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试点方案 第1篇
1、以建设“绿色锂都”为契机,强化招商引资,培育绿氢绿氨绿醇、风光氢储装备制造等基于新能源开发和利用新增长极,打造“用新能源制造新能源”集中承载区。
2、到2030年,发展电动车、氢燃料汽车在交通领域的应用,示范推广氢能冶金、CCUS、电弧炉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推进碳排放双控建设。
3、打造蒙东地区绿氢、绿氨生产基地,建设风光储制氢氨一体化项目,形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绿电—绿氢—绿氨—下游产品产业链。
4、“统筹用好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等不同能源品种,积极构建电、热、氢、气等多能高效互补的工业用能结构。
5、计划实施绿氢生产供应与消纳重点项目5个,总投资亿元。
碳达峰试点方案 第2篇
(一)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方面:
一是要构建可再生能源供应体系。建设一批分布式光伏项目,开展“新能源+储能”试点示范。探索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联同虚拟电厂、换电重卡等综合智慧能源项目,构建完善的新能源供应体系。针对高耗能项目,推行非化石能源消费承诺制,按政策要求实现绿证核发全覆盖。
二是要加强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引领。实施工业清洁供气改造工程,鼓励园区企业锅炉天然气锅炉改为电、太阳能。加快“水、电、气、热、冷”多能互补控制、高效协同,实现太阳能+地热能+空气热能+工业余热+再生水热能等低碳能源综合利用。
三是要开展新能源应用示范。加快推进分布式光伏系统、风力发电、光储直柔、智能微网建设,推动既有公共建筑屋顶加装太阳能光伏系统。
四是要打造碳达峰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集碳排放监测、碳达峰预测、碳足迹核算、碳资产管理等为一体的数字化技术支撑平台。
(二)实施产业链低碳发展方面:
一是要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实现碳达峰。围绕电子元器件及材料产业链、应用电子产业链“两大链条”定向招商,打造百亿级电子产业集群。实施链上工艺降碳计划,推广应用节能技术装备,降低单位产值能源消耗。
二是要推动新能源产业实现碳达峰。紧跟光伏技术迭代更新,支持上下游企业实施绿色低碳技术改造,提升光伏产业链竞争力。加快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项目和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建设,推动形成一体化锂电材料产业格局。
延伸锂电上下游产业链,打造华北地区重要的新能源产业集聚区。
三是要推动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实现碳达峰。鼓励支持重点企业低碳技术研发,大力推进节能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应用,深入推动生物医药行业污染物近零排放。
四是要推动装备制造产业实现碳达峰。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探索建设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试点示范。
五是要推动建材产业实现碳达峰。严禁新增水泥熟料产能,推动水泥生产方式和产品绿色转型,引导建材行业向轻型化、集约化、制品化转型。推动各类建材企业使用工业炉窑的能源品种多元化,实施低碳燃料替代,逐步实现煤炭的燃料替代。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实施一批建材类企业节能改造技术和用能设备更新。
(三)实施节能降碳协同增效方面,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提升节能管理能力。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推动将用能预算管理与碳排放预算管理相结合,形成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效益评价综合机制,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落后产能退出。
二是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组织实施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工程。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节能降碳技术示范工程。
三是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实施产品设备能效普查,推动企业实施产品设备更新改造,鼓励更新改造后达到能效节能水平,力争达到能效先进水平。
四是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价认证,深入开展节能减排诊断,建立能效、污染物排放先进和落后清单,系统推进节能改造升级和污染物深度治理,提高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绿色化水平。积极创建无废企业、无废园区和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五是加快建设污染物监测平台。推动园区污染物在线监测系统和监测联网平台建设,实现环境数据标准化收集、智能分析、智能化发布和智能化预警,有效监管生态环境重点污染源、生态环境动态变化,为园区碳达峰管理提供科学决策辅助。
(四)实施园区建设绿色低碳行动方面,我们将大力推广绿色建筑、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提高公共机构节能水平。
(五)实施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方面,我们一是要建设绿色交通路网体系,二是要提升园区绿色交通承载力。
(六)实施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方面,我们一是要推进固废资源化利用;二是要强化水资源循环利用;三是要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
碳达峰试点方案 第3篇
一是积极推动生活低碳行动。推动消费绿色转型,倡导践行绿色出行,引导园区民众绿色生活。二是积极推动企业低碳行动。开展低碳、零碳先进技术和工艺的应用示范。三是积极推动科普培训行动。定期举办节能宣传周活动,开展节能降耗宣传活动。
长治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碳达峰试点方案 第4篇
1、在“风、光、核、储、氢”等多领域形成优势和特色,在新能源汽车、氢能、化学储能、风能装备、光伏装备、核能装备、CCUS领域形成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产业链。”
通知还围绕将大连打造成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作出具体指导。通知明确:
打造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围绕“制、储、运、加、用”,打造兼具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氢能产业链条。到2030年,发展成为我国氢能产业高端装备和氢燃料电池制造基地,产业产值超过800亿元。
2、建立多元化制氢产业体系。加速可再生能源制氢和石化产业副产制氢,建立以可再生能源制氢为主、工业副产氢为辅的多元化制氢产业体系。构建低成本氢能供应体系,充分利用长兴岛、大孤山、松木岛等化工园区工业副产氢资源,优化提纯技术,充分利用工业副产氢资源优势,构建低成本氢能供应体系。构建绿色可再生能源制氢体系,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本地消纳制氢,探索“滩涂风光发电—储能—海水淡化—电解水制氢—绿氢消纳—产业发展”大连模式。推进海上风电及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项目。
3、大力发展氢能装备产业。推动制氢、储(运)氢、加氢等相关装备产业发展,重点发展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产业。加快氢能生产及储运装备制造,突破新材料高压安全储运氢设备、储运氢设备压力检测和轻量化、高效液氢制备、高容量固态储运氢、氢能安全利用等关键技术和装备,加快发展加氢机、控制阀组、氢气压缩机、液(气)氢贮罐等氢能配套产业。积极发展氢燃料电池,重点发展低成本、大功率氢燃料电池电堆及规模化生产,加快发展双极板、膜电极、催化剂等关键部件制造能力。
4、探索氢产业多领域示范应用。加快推进氢能交通先行先试,拓宽在储能、分布式发电、工业等领域应用,探索形成有效的氢能产业发展路径。加强氢能在交通领域示范应用,在主城区和金普新区开展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物流车及乘用车示范应用,在现有陆上轨道交通线路开展氢燃料电池有轨电车示范应用。鼓励水上旅游运输企业探索氢能船舶在水上旅游线路和公务执勤领域示范应用。依托大窑湾港区开展氢能港口综合示范。依托庄河、瓦房店、太平湾海上风电场,发挥氢能调节周期长、储能容量大的优势,开展氢能电站应用示范。加强氢能工业示范,推动恒力石化探索开展清洁能源制氢在合成氨、甲醇、炼化等生产过程中替代化石能源的示范。支持登沙河经济区探索开展以氢为还原剂的氢冶金示范。探索推进氢能小镇示范,在大王家岛试点建设可再生能源制氢、氢气储能系统、氢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系统、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通信基站氢燃料电池备用电源系统。
5、积极打造氢产业发展高地。全力培育重点骨干企业,打造产业创新发展高地,发展壮大特色化产业集群。引育头部企业,重点支持行业龙头企业整合行业优质创新资源,布局产业创新平台,引领行业关键技术开发和工程化应用。打造特色氢能产业集群,以高新区、金普新区、旅顺口区、庄河市、太平湾为载体,推动氢能产业特色化集聚。支持大连自贸片区氢能产业园打造市级氢能产业创新策源地和先进装备制造基地,支持以“电氢耦合、氢电联动”为核心的太平湾“氢湾·风港”产业园建设。到2025年,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集氢电联动、氢能制取、储运加用一体化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集群。
6、推进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全市氢能产业布局,结合产业发展进程,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氢储运网络,适时开展长期氢气管网建设规划研究,有序推进氢储运基础设施和氢气管网建设,在长兴岛、松木岛和大孤山等石化园区开展管道输氢基础设施示范,逐步构建低成本、多元化的氢能储运体系。积极推进加氢站建设,推动各地区编制加氢站规划,逐步发展形成全市加氢站/氢气充装站网络。结合产业园区和示范工程的布局推进建设专用加氢站和加油站改扩建成具有加氢功能的能源合建站。
7、加快推广核能综合利用,探索核能供暖、核电余热海水淡化、核能制氢等综合利用,打造全国核能综合利用新标杆。推进红沿河核电站电解水制氢。
8、推进石化化工行业全周期全链条减碳。促进产业间协同减碳,实施短流程原油裂解制烯烃技术示范,推动绿氢与炼油、化工产业链深度融合。
9、锻造绿色低碳新产业优势。布局节能减碳和碳汇重点产业,培育智慧能源、氢基燃料、生物质能、双碳服务新兴产业。培育氢基燃料产业,谋划甲醇绿色产业新生态,开展甲醇生产—运输—储运—利用全产业链工业示范,建设大型甲醇储备利用基地。
10、在氢能多场景利用领域,通知提出:“突破绿色低碳前沿和重点行业关键技术。交通领域,大力研发传统载运工具降碳、整车及部件轻量化、新能源燃料替代、氢燃气轮机、氢燃料电池系统等关键技术。重点研发针对硫排放限制的脱硫塔技术,针对氨氮化物排放控制的废气再循环、低压双燃料系统,LNG双燃料超大型油船、氢燃料船、氨燃料船等船舶可替代燃料。在工业、交通等行业领域推进核能、太阳能、氢能、风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的大规模投入与转换替代。”
11、在加氢站建设领域,通知明确:“构建低碳化海岛交通体系。有序推进充电桩、加气站、加氢站等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新能源车船应用,完善港口岸电设施布局,深入推进船舶靠港岸电使用。持续推动混合动力船舶、纯电动船舶、LNG动力船舶等清洁能源化改造,探索开展绿色智能船舶示范应用。实施岛内交通工具绿色化工程,普及氢能等新能源公交车。”
12、在构建氢能组织方面,通知要求:“支持设立新能源等双碳领域产业联盟、行业协会及加大扶持氢能等行业协会发展,形成全社会关注双碳产业发展氛围。加大政策倾斜力度。”
碳达峰试点方案 第5篇
1、逐步构建高新区双碳特色产业体系,重点支持以氢能和核能为代表的未来能源产业逐步向产业商业化迈进,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点。推进合肥高新国际环保科技园建设,重点培引一批具有技术和品牌优势的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率先打造千亿级双碳产业集群。
2、依托科研力量,支持园区龙头企业开展应用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通过市场机制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各类型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开展技术联合攻关,重点开展高效光伏、大容量储能、生物质高效转化、先进节能、低碳污水处理、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制氢、低成本冷热联供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领域前沿性、原创性技术创新研究,着力提升零碳负碳技术研发应用。每年编制并发布一批绿色低碳创新技术清单,加大应用推广。
3、依托重大科技平台和重大科研任务,打造一批新能源、储能、氢能、碳减排、碳金融、碳汇、碳捕集领域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支持科研院所培养多学科交叉的绿色低碳人才。
碳达峰试点方案 第6篇
1、支持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氢能产业园,发展氢能、氢燃料电池产业,推进氢燃料商用车示范。
2、鼓励应用氢能、生物燃料、垃圾衍生燃料等替代能源,大力推动生产设备、用能设备、发输配电设备等更新和技术改造。
3、引导和支持传统整车企业大力发展基于纯电动、混合动力和氢燃料的新能源乘用车、商用车。加强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车网互动、有序充电、大功率快充、光储充一体化、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与回收技术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