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活动观察记录内容 第1篇
分析:
帅帅此刻的交往本事已经很强了。不管是在什么情景下,他都会从容应对。在与比他小的孩子交往时,他大多会用“强硬的”交往方式(不提倡),遇到比他强的,他就会采用“迂回战术”——“哄”,以此来到达目的;在与比他大的或同龄的孩子交往时,他又会采用“商量”的办法,到达目的。
今日,它就是采用了商量的办法,经过自我的口才,到达了交换玩具的目的,他在与同伴的广泛交往中,积累了较丰富的交往经验,这将是他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亲子教育活动观察记录内容 第2篇
雯雯是一个不太喜欢和别的小朋友交往的小朋友,每天入园,总是扭扭捏捏的拉着奶奶的手不肯放,要奶奶或老师把玩具放在她的面前准备好,她才肯坐下来玩。
情景一:我在组织幼儿开展音乐活动,小朋友们用清新的嗓音和优美的动作表演《拇指歌》时,我发现雯雯小朋友也在边唱歌边表演,我心里一阵开心。可当她发现我在注意她时,马上害羞的低下了头,我假装没看见,过了一会儿我用余光看了看她时,她又跟着唱了起来,而且声音也挺好听的。
情景二:在绘画活动中,只见她呆坐着,想画又不知从何下手,就开始四处张望,我走了过去,她赶紧捂住画纸,我摸了摸她的头说:“你为什么不画?”她从嗓眼里发出了蚊子大的声音:“我不会。”说着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分析与反思:
雯雯是个胆小的女孩,平时说话都是轻声细语的。这似乎是她天生的性格。但是经过跟雯雯妈妈的交流,发现雯雯在家却是个“话唠”。但是每次到外面,面对稍微陌生一点的人或环境,就变得寡言少语。
所以我们决定加强对雯雯的引导和启发,鼓励雯雯主动、勇敢地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并且教师时刻和她保持亲密关系,并发动班级内几位能力强、人缘好的幼儿和她做朋友,带她做游戏。
及时给予表扬,并通过游戏等活动激发雯雯在集体面前大胆表演的机会,增强她的自信心。并把雯雯的变化反馈给家长,和家长取得联系,要求家园配合,协同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请雯雯多做一些工作,诸如:小组长、值日生等,多给她一些锻炼的机会。
亲子教育活动观察记录内容 第3篇
观察分析:孩子们在建构内在秩序的同时,对于外在的秩序也非常敏感,一般会对场所、顺序、所有物、约定和习惯等方面有要求,如果孩子能养成良好的秩序感,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中他们也会将物品摆放有序,做事条理清楚,这些都是让他们受益终生的习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幼儿园、家庭、社会,都要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氛围,使幼儿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亲子教育活动观察记录内容 第4篇
“请小朋友把玩具收好。”话一落音,杨雄凯就很快把自己的积木推倒在地上,还把旁边小朋友的积木都推到,然后拼命的往筐里扔积木一边扔一边紧紧地抓住筐,看见小朋友过来,杨雄凯还没等到积木全部收好就搬着筐往一边走,想送进柜子。而小朋友也搬着筐,谁也不愿放手。
教育措施:
1、教师要和杨雄凯多交流,告诉哪些事情是就应做的而哪些事情是不就应做的,如:收积木时就应收自己的,将积木轻轻的一块一块放进筐里,不允许哗啦啦把自己和别人的积木全推倒,而使地上到处都是积木。送玩具也是几个小朋友轮流的,学会商量,不要每次都抢着送,而使得一个也送不成,浪费了时间。
2、推荐家长在家时多给杨雄凯做一些安静的活动。
亲子教育活动观察记录内容 第5篇
措施:画画开始了,我先在张晨阳那儿看了看并蹲下来说:“今天我们画的是好朋友,我相信你一定有许多好朋友,那你一定要把自己的好朋友画的漂亮一下这样好朋友才会越来越喜欢你,你能做到吗?”张晨阳看了看我,点点头。我便摸了摸他的小脑袋,我相信你是棒的,你的好朋友也会越来越多的。在我的鼓励之下张晨阳开始了《我和我的好朋友》的绘画,虽然绘画的速度有些慢,虽然画的不是好看的,但是我在他的画里看到了爱、看到了希望。希望他能在老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下越来越棒!
亲子教育活动观察记录内容 第6篇
观察记录:
镜头一:入园以来,他总是坐不住,时不时的就跑到大班教室去跟大班的小朋友玩耍,不论老师怎么叫他他都不愿意回来或者是回来一会会就又跑了。
镜头二:有早操时间,我就注意观察,别的小朋友都乖乖的站着做操,只有冉冉,他一会在这位小朋友的头上动一下,一会又在把前边小朋友的帽子拽住往后拉,更甚的是他还将小朋友的哑铃一脚踢飞。
镜头三:他不会正确跟小朋友交流,在他的意识里,把别人推一下或打一下就是和他们玩的方式。师:冉冉,跟小朋友玩不能这样,要友好的去跟他们打招呼说:“xxx,你好!我可以跟你玩吗?”等等等。幼:好!别看他答应的好,从来都不记,事后又变回原来的样子,老师说过的话就是耳旁风,老师很无语。
镜头四:一天下午快放学的时候,我给班里小孩整理衣物准备离园,冉冉就在我眼皮底下坐着,突然一抬头,看见他无缘无故的将旁边一小女孩的手抓破,当时我就让道歉了,事后我单独问他,他又开始翻脸不认人,死活不承认这事是他干的。
采取措施:
1.对于此幼儿,我很头疼,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就请教别的老师,学习用不同的方法去引导他,教育他。
2.平时有很多次将他的家长留下单独交流,将孩子在幼儿园的一些情况告知家长。
3.,我们去孩子家里做了家访,跟孩子的妈妈进行深层的沟通,妈妈说:“孩子是外地搬过来的,孩从小到大都由我一个人带,两岁多的时候就搬到这里居住,平时,我也不经常出门,整天坐在家里,孩子一直跟着我,偶尔周末的时候去超市买点东西就又回来了,孩子一直就在家里自己玩,我从来都不管,假期的时候,送孩子去托管所了,因为就那一个孩子,老师比较爱,一直抱着他,围着他转,导致孩子自由散漫,再加上平时家里人的宠爱导致孩子这样……”
我告知家长孩子是属于慢热性的,由于他之前很少跟同龄孩子接触,所以以后你还应多带他出去跟别的小朋友一起多玩耍,平时在家你也可以多陪孩子玩玩游戏什么的,多给他鼓励与表扬,不过也要严格要求他,不能让他像之前那样自由了,既然上了幼儿园,就要融入集体,跟着大家一起生活,生活习惯也要养成,在幼儿园里,我们老师也会严格要求他的,该表扬时就表扬,该批评时就批评,我们一起帮他慢慢改掉这些不良的习惯,作为家长你也不要过于着急,我们共同改进,相信他会是棒的!
获取成效:
通过老师的关注及家访之后,使我们了解和掌握了孩子的家庭情况,经过两个多月时间的的适应后,孩子来园上课期间基本能安静的坐上十分钟,也学会了跟同龄孩子友好的交流,做操或玩游戏的时候都能眼睛看着老师,不去破坏别的小朋友的东西,有,我看见他还帮助别的小朋友拉拉链呢,时不时的在我们小班做起了大哥哥,这让我看了很欣慰,真的很不错,我相信,只要用心观察孩子,愿意探索孩子的内心世界,通过这样的点点滴滴付出,很快就有所收获!
亲子教育活动观察记录内容 第7篇
采取的策略:
1.让幼儿明白游戏的规则,加强规则意识。
2.给孩子一个正向的引导和积极的心理暗示。将月月引到建构区后,我对鑫鑫说:“鑫鑫,让月月和你一起玩建构区玩具好吗?”鑫鑫在老师的暗示下,无可奈何地点点头,不情愿地将手中的一些玩具推给月月。我故意表扬了他能够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玩具。
产生的效果:在以后的几天里,鑫鑫在建构区的时候,再也没有出现拒绝同伴的现象,而且每都能和大家玩得开开心心。
亲子教育活动观察记录内容 第8篇
美工区
观察对象:
观察时间:
20xx年9月23日
观察背景:小班幼儿刚来幼儿园,在美工区里幼儿喜欢玩的就是橡皮泥,因为橡皮泥可塑性强,幼儿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完成和满足他们的想象,捏、揉、撕、拉、摁等简单的手部动作就可以使橡皮泥发生许多的变化,而且橡皮泥对于幼儿的经验要求不高,所以幼儿都很喜欢玩,在玩橡皮泥的过程中,幼儿获得了很多的快乐,他们也会适当的和周围的幼儿或者和材料发生一些互动。
观察实录:
乔xx和张x两个人坐在一起玩橡皮泥,看到我走过去,王xx首先举起了他做的橡皮泥对我说:“老师你看,我做的是小圆子”,师:“这个小圆子是什么啊?”张x:“就是可以吃的”师:“有一点像我们吃的粘粘的、圆圆的”还没等我说完,乔xx抢先说:“做的是小圆子”,于是乔xx也开始做起了小圆子,一边做一边展示给我和王xx看。我对她说“除了小圆子,你还会做什么呀”,于是她把小圆子放在手中开始做起来,过了一会,她举起一个长长的东西对我说:“看呀,我做的是面条,给你吃。”
分析幼儿行为:
1、在活动中,幼儿似乎有了简单的交流,但还仅仅处于在老师引出的话题中而建立起来的
2、两位幼儿都能主动地在老师面前表达自己的感受,但在我走过去之前,他们两个还是自顾自的玩,并没有把自己做的作品展示给伙伴,也没有给好朋友讲解
3、幼儿的创作渴望较高,王xx在看到王xx的作品被老师认可之后,也争着开始做起来
4、鼓励表扬幼儿良好创作行为,并引导幼儿除了向老师表达之外,也可以和小朋友们说一说。
教师支持行为:
1、在活动中教师可以适时的进入,给幼儿一些鼓励的话语。
2、在激励幼儿的过程中可以给他们一点建议来开拓幼儿的思维,因为经验有限他们有时会不知道要做什么,教师可以给他们适当的意见。
亲子教育活动观察记录内容 第9篇
今天区角活动时,XX小朋友很快就进入了益智区,熟练的拿起了一盘积木,把积木全部倒在了桌子上。接着他拿了小方块积木一块一块小心翼翼地玩起了垒高。过了一会儿,他把小方块积木全部都垒了起来。他看了看桌子,发现没有了,就开始东张西望,我发现他有点心不在焉了。
这时,我看到XXX又去拿了一盘其他的玩具玩起来了……
评价与分析:
XXX小朋友在玩区域活动时,总是容易被其他的玩具或者声音吸引过去,在玩一个玩具时,发现玩完了就觉得没有多大的意思,想要换一个更好玩的玩具,因此总感觉他们心不在焉,这种情况在小朋友中是经常发现的。
教育策略:
在观察中,首先要观察他是否是在瞎玩,还是有目的的在操作。如在发现孩子的兴趣点有所转移,就应及时介入,启发幼儿的扩散性思维,引导幼儿继续进行建构。
亲子教育活动观察记录内容 第10篇
刘x小朋友是我们班口语表达能力发展一般,有一定的词汇量,基本能运用合适的词句表达自己的意思但对图书阅读不感兴趣。他是今年开学从别的幼儿园转到我们这来的。这个小朋友不太喜欢看书,从不翻阅图书。今天早上,他来的很早,书包放好之后自己搬了凳子,来到图书区。从书架上随意地拿起了一本《蛋和蛋巢》的书,他翻到第一页看了看,又翻到第二页,翻到后自言自语的说:“看完了。”接着又翻了几页后把书合上,放到书架中,又拿了另一本书同样随意翻了一下。
观察分析:
刘x小朋友在阅读能力强的幼儿带动下已有了初步的阅读意识,能够从第一页开始看书,知道看书的简单顺序,幼儿的角色意识加强了,能够自由安排角色进行阅读活动,可是幼儿对书中画面的理解还很单一,只局限看单页画面内容,不能把整本书的内容结合起来看;再有,幼儿有看书的兴趣,但不能持续的完整的'看完一本书。
教育策略:
通过这个幼儿的看书习惯,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培养他的兴趣。让他尝试阅读的乐趣。老师争取能和孩子成为朋友,取得幼儿的信任。
亲子教育活动观察记录内容 第11篇
小强来到刺绣区,看了看已经绣好摆放在那的作品。看到其他小朋友在那找布、针、线、剪刀等操作材料,他也和她们一样寻找起来。
等小朋友都找好相应的材料后,老师请大家自己动手操作,并按着步骤开始尝试进行刺绣,并提醒大家一定把套环套紧,绣的时候一定要绣的紧密一点。小强站在桌子旁,拿起用套环把布套好画好,接下来拿起线来穿针。试了几次,不成功。他大声喊道:“老师,我不会,我穿不进去。”老师走过去,再次手把手的教了一遍,让他把毛毛的线头剪掉,再用嘴巴米一下穿过去,他再次尝试。
一起来绣的小朋友已经开始绣了,他还在穿线,穿进去了又掉出来了,看得老师都为他着急,总算有穿进去了,他还大声地在那喊:“我穿进去了。”
分析:
刺绣对于幼儿来说难度是比较大的,也会因为材料上的原因和幼儿接受能力不同而使幼儿在作品的.呈现上有一定的难度。能干又熟练的孩子他们追求的是可以把自己在绣的作品完成,我们给予他们的目标也定于为熟练针法及其过程,能够绣出更多的作品。而对于小强这些幼儿来说,能完成他们很难做到的就觉得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面对不同进度的幼儿应该给予不同的学期目标,在他个人的基础上不断提升。
措施:
1.多提供一些操作材料(布、套环、针、线、样板)。
2.鼓励幼儿在刺绣中遇到困难,要先想办法自己解决,主要的还是操作前把老师讲解的步骤听仔细。
亲子教育活动观察记录内容 第12篇
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幼儿在美工区玩橡皮泥的行为表现。
观察记录:
今天的美工区提供了橡皮泥,让幼儿自由制作。小文拿了自己的橡皮泥坐了下来,简单的玩耍之后,她发现了自己盒子里的示范纸:制作西瓜。只见她边看着图示边开始照着样子开始制作,她先用白色、黑色、红色和绿色团成大小不一样的圆形,接着把绿色和白色搓成细条,然后用红色制作西瓜果实,可是尝试了好长时间也没办法拼成功。这是我适时进行指导,“是不是条条太长了呢?”很快,小文就找到问题的所在,然后制作出一个非常可爱的小西瓜。
观察分析:
小文是个个性安静的孩子,平时有事都不愿意说,特别是在活动中,喜欢一个人去完成任务。并且,身为大班幼儿已经具备遇到困难自己解决困难的能力了,所以作为老师不能够一味地插手,直截了当地帮起解决,但可以适时地给予语言上的提示,让她更有自信地去制作。
采取措施:
1、区域材料的充实。
2、老师的'适时指导。
观察反思:
在自主性区角游戏中,教师要关注孩子,观察孩子,尊重孩子的自主探索,发挥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教师要走在孩子的前面,给予适时的指导。教师简单的言语提示去能引导孩子去大胆探索。
亲子教育活动观察记录内容 第13篇
朱xx是个可爱的孩子,但性格较内敛,害羞。刚来时不愿意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也不太敢跟老师大声说话。
今天上午我们开展了“我有个秘密”,社会领域的学习活动,这个活动的选材比较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开始,出示传话筒,告诉幼儿这是神奇的传话筒,说的话只传到好朋友的耳朵里,老师有个秘密,我用这个传话筒传到你们的耳朵里。我发现朱xx表现得极为有兴趣,好奇心激发了出来,但不敢举手。于是,我鼓励她过来摸摸这神奇的传话筒。在接下来的我的秘密的活动环节,“谁愿意通过神奇的传话筒,把秘密送到我的耳朵里?只见朱xx小朋友举着小手,急切地要把自己的秘密用传话筒传到老师的耳朵里。
反思:
朱xx小朋友以前不喜欢与人交往,不能融入群体。显得比较孤独。通过这学期的一系列主题活动,在感受别人关爱的同时,逐步地能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逐步地学会与同伴分享等。这个活动以“秘密”来造成悬念,吸引了她来注意故事情节,因此朱xx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同时,也体验了朋友之间的倾诉、倾听给她带来了极大的情感满足。
亲子教育活动观察记录内容 第14篇
一天午餐前,我拿起一本故事书,准备给孩子们讲故事,刚起了个开头:“有一个虎娃娃,老是离不开他的虎妈妈…”就听见一细小的声音在下面叫着,“别讲了,别讲了,什么时候讲完呀!”我低头一看,是迪迪,只见他苦着一张脸,摇着手像是要制止我讲下去。旁边的小朋友不干了,连声说:“讲下去,讲下去,我们要听的。”于是我对迪迪说:“小朋友都很爱听的,你也慢慢静下心来听我说吧。”说完,我又准备继续我的故事。可是刚说了没几句,他的声音又来了:“别讲了,别讲了,什么时候讲完呀!”小朋友们不高兴了“迪迪很烦的,老师快讲下去,不要理他。”我问迪迪:“为什么不爱听故事,你要和小朋友一样,安静得听。不能这样打断别人,这是不礼貌的。”可他还是忍不住翻来覆去的就是那几句话“别讲了,别讲了,什么时候讲完呀!”我生气了,对他说:“你不想听,小朋友可想听,如果这样的话,那就请你自己去找个地方坐好,不要打搅我们。”没想到,他真的站了起来,端起小椅子,坐到一边去了,这倒引起了我的兴趣。
事后,经过我多次细心的观察,我发现迪迪这个孩子比较孤僻,胆子很小,平时的话很少,上课从不举手发言,与老师也不愿意亲近,总是一个人玩,也不与别人交流,受到同伴的欺负也没有反映,一到听故事、看电视的时候,他就会反复那几句话“别讲(看)了,别讲(看)了,什么时候讲(看)完呀!”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性格变得如此的怪异,孩子的内心到底要数说什么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与他的家人进行了交流,得知孩子的父母工作很忙,平时无暇与孩子交流,教养的责任主要有两位老人来承担。然而由于他小时候曾生过一场大病,几乎丧失性命,因此家里人都很宠爱他,对他的要求也是百依百顺的。老人们很注重关心他的身体健康,而除了吃饱穿暖以外也没有精力再去理他,无法与他交流,而孩子由于身体原因,也不能外出,每天就是一个人孤单的摆弄他的那些积木。于是,我试探的问他:“迪迪,你喜欢爸爸、妈妈吗?想他们吗?”他躲开了我的眼光,低下了头。从他的神情中,我能感受到他的内心是多么孤独,他是多么盼望能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呀。
产生自闭与孤独感的原因:
迪迪的这些行为反映出他的内心是十分孤独的,他的自信心和自主感都没有得到发展。如:他胆子小,不与同伴交流,不与老师亲近,上课不举手发言,害怕听故事、看电视等等。这些情况的出现,都是由于平时父母忽略了与他感情方面的交流,对孩子的内心世界的缺乏了解与沟通造成的。孩子觉得自己被忽视,得不到保护与信任,没有了安全感。而老人的照料则从他的身体条件出发,而没有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限制了孩子的兴趣爱好,使孩子没有了自主权,好像被关在一个无形的笼子里了。
小班的孩子正处于一个人一生中第一个心理反抗期,压制他的愿望便会引起他的反抗。因此他对集体参与的活动显得特别的反感,便用语言制止来表示自己的不满。这是一种多么不健康的心理呀。
对于这样的孩子,的办法就是要取得家长的配合,让其父母在工作之余多投一些关注给与他们的孩子,孩子多进行一些交流,了解他现在在想什么,准备做什么。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多么的爱他,他也是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而老人们则要适当改变自己的教养态度,放开手,给与孩子一些可以承担的任务,如拿拖鞋、分碗筷等等。这样才能使孩子对自己充满了自信心,才能使孩子自主自立。
改变,从父母开始:
在我的建议下,孩子的父母改变了以往的教育态度,不再以为孩子还小,没有什么可以交流的,而是抽出时间与孩子一起游戏外出,而老人们也不样样事情都包办代替,而是鼓励他自己去试试,平时也有意识的带他与别的孩子一起玩。而我则在幼儿园里经常有意识与他交谈,并给与他一些可以完成的小任务,如整理玩具等。这样经过了一段时间,在我们家园共同配合下,在我们的爱心、耐心下,迪迪慢慢走出了孤寂的世界,开始从旁观别人的游戏,到偶尔也参与集体活动了,他的笑容也一天天的增多了。
心理学家早有这样的论点: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关键是与社会环境、父母或护理之间早年的交互作用。在这个时期的孩子,他们自我意识刚刚萌芽,正处于爱动爱玩,开始有交往意识的时期。这时候他们需要的是对他人和社会取得信任感,获得自主感,需要参与成人的活动,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如果这时候,抚养人能够对孩子的那些行为及时给与回应,允许他参与自己的活动的话,孩子会觉得非常高兴,对自己的能力也有了信心。反之,如果成人不能理解孩子的要求,对他们采取的是回避、漠视的态度的话,孩子会觉得自己是多余的,对外界的态度也是拒绝的,他们便会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将自己与外界隔离,变得更加孤单、自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