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到校参观后的感言 62句
1. 每接一个新班,要求在开学后一周内,对学生普访一次,对续接班级应访问三分之一以上学生。
2. 打造高质团结的教师队伍和坚持走高效课堂改革之路的决心。
3. 每学期中旬召开一次家长会,以班级为单位。学校主持召开新一年和毕业生家长会。家长会要目的明确,中心突出,准备充分。
4. 注重激发师生的竞争意识。
5. 接受挫折和失败
6. 学会宽容,拒绝自私
7. 承受委屈
8. 家长学校请教育专家、学者、校外辅导员讲课。家访制度
9. 赏识教育
10. 家访工作要有计划、有准备。每次家访要确定家访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要对被家访的学生有较充分的了解,家访前可以通过电话预约,告知家长家访的时间,以提高家访效率。
11. 每学期要系统地、有目的的向家长宣传普及教育子女知识,介绍家教经验。
12. 学校在重大节日、重要活动时,邀请家长参加,同受教育。
13. 老师在课前要准备大量资料,做精心的策划,课堂上交给学生去表演,老师置身学生中间,给予适当的引导、点评,要敏锐发现问题,组织协调课堂。学生是要经过培训和锻炼逐渐适应的。
14. 家长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正确看待自己的孩子。
15. 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学习中每个小组作为一个考核单位,为了小组的得分,组内成员分工合作,互相帮助,优生帮扶学困生,使每名学生都参与,每个人都有了展示的机会,学生整体得到提高。
16. 家长会前准备。
17. 家长应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通过言传身教教育孩子学会做人。也就是说,教孩子学会对人有礼貌,学会尊重人,学会关心人,学会与人交往,学会与人相处,有集体观念,等等。
18. 培养良好的习惯,受益终身。
19. 家访要讲究艺术性
20. 学生学到的不只是本课的知识,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对知识的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粉笔书写能力、合作精神、用来展示的艺术。
21. 理解、尊重孩子的选择,信任孩子,与孩子平等相处。
22. 发生下列几种情况,班主任必须及时家访。①学生患大病,要登门或上医院探望。
23. 行为文化和养成教育。
24. 这样的课堂模式少了规规矩矩坐姿等硬性统一的要求,给了学生适当自由的活动空间,符合学生好动、喜欢参与的年龄特点,学生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被有效地调动起来,课堂氛围、学习效果、知识的巩固程度都比较好。
25. 两天的家访我们深入到每一个家庭,细致地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状况,同时了解了学生的个性,学生在家的表现,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
26. 家务和公益劳动。从人生观的角度看,劳动是一种为人民服务的本钱,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条件;从最低要求看,劳动是每-个人的谋生手段,一种生存和生活的能力。为从小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生活与劳动》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编写了“洗碗筷”、“红烧猪肉”、“铺路填坑”、“秋收劳动”等内容。这类课在学校的课堂教育中,教师在讲授目的意义、相关知识、操作的基本方法、步骤提出相应要求的同时,只能作示范性的操作或组织一般性的实践劳动。而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观念,视劳动为美德,熟练地掌握家务和生产劳动的技能技巧,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需要父母的言传身教,坚持不懈的指导督促,逐步养成和掌握。所以作为孩子的父母在管教孩子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必须有目的地安排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井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公益劳动,使他们成为爱劳动,对劳动怀有一种光荣感和亲切感的好孩子。
27.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配合,做到定期、有重点的家访,执行学校家访制度。
28. 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29. 展示文化和反思文化。
30. 每学期举行一次全年级学生家长会(遇特殊情况及确实必要,则不在此限)。
31. 动手能力。《生活与劳动》课中的手工工艺制作,如“编篮子”、“绣手帕”、“制作七巧板”等内容,在小学低年级占总课时的25%左右。中高年级占33%左右。这充分说明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因为孩子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让他们手脑并用,理论联系实际,不但能丰富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练就一双灵巧的手,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使机体充满活力,磨练他们顽强的意志。对手工工艺制作的学习,学生兴趣盎然,能充分展示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意识。家长应鼓励孩子多动手,通过动手劳动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学会以创造的成果奉献于社会,服务于他人。
32. 两天的家访,我们耐心地向学生家长讲述我校的管理模式,耐心地解释家长们提出的疑问。
33. 残疾儿童,既是儿童中最脆弱的群体,也是残疾人当中学校最弱小的群体,但他们同时也是我们祖国的未来,能够帮助这些不幸的孩子让他们一点点的改变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34. 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35. 家校合力,才能有效的培养好孩子。
36. 学习习惯的培养
37. 养成良好的习惯
38. 校园纪律及注意事项
39. 注重养成教育和常规管理。
40. 家访时应注意尊重家长,态度谦和、坦诚相待,多用商量的口吻,语气平和,措辞准确,实事求是,要注意谈话方式,不搞告状式的家访。
41. 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在生活上,凡是孩子能做的事都要孩子自己做。在学习上,重点抓好孩子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孩子不断努力的内在动力,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孩子终身受用的素质。作为家长不要性急,要有耐心,对孩子少责怪批评,多鼓励引导,逐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42. 思想上要重视家访。
43. 吸收家长参加学生思想评估。
44. 在家访中不得接受家长赠送的礼品和礼金。家长会制度
45. 家长的热情
46. 建立健全家长学校组织机构,学校成立家长学校委员会,班级要有家长学校活动小组,并发挥其职能作用。
47. 家长教育孩子的意识有所提高
48. 一分付出一分收获
49. 科任老师的极力配合昨天下午一下课,胡老师很快就跑下去校门口等我了,我弄了好久才下去。我从后门出去,走到前门时,听到有人在叫我,我转身一看,是胡老师。她叫住了我:“林老师,先去谁家呢?我一直在等你,以为你忘记了”听到这话,我心里不知道有多感动。说实话,这学期,且不说我们这样的普通老师事情多,任务重,像语文科组的活动特别多,事情不知比我们其他科组多了多少倍,更重要的是胡老师又感冒喉咙痛。但她却在百忙之中主动要求和我一起家访,我还有什么后顾之忧呢?感慨自己遇到了一个好搭档、好同事。
50. 卫生、生活习惯。一个人的卫生和生活习惯,反映了这个人的最基本的素质。卫生和生活习惯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学习、身体健康和给他人的第一印象。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又必须从小养成。《生活与劳动》课中的“看电视”、“不挑食、偏食”、“生活起居要定时”等课,明确地规定了看电视的正确姿势,每天入睡、起床的时间,饭前便后洗手,衣着整洁,勤洗头理发等等,这些规定和要求,学校在教学之后只能作定时或不定时的检查评比,平时的表现主要反映在家里,孩子的父母亲眼目睹,清清楚楚。所以,父母的具体指导和及时督促胜于学校教师的教育,只有家庭与学校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
51. 培养孩子成功的自信
52. 生活习惯养成
53. 家长应理解和尊重孩子,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帮助孩子全面、真实地认识自己,对好的方面积极引导,对不好的方面加以纠正,从而发展其自己的兴趣爱好。
54. 两天的家访,向社会,家长讲述了学校一学年来取得的非凡成绩,获得了家长的高度赞扬和信任,也给学生鼓励、加油。
55. 家长会基本议程是:
56. 家访应有准备地进行。
57. 家长应让孩子受点委屈、挫折,之后再给孩子分析事因,讲明道理,让孩子在勇敢地承受委屈、挫折的同时更能勇敢地站起来,以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心态和高尚的人格,从容地应对挫折,使孩子将来在逆境中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斗志。
58. 家长应多留一点时间给孩子。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与孩子交流、沟通情感。每天花一定时间和孩子嬉戏、读书,在嬉戏中学习,在读书中提高。节假日可以带孩子出去旅游、参观等,拓宽孩子的视野,陶冶孩子的情操。
59. 学校要走职业化教育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基础,只有学生能走出学校,走进社会,适应社会,教育才能算有成功。
60. 两天的家访,我们的足迹踏遍了全镇的每一个角落,深入到了学生的家庭,诚肯地与学生、与家长交流,了解情况,并做好了详细的记载。
61. 尊重理解相信孩子
62. 邀请家长来校参观教育教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