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家乡活动意义(实用6篇)

时间:2025-06-04 10:56:44 admin 今日美文

介绍家乡活动意义 第1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渗透 传统文化 途径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因此,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未成年人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增进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其中不少是语言材料中的精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成为了汉民族语言中的典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资源。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找准突破——以唐诗宋词激趣

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万口传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命脉。优秀的古诗词不但情、理、趣兼备,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诵记,而且能启迪人的心智,真正让学生终生受益。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要加强学生唐诗宋词的学习,让诗歌陪伴学生成长,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俗语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学生在大量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中,不但能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而且能深刻领悟传统文化的精华,也能为今后的写作提供很好的素材和佳句。在学习唐诗宋词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爱学、乐学。为此可通过不定期开展如“赛诗会”、“小诗人”等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当学生学习的古诗词达到一定的数量时,还要教会学生对词诗的赏识,提升其阅读的品位,还可教会学生对诗词进行分类整理。让学生在整理诗词的过程中,为运用诗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激励成长——以成语故事明志

成语是我国独特的文化,它的出现常常和一个个充满故事性的精彩情节相生相连,极易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而且每个成语故事后面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语文教师除了要充分挖掘课本内的成语之外,更要拓展学生课外成语的学习,要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本义、今义及运用范围,做到真正地掌握。比如在学习到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成语时,就可对学生进行勤奋学习的教育。在学习到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成语时,就可借机鼓励学生去读四大名著,这样因势利导,激发求知的教育对学生才会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对成语,教师要教会学生自觉去应用积累,要学会在平时的阅读中,一遇到成语就记录下来。还要积极开展一些诸如“我讲成语故事”、“成语接龙”、“谁是成语大王”等活动,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学习成语,积累语言。要让学生在学习优秀成语故事时受到故事主人的启发,学习故事中主人的优秀品质。

三、提升修养——以经典诵读润心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劝大家多读书的忠告。现代教育家陶行之也说过:“学生的语文水平能否提高,归根结底取决于他们看了多少书,看了什么书和怎样看书,取决于他们写了多少文章、写了什么文章和怎样写文章;语文教师的职责就在于引导学生去完成这些工作。”

生活在儒学文明传统下的中国人多读一些传统的文化经典是十分必要的,这是有关立身之本的教育。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如“忠”、“孝”、“礼”、“俭”等内容,是我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世代相传。而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大多散布于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经典篇目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古代经典的诵读,以此作为学生储备知识,让他们在这些充满智慧的传统文化读物中,向千古圣贤讨教必要的立身之本,明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语文教师要有在古代传统文化中发现美的素养,不但能够把古代文化中美的东西讲出来,而且要开掘其美质,把美的东西传给学生,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学生热爱了,才会去传承。所以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多给孩子挖掘一些文化中的闪光点,让学生在学习古代文化经典的潜移默化中养成醇厚的道德人格,提高自身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实质。

四、拓展视野——以民俗文化强基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它们不但传承在各类的文化书籍中,更与民间文化相伴相息。像春节时张贴的春联,日常生活中的顺口溜、歇后语、俗语等都各有特点,都是我们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积极挖掘语文教学和生活的结合点,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发现。比如可让学生在春节时搜集春联,让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自然地感受语言、记忆语言、积累语言,让他们知道传统文化就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需要认真学好,进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能力。

五、了解家乡——以地域文化固本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地方不一样,人情风俗、饮食习惯、地域文化就存在一定差异。语文知识的积累从认识生活开始,认识生活,了解生活从认识和了解家乡开始。所以,学习和了解家乡的地域文化对提升一个人的综合素质非常重要。作为语文教师,就得知道如何引导学生去认识自己的家乡,认识家乡一些特有的地域文化。就拿重庆来说,得引导学生了解巴渝文化、火锅文化等。拿黔江区来说,得让孩子知道土家族、苗族的一些传统文化。“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些民族传统的东西,只有从小引导孩子去认识和了解,才会得以发扬光大。

介绍家乡活动意义 第2篇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是世界上一颗罕见的明珠。高耸的珠峰告诉我们,这里的人们已挺起了胸膛;清新的空气告诉我们,这里没有战火硝烟;爽朗的笑声告诉我们,这里的人们安居乐业。我们爱祖国,正如岳飞精忠报国一样,她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根,枝繁叶茂是因为她的功劳。有国就有家,我爱家乡,如同爱祖国一般。

故乡,是梦中永远的景致;故土,是离乡后最珍惜的物品;故人,是最纯洁的乡情。当年玄藏法师出行,唐太宗将一撮故土置于杯中,让他喝下,告诫他莫忘故乡。是啊!祖国大地有许多壮美山河。但惟独只爱家乡,因为那儿是我成长的摇篮,那儿的一草一木都深入我心,我为家乡的落后而焦急;为家乡的进步而自豪;为家乡的前途而担忧.纵使我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我依然想捧起一撮故乡土,一汪故乡水,一片故乡叶;它们将随我长埋于地下,直到风化也紧紧相连。爱我祖国,爱我家乡,爱我校园!这是心灵的赞美,这是心灵的歌声,这是心灵的呼唤。

介绍家乡活动意义 第3篇

端午节的计划1

一、活动背景:

夏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_端_有_初始_的意思,因此_端五_就是_初五_。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_午_月,因此_端五_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_端午_。《燕京岁时记》记载:_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之转音也。_过端午节是我国两千多年来的习惯。端午节同时是一个可以和亲友团聚一起度过的节日,端午节也可以举行许多活动,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节日。

二、活动主题:

我的端午,我做主,给自己一个端午节最棒的礼物

三、活动日期:

6月20日,也就是农历五月初四。

四、活动地点:

贵州大学北区中山园

五、活动目的: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通过端午节来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用心去体验我国的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意义。端午节的来源之一是纪念屈原,我们也要通过端午节来怀念屈原--这位可歌可敬的爱国诗人。同时通过此次活动让中心成员增进感情,让贵大的兄弟姐妹们(尤其是不能回家和家人一起过端午节的人)感受到节日气氛,和家的气息。让每一个参加活动的人过一个难忘,有意义的温暖节日。

六、活动内容:

1. 了解端午节的由来(用展板展示于活动场地)(1)端午节的来历;(2)端午节的节日意义;(3)全国各地或国外的端午节习俗;2、包粽子材料:糯米、去皮绿豆、肉粹、粽叶、粽绳。

方法:

(1)、 将粽叶折成漏斗形(2)、在漏斗形的粽叶里放入适量的糯米、去皮绿豆以及肉粹。

(3)、 用大拇指和食指按住粽叶的两边把那个比较长的粽叶向糯米这边压成一个三角形。

(4)、 将粽叶包好后用准备好的绳子把它绑紧。

(5)、 蒸煮。

具体流程:

(1)前期准备:联系或委会,借来锅和炉子,并准备好包粽子所需材料;(2)参加的同学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有序的到包粽子场地自己包粽子,每个人只限一个。(此环节进行包粽子大赛,每组10人,包得最快而且可以煮的获胜,有奖品,考虑工作人员人数有限,每次限3--5组一起);(3)包好粽子后到登记台登记,写下粽子主人的名(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自己想送的人),留下联系方式(便于煮好粽子后联系相关人员到现场取);(4)统一在下午特定时间段来取自己的粽子。

七、注意事项

1、端午节所需资料必须提前做好准备;

2、为确保活动顺利有序的进行,活动前作好分区(登记区、操作区、展览区、取物区);

3、登记时要注意,将名和粽子固定在一起时要注意:

(1)名不能弄混;(2)名固定的方式,最好用长线把名绑定在粽子上,煮的时候名剩在锅外面,不能沾水。

4、取粽子时人可能比较多,容易混乱,将粽子按主人名进行分类,按汉语拼音排序(a区、b区、c区........),组织人员到相应区域领取;

5、参与人员不限。

端午节的计划2

活动主题:“青年置业——小户型当家”华商报看房团暨浓情端午?“粽”享未来

活动时间:20__年6月15日

活动对象:华商报报名客户(200人左右,分为两批)

现场来访客户

前期来访来电客户(置业顾问回访邀请)

活动内容

(一)线上部分:(华商报宣传)

1、活动前期的新闻预报和参与读者的咨询、报名;

2、6月10日的特刊释放,主要内容包括关于小户型的新闻报道和房地产开发企业小户型展示的形象广告;

(二)线下部分:(华商报北线看房直通车)

组织读者参与专门针对小户型的看楼直通车活动;

(三)现场活动:(浓情端午?“粽”享未来)

目的:以端午节为噱头,结合华商报看房团的到场,通过现场客户参与性小活动,并以赠送小礼品形式给客户利益点,使看房团及来访客户愿意长时间停留在销售中心,营造现场销售气氛。

形式:

1、华商报看房团客户及端午期间来访客户在销售中心登记个人信息,即可领取端午节精美礼品一份(如粽子等);

2、购买端午荷包制作材料,邀请荷包制作老师,现场给客户制作荷包,客户更可亲手DIY端午小荷包。

3、外场接待,在邀请荷包制作老师现场教客户DIY荷包的同时,做茶艺表演,同时会有演绎四人组配合表演现场弹奏古典音乐,让客户亲身体验高雅的茶文化,品评幽香茶味。

4、现场提供冷饮、冰激凌、爆米花,给客户带来凉爽夏季的感觉。

5、在沃尔玛超市门口请2个环保大使派发环保袋,环保袋内装MAX未来宣传资料树立MAX未来节能环保楼盘的公众形象。

端午节的计划3

一、活动背景:

让学生充分了解各地在端午节里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这节日的渊源,形成,民间各种不同的庆祝方式以及其中所承载的中国所独有的文化内涵,以此来体验的意义;体会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人人都是班级大家庭的成员,应该相互关心,相互爱护;增强学生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同时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核,真正了解节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帮助青少年增强科学节日文化理念,弘扬创新节日文化,让节日真正给我们带来快乐与幸福。

二、活动目的:

1. 初步了解端午节的名称、起源及节日风俗习惯。

2. 通过了解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

3.通过对节日的了解使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特点。

4.培养学生搜集,整理,比较,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以及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三、活动时间:端午节前两天

四、活动准备:

1、将学生分为4组,分课题收集世界各地端午节的节日和风俗习惯,以及端午的相关资料。

五、活动方案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

一、搜集有关端午节的名称、由来、端午节的传说故事等等。

二、调查访问身边的长辈,了解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三、端午节故事演讲。

第二阶段:以班会形式进入活动

一、情境导入

激情朗诵有关端午节诗歌

二、进入活动主题,交流感悟

第一主题:话说端午

第二主题:端午实践活动

三、讨论端午节活动方案

四、小结

队员们了解了那么多关于端午节的知识,又为过今年的端午节出了那么多好主意,虽然大家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庆祝这个传统佳节,但每个人心中有个共同的最美好、最传统的愿望,那就是: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端阳处处祥。祝福亲爱的朋友端午节快乐!

老师感到好开心!最后,我提前祝大家端午快乐!

第三阶段:拓展,延伸。

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初步了解端午节的名称、起源及节日风俗习惯,欣赏吟诵了有关端午的诗词。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在以后的研究中,你想研究些什么?

(分4个活动小组)

1、端午的风俗习惯。

2、端午的传说和故事。

3、关于端午的诗词。

4、关于端午的食品。

六、实施策略

这次活动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活动准备,搜集有关端午节的名称、由来、端午节的传说故事;调查访问身边的长辈,了解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活动的节目,端午故事演讲等等。第二阶段,以班会形式进行“五月五,是端午。吃粽子,看龙舟。齐欢聚,贺佳节”的班会活动。第三阶段,拓展,延伸,进一步研究端午的风俗习惯,传说故事等,在此基础上扩大研究范围,可研究关于,端午的诗词,端午的食品等,使学生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核,真正了解节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增强科学节日文化理念,弘扬创新节日文化,让节日真正给队员带来快乐与幸福。

介绍家乡活动意义 第4篇

雁,《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鸟,外形略像鹅,颈和翼较长,足和尾较短,羽毛淡紫褐色。善于游泳和飞行。”

雁属候鸟,是人们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禽类。古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赋予了雁以许多人格化的象征意义,使之成为古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文学意象。

雁在古诗中主要有两种意象:一是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如范仲淹的《渔家傲》,首句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异”字领起全诗,表现出边疆与家乡苏州秋色的差异,引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雁朝衡阳飞去了,诗人却只能长留边疆苦思家乡。末句写道:“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诗人夜晚因思念家乡而难以入眠,想到雁儿都回南方去了,自己什么时候能像雁儿一样回归呢?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归雁入胡天”中的“归雁”也是取的这一意象。二是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如杜甫的《孤雁》中有四句:“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写此诗时,诗人带着家人远离成都,滞留夔州。杜甫晚年多病,处境艰难,朋友又大多失散,他因此感到无比的痛苦。看着眼前的孤雁,诗人感觉自己就和它一样,离群落单。诗人通过描写孤雁和它那念群的叫声,表达出对友人的无限思念。

一些同学在默写古诗词的时候,经常把“燕”和“雁”搞混。究其原因,是缺乏相关的语言文化常识,不能准确理解这两个字的文化内涵,在背诵的时候死硬背。

雁,《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鸟,外形略像鹅,颈和翼较长,足和尾较短,羽毛淡紫褐色。善于游泳和飞行。”

雁属候鸟,是人们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禽类。古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赋予了雁以许多人格化的象征意义,使之成为古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文学意象。

雁在古诗中主要有两种意象:一是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如范仲淹的《渔家傲》,首句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异”字领起全诗,表现出边疆与家乡苏州秋色的差异,引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雁朝衡阳飞去了,诗人却只能长留边疆苦思家乡。末句写道:“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诗人夜晚因思念家乡而难以入眠,想到雁儿都回南方去了,自己什么时候能像雁儿一样回归呢?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归雁入胡天”中的“归雁”也是取的这一意象。二是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如杜甫的《孤雁》中有四句:“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写此诗时,诗人带着家人远离成都,滞留夔州。杜甫晚年多病,处境艰难,朋友又大多失散,他因此感到无比的痛苦。看着眼前的孤雁,诗人感觉自己就和它一样,离群落单。诗人通过描写孤雁和它那念群的叫声,表达出对友人的无限思念。

由于大雁入秋即南徙,因此雁是秋景中的常见意象。比如韦应物《闻雁》中的“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的“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等。

燕,有两个读音,一个念yDn,一个念yn。读yn时,《现代汉语词典》里这样解释:“鸟,嘴短而扁,翅膀尖而长,尾巴分开像剪刀。捕食昆虫,对农作物有益。春天飞到北方,秋天飞到南方,是侯鸟。”在人们的心中,燕是春天的信使,因此“新燕”是描写早春景色的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葛天民《迎燕》中的“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等。

家燕是一种典型的候鸟,在越冬期间,其行踪不仅遍及东南亚,还远达澳洲北部。在茫茫大洋上,它们沿着岛链向南飞去,有时两三天不吃食物。当年出生的小燕子有的因为耐力不够,夭折在飞行途中。它们有着惊人的记忆力,每年返回故居重入旧巢的几率极高。动物学家作过统计:老燕回旧巢的几率为,头年幼燕的回巢率为16%,有的燕子竟能连续四年返回旧巢。所以,每当燕子飞回来时,人们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正如晏殊在《浣溪沙》中所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介绍家乡活动意义 第5篇

写作文的时候,我们常常会遇到描写家乡的题目。虽然我们的家乡在中国的版图上只占一点点地方,但也有许多迷人的景色和让我们念念不忘的故事。要想写好家乡,让更多的人领略家乡的美丽,那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想一想你家乡的地名有什么特殊意义吗?如果地名有意思,你可以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然后落笔成文。其次,你对家乡人的吃穿感兴趣吗?你可以介绍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再次,逢年过节,家里人会用什么方式来庆祝节日呢?你也可以调查了解家乡特有的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还可以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在写作文时,除了介绍清楚家乡的传统文化,如果能加上自己的想象或美妙的传说就更能吸引人了。

下面两段例文或许能开阔你的眼界:

例文一:野鹃花开过不久,就到端午节了。于是,我处在异国他乡又回忆起在故乡过端午节的情景来。家乡的端午节,很多风俗跟外地一样――系百索子。端午的前一天晚上凌晨三四点钟,母亲起床,把事先准备好的五色小绳系在孩子的手脖上。小绳是掉色的,沾了水,把手腕染的红一色,青一色,好玩极了。端午节过了,等到第一场雨,孩子睡着后母亲再悄悄的把小绳解下来,扔在水里让雨水将其冲走。据说,这样可以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孩子由此平安健康。

例文二:故乡是一条河,她的名字叫庄河。小时候的记忆中,她是一条大河。滔滔的河水从东向西日夜奔流,水势浩荡,水质清澈,直至汇入广阔的黄海。“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每当听到这优美的旋律,我都会觉得唱的就是我的家乡。那奔腾不息的河水像母亲的乳汁一样,滋润着两岸的土地。作为滨海之城的庄河小城就坐落在她的北岸。小城有两条主要街道,靠近河边的一条叫下街,坡上的一条叫上街。我的家在上街。她的南岸是由芦苇荡和庄稼地形成的绿色的海洋。正是由于这条大河的存在,才使得庄河这座滨海小城更加富有光彩。(《故乡的河》)

介绍家乡活动意义 第6篇

一、实施背景:

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各地各民族在中秋节里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节日的渊源、形成,民间各种不同的庆祝方式以及其中所承载的中国所独有的文化内涵,以此来体验中秋节吃月饼庆丰收、庆团圆、送祝福、送亲情的意义;体会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是班级大家庭的成员,应该相互关心,相互爱护;增强学生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同时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真正了解节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帮助青少年增强科学节日文化理念,弘扬创新节日文化,让节日真正给我们带来快乐与幸福。

二、活动时间:中秋节前两天

三、活动目的:

1、初步了解中秋节的名称、起源及节日风俗习惯。

2、通过了解家乡过中秋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

3、通过对节日的了解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

4、培养学生搜集,整理,比较,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以及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四、活动准备:

将学生分为六组分课题收集各地中秋节的节日和风俗习惯,以及中秋的相关资料。

五、学校中秋节活动方案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

一、搜集有关中秋节的名称、由来、中秋灯谜和中秋节的传说故事等等。

二、调查访问身边的长辈,了解家乡过中秋节的风俗习惯。

第二阶段:以班会形式进入活动

一、 情境导入

二、进入活动主题,交流感悟

第一主题: 话说中秋

1、中秋节的由来

2、中秋节的传说与民间故事

3、中秋诗词佳句知多少

第二主题:中秋实践活动

1、设计别致、精美的月饼图案

2、举办月饼宴

三、讨论中秋节活动方案

1、中秋节就要到了,你们有什么想法吗?谈谈今年打算怎么过中秋节。

2、同学们之间交流。

四、小结

同学们了解了那么多关于中秋节的知识,又为过今年的中秋节出了那么多好主意,虽然大家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庆祝这个传统佳节,但每个人心中有个共同的最美好、最传统的愿望,那就是:花常开!月常圆!人常在!老师感到好开心!看来,我们班是一个完整的大家庭,就像中秋节的月亮一样圆圆整整!

第三阶段:拓展,延伸。

中秋节是欢庆丰收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中秋的月饼象征着人们渴望家人团圆、生活甜蜜的美好愿望。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初步了解中秋节的名称、起源及节日风俗习惯,欣赏吟诵了月亮的诗词。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在以后的研究中,你想研究些什么?

1、中秋的风俗习惯。

2、中秋的传说和故事。

3、月亮的传说与故事。

4、关于月球的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