采购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物料输入,输出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销售流程,从物流的角度看,最初的采购流程运行得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生产,销售最终产品的定价情况和整个供应的最终获利情况,换言之,企业采购流程的“龙头”作用不可轻视。企业采购流程通常是指有制造需求的厂家选择和购买生产所需的各种原材料,零部件等物料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购买方,首先要寻相应模式,必然会要求生产方式,物料搬运方式都做相应的变动,合在一起共同构成.课题研究目的:解决企业采购中繁琐的过程,库存难以统计,出问题时如何能快速找到发票以及合同按照条例进行赔偿。

四:理论意义:具有很好的兼容性,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能在短时间内查询需要的信息。过程简洁明了,上手难度极低,一般的库管人员文化程度都比较低,用电脑都很困难,所以本软件从设计的时候就遵循所见即所得的方式,让不会用电脑的人员也能很快的上手进行工作,能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工作人员的自信心。

五:实际应用价值:全球化信息网络和全球化市场的形成以及技术变革的加速,市场竞争也日趋残酷.技术进步和需求多样化使得产品寿命周期不断缩短,企业面临着缩短交货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和改进服务的压力.所有这些都要求企业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做出快速反应,源源不断的开发出能满足用户需求的、定制的个性化产品;去占领市场,赢得竞争.与市场环境相适应,企业在竞争中面临着新的情况.本软件设计应用时,能够解决大部分中小企业的采购及其财务管理系统,并且对没有计算机知识的人员来说,也能很好的上手,同时软件低廉的费用,也能使大部分企业都能应用的上,为推动企业采购及财务管理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所阅文献的查阅范围及手段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信息网络和全球化市场的形成以及技术变革的加速,市场竞争也日趋残酷.入库和出库的效率必须加强,接收慢或出货慢都会影响合作双方的关系,所以,必须研究一种方案来提高效率,优化结构流程,从开始的多人多类的分管到现在的单人多类的分管,最后到计算机主管人工参与的方式。采购有入库单,出库有出库单,一定要保证账实相符,账账相符,账证相符。仓库发展的方向就是以财务为核心,保证每项经济业务由财务审核,签字,否则仓库不允许动。仓库管理由人工转为自动化是必然趋势,但是自动化的便利必然导致管理漏洞的出现,所以,我们要加强仓库的管理,必须凭单据进行入库和出库的管理,并且入库,出库,发票管理,开据领取单据等一切事务必须要分开,如果是一个人管理的话肯定会造成一些问题,所以权限管理非常重要。

二发展动态:仓库管理系统是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它充分利用计算机程序制定生产系统优化运行方案,可及时调整企业生产过程内外的各种关系。仓库管理系统的基本模块,简单的说,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前台管理系统和后台仓储系统。前台管理系统对于一个仓库来说其核心就是通过提供科学的进销方式和库存管理来取得高经济效益。一般需求包括:以材料销售为中心,全面支持仓库的产、供、销、存的管理;实现全公司信息资源的共享一计算机自动完成进、销、存情况的分析处理,并自动产生相关执行计划,仓库各部门之间信息的相互传递与处理,实现仓库经营财务的计算机管理一完成材料销售情况数据的集中管理及处理,实现仓库人、财、物信息管理的计算机化,支持材料的经济核算。使用仓库管理系统会在下列4方面给仓库带来切实的效果:

1)为仓库作业全过程提供自动化和全面纪录的途径

2)改变传统上的固定货位,实现全库随机储存。从而最大限度利用仓库

3)提高发货的质量和正确性,减少断档和退货,从而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4)为仓库的所有活动、资源和库存水平提供即时的正确信息。以上这些效果无疑会带给仓库明显的效益,据估算,配进能力一般可提高20~30%,库存和发货正确率超过99%。仓库空间利用率提高,数据输入误差减少,库存和短缺损耗减少,劳动、设备、消耗等费用降低。这些最终将为仓库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三所阅文献的查阅范围及手段: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1997-XX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1999-XX龙源期刊网全文数据库XX-XX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数据库1999—XXieee数据库1999—XX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百度中文搜索引擎谷歌搜索引擎雅虎搜索

三、研究内容

1.研究构想与思路、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技术

一:研究构想与思路:一直以来,物资管理工作中的信息管理是采用人工的方式,要付出大量人力物力,填写各种表格、凭证、账册、卡片和文件。由于信息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各业务部门对信息的使用要求也各不相同,所以要按照不同的分类经常不断地汇总、统计,往往要做许多重复登记和转抄的工作。这种手工操作的管理方式,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而且还存在以下缺点:处理速度慢,影响信息及时性易出现错误,影响信息精确性不便于查询缺乏综合性,不能起控制作用由于这些缺点,大大地降低了信息的利用价值和使用价值,显然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物资管理工作的需要。因此,发展以电子计算机为基础的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已是十分迫切和必要。所以,软件结构主要分3个大部分,市场部,仓库部,销售部。每个部分可以分配不同的帐号,不同的帐号可以对应不同的权限,比如,仓库部只能进行物品的入库,销售部门职能进行物品的出单,虽然权限不同,但是数据库是用的一个数据库,物品的增减都很准确。

二主要研究内容:

1)基本信息管理:包括来源管理,类别管理,库房管理,货物管理等

2)库存管理:包括进库管理,出库管理,进库报表,出库报表,进库明细,出库明细等

3)出货管理:包括添加出货单据,出货单据查询等

4)客户管理:包括客户录入,客户查询等

5)物品使用管理:内部物品资产统计

6)财务管理:包括合同管理和发票管理等7)其他管理:包括建立不同权限的帐户管理,更换操作帐户的更换管理,修改密码以及数据库备份等

三拟解决的关键技术:

1)因为是库管人员使用,有可能计算机使用水平不高,所以要建立一个最简单的使用机制,让任何人在3分钟之内可以完全会使用本软件,并且,功能还要齐全

2)市场定位要明确合理

3)软件结构要工整,易读,方便以后升级应用

4)运用autoit编程工具完成各个模块的设计

5)数据库的自动建立,查询,修改等6)在软件完成之际,通过抽样测试,进行软件的兼容性的测试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及可行性分析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文献检索和众多研究者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一样,我们在研究采购系统问题时也查阅了相关文献。我们检索文献时,主要通过抽查,法选择有关该项目的文献信息最可能出现或最多出现的时间段,利用检索工具进行重点检索。其中因为查询的书籍文献不同,所需重点部分有时会呈现在两本不同的文献上。文献检索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它要求我们善于思考。并能通过实践来掌握其中的规律,从而迅速准确的获得自己想要资料。我们在研究采购管理系统问题时也查阅了相关文献。因为我们所学的是计算机技术专业,进而查阅了一些经济学相关的书籍文献,例如sqlXX基础、程序结构优化,等等,我们检索文献时,主要通过抽查,选择有关该项目的文献信息最可能出现或最多出现的时间段,利用检索工具进行重点检索。其中因为查询的书籍文献不同,所需重点部分有时会呈现在两本不同的文献上。文献检索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它要求我们善于思考,并通过经常性的实践,逐步掌握文献检索的规律,从而迅速、准确地获得所需文献。其查询步骤主要有四个

(1)明确查找目的与要求

(2)选择检索工具

(3)确定检索途径和方法

(4)根据文献线索查阅原始文献首先我们确定了查找目的和要求我们所选的检索工具主要以计算机方面的书籍为主,以抽查法和循环法为主对所选经济学书籍进行文献检索,最后记录我们需要的部分。

2、调查问卷我们根据研究主题,制作出了一份调查问卷,并分别以两种形式呈现在调查者面前。第一种是传统的纸质版问卷;第二种是电子版的,我们将其上传在一些较为热门的网站上,例如新浪微博、人人网等网站。纸质版的调查问卷较为传统,发放范围较小,因为我们的调查人数有限,所以我们将纸质版调查问卷的调查范围只局限在校园。我们选择了人口流动性较大的地区,例如博学楼大厅、第三食堂门口等。而第二种问卷形式比较流行,本人推荐第二种,因为这样更节省资金并且环保,较之第一种纸质版,电子版问卷的调查范围更加广泛,这样的问卷结果更具代表性,更加有利于我们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及可行性分析:实施方案简单的说是首先用au3来建立用户界面,通过中间一系列的编程,使用au3的方法来创建sqlXX的数据库,在通过au3把s2lXX数据库返还给用户,sql的应用已经非常成熟,au3也已经很成熟了,用于采购管理系统是完全可以的。并且设计完成成本低廉,能更加促进系统的完成

硕士开题报告范例 第33篇

一.简述

设计计划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的是如何设计的优良度和高效性,如何设计的展开。在设计需要科学计划概念已现代设计界共识的情况下,我国业界内部对设计计划学的认识与,还跟上设计发展需要的步伐。我国设计教育现状,本书将就该学科的教学,一套科学的行之的设计计划方法。以期为设计类学生理解设计,地设计的方法必要的。

二.学术价值分析

1.选题依据

计划在已逐渐一门显学,大至事务,小至个人日常生活,社会各个领域都离不开计划,大大小小的项目,程度上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导入,实施了的计划活动。计划学的兴起是知识经济时代资源整合化的大势所趋。而反映到艺术设计学的领域,可以,计划同样有的发展空间:如何设计,如何优良的设计,这都需要科学的调查,需要精准的分析定位,需要详实的设计依据,需要的组织安排,与通常理解的,风格的赋予的设计相异而相成的工作,设计计划的内容。而如何设计计划,着方法论的问题。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当前学术主流的大环境下,设计计划应该可以打通各设计专业间的藩篱,为的设计行之的方法上的支持。

在设计先进,对设计计划已有程度的。在设计方法,已成熟的结果,了的方法,如技术预测法,科学类比法,系统分析设计法,性设计法,逻辑设计法,信号分析法,相似设计法,模拟设计法,有限元法,优化设计法,性设计法,分析设计法,模糊设计法等。方法侧重于不同的专业设计方向,而设计计划面临不同设计专业,更需要的是整合的灵活的解决问题的计划方法。这就需要计划自身的学科特点,从现成型的方法群中提炼,总结出一本文将参考管理决策方法与设计方法的,试图寻找一套我国设计师来说,可行的跨专业设计计划的方法体系。

本文致力于从简明实效的角度,为设计计划人员易于操控,而且便于和各个专业设计师沟通、交流的方法。要求该方法对专业设计团队的计划环节有用,对个体设计人员的的设计工作也应作用。这就需要我国设计现状,从国内外各学科领域名目众多的方法中精心挑选,安排,科学综合的,出一套高效的计划方法来。国外的业已成熟,但如何在众多不同侧重角度的方法中总结出理想的计划方法,需要对所有已知方法地认识和理解,明了设计各专业的工作规律,以期跨专业的性。

3.方案的可行性和性

国际设计交流间的局限和我国设计界的特殊情况,是国内设计教育上的某种封闭性和滞后性,我国业界对设计计划方法的认知尚,还一套完整的,在教学和实践中简明且易于操作的设计计划方法。经调查,当前学界内仅几本著作,也仅限于对西方某些设计方法与程序的简单的介绍,很专业地从计划的系统,而市场上连篇累牍的书籍主要是从市场营销和工商管理着手,对设计类诸专业的设计计划,并不具备现实作用。亟待有这么一套专业性较强的设计计划方法及其论著。在某种程度上,本书的将对设计计划门新兴学科,填补教学用书空白的作用。而从技术的角度而言,本书的也有的可行性,在分院近几年来的设计策划课程的教学中,已为之积累了新鲜的实践性,经验性资料。而分院的教育架构,亦为跨专业的项目了的人力物力资源上的。

4.预期

本书预期字数为12万字,分为理论与方法两大版,仅设计计划的内容,更是推出设计计划的概念与方法。所涉及范围主要包括管理学,决策学,认识论,方法论,学,心理学,组织学,人类学,社会学,设计学,史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将一本集科学的方法程序,生动案例及操作于一身的,教学作用的专业书籍。现在本书工作已大致资料收集阶段任务,在下阶段三个月的内,我将就所收资料分析总结,方法程序的工作。

硕士开题报告范例 第34篇

通过回顾文献可以发现,国外对旅游地产的相关研究主要侧重于它的实证方面的研究和相关调查分析。对于我国而言,尽管旅游地产在我国业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来说,其对旅游地产的相关研究较为零散,同时缺乏相应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缺乏对相关理论的提升。

目前我国对于旅游地产始终没有统一的认识。因为我国学术界对旅游地产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概念的界定、旅游地产及开发模式的分类等方面,相关研究成果大多源于实践,很少有相关理论支撑。

(2)客观定量研究相对欠缺。

对国内旅游地产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多数研究均采用定性研究,客观的定量研究相对而言比较缺乏,而这也是我国在旅游地产领域的研究缺少理性化、合理化分析,并很难再有突破性进展的原因。因此,我们在以后的旅游地产研究中,光有大量的定性研究是不够的,一定要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构建模型,进行定量的研究。

硕士开题报告范例 第35篇

国外旅游地产研究综述。

旅游地产这一概念是在我国相关学者进行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的,国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度假房地产(ResortRealEstate)、度假地不动产(ResortProperty)分时度假(Timeshare)、产权式酒店(PropertyHotel)和休闲房地产(RecreationalRealEstate)的探讨。目前,国外学术界对于旅游地产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分时度假消费者行为相关研究。

(2)对于产品开发、营销方式相关研究。

(3)分时度假在宏观发展趋势方面的相关研究。

(4)分时度假相关保障体系的研究。

旅游地产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历经十几年的发展,旅游地产在我国已经被一部分消费者逐渐接受,但是,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旅游地产还处于初级阶段,相关法规业不够完善。因此,旅游地产在我国还属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1)旅游地产概念的相关研究。

(2)旅游地产的开发模式研究。

(3)旅游地产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制约因素研究。

(4)我国旅游房地产开发相关对策研究。

硕士开题报告范例 第36篇

1 毕业论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毕业论文质量好坏主要取决于学生态度及能力,教师指导水平和责任心以及实施过程的管理监控等几个方面。从教学管理制度方面,医学院校经过多年运行,教学管理制度已逐步完善。从学校到二级学院针对毕业论文管理也出台了相应的规定。但是在选题、开题、中期检查、学术不端检测、论文评阅和正式答辩、二次答辩等环节缺乏细化的管理制度,只侧重最终提交的论文材料格式是否正确、材料是否齐全、形式是否符合要求,而忽视毕业论文写作本身的质量,没有从指导教师科研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科研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上寻找解决途径。对指导教师指导态度和学生学习态度的监管上也比较乏力。对于管理的过程的中各环节缺少细化的制度规范,难以对毕业论文各个阶段进行全面监控。

从管理制度合理性和执行层面来看,一般医学院校的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主要集中在最后一年进行,对于五年制专业在大五上学期进行选题,四年制专业在大四上学期进行选题。在最后的一年的实践时间中学生除了要完成毕业论文外,还需完成专业实习。基于这种浮躁和功利角度,学生很难静下心阅读大量文献、完成实验操作、现场调查以及撰写出高水平的论文[4]。加上学校管理层面往往出于对就业、考研的支持鼓励,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存在执行不严、执行不到位的问题。毕业论文最终成绩评定要求不严格,第一次答辩不合格的学生修改后几天就可以进行二次答辩,且没有真正因为论文答辩没有通过而不能毕业的学生。通过学生中“届届相传”,使得一些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只是走过场,不影响最终毕业获得学位,所以学生也就越来越轻视毕业论文过程。

2 硕士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对策分析

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水平及科学研究能力,为毕业课题开展提前打好基础

学生是完成毕业论文的主体,经调查发现,学生的专业知识不牢固和统计知识缺乏是毕业论文写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专业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对毕业论文的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囿于这些问题,学生很难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专业知识的传授主要依托于日常教学,而科研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培养起来的,都需要贯穿整个硕士教学过程当中。在毕业课题研究和毕业论文写作之前,提前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具备相应的科学研究能力,加强实训环节,增加实习见习环节的现场调查机会,为学生专门开设论文写作方法、文献检索等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方面的技能,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建立健全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做好毕业论文质量的制度保障

在毕业论文工作实施前,学院必须建立健全毕业论文制度,使毕业论文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例如,建立毕业论文选题审批制度,实行教研室、二级学院学术委员会两级遴选制度、选题变更制度、毕业论文学术不端检测制度,优秀毕业论文推荐评选制度,以及对指导教师激励奖励制度等等。根据各专业特点,制定毕业论文工作计划和实施措施。

提高指导教师论文指导能力

教师的科研基础和能力对毕业论文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医学院校要创设科研条件,加强对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特别是对需要完成毕业论文的非重点学科、非医学专业教师予以一定的支持,帮助青年教师提升科研能力。

毕业论文工作的前期管理

做好毕业论文工作的启动以及对毕业论文选题、开题的过程的管理。首先要让学生摆正心态,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启动会的机会,向学生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向学生宣读学院毕业论文各项管理规定,倡导学术诚信,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在毕业论文工作的初始阶段,组织选题遴选会审定选题质量,保证所有待选题目的专业性和可操作性。通过选题后组织开题报告会,通过评论与指导,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及时纠正,保证毕业论文工作顺利开展。

毕业论文工作的中期进展管理

毕业论文的中期管理是指毕业论文开题后到论文完成前的管理,主要检查学生是否按照计划完成规定的研究内容,选题是否变更,是否完成文献综述部门的写作,工作量是否饱满,是否能按期完成毕业论文,以及课题研究过程中是否存在困难;检查课题原始记录本填写的规范性,是否能反映出研究的真实性。指导教师要多和学生沟通,至少保证 2 周对学生做一次具体指导,要求指导教师保留指导记录。在检查中对教师的指导时间、指导内容、存在的具体问题、建议的解决方案等进行检查,通过学生进行调查对指导教师履行职责情况进行了解,对态度不认真的指导教师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督促其认真履行指导职责。

毕业论文工作的后期管理

硕士开题报告范例 第37篇

题目:基于交往能力理论的翻译主体间性实证研究

一、研究目的

本文从探究交往能力理论三大功能,即陈述功能,意向表达功能和以言行事功能三个方面阐述交往能力理论应用于翻译主体间性问题的可行性。在实证分析方面选取《红楼梦》正册金陵十二钗判词的两个英译版,研究交往能力理论在翻译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与比较,探讨翻译主体间性在翻译实践中如何通过交往能力得到体现。

二、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方面,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其研究经历了三种范式的变化。翻译主体间性对翻译研究的影响也越加明显。翻译作为研究的重点,在研究的过程中必须有一个强大而又富有合理性的理论来进行支撑,而哈贝马斯的交往能力理论正是对主体间性的研究。如果想实现成功的交往,言语行为就要符合一定的有效性要求,这就需要交往主体具有交往资质,也就是所说的交往能力。交往能力理论重要性的最生动的表达在于他是主体的一种资质,在这种资质的作用下主体之间可以相互理解并达成共识。交往能力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合适的理论支撑和新的研究方向。

实践意义方面,通过对交往能力理论及翻译主体间性的研究发现:翻译的本质就是各主体间的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并实现翻译结果的完美呈现。交往能力理论中主体间性是对主体性的延伸,他对翻译具有极大的实践意义。在现实社会中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与人之间必然存在沟通,沟通的重要性让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意识到翻译的特殊意义,翻译成为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重要手段。

然而如何更好有效地沟通却是个十分棘手的问题,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翻译的成功离不开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影响。同样的,如果想得到完美的翻译结果也离不开翻译主体间的交流与合作。因此,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际意义上,这种回归性的研究都会对翻译活动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三、研究内容

论文分为五个章节: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研究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问题、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并对全文内容进行梳理。

第二章为理论框架及文献综述。首先,对本章涉及到的理论进行详细的介绍。从主体的产生到主体性的含义再到主体间性的特征都分别进行一一介绍,同时也介绍了哈贝马斯对该理论的贡献并对翻译主体间性的概念进行梳理并总结翻译主体间性的特征即差异性、同一性和建构性。接下来介绍和评析了普遍语用学视域中的哈贝马斯交往能力理论。介绍了普遍语用学的产生以及对哈贝马斯的交往能力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存在环境。本章还重点介绍了哈贝马斯的交往能力理论,就其内容和功能着重说明。其次,本章还对研究过程中涉及的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的总结和介绍,分别为翻译主体间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交往能力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章为研究方法,首先,介绍该研究的研究方法采用定性研究与实例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其次,本章论述了该研究的材料来源,具体论述为什么以《红楼梦》正册金陵十二钗判词的两个英译版本为研究材料,以及为什么选取杨宪益和霍克斯这两个英文译本。最后具体阐述了该研究的研究设计。

第四章为本论文的核心部分,基于交往能力理论的翻译主体间性的实践。

硕士开题报告范例 第38篇

(一)开题报告时间安排

博士生一般应在第四学期放假前提交论文选题报告以及文献综述,并由3-5位教师组成的小组负责答辩、评分。为了保证博士论文写作时间(博士论文写作时间通常需要一年以上),院研究生秘书将在提交开题报告后一周内上网公布开题报告的提交日期、选题及学生姓名,以便于监督。

(二)文献综述报告要求

文献综述报告既是撰写博士论文中绪论的基础,又是绪论的主要内容。用较长篇幅对论文研究领域的相关历史、前人工作、已有的科学理论、方法应用等进行概括和评述,这是博士学位论文与其他学术论文明显区别的地方。因此,从撰写学位论文的角度看,认真完成文献综述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选题报告要求

选题报告要明确说明:论文准备研究什么主题,国内外对这一主题研究的进展情况,你对这一主题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解决这些问题准备采用哪些方法。论文预期的创新点是什么。学校有统一印制的选题报告表,需要填写的内容大体如下:

(1)论文的选题,以及选题的科学根据、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和预测。

(2)论文的主要内容,即所要解决的理论与实际问题。

(3)论文的预期目标,预计达到的水平或技术指标。

(4)研究中的难点或技术关键,你准备如何解决。

(5)计划进度。

(6)具备的研究条件及资料准备情况。

二、硕士生

(一)开题报告时间安排

选择两年毕业的研究生,应在第三学期(10月初)完成开题报告;选择3年毕业的研究生,应在第四学期末(6月初)完成开题报告。由各专业导师组长确定开题报告的具体时间。

(二)开题报告要求

硕士开题报告范例 第39篇

论文题目: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及其对策

学号:

姓名:

专业:区域经济学

研究方向:环境经济与环境管理

入学时间:

班次:

指导老师:

填表时间: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及其对策

一、选题意义及预期目标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当前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同时,又面临着相当严峻的问题和困难。作为区域经济,如何在激烈的国际、区际竞争中,正确分析面临的环境制约因素,努力做到扬长避短,变不利为有利,确保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这是一个重要的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旨在多角度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提出种种对策,以求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外有关学术动态及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硕士开题报告范例 第40篇

课题来源、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及研究意义、目的。

电子商务的逐渐广泛运用,将使得各个企业降低交易管理方面的成本,大幅度缩减物流体系的成本,增加资金流运作的有效性和速度。医药行业是世界公认的适宜发展电子商务的行业。电子商务的推行可以改变传统的医药贸易模式,减少交易的中间环节节约企业生产及交易成本。医药电子商务的有效开展受医药企业信息化建设行业特征,以及国家政策等多方面的影响,但是随着我国医药企业现代化的发展,以及国家对医药电子商务的重视与推广,电子商务将为我国的医药企业增加自身价值的同时创造新的商机,而医药电子商务公司发展战略研究将会是中国医药电子商务的主流。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

随着医药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相关研究也逐渐在深度与广度上得到加强。1996年—1999年,为医药电子商务的诞生初期,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必要性与可行性的探讨,旨在明确如何营造更为适合医药电子商务发展的内外环境。如汤振宁在分析了国内医药电子商务发展误区后指出:这个宏伟目标(医药电子商务)若没有强有力的技术和政策支持是难以实现的。

1999年以后开始出现了有关医药电子商务运营模式与盈利方式的探讨,如李湘娟等对我国医药行业运用电子商务所形成的医药电子商务发展战略进行了总体介绍和分析;李永平等对欧洲主要国家btob、btoc医药电子商务发展战略进行了分析;陈玉文等对我国医药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的发轫进行分析,阐述其利弊与发展方向。xx年以后,医药电子商务逐渐得到公众的认可,各大医药企业纷纷开始加紧信息化改造,提高信息管理与网上贸易水平,医药电子商务及其相关研究内容日益广泛。包括:可行性分析、现状分析、模式分析、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管理、供应链管理、医药现代化物流,其中信息化建设专指医药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信息化管理是指企业内部信息化改造、管理软件的应用与维护、信息化管理的方式方法等。

研究意义、目的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企业生存的.经济环境,使大多数企业不得不选择电子商务。因而摆在企业面前的问题就是何时选择电子商务,如何选择电子商务,以及选择电子商务后又该怎样做。这就需要对电子商务的企业战略问题进行研究。

有些人认为互联网使战略消失,但事实是,大多数失败的电子商务企业在开展电子商务时,都很盲目,都没有做过成熟的企业战略研究。迈克尔·波特在总结了电子商务企业的失败案例后明确指出,互联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战略。许多企业对于自己开展电子商务如何取得竞争优势和保持竞争优势缺乏战略管理理论的指导。这些企业并没有自己的理念,往往只是带着更好的技术和剽窃的思想,就宣布迈出了创新的一步。其实,创新的只是技术,而这对电子商务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电子商务企业的战略问题,迈克尔·波特在电子商务企业遭到重创后曾在《哈佛商业评论》撰文做了详细的论述。那篇文章是电子商务企业的管理类研究的重要著作,获得了当年该刊优秀文章奖的第一名。波特认为,电子商务企业的战略管理不仅不过时,而且更为重要,必不可少,因为互联网使得竞争更加激烈,企业更需要通过战略来区分出来。波特从战略角度批评了一些电子商务企业在经营时的盲目和战略的混乱,认为战略的缺乏是导致这些企业失败的根本原因。对于某些行业或传统公司而言,互联网也许是毁灭性的。它使得某些行业竞争优势最重要的资源无效。相反,在许多情况下,特别是对电子商务企业来说,它恰恰能使这些资源变得更为重要。而当所有的公司都利用互联网技术时,互联网本身也趋于中性化,成为了竞争优势的一种资源。持久的竞争优势,来自于诸如独一无二的产品和强大的个人服务和个人关系之类的传统优势。互联网技术通过在更独特化的系统中,将公司所有业务整合在一起,从而增强这些优势,但它并不能替代这些优势。

最终,能将互联网和传统竞争优势及竞争方式整合起来的战略,在许多行业中将胜出。从需求方面讲,客户需要渠道、配送及与公司打交道方式等方面的选择;从供给方面讲,如果生产和采购使用互联网和传统方法相结合的方式,那么其效率会大大提高。

对于电子商务企业而言,他们必须首先追求自己的差异化,而不是互相模仿或仿效,他们必须从仅仅聚焦于价格中脱离出来,聚焦于产品选择、产品设计、服务,形象和其他能使企业差异化的领域。电子商务企业同样也能实现互联网与传统方法的联姻。可以通过创造自己独特的方式取得成功,通过屯重兵于能真正展示互联网与传统方法之间权衡的细分市场,取得成功。

硕士开题报告范例 第41篇

(一)学位课程审核。在研究生课程(专业课程除外)学习完成后,导师及研究生管理部门应对其课程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培养方案中全部课程成绩合格后才能进行开题报告。

(二)撰写合格的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在进行开题之前,研究生必须撰写一份内容充实、思路清晰的高质量文献综述,并在此基础上立题,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课题研究目的,其理论与实际意义,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2)课题研究生的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技术路线;(3)完成课题的条件;(4)研究进度、具体安排及预期结果等。研究生提交开题报告后,应交由导师认真审核,并准备好有关的参考文献和作为开题依据的各种理论分析或预实验实验数据。

(三)填写开题报告申请表。做好以上工作后,研究生应向导师及所在二级单位研究生主管部门提出申请,以便安排开题报告的具体时间、地点,并将审批后的申请表及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一份报送学校研究生处培养科备案,领取研究生开题报告评议表。

(四)博士研究生开题报告会应向全校公开进行,接受质疑,并由博士生导师、学位委员会成员、分委会成员及校外专家组成的开题报告3~5人考评小组对博士生的论文开题报告进行全面评议,分别对选题依据、创新性、选题难度、可行性、研究工作方案的合理性,科研工作时间安排的.合理性,经费支持及研究生的口头报告等方面进行评议及打分,加权后得分及格,方可正式开题。不符合要求者必须重新开题。若评议为科研能力差,缺乏培养前途的博士生,不能进入论文阶段,改为对其进行中期筛选。硕士研究生可在二级学院内完成。

(五)开题报告评议表是研究生开题工作,及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得以确定的的重要凭证。该表应现场填写,在给出相应评审意见后,考评专家须当场签字,并送交研究生处学位办备案。导师及研究生个人复印留底保存。

(六)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医学科学硕士学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哲学硕士学位及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按上述程序进行。

硕士开题报告范例 第42篇

一、国外研究现状

在物流发展的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控制研究经历了:了解物流成本实际状况、物流成本实际核算、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收益评估、物流盈亏分析等五个阶段。虽然很多物流企业开始分析其物流体系,但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分析是根据经验和直觉进行的,分析过程中很少使用分析模型或工具。虽然西方学术界开发了许多有效的分析模型、工具和决策支持系统,论述这些工具、模型和决策支持系统的著作也很少,但是工业界还未真正了解和应用这些技术,因而目前部分企业物流成本控制达到第四个阶段,而多数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还都处于第三阶段,还没有达到第四、第五阶段。虽然现在对物流成本构成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但是由于许多会计核算方法不健全成为解决物流成本的障碍,现在对物流过程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控制仍然存在困难。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现代物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迎来了物流业的春天。近十年来国家经济持续稳定的高速增长、电子商务的兴起、加入世贸组织等等,为我国物流业激起一个又一个的浪潮。目前由于政策环境与经济环境的改善,企业改革日益深化,为物流企业发展建立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与微观基础,物流事业的发展形势越来越好。

然而对于物流成本控制而言,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大多还处于了解物流成本实际状况的阶段,即对物流活动的重要性认知的阶段,只有少部分企业达到了物流成本核算,即了解并解决物流活动中存在问题的阶段(但核算水平很低,了解和解决问题的层次也不深),物流部门远远落后于生产部门,物流成本管理也远远落后于生产管理。对物流成本核算的相关理论和实务探讨非常薄弱,对物流成本的计算没有明确规定,对物流成本的计算方法的研究大多是基于日本的

三、选题背景与意义

随着人们物流管理意识的增强,降低物流成本已经成为物流管理的首要任务。无论采取什么样的物流技术与管理模式,最终的目的都不在与这种模式与技术本身,而是要通过物流系统的整体优化,在保证一定的物流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实现物流成本的降低。可以说,整个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追求物流成本降低的过程。

同时伴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加强,企业面对变化无常、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以及顾客需求多样化、个性化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其传统的、机械的采购、生产、物流模式己经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企业必须快速把握市场的真实需求,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采购供应周期、生产加工周期、流通配送周期,全面降低企业作业链过程的成本,才能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在传统的企业成本管理模式下,企业往往过于强调通过产量的扩大来降低单位产品所分摊的固定成本,通过采用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等措施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获得预期的利润。但是,随着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单纯通过扩大产量来形成规模经济而不考虑市场对产品接受程度和竞争对手的策略的做法,己经被证明是行不通的,通过改进产品的设计和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浪费来降低成本的手段所能起的作用和降低成本的空间也越来越小。因此,人们意识到,为保持企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必须为企业寻找新的利润源泉。

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在企业物资的流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并不会增加顾客的价值,并且企业物流活动所发生的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例较大。由此引发了学术界对企业物流的研究,同时,实务界也在积极地研究如何规划和实施本企业的物流战略。另一方面,各国政府为搞活本国的经济,通过“大流通促进大生产”,希望对本国基础建设的投资来带动国家的经济发展,也迫切需要研究如何发展物流战略。通过几十年研究的积累,物流学界对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认识,形成了“第三利润源”、“物流冰山”、“效益背反”等理论。国内企业一般没有单独对物流成本进行核算,往往都是和企业其它成本一同核算,没有单独设立核算项目。即使有些企业将物流成本划分出来进行单独核算也往往应用比较传统的分步法或品种法等,导致物流成本核算的严重失真。

对于恩希爱这个外资企业,虽然在日本的市场已经完全打开,但对于中国这个陌生市场,要打开这个市场就必须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由于长期以来企业重生产和销售,轻流通,导致企业的物流成本偏高。目前,我国生产企业生产中直接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不到10%,而物流费用达到了40%。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物流成本的降低比销售额的提高更容易。这意味着在激烈的竞争中谁降低了物流费用,谁就降低了成本,谁就会在竞争中取胜。

从分析物流成本入手,进行物流成本管理,改善企业物流,具有重要的意义。物流成本计算是物流成本管理的基础,但在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下,难以按照物流成本的内涵完整地计算出物流成本,而且按照传统成本法分摊出来的物流成本,也不能满足物流管理的需要。这种状况不仅打击企业进行物流成本计算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由于缺乏物流成本这一基础数据,影响了企业物流管理、物流系统再造等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从而制约了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和企业竞争力的加强。

因此,开展企业物流成本计算研究,确定其成本构成,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和提升企业竞争力。

四、研究目的与内容

传统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或是以一定比例和标准从总成本中抽取,或只是部分的记录、核算物流成本,无法准确的计算企业物流真实成本。本文在借鉴、分析现有物流成本及其计算的`相关理论基础上,对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的构成进行深入剖析,并在揭示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后,试图在不改变现行财务制度的条件下,为企业提供适合自己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以便激励企业进行物流成本核算,实施物流成本管理,从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

(1)物流成本的概念、企业物流成本的影响因素与特征和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现状;

(2)企业物流成本分类及物流成本的构成和物流成本的核算范围;

(3)物流成本核算的方法和几种方法之间的差异和比较;

(4)用会计和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恩希爱有限公司的物流成本分析。

硕士开题报告范例 第43篇

边塞诗作为一种诗歌流派,其起源和发展可谓源渊流长。“边塞”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史记·三王世家》:“大司马去病昧死再拜上书皇帝陛下:陛下过听,使臣去病侍罪行间。宜专边塞之思虑,暴骸中野无以报。”边塞诗作为诗学国度中重要的一员,以其独特的思想内容、文体形式、表现方法、语言等丰富着古代诗学。中国古代频发的战争,不仅与人们的现实生活休憩相关,而且由此所产生的边塞诗也是诗人抱国壮志与立功边疆情怀的体现,因而,与其他的诗歌派别相比,往往会有不同的情感内涵孕育其中。另外,边塞诗本身的纪事性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尤其是战争状况与民族交流史况,因而也具有极重要的史料价值。

边塞文学的研究尤其是边塞诗学的研究历来颇受关注,但是对与边塞诗相关的其他诸方面研究却稍嫌薄弱。本文以唐代这个诗学发展繁盛,诗艺精湛的朝代为背景,根据分析研究唐代几个诗期内具有代表性的边塞诗人的入幕经历及其边塞诗作,重点研究唐代的幕府制度对边塞诗人及其诗作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这些代表性诗人的边塞诗作及其入幕原因,以期揭示幕府与边塞诗二者之间的独特关系及边塞诗作特有的韵味!希望此论文能够充实边塞诗的研究,但因才力有限,不足之处还望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硕士开题报告范例 第44篇

第一条论文选题要求

论文题目的选择可在研究生充分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并经导师同意后确定;或在导师充分了解研究生情况的基础上,首先由导师提出,征求研究生的意见后确定。具体要求如下:

1.选题应遵循学科发展现状、学科理论前沿、学科争鸣热点、学科发展趋势,在学术方面具有创新性,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

2.选题应密切结合实际,力求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一些急需解决的科学技术难点和现实问题,并尽量结合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争取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选题应立足于学校现有的资源和条件,结合导师的专长和研究生本人的基础进行。

4.论文题目大小适宜,在时间安排上留有余地,确保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5.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教育硕士选题应来源于中小学教育教学与管理实际和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强的应用价值。

第二条开题报告内容

1.选题来源。研究生选题可来自国家级科研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校级课题或自选课题。

2.选题依据。

(1)研究背景及意义:对所确定题目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应用价值和可能达到的水平,给予充分的阐述;

(2)国内外现状分析:充分分析本研究领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着重说明该选题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本人对开展此课题研究工作的设想,不少于2000字。

3.研究方案。

(1)研究目标、研究主要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或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和可行性分析;

(3)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

(4)研究特色和创新性分析;

(5)预期的论文进展和成果。

4.主要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数量不少于3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5篇。

第三条开题报告程序

1.以学科方向为单位,由相关方向副高级职称以上教师组成3至5人的开题报告专家评议小组;

2.开题报告会必须在学院(部、所)进行,院长主持开题报告会,在召开开题报告会之前,应张贴海报公布开题报告的时间、地点等,并邀请本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参加;

3.研究生填写开题报告,封面用宋体三号字加粗、内容宋体小四号字、倍间距,A4纸双面打印,左侧装订,并将开题报告于开题报告会一周前送交开题报告评议组成员,经导师同意后方可进行开题;

4.召开开题报告会,由研究生阐述选题来源、选题依据、提出研究的初步研究方案,再有指导教师做必要的补充说明,最后由评议组成员进行讨论、审核。审核标准为:

(1)论文选题很有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2)文献调研广泛,了解本领域国内外学术动态;

(3)开题报告内容充实、结构合理,书写规范;

(4)研究生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较强,具备论文撰写能力。

5.开题报告结果分为合格和不合格。依据审核标准对选题适当、论据充分应批准论文开题;对存在明显问题的,不批准论文开题,限期修改补充,并要求3个月内完成重做开题报告;若再次开题不能通过,则推迟论文答辩时间,随同下届毕业生按相关程序申请学位。

6.开题报告通过后二日内,研究生将开题报告纸质版一式三份与电子版送交研究生秘书,再由研究生秘书统一报送研究生部审核,审核完成后由研究生本人、培养单位、研究生部各存一份。

第四条其它

1.未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硕士学位论文开题的,不允许参加当年度论文答辩,随同下届毕业生按相关程序申请学位。

2.开题报告更改。开题报告通过后,一般不得随意更改开题报告主要研究内容,确有特殊情况需要更改者,开题后三个月内研究生本人可提出书面申请说明理由,导师、学院(部、所)签署意见,经研究生部批准,方可更改研究主要内容,但必须按上述开题报告程序重新做开题报告,填写开题报告并报研究生部备案。私自更改导致学位论文最终研究主要内容与研究生部备案开题报告主要内容不符者,一经发现,推迟论文答辩时间,随同下届毕业生按相关程序申请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