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美篇 第1篇
秋颜褪尽日渐寒,义乌枫叶的语文教师们心里却暖意融融,如沐春风。大家集聚一堂,迎来了教研组第二次“同课异构”研讨活动。
这次活动由三年级备课组承担。他们的上课内容为第四单元——阅读策略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个单元是统编教材区别与以前教材的新增内容,很不好上。为了上好课,全组老师积极行动起来,先通过集体备课,组织上课教师研读教材、教学参考书、课堂作业本,在把握单元语文要素的基础上确定了教学目标。上课教师精心设计教案,在如何让学生感受预测的乐趣上各显神通,唤醒了学生阅读时的预测意识。最后通过辩课的方式,全体教师就阅读策略单元该如何教,学生该如何学,达成了共识。
刘晓雪老师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孩子带进了童话王国,感受到老屋的孤独、破旧。又以获得“猜测号”游轮的船票鼓励孩子们勇敢地预测,在不断地猜,猜,猜中,习得预测的基本方法。
王亚西老师引导孩子们能在学习预测方法的同时,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屋善良慈祥、乐于助人的形象,也让孩子们感受到孤单的老屋也是需要陪伴的。
“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教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
一份热情,一份执着;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语文组全体教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教学这片沃土上,不断精耕细作,打磨教学,期待收获累累硕果!
语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美篇 第2篇
“教而不研则愚,研而不教则虚。”教与研互为依托、相互促进。教乃研之基础,研乃教之利器。为了激发教师之间思想智慧的碰撞,推进教师专业教育素养的提升,同时也为教师们提供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陕西咸阳中学语文教研组于组织开展了组内青年教师“同课异构”活动。
本次活动选取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课《念奴娇.赤壁怀古》,旨在感受词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词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的同时,认识到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参与主讲老师分别是高二年级罗依荣老师和高一年级时超颖老师。
活动分成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等环节。教师们从同备一节课、同上一节课、同听一节课到同评一节课的整个环节中,各显神通,学思研教合二为一,刮起本次“同课异构”活动的高潮。
罗伊荣老师的课堂线索明晰,条理清晰。将宋词中豪放派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及婉约派李清照《声声慢》、柳永《雨霖铃》四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以比较鉴赏,以独特的视角、新颖的授课方式进行探究,帮助学生构建了完整的宋词发展体系的同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蕴含着“气”和“韵”、阳刚与阴柔的和谐美的两种诗美形态,及所表现出的对立而又统一的关系。是一堂充满着语文味的课堂。
在互动交流环节,大家对两位教师的这节课展开了积极的交流与探讨,对同课异构教学课从教材处理、教法选择、师生互动、组织形式等各个层面,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点评,提出了自己的深入思考和见解。最后,语文组长何卫安老师做出总结,让教师们对教学态度、授课方式、教学思路、教学效果等有了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教科处主任许爱瑛主任提出在学习中国传统诗词文化时,应渗透爱国主义精神,充分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将树立文化自信与学习内容有效结合,使学生在浓郁的学习气氛中健康成长。
此次活动,无论是对于执教者还是听课者,都受益匪浅。作为执教者,不但能在课堂教学的大舞台上尽显所能,而且还可以在相互的比较和学习中,充分认识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等方面与他人的差异,从而达到优势互补、相互切磋与共同提高的目的。而作为听课者,不但能从智慧火花的迸射中有了对教学活动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而且还能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进行教学反思,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语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美篇 第3篇
王鸿丽老师说课
参会老师们评课议课,黄甲中学教导处向克平主任总结
最后,黄甲中学教导处向克平主任做总结。向主任肯定了校际交流活动对于教师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并希望这种活动能够常规化。
窗外寒风袭面,室内暖意融融。半天的教研时间,愉快且充实。带着新的思考,我们继续前进着……
语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美篇 第4篇
通过聆听不同的老师讲授同一堂课,我感受到了他们不同的授课风格和对授课内容不同的理解。新区一中的老师对新课标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很深的理解,他们注重知识的联系与形成过程,注重思维的方法的渗透,注重科目文化素养的培养,教学方法灵活多变,不拘一格。今后我们要加强新课标的学习研究,积极认真地备好、上好每一堂课。
学无止境,教亦无涯。本次“同课异构”活动,充分显示了教师的教学魅力,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区第二初级中学同新区一中将继续以教研活动为抓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打造精彩纷呈的高质量课堂!
记者/白妮妮
责编/周瑞
审核/高琴
监审/张春生 刘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语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美篇 第5篇
3月21日上午,我们全体语文教室参加了明水街道办组织的同课异构《自己的花是人让别人看的》。那一节节精彩的课堂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受益匪浅,授课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崭新的教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精美的教学课件,令人赞叹之余,更多是深深地思考,从中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也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下面我就谈谈我的收获:
一、别具一格的导入
二、挖掘教材,精心备课
听完这些老师的课后,我认识到他们在课前做了精心的准备,比如搜集大量的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阅读有关的知识、课堂问题预设,课后的拓展。对教材的把握有其独到之处能抓住题眼,一步一步地的深入文本。抓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体会德国人与众不同的种花风格。
三、注重学生朗读训练。
教学中,通过教师配乐朗读把学生带入美丽的德国街头,去感受那花海的美丽。在舒缓的音乐中,学生朗读课文,想象德国美丽的街景。然后多媒体播放满是鲜花的德国街景。通过听觉、感觉、视觉的贯通,学生感受到了满街鲜花的美丽。在这样的体会中感受德国人这样养花的境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此时,教师又把学生引入到文章中,找出分别写“我为人人”,以及“人人为我”句子。在理解了德国人养花的境界后。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你想对德国人说些什么?在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后再要求学生读课题,根据学生的读把句号换成了感叹号,表达出了对德国人养花境界的赞扬。
四、培养学生的习惯,教给学生的方法。
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几位老师紧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这两个词,引导学生想象,在此基础上出示画面,让学生在欣赏画面的同时入情入境。在品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更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品读,在品读中悟情。教师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用心触摸,通过文字背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以及之后的角色体验,深入读书,都在尽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场面情境。此时,学生看到的就不仅仅只是黑体方块字,更是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的画面、情境了。
课堂上,很几位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都会穿插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收获这些学习方法,当他们遇到难理解的词语“姹紫嫣红”“花团锦簇”时能通过图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到位。王晶老师在识字环节注重了写字的写字的指导。这强化了学生的写字习惯的养成,为学生写好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亲切的评价
几位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到位,如有的老师用了“你真棒!”、“你会更努力的!”、等来鼓励学生,这些朴实的语言,对我感触很深,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让我的学生也会感受到这些美丽的评价语言。
六、崭新的教学理念
所有的授课老师,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紧跟时代步伐,真正体现语文教学“以人为本”,听、说、读、写训练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
通过参加此次的活动,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多的认识,也深深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努力吃透教材,吃透学生,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机会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努力成为一名学生爱戴、家长放心、领导满意的教师。
语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美篇 第6篇
5月13日,吴清清、张文静、扶阳结、张丽萍四位老师共同执教《荷叶圆圆》一课。 在教学中,四位老师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课堂教学,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她们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以巧妙的教学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给大家带来了四场精彩的课堂展示。
第一节课由张文静老师执教,她在课堂运用构思精妙的提问、精心设计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循循善诱,启发学生由浅入深探究文本。
张丽萍老师教态自然,语气亲切,课堂设计巧妙,由扶到放,目标清晰,让学生感受着充满童趣的夏天,生机勃勃的荷叶,体会着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的快乐心情。
吴老师和扶老师在《荷叶圆圆》这节课的教学中,十分重视读的训练,始终以读为本。朗读的形式也是多样的。由词语到短语,再到短句,再到自然段,由读通到读懂,再到有感情地读,并在读后给予鼓励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