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课程案例分析报告 第1篇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教学模式;问卷调查
自1991年开展专业学位教育以来,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种类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影响不断增强,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推动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教育部决定自2009年起,开始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预计到2015年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数将达到1:1的比例。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生形式,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课程教学、教师素质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华北电力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体系不完善
全日制工程硕士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生学位类型,在我国实施的时间较短,许多高校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课程体系和高效的教学模式,将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型研究生同样培养。担任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的任课教师大多同时担负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更有许多课程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在同一课堂上课,不利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
2.全日制工程硕士任课教师工程经验不足
高校教师中的大部分是博士毕业后直接从事理论教学,他们缺乏在企业中的工程实践经验,在长期的科研和学术成长过程中,更加注重理论性知识的研究,从而形成了学术型的知识结构,因此在授课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偏向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或者不能对学生进行工程实践的指导。[1]
3.全日制工程硕士生源质量不高
全日制工程硕士社会认同度没有学术型硕士高,被动选择攻读专业学位现象普遍。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对象以应届本科生为主,他们没有工作经验,也几乎没有接受过任何职业技能培训,但是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要把他们培养成“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其培养模式必须要与学术型研究生区分开来。
二、“电力工程项目案例分析”课程开课情况介绍
华北电力大学从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作为学科行业特色鲜明的院校,紧密结合行业需求,探索和实践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本文通过结合我校全日制工程硕士职业素质类课程“电力工程项目案例分析”的开课情况,提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对解决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索,现介绍给大家,以便共同探讨。
“电力工程项目案例分析”结合华北电力大学的行业特色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而开设,是职业素质培养模块中非常重要的课程,在工程硕士实践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是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结合各培养领域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学习,使学生对电力工程项目的整个流程及电力工程项目中的关键问题有所了解,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及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电力工程项目案例分析”课程教学采用理论学习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其中,理论学习部分,由于该课程涉及到我校各个培养领域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他们对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基本上没有概念,所以首先对工程项目管理分为哪些阶段、每个阶段的包括主要工作内容、项目管理的一些基本基础理论和方法进行大概的讲解。案例分析部分则要求将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对项目建设过程可能出现的具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触类旁通,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可归纳为工程管理类案例与工程技术类案例。工程管理类案例要结合工程建设阶段的实际情况,侧重于规范化管理、科学化管理的分析;工程技术类案例要针对电力工程项目立项阶段的方案比较、设备招标阶段的技术参数选择、施工阶段的设备的安装调试、项目验收阶段发现的问题等工程建设内容设定案例分析的背景资料。
各个案例针对各培养领域的特色,充分利用研究生工作站、研究生培养基地、电网企业、发电企业、科研院所等资源,选聘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和校内责任教授共同承担案例教材的编写及案例分析课程的授课任务。我校共开设了16组相关的案例,涉及到电气工程、动力工程、控制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机械工程、环境工程以及物流工程等7个培养领域,聘请了包括国家电网公司、华北电力设计院、国电能源研究院、中广核集团公司等多家单位的专家亲自为学生授课。这些企业专家均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选用真实具体的工程项目作为案例背景,为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和交流。通过课堂教学和项目设计,使研究生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掌握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技能。“电力工程项目案例分析”课程作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职业素质课,要求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根据培养领域和个人需求必须选修5个案例。这种开课方式使得选课研究生可以跨越个人培养领域,选修其他领域案例,有利于研究生实践能力、跨学科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及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三、“电力工程项目案例分析”课程开课效果调查分析
为了解全日制工程硕士“电力工程项目案例分析”课程的上课效果,发现上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针对本课程的上课效果组织了一次问卷调查活动。调查对象为部分选课的全日制工程硕士,调研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对本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课的方式、上课的效果等问题的认识和建议。
本次调研采用了不记名问卷的形式,共发放“‘电力工程项目案例分析’课程调查问卷”150份,收回问卷134份,回收率为。其中,收回有效问卷123份,有效率为,符合调查要求。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学生们普遍认为“电力工程项目案例分析”课程的开设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很重要,课程的开设方式和学时基本能够满足学生们的需求,大多数学生都更加倾向于同校外专家进行交流,并且认为课程的教学效果比较好。同时,调查结果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有些案例对于非本专业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些困难,因此期望适当增加本专业案例数量。还有学生提出许多建议,如希望能够增加模拟教学或去企业实地参观;在案例讲解过程中加入视频等方式;课程中更加注重师生间的互动交流等。
四、结束语
华北电力大学“电力工程项目案例分析”课程已经连续开设三年,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上课师生发现这种由有着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和校内责任教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以具有行业特色的实际工程案例作为教学背景的教学模式,对解决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存在的任课教师工程实践经验不足、学生无法获得职业技能指导的问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普遍认为受益很大。
项目管理课程案例分析报告 第2篇
关键词:软件外包;项目管理;风险;措施
Software Development Outsourcing Project Management Case Analysis and Study
Xu Fang
(Zhejiang Institute of Mechanical&Electrical Engineering,Hangzhou310053,China)
Abstract:Outsourcing is a very big market,currently in the country,many software companies in the software outsourcing industry,or their own part of the business awarded to the outsourcer,outsourcing software projects outsourcing software project managem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more and more attention,with the company's content management project and there are both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ces in the actual article on the outsourcing of specific business case risk analysis,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and summarizes the project implementation problems and improve opinion,for the outsourcing project management software companie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Keywords:Software outsourcing;Project management;Risk;Measures
一、引言
软件外包就是企业为了专注核心竞争力业务和降低软件项目成本,将软件项目中的全部或部分工作发包给提供外包服务的企业完成的软件需求活动。作为品牌和实力正处于培育发展阶段的软件公司,在市场拓展过程中为了克服积累不够等弱点,把自己不擅长或非发展方向的项目进行外包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近年来软件外包在我国发展势头迅猛,因此软件外包业孕育着广阔的市场前景。而搞好外包项目管理是关键环节。软件项目外包本质来说,是软件开发过程从公司内部部分或全部延伸到公司外部的管理规范与管理技术。与内部实施相比,管理难度有过之而无不及。本文结合公司外包项目实际情况,分析了软件项目外包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和应对措施,为其他软件项目的外包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项目背景概述
某公司为中小型软件开发企业,有比较稳定的开发团队,测试团队刚刚组建,力量比较薄弱。需要开发的项目要求高、开发周期短,具有较大的压力。本次系统的开发,公司选择了将测试工作外包给某软件外包公司完成。
目前软件企业测试团队的建设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棘手的问题,诸如:(1)招募过程中无法评估相关人员的测试水准和能力;(2)招募后没有为测试人员提供良好的测试技术培训体系;(3)无法正确快速地组建测试团队以融合到研发过程中;(4)无法系统地使测试人员最快限度地掌握最新测试技术用以研发需求;(5)如果各个项目的进度不是连续性的,测试人员的工作有可能会出现阶段性停滞而增大了成本等等。
通过分析公司的实际情况,选择将测试工作外包主要是基于以下一些原因:(1)公司测试人员短缺。该系统实施时,其它多个项目处于测试阶段,如果为此项目招聘人员,考虑招聘时间和培训时间,可能难以保障项目进度;(2)公司缺少自动化的测试工具,在项目启动时,尚无相关购买决定;(3)表面上看,把测试工作发包给同一城市的公司,将导致成本上升,但如果选择的是一个比较专业的公司,考虑到测试工作效率问题,最终成本实际会降低。
因此在项目启动时,公司项目组很快就做出了将测试工作外包的决定。通过外包给企业和项目带来的好处如下:(1)人员外包成本低于自身招募的综合成本;(2)来自专业测试公司的人员将比自身招募人员获得更多的来自测试公司的技术支持;(3)专业测试公司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基于项目业务需求的技术支持。
在选择外包公司时,公司将同城市的某外包公司列为第一候选人并开始与对方进行洽谈。该公司在当地有较高知名度,并且公司与其母公司有较多往来,将其列为首选对象是一种比较自然的选择。
三、项目外包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
软件外包具有很多优势,如可以降低或保持软件开发成本和管理成本,使企业专注于核心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等。但由于发包方和承包方之间存在不可避免的地域、文化、法律、价值观及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软件外包在其生命周期全过程中存在各种风险。在外包项目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和风险当中,有些风险与企业自己开发项目面临的风险相似,但更多会面临不一样的、比自己开发多得多的风险。除非这些风险能够得到更好的控制和管理,否则,可能会遭遇比企业自己开发项目更多的失败的可能性[1]。
(一)风险分析
软件外包工作由于天然存在的地理、文化差别,其失败的风险几率较大,所以从事外包的管理人员在项目启动之前尤其要对项目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有一个比较全面地识别和分析。比较好的一种风险识别方法是结构化的头脑风暴法,通过集思广益找出所有可能影响到项目进度、成本、质量的因素。一个非常重要的风险因素的来源是项目计划的假设和约束,一旦项目成功所作的假设不能达到,这些就会成为未来影响项目正常进展的问题。
项目管理课程案例分析报告 第3篇
关键词:房建施工项目质量管理控制探讨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房建施工项目的管理不是单方面的,为了保障房建施工项目的各项工作顺利地进行,则要求管理者对于施工项目的组织设计、项目质量以及成本等做一个综合的全面的标准化的管理。施工项目的成功管理在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国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房建施工项目管理概述
施工项目管理是在施工项目所在地,按工程规模大小,实施动态的、有步骤的管理。施工项目管理是一项全程的管理,是从开工开始到交钥匙及回访服务结束。坚持全面质量管理和全过程的管理是施工项目管理的核心。施工项目管理的三大要素分别是质量、工期与成本,施工项目管理需要统筹三者的辩证统一。
二、做好施工组织设计是项目管理的前提
在以往的施工企业中,生产、技术、经营一般都是独立的,结果就是造成施工组织设计由技术人员进行编制。但是到了实际作业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与现实无法操作的事项。因此,组织设计与现实操作就得不到统一。要做好房建施工项目的管理,做好组织设计是前提。应该由项目经理组织各部门进行参加,按照合同、技术、质量标准要求等,结合企业能力以及项目的利润目标,进行编制项目的组织设计。并且将其作为各个部门的指导性大纲,上报批准后严格执行动态管理,这是项目管理经济运行的一个十分重要依据。
三、质量管理和控制是项目管理的关键
1.组织施工技术交底
在工程开工之前,由企业或者项目技术负责人员组织全面的的技术交底;然后在各个分项工程施工前,向参加各个分项工程的所在班组长和配合的工种组长进行交底。
材料质量控制
要对供应商家进行多家比选,根据供货方资质、质量保证体系、生产工艺等进行综合比较。另外,也要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进行管理,根据型号、品种等对其分区堆放,对有防湿、防潮要求的材料,做好防湿防潮的工作;对容易损坏的材料、设备做好防护工作,减少材料损失或者变质。要建立材料管理制度,对材料的采购、加工、运输、贮存建立管理制度。这样可以加快材料的周转,减少材料占用量,避免材料损失、变质,按质、按量、按期满足工程项目的需要。
隐蔽工程验收质量检查控制
所谓的隐蔽工程,顾名思义,就是相对比较隐蔽而且不容易被发现,检测比较困难,修复也比较困难。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每一项的隐蔽工程在开工之前,都要由项目施工的技术人员和班组进行互相检测,然后由项目组的质检员进行自检。达到合格后,再由监理组进行专门的检测。在施工的过程中,如果发现隐蔽工程的质量控制点出现异常饿情况,应该马上停止施工,并且对其进行认真分析,仔细找出其中异常的原因,然后做出相应的对策。
四、工程竣工验收是项目管理的最后关口
工程竣工的验收阶段的质量管理是房建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最后一个关口,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建筑成品的保护与对局部缺陷的修复。由于施工不是一次性就可以全部完成的,因此在某些部分已经完成的情况下,其他部分在施工的时候难免会对已经完成的部位或者产品产生破坏,造成人、财、物的浪费和工期的延迟。因此,有必要对先完成的部位或者产品进行妥善的保护。
五、提高施工项目管理水平的对策
完善工程建设合同管理体制,规范建设工程市场秩序
要加强施工企业管理的法律意识,在签订工程建设合同的时候,承包人和发包人是处在平等的地位上,合同条款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这样的合同才能保证施工合同在施工过程中得以顺利的履行。同时,这也是施工质量的有利保障。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合同的签订要严格按照程序来执行。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素质。
完善工程监理制度,充分发挥监理的积极作用
提高工程监理人员的素质
总结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加强对监理工程师的考核和认定,定期对监理工程师进行培训。同时,对监理工程师的职业资格考试辅之以年龄、工龄、工作经验的限制。
扩大监理人员的监理范围
监理人员的监理不仅限制于施工阶段,工程项目设计、生产设备招标等重要环节也应该纳入监理范围。
施工项目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的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建筑工程的特殊性,若是没有一定的安全措施,容易产生一定的安全问题。施工项目安全管理就是在施工过程中,采用预防的措施,对容易导致建筑事故的生产因素进行控制。消除或者减少其中的不安全因素,从而保证施工项目的正常进行。
六、某公司厂房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案例分析
1、项目简介
某公司厂房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场地东西向宽179m,南北向长187m,占地面积万m。厂房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首层的柱距9m,跨度为10m,首层层高为,二层层高为,地面活荷载为10KN/M,楼面活荷载为8KN/M。E型厂房建筑面积是15000m,F型厂房建筑面积是9000m。轻钢轻型屋面,空心砖填充墙。外墙面采用外墙涂料。工程项目一共有17项分项工程,总投资为个亿,工期为2年。
2、项目的组织结构设置
按照项目经理负责制的要求,依据组织原则建立了项目的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图1项目组织结构
3、案例分析
(1)项目设计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在公司厂房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质量控制体系中,项目设计过程质量管理是为了保证将要提供给顾客的项目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而采取的必要活动。首先,是确定项目合同的谈判、审评及签订;其次,是项目的设计策划。这些设计策划将形成项目的质量目标与要求,保证施工过程的管理。
(2)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
公司的厂房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包括了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阶段。施工阶段是房建工程项目的主体,也是工程项目的关键。因此,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也是工程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的关键所在。是否有效的管理施工阶段的质量是整个项目的最终质量能否达到国家规范和业主要求的关键所在。因此,加强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结束语
房建工程施工的时候,要通过现场管理来加强质量管理,落实质量的责任制,重点进行施工的准备阶段、施工阶段与工程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管理与控制。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工程质量,降低营运成本,增加使用寿命,而且提高房建工程的投资效益。
参考文献
[1]贾斌.我国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2.
[2]徐大众.山东省路桥集团公路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2.
[3]孙佳.天津市滨海新区X工程项目管理案例分析与研究[D].天津大学,2012.
[4]闫超.亦城财富中心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管理与实践[D].北京工业大学,2012.
[5]周靖.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2004.
[6]郑杰良.房建施工项目质量管理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7:175-176.
[7]马鑫,刘一鸣.如何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J].考试周刊,2012,56:192-193.
项目管理课程案例分析报告 第4篇
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筹备过程是大型复杂项目管理的典型示例。面对众多参与者、严格的时间表和高昂的成本,项目团队通过强大的 力、明确的沟通和某协某工作,成功举办了这场全球盛事。他们运用项目管理工具和技术,如wbs(工作分解结构)和甘特图,确保了项目的顺利进行。
学习点:大型项目需要强大的 力,以及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以确保所有参与者对目标有共同的理解和承诺。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成功的项目管理不仅依赖于先进的工具和技术,更在于明确的目标设定、优秀的团队协作、持续的风险管理和适应性。每个项目都有其独特性,因此,理解并应用这些案例中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是提升项目成功率的关键。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项目管理已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无论是软件开发、建筑施工,还是市场营销活动,有效的项目管理能够确保目标的某达某、资源的优化以及风险的有效控制。本文将深入探讨项目管理的案例及分析,揭示其背后的策略和实践经验,帮助您提升项目管理的技能和效率。
项目管理不仅关乎任务的分配和时间表的制定,更是一种策略性的决策过程。成功的项目管理能够促进团队协作,确保项目按时按预算完成,并达到预期的质量标准。例如,在科技行业中,苹果公司的iphone发布就是项目管理的典范,从设计到生产,再到全球同步上市,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精准的计划和执行。
另一方面,项目管理也能够帮助企业应对不确定性。在环保领域,比如大型废物处理设施的建设,项目管理需考虑到法规变化、技术更新和公众参与等复杂因素,通过灵活的管理策略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以nasa的某星某探测器项目为例,该项目管理团队面临的是极端的技术挑战和时间压力。他们通过详细的规划,风险管理,以及跨学科团队的紧密合作,成功地将多个探测器送到了某星某表面。这个案例强调了明确的目标设定、有效的沟通和持续的学习对于项目成功的重要性。
再看商业领域的案例,比如某逊某的primeday促销活动,项目团队需要协调全球各地的库存、物流和营销活动。通过强大的数据分析和某敏某的决策,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处理海量订单,实现了销售目标并提升了客户满意度。
项目管理的成功在于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断学习和改进。每个项目都有其独特性,因此,理解并适应项目环境,制定适应性强的管理策略至关重要。同时,重视团队建设,培养良好的沟通氛围,以及利用现代项目管理工具,如gantt图、风险管理软件等,都能显著提升项目管理的效能。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项目管理已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市场拓展,有效的项目管理都能确保目标得以实现,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本文将通过几个典型的项目管理案例及其分析,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这一领域的核心原则和实践技巧。
敏捷方法论因其灵活性和适应性而受到广泛欢迎。某知名科技公司在开发一款新的移动应用时采用了敏捷开发模式。项目团队被划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特定功能模块的开发工作。通过短周期迭代,不断收集用户反馈并迅速调整开发方向,最终成功推出了一款深受市场欢迎的产品。这一过程中,跨部门沟通与协作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保证了信息流通的顺畅以及问题解决的高效性。
然而,在实施敏捷开发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挑战,比如如何平衡快速迭代与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该公司引入了持续集成/持续部署(ci/cd)流程,确保每次迭代都能够经过严格测试后再发布到生产环境。此外,还定期组织回顾会议,让团队成员分享经验教训,不断优化工作流程。
对于涉及复杂工程和巨额投资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而言,有效管理风险至关重要。一家国际工程公司承接了一项修建跨海大桥的任务。该项目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如恶劣天气条件、 结构复杂等。为了降低潜在风险带来的影响,项目团队制定了详细的风险管理计划,包括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策略等方面。
在执行阶段,项目团队密切监控各项指标,及时调整施工方案以应对突发情况。例如,在遇到不可预见的 问题时,通过引进先进的勘探技术和材料科学解决方案,成功克服了技术难题。同时,建立了与当地政府及社区的良好合作关系,确保项目顺利推进。这些措施不仅减少了工期延误的可能性,还有效控制了成本超支的风险。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远程办公模式。一家跨国咨询公司在开展一项全球范围内的市场调研项目时,组建了一个由不同国家和地区员工组成的虚拟团队。为了确保高效沟通与协调,该公司利用各种在线协作工具,如视频会议系统、文件共享平台等,促进了信息交流与知识共享。
为了提高远程团队的工作效率,该公司还制定了一系列明确的规则和流程。例如,设立固定的汇报时间表,确保每位成员都能按时提交进度报告;建立灵活但有序的任务分配机制,使得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职责所在。此外,通过定期举办线上团建活动,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和归属感,进一步提升了整体执行力。
通过对上述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不同场景下运用合适的项目管理方法和技术对于实现目标至关重要。无论是在软件开发、基础设施建设还是远程团队合作等领域,都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来应对挑战。
项目管理课程案例分析报告 第5篇
项目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方法,它涉及到项目计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等各个方面。项目管理的目的是确保项目能够按时、按质、按预算完成,同时实现项目的目标。项目管理在企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例如,在某软件开发项目中,项目团队通过有效的项目管理,成功避免了进度延误和预算超支的风险。他们制定了详细的项目计划,明确了各项任务的时间节点和责任人,同时建立了有效的沟通机制,确保团队成员之间的信息畅通。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项目的成功率,还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商业机会。
项目管理课程案例分析报告 第6篇
【关键词】 手机终端销售项目管理
目前个人手机终端设备已经迈入了网络时代,在3G时代,各种移动电子设备也开通了上网的功能。销售管理系统本身就是作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因此对于移动公司而言,建立智能手机销售项目管理系统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由于现有的移动通信市场已经处于一种高度饱和的状态,手机终端市场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取决于客户保有量以及新增用户之间的拉锯战。由于在手机终端销售的质量管理方面涉及到企业多方面的而工作岗位,市场人员在具体执行销售目标的过程中经常不能做到顾全大局,所以本文尝试使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来实现企业手机终端销售质量的控制,为拓展手机终端类的销售渠道尽可能的提供一种标准化以及可执行的项目管理的方式。
1 手机终端销售目前存在的问题
该公司在手机终端类销售渠道质量的控制上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社会销售渠道的投入与产出的效率偏低。该公司的销售渠道的数量在经历了初期的快速增长以后,手机终端的营销商家基本上稳定在4000家,站到全市行业的70%以上,但是在每年新增市场的份额中却不到50%,充分说明了该公司销售质量的管理已经处于市场落后的状态;(2)对手营销能力的快速扩张,一方面,电信从2010年开始了3G渠道网点的飞速建设和升级,另外一方面联通与IPHONE手机等移动终端展开深入的合作,通过明星移动终端来提高自己的市场核心竞争力;(3)手机终端的销售渠道与用户的使用要求并不匹配。该公司的仍是以传统的销售终端为主,在全球网上使用套餐、销售质量控制和相关的服务功能严重缺失。(4)手机终端销售渠道掌握较弱,违规现象十分的严重。
2 如何使用项目管理的方式来加强产品销售质量的控制
笔者针对目前该公司手机终端销售数量的下降,新增市场不断下滑的问题,该公司的项目管理小组从市场人员管理、市场竞争形势、销售渠道管理以及相关销售人员的薪酬体系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手机终端销售的项目管理的定义与启动
本项目小组成立的目标分为总体质量目标和次级销售质量目标。总体质量目标为确保手机终端销售总量在新增市场的占有率达到65%以上,并连续稳定至少三个月以上。所谓的次级销售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包括渠道酬金优化,其中酬金获取来源种类不低于20%;其次是对公司的业务产品进行升级换代;最后通过销售渠道管理来提升网点人员的满意程度从而防止网点销量被竞争对手抢走。该项目的周期共计6个月,主要包括销售渠道资金的优化、产品的业务升级、网点布局优化、渠道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对于项目的四个阶段采取里程碑的方式来逐一进行。由于手机销售渠道提升的项目所涉及公司的项目较多,工作量较大,时间跨度较长,所以笔者根据该项目的具体特点,建议采用矩阵组织结构形式。这种矩阵形式的销售人员的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公司的领导层对销售质量提升的重视。
制定项目计划
项目计划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项目进度计划和项目质量控制计划。在具体的项目进度计划中,对其中的该公司的业务与产品进行升级、手机销售渠道的资金优化、销售网点的布局调整以及手机移动销售终端的提高四个方面的工作进行具体的细化。只有细致的划分每个阶段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才能够确定手机终端销售质量提升的项目总工期。对于该项目的执行质量计划而言,是通过对该项目具体实施的过程的控制来实现的,在项目具体的执行过程中的每个阶段,要针对这个阶段所要实现的具体目标编制实际的质量计划。
执行该项目所列出的计划
在执行该项目的开始阶段就要建立一支高效的项目团队。在控制项目进度方面主要做两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对该项目进行进度检测,包括关键点检查,所谓的关键点就是在项目计划当中的每个里程碑的时间点;其次撰写每周进度报告,在本项目的执行周期内,每周都要制作项目状态的进度报告,从而报告给项目经理,目的是为了更方便的安排下周的具体工作。
本项目执行的结果进行质量验收标准
对本项目执行结果的质量验收,笔者认为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考核。(1)对手机移动终端在新增市场的占有率方面是否有达到项目的预期目标。(2)从手机销售终端的社会渠道进行产出效能的相关评估,不仅对社会销售渠道整体销量进行评估,还要对具体每个销售网点的实际销售能力进行考核,从而判断手机销售的产出效能是否有所提升。(3)对手机销售渠道的掌控能力,各个销售网点要达到销售目的,就必须加快销售的流转速度,很多销售网点为了提高销量都采取了降价的措施,从而进一步带动了其它渠道商的降价,很大程度上可以刺激消费者的消费需求。(4)从销售网点布局的改善进行考察,主要包括销售渠道网点空白区的补点,实行一村一点和一厂一点的销售模式。其次对销售渠道的扎堆区进行集中清理,销售网点的扎堆会直接导致消费者的忠诚度降低。
3 结语
随着手机终端类3G时代的来临,销售市场的竞争逐渐激烈。本文通过大量的参考文献的调研,主要分析了某公司在手机终端销售市场目前所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从项目管理的角度,阐述了如何使用项目管理措施来实现对手机终端销售质量的控制,具体项目的实施过程主要包括四个阶段,手机终端销售的项目管理的定义与启动、制定项目计划、执行项目计划、最终对项目的实际效果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1]赵俐渊.项目管理理论在销售渠道管理中得实践与应用.硕士学位论文[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2,46.
[2]张旭.项目管理在信息安全企业的应用.硕士学位论文[D].西安:中国政法大学.2011,34.
项目管理课程案例分析报告 第7篇
一、顺利完成队伍组建,合理整合人力资源,有效开展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团队建设从初创期到磨合期到规范期平稳过渡。
20xx年3月1日,我受公司领导委派来到都市阳光项目经理部工作,起初项目立足当地,多渠道开展人员招聘工作,在4月下旬交房前基本完成人员组建工作。经过一年的培训、磨合、历练,员工队伍已从动荡走向稳定。项目经理部现有员工65人,骨干人员20人,骨干人员保有率85%,组织各类员工培训90次,培训覆盖率达100%。
今年7月16日,由于施工单位的疏漏,傍晚一场大雨造成小区地下室大量漏水,项目经理部立即启动防汛应急预案,在场全体员工精诚合作,用沙袋围堰引水,抢险工作至深夜,未造成任何经济和财产损失;11月22日,小区15栋1单元下水管道堵塞,脏水已漫至201室户内,由于施工方人手有限,为不影响售楼部售房,项目经理部立即采取措施,从工程班、保洁班、维护队抽调人员打扫,经过几小时的疏通、冲洗,户内恢复原样。这些事例充分反映了员工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人翁”思想。9月份,随着小区、商业、售楼部人员整合完成,一支团结一心、通力合作,有向心力的团队逐步形成。
二、减员增效、节能降耗、增收节支,不断提高收费率,完成了年度经济指标。
1、在收费方面:我项目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包括下班时间和节假日,通过电话、短信告知到上门派发“缴费通知单”收取再到下一步邮寄挂号信催收各项费用,积极主动的想办法保证收费率的提高,11月收费率已达95、6%。
2、在物资采购方面:项目坚持就近、价低、质高的原则发展当地的供货商家,控制成本支出。
3、在减员增效方面:通过外包保洁班组和小区、商业、售楼部的人员整合及招聘50、60人员补充秩序维护队等方法手段,节约人力成本开支约27万元;4、在节能降耗方面:通过控制庭院灯、景观灯、单元灯和楼道灯开启时间,调整地下室日光灯的开启数量,开启一台变压器减少无功损耗等方法手段,节约能耗开支约17万元;
5、在节约意识方面:通过培训,在全体员工思想上树立了“节约光荣”的'意识。今年6月通过与施工方的多次协商,顺利接手其电梯轿厢保护措施,节约开支近万元;今年7月,工程班在地下车库入口处的雨篦子被装修重车压坏后,开动脑筋、利用废旧钢筋自己动手制作临时雨篦子,既避免了不让业主车辆有损伤,又节约了成本开支近千元。
遵循“品质服务、精细管理”的原则精神,开展各项服务与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暴露出一些不足。
项目管理课程案例分析报告 第8篇
项目管理的成功离不开以下几个要素:明确的目标、合理的计划、优秀的团队、有效的沟通和灵活的执行。明确的目标为项目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合理的计划则确保了项目的顺利进行;优秀的团队是项目成功的关键;有效的沟通能够消除障碍,促进团队协作;灵活的执行则让项目能够应对各种变化和挑战。
以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为例,他们在项目管理中注重以上成功要素的实践。公司设立了明确的项目目标,并为每个项目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同时,他们通过选拔和培养优秀的团队成员,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此外,公司还建立了高效的沟通机制,鼓励团队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在面对市场变化时,公司能够灵活调整项目计划,确保项目的成功完成。这些成功的实践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项目管理课程案例分析报告 第9篇
关键词:信任;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绩效;基于情景模拟的行为实验;研究框架
DOI:
Research Framework of Trust Improving Large-scale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Performance
――Based on Situational Behavior Experiment
YIN Yi-lin1,2,XU Zhi-chao1
(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372;
of Management,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384)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mechanism that trust influences large-scale project management performance as object, and proper risk allocation and contractors behavior as the starting point,to explain the path that trust influences large-scale project management performance from perspective of the interaction of owner and contractors dynamic behavior,with integrating experiments and other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the objective factors which based on market regulation and social norms will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ject employers this reason,the trust environment which developed from engineering project organization will promote active cooperation of both sides,the resulting reciprocal behavior will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large-scale project management.
Key words:trust;large-scale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performance;situational behavior experiment;research framework
1 引言
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持续改善始终是项目管理研究者与工程管理人员追求的目标,合理风险分担被认为是推动项目绩效改善和提升的驱动引擎[1]。然而在实践中,合理的风险分担往往不能实现[2]。发包人的防御行为使其对风险分担的负面效应越来越重视,试图将更多风险通过免责条款设计转嫁于承包人,形成发包人风险分担决策中的逆向选择。究其原因,发包人缺少对承包人的信任[1]。信任也由此获得了诸多学者的青睐。
不可忽略的是,信任作为风险的双生体,会衍生出更多风险。发包人对潜在损失的习惯性防御态度无法保证信任促成合理风险分担的实现。此外,合理风险分担与承包人激励并不是因果使然的关系,发包人合理风险分担对承包人的激励可能会失效。因此,如何从根本上保障信任对大型工程项目绩效的正向推动成为当前的研究难点。为此,本文试图构建信任改善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研究框架,以合理风险分担为中心,向前探索信任建立的初始集与信任对发包人合理风险分担的推动作用,向后证明风险分担对承包人的激励路径及承包人行为对项目绩效改善的影响,为解析信任对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研究机理提供理论支持,也为我国大型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实践及今后的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
2 文献综述
信任已成为影响风险分担的重要关系治理因子
工程项目中的信任是指施信方相信受信方不会辜负自己,即使存在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受信方也不会令施信方失望的预期[3]。信任作为重要的关系治理因子,对风险分担的扰动性影响是近年来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从交易成本角度分析,Girmscheid与Brockmann等研究认为发包人与承包人之间良好的信任关系可以缓解对合同完备性的需求,提高风险分担争议条款缔约效率,降低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信息搜集成本 [4]。基于行为预期的视角,Cheung与Wong指出发包人与承包人在不信任状态下会试图通过合同条款降低所承担的风险,相互不信任将最终导致风险分担的不合理配置[5]。
发包人与承包人之间的高度信任可以促进项目风险分担调整的灵活性,嵌入信任就是要扩展现有风险分担优化空间,有针对性地在信任视角下为合理风险分担提供对策[6]。
影响发包人初始信任形成的条件集仍待补充
整理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发现,个体要素(能力、诚信、忠诚等)和互动要素(过往合作、目标协调、合作前景等)交织影响着工程项目中承发包双方的信任水平[7]。与此同时,工程项目的本身属性(项目周期、项目投资金额、招投标形式、采购模式、项目评价方式等多因素)也会起到调节作用[8]。在中国的交易过程中,施信者对信任的评估更加关注被信任方与己方的社会联系[9]。以关系(Guanxi)为核心的社会规范要素对信任影响已受到学者的关注[10]。
考虑到信任的情境依赖性特征,在西方文化中,信任更偏向于市场规范范畴,其社会规范意味着在中国文化中得到了增强。上述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工程项目中影响信任的因素集应用到中国管理情境中则会产生偏差。因此,结合中国文化背景探索工程项目中信任形成的条件集显得更为重要。
合理风险分担是推动承发包双方合作的系统动力
工程项目组织中讨论发承包双方行为与项目管理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对行为经济学中积极互惠理论的继承。毫无疑问,项目中合同条款设计是风险与利益分配的焦点,谈判期间的风险分担条款直接影响着项目中利益相关者彼此的行为预期。在合作行为的互动循环中,基于满意条款而产生的合作行为是开启良性合作循环的重要因子。其推导过程在于,合理风险分担机制下的满意条款是双方互惠思想的表现,而这种互惠关系可以促进合作的产生。
在积极互惠理论的假设下,发包人的合理风险分担策略可换取承包人的“安分守己”(Act Dutifully)。合理风险分担保证了承包人在合同状态发生变化时得到预期的合理收益;发包人也会因己方承担风险,激励承包人不利用合同漏洞,有助于发包人建设目标的实现。承发包双方合作行为的良性循环,提供了工程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持续动力。因此,探索发包人合理风险分担对承包人行为的作用机理已成为亟需解决的课题。
信任研究更加关注数据动态收集与数据收集的保障机制
工程项目中信任的研究广泛采用社会学及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及案例分析法等。其中,问卷调查法因数据收集的便捷性被广泛使用。但由于研究结论来自于各时点,上述研究方法无法反映信任的动态特性[11]。因此,一些学者开始向信任动态研究方法转移。其中,较为典型的是Badenfelt,Swrd等分别在使用多案例对比法、纵向案例分析法的基础上,嵌入半结构性访谈收集数据,分析了工程项目中信任与控制间的关系及工程项目各阶段信任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效解决了传统手段动态数据静态处理的问题,提高了数据结果的解释力[12,13]。
与此同时,为了保证数据的可靠性,研究者采用系列保障机制。其一,增强了被试者可信度的保障机制,如要求被试者是参与项目全过程工作的高层管理人员。其二,完善了研究方法的保障机制。一方面,集成现有数据采集方法;另一方面,进行数据的跟踪回访,对被试者提供的信息进行再核查,为数据可靠性提供了保障。
3 信任对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影响路径分析
现有理论研究成果支持了信任对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绩效影响性的假设,其角度涉及信任形成、风险分担、承发包双方互动行为等。发包人合理风险分担与承包人策略选择是搭接信任与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绩效关系的重要介质。基于上述分析,信任改善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研究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信任改善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研究思路
发包人对承包人产生初始信任条件集的确定
本文研究的起点是发包人对承包人初始信任的形成,因此需要明确促使发包人对承包人产生初始信任的条件集。考虑到信任的情景依赖性,要嵌入中国交易文化建立发包人初始信任形成的条件集,并验证此条件集中各因素对初始信任影响的效果水平及作用点,为发包人对承包人初始信任建立提供基础支撑。
基于上述分析,发包人对承包人产生初始信任条件集确定的研究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首先,通过文本分析获得影响发包人初始信任的初始条件集;其次,通过基于焦点小组访谈将初始信任条件集划分为市场规范要素的条件集和社会规范要素的条件集;再次,通过多案例研究对上述假设进行验证;最后,以此为基础指导发包人资格审查文件的优化。
初始信任对发包人采用合理风险分担方案的激励机理
研究表明,信任是一种经济预期的行为,信任意味着交易双方均有共同避免机会主义行为的愿望,相信己方的漏洞或缺点不会在交易时被利用[13],且现有研究支持信任会促使发包人采取合理风险分担方案的基本假设。因此提出“信任―合理风险分担”的理论模型。
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及实际案例分析,构建“信任―合
理风险分担”的理论模型,寻找出信任、合理风险分担的观测变量,形成调查问卷;其次,通过对大型工程项目中发包人的半结构性访谈确定项目中的信任水平;再次,查找上述大型工程项目的合同文件,确定风险分担状态;最后,通过分析大型工程项目中发包人信任水平、风险分担状态验证提出的理论模型。
合理风险分担对承包人策略选择的影响机理
基于积极互惠理论,承包人在合理风险分担条件下会得到合同状态变化的补偿,进而会以互惠行为对发包人予以回报,即不利用合同中存在的漏洞。由于此部分内容涉及被试者道德与品行问题,为了观测承包人真实的行为反应,增强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宜采用情景模拟的行为实验研究方法。
首先,筛选被试者。被试者必须是承包人的高层管理人员,具有决定权力;其次,对被试者进行艾克森人格L问卷测试,选择真实显现心理状态的承包人作为实际被试者;再次,明确合同漏洞要素的集合。通过专家访谈、合同条件分析、案例研究等手段确定合同漏洞要素的集合进行编码,确定承包人可利用合同漏洞的调查问卷;最后,进行行为实验,向承包人提供四种情景资料下测试承包人对合同的响应行为,揭示合理风险分担对承包人策略选择的影响机理。具体实验研究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承包人因发包人的PRA方案而采取的不利用合同漏洞策略机理的子研究框架
施信/受信双方互动对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改善机理
承发包基于信任提升的积极互动最终将改善工程项目管理绩效,即承包人获得合同状态变化的补偿,发包人实现预期的项目目标。因此,需要进一步探讨承发包双方的“信任”、“合作互动”与“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作用机理,具体内容为:
首先,明确“信任”、“合作互动”及“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可观测变量;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确定上述变量的观测时点;最后,利用纵向案例分析,根据案例中承发包双方的信任水平、合作状态以及项目管理绩效水平,探究信任提升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作用机理。
综上所述,信任改善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研究可以沿着“初始信任注入合理风险分担方案承包人不利用合同漏洞双方良性互动实现项目管理绩效”这一路径展开。但是这一路径目前仍然存在黑箱,即缺少对路径上各个关键点的解构。因此,为了打开“信任―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黑箱,需构建“信任―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关系模型。整体研究框架如图3所示。
图3 信任改善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研究框架
4 研究框架的初验
为了检验构建的信任改善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绩效机理研究框架的信度、内部效度、构建效度和可行性,在对天津地区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进行预研的基础上,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天津市地铁建设项目案例对研究框架进行初验和初步分析。地铁项目的连续建设注重功能的配套性,技术的专用性强,易形成发包人与承包人之间的长期合作,信任在合作过程中尤为重要。对天津地铁公司的项目管理经理进行了访谈,以验证上述假设。
发包人对承包人产生初始信任条件集确定的验证
发包人对承包人之间初始信任的形成表现出多维特征,是发包人在招标过程中对承包人进行综合认知的结果。在对天津地铁项目经理进行访谈并与其他预研企业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案例研究小组的调研结果发现天津地铁的招标决策部门加强了资格预审环节的工作,重点审核了投标人过往项目业绩、投标人资质并对各投标人的市场声誉进行了调查,反映了发包人对承包人产生初始信任条件集的部分子集。天津地铁公司在换乘站的连续建设中倾向于选择大型国有施工企业,且拥有专利施工技术的单位在技术标中评分更高。案例研究小组对投标人的访谈也表明了相同的结果,证实了承包人能力、资质与市场声誉皆为大型工程项目发包人对承包人初始信任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与初始信任条件确定的研究框架相契合。
初始信任对发包人采用合理风险分担方案的激励机理验证
地铁工程的复杂性与技术标准的不断升级要求发包人与承包人之间形成互助战略联盟。天津地铁公司对承包人能力、品德的信任一方面为双方的合作共赢提供了支持;另一方面也是风险分担决策转型的关键拉动力。天津地铁公司决策者的个人经验和对承包人的信任在风险分担决策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承包人在业内享有的声誉构建了公司高层领导间的互信关系,相信对方不会恶意利用合同中的漏洞牟利,巩固了发包人选择合理风险分担的决心。信任的存在使得合同管理的柔性提升,发包人有机会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完成对初始风险分担决策结果的补充、 完善和修正,并在合同状态变化后,通过再谈判高效解决过程纠纷。综上所述,天津地铁公司对承包人的信任形成了发包人合理风险分担的动力支持,与本文研究构建的理论框架一致。
合理风险分担对承包人策略选择影响机理的验证
通过分析对承包人主管进行的访谈资料发现,在天津地铁项目建设全过程中,承包人因发包人的合理分担,对项目设计、施工及运营可能存在的问题与发包人进行交流,为承包人因发包人的合理风险分担方案而采取不利用合同漏洞策略的机理提供了佐证。案例研究小组的判断结果、对承包人的访谈结果以及发包人对承包人行为的认知形成了一个证据链,实现了案例数据的三角验证,表明了发包人合理风险分担对承包人的激励作用。
施信/受信双方互动对工程项目管理绩效改善机理的验证
从天津地铁建设的实施结果看,发包人对自身规范、积极合作及互利共赢的认知与承包人的考量几近相同,双方都表现出高度合作的特征。就风险分担而言,发包人执行了合理的风险分担方案并在合同中注入柔性管理因素,提高了风险再分担的灵活性;承包人则未采取任何不平衡报价策略,使得项目结算金额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就及时足额付款而言,发包人始终严格履行合同,按照合同及时支付承包人合同价款,并对合同内规定的物价波动引起的价款调整予以调价,迅速按照合理程序处理承包人的索赔,做到最终及时合理结算;承包人则在项目全过程中尽可能保持预期进度、确保工程质量,项目出现变更时为发包人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降低发包人成本,当出现不可抗力时会及时恢复施工进度,在保证移交工程同时,履行保修期义务。综上所述,天津地铁承发包双方的合作互动对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结果与本文构建的研究框架相吻合。
5 结论
本文以大型工程项目中信任对项目管理绩效改善机理为研究对象,综合多种研究方法,阐释信任对大型工程项目绩效的影响路径,结果发现:基于市场规范的客观因素及基于社会规范的主观因素会影响发包人的初始信任;发包人的初始信任可推动其采取合理风险分担的方案,形成发包人与承包人良性互动的开端;基于积极互惠理论,承包人会对发包人的互惠行为予以回报,合理的风险分担会降低承包人利用发包人合同漏洞的可能。双方的互惠行为最终会实现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目标。总之,信任改善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绩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不能只关注信任本身,而需基于动态视角更全局、深入地审视信任的形成要素、承发包双方行为互动等研究内容。
尽管本文为信任改善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方向,并用单案例进行了验证,但仍有必要通过模型中提供的实证研究方法对模型进行再检验,进一步揭示发包人初始信任形成条件集、信任推动合理风险分担的形成机理、风险分担激励承包人的作用机理以及承发包双方行为互动对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影响机理,增强模型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Badenfelta Trust You,I Trust You not:A Longitudinal Study of Control Mechanisms in Incentive Contracts[J].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2010,28(3):301C310.
[2]Loosemore M,McCarthy C of Contractual Risk Allocation in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s[J].Journal of Professional Issue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Practice,2008,134(1):95-105.
[3]Laan A Trust:The Case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D].Twente :The University of Twente,2009.
[4]Girmscheid G,Brockmann Intraorganizational Trust in International Construction Joint Ventures[J].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10,136(3):353-360.
[5]Cheung S O,et a Trust Inventory for Construction Contract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11,29(3):184C196.
[6]Tuuli M,Rowlinson S,Koh of Control in Construction Project Teams[J].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2010,28(2):189-202.
[7]Ling F Y Y,Tran H B to Engender Trust in Construction Project Teams in Vietnam[J].Construction Innovation:Information,Process,Management,2012,12(1):43-61.
[8]Eriksson P E,Laan Effects on Trust and Control in Client-contractor Relationships [J].Engineering,Construction and Architectural Management,2007,14(4):387-399.
[9]Huang K P,Chung T,Tung J,Lo S Embeddedness and Trust Building in Chinese Business Markets:A Confucianism Perspective[J].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2013,13(3):333-340.
[10]Kriz A,Keating Relationships in China:Lessons about Deep Trust[J].Asia Pacific Business Review,2010,16(3):299-318.
[11]Laan A,Voordijk H,Noorderhaven N,Dewulf of Interorganizational Trust in Construction Projects:Empirical Evidence[J].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2012,138(7):821C831.
项目管理课程案例分析报告 第10篇
Abstract: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isk Management,the paper uses a financial risk assessment indicators system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Wuhan bio-engineering center to identify and evaluate the potential risks of this project,then gives some relevant suggestions to deal with those risks. This has a positive effect to decrease the possibility and the loss of those risks. At the same,it's meaningful to use the study of this article for reference on other project,due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at most of projects have many Risk Management problems in the earlier stage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关键词:风险;风险管理;风险应对
Key words: risk;risk management;risk response
0引言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程项目的建设高峰期,随着我国加入WTO后的全面开放,投资主体多元化进程加快,工程项目的竞争日趋激烈,更由于受经济危机等不可预料因素的影响,项目开发企业面临着比以往更多的风险。由于任何合同形式的工程项目,其合同双方的行为本质都是商业行为,最终目标都表现为经济利益,工程本身具有的复杂性、长期性独特性等因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然存在各种风险。然而我国的建设项目风险管理在我国不但年轻而且更是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风险管理方法及手段与市场经济并不完全相适应,同时相关政策措施也相对落后。随着我国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项目资本金制度、项目法人责任制、建设项目招投标制度等改革措施的相继出台,建设项目由拨款改为贷款,投资主体也日趋多元化,风险管理显得必要且及时。
1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概述
工程项目风险程序: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通过计划、识别、估计和评价、应对和监控等,从而达到风险控制的目的的过程[1]。风险分析阶段主要包括风险管理的计划与识别两大内容,而风险管理阶段则主要做好风险评价和应对及风险监控两方而工作内容[2]。
2武汉生物基地项目简介
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项目,是构建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高新大道以南、京广高速铁路以东、二妃山以北、光谷三路以西的九峰乡三星村。规划占用土地面积80公顷,合1200亩,其中一期建设占用土地面积36公顷,合540亩。
建设规模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80000万元,建筑面积约万平方米。
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武汉国家生物产业(九峰创新)基地项目总投资80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万元,主要包括土建及公共设施投资万元,建设期利息3365万元;流动资金万元。
3生物基地项目风险管理
风险识别本项目风险识别采取专家会议法,邀请行业内在建设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方面具有工作经验的项目负责人、评审人等对本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进行了罗列和讨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风险分析[3]:①新增竞争性项目出现的风险;②销售量波动风险;③技术风险;④资金风险;⑤社会风险;⑥外部协作条件风险。
影响本项目财务收益的主要风险因素为销售量和项目投资规模。
风险评估本项目风险评估采取基于专家咨询的概率树分析。具体操作过程如下:①通过多轮专家咨询,确定销售量的变化程度、投资规模变化程度及其概率分布情况;②拟定项目财务净现值(FNPV)和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为财务风险评价指标;③构造概率树分布,将各风险影响因素组合带入财务计算,得到不同风险因素组合条件下的FNPV和FIRR及其各自的概率;④计算FN PV≤0和FIRR<基准财务收益率的累计概率,从而对财务风险做出评估。
风险因素分布咨询结果。根据对专家咨询意见进行汇总,得到销售额变化、投资规模波动的概率分布,见表1和表2。
期望值计算。将各风险影响因素组合代入财务计算,得到在20年运营期的情况下,不同风险因素组合条件下推荐方案的FNPV和FIRR及其各自的概率和期望值。
风险评估。根据计算结果,分别对FNPV和FIRR进行累积概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本项目FNPV大于零、FIRR大于财务基准收益率的累计概率为85%。
风险评估结论:按20年运营期计算,本项目的财务抗风险良好,但项目的盈利能力波动较大。
风险对策通过对本项目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指标分析,在经营期为20年的情况下,本项目财务抗风险能力良好。鉴于未来发展环境存在的不可预见性,为更加充分的进行风险防范,有必要对项目所存在的风险有针对性地采取以下防范对策:①适当延长项目营运期限,提高项目财务抗风险能力;②充分考虑、谨慎预测项目所在地购买材料的可行性以及价格变化趋势,削减市场变化带来的投资规模波动风险;③参加工程投保。④加大招商宣传力度,政府提供较明显的优惠政策,从而提高基地的销售收入。
参考文献:
[1]张辉.项目风险管理方法及应用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08(6).
项目管理课程案例分析报告 第11篇
论文摘要:案例教学是国外经济管理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科学组织案例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提高管理素质非常重要。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应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在管理类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会推动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对整个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产生积极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而且也给新世纪的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基于多媒体网络的信息技术通过与各类课程相整合,可以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现代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概念定位是应用工程科学、技术科学、数学、系统科学及社会科学知识,对人员、物资、设备、技术、能源和信息等组成的各种系统进行设计、评价、决策、改进、实施和控制的一门学科。
概括地讲,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要具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其知识结构应建立在工程技术平台、管理学平台、经济学平台、法学平台这“四个平台”的知识体系之上。四个平台的课程内容如下:
(一)工程技术平台的知识体系
工程技术平台的知识体系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从事与工程、特别是土木工程有关的管理的学科基础。是管理科学与工程有别于其他管理的基石,工程管理人员若不懂得工程技术的相关知识,就无法实施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首先应该是工程师。
(二)管理学平台的知识体系
管理学平台包括通用管理学和项目管理方向管理学两个方面。在国家教育部《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将管理学规定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学科。而且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既培养工程师,也培养管理人才,工程管理人才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性人才。
1.通用管理学知识体系
通用管理学知识体系由以下课程内容构成:运筹学、组织行为学、质量与安全管理、数据库应用、管理信息系统、ISO质量管理体系概论、风险与保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PMP)。
2.项目管理方向管理学知识体系
项目管理方向管理学知识体系由以下课程内容构成: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工程建设监理、工程管理软件应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施工企业经营管理、项目总控、外资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造价管理。
(三)经济学平台的知识体系
经济学平台的知识体系是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学知识越来越显得重要,而且在工程管理中,大量的管理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管理与经济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因此管理科学与工程(特别是工程造价管理)必须掌握相关的经济知识。经济学平台包括通用的经济学和工程管理方向的经济学两个方面。
其一,通用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由以下基本课程构成:西方经济学、工程经济学、应用统计学、会计学、则务管理、项目融资、可行性研究与评价。
其二,工程造价管理方向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由以下课程构成:建筑工程概预算、安装工程预算、道路工程预算、市政工程预算、投资估算、工程估价、工程项目成本控制、造价软件应用。
(四)法学平台的知识体系
法律是调整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从事管理者必须熟悉、掌握、应用法律,因此法学知识也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知识平台,一般包括以下课程内容:建设法规、经济法等。
在四个平台基础上构建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体系以及相应的课程设置,较完整地体现了专业培养目标、业务素质能力的基本要求,也较好地体现了“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以及整体优化”的要求。
二、案例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在课堂上,通过对一个具体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对这些特殊情境(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探讨处理方案,在课堂外,帮助学生选择一个专题,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进行研究,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主体的、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过程,有机地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经验、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旨在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教学程序和操作体系。
案例教学法最早应用于法学界和医学界,美国哈佛工商学院将案例教学应用在管理学科教学中推动了这一教学方法的普遍应用,目前它己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经济、商贸、管理、法律、教育等各类课程的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将特定的情境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并在群体中展开共同讨论,使学生主动地进人特定情境和实践过程,建立起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在分析探索和讨论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它以其先进的“能力本位”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充满鲜活性、灵活性、启迪性的教学手法和极具针对性的实施方式,成为管理类课程教学中不可替代的教学方法之一。然而,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出现之前,案例教学仍然多是以教师讲授的形式在课堂中出现的。尽管有一些教师讲解案例可以十分生动,有时候还可以将案例印发给学生边听讲边看,但是案例本身的特点不能充分展示,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三、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案例教学模式
基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案例教学模式是指建立在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和由其提供的无限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模式。
(一)优点
这种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在教学活动开始时又称为学习情境(或学习环境)。这种教学环境具有信息资源丰富、交互与交流方便、时间与空间开放等特点,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其中多媒体技术的超文本信息组织方式与网络技术的结合,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又能培养他们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素养;计算机网络的交互性,不仅可以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思维及创新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互助,促进合作精神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二)特征
第一,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基本特征。作为该教学模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和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而且为学生的学习和学习环境的创建提供无限信息资源,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本身就象教室、黑板一样,是学习环境的一分子。
第二,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第三,教学形式多样,提倡师生、生生、师师等多种教学因素的互动。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因素,结合东北林业大学的信息化硬件水平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类课程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的过程中探索教师和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挖掘、提炼、展示、讨论、评价案例的方式方法,寻找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效培养和评价学生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能力的途径,研究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案例教学过程中所处地位和应当扮演的角色。
四、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案例教学模式的模型设计(图1)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建立在案例学习任务基础之上的,设计或提出学习任务是教学模式形成的灵魂:学习任务不同,教学模式也应有所区别;同一学习任务可以有不同的教学模式。学习任务的提出或设计又是以学习者特征分析和教学目标分析为依据的。通过教学目标分析,教师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确定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分析学习者特征,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智能水平,从而为正确提出或设计学习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模式的构建可从创设情境和设计教学策略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并通过相互协调的循环设计,最终形成稳定的教学模式。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将一个个学习任务置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内置其中的认知工具(含会话与协作工具)有助于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内置的大量信息资源有助于问题的理解和可行性方案的提出。教学策略的设计为学习者指明活动的方向,提供可供选择的问题解决模式。
五、案例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效果分析
一是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得到增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引用书本上的理论、独立寻找案例、独立分析和撰写学习报告、独立进行分析演讲、独立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这一系列学习中的独立行动,摆脱了一贯依靠教师的倾向,大大锻炼了学生的独立自学精神,并使得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后来有同学表示,他们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展示他们的个人才华,一部分同学还争着要上台演讲,主动提问的同学也很多。
二是积极思维与创新思维得到发展。最近.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2006)说:“我们的高等教育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教学,强调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连贯性,这的确很重要。但是,如果过于强调完整、系统连贯地学习知识,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大学生可能直到毕业都来不及学到最前沿的课程。”这席话一针见血地揭示了传统填充式教学方法的弊端。而案例分析教学采用紧密联系现实,自学、讨论、演讲、面试等多种方式,提供了广阔的学习舞台,极大地推动了学生积极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发展,也获得了参与学生的热烈拥护。
三是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在案例分析中,让学生演讲,互相提问辩论、毫无准备地回答学生临时性的各种问题,这对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都带来了很多好处。由于学生事前有所准备,又有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对于讲演的好坏自然也有自己的看法,今后他们会去总结经验和教训。特别是今天的大学生就业往往遇到面试这个环节,如果在学校中从来没有得到锻炼的话,将给自己的顺利就业带来不利的影响。在案例教学前把这一点说明清楚,更鼓励了学生演讲的积极性。许多学生由于演讲的成功更增添了自信心。
四是开创了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佛莱雷种指出:‘役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就没有教育。”过去的教学是教师一言堂,现在是群言堂。不但允许学生提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学生在下面谈论或商量问题。总的来说,课堂教学和学习气氛热烈、学生发言积极,学生自己的评分更具有神秘感和吸引力,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了推动作用。另外,在课前的小组学习准备中,学生主动自由讨论,常常争论激烈,一份案例分析报告经常要修改多次才能定稿,开创了课内外学习生动活泼的新局面。
六、实施案例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案例教学以讨论式教学为主,但也应注意和讲授式教学相辅相成。无论哪种教学方式都应在现代教育理念框架下,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在学习中感到问题无所不在。只有强化问题意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除注意克服落后的传统教学方式外,要利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手段,如现场调研、网络应用、CAI多媒体教学等。
案例教学需要创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案例教学重在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考试的目标、内容、形式也应随之改变。
比如某些管理学科的课程,为了考核创新能力,试卷给出的案例答案不一定是唯一的,判断正误的笔不一定掌握在老师的手,而是靠实践的检验。一些同学可能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不同的答案,这就要看其是否能进行逻辑推理,分析得是否有道理,思路是否清晰、准确,再予以成绩评价。
项目管理课程案例分析报告 第12篇
【关键词】:机电安装工程管理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机电安装工程在项目管理中,通常作为建筑工程中的子项目来管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机电行业的迅速发展,机电安装工程的系统规模开始变大,系统越来越复杂、技术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发展,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管理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愈发显现,完成好机电项目对建筑项目本身也有着巨大作用,机电安装工程开始向为用户提供安全、高效率、经济的方向发展。机电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是在明确细致的质量目标条件下,贯彻执行建设工程质量法规和各项标准,正确配置施工生产要素和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使机电工程实现预期的使用功能和管理标准。
一、机电安装工程的项目管理
机电安装工程施工中,项目管理是极其重要的,它不仅能够保证安装工程的施工质量,同时也能够保证安装工程在规定的工期内安全、高效完工,以便最大化地提高机电安装工程经济效益,为招标单位提供安全、稳定、可靠的机电设备,促进工业的安全、高效生产。
1、 施工前合同管理
施工单位要对工程的实物量进行严谨的核实,合理评估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工程变更和相关的成本支出、机械设备的使用、劳动力调配、材料供应、质量要求和工期目标等方面的内容。但不能将项目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也列入投标报价。工程管理人员必须在合同签订后,根据相关的规定办理工程项目的开工手续,并按照用户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开工和竣工时间,制定具体的施工计划和安全技术措施;察看施工场地,确定设备及材料运输车辆的道路是否通畅;根据工程量及施工设备情况配备施工作业人员,制订施工网络计划;划定施工区域,做好安全保卫工作,制订安全技术措施,向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2、进度管理
机电安装工程的进度管理,指的是通过分解机电安装工程的整体目标,来对每个进度进行加以计划和控制。建筑机电工程安装施工的进度管理,能反映整个施工队伍的组织、反应能力以及设备的供应利用率等,它通常是通过工程施工进度表来管理和检查。因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具有较高的复杂性,所以在对工程所有步骤的控制,要建立在工程整体进度确定的基础上,这样可以使工程每个阶段都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如期的完成任务,可见其具有优化工程所有细节和实现对工程整体上的有效管理的特点。
2、 安全管理
安全生产作为机电安装工程的基础保障与前提,若想从根本上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必须改善并优化安全生产条件,增强安全生产的规范性,全面树立安全生产责任意识。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安全建设,提前做好防范,将一切施工工程的安全问题扼杀在摇篮中。项目部组织相关技术人员编制机电安装工程安全施工组织总设计, 编制专项工程或分部工程安全施工组织设计, 对较重要的冷冻机房、水泵房、冷却塔室、发电机房和高低压配电室等编制单项工程安全技术方案和措施,统筹安排工程施工人员、资金、设备、材料和技术等,确保安全施工的顺利开展。另外,从整体上加大安全生产工作的投入力度,构建安全管理机制,将安全事故降到最低,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技术管理
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施工的技术复杂,专业性强,涉及到建筑工程施工的很多方面。如管线综合布置技术、金属矩行风管薄钢板法兰连接技术、变风量空调系统技术和管道闭式循环冲洗技术等等。这就要求施工企业在前期对相关技术人员分类别进行专业培训,施工中严格按照施工要求开展工作,如果遇到技术难题,需召集核心技术人员进行讨论,提出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
5、施工验收管理
整个建筑机电安装工程竣工后,要立即进行相关的验收。由建设单位负责组织实施,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实施监督。建筑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依据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设备说明书、国家现行的标准和规范、设计及其变更通知书、工程总承包合同等内容。主要工艺设备、配套设施经联动负荷调试合格,形成生产使用的能力或功能;交工资料齐全达到归档要求;生产准备工作适应投产的需要;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卫生、消防设施已按要求建成使用;少数非主要设备虽未按实际规定的内容全部建成,但不影响生产。验收过程需合理、合法,施工企业不仅需完成工程设计和合同约定的各项内容,还要符合国家相关建设工程验收管理规定。
二、机电安装工程的质量管理要点
1、电焊作业管理
在机电安装工程中,电焊作业应用非常广泛,进行电焊作业时,容易受到触电、辐射、电伤、尘毒和火灾的危害,因此必须加强对电焊作业的安全质量管理工作。电焊作业的管理措施主要包括了以下几方面:
(1)机电工程的电焊焊接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主管部门的培训和考核,并掌握好操作技能和相关安全知识,需持证上岗作业。电焊人员在作业时必须佩戴护目眼镜,护目遮光镜片号应根据焊接电流来选择,还应穿棉帆布工作服、绝缘底工作鞋、头盔、面罩、劳动保护手套和护耳器等,在进行高空危险作业时,还应佩戴安全带。
(2)在焊接作业之前,应先检查所有的电缆、焊把和接头是否损坏,焊接工具和设备是否安全,各接线点接触和焊接接地是否良好,焊接电缆的绝缘外套有无破损等;在机电设备实施焊接之前,需先将设备的接零或接地线拆掉,再焊接结束后再进行恢复。
(3)实行“一机一闸一保护”,每台焊机都必须设置专用断路器开关,并需要有与焊接相匹配的过流保护装置;多台焊机的接地、接零线不能串接接入接地体,每台焊机都应设置独立的接地和接零;改变焊机接头时,更换焊件需要改接二次回路时,转移工作地点或者焊机检修暂停工作时,以上情况都必须切断电源后方能进行操作。
2、电气设备的防护工艺管理
机电安装工程中电气工程的各种架具的外侧边缘与周围的架空电线等保持一定的作业距离,按照规范的规定进行边缘设距。如果外电线的输送电压是在1千伏以下时,要保持4米的安全操作距离;当外架设的输电线在10千伏以下1千伏以上时,要保持6米的安全操作距离;当外架电线的输电线输电电压在35~110千伏时,要保持拥有8米的操作距离。同时施工中上下脚手架的斜道严禁搭设在靠近有外电线的一边。各种塔吊或者升降机等严禁靠近有输电线的位置搭设。当不得不靠近搭设时,要保证上下左右各有2米的最小距离。
对于在施工安装中既不能达到安全距离,也无法搭设相应的安全措施的施工现场,施工单位可以与相应的有关部门进行深度的协作,可以采取停电、迁移、改变线路、变更工程位置等措施进行安置。如果不能很好的协商好就不要进行施工。
结语
机电安装工程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项目,也是保证整个建设项目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的关键环节。但同时,机电安装工程也是一个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危险性极高的行业。为此,我们应加强对机电安装工程施工的管理,并加强对工程中各个环节的控制与检查,做到真正规范化管理,从而切实消除机电安装工程施工中的安全隐患,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进而给整个工程建设项目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麻蓉莉.浅谈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技术与质量管理[J].矿山机械,2007,93(09):20-22.
项目管理课程案例分析报告 第13篇
一、财务基础数据测算
(一)固定资产投资估算及相应报表的编制
本项目的基础数据及主要内容如下:某化工项目是新建项目,生产国内市场紧缺的某种化工产品甲产品,年生产规模为2300吨。项目拟于20xx年开工,建设期3年,20xx年投产,当年达产80%,20xx年起,达产100%,生产经营期按14年计算,计算期17年。厂址位于某城市远郊,租用一般农田50亩,每亩每年租金20xx元,在项目建设期初全部付清。项目拟建综合办公楼3000平方米,生产车间6500平方米,仓储设施3000平方米,以及全套生产加工设备和水、电等基础设施。
1.工程费用估算
(1)综合办公楼3000平方米,单位造价1000元/平方米,则办公楼估算价值=3000×1000=300(万元)
(2)生产车间。要达到2300吨的生产能力,建造了8000平方米生产车间,购置了全套生产加工设备。生产车间的工程费用估算如下:
①建筑工程费用。生产车间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单位造价1000元/平方米,则生产车间估算价值=6500×1000=650(万元)
②设备购置费。全套生产加工设备价值总计为2495万元。 ③安装工程费。以设备购置费的15%计算,即 安装工程费=2495×15%=(万元)
(3)仓储设施3000平方米,单位造价400元/平方米,则 仓储设施估算价值=3000×400=120(万元)
(4)辅助工程。项目进行水、电基础设施等共计花费80万元。
项目工程费用=300+650+2495++120+80=(万元)
2.其他费用估算
(1)无形资产。项目租用一般农田50亩,每亩每年租金20xx元,共租用17年,因而土地使用费为170万元。 (2)递延资产。本项目发生开办费75万元。 其他费用=170+75=245(万元)
3.预备费用估算
由于近几年物价比较稳定,涨价预备费可不予考虑,而仅对基本预备费用进行估算。,根据本项目的特点,基本预备费用可取项目工程费用和其他费用的计算。即
基本预备费用=(+170+75)×=(万元)
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工程费用+其他费用+预备费用=+245+=(万元)
4.建设期利息估算
目前,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已经取消,故此不再估算。本项目建设期3年,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不含建设期利息)为万元,第1、2、3年分别投入万元、2371万元、万元。其中,自有资金投入万元,其余万元全部由中国建设银行贷款,年利率为。项目第一年借款500万元,第二年借款万元,第三年借款万元。则
第一年的借款利息=(年初借款本息累计+本年借款额度÷2)×年利率=(0+500÷2)×=(万元)
依此类推,分别计算第二、第三年的借款利息分别为万元、万元。 建设期利息总计=++= (万元)
项目固定资产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建设期利息=+=(万元) 根据上述估算结果,即可编制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以反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及其构成。
表6-1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单位:万元
(二)流动资金投资估算及相应报表的编制
已知该化工项目年产甲产品2300吨,经预测该产品在生产期初的出厂价格为16 380元/吨(含税)。并经调查测算获得下面相关资料:应收账款的周转天数为30天;外购原材料、燃料及动力储备期为两个月;在产品、产成品的周转天数分别为18天和36天;现金周转天数为30天;外购原材料、燃料及动力的赊购期为1个月。
根据上述资料,运用流动资金测算的公式,即可对项目营运期内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变化情况作出测算,并相应编制流动资金估算表(表6-2)。
表6-2流动资金估算表 单位:万元
注:流动资金估算中所需的经营成本、外购原材料、燃料及动力等数据来自“项目总成本费用估算表”和“外购原材料、燃料及动力估算表” 。
(三)资金筹措
下面仍以某化工项目为例来说明该表的编制。根据表6-1、6-2,该化工项目总投资为万元,即:总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建设期利息+流动资金=++=(万元)
根据技术方案,本项目建设期3年,预计第1、2、3年将分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万元、2371万元、
万元。项目资金来源如下:在项目建设期间,企业自筹资金万元,其余万元全部由中国建设银行贷款,其中,项目第一年借款500万元,第二年借款万元,第三年借款万元,年利率均为。项目建成后,根据估算,第4、5年分别需要流动资金万元、万元。企业根据自身资金情况,将提供30%流动资金,并全部在第4年投入,其余由中国工商银行贷款,年利率为。
根据上述资料,即可编制出该项目的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表。
(四)项目总成本费用的`估算及相应报表的编制
已知该项目与成本估算的相关资料如下:
(1)根据技术评估及市场调查取得的外购材料、燃料、动力的资料如表6-6;
(2)企业生产定员为29人,其中生产人员24人,管理人员5人。据预测,生产人员年平均工资为9120元/人,管理人员年平均工资为9 600元,福利费按工资总额的14%提取;
(3)项目固定资产原值为万元,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为;
(4)修理费按折旧费的50%提取;
(5)项目无形资产总值为170万元,递延资产总值为75万元,无形资产按10年平均摊销,递延资产按5年平均摊销。表6-6某化工项目外购材料、燃料、动力消耗定额表
(1)原材料、燃料及动力估算
可根据表6-6数据分项估算原材料、燃料及动力的消耗费用,并将结果编制成“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费用估算表”。 表6-7 外购原料、燃料及动力费用估算表单位:万元
生产人员年工资总额=24×=(万元) 管理人员年工资总额=5×=(万元)
项目年工资及福利费总额=(+)×=(万元)
(3)折旧费估算
根据表6-1估算结果,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万元,则: 年固定资产折旧=×=293(万元) (4)无形及递延资产摊销估算
无形资产年摊销费=170/10=17(万元) 递延资产年摊销费=75/5=15(万元)
(5)修理费用估算
修理费=293×50%=146(万元)
(6)借款利息估算
长期借款利息详见借款还本付息估算表,正常年份流动资金利息为: 正常年份流动资金利息=×=43(万元)
(7)其他费用估算
年其他费用=×270%=82(万元)
(8)总成本费用估算
综合以上各部分费用即可得出项目总成本费用。如:
第6年总成本费用=1576+283+30+146+293+32+251+82=2694(万元)
(9)经营成本估算
第6年经营成本=2694-293-32-251=2118(万元)
(10)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估算
第6年固定成本=30+146+293+32+251+82=835(万元) 第6年可变成本=1576+283=1859(万元)
(五)项目销售收入和销售税金的测算及报表的编制
已知有关销售资料如下:
(1)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后年产甲产品2 300吨,并能全部销售;
(2)经预测该产品在生产期初的出厂价格为16 380元/吨(含税);
(3)该产品缴纳增值税,税率为17%,外购材料适用税率也是17%,城市维护建设税税率为,教育费附加按增值税的2%计缴。则项目正常年份的销售收入和税金的测算如下:
年销售收入=2300×16380=3997(万元) 年增值税=(销售收入-外购原料、燃料及动力等)×增值税税率/(1+增值税税率)=(3997-1859)×17%/(1+17%)=311(万元)
年城市维护建设税=年销售收入×税率=3997×=24(万元)
年教育费附加=年增值税×2%=311×2%=6(万元)
项目管理课程案例分析报告 第14篇
勤于沟通、敢于沟通,不仅仅是对上,还是对下,都是需要的。 首先是对上,一定要与项目领导组组长做好沟通,大胆沟通,勤于汇报工作,特别是在项目初期,高层领导不了解你,不知道你是否能够胜任,因此,对你也会有所顾忌,怕你不能承担,这个时候,你要勇于表达自己,表明你的立场:我能。
项目进入正常轨道后,沟通不能少,必须让领导及时知道项目进度,他们心中有底。
对下沟通,要大胆“骚扰”别人,除了督促、要求别人做事情,也要找时机拉拉家常,谈谈心之类。如果项目基金允许的话,可以项目组一起吃个饭,开展体育活动等,来加强沟通。
项目管理课程案例分析报告 第15篇
(一)当事人对法律的适用无规定时,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
在国际贸易中,法律的适用十分重要。当事人双方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由于情况复杂多变,最容易引争议,因此,交易的双方一般来讲在合同中都应该订有仲裁条款,以解决发生争议时的法律适用问题。在仲裁中,仲裁地的规定极其重要,这是因为仲裁地点与仲裁所适用的程序法以及合同所适用的实体法关系最为密切。按照各国仲裁的通用做法,凡属于程序方面的问题除非仲裁协议另有规定,一般都适用仲裁地的法律。如果双方当事人决定采用诉讼的方法来解决争议,也是如此。
在本案中,保险单项下纠纷涉及货物自美国西雅图至中国连云港的海上运输,具有涉外因素,罗盖特公司应与特灵公司就法律的适用作出具体规定,但是,双方在合同中并没有就此做出规定。依据纠纷解决的一般原则,应该适用诉讼地或仲裁地法律。当事人在此案的解决方式上选择了诉讼方式,故应采用我国法律作为解决争议的依据。
在国际贸易实践中,双方当事人一定要订立解决争议的条款,以防纠纷的出现。为了案件的迅速解决,双方当事人最好采用仲裁方式解决争议,在仲裁条款中最好以“中国国际贸易仲裁委员会”作为仲裁机构,以“中国法”作为解决争端的依据。当然,双方当事人还可以在仲裁条款中,选择其他仲裁机构作为仲裁机构,选用其他国家的法律作为解决争端的依据。
(二)诉讼当事人应当具备充当诉讼当事人的资格
在贸易案件发生后,一方当事人要想起诉另一方当事人,另一方当事人必须具备充当诉讼当事人的资格。否则,他就没有参与诉讼的权利。
一般来讲,当事人要具备充当诉讼当事人的资格,需要具备三个条件:(1)诉讼权利能力,即具备依法能够享有民事诉讼权利和承担民事诉讼义务的能力;(2)诉讼行为能力,即具备亲自进行诉讼活动,以自己的行为行使诉讼权利和承担诉讼义务的法律上的资格;(3)和诉讼标的物具有一定的法律利害关系。作为一个法人,他的诉讼权利能力和诉讼行为能力是同时取得和同时消灭的,自它依法成立时就开始取得诉讼权利能力和诉讼行为能力,也就是说只有依法成立的法人才具备诉讼权利能力和诉讼行为能力;至于一个法人和诉讼标的物有无利害关系,则以法院最后调查确定为准。
在本案中,罗盖特公司要想起诉因纳玛保险代理公司与北美公司承担连带赔偿责任,首先要看这两个当事人是否具备充当被告的资格。
首先看纳玛保险代理公司,它只是北美补偿保险公司的分公司,分公司在各国的法律上均不具备法人资格,它不是法人,只是法人的分支机构,因此,它不具备诉讼权利能力和诉讼行为能力,它所实施的法律行为的后果均应该由其委托人承担。至于和诉讼标的物具有一定的法律利害关系,发货人特灵公司并没有向纳玛保险代理公司直接投保,纳玛保险代理公司和保险标的物也并没有直接的法律上的因果关系,正是因为保单的左角有其名称而卷入诉讼,因为其不是法人,我们也只能把它的行为当成代理行为,它本身对代理后果不承担责任,责任应当由被代理人北美公司承担。
至于北美补偿保险公司,它是依法成立的法人,自其成立时起,就具备法律上的诉讼权利能力和诉讼行为能力;它接受了特灵公司的投保,并且指示其分公司纳玛保险代理公司出具的保险单,和保险标的物有直接的法律因果关系,应当作为适格的被告。
在国际贸易中,不管我们签订何种合同,都要注意当事人的适格问题。国际货运中的货运代理人,保险中的保险代理商以及分公司等都不是适格主体。货运中我们最好直接和船公司签订运输合同,当委托货运代理人运输时,一定要订立书面合同,并直接将运费汇往船公司;在进口中,如果我们和对方订立的是CIF合同,我们一定要规定保单应由法人地位的保险公司出具,以避免将来索赔出现困难。
(三)对“仓至仓条款”应准确理解
“仓至仓条款”是货物运输保险条款中较为典型的条款,其英文为Warehouse to Warehouse简称W/W。其含义为保险人保险责任自货物从保险单载明的起运港(地)发货人的仓库或储存处开始运输时生效,到货物运达保险单载明目的港(地)收发人的最后仓库或被保险人用作分配、分派或非正常运输的其他储存处所为止。
“仓至仓条款”是运输货物保险中较为典型的条款,进出口公司要得到运输货物的保险赔偿,必须同时具备四个条件:第一,所发生的风险是在保险责任范围之内;第二,所遭受的损失与发生的风险之间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第三,在保险标的遭受风险时,索赔人对其具备保险利益;第四,被保险货物遭损的时间和地点是在保险期间之内。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
本案中,北美补偿保险公司下属因纳玛保险代理公司向特灵公司签发编号为W000059385的特殊海运保险单,保单载明保险的范围就是采用的仓至仓条款保险条款。保险单载明的保险期限为货物交付到保险单载明的目的地的最后仓库或15天期满(如果货物承保所至的目的地在港口范围以外,则为30天),到目的港后的货物也在保单的保险期间。罗盖特公司也具有经特灵公司背书转让后的保险单下的保险利益,即与保单上载明的货物具有直接的利害关系。问题是此保单下的“仓至仓”应该怎么理解?损失与风险直接有无直接的因果关系?原保单载明的保险期间为从“Seattle”到“Lianyungang Port”,此处并未明确表明到底是到“连云港口”还是“连云港市”。根据各国《合同法》的一致解释,当事人对格式条款的解释发生争议时,应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合同一方的解释。本案中的保险单是由北美补偿保险公司的下属机构提供的,应当作出不利于北美补偿保险公司的解释,即应将“Lianyungang”解释为整个“连云港市”。也就是说,保险人的保险责任应是从“西雅图”至“连云港市”的任何指定地点。那么,货物从卸船后到连云港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宋跳高新区振兴北路23号的工地之间的保险责任理所当然地应由北美补偿保险公司承担。根据我国保险条款陆运险条款的规定,货物在运往工地途中的遭受碰撞、出轨、倾覆或在驳运过程中发生任何事故均应由保险人承担损失。根据以上分析,罗盖特公司是有权要求北美公司承担赔偿责任的。
在国际贸易保险实践中,“仓至仓”条款是最为常用的保险条款,为避免争执的发生,我们和客商在订立合同时,最好在合同中表明“仓至仓”的具体含义,即表明保险的起止地点。在出口合同中,最好表明起止地点为“XX港”至“XX 港”,或“XX 地”至“XX地”;在进口合同中,如果保险由出口人投保,最好表明起止地点为“XX港”至我方用于分配货物的具体储藏所。
(四)保险赔偿的诉讼时效为两年
一个诉讼当事人,要想起诉对方当事人,还应当注意起诉的时效问题。如果超过诉讼失效,法院将拒绝受理。
依照《_海商法》的规定,根据海上保险合同向保险人要求保险赔偿的请求权,时效期间为两年,自保险事故发生之日起计算。本案中罗盖特向上海海事法院邮寄材料起诉因纳玛(INAMAR)保险代理有限公司的日期为2006年 3月 31日,于2007年1月26日申请追加北美公司为本案共同被告。应当以起诉日期为诉讼时效的开始日期,补充材料的日期不应视为诉讼时效开始日。货损发生在2004年4月1日,此日期离2006年3月31日尚不足2年,并没有超过诉讼时效,故罗盖特公司行使权利在法定诉讼期间内,它应当享有案件的胜诉权。此处,从另一个侧面也表明了,法律选择的重要性,如果当事人选择了其他国家的法律,诉讼失效就应该遵循其他国家的法律规定,罗盖特公司就可能丧失胜诉权。
由此可以看出,诉讼时效在国际贸易中至关重要。我们一定要对诉讼时效给予足够的重视,否则就丧失了胜诉权。在国际贸易中,一旦我们和国外客商发生争议,要及时解决。在不得已仲裁或诉讼时,一定要注意我国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自保险事故发生之日起计算,并且要注意保存相关的证据材料。
(五)保险标的物不应该重复投保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原告和北美公司之间的海上货物运输保险合同关系成立,涉案货损事故发生在保险人北美公司的保险责任期间,罗盖特公司确因货损事故遭受损失,其对北美公司的起诉也未超过诉讼时效,故北美公司应负责赔偿罗盖特公司的全部损失。但是,案件的最终结果是罗盖特并未得到期望的赔偿。其原因就在于保险合同具有补偿性特征。
从理论上说,保险活动本身应该是非盈利性的。保险费的厘订取决于在一定期间、一定范围、一定个体的风险概率加上经营性费用;保险公司的盈利,应该来源于保险资金的运用。保险合同都应该属于补偿性合同,也就是说保险人所给付的保险金的目的在于补偿被保险人因保险事故发生所受实际损失。此损失一旦弥补,保险人则不再行负责赔偿。本案中,罗盖特已经从人保连云港分公司就其建筑工程一切险保险单项下获得了相应的补偿,就无权再要求北美补偿贸易公司另行赔偿。
合同的补偿性原则是国际贸易中许多人都容易忽视的原则。特别当货物要经过风险比较大的地区时,当事人容易出现在和不同的保险人经过磋商后,以低廉的保费就保险货物重复保险现象,期盼一旦出现所保风险就可以得到双倍甚至多倍赔偿,这是不现实的。如果多重投保的话,其结果也只能和罗盖特公司一样。
此案虽已经审结,但有许多国际货物保险问题确实值得深思,它的教训是值得国际贸易从业者吸取的。
[1]黄伟青.论国际海运货物保险的可保利益[J].海商法研究,2001(3).
[2]石兴.保险产品设计原理与实务[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
[3]马静.保险代维求偿诉讼若干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10年.
管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案例
“菁菁校园
”的未来
“菁菁校园
”是一所新型的私立学校,专门为大学生、高中生提供暑期另类课程如登山、探险、航海等集体项目的专业培训,以及为在职人员提供团队合作课程培训。该学校的创办人刘岩
是个成功的企业家,他酷爱登山,并坚信这是一项锻炼个人品质,同时学习集体协作精神的 完美运动。(优势
1:定位)
在刘岩看来,这个学校是个非赢利性的企业,但是无论如何得自己维持自己的运转。因为如
果没有充裕的资金,学校就不可能发展。学校开办以来,学生的数目逐年增多。(优势
精心收集
项目管理课程案例分析报告 第16篇
我国正式引进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始于1999年,2005年有了项目管理专业硕士教育[1]。目前,国内各大院校相继在工商管理专业、电子类和工程类等专业开设了《项目管理》课程[2]。高校一线教学人员对于如何开展《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和实验/实习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与研究,提出了适应于《项目管理》课程的轮环式、研究型、合作学习式、案例讨论和沙盘模型等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3-6]。但是,目前的教学研究大多针对工商管理、电子类和工程类专业学生的教学,还鲜有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进行研究,本文将对此展开一些探讨与分析。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项目管理》教学必要性
目前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有关项目管理知识的教学,一些学校是单独设立了《项目管理》的课程,一些学校则没有《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计划,而是将之融入了《公共事业管理》课程的教育当中,笔者认为由于我国在公共事业管理领域项目管理的方式使用越来越多,而公共事业的项目管理与传统的公共事业管理在内容和方式上都有明显的不同,国际国内公共事业项目管理经验也不断积累的情况下,有必要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开设《项目管理》课程,以适应现代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
1.公共项目不断增多。公共项目即是作为一种政府对社会进行义务承担和履行的具体形式[7]。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调节以及政府对公共项目管理支持力度的逐渐加强,使得我国公其项目在规模以及管理层面均有了较大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公共项目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公共卫生项目、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教育项目、文化项目和体育项目等。仅以国家级公共卫生项目为例,2014年所开展的公共卫生项目就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妇幼健康中国行、全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联合国人口基金项目、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新家庭计划、幸福家庭项目等诸多项目。
2.公共事业项目管理与行政管理的不同。由于项目的一次性、独特性、目标性、整体性和渐进明细性等特点,项目管理相对于职能化的日常公共事业管理来说,有着诸多的不同点。如项目管理的工作环境更加开放,需要与更多的机构和个人打交道,沟通难度更大,有着更多的利益相关者的态度和期望需要识别;项目的目标性使得项目目标在计划、实施和评估中处于核心地位,结果管理比过程管理更为重要;又如项目的独特性和项目产出的渐进明细性也使得项目过程不可能完全遵循既有的程序和方法完成任务,需要有内容、手段等多方面的不断创新等等。因此,项目管理更需要能够容忍风险,更需要高度协调和保持创新性,整体性要求也更高。运用行政管理或一般公共事业管理的程序和方法对项目进行管理会面临诸多的不适应,甚至会因此而产生问题让项目停滞不前。
3.现代公共事业项目管理经验不断被积累和提升。随着公共事业项目的不断增加,不乏对中国公共事业项目管理经验与教训的分析与探讨,这一领域的项目管理经验也不断被积累和研究,而这些经验和研究都可以丰富理论的教学。如关晓红认为我国公共项目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升,目标以及实施目的需要明确,需要法律制度跟进[7]。张江涛认为地方政府公共投资项目管理存在招投标主体行为不规范、缺少专业评标人员、招投标制度不完善、监管上存在疏漏等问题,建议重视资金管理、加强对投资监督_严格执行审批程序、进行法制化管理和实行代建制[8]。贾俊明等人认为我国的公共项目绩效管理相对于国外先进国家而言,制度建设滞后,尚未能形成适应于中国的模式,评价技术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建议树立公共支出的绩效意识、完善项目绩效评价的法规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注重绩效评价信息和结果的应用和做好各项配套改革工作[9]。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项目管理》课程设置建议
1.教学性质与教学目的。进行公共事业项目管理工作主要需要三个方面的专业知识,即一般管理知识、所从事专业领域的知识和项目管理知识。一般管理知识是学习项目管理的基础,项目管理学是从其中分支出来的一门学科。而掌握一定专业领域知识也为项目管理人员在进行具体领域的管理需要掌握的信息,需要在遵循专业领域基本规律和要求的前提下进行科学的管理,因此,《项目管理》课程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课。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管理项目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为从事公共事业项目的管理工作打下基础。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项目管理与日常公共事业管理的不同,项目管理特有的理论、流程和技巧,从而具备对公共事业项目进行计划、实施、控制和评估的基本能力。
2.教学内容。目前,《项目管理》课程国内外的教材主要有两种编排体例。一种是按照项目管理的课程进行介绍,即按照项目启动、计划、实施、控制和收尾的管理过程将《项目管理》课程分成五部分。另一种方式是按照项目管理的内容将《项目管理》课程分成九大知识体系,即项目集成管理、范围管理、成本管理、时间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和采购管理。笔者建议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使用第二种教材,一方面这类教材的体系与国际项目管理联盟的权威著作PMBOK(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体系一致,另一方面按照九大知识体系来进行介绍,有利于学生对项目各方面的管理形成整体印象,更容易理论传授,也有利于其未来从事项目时能够尽快入手。因为学生毕业后往往是在从事公共事业机构的某个部门干起,在参与项目管理时往往也先从某个方面如财务管理、质量控制或人事管理开始,而不会一下子成为项目经理/负责人。
3.课程考核。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项目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应该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10-11]。《项目管理》的课程考核需要充分体现这一点,期末的笔试成绩所占的比例不能超过50%,平时成绩比重可以高于通识课程和基础课程,考核方式也要比较灵活,将课堂案例讨论、各类项目文本写作作业、团队作业和考勤等成绩按事先商定的标准计分,引导学生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应用上,功在平时,于讨论、练习和实习之中提高项目管理的技能。
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项目管理》课程参与式教学探讨
与《管理学》或《公共事业管理》课程教学不同的是,学生在学习《项目管理》课程时,更容易呈现“高不着低不就”的情形,一方面觉得项目管理很简单,认为按照管理内容、程序和格式操作即可,另一方面面对项目管理实习时,甚至在大学生的小型社团项目管理实习时也无从下手,试图用传统管理方式来解决问题。同时,本科《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以知识/技术介绍为主,能更多激起学生兴趣的管理艺术介绍较少,如果不能充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中,在不断的积极思考中教学相长,学生容易失去学习本课程的兴趣,也无法学习到专业需要的管理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为此,除了采用相对较多的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方式,提出以下教学建议促进学生参与教学:
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启发式互动教学方法,可以形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交流与互动,开拓学生的思维,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效果,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项目管理》课程可以在多边形定理、挣值分析、项目时间计划强制和依赖关系分析、项目沟通障碍及应对和合同谈判等较难理解或技巧性较强的理论教学中,选择公共事业管理领域的案例进行研讨,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案例既可以来自教师自己参与的项目,也可以从项目管理网站、专业研究文献和媒体的报道中选择国际国内的知名项目。为保证教学的效果,案例教学中要做到:(1)事先准备案例,提前布置学生思考;(2)案例分析交流可以在理论教学前,也可以在理论教学之后。前者重点放在案例自身问题和学生应对策略中的问题发现上。后者侧重所学知识的应用和在既有知识/经验上的进一步创新;(3)案例分析过程中,突出重点,不要面面俱到,也不要以偏概全。教师既要尽量给予学生自主权,不要过度干涉,又要在偏题或者需要支持时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
2.项目文书写作练习。公共项目的管理在从项目的启动到项目收尾阶段都会形成很多有形文件,对学生相关文件的撰写能力培养也是“项目管理”教学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项目管理九大内容的活动中都有一些格式文件,如项目变更申请书、项目章程、时间网络图、项目人力资源计划、招标文件、总结报告等等,而不同的项目中这些文件虽然格式要求不尽相同,但关键内容相同,建议教师在教学各类文件内容与要求的同时,从政府网站、大型公共的项目网站、国际国内项目管理研讨会,或从事公共项目管理人员那儿获得文书的格式,让学生进行课后练习和课堂交流点评。需要注意的是,书写文书练习时,为减少一些专业领域知识缺乏而带来的文书书写困难,教师可以不规定领域,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和熟悉的领域锻炼文书书写。如果限定具体领域,专业性又很强的时候,教师要给予事先的专业知识支持。
3.团队作业。项目的高风险性和整体性使得项目管理更强调团队精神与团队合作,每一个团队成员应该围绕项目经理的管理和项目目标的要求,齐心协力完成项目任务。因此,在《项目管理》教学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团队作业是一个很好的实现方式,对改善教学效果也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项目管理团队作业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学生亲自去演习,把自己置身于一个项目团队中,配以小组安排的项目人员角色,发挥团队合作精神,与团队成员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当然,项目团队作业对于学生和老师的要求都更高,也很费时间,因此,不宜过多。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会在集成计划的制定、项目变更和项目自我总结会议(教学过程结束前)三个环节安排团队作业,每次给予学生2周的时间准备,需要团队在完成任务后准备一个包含关于作业过程记录、作业结果和活动反思的小组报告,PPT汇报,但汇报人员由老师在小组成员中任意选定,团队分由老师打,而成员的得分则由每次作业的组长/项目经理打分,成员的平均分为老师给出的团队分。团队作业分计入平时成绩。
4.项目管理全程参与式教学。为加深学生项目管理过程和知识的整体性理解,参与式教学的设计也要体现整体性特点,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一个项目进行全程作业。在项目管理概述介绍结束后,即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人数5-7人,分组依据由学生自己选定,大多会选择以宿舍为单位并依据个人的要求进行微调分组。分组确定后,在集成管理一章中,小组完成项目选题和团队命名,其后的项目文书写作、团队作业均以此项目为基础完成。学期结束时,将完成的可交付物/活动成果按项目过程重新进行整理,并对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的得与失,成功与失败经验形成个人和小组总结,也作为平时作业的一部分予以打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