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火把节主要活动介绍(推荐5篇)

时间:2025-07-09 22:13:05 admin 今日美文

彝族火把节主要活动介绍 第1篇

彝族的火把节历来最为隆重,并逐渐衍成了成套的节俗歌调。绝大部分彝族地区都流传着十分丰富的火把歌调,虽然形式多样,但都有固定的调,由于彝语方言发音不同,大小凉山彝族称之为“都则朵洛嗬”,“朵洛”意为祝愿,“嗬”即为唱。云南楚雄彝族诺苏支系称为“朵则朵额”,“朵则”意为祭火,“额”则是“玩”的意思。在楚雄彝族的这一歌种中,包括有《烧火歌》、《送火歌》、《招魂调》、《同乐调》、《火把节对歌》、《火把节祭歌》等等。演唱这些歌调的时间、地点和歌者亦各有所殊,如《烧火歌》由合户家长率领阖家在自家屋檐下的“节日火堆”旁围圈齐唱,以示庆贺;《招魂调》则由各家主妇独唱,同时手托祭物(粮、盐、酒、肉),直向自家菜地或粮田走去,边走边唱,当返回时,便采一株庄稼苗,示意已将人魂、畜魂和庄稼魂一并接回家来共度火把节,同时象征迎来人丁清吉、六畜兴旺和五谷丰稔之年;楚雄彝族的火把歌调,唱词多属传统相沿,五字韵句,词头句尾有相对固定的衬格,填以“哦伙嘀哩伙”、“阿伙喔、噢来”等类的虚词演唱,其中部分歌调有较长的虚衬词乐段,有独唱、齐唱、对唱加和腔,一般不用乐器伴奏。各歌调以五声徵调居多,羽调次之。在其徵调式歌调中,常出现徵、宫二重调式音韵交错的现象,大多以上下乐句为主题演化成中、小型歌体和少量叙事歌体,采用二、三拍子。oT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火把节主要活动介绍 第2篇

斗牛,这一活动与久负盛名的西班牙斗牛运动天然不同,参与的主角是两斗牛、是牛与牛斗,选取方圆几百里有名的公黄牛来到斗牛场一决高下。牛主人在比赛之前会将参加斗牛的公牛赶到斗牛场,然后用披毡盖住公牛的头。到解开披毡的时候,这两头公牛发现自己的对面是一头陌生的公牛便会大发怒气,并用自己的利角碰顶对方,直到一方不敢相斗或是体力不支弃路而逃,这样另一方才算获得胜出。获胜的牛主人会获得相应的奖品,牛主人也会犒劳获胜的牛。oT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赛马是彝族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民间体育活动,在彝族地区流行这样一个句话:一个男青年如果不能乘烈马、驯幼狗,就没有男子气概,会被人耻笑。在彝族火把节这种重大的节日往往会举行正式的赛马活动,选择大草坪建有圆形赛道的地方进行。比赛实行淘汰制,参赛者各自骑马,在听到一声响令之后,策马向前奔跑,先到达的一方是胜利者。在比赛时,除了赛马力,要求速度快而均匀,还要求姿势优美,人马配合默契,竞争相当激烈。oT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式摔跤又叫作“抱腰摔”,是男子间的竞技。在关于火把节的起源中,有传说地上的大力士俄体拉巴摔死了天神的大力士神斯惹阿比,天神放出天虫,彝族人民火烧天虫以保护庄稼。可见,彝族摔跤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如今彝族在每年火把节期间,都会举行大规模的摔跤比赛。比赛场上人山人海,从八九岁的小孩到年过半百的人都活跃在摔跤赛场上,热闹非凡。一般来说,彝族摔跤比赛与其他摔跤有所不同:(1)采取反抱腰的方式,双方面对面,前后站立,上体稍微往前倾,形成上体交叉的状态;(2)采取交叉抱腰的方式,双方的手臂从腋下、侧肩去抱紧对方,并将其摔倒压在自己的身下为胜;(3)摔跤比赛采取三局两胜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最终获得胜利的人会被称为“摔跤王”,并获得奖励,还能为所在的宗族、村寨赢得荣誉。彝族摔跤具有较高的竞技水平,在各种比赛中获得了许多荣誉,如今它更是成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折射出彝族人民对自然生态的适应与对体育精神的追求。oT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传统舞蹈内容多样,具备体育的特征。每个地区的彝族在火把节时都会进行跳舞活动,其中达体舞是四川乃至北部方言彝族地区都会跳的一种具有规范系统性的舞蹈,还具有非常广泛的群众性以及非常高的娱乐性。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四川省凉山州在_两个文明_建设中,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在前副州长巴莫尔哈的积极倡导和精心策划下,组织州群众艺术馆、州歌舞团的舞蹈家、音乐家,从彝族民间流传的近百种音乐舞蹈中挖掘、提炼、规范、完善,系统地编排出了两套《彝族达体舞》。达体舞中的“达体”一词,在彝语中是用脚剁地的意思。这类舞蹈男女老少皆宜,不受时间、场地、人数、道具等外在条件的限制,其伴奏音乐悠扬动听,舞蹈动作简单明快,洋溢着舞者的奔放与热情。曾经一段时间达体舞流传到祖国的大江南北,甚至走出了国门。达体舞主要有踢、踏、勾、磐、跳等脚上的动作和幅度较小的腰手肩颈头上动作。达体舞融民族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为一体,具有浓烈的彝民族气息与时代色彩,少则数人多则上万人同舞同乐,集参与性、娱乐性、互动性于一体。oT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打磨秋,又叫磨儿秋,在彝语称“磋磋”,是彝族地区比较常见,也是非常古老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磨秋由两根木头制成,一般情况下,两个人在旋木的两头用腹部贴着,双手抱杆,走几步之后便以旋木中心作为圆点,做旋转运动,腿向前方摆动。这个时候另外一只脚借助地面推力,做后伸翻身动作,形成一个双臂抱杆俯卧撑的姿态。表演者唱着山歌在磨秋上做着如“飞燕凌空”、“燕子翻梁”等许多惊险的动作,观赏性很强。oT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T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火把节主要活动介绍 第3篇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火把节民俗经_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彝族火把节享有_中国民族风情第一节_、_东方狂欢节_的美誉。oT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把节不仅仅只是彝族的传统佳节,作为西南民族民俗文化的地域性传承,在彝语支其他民族如哈尼族、白族、傈僳族、纳西族、拉祜族、基诺族等民族中也有相当久远的历史。火把节习俗在这些民族中的形成与发展,一方面与各民族的原生崇拜、民间信仰以及本土宗教有直接联系,另一方面也与这些民族尤其是彝语支民族的历史源流、文化传承和社会交往紧密相关。oT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备注:1.彝族十二生肖历法:用十二地支推算,不论年月日数,均以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属相为代表,轮流记数,周而复始。每个月分成两个15日,有月(ꅂ)15日和无月(ꒉ)15日。与汉族历法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相对应。

参考资料:1. 李锦,《凉山彝族火把节整体性保护路径研究》,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6卷第3期2017年5月;2. 张建、张艳,《凉山州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符号:彝族火把节》,四川体育科学,2017年(第36卷)第5期;3. 朱安义,《彝族火把节起源浅识》,《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7第27卷第三期;4. 周红,《浅谈彝族火把节及其文化内涵》,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9卷第3期2006年9月;5. 百度百科,《彝族火把节》等。

彝族火把节主要活动介绍 第4篇

彝族火把节一般在彝族12生肖历法每一年的猪月“无月(月亮)”(ꒉ)第九天(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开始,共三天三夜。第一天为“都则”,即祭火;第二天为“都格”,即庆火;第三天为“都沙”,即送火。具体过程如下:oT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一天,一早彝家寨子里的男人们开始杀牛宰猪、分肉、准备各类仪式的物品,妇女们做饭做荞粑。中午过后小孩捡来拳头大小的干净石头放在火塘里烧(也有不烧用冷石的),还采来嫩蒿草备用,男主人抓来精心准备好未下过蛋的黄母鸡宰杀。当荞粑、鸡肉都煮好后,男主人要用荞粑、鸡肉等在屋内祭祖。祭祖时先除秽,即在火塘边烧红的石头上放嫩蒿草,将酒倒在上面,倒上时必须发出“嗤嗤”的声音。祭祖用的酒肉在石头上绕圈除秽,然后祭祖。祭祖时念祷词,内容为祈求五谷丰登、驱除邪恶、保佑全家平安等。祭祖完毕,全家人围坐晚宴。夜幕降临后,每户人家都从火塘里点燃火把,举着火把依次照亮全屋每个角落,再经过锅庄出门到羊圈、牛圈、猪圈等后,走向田埂地头。一边走一边念祷词。祷词大意为:烧掉害虫,烧掉瘟疫,烧掉畜疾,烧掉饥荒,烧掉寒冷,烧掉贫困,烧掉死神,烧掉不祥等等,赶走藏在房里的妖魔,赶走附在人身上的邪气,除厄运和祸患等。oT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天白天,男女老少聚集在火把广场举行各种活动。这些活动主要有:吟唱朵洛荷等火把节歌调,选美、摔跤、赛马、斗牛、斗羊、斗鸡、爬杆等等。彝族谚语说:“火把节就是眼睛的节日。”,各种欢乐的活动让人们大饱眼福。这是亲戚朋友聚会的好时机,也是青年男女认识、恋爱的好机会。夜幕降临,每户人家都举着火把,唱着火把歌调到田间地头去。唱词的内容也是驱逐害虫,驱除邪恶等。最后大家聚集在寨子里较宽阔的平地上,把手中的火把堆积在一起,燃起篝火,围着篝火跳起欢乐的达体舞等舞蹈。oT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三天白天,继续举行第二天的活动。夜幕降临,每户人家都点燃火把,举着火把走到自家田地绕一圈,口中念祷词。祷词大意为烧掉害虫、驱除邪恶、五谷丰登等。然后回到自家房屋附近一处进行一个仪式,也有整个寨子在一个固定地方进行仪式的,即用三块石头做成火塘锅庄状,上面放一块瓦片或平整的石板,放上第一天宰杀的鸡毛、鸡翅和荞粑等,再压上一块小石头做锅盖,把燃剩的火把放在模仿的锅庄里烧;还要在旁边用蒿杆和竹片模拟牛羊吃盐水的水槽,放进盐,再挂一些青草;然后在一旁呼唤牛羊猪鸡等动物来吃喝,意为祈求丰收、六畜兴旺。oT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彝族火把节的三天活动中,第一天的祭祖和最后一天的送火有重要的宗教、哲学意义,第二天的活动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oT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T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火把节主要活动介绍 第5篇

泸西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北部,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的地方。这里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还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在泸西县,汉族、彝族、回族、苗族、壮族、傣族等民族聚居于此,其中汉族人口占比。

泸西汉族的火把节是一个融合了民族文化、传统习俗和庆祝活动的盛大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按照古老的习俗,进行“剁生”、“叫魂”等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活动。

“剁生”是泸西汉族火把节的一个重要习俗,主要以嫩南瓜、嫩红豆、嫩毛豆、鲜茄子、绿豆菜、猪肉或火腿为主料,再加入各种佐料炒熟而食。这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对丰收和美好生活的庆祝。

(“剁生”,图源:百家号 醉美雨林)

(“剁生”,图源:澎湃新闻客户端)

“叫魂”是另一个引人注目的习俗。傍晚时分,人们会将火把和叫魂蛋放在门槛上,点燃香火进行叫魂。叫魂者通常为母亲(或祖母、外婆),她们会手持小钉耙,从院外抓至庭内,同时口中念诵家人的名字,并祈求魂魄回归。这一习俗寄托了人们对家人安康的深深祝愿。

此外,泸西汉族的火把节还有丰富的庆祝活动。人们会点燃火把,围绕篝火跳舞、唱歌,欢庆这一传统节日。火把的熊熊火焰象征着希望和温暖,也寓意着驱逐邪祟、祈求平安。同时,商贸交流也是火把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会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商品的交易和交流。

总的来说,泸西汉族的火把节是一个充满欢乐、祈福和敬祖的传统节日。它不仅展示了泸西汉族人民的文化特色,也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通过这一节日,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泸西汉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风情。

总结

泸西彝族火把节作为多民族共同的庆祝活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文化意识。在节日期间,无论是彝族还是各其他少数民族,都会按照各自的习俗和传统,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点火把、跳舞、唱歌等。这些活动不仅是对各自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展示,更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认同和尊重。这种文化认同和共享,有助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形成更加紧密的文化共同体。在节日期间,彝族和汉族、苗族、壮族、回族等民族的人民共同庆祝,互相学习、互相欣赏,共同分享欢乐和喜悦。这种和谐共处的氛围,有助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通过共同庆祝火把节,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民族都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应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民族团结与和谐意识的深刻体现。

总之,泸西彝族火把节通过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和谐以及激发民族使命感等方式,深刻体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内涵。这种共同体意识不仅有助于加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还能够推动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和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