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粮食落实情况报告(优选6篇)

时间:2025-05-28 12:09:18 admin 今日美文

节约粮食落实情况报告 第1篇

加大机关食堂就餐监督检查力度,由县发展改革局会同市场_等部门对全县机关食堂开展评估抽查,对发现的餐饮浪费现象进行通报曝光,并对相关责任单位及责任人进行批评教育,以此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同时,将“开展节俭养德、文明餐桌行动、加强勤俭节约教育、建设节约型单位”纳入县级文明单位的创建测评体系,在开展创建测评中,要求创建单位积极践行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2023年,累计抽查10家单位食堂,其中县直机关单位食堂4个,县事业(企业)单位食堂3个,乡镇(街道办,度假区)食堂3个。

节约粮食落实情况报告 第2篇

积极通过“世界粮食日、中国爱粮日、粮食质量安全宣传日、全国生态日、节能宣传周”等活动,面向广大消费者、食品从业者的宣传活动。通过电视台、广播、网站、“两微一端”等平台和现场集中宣传活动等多方式多渠道多领域开展宣传教育,全力营造正面积极的舆论氛围。广泛开展“文明餐桌”专项整治行动,积极倡导各类宾馆酒店、餐饮店、旅游景区利用LED显示屏和其他宣传品,广泛开展“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公筷公勺”“节约粮食、拒绝浪费”“按需点餐”等文明用餐宣传。大力倡导节约用餐、适量点餐、合理消费、剩菜打包的“光盘行动”,形成“节约粮食、文明用餐”的良好风气。持续开展制止餐饮浪费进饭店、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平台“五进”活动,多部门联合举办“文明餐桌从我做起”“公筷行动”“光盘行动”等系列主题宣传活动,发放《“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大力开展光盘行动倡议书》5000余份,宣传小礼品500余份,印发台牌海报等7万余张。

下一步,我县将坚持把“厉行粮食节约、反对食品浪费”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按照国家、省市食品浪费调查评估工作整体安排,开展全县食品浪费抽样调查,完善粮食损失浪费监测评估体系,持续推进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约减损。加强执法监督,推动反食品浪费工作在全社会各领域落地落实。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方式,大力宣传食品安全和科普知识,倡导爱粮节粮、健康消费的社会风尚。

节约粮食落实情况报告 第3篇

做好粮食企业仓储设施节约减损,实施绿色仓储提升行动,持续改进粮食仓储设施条件,宣传推广气调、低温准低温储粮、环流熏蒸、粮情检测等储粮技术,积极推进粮库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县粮油储备中心库项目万吨绿色仓容新建粮库建设进度。深入推进粮食购销领域监管信息化建设和等级粮库评定工作,加快推进老旧库点撤并及淘汰力度,实现地方储备粮信息化数据全覆盖,数据、视频质量均达到A级。做好全县粮食储存环节损失损耗调查工作。

节约粮食落实情况报告 第4篇

以餐饮服务经营者为重点对象,开展反食品浪费检查行动,督促餐饮服务单位落实主体责任,主动告知消费者适量点餐、适量取餐,不得诱导、误导消费者超量点餐。指导企业认真贯彻落实《_反食品浪费法》相关规定,制定具体措施配合法律法规宣传和实施。2023年,全县共检查餐饮服务单位17103家次,发现存在餐饮浪费行为的餐饮服务经营者19家次,整改问题19个。共立案查处餐饮浪费类案件19宗,公布典型案例6宗,起到强大的震慑作用和社会效果。

节约粮食落实情况报告 第5篇

我区各部门积极开展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群众性宣传活动,全面推动反食品浪费工作进餐饮经营单位、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

一是进餐饮经营单位和企业。利用LED电子屏宣传标语400多条,发放宣传资料2000多份,海报5000多份,文明餐桌台卡5000多份;共有餐饮企业代表50余人参与了制止餐饮浪费承诺签名活动;在各类媒体发布宣传报道、消费提示等共计19篇;举办制止餐饮浪费培训班15场次,培训人数500人次。餐饮服务提供者运用广西餐安App培训覆盖率86%。同时,利用日常监督检查,开展爱粮节粮知识宣传教育,切实提高节约粮食意识。

二是进机关。开展“光盘行动”等爱粮节粮活动,利用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反食品浪费,提高机关干部职工反食品浪费意识。同时,经常性征求干部职工意见,提升菜品质量,及时调整不畅销菜品减少浪费。

三是进学校。在学校开展_光盘_行动和“文明餐桌”行动,利用广播、微信公众号、电子滚动屏、公告栏、黑板报、提示牌、橱窗、主题班会、手抄报、征文比赛等多种途径开展节粮教育宣传,在食堂张贴温馨提示语,以及发放倡议书等活动,共在学校327家播放了《制止餐饮浪费,青年在行动》视频,观看人数约20万余人次,将节约粮食教育纳入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营造珍惜粮食、杜绝浪费的浓厚氛围,增强爱惜粮食的自觉性。

四是进社区。利用粮食科技周、世界粮食日和粮食安全宣传周、食品安全宣传周等宣传活动,我区积极到社区开展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群众性宣传活动。

五是进乡村、进家庭。全区各级干部开展帮扶活动同时,积极开展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宣传活动。同时,家庭教育宣传周、廉洁家风故事分享会、“书香飘万家 阅启新征程”主题亲子阅读活动,开展爱粮节粮宣传,倡导节约用餐行为,引导广大家庭成员树立爱粮节粮意识,努力营造“文明用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社会氛围。结合“儿童之家”暑假志愿服务活动,开展4场“大手拉小手 节粮一起走”活动,通过绘本解读+互动交流,学习背诵古诗《悯农》,带领家长及儿童朗诵《爱惜粮食》倡议书,让孩子们在生活中要养成要珍惜粮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进一步增强了家长及儿童爱惜粮食的意识。

六是线上宣教。我区利用港北区政府门户网站和“港北宣传”等微信公众号积极宣传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知识,进一步加强学习教育。

(四)严格执法监督,制止食品浪费。加强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反食品浪费情况监督检查,对公务接待、商务宴请、婚宴、满月宴、寿宴等餐饮接待单位实行重点监管,要求主动对消费者进行防止食品浪费提示提醒,在醒目位置张贴或摆放反食品浪费标识,或者由服务人员提示说明,引导消费按需适量点餐,将防止食品浪费理念纳入菜单。共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6000余家,责令整改18家,警告18家,已完成整改18家。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国有粮食企业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滞后。我区国有粮食企业大部分仓库是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瓦房仓,这类仓仓容小、技术等级低、老化严重、维修维护成本高,难以满足现代粮食仓储需要,粮食损耗也比现代标准平方仓大。

(二)餐饮企业经营压力大。餐饮企业房租贵、外卖平台佣金过高,成本大,致使商家想方设法增加销量,推出大份、满减折扣、外卖红包等多种促销活动,点得越多越便宜,致使不少消费者明知道已超出自己的食量但会为了凑满减、用红包而“强行加单”。

(三)消费者认知存在误区,诱导粮食过度加工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提高,在选购大米时多选择外观完整、洁白晶亮,口感细软的精米,就算精米价格较高,也不选择色泽暗淡,口感粗糙的原米,从而导致精米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大部分粮食加工企业为迎合市场对精米的需求,纷纷以“精、细、白”作为加工标准,对粮食进行过度加工。

(四)食品生产经营者、消费者节约意识仍较为淡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食品生产经营者、消费者爱粮节粮的意识比较单薄,觉得浪费一点无关紧要,并且顾客请客时有时为了有面子超量点单。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持续推进全链条节粮减损。进一步推广机械化种植收割先进技术应用,普及机收减损知识培训,减少粮食生产收割过程中的粮食损失。加大国有粮食企业仓库维修改造力度,积极推广绿色储粮技术应用,减少储存环节粮食损失。积极引导粮食加工企业加强技改和适度加工,杜绝过度加工导致浪费粮食。引导饲料企业建立多元化饲料配方结构,减少粮食流入饲料用粮。持续推广散粮运输专用工具,推广“四散”技术,减少粮食运输环节损耗。全面加强粮食生产、储存、运输环节粮食损失损耗调查评估。

(二)持续制止餐饮食品浪费。切实加强餐饮行业管理,坚决制止餐饮浪费。持续开展治理餐饮浪费问题专项治理,加大整治外卖点餐浪费,坚决制止餐饮浪费问题,从而推动餐饮行业自律。持续开展反餐饮浪费政策效果评估,促进食品合理利用。

(三)持续加强机关单位餐饮节约。持续推进机关单位反食品浪费,加强公务接待、会议、培训等公务活动用餐管理。持续开展学校餐饮节约行动,加强学校食堂餐饮服务管理。强化国有企业反食品浪费,坚决遏制食品浪费问题。

(四)持续加强爱粮节粮宣传教育。充分利用世界粮食日和粮食安全宣传周、食品安全宣传周等一系列宣传活动以及港北区政府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体手段,进一步宣传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等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推进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宣传教育进机关、社区、学校、企业、乡村、家庭等,进一步强化群众反食品浪费意识,推动全社会树立爱粮节粮的文明新风尚。

持续加强反食品浪费日常监管建立部门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等相结合的监管体系,综合运用自查、抽查、核查等方式,持续开展常态化监管。依据《_反食品浪费法》,重点加强食品生产经营者、星级饭店、A级景区和旅行社反食品浪费日常监管检查,强化依法管粮节粮。将反食品浪费作为重要内容列入旅游餐饮业、住宿业和景区管理中,持续推动行业自律规范。

港北区发展和改革局

2023年12月25日

节约粮食落实情况报告 第6篇

我县各校(园)以“尚俭崇信尽责 同心共护食品安全”主题积极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教育活动。2023年,开展专题讲座进校园活动15次,相关宣传教育活动380场次。通过开展以反对食品浪费为主题的学习会、主题党日、主题班(团、队)会、健康饮食科普讲座等活动,引导师生深刻认识粮食安全重要性,树立危机意识,弘扬节俭风尚,从思想上自觉养成节约光荣的好意识,从行动上自觉养成摒弃浪费的好习惯。同时,进一步加强学校食堂餐饮服务管理,对制止餐饮浪费工作开展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监督指导,逐步建立起部门监管、行业自律、师生监督等多位一体的监管体系,进一步强化监督力度,促进良好行为习惯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