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读后感言 116句
1. 说学情分析
2. 《岳阳楼记》哪些句子是叙述?
3. 四两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不同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4.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高尚品德。
5. 强化前置性学习, 为课堂学生“自主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6. 特殊句式。
7. 正确读原文:读出节奏, 停顿正确。
8. 再赏赏文章其魂
9. 为岳阳楼而写还是为洞庭湖而写?
10. 检查预习:
11. 1)一片:一碧万顷
12. 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13. 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赏析精彩语段。
14. 说教法设想
15. 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的政治抱负;(1分)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1分,事例符合即可)
16. 《岳阳楼记》哪些句子是抒情?
17. 教学目标
18. 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19. 分析教材
20. 说文本分析
21. 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2. 文章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23. 理解文意:结合背景, 原文中找依据。
24. 最后立立“士”之风范———振振后人
25. 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6. 说板书设计
27. 甲、乙两段文字写的都是游览者在岳阳楼的所见所感。甲文中,淫雨、阴风、浊浪等景物触发了“迁客骚人”的悲苦之情,沙鸥、锦鳞、芷、兰等景物触发了“迁客骚人”的喜悦之情。乙文中,清风、湖水、①______等景物触发了作者的愉悦之情,浓云、②______、巨浪等景物触发了作者的悲伤之情。“迁客骚人”和袁中道都没有达到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原因是③______。(4分)
28. 本文的立意和构思有什么特点?
29.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我党执政宗旨相一致
30. 从〖乙〗文中摘录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2分)
31. 选出下列语句中“于”字用法不同的一项()(2分)
32. 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33. 先看看作者其人
34. 甲文段抒写了范仲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报国情怀(用原文中语句填写)。乙文中鲍氏之子的可贵品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5. 前者提“被降职远调的官员和探奇访胜的诗人观赏景物的心情”,后者指代“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
36. 朗读、背诵全文。
37. 说教学过程
38. 翻译句子(4分)
39.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40.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41.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检验我们工作的重要标准
42. 通假字。
43. 课外阅读杜甫的《登岳阳楼》, 并与本文比较, 从内容、结构、情感等角度对比阅读。
44. 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5. 引入范例,曲径通幽
46. 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47. 流传至今的成语。
48. 背景资料
49. 请同学朗读并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50. 说明滕子京治政有方,变化之大,引出重修岳阳楼一事,为下文“不以已悲”张本。
51. 根据本文“先叙事后写景, 景中有情, 情景交融, 又因情生发议论”的表达方式来背诵课文。
52. 语言的音乐美
53. 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源于民本思想,是针对国君提出的,止的是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社会的安定,客观上是有利于人民,但不具有普遍意义;范仲淹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这一思想,并以此作为仁途进退的原则,有深远影响。
54.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
55. 古今异义。
56. 熟读背诵全文并能翻译。
57. 岳阳楼的美景“前人之述备矣”, 作者侧重于从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入手刻画描绘,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说说三四两段所描绘的两幅画面魅力在何处?
58. 课文第四段“ 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 郁郁”注释为“ 草木茂盛的样子”,我认为也不妥。 在 《 现代汉语词典》( 1997年商务印书馆第355页) 有“ 树木丛生,茂盛”和“ 香气浓烈的样子”两种解释,且第二种给的例句恰恰就是本文这一句。 抛开具体书中倾向明显的释义不论,就具体语境分析,在这篇文章中取哪一种解释更好呢?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讨论 ,结果大部 分学生支 持“ 香气浓烈 ”一解 ,理由是“ 青青 ”一词写植物颜色,已能见出茂盛之意 ,而且上句 中的“ 岸芷 ”,“ 芷 ” 是一种青草,“ 汀兰”, 兰花又能散发香气,那么此句香气“ 郁郁” 与其呼应理所当然。 而从写景角度的丰富性看,笔者以为也是取 “ 香气 ”一解更好 。 上段写景有从视觉角度又从听觉角度来写的, 这一段也 既有视觉 角度又有 听觉角度 ,如取“ 香气浓烈 ”之意 , 则就有以 嗅觉这一 感官角度 来写 ,使景物描 写更立体 ,更丰富了 ,也更容易 引起人们“ 心旷神怡”的共鸣。
59. 下列对选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60. 景物的动态美
6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2分)
62. 朗读课文, 初步把握
6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64. 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5. 走出课堂, 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自然”成文。
66. 情操的真诚美
67.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从博大的胸襟的角度来说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从考虑国家大事的角度来说的。最可贵之处:不以自己的利益为重,以天下为已任。
68. 课堂检测, 巩固基础
69. 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实际上是化用“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典故而来。“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出自《孟子・梁惠王下》,表达的是要求为政者要以承担天下苍生的`疾苦为己任,关注天下人民百姓。无论是化用前的句子,还是化用后的句子,如果要在实际生活中实践分话,都需要强烈的使命感和自我牺牲精神。化用后的句子比化用前的句子有名,原因在于化用后的句子加入了时间因素,使得句子具有空间意识,从而具有了永恒的艺术魅力。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70. 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用典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71. 通过反复诵读, 加强语感训练, 提高学生“自悟”作品的能力。
72. 下列各句的停顿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73. 教学重、难点
74. 作家简介
75. 读相关材料:读作者介绍, 读写作背景, 读文史常识。
76. 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目的:为了将迁客骚人的悲喜和古仁人之心做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景自然转入抒情,突出文章主旨。
77. 导入新课:
78. 是指古仁人,暗含滕子京
79. 《岳阳楼记》哪些句子是议论?
80. 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81. 写洞庭湖实际是暗写岳阳楼,岳阳楼位居洞庭湖畔,登楼望湖,看到可阴可晴的两种景象,产生或喜或悲的情感,并将其和古仁人之心做对比,突出文章主旨。
8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3. 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84. 如此或阴或晴的画面, 免不了或悲或喜的情感, 但我们从文中分明读出了另外一种境界———“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情怀。你是如何理解这种古仁人之心的?请分析感受作者的理想追求。
85. 一是:洞庭湖雄伟壮阔的气势。
86. 《岳阳楼记》哪些句子是描写?
87. 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88. 四两段则对“览物之情, 得无异乎”作了具体生动的演绎:
89. 上联: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心,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90.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9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92.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93. 解释加点的实词。(4,分)
94. 岳阳楼
95. 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96. 说学法指导
97. 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1分)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1分,事例符合即可)
98. 宾语前置句
99. 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100. 请同学们结合这篇文章,谈谈《岳阳楼记》综合运用描写、叙事、抒情、说理、用典的妙处。
101. 教学过程
102. 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103. 一词多义。
104. 〖甲〗文中的“古仁人”有怎样的胸襟和抱负?用原文中语句回答。请再举出一个具有这样胸襟或抱负的“古仁人”的事例。(2分)
105. 自读课文, 疏通文义
106. 备齐
107. 结构的布局美
108. 疏通文义:猜、看、查。
109. 请学生翻译第5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110. 词类活用。
111. (1)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意近即可)(2分)
112.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113. 后省省吾人自身
114. 《岳》道出了许多仁人志士的心声,即旷达的胸襟、远大的政治抱负、忧国忧民的情怀。
115. 会读文章:读出语气, 读出感情。
116. 为友人而写还是为自己而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