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考察报告 第1篇
三国都在采取积极步骤,大力推进“波罗尼亚进程”,逐步引进英美教育体系中的学士、硕士学制,取代以往实施的“本硕连读”学制,以进一步与国际高等教育学制接轨,推动国际交流,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尽早地进入劳动市场。
(二)以国际化为办学取向,在学术竞争中明确发展定位。
德国、瑞士和瑞典的知名大学倡导竞争与合作,很看重本校在欧洲或世界大学中的排名,作为自己办学成绩与发展取向的重要依据。瑞士苏黎世联邦高工(ETH)的一位副校长介绍说:本校是瑞士最好的技术大学,在理工大学排名中,不少评价体系都将该校排在欧洲第一;该校也经常将有些指标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比较。瑞典Karolinska医学院国际交流负责人介绍:该校是欧洲最古老、最好的医学院之一,在世界大学排名50多位,最近的一次全球医学院排名第15位。
欧洲高校的合作与竞争得到体制上的鼓励,成为大学发展的推动力之一。慕尼黑大学副校长Werner Schubo认为:与慕尼黑工大是合作伙伴也是竞争对手;德国联邦政府提出精英大学计划,两校都想竞争进入;慕尼黑大学自认为在德国精英大学中是处于前列的。瑞典Karolinska医学院有关负责人在交流中坦承:医学院自身只有单一的医学学科,院内无相关学科竞争,亦是办学的劣势之一。
我们考察的欧洲高校秉承学术开放原则,以国际化为特色。洛桑高工的校长认为该校是欧洲最国际化的学校之一。瑞士是小国,需要吸引大量人才,该校65%的教师来自国外;未来将计划以中国和印度为主,加强与东方国家的学术交流。日内瓦大学地处国际都市,正在加强已有的汉学系,其医学院对中医感兴趣,将考虑加强有关交流。
德国考察报告 第2篇
(一)德国夏瑞蒂医学院(Charite Universitatsmedizin Berlin) 是柏林自由大学和洪堡大学共同拥有的医学院(医院),拥有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它是欧洲最大的医学院(医院),拥有15000名雇员,其中科研、医疗人员5000人,护士和管理人员5000人;3500张病床,年门诊量90万人,住院病人万人;各类学生8800人,年度预算11亿欧元,其中7亿欧元来自医疗收入,3亿欧元来自科研和医学教育(直接来自政府,而不是大学),另外1亿欧元来自基金。医院的建筑、设备等由政府投资,其中50%来自联邦政府。
在德国,大学的医院与大学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曾有一段时间,大学校长管理医院。但多数人不太认同。目前大学医院是一个独立的系统,是企业性质,按自身的规律运行。大学给它创造条件并进行必要的监控。Charite医院的院长由医院董事会任命,大学校长作为董事会成员发挥作用。董事长为政府派出的代表。董事会对重大事项,例如年度预算、院系、研究所领导任命等具有最终决策权,并负责协调医学院与医院的关系以及大学内部资源的调配、整合。
(二)德国慕尼黑大学医院(University Hospitals Munchen)是一个拥有两个园区的大型医院,其规模为巴伐利亚州最大,德国第二(第一为柏林的Charite)。拥有32个医疗单位,7个研究所,9000名雇员(其中医生2000名),2480张病床。2004年住院病人约11万人次,门诊病人27万人次。每月外科手术量约4000台。年度预算亿欧元,其中约6亿来自保险公司提供的医疗服务收入,约亿是政府教育拨款(包含研究经费0. 52亿欧元)。
慕尼黑大学共有学生48000人,其中有全日制医学学生4300人。年招收医学生750名,牙医学生100名。通过两年的基础教育,每年大约有450名左右的学生进入临床医疗学习。医院有2000名医生,其中300名同时担任教授,其薪水由大学支付。
大学医院由董事会领导,有独立的财政预算。董事会成员由4人组成,3人来自医院,1人来自医学院。另有监事会,由联邦教科部任命,成员包括政界、科学界、工业界、大学校长和医学院、医院的院长。
据介绍,2006年德国将会出台一个关于大学医院地位的法案,以进一步规范和约束大学及其附属医院的关系。
(三)瑞典全国共有6所含有医学教育的高等院校,其中卡罗琳斯卡医学院(Karolinska Institutet)是唯一独立设置的医科大学。卡罗琳斯卡医学院1810年由当时的瑞典国王卡尔十三世创办,主要培养随军的外科医生。1897年起设立牙医学院,自20世纪初发展为综合性的医科大学。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是欧洲最高层次、最大规模的医科大学之一,同时也是瑞典最大的医学教育和研究中心,瑞典高校中研究生的12%、医学教育的30%和科学研究的40%集中于此。
根据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卡罗琳斯卡医学院自1901年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就一直负责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的提名工作。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中有50名来自卡罗琳斯卡医学院的教授,他们在考虑世界科技界的提议后决定生理学或医学奖最后的得奖者。卡罗琳斯医学院院自己曾有5位杰出的教授获得该奖。
卡罗琳斯卡医学院设有27个系,19个本科专业,教职工3576人,在校全日制学生约6000人。本科学制五年半,每年招收本科生约1000人,录取成绩全国最高,竞争非常激烈。2004年学院经费预算为37亿瑞典克朗。
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共有4家附属医院,学院有些系科直接设在医院里。卡罗琳斯卡医学院与瑞典其他高校一样,隶属于国家教育与科学部。附属医院由斯德哥尔摩市议会管理,财务上与医学院互相独立,两者的关系由每年签订的合同进行规范。医学院依据合同每年拨付相应的教育经费给医院。医院的大部分医生既从事医疗、又从事教学和科研,其薪金所得相对固定,其中包含了其医疗、教学和科研的所得,但并不具体显现出来。
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是一所国际化的大学,每年接受约300名外国学生,同时派出约150名学生到其他国家。与国际合作培养及科研的主要对象是欧洲、北美、东南亚及中东。其中东南亚主要是日本和新加坡,目前开始加强对华合作。迄今为止,已与我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安徽医大第一附院(呼吸方向)、中山大学(癌症、免疫方向)及中国科技部签订了合作协议,今年拟与北大和复旦建立联系,并在中国建立中瑞中心。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在干细胞、感染性疾病、神经科学、癌症研究、生物统计学等方面的研究居于领先地位。
(四)三国的大学医院(医学院)管理体制具有以下特点:
1、大学附属医院集医疗服务、教学、科研为一身,往往是当地实力最强、水平最高并发挥带头示范作用的医院。德国专家认为,一个大学的医学院如果没有医院,不可能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而一所医院没有大学的氛围,也不可能成为高水平的医院。
2、大学附属医院的三项功能各有其稳定的经费来源,其中的教学、科研经费由政府直接拨款(或由大学根据合同拨付),从而保证了医院从事教学科研的基本条件和水准。而医院的基本建设由政府专项给予保证,体现了医疗服务的社会公益性质。
3、由于医院具有类似企业的运作模式,是独立法人,有独立的经费来源渠道和目标追求,使其不同于大学内任何一个学科性的二级单位,从而带来了管理上的复杂性。德国Charite医院专家认为,大学管理与医院管理完全不同,不能要求大学校长去管医院。慕尼黑大学医学院负责人认为,他们在处理大学与医院的关系时面临许多同我们一样关注的难题。
4、大学与附属医院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教学、科研的统筹协调上。不论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最终必须保证医院在发挥医疗服务功能的同时,很好地承担教学科研任务。而德国的高校一般通过医院董事会来统筹协调二者的关系。董事会成员来自大学医学院和医院的主要负责人,重大事项往往通过董事会决策。同时,政府代表也出任董事会或监事会职务,有利于政府发挥宏观协调和监控作用。
德国考察报告 第3篇
德国大学校长联合会HRK(H)成立于1949年,当时只有24所大学,后逐步扩大。现成员来自全国350所高校中的262所高校的校长(rector),大部分为公立高校。其中常务理事会成员52个,有投票权成员124个。HRK设会长1名,由大学推荐并经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任期三年,可连任一届。副会长2-3名,由会长推荐,大会通过。设有若干专门委员会。HRK秘书处有专职工作人员70人。其经费来源于各成员学校交纳的会费(实际包含在政府拨付各校的经费预算之中)。HRK每年召开两次全体会议。
瑞士大学校长联合会CRUS(Conference of Rectors of Universities in Swiss) 成立于1904年,经过2001年重组,现由2所联邦高工和10所州立大学校长(rector)组成。每两个月召开一次会议。专职工作人员25人。经费来源于成员单位交纳和联邦政府的项目经费。
瑞典的大学校长联合会成立于1995年,成员为36所公立高校。过去是由大学校长个人组成,现为单位成员,每年成员学校交纳年费。专职人员3人。
三国大学校长联合会的组织和作用各有特色和侧重,但却具有以下共性:
第一,大学校长联合会的主要任务是:(1)向成员单位提供相关信息,促进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2)在重大问题上代表各大学共同的立场;(3)收集汇总统计数据,向社会提供有关信息;(4)为政府机构决策提供咨询和建议;(5) 通过统一规则、评估等保证教学质量;(6)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二,大学校长联合会是介于政府和大学之间的非政府组织,具有志愿互益的属性,发挥着政府和单个大学难以发挥的作用。首先,它作为大学共同利益的代表,有利于争取和维护大学的权益;其次,它建立了大学与社会,与政府沟通、协商的平台和机制,有利于充分信息交流和决策的科学和民主,也有利于社会监督;第三,它通过成员间的统一标准和权力制衡,保证了大学的教学质量和办学行为的规范;也有利于政策的贯彻实施。例如,欧洲各国目前正大力推进的“波罗尼亚进程”,多数是通过大学校长联合会来组织实施的。
第三,大学校长联合会与大学自治的理念相联系,只有当大学成为真正意义的独立法人和办学主体,才有产生大学校长联合会的内在需求和社会条件。德国大学校长联合会诞生的年代正是二战结束不久,当时希特勒_推行的“国家社会主义”遭到摒弃,“将权力还给大学”的呼声甚高,由24所传统大学发起的大学校长联合会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