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学校感言 汇总49句
1. 推进课改工作走向深入。本学期,35岁以下教师必须课改达标课达标。
2. 依靠成绩稳生源:近四年来考入信高分别为59人、70人、84人、87人,令兄弟学校刮目相看。
3. 考核的原则合理:“按劳分配、积极稳妥;民主决策,公正公平;注重实效,简单易行”;
4. 教学方面:
5. 打造^v^精品课堂^v^,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率。
6. 将教学权送给学生。首先是学友讲,如果“学友”遇到不会的问题,“师傅”就负责把“学友”教会,如果“师傅”也不会,先向其他“师傅”请教,再教会自己的“学友”,如果“师傅”们都不会,最后由老师讲解。整堂课以学生自学互助为主,以学生教学生为主。努力打造适合我们学生的“151”闪光教育高效课堂。
7. 校长牵头,教导处负责,班主任配合,教师努力,学生加油,家长支持,形成“教育合力”;
8. 激励机制健全,重奖有突出成绩教师。
9. 尽快修改、完善、健全管理制度。学校办公室负责,教代会牵头、教师人人参与,尽快重新修改完善以下制度:《教职工工作量认定方案》、《教师考绩制度》、《教师考核奖励制度》、《中考奖励办法》等。
10. 物质奖励。当教职工工作取得成绩时,除了及时予以肯定、赞许外,在合规的前提下授予奖品和奖金,提高福利待遇等等;反之,对不符合要求的行为除了批评、警告外,还可用降低福利、扣发绩效工资等。
11. 注重教师配备,讲究复习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12. 为教师树立不断进取之目标
13. 将学习权还给了学生,课堂上出现学生两两成对在一起边讲边练的场面,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
14. 考核办法科学:“采取量化评分办法”;
15. 中小学教师分开考核;
16. 荣誉鼓励。在对教师进行物质激励的同时,大力进行荣誉激励。如:公平、公正、公开地评先表优,开展先进事迹宣讲。再如2018年推荐我校张国训老师评选省优秀教师等。这样让这些先进教师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激励全体教师人人争先,从而带动整个教师队伍素质的改善,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整体质量的提高。
17. 改进评先方法。市、县先进,校内先进的评选,均制订具体的评选方案,尽量做到条件量化。学校或年级推出候选人后,全体教师和学生代表参与评选。
18. 依靠训练奠基础。如一日中的晨读“文”、午练“理”、晚攻“英”等。
19. 以评先促竞争
20. 荣誉激励。
21. 物质激励。
22. 将话语权还给学生,学生说出来的才是学生的,课堂上让学生去表达;耐心的听学生回答、细心的观察学生交流、精心的指导学生互助。
23. 教师牺牲早晚及周末休息时间,加强对学生的时间管理和学习辅导;学校发动家长支持毕业班的冲刺辅导工作等;
24. 学生管理方面:
25. 办学理念务实:“以安全、卫生为基础,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目的”;
26. 全员聘任制倒逼教师完善自我
27. 加强教师培训,转变观念,提高能力。
28. 提前谋划,安排到位,责任到人;
29. 完善制度。学校分管统筹,教代会牵头,教师人人参与,尽快修改完善以下制度:《教职工绩效考评方案》、《教师职称推荐量化考核方案》、《中考奖励办法》等。
30. 学校领导、班主任及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等。
31. 依靠师生求进步: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师生,细心关怀,满意和谐,校如家暖。
32. 目标激励。我校教学质量在平桥区农村学校,初中升学率、巩固率、合格率、人均分等还算靠前。新时代新形势下兄弟学校都在发力你追我赶,犹如逆水行舟。我校就要围绕平桥区“名师、名校、名牌”工程,抓住初中质量提升这个大目标,制定、细化一系列的具体目标,形成全校教职工人人心中有目标,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
33. 集体智慧的结晶----导学案
34. 目标激励。
35. 将探究权还给学生。老师要选准探究学习的切入点,尽量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老师不要害怕时间不够用。
36. 营造浓厚的学校文化和班级文化氛围。
37. 校长牵头,教导负责,班主任配合,教师努力,学生加油,家长支持,形成“教育合力”;
38. 运用激励机制时,应尽量做到注意公平。
39. 增设不同类型的荣誉称号。除评选市、县先进外,增设校内荣誉称号。今学年拟评选10位“名教师”,20位“师德模范教师”,60位“骨干教师”,20位成长快的年青教师。进一步探讨设立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年龄阶段教师的评先奖励办法。
40. 中考奖励是初中和中心学校双重奖励等。
41. 依靠组织谋发展。教师劳逸结合、团结协作、荣辱与共、凝心聚力,在校如家。
42. 依靠制度求公平。落实素质为先、比学赶帮、均衡发展、竞争激励,在家想校。
43. 时间保证,培优扶弱,人文关怀等。
44. 将时间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占据整个课堂,学生的参与度要高。
45. 加强宣传。
46. 目标明确,制度保障,措施得力;
47. 制度健全、科学、系统、简单、易操作;
48.
49. 加强纪律教育,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