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全面质量管理后感言 通用31句
1. 对问题的纠正改进进行固化,预防相同(似)问题的再次发生,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2. 证实符合规定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能力。
3. 建立和执行良好的设计控制程序。
4.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5. 以产品为中心,不断对产品进行改进,取得创新。很多人并没有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深入了解,说质量管理体系只是做无用功,没有实际的用处,还增加了管理人员工作负担,公司通过培训也好学习也好,都只是为了获得国家或国际的质量认证,这违背了质量管理体系的真正思想,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建立,并不是为了统一文件,在iso9000族的标准引言中提到的总则中说到:采用质量管理体系应该是组织的一项战略性决策,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和实施受各种需求、具体的目标、所提供的产品、所采用的过程以及组织的规模和结构的影响统一质量管理体系的结构或文件不是本标准的目的。我们学习标准,必须对它有一个真正的认识和了解,不然,企业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误解了其真正的目的,那么就领会不到其核心思想,更加不会把顾客利益放在第一位,也不会加大投入对产品进行持续改进,创新也就失去了动力。任何组织都需要管理。就像我们所上的选修课,如果上课老师不对学生以点名或者其他形式进行管理,那么一定有许多自我放松或者懒散的人就达不到上课让其有时间空间学习的目的了。我想,当管理的内容与质量相关时,我们就可以称之为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通过包括制定质量方针、目标以及管理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活动。实现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有效地开展各项质量管理活动。必须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也就是质量管理体系。
6. 项目管理是“曲线”, 运作管理是“直线”
7. 什么是质量?质量管理是做什么的?产品的质量取决于生产过程,包括工作质量、设计质量、工艺质量等。质量管理的目的是通过组织和流程,确保产品或服务达到内外顾客期望的目标,确保企业以最经济的成本实现这个目标,确保产品开发、制造和服务的过程是合理和正确的。
8. 来料方面,部分产品缺少检验规范或检验规范有待改进,新产品或新供货商产品缺少样品,有的甚至无承认书。造成物料长时间待检,试制样机在还没有作出BOM时,物料就已送来工厂了,在无任何检验依据下,IQC检验工作很难顺利进行。
9. 以顾客为中心,是产品满足顾客的需求;
10. 很多质量问题的产生我们更多的只是看到结果,纠缠于是否先放行,而对于问题的源头关心不够,最终检验不合格时,放不放行损失已经造成。
11. 促成增强客户满意的机会。
12. 落实全面预算管理的“灵丹妙药”
13. 应对与其环境和目标相关的风险和机遇。
14. 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陈述。
15. 对后续质量影响较大的不容易把握的环节实行试验并进行分析。
16. 针对工厂现状有下面几点提出改进措施:
17. 建立良好的预防体系
18. 全面从严治党
19. 稳定提供顾客要求及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20. 确定组织声称的满足产品符合性不可缺少的法律及其他适用的要求。
21. 为达到以上目的及目标,企业要建立起质量保证体系,使产品和服务在可预见的范围内,满足内外顾客需求,牢固树立产品品牌意识,从而实现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而质量管理重要的准则是行动,所遵循的原则是加强流程管理,做到有检查、有落实、有跟踪、有反馈、有结果,有始有终,才有效果。
22. 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常见的三种“尴尬”局面
23. 包含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所有要求的质量手册,并包括:
24. 通过学习,我认为我们现在工作中欠缺的恰恰是行动。很多人的水平并不差,欠缺的是态度,在行动上也总是慢人一步,凭经验处理问题,没有经过系统科学的PDCA循环,因而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在质量管理工作上,我也感觉到自己做得很不够,对全面质量管理,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重要的工作方法和管理程序,今后一定要应用到工作中,以解决好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难题,可以使企业走向长期稳定的良性循环发展。
25. 全面深化改革
26. 通过TQM中分析方法的学习: 首先可运用排列图法(又叫ABC法则),查找事故的主要原因,再用因果分析法(又称鱼刺图法)帮助找出造成主要因素的根源在哪些方面,我们可以利用造成质量波动的五要素人、机、料、法、环及工具来分析事故根本原因以及运用对策表方法,对产生质量原因事故采取对应措施,来解决问题。
27. 不合品处理还不是太规范,(目前只是以邮件形式处理问题),对不合格品采取相应措施有些还不到位,以至造成质量事故的一再发生,例如:全盛PCB板,质量事故屡次发生。
28. 建立严格的质量责任制度,发现问题的环节到出现问题的环节涉及的各道工序各阶段都有要承担相应的责任。逐步严格考核一次交验合格率。
29. 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只依靠品管、质检部门的推动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拉动机制的自觉作用。我们要在生产管理中充分地注入拉动机制,产线下道工序向上道工序要货,下道工序是上道工序的客户。同理,质量管理中也可以运用拉动机制,产品制造过程中交到下道工序的产品应该是质量合格的产品,否则不予接收。
30. 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的有效策划、运行、控制以及符合要求的文件和记录。
3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