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的民俗活动介绍 第1篇
布依族八音坐唱又叫“布依八音”,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形式,原型属于宫廷雅乐,以吹打为主。由牛骨胡、葫芦胡、刺鼓、箫筒、小马锣、小镲、包包锣和月琴等乐器演奏,并用布依语进行说唱而得名。
布依八音坐唱
布依八音在兴义市南盘江畔土生土长,经口头、手头代代相传,始终保有温度,旋律古朴、流畅、优美、悦耳,常活动于民族节日、嫁娶、建房、祝寿等场合,是布依族人民琐碎日常温暖生动的所在,代表了布依族群众温和、好客、坚毅耐劳的朴素性格,在广大乡村,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当地民众增进感情、休闲娱乐的重要载体。
八音坐唱表演
2006年5月,布依八音被_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2008年11月,兴义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布依八音)之乡”。
六、“歌韵绕梁,以颂岁时”
侗族大歌
在贵州的侗寨,人人会唱歌。蝉鸣、流水、风吹树叶这些自然的声音,被侗族人模拟得惟妙惟肖。静心屏气聆听,让人如沐春风。《蝉歌》、《水歌》、《八月之歌》等,让侗族人为之骄傲,多声部的侗族大歌更是闻名世界。
侗族大歌表演
侗歌没有乐谱,由于侗族没有文字,也没有歌词记录,其唱词的内容包括侗族的历史传说、祭祀礼仪,以及生产劳动、婚姻恋爱、劝事说理、咏唱风物等。能够传承下来,全靠一代代歌师面对面地向年轻人进行传授。小黄侗寨的音乐氛围好,几乎人人都学侗歌,通常六、七岁的小孩,在家里耳濡目染就能入门,长到十四、五岁,就开始参加村子里的歌队,在前辈歌师的传授下,一首一首地系统学习。
侗族大歌表演
侗歌分为大歌和小歌,小歌主要是生活中吟唱的,大歌是多声部合唱,人越多唱出来越好听,而且没有伴奏,也没有指挥,要把大歌唱好,全靠个人平时多唱,歌队多合在一起练。
侗族大歌表演
侗族大歌根植于侗族传统生活方式,随着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侗歌传承也面临危机。小黄村是极少数至今仍有年轻人、儿童传唱侗族大歌的村寨。为了更好地传承侗族大歌、弘扬民族文化,小黄村倾全体村民之力,借助侗族大歌这块世界非物质文化品牌,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本地村民脱贫致富,特意策划推出了“聆听天籁·不夜小黄”主题旅游专场演出。
只要有旅行社带领游客团队前来,侗家鼓楼就是最好的演出背景,鼓楼前的空地就是舞台,国家级、省级、州级非遗传承人及小黄优秀男女歌队都会在这里表演,进行侗族民族文化的展示。
一审:汤成伟
二审:王利环
三审:李蓓
贵州的民俗活动介绍 第2篇
“又是一个把你双眼点燃的七月,又是一个把你心灵点燃的七月,骑上你的骏马穿上美丽的衣裳,小伙姑娘一起走进爱的火把节……”彝族乐队山鹰组合曾把这首《七月火把节》唱到街头巷尾,随着歌曲热闹欢快的节奏,被称为“东方狂欢节”的彝族火把节也勾起了全国人民的向往。
彝族同胞和其他民族同胞载歌载舞欢度火把节
彝族崇尚火,对火有着神圣的情感。关于彝族火把节的起源说法不一,追其溯源,与彝族人对火的崇拜有着直接关系。彝族先民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
彝族火把节,彝语称之为“朵扔吉”,源于彝族十月太阳历。彝族十月太阳历一年以十个月计算,一月以三十六日计日,以北斗星斗柄指向定季节,斗柄正下指南为大寒,在这段时间过十月年节,即彝族十月年。斗柄正上指北为大暑,在这段时间过新年,即火把节,又叫做“星回节”。后来此种仪式经过发展演变,增加了歌舞表演、服饰展示、斗牛、赛马、摔跤等活动内容,成为今天的“火把节”。
火把节的夜晚灯火通明
“兄弟姊妹们,大家一起跳起来!”随着一声吆喝,熊熊火焰窜起,在欢呼声中,人们围着篝火载歌载舞,共同欢庆彝族火把节。火光映亮人们的笑脸,身着彝族盛装的彝族同胞穿梭在人群中,热情地招呼着远道而来的游客们。大家手拉手,在篝火旁欢舞、呐喊,处处充满欢声笑语。
这片热闹的情景,是彝族欢庆火把节的一个掠影。
2006年,彝族火把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彝族火把节已经成为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在彝族村寨中围绕着大火把弹唱、跳舞,彻夜不息。
三、属于贵州人的戏剧
贵州的民俗活动介绍 第3篇
600多年前,30万大军从南京一带挥戈南下、就地屯军,将明代古风、江淮余韵定格在黔山秀水之中,凤阳汉服、雕花窗棂、屯堡地戏、鬼面傩雕,无不留存了大明朝的时光“剪影”。
在贵州山峦环绕的天然屏障下,明代的汉文化保存完好,并逐渐形成了独特风貌,既保留了中原文化的精髓,又融入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元素,共同孕育出世界唯一的“屯堡文化”,展现出一种别样的文化奇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地戏表演
地戏演员们则头戴“脸子”、身着长衫、背插小旗、腰系战裙、手持木制短刀长枪,一句“奉军令调北征南,五尺道山崖两开;离乡背井豪情壮,忠君爱国守边关……”道尽了屯堡人绵延600余年的“忠义仁勇”爱国情怀。
屯堡地戏中的“脸子”
作为古老傩文化的代表之一,地戏除了活态的舞步动作和配套的服饰之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头上的面具。它古朴、狰狞、凶悍、腼腆、可爱,在周官村民间艺人的刻刀下表现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结合传统傩面具在傩文化中的功能和作用,屯堡的人们把它认为是驱灾纳祥的守护神。
地戏表演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学者从审美艺术去研究、探析,并深深被它的古朴艺术所吸引,被它后面的文化故事所陶醉,文化艺术界的同仁们为之倾倒,开始花钱将其纳入居室,享受它给人们带来的艺术情怀和文化熏陶,傩面具开始从道具观赏转化为艺术商品融入市场。
五、“丝竹和鸣,其韵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