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活动工作记录 第1篇
一、开展乡土地理课外活动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乡土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提高创造力最为有效的途径。因为地理学科内容既涉及自然科学,也涉及社会科学,综合性很强,而乡土地理的教学,在综合性的基础上,更强调了实践性,因而课外活动内容十分丰富,从而为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可能性。
乡土地理教学要求通过具有实践特色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认识家乡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点,了解家乡人民如何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初步懂得如何注意协调好家乡的人地关系以及家乡经济建设的战略方向和美好前景,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围绕以上教学目的而开展的课外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既可开展野外考察、环境监测、资源考察、规划开发,又可开展社会调查、参观旅游等活动。错综复杂的自然、社会环境,促使学生在考察活动中动心、动手、动脑,不断地去接触、分析、思考、解决一连串的问题,这无疑会提高他们的地理观察能力,以及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对训练他们的理解、判断、推理、归纳、综合、评价等思维能力和发展智力有极大的好处。由于乡土地理考察所接触的一些问题,与乡土地理环境、乡土经济发展是紧密结合的,远较地理课本知识复杂,这就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多端性、伸缩性思维的现实地理问题,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丰富的地理知识储备是创造的基础
地理创造能力是指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运用地理知识,新颖、独特地分析、解决各种地理问题的本领,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以牢固掌握地理知识为基础的。乡土地理的考察研究工作是一件头绪纷繁的复杂工作,而且难度很大,对地理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是很高的,既要具有扎实的地理知识基础,又要具有把地理知识运用于观察乡土地理事物的能力,因而一方面地理教师要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知识结构,提高地理野外考察能力:另一方面,对参加地理兴趣小组的学生,也要求具备丰富的地理知识,具备良好的地理素质才可能在实践考察中创造性地去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三、强烈的创造意识和坚韧毅力是创造的保证
乡土地理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往往要爬山涉水,走街串巷,是很辛苦的,如果不加强思想教育,重视动机和毅力这些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实践活动要出成绩是很难的。在乡土地理课外活动中,只要是通过自己积极思考后所提出的,以分析或解决地理问题的较新颖而有价值的思路、方法、见解,都是创造,它是一个从小到大,由浅入深的过程;其次,在地理课外活动中,教师要把激发学生创造意识和培养坚韧毅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纳入长期教学计划,精心设计,创设情境,培养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意识的自我激发和创造毅力的自我培养。
在学生创造力的形成上,课外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外活动通常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灵活性、趣味性等特点。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创造力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环境,而且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大力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比如: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天文、气象、地震、环保、军事地理等)、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演讲和知识竞赛、参观调查、结合实际撰写地理小论文、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学生经常参加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扩大视野、启迪思维,而且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而课堂教学未触及和深入的问题去研究,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四、敏锐的地理观察能力是创造的基本技能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思维最重要的能源”。因为只有具备了敏锐的观察力,才能觉察到别人所忽略而意义却不寻常的事物或事物细节,才能获得更多更具体的感性材料,才能形成丰富的表象储备,否则创造性思维就成为“无米之炊”。尤其是乡土地理野外考察,由于研究对象都活生生地存在于家乡周围环境之中,只有坚持实地观察,才能获得极为丰富的地理知识,才能进一步经过创造性思维产生出创造性的产品来。因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应成为教师开展乡土地理课外活动的首要教学目标。而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对复杂对象的观察效果,没有周密安排是不行的,我的实践体会是:
(一)做好观察前的组织准备工作
观察工作开始前,教师要让学生对所观察的地理事物有足够的了解,并教会学生一些野外考察技能(野外作图、摄影等);要向学生提出观察目的和要求,目的任务越明确、具体,观察就越有效果。
(二)整体到部分,又由部分到整体
做好观察记录,在观察实践中,要培养学生运用种种方法,使观察对象从背景中突出,以获得鲜明而完整的印象。并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用教师讲,学生看;教师讲解与学生独立观察相结合;学生独立观察等形式。
(三)做好观察后的总结
课外活动工作记录 第2篇
一、明确课外活动中能力培养的目标
化学课外活动是学生自由发展才智的天地,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觉能力等,对于这四种能力的培养目标可简述如下:
1. 观察能力的培养目标:①在观察时会确定观察目的,能正确运用观察方法;②会做观察记录或报告;③能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并如实书写实验报告。
2. 实验能力的培养目标:①了解仪器的名称、图形、用途和操作原理;②能初步掌握常用仪器的操作技能;③能独立设计一般性的实验或带有一定创造性的实验。
3. 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能运用化学知识对化学现象进行判断、推理及解释。
4. 自学能力的培养目标: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正确选择有关内容,通过自学解决课外活动中碰到的难题。
二、课外活动的内容及组织
1. 课外活动的内容:①结合科技发展和化学史进行的课外活动。例如讲过绪言课后,我组织学生观看化学与生活的投影片,再如对课本插图中科学家做介绍。既增加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又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这种活动的特点是结合学习过的内容,教师容易组织、指导,且参与面广,有利于巩固课堂教学的内容。②与当地生产实际相结合进行的课外活动。教学内容要坚持联系实际,是化学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尤其对农村中学生来说,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更是教学的方向。③结合思想教育进行的课外活动。
2. 课外活动的组织:①成立课外活动小组。
课外活动小组一般由7至10人组成,学生在这样的小组内独立活动的机会多,教师指导的机会多,学生自己挑选自己想做的题材的自由度也大,且可以互相合作、比较,有利于各种课题的选择和能力的培养。②组织各种竞赛。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知识竞赛,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视野,巩固和深化课本知识,还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实验操作竞赛,实验设计,观察能力竞赛,小论文,小发明等。但是,不管哪种形式的竞赛,其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符合教材知识和实验教学的要求。③指导家庭小实验。教材中设计了许多家庭小实验,从教材的选用,操作的要求,安全方面等指导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学生做家庭小实验时脱离了教材的直接指导和对教师的完全依赖,独立完成实验的机会大大增加,既弥补了学生实验的不足,又增加了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提高了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
三、课外活动中教师的作用
上述各内容和组织方式都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关键是指导教师是否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教师本身的目标要求层次决定了课外活动的层次。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则是如何积极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挥,创造各种条件,保证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教师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如何做好有效的指导工作,包括计划、目标的制订、具体的指导内容及方法等。其中如何把学生的积极兴趣引导到持久的使能力得到培养上来是关键。
2. 更多地让学生有观察、实验、思维的机会,把握住课外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去积极参与、探索。
课外活动工作记录 第3篇
关键词: 初中英语 课外活动 实践
一、英语课外活动的意义
1.英语课外活动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
语言环境有两种:一种是课堂环境,学生在正规的课堂中学习,是有意识的学习;另一种是自然环境,学生通过与语言接触自然吸收,是潜意识的习得。课外活动正是重要的自然环境之一,学生通过课外活动能够得到大量语言实践,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完成语言的习得。
2.英语课外活动可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正规的英语课堂学习更强调语言知识点的掌握,学习形式较单一,学习行为机械,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相反,英语课外活动可以弥补课堂的缺失。课外活动的开展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激发,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英语、学习英语、运用英语,在课外有目的、有计划地参与,更好地为课堂学习服务。
3.英语课外活动可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英语知识,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英语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的活动空间,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了解到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历史文化及价值观念等,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开阔学生的视野,更拓展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开展英语课外活动的原则
1.趣味性与简单性。
兴趣是课外活动的根本所在,倘若学生对课外活动感兴趣,那么学习就会事半功倍。在注重兴趣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学生的实际水平,初中生的知识面还相对较窄,所以教师在设计活动的时候要注意简单可操作性。
2.针对性和层次性。
课堂教学难以照顾到每个学生,英语课外活动则可做到面面俱到。教师在策划课外活动时,要根据学生年级不同、层次不均进行分组,活动的设计也要有针对性,力求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可以真正参与,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发展。
3.丰富性和灵活性。
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应该不拘一格、灵活生动、丰富多彩,不能照搬课堂教学单一的模式。要根据活动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与积极性,让学生能灵活运用英语,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三、英语课外活动的设计形式
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授课内容选择上应该有所区别,要分析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出发点,结合学生在其他学科上的特长,通过课外活动的大量实践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并巩固和加深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1.面对后进生,设计基础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内容。
(1)写字和朗读比赛。后进生的学习习惯一般比较差,字写得马虎。因此在课外活动时间,可以让他们抄写课文中的重点短语,练字的同时可以记忆知识点;也可以让他们朗读课文,教师负责纠正语音语调,为九年级的口语考试奠定基础。
(2)简单的英语小游戏。所谓单词接龙,即看谁接上的单词最多,如apple-easy-year-run-not...学生想要获胜,头脑中的单词量就要多,可以激发学生多背单词。
2.面对中等生,设计知识性和提高性相结合的内容。
(1)结合美术。以八年级上Unit1“Friends”为例,学完这一单元,教师可以让学生画出自己朋友的外貌,之后组内成员按顺序传递自己的画作,描述被传到自己手上的别人的画作。学生通过用短语、句式描述外貌特征及与情景相对应的品质特征等,考察自己这一单元的学习情况,做到学以致用。
(2)结合音乐。以八年级下Unit1“Dream Homes ”Grammar基数词的掌握为例,学生只背单一的数字单词是枯燥的,而且不利于重点和易错单词的把握,叫学生加上音乐背会更有趣味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创造性地给“歌词”加上不同曲风,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必然会记忆犹新。
(3)结合体育。以八年级下Unit2“School life” Grammar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用法为例,让学生进行各项体育竞赛,然后将自己的比赛结果运用比较级和最高级说出来。如:“I ran the fastest in the jumped farther than any other boy.”。如此操作,学生可以巩固课本知识并加以应用。
(4)结合表演。以七年级下Unit6“Outdoor fun” Reading为例,教师指导学生将课文改编成剧本,并可以适当增加剧情,再根据学生的特长分配角色。课本剧可以激发学生的表演热情,并增强英语的运用能力。
3.面对优等生,设计知识性和拓展性相结合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