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活动案例展示 第1篇
景德镇陶瓷馆,又称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是新中国成立后建馆最早、藏瓷丰富的唯一一所陶瓷艺术专业性博物馆。这里收藏了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琳琅满目的陶瓷珍品。
近年来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启动“进百校·引万人”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博物馆这所“大学”的社会教育功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陶瓷文化传承这篇大文章,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路径,为景德镇陶瓷文化代言,为推动景德镇文化与传承发展贡献文博力量。
图源: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公众号
研学活动案例展示 第2篇
临沂作为山东解放区的首府,有“华东小延安”之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都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之一,被誉为两战圣地、红色沂蒙。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十大红色旅游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开展红色主题研学的理想之地。
孟良崮研学服务团队坚持把红色旅游与党性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针对性的制定了相关课程,并与学校教育有机衔接,突出课程的实用性、趣味性和形式上的多样性;同时深挖沂蒙精神、_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内涵,精心设计了实地参观路线、活动内容,把孟良崮红色旅游打造成为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以满足各类学生研学旅行的要求。
研学活动案例展示 第3篇
大熊猫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800万年间熬过了同类肉食者,挨过了一个个冰川期的进化佼佼者。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正是我们了解大熊猫,探索大熊猫的进化史的一个重要窗口。
近年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组织了各种各样的研学课程,让各地来研学的学生在欣赏大自然秀美风光的同时,更深入地了解我们国家保护大熊猫等珍稀动植物的决心和信心,促进社会各界对环保事业的关注和支持,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推动力。
图源: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视频号截图
研学活动案例展示 第4篇
1、条件
(1)能制作和观看微课、使用UMU和东莞慕课平台等的终端,如台式电脑、手提电脑、平板或手机。
(2)教师用问卷星、UMU和东莞慕课平台个人账号。
(3)学生用东莞慕课平台个人账号。
2、资源准备
(1)提前准备好《行走中国》研学旅行校本课程资源。
(2)利用问卷星进行研学旅行问卷调查,根据结果录制研学旅行系列微课,并利用UMU推送给学生观看。
(3)提前设计好每条研学线路的主要研学问题,创建班级微信群在研学周进行问题导学和研学指导。
(4)提前录制好慕课研学系列校本课程,并发布到东莞慕课平台()
研学活动案例展示 第5篇
(1)撰写《行走中国》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开发计划、撰写课程简介和制作课程推介微课。
(2)在第一节课介绍研学旅行发展现状及我校经典研学线路,了解学生喜欢的研学线路和感兴趣的相关地理问题,划分课堂学习小组。
(3)每节课选择一个学生感兴趣的经典研学基地,介绍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带学生探究该区域典型研学问题并进行深度剖析。
(4)结课阶段,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东莞乡土研学调研并进行地理研学成果交流。
图4 学生进行研学调研成果展示
研学活动案例展示 第6篇
“运河十二时辰 运河十二人生”系列研学项目,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鲜活的人文内涵,引领参与者沉浸式体验大运河千载岁月中的瑰丽画卷。
其中“漕丁历险记:找寻遗失的时光宝图”研学体验以运河漕运为背景,聚焦那些曾活跃在运河上的普通劳动者漕丁们的生活与贡献。参与研学的孩子化身为勇敢的小漕丁,投身一场充满挑战与发现的历史探险之旅。
研学活动案例展示 第7篇
作为资深研学带队教师,在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需亟待解决:
1. 初中学生大多缺乏对研学基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整体认知,导致研学时只能跟随研学导游现场观察学习,停留在低层认知阶段,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区域认知。
2. 初中学生研学线路的选择大多凭感性认知,研学期间缺乏对研学所在区域的典型研学问题的深度思考,结果导致有些学生感觉研学缺乏趣味性,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3. 学生研学后期评价总结阶段,主要是以每天的研学日记(图3)和研学结营仪式上的展示及感悟,评价形式比较单一且缺乏展示交流的平台学生,导致一些在研学活动过程中生成的有研究价值的地理小课题缺乏进一步研究的动力和机会,不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及正确的人地观念。
图 3 学生写研学日记(左图)、教师批阅研学日记(右上)和研学日记一瞥(右下)
三、做出假设
1、立足于学生在研学活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开发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使学生深度了解学校经典研学旅行基地的自然和人文概况,以及对研学线路所在区域的典型研学问题进行深度剖析。
2、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学生研学旅行的指导和交流。研学前,对全校初一初二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依据学生反馈情况制作研学系列微课并用UMU推送给学生观看。研学中,创建班级微信群进行问题导学,师生在群内加强沟通和交流。研学后,鼓励学生制作Vlog以及运用思维导图小程序制作研学区域地理思维导图,并进行后续的研学小课题研究等。
3、疫情期间充分利用慕课平台创建慕课系列研学校本课程,精选课题,提升慕课研学课程质量,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研学旅行学习积极性,开拓学生的地理视野,使学生宅在家中也能进行研学旅行课程的学习。
研学活动案例展示 第8篇
三亚南山国际非遗中心位于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内,汇集了众多国内外非遗文化精品项目,是“海南省非遗展示研学基地”“海南省非遗传承与保护基地 ”,2022年入选首批“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 ”。
“非遗+旅游”为文旅融合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给旅游业带来了新的体验需求,也给非遗的传承提供了平台和机遇。该地致力于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速文旅融合,打造非遗交流合作平台,全方位展示非遗魅力,推动非遗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以打造“海南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化非遗生活方式体验平台”的目标,逐步实现以南山为原点辐射全国非遗圈,形成“非遗+文化交流”“非遗+智慧旅游”“非遗+文创”“非遗+研学”“非遗+演艺”的实践基地的愿景。
图源:三亚南山国际非遗中心公众号
研学活动案例展示 第9篇
哈尔滨极地公园是国家教育部授予的黑龙江第一家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中国科协授予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首创南北极研学。原创全国首家极地海洋研学教育基地淘学企鹅馆,汇聚四种珍稀南极企鹅,运用元宇宙、VR、全息等科技打造三大研学教室,吸引大量亲子家庭前来研学旅行,成为全国各地研学团队来哈尔滨必打卡的一站。
哈尔滨极地公园还原创了“极地奇妙夜”“企鹅驯养师”等极地冰雪研学项目,将世界首例克隆北极狼、极地白鲸、南极企鹅、北极熊等世界级的珍稀动物资源和生物科技资源带到孩子身边,近距离感受克隆技术的独特魅力,培养“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地球家园”的环保意识,让全国孩子来到黑龙江就能遇见最极致的冰雪极地!
图源:哈尔滨文旅公众号
研学活动案例展示 第10篇
“杭州人的第一课”系列研学课程以历史文化、城市考古、书画美育三大主题为切入点,其中,历史文化聚焦杭城发展过程中的杰出人物和高光时刻;城市考古主要针对近年来宋代考古的成果研究和利用;书画美育主要结合馆藏书画精品传递中国古典审美趣味。
通过三大主题体系旨在让广大青少年真切感受文化艺术之美,深入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另外,整个系列课程动态更新,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课程项目库也不断丰富和壮大。
研学活动案例展示 第11篇
三星村考古探索基地是一处利用三星堆遗址附近闲置乐园改造而成的考古研学基地,基地内有三大体验场景:考古现场,制作工坊,古蜀村落,分别对应三星堆遗址的物质遗产、工艺技术和生活文化三个层面的内涵,以及田野考古、古蜀工匠课和古蜀村落生活三大课程主题。
基于课程开发的古法制玉、考古发掘盒子等教育体验类文创产品,让更多无法前来的孩子也能亲手体验,基地每天迎来一波又一波研学团队,是国内社会资本依托文物考古资源开展研学的示范案例。
图源:三星村考古探索基地公众号
研学活动案例展示 第12篇
(1)登陆校本课程选报网站观看《行走中国》研学旅行校本课程简介和课程推介微课,进行《行走中国》研学旅行校本课程的选报。
(2)在第一节课认真了解研学旅行发展现状,知道我校经典研学线路,,配合老师划分学习小组。
(3)在每一节研学课上积极合作探究,认真思考提出所研究的研学旅行区域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4)结课阶段,与小组成员认真进行东莞乡土研学调研(图4),积极参加地理研学成果交流展示。
图5 学生东莞乡土研学调研成果
(二)研学前后对学生的研学旅行指导
研学活动案例展示 第13篇
丹霞山( 中国红石公园)是广东省面积最大的风景区、以丹霞地貌景观为主的风景区和世界自然遗产地。也是丹霞地貌最重要的研究基地。丹霞山集地质、人文、自然之大成,是低海拔山岳型旅游胜地的杰出代表。这里接待设施完善,齐聚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
近年来丹霞山致力打造科学名山品牌,立足独特的地质地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旅游+教育理念贯彻到日常保护和管理工作,坚持拟建国家公园的全民公益属性,吸引了大批大中小学生来到丹霞山开展科普研学活动,先后入选教育部命名的“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及全国科协、自然资源部和国家林草局等多部委认定的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
图源:丹霞山/地球杂志公众号
研学活动案例展示 第14篇
《童心闪闪,点亮跨湖桥——跨湖桥文化系列研学课程》包含7门主题课程,面向6—15岁青少年。课程以跨湖桥文化中的经典文物(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漆弓,中国最早的水平踞织机等)为切入点,通过参观+教学+体验的形式,利用AR、3D打印等技术手段,让学生了解跨湖桥文化,激发学习主动性。
研学活动案例展示 第15篇
(1)研学前用问卷星对学生感兴趣的主要研学线路及研学容进行问卷调查,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微课研讨和制作,利用Camtasia studio软件录制出研学微课视频,将微课视频上传到UMU平台并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学习(图5)。
图 6 利用问卷星记性调查(左上)、视频上传到UMU并分享学习(右上)和微课制作(下图)
(2)研学中对学生进行研学旅行指导,如路途上给学生介绍各类交通运输方式及选择,在聚餐品菜时畅谈气候、物产、风俗等当地风土人情,在城市猎人研学环节教会学生如何阅读旅游地图和如何辨认方向及比例尺等,研学中在QQ群、微信群回答大家提出的各类地理问题(图6)或提出一个地理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
图 7 研学微信群答疑
(3)研学后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进行研学成果展示。如在手机端下载VUE和剪映APP制作研学Vlog,教授学生使用微信mindline手机小程序软件制作研学基地的思维导图等,指导学生用“美篇”撰写研学心得等(图7)。
图8 研学成果多样化展示(左:剪映制作研学Vlog;中:mindline制作思维导图;右:“美篇”撰写研学心得)
(4)引导学生将研学中有价值的问题形成研学小课题,并指导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图8),进一步深化研学旅行教学成果,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图9 小课题汇报与讨论
研学活动案例展示 第16篇
青少年足球研训基地位于留坝县留侯镇闸口石营盘村, 营盘村有着近两千年的历史,直到2008年底,留坝县所在的汉中市提倡大力发展女足运动。 比起都市 嘈杂浮躁 的训练基地, 营盘村 深处秦岭山麓,背靠紫柏山下, 四季温度都很适宜训练,毫无疑问,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比赛条件。
依托独特的生态资源、气候优势,留侯镇营盘村把发展体育+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整合农业、旅游、文化、人才等资源,大力发展研学事业。 积极开发以体育竞技、生态旅游、运动休闲等为核心体验的文化休闲活动,持续推进农旅体深度融合,激发了乡村的强大活力。
图源:留坝足球青训中心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