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方案编制规范 第1篇
●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规划设计、资金管理、工程实施、监测监管、竣工验收、绩效评价和综合成效评估等的基本依据;
●遵循“三线”管控要求,与各级相关专项规划充分衔接;相关图件符合自然资源“一张图”、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和建设的管理和应用要求
●达到可行性研究有关技术要求;
●一般由市级或县级政府或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工程范围跨行政区域的由上一级政府或主管部门组织编制;
●因国家政策和相关规划的调整,以及适应性管理的需要,可按规定程序和要求进行相应调整或重新编制。
生态修复方案编制规范 第2篇
次级自然地理单元+主要生态问题或治理重点+保护修复单元。例如:“汾河上游万辉沟+水土流失(或水源涵养)+保护修复单元”。
●子项目命名
生态保护修复单元+行政区名称+生态修复项目类型(或者:行政区名称(如,XX市XX县XX乡)+生态修复项目类型)。例如“汾河上游万辉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单元+静乐县+农田整治项目(或者:静乐县+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生态修复方案编制规范 第3篇
(一)多方法确定参照生态系统
综合工程建设规模、自然地理条件、生态系统自然演替规律等,采用类比、推演等方法为各个受损生态系统确定参照生态系统。从自然地理条件、物种组成、生态系统结构、生态系统功能、生态胁迫、物质能量外部交流等方面设定参照生态系统关键属性指标,并阐明参照生态系统关键属性指标的状态。
生态系统关键属性表
(二)分尺度生态问题识别与诊断
从大尺度向小尺度或从小尺度向大尺度进行梯度分析、类比分析、综合评判,分析评价区域生态空间格局,生态系统质量及服务功能,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及栖息地状况,科学诊断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敏感性,以及受损的面积、分布、程度。并针对不同层次解决的问题及保护修复目标,确定各尺度上开展的工作。
(三)生态保护修复模式的选择
在保护修复单元内,根据现状调查、生态问题识别与诊断结果、生态保护修复目标及标准等,遵循“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原则,确定各类型生态保护修复单元的保护修复技术模式。技术模式一般包括保护保育、自然恢复、辅助再生、生态重建等。一个生态保护修复单元内可选择一种或多种模式。
各单元保护修复模式及措施选择方法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