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创新方案案例范文 第1篇
1、性质:大学生厨房是一种面向全体大学生出租厨房的一种服务性项目。
2、设备设施:大学生厨房以单元制形式存在,一个单元有一个厨房和一个餐厅。一个厨房中有四个灶台,四套炊具和燃气灶,和一个砧板台,多套切菜工具,和一个橱柜,里面碗具、油盐等调料一应俱全,配备自来水龙头和多只篮、桶等洗菜工具,和几个油烟机;餐厅里有大小桌子五、六张,电风扇,饮水机,电冰箱,消毒柜,电饭煲,时时提供热饭。
3、项目服务内容:大学生们只要提着自己喜欢的菜来到大学生厨房来,根据时间或者规模交付一定的租金就可以到指定的灶台上去烹饪了,一个厨房四个灶台、可以同时烹饪。在一个中餐或晚餐时间内,一个灶台又可连续地让几组同学烹饪。这样一个单元的厨房:中餐时间(11:00-2:00)之间大概可以烹饪28(4个灶台_7组/灶台)组同学。同学们可以在这里吃完再走,也可以带出去吃,一切自便。
我们大学生厨房还搭配有一个大冰箱,若是一个常客,且有吃不完的菜,或需要存储的剩菜我们将替他们存储,只需将它们密封好后放入一封闭的篮子,然后写上姓名或其他标记,放入冰箱即可,但因考虑到用电情况和冰箱空间问题,若存放的时间超过一天则支付2元/天的寄存金。
4、项目目的:大学生厨房的产生是我组深刻了解到很多大学生们抱怨食堂的饭菜天天一个样,味道不可口,没有一点新意,还有部分学生又觉得在外餐馆的饭菜,卫生状况不好,嫌油不多,而且价格不低。在只有两种选择的情况下,除了抱怨,只有抱怨,所以我们想到了大学生厨房这个既对大学生的口味,又锻炼大学生自己动手能力的厨房。
5、大学生厨房室内的装饰:可由学生来创造设计,设计核心为自由舒适,绿色环保。主要体现简单美。大学生自己种的花草,手工剪贴画,废物利用等些有创意的设计都可用来装饰大学生厨房。
产品创新方案案例范文 第2篇
关键词:产品创新 市场拉动战略 技术驱动战略
在企业产品创新中,有两种战略形式可供企业选择:即产品创新的市场拉动战略和产品创新的技术驱动战略。这两种战略形式的出发点看似绝然不同,实际上企业完全可以采取一定的方法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企业开发出的新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
产品创新的市场拉动战略
产品创新市场拉动战略认为:企业应该了解当前顾客的需要,按照当前顾客的需要来设计和开发产品,即产品创新活动应完全以当前市场上的顾客需求为准绳,设计和开发当前顾客实际需要的产品。为达到此目的,企业新产品开发部门应通过市场调查和研究深刻认识和了解顾客的当前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技术创新来设计和开发出新产品来满足顾客的当前需求。理想的产品创新市场拉动战略会产生一个已经准备前来购买的顾客群,剩下的事情就是如何使顾客方便地买到该产品。
产品创新市场拉动战略的逻辑是“需求中心论”。“需求中心论”来源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主流经济学的凯恩斯定律(keynes law of market)。与上世纪初著名的萨伊定律(say’s law of market)供给自己创造了自己的需求完全相反,该定律认为需求会自动创造自己的供给。就企业的产品创新战略来说,“需求中心论”内涵在于:产品创新的关键是顾客的需求分析,如果新产品完全是按当前顾客的需求设计和开发,新产品投入市场后就会自动创造出一种属于自己的顾客群。简而言之,按照“需求中心论”的思想,企业产品创新的市场拉动战略的逻辑就是“市场变,我也变,我变随着市场变”。
大多数学者发现,企业产品创新的市场拉动战略与企业业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Narver and Slater(1990)以一家美国公司的113个战略事业单位为样本,采用MKTOR量表来度量企业产品创新的市场拉动性,证实产品创新的市场拉动性与资本回报率之间呈现正相关;Jaworski and Kohli(1993)则以美国的102家公司的222个战略业务单位为样本,采用MARKOR量表来度量产品创新的市场拉动性,其结果也是市场拉动性与整体绩效之间成正相关关系。此后,Deshpande(1993)、Pelham and Wilson(1997)、Laughlin(2002)、KARA、Kaynaka and Karab(2004)等学者分别以美国、日本和加拿大等国家的企业为样本,一次又一次证实:企业产品创新的市场拉动性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
在研究产品创新的市场拉动性与企业绩效的直接关系的同时,许多学者就市场拉动性与企业绩效之间是否存在中介变量的问题也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多数学者认为:产品创新的市场拉动性可以促进企业增强创新努力,加快产品创新速度,提高顾客满意度,提升企业的效能,进而影响到企业的业绩。在市场拉动性与企业业绩关系的逻辑链条中关键核心是创新。Han、Kim and Srivastava(1998)和Baker and Sinkula(1999)更是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市场拉动性—产品创新—企业绩效这一连锁关系的存在。
产品创新的技术驱动战略
产品创新技术驱动战略认为:企业不能只是一味地去迎合当前市场上顾客的需求。在很多情况下,顾客是缺乏远见的,对自己未来需要什么产品,顾客本人也是不太清楚。即使顾客认识到未来的需求趋势,但市场需求由一种趋势到现实也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利用新技术来主动进行产品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对市场需求进行积极引导。换句话说,通过技术创新人为的生产出一种“需要”,主动地创造出一个市场。
产品创新技术驱动战略的逻辑是“技术推进论”。而“技术推进论”来源于凡纳瓦布什(Fanwala bush)的技术推进思想。凡纳瓦布什认为:只要企业产品创新中所涉及到的特定技术具备一定的实用价值和科技含量,以该技术为基础的创新产品一旦投放到市场中,便会在市场上产生一定的商业价值。如果说企业产品创新的市场拉动战略是“市场变,我也变,我变随着市场变”的话,那么,企业产品创新的技术驱动战略就是“市场不变我也变,我变引领着市场变。”
著名战略管理学家彼得圣吉(Senge 1990)和哈默(Hamel 1994)先后指出,产品创新的市场拉动战略由于对当前顾客需求的强烈关注,企业往往被动地被顾客牵着鼻子走,从而不得不将精力放在当前的产品和当前的顾客上。营销学教授鲍森(Paulson 1996)也指出,产品创新的市场拉动战略将直接导致企业的近视行为,许多管理上非常好的公司之所以在产品创新上落后,主要是因为他们太听信于顾客,把大量精力集中在顾客想要的产品上。
上述观点也印证了格雷厄尔和威尔斯(Glazer Weiss 1993)所做的一项实证研究:在快速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产品创新的市场拉动战略与企业的业绩呈现出负相关。他举例说:“宝洁(P&G)公司目前的挑战源于它对当前顾客需求过于细腻的观察与研究,以致在产品创新上走的太慢”。日本的索尼公司是产品创新的技术驱动战略的实践者,索尼的创始人盛田昭夫(Akio morita)曾毫不掩饰地说:“我们不应只是满足市场,而应是积极创造市场。”索尼的典型口号是“科技创造需求。”还有英特尔公司、惠普公司、IBM公司也是产品创新技术驱动战略的实践者。
产品创新的市场拉动与技术驱动战略融合
市场拉动战略与技术驱动战略并不是企业产品创新战略的绝对二分法。企业在产品创新上完全可以采取一定的方式使这两种战略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企业产品创新的效果。著名的营销学家美国西北大学的菲利普科特勒2000年与库玛等人发表的《从市场驱动到驱动市场》一文中表达了同样的含义:“企业产品创新应源于市场,但企业绝对不应成为市场的奴隶。”
本文认为,企业产品创新的方法就是试图使市场拉动战略和技术驱动战略得到有机融合。
(一) 进行前卫用户研究
前卫用户研究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埃里克冯希波尔(Eric Von Hippel 1998)首先开发的一种新产品创新方法。前卫用户是具有以下特征的用户:他们提出强烈的需求,而且在不久的将来这种需求就会在市场普遍出现;前卫用户不愿企业慢慢开发,他们经常要求企业提前开发新产品;前卫用户不同于新产品的早期采用者即最初购买创新产品的人,前卫用户面对的是市场上不存在的产品需求。例如飞利浦个人护理产品分公司为其剃须刀产品选择的“前卫用户”是:他必须对任何剃须的不适感特别敏锐,比如他必须具有柔嫩的皮肤;它应该能代表后来相对满意的客户群体;它应该对剃须刀具有专门的辨别能力,并擅长表述其感觉。
对于任何产品几乎总存在一些比其他人更早地感受到需求的个人,这种需求在几年后同用户最紧密相关。同产品创新相关的大量需求信息存在于前卫用户中,而这种需求信息总是半隐半现。企业产品创新部门通过和前卫用户密切接触,可以提早几年的时间就把握住顾客的这种需求。这提早几年的时间完全可以给企业的新产品创新部门以充足的时间来进行该产品相关的技术研究与开发,使企业的创新产品既符合技术发展的长期趋势,又可提高创新产品与市场需求的耦合程度。在通讯领域中几项成功的前卫用户研究已经确证了前卫用户研究在企业产品创新中的有用性。
(二) 实施产品概念测试
产品概念测试就是将企业初步设定好的一个产品概念或几个可以替代的产品概念展示在一群特定的目标顾客面前,以便获得目标顾客对它的反映。在进行产品概念测试时,通常用文字来表达或用图片来描述产品概念。按照摩尔(Moore 1993)的说法:企业的技术人员一般很难预测顾客对创新产品的市场反应。产品概念测试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理想方法,该方法是从市场中抽出足量的参入对象做样本对产品概念进行检测,以便及早发现一些在技术上看似不错的产品创意,能否在潜在市场上取得商业成功。
一个完整的产品概念由三部分组成:顾客观点即顾客从自身的角度对新产品提出有关要求,比如产品式样、产品包装、产品规格、产品颜色、产品价格等;利益点即说明新产品能为目标顾客提供哪些具体的好处,比如便利性、节时性、安全性、耐用性、适用性等;支持点即解释企业怎样从技术上解决顾客观点中所提出的相关问题,比如技术可行性、技术路径、技术参数等。通过这三个方面的测试,企业就可以把产品创新的市场拉动和技术推动战略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既保证了新产品的技术先进性又保证了新产品的市场可接受性。
(三) 采用产品联合分析
产品联合分析(Product Conjoint Analysis)就是假定创新的产品具有某些特征,并按此特征对产品进行模拟,然后让顾客根据自己的喜好对这些虚拟产品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每一特征以及特征水平的重要程度做出量化评价。正如托尔和哈肯斯(Tull&Hawkins 1987)所说:“联合分析假定分析的产品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特征所组成的;消费者的抉择过程是理性地考虑这些特征而进行的。”通过联合分析产品创新人员不仅可以知道哪些属性增加了创新产品的价值,而且还可以知道这些属性必须达到何种绩效。
产品联合分析通常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确定产品特征与特征水平,这些特征与特征水平必须是显著影响顾客购买意向;二是产品模拟,联合分析将产品的所有特征与特征水平通盘考虑,并采用正交设计的方法将这些特征与特征水平进行组合,生成一系列虚拟产品;三是受访者评价,通过打分、排序等方法调查受访者对虚拟产品的喜好、购买的可能性;四是计算特征效用,从收集的信息中分离出消费者对每一特征以及特征水平的偏好值,这些偏好值也就是此特征的“效用”;五是市场预测,利用效用值来预测消费者将如何在不同产品中进行选择,从而决定产品创新的技术方案。通过上述方法,企业产品创新的技术方案就完全建立在市场需求基础上。
(四) 利用质量功能展开图
产品创新方案案例范文 第3篇
一、市场分析:
在我校发行的有关英语学习的报纸和杂志有21世纪报、英语周报、英语辅导报、疯狂英语等七种,竞争异常激烈,目前我又了解到学习报的英语版正在大量进入我校市场。据了解他们的销售模式只是单纯的在大学校园宿舍进行推销,但覆盖面不广,往往是各据一方。但后期报纸或杂志的发送成了最大的问题,往往出现发送报纸或杂志不及时,或报纸积压的问题,没有给学生留下好的印象。这对于刚进入我校市场的新东方英语是一个不错的有利条件。
二、推销对象分析:
推销对象:西北工业大学__级本科新生
对象总人数:预计本科新生在3600人左右
对象需求分析:
(1)对于刚踏入象牙塔里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心中早已经有了自己的英语学习目标,考过英语四六级,然后像更高的目标奋斗。
(2)在我校,由于新生进校十天左右会有一个英语分班测试,对于远离考试几个月的学生来说会比较重视此次考试。然而事先不知情的他们很少有人会带上以前的课本或者资料,因此这也是新东方英语推销的有利切入点。
(3)现在英语四六级的试题改革,对当代大学生英语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提高英语成绩的有效方法也是最基础的方法就是扩大词汇量。寻找一份有效地能帮助自己扩大词汇量并提高自己英语整体能力的资料是许多刚进校的学生想知道的,同时考过英语四级也成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目标。
三、推销市场实地与人员:
(1)推销市场实地分析:西北工业大学地域广阔,宿舍分布较为集中。
(2)推销人员:为了进行较好的市场宣传与推销,推销人员应遍布学校新生各个宿舍区,这样才能做到有利的宣传与推销,在第一时间抢占校内较多市场,同时为以后报纸的配送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同时考虑到男生进入女生宿舍不方便,推销人员应有一定的男女比例,通过这些建立有利的地理优势!
(3)鉴于对市场实地的分析,估计总共需要40人左右的推销员分布在校园各个新生宿舍进行宣传与推销,至于后期发送杂志大概需要5人。
四、宣传与推销:
宣传主题:读新东方英语,做未来的主人!
推销宗旨:诚实守信,服务至上,让顾客满意!
前期准备:
(1)人员招募:考虑到前期推销地艰难性,我将招募比较有责任心地、想做地并且想执着地干下去地同学和朋友,特别是以前有过推销经验地同学和朋友优先。同时也要考虑到人员地域地分布和性别比列,将招募地人员分为5个小团队,其中一个小团队为女生,并选择能力较强地人为队长。
(2)人员培训及经验交流:作为推销团队,就应该有团队精神,同心协力将推销地事情做好。团队精神地培养需要团队成员更多地相处和彼此地了解。为了获得更好地推销成果,掌握一定地推销技巧是不可少地。虽然个人地智慧或者经验是有限地,但积水成河,聚沙成塔,团结地力量是无穷无尽地,要求我们能够广泛地汲取经验并互相交流。除此之外,更要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多学习有关推销地技巧。
五、推销准备工作:
(1)提前两天到校,制定推销详细规划步骤。
(2)协调组织成员,鼓舞士气!
六、宣传推销阶段:
(1)定点宣传:新生入学阶段,在宿舍的主要路口设接待点。为新生及其家长提供免费饮水并制作相应的宣传版进行平面宣传。同时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适量地提供免费报纸。
(2)宣传与推销:新生入学的时段到新生宿舍进行宣传推销。
(3)抓住老乡会的时机,帮忙新生了解大学生活及英语学习,为新生对大学的诸多困惑进行解答,同时对英语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进行讲解,借助推销我们的报纸。
产品创新方案案例范文 第4篇
保险产品方案
作为一个专业人士,我将为您介绍一些关于保险产品方案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面临各种不可预测的风险,而保险产品方案可以帮助我们应对这些风险并提供安全保障。
首先,保险产品方案包括了许多种类的保险,如人寿保险、医疗保险、车险、财产保险等,每种保险都有不同的保障内容和适用范围。人寿保险主要为投保人的亲人在投保人的意外身故或疾病导致的重大病症时提供经济保障;医疗保险则可以帮助个人在就医时分担医疗费用;车险为车辆所有者提供了车辆损失或第三方责任的保障;财产保险则可以保障财产(如房屋、商铺等)在遭受自然灾害、盗窃、火灾等风险时获得赔偿。
其次,保险产品方案中还存在着保费的支付和理赔的流程。保费是客户每年或每月向保险公司支付的保险费用,而理赔则是在客户遭受损失时,申请保险公司按照合同约定进行赔付。保费的数额会根据个人的风险水平、保险金额和保险期限等因素进行计算,并且不同的保险公司可能有所不同。而理赔的流程则通常包括客户填写理赔申请表、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保险公司的审核和赔付等环节。
此外,保险产品方案还包括一些可选的特殊条款和附加险。特殊条款可以根据个人需求来选择,如豁免保费条款、健康保障条款等。豁免保费条款可以在投保人出现意外或疾病时,由保险公司帮助支付未来的保费;健康保障条款可以为投保人提供额外的医疗保障。附加险则是一些可以与基本保险合并购买的附加保险项目,如交通意外险、重疾险等。
最后,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方案需要考虑个人的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在选择保险产品时,应该根据自己的家庭状况、收入水平、职业风险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同时,也需要了解保险公司的信誉度、赔付能力和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情况,以便做出明智的选择。
总的来说,保险产品方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中包含了多种类型的保险、保费支付和理赔流程、特殊条款和附加险等内容。作为专业人士,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向您介绍一些关于保险产品方案的基础知识,并引导您在选择保险产品时进行合理的决策。通过适当的保险保障,我们可以减少风险并保障自己和家人的财产。
产品创新方案案例范文 第5篇
一、目的
满足用户合理需求、减少用户抱怨、降低用户投诉、提高用户满意度、确保不发生媒体曝光事件、保障市场稳定,确保顺利渡过20__年度消费者权益保障日。
二、活动内容
(一)重点用户的排查及处理:
定义:
1)用户的背景特殊性。
2)用户直接致函、电至新闻媒体。
3)用户因同一性故障投诉__热线两次以上且问题未处理完毕。
4)重大责任事件,但迟迟未完全处理完毕。
5)服务网点因技术类问题一直未能解决,致电/函我部要求处理类。
6)保修期内同一辆车单月索赔次数在x次以上的。
7)三包期内非正常损坏的'同一故障,在二个月内更换过二次以上的。
8)用户将车放置服务站内拒绝维修的。
级别分类:
1)aaa级用户,定为急需处理,处理周期不得超过x天。
2)aa级用户,定为协商处理,处理周期不得超过x天。
3)a级用户(提出无理要求,可能造成投诉升级),定为协商、稳定和安抚,处理周期不得超过x天。
排查:
销售服务经理对网点填报的真实和有效性进行审核后,报大区经理和协理,同时于x月__日前统报一次,__日之后出现的重点用户另行当日申报,以e-mail方式申报。
本通知将纳入服务站日常考核顶,如逾期不报的,公司将根据考核结果给予处罚。
(三)售后服务活动的实施
必须督促服务商根据__汽车“__”服务活动进行仔细作业,(具体操作按照服务活动通知执行),达到以下目的:
1)作好用户参与活动的登记工作,完善终端客户档案。
2)提前发现重点用户,及时处理,杜绝用户投诉或抱怨的升级。
3)筛选出忠实用户,进行正面宣传。
4)为服务商增加客户保有量,防止用户流失。
产品创新方案案例范文 第6篇
经过近几年中国电信业连续的分割重组,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健全到逐步健全和完善,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从集团解决方案谈产品营销组合。伴随着全球移动通信需求的飞速增长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中国3G频谱划定,国家第三、第四张移动牌照颁发在即,TD—SCDMA产业联盟宣布成立,移动支付等新增值业务发展迅速,中国移动也加快了自身发展的步伐,一方面不断推出新业务,一方面不遗余力地吸引、留住用户,针对移动通信市场的营销活动显得越来越重要。
在企业战略管理中,营销组合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产品、价格、销售渠道、促销措施四大营销因素组合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营销整体利益。不难看出,四因素中的每一因素环节都具有可变性,而另一方面各自又具有相对的整体性,因此,市场营销组合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既要考虑组合因素之间的衔接协调,又要保持各因素环节的优化组合,使其充分发挥最佳效益。营销组合的过程和组合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营销组合的效果,它是企业制定营销战略的基础,是企业应付竞争的有力手段。多方位、多层次的动态营销战略组合越来越凸显其魅力价值。
产品整体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产品应该包含核心产品、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三个层次。其中,核心产品是指消费者购买某种产品时所追求的利益,即顾客的核心需求。有形产品是指核心产品借以实现的形式,即向市场提供的实体和服务的形象。附加产品则指顾客购买有形产品时所获得的全部附加服务和利益,包括提供的保证及售后服务等。
一般而言,产品在三个层次上同时进行竞争,但是在不同的阶段或不同的市场环境下重点会有所不同。对于市场上的新产品,竞争主要集中在核心产品上,然后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变迁,竞争重点会逐渐转向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上,管理论文《从集团解决方案谈产品营销组合》。对于大多数的消费品和在目前产品普遍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下,产品的竞争基本上都集中在附加产品这一层次上。中国移动也不例外。目前移动通信的发展已经从高速扩张期进入平稳发展期,在这个转折时期,要更加注重修炼内功,通过抢夺存量,挖掘潜力,顺利实现从规模发展向规模效益型的转变,抓住机遇,扩展数据业务,因地制宜地为集团客户提供整体信息化解决方案,满足不同层次客户需求,以市场驱动发展。
企业移动通信整体解决方案是我公司基于企业客户现有的运作、管理以及客户服务模式,整合移动优质的通信网络、产品和服务资源,为企业客户提高运作效率、控制运营成本、促进信息资源优化提供全面的移动通信解决方案。每一套成熟的移动管理解决方案都是由多项单一的集团产品通过合理化架构得来,通过有机组合、服务捆绑,每一项的集团产品互为依托,在集团客户的生产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不同企业量身定做的整体信息化解决方案,中国移动走出了运营商自己搭台、自己唱戏、自己受益的传统定格和发展思路,在“开放、合作、共赢”的原则下,对价值链的重新定位整合带动了一个全新、庞大的产业。下面就我公司针对工商银行实施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浅析产品营销组合在移动通信领域的应用。
产品创新方案案例范文 第7篇
一、我国农产品市场营销的现状
农产品市场建设发展迅速
我国农产品市场发展迅速,类别繁多,包括粮油市场、蔬菜市场、水产品市场、肉食禽蛋市场、干鲜果品市场等。农产品市场数目基本稳定,交易额稳步上升,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农产品交易市场在经历了几十年高速增长和规模扩张后,现正逐步实现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流通规模上台阶,市场硬件设施明显改善,商品档次日益提高,市场运行质量日趋看好。
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为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农产品市场覆盖了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城市和农产品集中产区,基本形成了以城乡集贸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导的农产品营销渠道体系,构筑了贯通全国城乡的农产品流通大动脉。目前大、中、小城市消费的生鲜农产品80%~90%是通过批发市场提供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大力发展,对于搞活农产品流通、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城镇居民农产品消费需求发挥着积极作用。
以配送、超市、大卖场等为主的现代流通方式发展势头迅猛
超市作为一种新型现代营销业态在近几年也逐步涉足农产品销售领域,成为农产品营销渠道体系里的新成员,并与传统的集贸市场在零售终端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传统农贸市场的市场地位正在受挑战。另一方面,南京、广州、武汉、上海等地政府在大力推行“农改超”工程,旨在打造高效安全的农产品营销网络,使之与城市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市场分析
1、顾客来源
作为农村,以前的顾客也就局限于当地小市场以及家人自己享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城市以及其他一些地方的农产品需求量不断增大,但是农村越来越少,所以我们农村的顾客就越来越多,包括城区家庭、餐营业、副食业等。所以从顾客方面来说,我们的发展前景是可观的。
2、面临的竞争对手
目前面临的主要竞争对手就是很多地方在运用先进科学技术进行农产品的培育,在城市也有很多的地方有这样的场地。现在看来这是市场发展趋势,科学地运用技术来服务生活,但是,即便技术再好也没有农村天然的农产品营养来得好,而且现在的农村也在接受新技术,更科学的方法加上原始的天然性种植,将是更好的农产品。
此外,现在的各大超市也在开始售卖农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与我们形成了竞争关系,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他们也是我们的顾客之一。
3、营销优势与劣势以及解决措施
优势:天然与科学的种植方法;新农村的发展带来农村的发展;农民认识与技术的发展;农村与城市结合的发展趋势;人们对生活品质与健康饮食的渴望与需求量增大;等等。
劣势以及解决措施:
1)、农村与城市距离远,不便于货物运输;措施:现在我们农村自己出钱出力,修起了自己的公路,与城市连接更加紧密,便于货物运输。
2)、有些货物保存时间有限,以前农村保存措施虽然可以,但如果长时间没有商家订货,将导致货物囤积而坏;措施:现在农村在接受新技术,当然也包含了一些存货措施,加上农民也懂得想办法来保障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
3)、品种多但是不奇,农村以前有的都是一些很平常的农产品,不能很好的满足城市人的需求;措施:多于城市接触,了解城市人对农产品的需求,从而增加农村的种植范围与品种。
4)、与企业联手。达到双赢局面。
三、经营策略
1、农产品市场经营观念创新经营
农产品营销创新的先导为了实现诸如利润、销售增长率等目标,农产品经营者必须进行市场调研、产品开发与农产品储运、销售等一系列与市场有关的经营活动。在从事这些活动时,应当以什么样的理念为指南,应当如何处理企业、顾客、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就成为任何企业或生产经营者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一个企业的市场经营观念,也称营销治理观或市场营销观。它是决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方向的指南,也是为经营者在组织和谋划企业的市场营销时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概括了企业的经营态度和思维方式,贯彻于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全过程之中。
2、农产品营销战略与策略创新经营
运销观念指导下,农产品生产经营主要依靠农产品的储存与运输、推销与促销等手段来实现扩大销售。农产品市场营销观念则通过协调市场营销即围绕目标市场需求的变化,综合地运用各种营销战略与策略,并加以优化组合,不断创新,通过比竞争对手更加有效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来实现企业增长和利润的实现。
第一,应该充分重视战略性营销,用好“市场探查”、“市场分割”、“市场优先”、“市场定位”等战略性4组合。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源于对农产品消费需求的深入探查和仔细研究,通过市场研究,寻找潜在需求,捕捉市场机会。根据一些细分变量来分割市场,进行比较、评价,选择其中一部分作为自己为之服务的目标市场,针对它的需求特点开发适宜的产品,制订合适的价格、渠道、促销策略,实现产品的既定目标。
第二,充分利用好“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等战术性“4组合。,高绩效的市场营销活动不仅在于这四大策略的灵活运用和不断创新,而且在于灵活运用和有效组合每一个组合策略,形成动态优化组合,协调一致为顾客需求服务。
第三,要积极应用“政治权利”和“公共关系”。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比较利益低下,资金紧张,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一般难以进行广泛的宣传和促销,往往要充分依靠“政治权利”和“公共关系”这两个策略。一方面,积极利用政府力量,获得宣传支持,引导百姓和城市人消费,扩大有效需求。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改善与社会各界的关系,树立良好的形象,获得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通过公共关系达到宣传促销目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可以利用报纸、电视台等大众媒体以及其他社会机构为农产品营销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具体营销策略如下(从企业销售农产品出发):
一农产品营销的新产品开发策略
农产品和任何事物一样,有着出生、成长、成熟以至衰亡的生命周期。因此,企业不能只顾经营现有的产品,而必须防患于蔚然,采取适当步骤和措施开发新产品。它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主要任务。新产品开发过程一般包括新产品构想的形成、新产品构想的筛选、概念产品的形成与检验、经营分析、制出样品、市场试销、正式生产投放市场。新产品开发成功以后,还需上市成功,这意味着新产品被消费者采用并不断扩散。
新产品开发是从营销观念出发所采取的行动,因此首先必须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试销对路的产品。没有市场的.产品,对企业而言再新也没有意义。消费者对奇形异彩农产品需求,使一个产品多种式样,成了新的消费动向,如乌骨鸡、黑小麦等农产品虽分别属鸡、麦类,但因为其颜色非凡,药用价值较高,不仅市场销路好,而且经济效益高。因此,新产品要有自己的特色适应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新变化。
二农产品营销价格策略
农产品价格的制定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政府定价,另一类是农产品经营者定价,依据农产品质量、市场供求状况等因素决定其价格。农产品定价目标与程序以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对其产品是否具备定价权力为前提条件。在市场经济下,为了刺激顾客的消费行为,通常要对基本价格作适当的调整。如价格折扣与折让,即实行让利。抓住顾客的心理进行促销定价。
三农产品营销品牌化策略
品牌是由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等要素组合而成的,用于体现某个销售者或某钟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并使之与其他销售者的产品和服务相区别,借以促进销售的记号。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并不仅仅表现在农产品的识别功能上,虽然农产品的质量性能和企业的市场信誉能够首先通过品牌传导给消费者,但品牌尤其是品牌的功能,更多的是它的市场影响力,是它带给消费者以信心,它在带给消费者物质享受的同时,还带给消费者一定的精神享受。品牌的这种非凡功能构成了品牌农产品所特有的市场竞争力。任何农产品加工企业都不能忽视品牌战略的重要性。创驰名品牌是解决农产品卖难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品牌是高价格的基础,驰名品牌会给企业带来高额利润;品牌是产品竞争优势的基础,驰名品牌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品牌是吸引新消费者,留住老消费者的有利武器;品牌能够提高企业营销计划的执行效率;品牌是促进产品扩张,促进贸易的有力杠杆。
⒈以名创牌。对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品实行商标注册。创牌既是为了宣传,扩大影响,同时也是为了保护品牌。
⒉以质创牌。严格按照质量标准生产、提高产品品位。
⒊包装创牌。美化农产品外表。
⒋加大创牌宣传力度,树立良好品牌形象
⒌做好名牌保护工作
四农产品加工化策略
农产品加工是指以农业生产中植物性产品和动物性产品为原料,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处理,使其改变外观形态或内在属性的物理及化学过程;同时也是通过一定的治理技术处理,使其由初级产品转变为制成品,连接农业生产与居民消费的经营过程。目前,农产品中直接能够进入生活消费及工业生产的种类并不多,因此,农产品加工是不可或缺的产业。
五农产品促销策略
农产品促销是指农业生产经营者运用各种方式方法,传递产品信息,帮助与说服顾客购买本企业的产品,或使顾客对企业产生好感和信任,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促进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从而有利于扩大农产品的销售。农产品促销有广告推广、人员推销、关系营销、营业推广四种形式。在进行农产品营销的时候要把促销策略灵活运用,与顾客建立长期关系,培养一批忠诚的顾客群。
六农产品营销渠道策略
⒈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价值链有待延伸,走垂直一体化道路。一方面有助于寻找到新的利润点,开拓发展空间,快速做大做强。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减少渠道环节,通过内部关联交易降低流通成本,稳定并降低市场价格,有助于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对于保护生产者利益和消费者福利也有着积极意义。
2.改造升级原有的渠道组织,提高流通效率。主要是要对当前农产品流通的主要载体——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进行改造。批发市场在交易方式、治理模式、服务功能等方面要进行完善和发展,提高流通效率,扩大流通半径,使之满足地区间农产品大规模流通的需要。
3.加强对渠道体系的梳理和调整,提高渠道绩效。政府相关部门采取各种措施对包括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加工、消费等各个环节在内的整体渠道链条进行梳理再造,消除农产品流通不畅的瓶颈制约,使得各个环节都能够畅顺高效运转,提高其整体运营效率。
4.发展国际化营销渠道,把国内的产品销售出去,解决国内农产品卖难现象,。同时采取网上销售、远程运输、窗口直销等现代营销手段,激活流通,拓展市场。
产品创新方案案例范文 第8篇
一、推广主题:年夜饭推广宣传
二、推广日期:11月1日-除夕夜
三、推广内容:
合家欢乐宴2588元/10人桌
幸福团圆宴2888元/10人桌
四季平安宴3588元/14人桌
年年有余宴3888元/16人桌
新春大吉宴5000元/18人桌
财源广进宴10000元/24人桌
优惠项目:
A、每桌赠送店酒1瓶、啤酒4瓶、饮料2瓶(饮料为:大可乐1瓶、大雪碧1瓶、橙汁1瓶三选二)。
B、2588元/桌以上餐标每桌赠送“年年有鱼”年糕鱼1盒、糖果及干果拼盘1份。
四、宣传方式:
1、宣传单张:2000张
规格:乘21cm
材料:200克铜版纸,单面印刷
价格:元/张
合计:元
2、夹报派发:1400张
价格:元/张
合计:元
3、易拉宝:3个
规格:80cm乘200cm
材料:相纸,过亚膜
价格:40元/幅(不要架子)
合计:40乘以3=120元
摆放:六楼西餐厅门口、七楼中餐厅接待处、商场电梯口
4、电梯内海报:2幅
规格:45cm乘120cm
材料:写真喷绘+KT板
价格:30元/幅
合计:2乘以30=60元
摆放:观光电梯内
5、电子屏广告:
规格:53cm乘93cm
摆放:酒店大堂
6、从信息平台发送短信给客户
内容:20__年夜饭火热预订中!兰溪今朝酒店特精心推出六款供你选择,另有礼品赠送,美味佳肴、贴心服务、给你及家人“五享受”。
以上合计总价为:552元
五、以上广告宣传部分需采购部再次询价确定后,由企划部发给供应商制作。
产品创新方案案例范文 第9篇
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当下中国,电子商务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电子商务覆盖的领域涉及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图书、家电、电子产品、服装纺织等。可以说各行各业都开始融入电子商务这个广阔的平台。那么,电子商务何以会受到如此青睐,为越来越广泛的人群所接受呢?我们认为原因有三:
一是拓宽了买卖双方的地理空间。通过电子商务提供的交易平台,买卖双方可以在互不见面的情况下进行相关的谈判及交易,大大节省了交易的成本和时间。同时,交易的范围也不再仅仅局限在一市或一省之内,而是扩大到了全国甚而世界,由此带来的交易数量的增长也是极其可观的;
二是理清了市场基本状况。通过将各类商品的价格、数量、及基本介绍在网站上统一显示,使得买家能够对整个市场情况有比较清晰的了解,能够以较合理的价格买到自己需要的物品;对于卖家来说,他们能够即时了解买家的需求状况及个性话的要求并据此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能够风险降至最低;
三是缩短了中间环节。由于电子商务的交易直接发生在买卖双方之间,而略去了中间的若干环节,所以使得交易成本、交易价格大幅降低,达到了双赢的目标。
由于以上三点存在,参与电子商务交易的人们得到了大量的便利和实惠,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产品创新方案案例范文 第10篇
企业绿色创新战略是应对当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重要途径。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和管制,促进企业转向绿色生产方式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通过深度访谈,应用扎根理论研究影响企业实施绿色创新战略的深层次因素后发现,预期经济收益、冗余资源和利益相关者压力等三个主范畴对绿色创新战略存在显著影响。预期经济收益是前置变量,冗余资源是内部情境变量,利益相关者压力是外部情境变量,但它们影响绿色创新战略的方式和路径并不一致。研究结论可为政府在转变企业经营模式上制定有效的管制政策提供政策建议和实施路径。
[关键词] 企业; 绿色创新战略; 扎根理论; 预期经济收益; 冗余资源; 利益相关者压力
一、 问题的提出
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引起了臭氧空洞、原始森林消失、沙漠化扩大、酸雨酸雾等问题的频发。作为温室气体和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企业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规制压力和来自消费者的环保压力[1],亟须在商业经营以及与利益相关者的接触中纳入社会和环境关注[2]。那些关注环境问题的企业能通过开展绿色创新战略赢得先发优势和市场竞争,而那些没有把环境问题纳入战略考虑的企业会面临更大的环境风险和经营不确定性。此外,即便企业目前处于市场有利地位,也需要考虑一旦现有核心能力过时,企业该如何保持竞争力的问题[3]。实施绿色创新战略能使企业培育新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赢得未来竞争地位。
本研究的绿色创新战略是指前摄性的环境战略,即主动把环保作为构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的企业战略[4]。从内涵上来看,绿色创新战略是以企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在企业战略层面考虑环境问题,设计和开发更为环保的工艺和产品来降低企业对环境的消极影响,维持企业的持续运营。从外延上来看,绿色创新战略包括企业在原材料采购、原料使用、处理废弃物的经营全过程中考虑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问题在于,为什么有些企业未能或不愿意实施绿色创新战略?影响企业绿色创新战略的深层次因素及其影响路径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现有研究还没有很好地解决。本文认为,必须从微观视角深入探究企业绿色创新战略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及其对企业绿色创新决策的作用机制,才能为企业应对环境问题提供可行的政策指导。
二、 文献述评
自从Hart提出自然资源基础理论以来[5],学界已经逐步认识到,企业经营不仅需要考虑制度环境和需求环境,同时还面临企业经营的物理环境所带来的具体挑战。在Hart的影响下,许多学者展开了对绿色创新战略的研究。如Sharma和Vredenburg认为,企业应超越组织面临的规制要求,采纳绿色创新战略来处理与环境相关的问题[6];Banerjee也指出,企业应该增强对自然环境合法性和重要性的认知,在组织战略设计和战略规划过程中纳入环境因素[7]。2010年,埃森哲咨询公司调查了七百多位全球CEO关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问题。大多数接受调查的人都说,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公司或者行业发展的一个战略重点。尽管不同行业间的企业以及行业内的不同企业由于多种原因,在企业绿色创新战略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以完全漠视态度面对绿色创新战略的企业将难以生存[8]。
很多组织行为领域的研究者已经开始关注企业为什么会开展绿色创新战略[9]。在绿色创新战略的影响因素上,现有文献大体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基于竞争视角强调追求经济收益的驱动作用,认为绿色创新战略能提升企业能力从而带给企业竞争优势[5]。企业决策者根据相关的或感知到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比较分析,或是出于竞争优势的考虑而作出战略选择。按此逻辑,企业选择进行绿色创新是因为分析其净收益为正,否则企业只会参与那些被强制要求的活动[10]。另一种观点则基于制度视角,认为制度压力是企业采取生态保护行为的主要动力[11]。这种观点认为,企业的决策未必是基于管理者的理性经济分析[12],政府管制、市场要求和社会期望等制度因素都会对企业绿色创新行为产生重要影响[13]。例如,规章制度对绿色创新具有诱发作用,不同的政策工具会影响企业的环保倾向。政府逐步提高的环境标准在客观上会激励企业采取创新性的环保措施,来自供应商、消费者等利益相关方的压力也会促使企业改善其环境表现。
潜在的经济回报被认为是企业采取生态环保的市场驱动立场的首要推动力[14]。在未来,只有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目标的企业才能赢得竞争优势。通过改良生产流程,企业能避免环保惩罚、节约原料投入和降低废弃物处理成本;同时,企业还能通过绿色营销、废弃产品的销售以及外销企业的环保技术增进收益[1517]。此外,采纳绿色创新战略有利于企业积极探索更为环保的产品以代替现有产品,从而形成相较于其他相似产品的差异化优势。更重要的是,这种通过绿色标签传递给消费者的环保信息,使企业能以较高的价格销售绿色产品,从而有利于企业赢得竞争优势[5]。
Gladwin等认为,采纳绿色创新战略的企业能通过开发新的商业模式和发现新的市场机会实现长期盈利[18]。Porter和van der Linde指出,采纳绿色创新战略的企业能够通过绿色营销、废料产品的销售以及转让企业的环保专业知识增加收益[19]。Roy提出,企业采纳绿色创新战略能赢得更多的消费者认同,从而能通过创造新的市场来维持或增加企业市场份额[20]。Bansal和Roth通过对英国和日本的53家企业数据分析归纳发现,赢得竞争能力是企业生态响应的主要动机之一,企业会出于改善财务状况或获得竞争优势的考虑而在战略制定中纳入环境保护考量[10]。FrajAndres等的实证结论也表明,竞争推动是解释企业为何把环境保护纳入战略计划过程的最重要因素,企业通过实施绿色创新把环境关注纳入战略制定是巩固其竞争优势的重要方式[21]。
对于制度因素,由于绿色创新具有“双重外部性”特点,企业缺乏明确的经济激励去主动实施绿色创新,这种情况下政府制定相关的环境规制就显得非常必要[22],它能通过强迫和诱使两种方式影响企业所有者对自然环境的态度。Porter和van der Linde的研究表明,环境规制会促进企业的绿色创新行为[19]。Petts等也指出,规制遵循是企业环保行为的关键驱动力[23],这一观点也被后续许多学者的研究所证实。Horbach总结了绿色创新动力的现有文献,指出政策法规是企业绿色创新战略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以德国制造企业的面板数据证明了环境规制对企业绿色创新的驱动效应[24]。李怡娜和叶飞则从新制度主义理论出发探讨企业实施绿色环保创新行为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强制性环境法律法规对企业的绿色环保创新实践有显著影响,激励性环境法律法规则影响不显著[25]。
在制度因素中,企业绿色创新战略除了受环境规制影响之外,还受到来自利益相关者压力的影响。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的发展前景取决于管理层对各种利益相关者不断变化的期望的满足程度,也即依赖于企业管理层对利益相关者的各种利益要求作出回应的效果[26]。利益相关者会通过多重渠道影响企业的环保行为,包括政府制定环境规制、非政府组织环保报告和鼓励抵制非环保行为、顾客和供应商对企业施加压力、公众媒体对组织活动的监督等[27]。企业社会责任观认为,公众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在自然环境上的利益是企业战略制定过程中的合法压力,顾客、当地社区、环保利益团体甚至自然环境本身都会促使企业在决策时考虑生态影响[28]。在实证上,Henriques和Sadorsky发现,来自利益相关者的压力会激励管理者去追求环保上负责的商业实践[29]。Banerjee等指出,企业对环境的关注一方面来自于团体利益相关者施加的外部政治压力,另一方面则来自于由顾客对环境友好型产品的需求所带来的外部经济压力。企业采纳绿色创新行为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获得社会合法性和迎合消费者需求,从而实现企业价值[30]。Buysse和Verbeke的研究则表明,采纳污染预防战略的企业非常重视环境规制,采纳环保领导战略的企业会积极关注环保标准和各种利益相关者预期的变化,而对规制的变化不敏感[31]。Eiadat等利用约旦化学工业的数据研究指出,企业的绿色创新战略受到政府制定的环境规则、感知到的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和管理者的环境关注度等压力影响[32]。企业感知到的来自利益相关者的压力越大,就越有可能采纳绿色创新战略[33]。此外,对非环保行为惩治力度的不断增强、非环保行为面临的不断增强的政策约束、非政府组织及环保团体对企业非环保行为的压力,也会促使企业控制其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减少声誉风险,绿色创新已成为企业通过改进环境管理绩效以满足环境规制要求的最好方式[1]。
除了竞争优势和制度压力因素以外,还有一些学者从其他视角研究了绿色创新战略的驱动因素。例如,杨东宁和周长辉从外部合宜性驱动力和内部合宜性驱动力两方面探讨了企业内外部因素对企业采纳标准化环境管理体系的影响[34];Baylis等产业组织理论的学者研究了企业规模和市场结构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35];Peattie等市场营销领域的学者关注于各类市场因素,尤其是市场需求对企业绿色产品开发的影响[36];Worthington等决策领域的学者则关注于高管团队在企业决策中的关键角色,认为绿色创新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受管理者意图和管理者参与的影响[37]。
从现有的研究文献看:(1)对绿色创新战略驱动因素的研究往往受限于学科范畴,如产业组织专家聚焦于市场结构,而战略管理专家则主要聚焦于企业内部因素,绿色创新战略的驱动因素研究缺乏一个能被学界广泛接受的理论框架。(2)已有文献多数是通过采用大样本问卷调查的定量研究方法检验理论假设,针对绿色创新战略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并不完全一致甚至相互矛盾。(3)现有文献尤其缺乏各影响因素对企业绿色创新战略的作用机制的研究。已有文献侧重于考察各独立解释变量对企业绿色创新战略的直接影响,但很少关注各前置变量的间接影响和特定变量的调节效应,从而难以揭示各前因变量对绿色创新战略的影响。(4)尽管学界认识到赢得竞争优势是企业绿色创新战略的一个主要动机,但企业通常根据经验和惯例法则进行创新活动[38],往往会由于缺乏创造性地处理环境问题的经验以及信息不充分、组织协调困难等问题而难以识别绿色创新的潜力,从而阻碍企业通过绿色创新战略赢得竞争优势的热情。本研究在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专门针对绿色创新战略这一变量范畴进行研究,试图探索影响企业绿色创新战略的关键性因素。
三、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罗伯特·殷指出,当研究者需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时,采用案例研究是合适的[39]。本文的研究主题在于探索企业绿色创新战略的驱动因素,即为什么不同企业会实施不一样的绿色创新战略,因而适合采用案例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利用归纳方法对现象加以分析和整理,通过系统的资料搜集和分析挖掘,发展和验证理论[40]。它是一种针对某一现象运用规范程序归纳式地引导出理论的定性研究方法。扎根理论强调理论的发展源于所搜集的原始资料以及资料搜集和分析环节的不断发现,这一过程既能通过理论演绎实现,也能通过理论归纳实现[41]。与其他定性研究方法相比,扎根理论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资料搜集方式的动态性,即需要根据研究进展情况不断补充资料,从而以丰富、严密和扎实的资料来增强结论的说服力。
扎根理论的资料分析包括三个主要的编码过程:(1)一级编码,即开放式登陆;(2)二级编码,即主轴编码;(3)三级编码,即选择性编码。本文在考虑到企业规模和行业差异等因素的基础上,同时兼顾所选择样本的代表性和便利性,选取了来自重污染行业的十余家典型企业作为调研对象,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识别企业绿色创新战略的驱动因素。考虑到扎根理论注重目标对象的信息丰富度而非样本数量大小,针对绿色创新的案例研究必须基于重污染行业。相对于那些污染程度较轻的行业而言,重污染行业由于其行业特点会更倾向于采纳绿色创新战略,从而在实践中表现为采纳更多的绿色创新行为,能为本文的扎根研究提供更丰富的素材。虽然本文所选的样本难以消除典型抽样的弊端,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高的效度。本研究的扎根理论工作从2011年10月到2011年的12月,针对样本企业进行了开放式访谈、半开放式访谈,并对搜集的文字、录音等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最终提出了本文的理论框架。
开放式访谈围绕绿色创新战略形成的因素展开,探索企业实施绿色创新战略的主要目的和动机。为防止访谈中出现被访者对绿色创新战略内涵模糊不清的问题,我们在访谈之前首先向被访者介绍绿色创新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然后在绿色创新概念的基础上介绍绿色创新战略的概念,并特别强调绿色创新战略的宏观性、战略性和导向性。再者,向被访者介绍几种典型的绿色创新战略形式,并请被访者也列出一些他所认为的绿色创新战略方式。最后,根据被访者所列项目进行筛选,如有不是绿色创新战略的项目则向其作进一步的解释。在明确企业绿色创新战略方式的基础上,通过探索企业为什么会有如此行为以及此种行为能带给企业哪些益处,并沿着动机和目的进行深度挖掘,探究企业实施绿色创新战略的深层次原因。
四、 范畴提炼和模型构建
(一) 开放式编码
在获得丰富数据的基础上,对访谈者回答进行编码。第一,在资料的整理上,针对用来构建模型的11家样本企业(企业基本情况信息见表1所示),我们整理了其被访者在访谈期间发表的言论。首先排除访谈者过于简单的回答(如“是”和“否”)、模糊不清的回答(如“不确定”)以及没有回答的内容,然后对余下的有效访谈内容进行归类。
第二,针对访谈者的回答进行开放式编码。根据开放编码的要求,我们对11家企业的23个中层以上职位的被访者的回答进行编码,建模回答的共有339条。为更好地分析访谈内容,开放编码的编号设置为样本类型-问题序号-子问题序号-问题的句序号。例如,编码1-2-1-1表示样本编号为1的访谈样本的第2个问题的第1个子问题的第1句。经过对标签的多次整理分析,共得到13个范畴,用阿拉伯数字备注每个范畴所包含的词条数目,如表2所示:
(二) 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的目的是将开放式编码中被分割的资料通过聚类分析在不同范畴之间建立关联。我们对开放式编码中不同范畴的访谈结果逐一分析其可能存在的联系,解析不同范畴之间潜在的脉络和因果关系。
通过主轴分析发现,各访谈样本对问题的回答存在一定的因果分析和逻辑推理关系,对这些关系和分析思路进行归类,形成以下三大主范畴:(1)预期经济收益,表征的是企业对绿色创新战略能带给企业的收益情况的估计;(2)冗余资源,包括了已被用于企业固定设备和岗位上的已吸收冗余资源,以及能被用于多种用途的未吸收冗余资源;(3)利益相关者压力,包括了企业治理利益相关者(管理者的首创精神和伦理关怀)、内部经济利益相关者(员工压力)、外部社会利益相关者(制度压力、环保组织压力和媒体压力)和外部经济利益相关者(市场需求和竞争强度)。
(三) 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从主范畴中挖掘核心范畴,继而通过分析核心范畴和主范畴等的关系并以“故事线”的形式形成新的理论框架。本研究中主范畴的典型关系结构如表3所示:
我们确定了“绿色创新战略的驱动因素”这一核心范畴,围绕核心范畴的“故事线”可以概括为:预期经济收益、冗余资源和利益相关者压力三个主范畴对绿色创新战略存在显著影响;预期经济收益是内驱因素,直接决定企业对绿色创新战略的态度;冗余资源和利益相关者压力则调节着预期经济收益与绿色创新战略之间的意识—行为关系。以此“故事线”为基础,本研究构建和发展出一个全新的“绿色创新战略的驱动因素模型”,如图1所示:
(四) 理论饱和度检验
理论饱和度检验指的是决定何时停止采样,通常是以难以获取额外数据从而发展出某一个新范畴为标准。在本研究中,通过将访谈者的回答编码进行随机抽取,检验是否达到理论饱和度。结果发现没有形成新的范畴,表明上述“绿色创新战略的驱动因素模型”是理论上饱和的。
五、 绿色创新战略的驱动因素模型阐释
通过前面的分析发现,用“绿色创新战略的驱动因素模型”能有效解释企业绿色创新战略的形成机理,但三个主范畴对绿色创新战略的作用机制并不一致。
预期经济收益是企业实施绿色创新战略的内驱因素,通过影响管理者对绿色创新战略收益的评估从而促进行为发生,是绿色创新战略的前置因素。以往文献表明,决策者会根据相关的或感知到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比较分析,或是出于竞争优势考虑而作出绿色创新战略选择[42]。面对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在开发绿色创新和绿色设计上付出更大努力,通过精化生产流程,企业能在降低投入成本和减少废料处置的同时降低环境影响[15]。绿色化是持续创新、新的市场机会和财富创造的催化剂,开展绿色创新的企业能通过开发新的商业模式和创造新的竞争规则赢得商业机会[18]。短期来看,企业能够通过绿色营销、废料产品的销售以及转让企业的环保专业知识增加收益[19];而从长期来看,企业开展绿色创新会增强企业声誉、提高企业的学习能力和改进产品质量[5],这些资源可能难以在企业的短期绩效中体现出来,但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在未来,只有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目标的企业才能赢得竞争优势,在绿色技术上的创新被认为是21世纪最大的经济机会[43] 。
冗余资源是企业实施绿色创新战略的内部情境条件,反映了企业内部是否有足够的资源用于实施绿色创新战略。它是使企业绿色创新战略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是绿色创新战略的启动因素。资源基础理论早就表明,企业战略开发和成败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资源和能力,而非环境,企业战略、结构和核心能力等内部特征直接影响企业的创新选择[44]。通过在企业战略计划中纳入环境因素,Hart指出,不仅企业的财务和人力资源,企业处理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能力也成为企业通过实施绿色创新战略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关键资源[5]。作为“不受约束的资源”的组织冗余[45],它的存在使创新和变革更易被企业所接受,从而使企业能在绿色创新实践上进行搜寻和试验,训练更多的环保人才以处理日常的运行危机,购入高于环保标准的设备降低碳排放和燃料优化,以保护组织核心业务免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资源匮乏的企业会避免在绿色创新上进行投资,从而把稀缺资源投入到生产的关键领域。因为在绿色创新上进行投资并不能立即增强企业生产能力,会被认为是一种“奢侈”的行为。因而,在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即使是最具前摄性的企业在选择投资项目上,也很可能首先排除掉环保项目[46];而在资源冗余的情况下,企业会更愿意在具有长期回报的项目上进行投资。Bowen等探索了不同类型资源对企业绿色创新战略的影响,实证结果也表明了冗余资源会促进企业开展绿色创新战略[9]。
来自利益相关者的压力是影响企业实施绿色创新战略的外部情境因素,是绿色创新战略的强化因素。它反映了企业在实施绿色创新战略上所受的外在约束,表现为重要他人或群体对企业行为决策的影响。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支持或参与,企业的发展前景取决于组织对各类利益相关者期望的满足程度。Henriques和Sadorsky、Eiadat等学者的研究也表明,来自利益相关者的压力是企业开展绿色创新战略的重要驱动因素[29,32]。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市场,企业需要在组织经营和环境战略上寻求协同,以最大程度满足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和期望。考虑到各种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行为的作用力不一样,管理者只能感知到来自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压力,而非每类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压力。基于此,Sharma和Vredenburg提出利益相关者整合能力,它是指企业与各类经济及非经济利益相关者合作寻求环境问题解决办法的能力,并认为这种能力也是企业主动型环境战略的驱动力之一[6]。通过与利益相关者开展合作,企业能够统一利益相关者的目标和组织目标[47],进而通过在绿色创新战略的制定过程中纳入利益相关者,在改善环境绩效和开发其他能力上获得有价值的支持,从而以一种更具竞争力的方式处理环境问题[6]。DelgadoCeballos发现,在管理者感知到绿色战略存在内部障碍的情况下,整合利益相关者会对企业开发主动型环境战略有正向影响[27]。其他研究也表明,建立、培育和维持与组织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关系,有利于企业选择实施主动型环境战略[4849]。
总体来看,冗余资源和利益相关者压力这两个情境变量都通过影响预期经济收益与绿色创新战略之间的关系强度和关系方向而起作用,属于调节变量。当情境变量的影响微弱时,企业绿色创新战略主要受预期经济收益的影响;当情境因素的影响显著时,则会较大地促进绿色创新战略的采纳。按照Bansal和Roth的说法,绿色创新能否改善企业绩效,是企业选择是否要进行绿色创新战略的最关键因素[10]。任何企业都不会视利益于不顾,如果企业预期到绿色创新战略能给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绩效,势必会出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开展这一战略。冗余资源的存在则使企业有更多机会去进行绿色创新探索和试验,从而也会促进企业开展绿色创新战略。此外,来自利益相关者的压力,尤其是来自政府的环境规制、员工的身体健康以及公众、媒体等方面的压力都会对企业实施绿色创新战略产生重要影响,这些都在案例企业的调研过程中得以体现。
六、 结论
本文通过扎根理论的多案例研究探索了企业绿色创新战略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预期经济收益、冗余资源和利益相关者压力这三个主范畴对绿色创新战略存在显著影响。其中,预期经济收益是前置变量,冗余资源是内部情境变量,利益相关者压力是外部情境变量。在此基础上,本文探索性地构建出上述三个主范畴对绿色创新战略的作用机制模型,在以下方面实现了理论拓展:
其一,企业的预期经济收益与绿色创新战略间的关系不仅受到外部情境因素(利益相关者压力)的调节,还受到内部情境因素(冗余资源)的调节。预期经济收益是企业决定是否实施绿色创新战略的关键要素,但这一关系会受到企业是否有足够的冗余资源的影响;同样,企业面临的来自利益相关者压力的大小也会显著地影响企业在是否实施绿色创新战略上的决策。
其二,本研究探索了预期经济收益、冗余资源和利益相关者压力的形成机制与构成因子。以利益相关者压力为例,其构成因子包括企业治理利益相关者(管理者的首创精神和伦理关怀)、内部经济利益相关者(员工压力)、外部社会利益相关者(制度压力、环保组织压力和媒体压力)和外部经济利益相关者(市场需求和竞争强度)。其中,针对内部经济利益相关者的员工压力在以往发达国家的研究文献中重视不够,而出于员工身体健康考虑以避免规制惩处的压力是国内企业进行绿色创新战略的一个相当关键的因素。
本研究同样为政府制定推动企业实施绿色创新战略的管制政策提供了政策思路和实施路径。首先,政策制定者必须提高企业的绿色创新意识。通过加强绿色创新战略对企业持续经营的重要性的传播,让企业意识到实施绿色创新的战略意义,进而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实施绿色创新战略的动力问题。其次,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各类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绿色创新战略的推动作用,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管理者的创新精神,利用媒体和环保组织的监督功能以及推广绿色消费理念引导企业的产品开发方向等措施推进企业的绿色创新战略。最后,政策制定者应从多维度降低企业实施绿色创新战略的成本,包括在基础设施配套、技术条件、行政法规政策等方面创造条件以促进企业开展绿色创新战略。
[参考文献]
[1]Y. S. Chen, S. B. Lai & C. T. Wen, ″The Influence of Gree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n Corporate Advantage in Taiwan,″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6),.
[2]M. V. Marrewijk & M. Werre, ″Multiple Levels of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 (2003), .
[3]G. Hamel & C. K. Prahalad, ″Corporate Imagination and Expeditionary Marketing,″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 (1991), .
[4]_、张小军: 《国外绿色创新研究脉络梳理与展望》,《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年第8期,第2532页。[Zhang Gang & Zhang Xiaojun, ″Review and Prospect of the Green Innovation Research Outline in Foreign Countries,″ Foreign Economics & Management, (2011), .]
[5]S. L. Hart, ″A Natural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 (1995), .
[6]S. Sharma & H. Vredenburg, ″Proactive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Strate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ly Valuable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 (1998), .
[7], ″Managerial Perceptions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ism: Interpretations from Industry and Strategic Implications for Organizations,″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1), .
[8]C. Okereke & D. Russel, ″Regulatory Pressure and Competitive Dynamic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 (2010), .
[9]F. E. Bowen, M. Rostami & P. Steel, ″Timing Is Everything: A Meta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nd Innova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 (2010), .
[10]P. Bansal & K. Roth, ″Why Companies Go Green: A Model of Ecological Responsivenes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 (2000), .
[11]P. Bansal, ″Evolving Sustainably: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Corpora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5), .
[12]W. R. Scott,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Thousand Oaks, CA: Sage, 1995.
[13]A. Hoffman, ″Institutional Evolution and Change, Environmentalism and the . Chemical Industr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 (1999), .
[14]D. C. Esty & A. S. Winston, Green to Gold: How Smart Companies Use Environmental Strategy to Innovate, Create Value, and Build Competitive Advantag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6.
[15]M. Cordano, ″Making the Natural Connection: Justifying Investment in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Business and Society,1993, .
[16]J. Conding, A. F. M. Zubir & S. Hashim et al., ″The Investigation of Green Practices, Green Innovation and Green Performance in Malaysian Automotive Industry,″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2013), .
[17]J. A. Caracuel & N. O. Mandojana,″The Financial Performance of Green Prospector Firms: A Contingent Approach,″ http:///sites//files/,20130103.
[18]T. N. Gladwin, J. J. Kennelly & T. S. Krause, ″Shifting Paradigm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Theory and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 (1995), .
[19]M. E. Porter & C. van der Linde, ″Green and Competitive: Ending the Stalemat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 (1995), .
[20]R. Roy, ″Designing and Marketing Greener Products: The Hoover Case,″ in M. Charter & M. J. Polonsky(eds.), Greener Marketing: A Global Perspective on Greener Marketing Practice, Sheffield: Greenleaf Publishing, 1999, .
[21]E. FrajAndres, E. MartinezSalinas & J. MatuteVallejo, ″Factors Affecting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Strategy in Spanish Industrial Firms,″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 (2009), .
[22]K. Rennings, ″Towards a Theory and Policy of Ecoinnovation: Neoclassical and CoEvolutionary Perspectives,″ ZEW Discussion Paper, (1998), .
[23]J. Petts, A. Herd & S. Gerrard et al., ″The Climate and Culture of Environmental Compliance within SMEs,″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 (1999), .
[24]J. Horbach, ″Determinants of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s — New Evidence from German Panel Data Sources,″ Research Policy, , (2008), .
[25]李怡娜、叶飞: 《制度压力、绿色环保创新实践与企业绩效关系——基于新制度主义理论和生态现代化理论视角》,《科学学研究》2011年第12期,第18841894页。[Li Yina & Ye Fei, ″Institutional Pressures,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Practices and Firm Performance — An Institutional Theory and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Theory Perspective,″ 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2011), .]
[26]T. Donaldson & L. E. Preston, ″The Stakeholder Theory of the Corporation: Concepts,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 (1995), .
[27]J. DelgadoCeballos, J. A. AragonCorrea & N. O. Mandojana et al., ″The Effect of Internal Barriers 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takeholder Integration and Proactive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 (2012), .
[28]M. Starik & G. P. Rands, ″Weaving an Integrated Web: Multilevel and Multisystem Perspectives of Ecologically Sustainable Organiza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 (1995), .
[29] & P. Sadorsk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Commitment and Managerial Perceptions of Stakeholder Import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 (1999), .
[30]S. B. Banerjee, E. S. Lyer & R. K. Kashyap, ″Corporate Environmentalism: Antecedents and Influence of Industry Type,″ Journal of Marketing, , (2003), .
[31]K. Buysse & A. Verbeke, ″Proactive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 A Stakeholder Management Perspectiv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 (2003), .
[32]Y. Eiadat, A. Kelly & F. Roche et al., ″Green and Competitive? 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Mediating Role of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Strategy,″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 (2008), .
[33]J. L. MurilloLuna, C. GarcesAyerbe & P. RiveraTorres, ″Why Do Patterns of Environmental Response Differ? A Stakeholders Pressure Approach,″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 (2008), .
[34]杨东宁、周长辉: 《企业自愿采用标准化环境管理体系的驱动力:理论框架及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5年第2期,第8595页。[Yang Dongning & Zhou Changhui, ″The Driving Force for Companies Voluntarily to Adopt Standardize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Empirical Analysis,″ Management World, (2005), .]
[35]R. Baylis, L. Connell & A. Flynn, ″Company Size,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Further Analysis at the Level of the Firm,″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1998), .
[36]K. Peattie, ″Towards Sustainability: The Third Age of Green Marketing,″ The Marketing Review, , (2001), .
[37]I. Worthington & D. Patton, ″Strategic Intent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Green Environment within SMEs,″ Long Range Planning, , (2005), .
[38]R. Nelson & S. Winter,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 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39][美]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周海涛、李永贤、李虔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R. K. Yin, Case Study: Design and Method, trans. by Zhou Haitao, Li Yongxian & Li Qian, Chongq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40]B. G. Glaser & A. L. Strauss,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Chicago: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1967.
[41]A. L. Strauss & J. M. Corbin, ″Grounded Theory Methodology: An Overview,″ in &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4,.
[42]S. Khana, ″Measuring the CRM ROI: Show Them Benefits,″http://,20130103.
[43]J. Doerr & P. L. Kleiner, ″Award to Spur Green Innovation,″ San Francisco Business Times, , (2006), .
[44]J. Fagerberg, D. C. Mowery & R. R. Nelso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Innovation, 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45] & , A Behavioral Theory of the Fir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63.
[46]S. Rothenberg, ″Knowledge Content and Worker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t NUMMI,″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 (2003),.
[47]T. Jones & W. Felps & A. G. Bigley, ″Ethical Theory and StakeholderRelated Decisions: The Role of Stakeholder Culture,″ Academy Management Review, , (2007),.
产品创新方案案例范文 第11篇
【关键词】文化视角;旅游产品创新;文博园
一、引言
旅游产品是旅游业者通过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提供给旅游者的旅游吸引物与服务的组合。即向游客提供一次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服务的总和。既包括有形的物质服务也包括无形的精神服务。因此,旅游者和目的地之间的文化碰撞直接影响旅游产品的服务质量,而好的旅游产品也必然是能引起旅游者共鸣并且对旅游者本身所存在的文化体系产生触动的。从这一点说,旅游产品的价值决定于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的相互关系。同时,旅游产品还是一种文化活动。旅游的实质就是体验,是脱离一种文化去感受另外一种文化的活动。由此,笔者认为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的“互动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异地文化交往关系,旅游产品价值实现的过程一定程度上也是异地文化交往互动的过程。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文化互动也越来越普遍,基于这样的视角下,旅游者更加注重对文化碰撞的体验,如何设计具有当地特色同时又具有国际视野的旅游产品,成了很多旅游目的地思考的问题。
二、文化交往
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性:独立性、包容性以及可塑性。在人类的发展中,文化起到了导向,整合以及维持秩序的作用。不同的文化是名族身份的文化和作为民族智慧的文化,一方面,文化是各民族人民的创造,是民族人民本质力量的确证和民族人民历史的证明,是民族之间相互区别的标识和身份;另一方面,文化本质上是人类各民族在实践地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生存和发展的智慧。同时,文化具有普遍性与民族特殊性,在文化交往中应当正确处理文化的普遍性和民族的特殊性关系。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交往一词不断出现的学者的视野中,不同文化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社会不断进行交汇融合,对当地以及世界各地的文化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同时,文化霸权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现象确是一种现象存在,西方国家奉行裸的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政策和外交策略,借助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发达的信息通讯技术,大肆推销其文化,导致一些在全球文化交往中处于弱势地位的民族文化的内外环境紧张,致使保护民族文化的呼声日高。因此在文化交往中,必须正确处理文化交往与拒斥文化霸权主义的关系,不能通过退回自身的方式消极地抵御文化霸权主义。实际上,通过广泛地交往,实现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才能有效地抵御文化霸权主义。但是,我们不能把文化交往单独看成是文化的互相传递,他是一个相互学习,对当地以及世界文化共同发展的一种现象,把“小文化”的概念拓展为“大文化”。
在现代旅游中,旅游者的品味越来越高,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旅游服务产品总是能够吸引很多的旅游者。因此,我们在旅游产品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旅游者精神享受,这也是旅游者出游的最终目的,实现精神愉悦,建立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的文化认同,从而真正与旅游者建立起深层次关系。
三、文化交往视角下的旅游产品文化设计创新
(一)由表及里的感知规律与由内而外的设计理念
旅游者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认识是形式到意识,有感知到感悟的过程。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物质层面,交往层面和心理层面。针对旅游者三方面的感知,旅游目的地也应该根据以上心理进行旅游产品的设计,包括实物载体、活动安排和主题核心。形成主题―活动―物质载体这一系列的产品设计。形成由内而外的设计理念,一内核为本,设计为辅的措施,抓住精髓才能做好产品设计。在这三者之中,主题起到了统领全局的作用,活动的组织、物质载体依次次之,活动的组织、物质载体在主题的内涵之下进行设计。如此设计思路下形成的旅游产品与旅游者文化交往的各层次相对应起来,满足了旅游者从低到高,由表及里的文化交往,而不仅仅是传统旅游产品所提供给旅游者只有单纯的观赏、聆听的单向性接受。
(二)旅游产品系列
如何给旅游者提供优质全面的旅游感受,这是很多旅游规划设计最重要的环节。形成旅游产品系列对于旅游目的地具有很好的品牌效应,可以通过一个主题的不同侧面,对这一主题进行诠释,从简单的物质享受上升到个人的精神升华。比如:孔子纪念馆,以儒家思想为宗旨,设计出各类相关产品,对于儒家思想的阐述精确到位,这样也可以让旅游者更深入的了解儒家文化!
(三)注重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居民文化联系的真实性设计
真实性是旅游学界研究的重点领域,每个文化都有其真实内涵和虚假外延,旅游者追求目的地的本真性,希望通过旅游感受当地的特色。为了达到还原当地原生态,作为旅游者要有追求本真性的意愿,同时当地居民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文化,尽量不要被文化交流影响自己本真的生活。对于产品的设计,第一,加强旅游资源要素整合,在旅游产品中体现当地原汁原味生活景象与文化内涵,从而使旅游者对于旅游目的地有着更加深入的理解,也使他们与当地居民做了一次文化与意识层面的间接交流,有益于双方了解。第二,积极引导居民参与旅游服务。
四、旅游产品文化创新实践应用――以安徽五千年文博园为例
(一)园区简介
五千年文博园,坐落在“文化之邦、状元故里”的安庆市太湖县,东与天柱山相望,南与庐山呼应,居长江中下游旅游热线之上,交通十分便捷。景区规划占地5000亩,以“中华文化主题公园”为建设定位,以创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目标,致力于打造一座世界朝圣东方文明的艺术殿堂。景区先后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2年成为网民最关注的“中国十大文化旅游景区”、“安徽省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入选“长三角100个不得不去的地方”、“安徽旅游品牌影响力奖――四大景区品牌”等。
五千年文博园项目由“一梦千年”景区、“十里画廊”景区等部分组成,一期“一梦千年”景区已于2011年5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二期“十里画廊”景区也将于2014年5月建成开放。
文博园是以雕塑为基础,打造中华文化长廊,着力打造一下文化特征:
第一,传统文化主题。
五千年文博园 “一梦千年”景区占地600亩,以古典徽派建筑与苏州园林相结合,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碑廊石刻,文化名景尽含其中,园内建有五千年文化长廊、根雕文化园、中华百工坊、文化古栈道、四大名著文化园、中华孝道园、华夏爱情文化园等百座人文景点及非遗艺术馆群。置身园中,水墨丹青,一步一景,叹为观止,让游客有穿越时空、一梦千年之感。
第二,休闲娱乐主题。
五千年文博园 “十里画廊”景区占地600亩,由“三百六十行”文化园、“清明上河图”文化园、“烟雨江南”文化园和“创意石界”文化园等景点组成,其中“三百六十行”文化园是以两万平方米古建和1800多件青铜人物雕塑相结合,以再现康乾盛世时期的三百六十个行业;“清明上河图”文化园是以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的斜坡建筑艺术主体再现张择端笔下的汴梁繁华,这是一个由无数创意串起来的一件原创大作;“烟雨江南”文化园是以水乡的形式来演绎水乡的文化与故事,打造一座立体的露天水乡艺术馆;“创意石界”文化园由一园四馆组成,分别是创意奇石园、远古沧桑馆、自然天成馆、大象无形馆和天人合一馆,该园区的艺术价值和视觉震撼将超过根雕馆群,是将无言的奇石世界赋予其生命与情感,是对奇石文化最深层次的解读。
(二)文博园旅游活动组团结构
根据由内而外设计理念,主题――产品――载体技术路径,文博园旅游产品设计应该同时兼具真实性和参与性。将不同的园区通过一定纽带很好的衔接,设计出适合大家参与的娱乐活动,这样可以从表层的物质层面上深到心里层面。同时,也可以与周边的农家乐进行合作,打造出一个环文博园文化旅游带,对于当地的旅游产业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