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人物分析研究报告 第1篇
【关键词】红楼梦;诗词;薛宝钗;人物形象;悲剧命运
薛宝钗作为《红楼梦》中与林黛玉并峙的女主角,其矛盾的人物性格、复杂的人物内涵,历来为人们所争议。然而这让人各执一词的人物性格、众说纷纭的悲剧结局却在《红楼梦》诗词里得到很好的展现。
一、诗词展现人物性格
薛宝钗是世代皇商出身,端庄、秀丽,口不臧否人物,是封建阶级典型的大家闺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薛宝钗孜孜以求的是富贵荣华。但同时她也是博览诗书,才思敏捷。我们可通过对作品第四十回中贾府家宴上行牙牌令的情景略见一斑。薛宝钗对的酒令是:
左边是“长三。――双双燕子语梁间。
右边是“三长”。――水荇牵风翠带长。
当中“三六”九点在。――三山半落青天外。
凑成“铁锁练孤舟”。――处处风波处处愁。
整个酒令描绘形象,用语典雅,风格庄重,与薛宝钗的才气、博学的特点完全吻合,也反映出了她的稳重平和、温柔敦厚的性格特征。另外在“海棠诗社”的吟咏中也处处表现着自己的风格,且看宝钗的《咏白海棠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言为心声,从中可以看出,诗中寄予着宝钗的追求。酒令事件后立即在背后对黛玉提出善意的告诫,大观园出了“绣春囊”事件,她立即借口母亲有病搬出大观园等等,都是她“珍重芳姿”的表现。她平日不爱花儿粉儿的,穿着的也是半新不旧的衣服,这是她“洗出”“胭脂”的注脚。“淡极始知花更艳”,表明她对自己内在和外在的美都充满了矜持和自信,第五回里说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即是旁证。
红楼梦人物分析研究报告 第2篇
一、问题产生的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了解《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感受中国文化的渊远流长,丰富自己的情操。
(二)研究意义
通过对红楼梦人物性格的分析,培养同学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同学们的文学素养。
三、研究过程
(一)文献研究法:图书馆,网络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信息。
(二)采访法:对一部分中学生进行采访,收集同学所喜爱的红楼梦中的人物,和对人物的看法。
四、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
5月30日—6月3日,将组员分为两组进行对两种课题的研究。上网查找资料,将资料进行整理。制定好可实施的方案,用纸笔记录下来,然后交给指导教师修改。
(二)实施阶段
6月3日,各小组做好准备,做出最后方案。6月5日—6日,邀请指导老师指点,做总结。全组成员一起讨论评出“最佳收集者”。全组成员对研究过程作一个小结,每人写下心得体会。然后对研究资料进行研究总结,从中分析整理出对自己有利、感兴趣的资料,并发给其他同学
(三)总结阶段
6月8日—6月10日,最后写出的研究报告任老师指导修改后,就落制到实际中去,可以通过学校的广播推荐给学校的学生
五、预算成果
完成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
六、条件分析
主观条件:全体组员对课题十分感兴趣,十分积极。团结协作。
客观条件:学校有微机室,家中有电脑方便查询资料,研究资料容易找到,试验方案可行,老师十分配合我们。
红楼梦人物分析研究报告 第3篇
关键词:《红楼梦》 王熙凤 语义翻译 交际翻译 形象再现
1.引言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在多达四百人的人物中,塑造得最饱满、最鲜活、最生动、最具生活气息的,当属被贾母称为“凤辣子”的王熙凤。红学前辈王昆仑(2003)在评论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时,有一句著名的论断:“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足见王熙凤对广大读者的魔力与魅力。而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刻画,完全得益于其个性化的人物语言。通过她的语言,我们就可以窥见她独特的性格,而阅读时就能感觉她正栩栩如生向我们走来。
因此能否同样在《红楼梦》英译本中,运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塑造人物性格,使译文读者同样感受到那一个个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到原作的神韵和艺术价值,是我们分析和评判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译文是否“忠实”和“传神”的重要方面之一(崔妍,2004)。由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翻译的《红楼梦》英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1978), 堪称经典之作。本文拟援引数例,具体分析杨译本处理王熙凤个性化语言的原则和方法及其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所产生的效果,以供借鉴。
2.王熙凤个性化语言的翻译及其形象的再现
2.1 理论基础
本文将以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的翻译理论作为基础,分析小说人物语言翻译的原则。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在国内翻译界有着重要影响,而“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正是其翻译理论的核心所在:
但与此同时,纽马克认为这二者是不能绝对区分开来的,翻译中不可能孤立地使用某一种方法,二者在翻译中常常交替使用,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2.2 王熙凤个性化语言翻译及其形象再现
著名红学专家吕启祥(2004)在《百家讲坛》之《王熙凤的魔力和魅力》一讲中,曾从三个方面详细地向我们解读了王熙凤的魔力和魅力,即机心、辣手、刚口。本文也试着从这三方面结合《红楼梦》原著(1978),略引数处能反映王熙凤独特个性的语言,并对杨译本相关翻译作出简要评论。
2.2.1 机心。人们常说,凤姐“少说也有一万个心眼子”,“心机极深细”,是指她心计之多,机变之速。我们首先可以从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中对此窥见一斑。贾府犹如一个小社会,各种人际关系错综复杂,而作为荣国府当家奶奶的王熙凤却能应对自如。她常常就像一位极其高明的心理学家,非常善于察言观色,猜测对方的心理,从而变风测向。例如《红楼梦》第四十五回,大观园组织诗社,探春众姊妹来找凤姐,想请她作监社御史,请看凤姐如何应答:
例1.凤姐笑道:“你们别哄我,我猜着了,那里是请我作监社御史!分明是叫我作个进钱的铜商。你们弄什么社,必然是要轮流作东道的。你们的月钱不够花了,想出这个法子来拘我,好和我要钱。可是这个主意?”(第四十五回)
杨译: “Don’t try to fool me.” Hsi-feng laughed. “ I can guess what you’re after. It’s obviously not a supervisor you want but amint-master to supply you with cash. You must take it in turns to play host in this club of yours, and because your monthly allowance aren’t enough you’ve thought up this scheme to rope me in so that you can milk me. Isn’t that the idea?”
从凤姐这番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是多么的聪明和乖巧。她不识字,不会作诗,因此当探春说想请她作监社御史时,她立刻猜到了她们的真正来意是想向她要钱,只是不明说而已。难怪李纨说“真真你是个水晶心肝玻璃人”(第四十五回)。杨译十分忠实于原文,对“别哄我”,“进钱的铜商”,“轮流作东道”几处的翻译都做到了语义对等,属于“语义翻译”。而将“拘我”译为rope me in,“好和我要钱”译为milk me,则显示了译者对译入语娴熟的掌握和高超的翻译技巧。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ropein是一个俚语,意为persuade(to take part in an activity), 而milk是一个比喻说法,意为extract (money, information, etc) dishonestly from a person, 用在此处再恰当不过了,能更好地为译入语读者所理解,不能不说是译者的一个创造,而凤姐聪明机智的形象也就凸现出来了。
2.2.2 辣手。贾珍曾说她“从小儿大妹妹顽笑着就有杀伐决断”(第十三回)。王熙凤的这种杀伐决断,即辣手,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她有治家的非凡才能,这一点在《红楼梦》“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一节中表现尤为突出。她不怕得罪人,面对困难有一股不避锋芒的锐气,敢作敢为。一上任,她便宣布:
例2.“既托了我,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由着你们去。再不要说你们‘这府里原是这样’的话,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半点儿,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现清白处治。”(第十四回)
杨译: “Since I’ve been put in charge here I dare say I shall make myself unpopular. I’m not as easy-going as your own mistress who lets you do as you please; so don’t tell me how things used to be managed here, but just do as I say. The least disobedience will be dealt with publicly, no matter how much face the offender may have.”
这一段杨译采用“语义翻译”,几乎无可挑剔,不仅保留了原文的句式,而且将凤姐果敢和严厉的口吻展现无余,读之同样给人以巨大的威慑力。一个威重令行、果敢决断的王熙凤便在译文中复活了。
另一方面,王熙凤的辣手则更多地表现为逞威弄权,滥施刑罚,为了一己之私,她往往不计后果,不惜逼死人命,甚至杀人灭口。《红楼梦》中一个重要情节即“王熙凤弄权铁槛寺”。当净虚老尼求凤姐强逼退婚,起初她并不想理睬,但还是经不住老尼的一番激将,说道:
例3.“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你叫他拿三千银子来,我就替他出这口气。”(第十五回)
杨译:“You know me. I’ve never believed all that talk about Hell and retribution. I do what I please and am always as good as my word. Let them bring me three thousand taels and I’ll see to this for them.”
这一段文字虽短,却很好地表现了王熙凤,为所欲为,毫无顾忌的性格特点。杨译采用语义翻译,句式结构和意义均与原文吻合,也出色地再现了这一形象。
2.2.3 刚口。借用《红楼梦》第五十四回说书女艺人的话:“奶奶好刚口。奶奶要一说书,真连我们吃饭的地方也没了。”我们用“刚口”来形容王熙凤的出色的语言才能,也就是“言谈极爽利”的风采。在贾府中,凤姐深得贾母的喜爱,这与她口齿伶俐,说话风趣,善于讨贾母欢心是分不开的。例如,《红楼梦》第三十八回,贾母在大观园游玩,谈到她小时候贪玩不小心跌了一跤,头上留下了一块窝,王熙凤听了,说了一段非常风趣的话:
例4.“可知老祖宗从小儿的福寿就不小,神差鬼使地碰出那个窝来,好盛福寿的。寿星老儿头上原是一个窝儿,因为万福万寿盛满了,所以倒凸高出些来了。”(第三十八回)
杨译:“Obviously our Old Ancestress was destined from birth to good luck and a long life: that’s why the gods dented her head-to hold her good luck! The God of Longevity originally had a dent in his head too, but it was so stuffed with good fortune it swelled up instead into a bump.”
一个小小的窝儿,王熙凤竟然也能说出如此兴趣盎然的一段话来,而且是张口就来,却又能完全对时对景,说得十分圆满,十分喜庆。她紧紧抓住贾母希望享福长寿的心理,引用老寿星的例子,投其所好,而又没有特意讨好奉承的痕迹。杨译属典型的语义翻译,非常忠实于原文,而用英文大写强调了“老祖宗”和“寿星老儿”,则能引起译入语读者的注意,体现了凤姐赞叹老太太福寿双全的语气,又属于“交际翻译”,读来同样趣味无穷,一个伶俐活泼,千方百计要讨老祖宗的欢心和宠爱的凤姐便跃然纸上了。
王熙凤不识字,不会吟诗作对,她的话没有书卷气,但却有一股扑面而来的新鲜热辣的浓郁的生活气息。她的话中,随处可见大量的俗语、俚语、歇后语、拟人、谐音、对偶等等。这些来源于生活的口语中的精华,充分显示了她的智慧和亲和。仅举两例:
例5.“姨妈瞧瞧,那个里头不知顽了我多少去了。这一吊钱顽不了半个时辰,那里的钱就招手儿叫他了。只等把这一吊也叫进去了,牌也不用斗了,老祖宗的气也平了,又有正经事差我办去了。”(第四十七回)
杨译: “Look here, aunt,” she said. “Goodness knows how much of my money has been swallowed up by that. It’s less than an hour since we began, and already the money in that chest has beckoned to this string of cash. As soon as this string’s gone in too we shan’t have to play any more, and our Old Ancestress will have got over her temper. Then she’ll send me off to attend to my duties again.”
这一回中,王熙凤输了钱故意不给,薛姨妈笑她小气,她回说了这一番打趣的话。句中箱子里的钱向桌上的钱招手这一拟人形象,多么生动啊,读之让人忍俊不禁。杨译采用直译,重现了这一拟人手法,同样收到了让读者会心一笑的效果,较好地再现了凤姐风趣、幽默的性格特征。
例6.凤姐笑道:“我又不会作什么湿的干的,要我吃东西去不成?”(第四十五回)
杨译: “I’m no hand at versifying,” Hi-feng answered. “All I can do is come and join in the eating.”
上例中,凤姐使用了谐音,很好地表现了她的风趣幽默。杨译对于谐音的处理,不尽如人意。凤姐将“诗”谐音为“湿”,并与“干”对比,带有一丝自嘲的口吻,起到了很好的打趣的效果。也许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发音方面的差别,此处谐音不可译。为了让译语读者一目了然,译者采用了“交际翻译”,直接译出了语用意义。保留了原文的意义,却也失去了原文俏皮、谐谑的风格,这也许就是翻译的遗憾吧。
3.结语
王熙凤是曹雪芹用浓墨重彩所刻画的人物。她的形象之所以如此丰满,如此富有生活气息,主要得益于她富于个性化的语言。个性化语言是人物性格内心世界的外在的具体体现,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便可了解人物个性。同样,通过翻译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征,便可将原作中的人物形象移植到译作中去(王治江,2004)。以上我们结合《红楼梦》原著,援引数例王熙凤的语言,从机心、辣手、刚口三方面分析了她复杂的性格特征。同时,结合杨译本中对应的王熙凤的对话的翻译,采用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予以适当评价。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杨译主要以“语义翻译”为主,无论从句式结构,还是句子意义,都力求忠实于原文,这与杨氏“翻译作品可以多一些异国情调”的主张有很大关系。但是,当原文过于含蓄或不可译时,杨译也采用了大写强调和直接译出语用意义等方法,以使译入语读者更容易理解,而这又属于“交际翻译”。由此可见,在翻译过程中,“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根据译者的意图会有所侧重,两者并不彼此排斥,而是为重现原文信息和人物形象而采取的两种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手段。正因为如此,王熙凤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才能在西方读者中复活,达到“骂凤姐,想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的效果,而杨译本也才能成为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 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2] 崔妍.论《红楼梦》个性化的人物对话及其在英译本中的体现[A].红楼译评:《红楼梦》翻译研究论文集[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 Yang, Hsien-yi & Gladys Yang. A Dream of Red Mansion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78.
[4] 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UK: Pucamon, 1982.
[5] 吕启祥主讲.王熙凤的魔力与魅力[Z].CCTV10《百家讲坛》,2004年12月14日.
红楼梦人物分析研究报告 第4篇
【关键词】红楼梦;电视剧;人物;比较
中图分类号:J99
曹公笔下的《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也是我们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对经典文学名著的改编,新旧版电视剧《红楼梦》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物质技术条件下塑造的人物形象通过屏幕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不尽相同,观众对其也是褒贬不一。
一、贾宝玉
贾宝玉是主要中心人物。他叛逆、大胆,追求自由与平等。在他的眼里,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的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是贾氏家族寄予众望的继承人。但他行为偏僻而乖张,鄙视功名利禄,痛恨“八股”这些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同时,他极力抗拒封建主义为他安排的传统生活的道路,否定封建社会主义秩序,但贾宝玉的性格又有些趋于消极。
87版《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是由欧阳奋强来扮演。人们对于87版欧阳饰演的宝玉有些不满,是因为欧阳这张娃娃脸不能演绎出书中那个但欧阳奋强与生俱来的“憨”将宝玉的痴态演绎地恰到好处,反而把宝玉给演活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看一个人的眼睛就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87版中的宝玉“目若秋波”,他的叛逆,他的大胆,他追求自由与平等的内心,都饱含在他那既有神又有情的双目中。
新版中小宝玉纯真可爱,大宝玉痴情风流,虽更能符合观众内心对宝玉形象的期待,但他们的眼睛里没有内容,只是很机械地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来展现人物性格以及内心世界。剧中大量的旁白也使观众的注意力并不完全在人物的演绎上,而是兼顾多方面来对人物性格以及内心世界进行理解。
二、林黛玉
林黛玉,一个才华横溢而性格孤傲的女子。曹公深爱他笔下的林黛玉,爱她的笑和泪,爱她的喜与悲。她美丽才高,不为世俗所容。她的外貌体现了她多愁善感的个性与诗人般高贵的气质,更体现了悲剧之美。黛玉与宝玉一样蔑视封建礼教的庸俗,批判八股功名的虚伪,从来不劝宝玉为官做宦,从来不用“仕途经济”的话来劝宝玉,因而被宝玉视为“知己”。
87版《红楼梦》是大家公认的经典,这主要归因于已故的演员陈晓旭把林黛玉表现的生动而贴切。她的气质在很大程度上接近了对林黛玉骨子里的精神的阐释。林黛玉特有的柔弱美、病态美,被陈晓旭演绎地淋漓尽致,她那似喜非喜、深情凝驻的眼神;她那柔情似水,忧郁细腻的表情;她那纤纤瘦影,楚楚动人的体态,无一不撩动着观众们的心。但缺乏些许对林黛玉内心的表达,影响了人们对黛玉的全面认识。
新版《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表演清淡如白开水,表情言谈起伏都不大。她的眼神没有内容,只能通过两行清泪来表现黛玉伤感忧郁的气质。虽没有太多的表现,但好在自然平稳。
三、王熙凤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塑造的一个很成功的反面形象。她生性尖酸,个性泼辣。作为荣国府的“管家”,弄权作势,两面三刀。在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阴险的阶级本质。但不可否认的是,王熙凤确实很能干,荣府上下大小事务都由她说了算。凤姐的性格,有力地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和封建社会的黑暗,这一形象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又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87版《红楼梦》中的王熙凤由邓婕饰演。因邓婕具有四川人特有的泼辣味儿,与王熙凤的俗称“凤辣子”相吻合。她所扮演的王熙凤,丹凤眼,柳叶眉,俊俏之中透出狡猾之态、刁钻之貌、凶狠之气。因其曾学过川剧,举手投足之间都有浓厚的戏曲痕迹,所以扮演的王熙凤一角俊美中带着成熟与干练,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邓婕说:“演《红楼梦》不光靠一张脸,还要熟读《红楼梦》,热爱《红楼梦》,勤学苦练,别无他径”。
新版《红楼梦》中的王熙凤由外形漂亮乖巧,气质温顺平和的姚笛扮演,饰演钗黛二角都颇为合适。她所饰演的王熙凤表演痕迹较重,感觉吃力,缺了点“辣味儿”。没有完全展现凤姐的阴险狡诈、八面玲珑的特点,生气时怒目圆睁的样子倒多了几分可爱,似乎有些驾驭不了王熙凤这个角色。
87版《红楼梦》上演后得到了大众的一致好评,剧中的演员将原著人物演绎的活灵活现,几乎达到了与原著人物神韵合一的境界,被誉为“中国电视剧史上的绝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经典”。而在新版《红楼梦》里,演员扮相戏剧味十足,但表演相对平淡,大量的旁白和配乐的运用,分散了人们对表演的关注度。翻拍旧剧现已成为潮流,旧版经典剧作给观众带来的审美惯性,以及现代各方面技术水平提高的条件下,新剧在真正拍摄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忠实原著人物、升华原著人物并超越旧版人物塑造这一大挑战。
参考文献:
[1]姜维枫.试论《红楼梦》影视剧改编中对黛玉性格的把握[J].红楼梦学刊.2009(5).
[2]重拍电视剧《红楼梦》的讨论[J].红楼梦学刊.2002(3).
红楼梦人物分析研究报告 第5篇
[关键词]红楼梦佛道悟道人物
以前由于条件不允许,笔者并没能完整地看《红楼梦》的电视剧,缺了一些。近期各个电视频道都在重播,于是认真的将其看完了。一幅幅生动的人物画卷。一件件曲折的悲欢离合之事令人百看不厌。原著中,前生奇缘、绛珠神瑛之事跟宝黛爱情悲剧,甚而整个贾府的悲剧都笼上了一层冥冥中自有分数的因果色彩,但电视剧中却省略了“太虚幻境”等情节,这是比较可惜的。虽然电视剧淡化了神话色彩,但在剧中依然能看出佛家的色空观和道家的梦幻观在贾府的盛衰变迁中、在十二金钗的命运跌宕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红楼梦》剧中的赏花吟诗,省亲祝寿等等热闹帐幕下暗示的却是盛极必衰,盛宴必散。万事皆空的佛、道思想。《红楼梦》一剧其实是贾宝玉的人生故事,电视开始的画面便是一块石头。就是这块顽石使得这个电视剧具有了一种寓言的性质,隐含着一种深刻而又丰富的寓意。大观园的十二钗都是神仙下凡。姐妹们的禅机谶语,拢翠庵的香烟缭绕,以及前前后后一大批的出家人。尤其是赖头和尚与跛足道人的贯穿始终。使得大观园弥漫着一股浓郁的佛、道氛围。若以悟道人物而论,诸如甄士隐、贾宝玉、贾敬、贾雨村、柳湘莲、妙玉、惜春,小戏子芳官、葵官等等,其悟道的类型又各有不同。本文拟就这个问题分析其中的几个人物。
一、身心俱悟型
佛教常常用“根器”来形容参禅悟道者禀赋的高低。即有没有悟道的天生素质。若从这个意义上分析,《红楼梦》剧情中真正演绎出具备悟道根器的人有四个――甄士隐、贾宝玉、柳湘莲、惜春。不论是从本质上讲还是从表象上看,这四个人都有一种天生的佛门情结。禅宗在中国分为南、北两宗。南宗主张顿悟,北宗主张渐悟。甄士隐、柳湘莲属于顿悟型,贾宝玉属于渐悟型。当然,尽管他们悟道的过程不同,时间也有先后,但其结果却殊途同归。
甄士隐是《红楼梦》中出场的第一个人物。在元宵佳节他的女儿英莲由家人霍启抱出去看灯,不幸被人拐走。接着,由于葫芦庙里失火。祸及一条街,他家也被烧成一堆瓦砾。投奔丈人家,又遭冷遇。一次偶然的街上散心,跛足道人的一首《好了歌》,仿佛象昏迷中的一剂醒药,使他刹那间幡然了悟。柳湘莲的出家也是如此。尤三姐因为五年前和柳湘莲有过一次谋面,风流侠义的柳公子使三姐终生不忘,许下了“非此人不嫁”的誓言。柳湘莲也以传家的鸳鸯剑为聘。可后来柳湘莲误听传言,认为东府里出来的人,“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以外。就没有干净的东西了。疑心尤三姐。并要求索还宝剑退婚。忠贞刚烈的尤三姐拔剑自刎,以死明心。三姐的死使柳湘莲痛悔不已,柳湘莲在昏昏然中,于一座破庙旁遇见了个瘸腿道士,经点化,便随那道士。不知往哪里去了。
同样是悟道,与甄士隐、柳湘莲的顿悟不同,贾宝玉十九年的红尘历劫其实是一个渐悟的过程。从本质上讲,贾宝玉与甄士隐、柳湘莲一样,都有悟道的根器。但从表现形式上看又不同。宝玉喜聚会、爱热闹,但身处热闹中,他想到的却是热闹后的冷清,目睹“绿叶成荫子满枝”的美景,他就联想起众女子嫁人、衰老后的悲凉。宝玉最大的一病就是“有情极之毒”。何为“情极之毒”?即宝玉的情在发展升华过程中,遇到了不可逾越的障碍,便走向反面,做出“世人莫忍为”的极端选择,这就是割断情缘,离家出走。但这个出家的过程不是象甄士隐、柳湘莲那样是“立地成佛”,而是经历了一个“追求――满足――痛苦――解脱”的过程。最终达到“白色悟空”。
二、身心不一型
其实,妙玉的内心深处是七情六欲俱全,特别是那个“色”字,她是根本丢不开的。但出家人的规矩。“槛外人”的身份又必须把这个“色”字包得严严实实。所以她内心是很痛苦的。尤其是当这种感情包不住的时候。宝玉送妙玉回到庵里后,妙玉的心情自然难以乎静,只好坐禅静虑,断除妄想,趋向真 如。不巧恰恰在此时,两只猫一声接一声的叫春声,扰乱了他内心的平静,不由地“想起日间宝玉之言,不觉一阵心跳耳热,自己连忙收摄心神,走进禅房,仍到禅床上坐了。怎奈神不守舍,一时如万马奔驰,觉得禅床便恍惚起来,身子已不在庵中。便有许多王孙公子,要来娶他:又有些媒婆,扯扯拽拽,扶他上车,自己不肯去。一会儿,又有盗贼劫他,持刀执棍地逼勒,只得哭喊求救。”这时众道婆拿火一照。只见妙玉两手撒开、口中流沫。显然是走火入魔了。而这种走火入魔,实际上是在荷尔蒙的作用下,内心痛苦,感情压抑不住的一种变态的发泄。所以说,妙玉出家只是形式上的出家,尽管她和惜春关系比较好,但她们俩个绝对是两股道上的车。
三、口有心无型
这种类型以黛玉、宝钗为代表。客观地讲,黛玉、宝钗的佛经禅理知识远远胜过宝玉。庄子的文章她们烂熟于心。佛家的教义她们耳熟能详。但遗憾的是对花花世界他们更是充满了欲望,一个用生命去追寻那唯一的知己,一个在雍容大度中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最典型的是贾母设戏为宝钗做生日,为使贾母高兴,宝钗专拣那些热闹戏文。先点了一出《西游记》,又点了一出鲁智深闹《山门》。殊不知,迎合了贾母,却恼了宝玉。为了安慰宝玉,她投其所好,极力赞赏里面的辞藻。惹得宝玉直央告她:“好姐姐,念给我听听”。于是,宝钗便念出了那首《北点将唇・寄生草》:漫韫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每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这首词禅味非常浓,恰好与宝玉的潜意识产生了共鸣。听得宝玉是拍膝摇头。赞赏不已,直夸宝钗无书不读。但令宝钗没有料到的是,正是这首充满了禅理机锋的词却触动了宝玉灵魂深处的悟性。就象助推器一样将宝玉推向了悟道之路。戏后。由于湘云的一句玩笑,说演戏的小旦“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宝玉怕黛玉多心。忙向湘云使眼色,谁知,此举惹恼了湘云,待他去向湘云解释时,湘云不仅不领情,反而说道:“我原不及你林妹妹。别人拿她取笑都使得。我说了就有不是。我本也不配和她说话。她是主子姑娘,我是奴才丫头吗?”宝玉讨了个没趣。来找黛玉,又被黛玉抢白:“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这安的是什么心?莫不是她和我玩,我就自轻自贱了?她是公侯小姐,我原是民间的丫头。”两面受气的贾宝玉意冷心灰。联想到白日间宝钗所诵读的《寄生草》的词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似乎心领神会一般。提笔占一偈:“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正。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接下来,就引出了黛玉的续偈和宝钗的一段话。黛玉对宝玉说:“你道‘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固然好了。只是据我看,还未尽善。我还续两句:‘无力足境,方是干净。”’意谓到万境归空无证验可言时,才算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境。很显然,黛玉的悟境要高于宝玉。宝钗接着对宝玉说:“五祖欲求法嗣。令众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彼时惠能在厨房春米,听了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日:‘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便将衣钵传给了他。”宝钗讲的故事见于《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自序品第一》。讲的是五祖弘忍选继承人的事。宝钗讲这个故事主要是想比较说明。黛玉的最后两句,才真正达到了彻悟,宝玉还不行。就象南宗的代表惠能胜过北宗的代表神秀一样。看着宝玉的尴尬样子,黛玉笑道:“只是以后再不许谈禅了。连我们两个所知所能的,你还不知不能呢,还去参什么禅呢!”宝玉自以为觉悟,不想和黛玉、宝钗一比。“原来她们比我的知觉在先,尚未解悟,我如今何必自寻苦恼。”
红楼梦人物分析研究报告 第6篇
摘要 在小说这种文学样式初具规模的清代,作家曹雪芹已懂得用人物对白、动作、心理、景物衬托等多种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且把《红楼梦》中的大小人物刻画得个性鲜明、千差万别。从《红楼梦》中对刘姥姥的多种心理描法上,即可展现出曹雪芹刻画人物心理特征的功力和刘姥姥的心理特征。
关键词:《红楼梦》 刘姥姥 心理描写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中国家族小说鼻祖的《红楼梦》,当之无愧地在文学史上占据着显赫的地位。《红楼梦》的伟大不仅表现在它所构建的宏大的历史场面、纵横交错的家族脉络、数以千计的出场人物上,更表现在其精到的刻画人物性格的功力上。在小说这种文学样式初具规模的清代,曹雪芹已懂得用人物对白、动作、服装、心理、景物衬托等手法去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且把《红楼梦》中的各式人物刻画得个性鲜明、千差万别。抛开《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不说,单就曹雪芹对一个串场人物刘姥姥的心理描写,就已是异彩纷呈、足以让人惊叹了。
所谓心理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的描写。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能反映出人物的性格,展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心理描写要成为塑造人物形象的有效手段,首先要求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使心理描写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才能成为多方面展现人物性格并完成人物塑造的有机部分。心理描写的常用方式有语言描写式、内心独白式、神态显示式、行动表现式、环境衬托式。俄国文学家普列汉诺夫说:“艺术家必须是一个心理学家。”即写人物重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而只有通过心理描写才能揭示出人物的灵魂,才能使人物更加丰满。而在《红楼梦》一书中,曹雪芹早已熟知这种创作手法,并将其运用的得心应手。的确,在《红楼梦》中出现的二百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中,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确实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也让人见识了在清代文学中,心理描写、心理分析这种文学手法运用的成熟。为了表现刘姥姥这个次要的人物,曹雪芹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在充分地展示刘姥姥心理特征的同时,把一个贫穷的乡村老太太的个性形象写得鲜活无比。
刘姥姥是一个来自贫穷山村的穷苦老婆子,但从小说中对她的描写来看,她并不愚蠢,也不缺乏见识,而是一个处世圆滑、善于应对、并敢于大胆挑战生活的人,所以,本文仅就刘姥姥的心理描写方法进行分析,从《红楼梦》中对刘姥姥的语言对白式、行动表现式、直接式的心理描法,从而展现曹雪芹刻画人物心理特征的功力和刘姥姥的心理特征。
一语言对白式的心理描写
语言对白式的心理描写是指通过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手法,当人物产生了某种思想活动的时候,往往会通过语言把自己的想法流露出来,所以人物的对白就成了表现人物心理的最直接手段。
《红楼梦》中的刘姥姥来自于“芥末之微,小小一个人家”,“是个积年的老寡妇,膝下又无儿女,只靠两亩薄田度日”,女婿狗儿的家境也是“一家四口,仍以务农为业”,以致“秋尽冬初,天气冷将上来,家中冬事未办”。至于他们与荣国府的关系,那更是微乎其微:刘姥姥的女婿狗儿“乃本地人氏,姓王,祖上曾作过小小的一个京官,昔年与凤姐之祖王夫人之父认识。因贪王家的势利,便连了宗认作侄儿。”这种所谓的亲属关系,用现在的话说,其实不过只是一般的同事关系罢了,而且事情已过去了三代,当事人早已过世,后代们也多数不记得这件事情,所以狗儿家与王熙凤娘家的关系应当早已中止。但刘姥姥却不这样认为,她的想法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咱们谋到了,看菩萨的保佑,有些机会,也未可知。”刘姥姥所说的机会就是狗儿祖上与王家这点转弯抹角的关系,而“谁知狗儿利名心最重,听如此一说,心下便有些活动起来”。狗儿的“心下这一活动”,倒引出了刘姥姥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她开始分析金陵王家的形势,分析王家的人物性格及有无对他们接济的可能性:“如今(王夫人)现是荣国府贾二老爷的夫人。听得说,如今上了年纪,越发怜贫恤老,最爱斋僧敬道,舍米舍钱的。你何不去走动走动,或者他念旧,有些好处,也未可知。要是他发一点好心,拔一根寒毛比咱们的腰还粗呢。”刘姥姥的这番话中,道出王夫人的特征是“怜贫恤老”、“舍米舍钱”之人,也就是说王夫人原本就有着爱接济穷人的习惯,而此时的刘姥姥发现王夫人的“怜贫恤老”的爱好正好对应着她自身的条件――“贫”与“老”。她马上把自己归入到王夫人最容易接济的那一类人之中,所以她要借助于她的“贫”与“老”去接近王夫人,以博得王夫人的同情,借助王夫人的同情心去荣国府里打打秋风:“果然有些好处,大家都有益,便是没银子来,我也到那公府侯门见一见世面,也不枉我一生。”基于这种心理活动,刘姥姥真的闯进了荣国府,得到了王熙凤的第一次资助,也找到了她二次进入荣国府的借口:“好容易今年多打了两石粮食,瓜果菜蔬也丰盛。这是头一起摘下来的,并没敢卖呢,留的尖儿孝敬姑奶奶姑娘们尝尝。姑娘们天天山珍海味的也吃腻了,这个吃个野意儿,也算是我们的穷心。”在刘姥姥得到了贾母的欢心,并可以与贾母逛园子时,刘姥姥的应对同样机智,讨好的话说了一堆:“(贾母)又说与他这是什么树,这是什么石,这是什么花。刘姥姥一一的领会,又向贾母道:‘谁知城里不但人尊贵,连雀儿也是尊贵的。偏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他也变俊了,也会说话了。’”在这段语言对白式的心理描写之中,刘姥姥的心理活动得以表现,她以自己丰富的阅历对贾家人有了独特的认知和判断,并且产生了大胆的设想。后来的事实充分证明,刘姥姥对王夫人的分析和判断是准确的,她闯入荣国府的行动得到了胜算。
二行动表现式的心理描写
行动表现式心理描写是指通过人物的行动来显示人物内心活动的手法。人物在特定环境下产生某种内心活动时,往往会在行动上表现出来,所以人的动作、行为、表情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
红楼梦人物分析研究报告 第7篇
关键词:红楼梦;岁时节令;文学功能
一、推动小说情节的自然发展
在小说中,许多经典并富有影响力的情节都被安排在岁时节令的描写中,所以其作为特殊的时间点,具有推动小说情节自然、连贯发展的功能。关于岁时节令的描写不仅可以作为“引言”贯穿全文,还可以被当做情节发展的“关键节点”,起推波助澜的作用。纵观全文也可发现,小说中的重要故事情节几乎都发生在节日期间,比如元妃省亲的日子被定在了元宵节,这是小说中的经典情节,为后面许多故事的发展做了铺垫。秦可卿在中秋节之后一直生病,卧床不起,导致最终病逝,并没有看到充满希望的“春分”。此外,小说中的许多重要故事情节都被安排在了端午节,如打平安醮、金钏跳井、张道士说亲等等。可见,岁时节令的描写在推动小说情节发展上功不可没[1]。
二、生动形象的刻画人物的形象、性格
小说中的人物从饮食衣着、行为举止到语言对话、神情状态都透露着不同的性格,而这些人物在形象塑造上,绝大多数是借助节日期间的宴饮或游戏活动来表现的。某些主要人物的性格也在节日期间所创所的诗文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无论是吟诗、听曲还是填歌、赋词,主人公的诗词往往成为表达他们内心世界方式,每一首诗文也都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不同身份的人物的心理状态,比如经典情节“晴雯折扇”:端午节,宝玉因心情低落,将不小心折断扇子的晴雯训斥一通,导致晴雯自尊心受到伤害,但随之而来的是宝玉对晴雯的讨好,他将扇子全部拿出让晴雯随便折,晴雯也不推辞,借着由头折断了许多扇子,这才逐渐平复了情绪。这一段不仅塑造了晴雯天真烂漫、率性娇慎的性格,同时也揭示了宝玉对物品“毫不在乎”的态度[2]。
三、升华小说的主题思想
岁时节令的描写还具有深化小说主题的功能,是揭示小说主题思想的重点。小说中,岁时是一项奢侈的民俗生活,注重节日豪华、奢靡,不知节约、简朴,是贾家走向衰败的原因之一,过于浪费好比坐吃山空,总有一天会将现有的一切全部消耗掉[3]。而在对秦可卿之丧、元妃省亲、中秋赏月等各种节日的宴饮、游戏活动中可以看出岁时节令的描写在渲染小说环境气氛的同时,表现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盛与衰的过程,并揭示了封建贵族阶级腐朽、没落,最终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
四、体会诗文意境之美,为研究古典文学作参考
关于岁时节令的描写,变相的成为了众人展示才情的舞台,由于岁时节令有别于日常生活,相关的宴饮活动也各不相同,所以就成为了创作诗文的绝佳场景,从每个人创作的诗词中可以看出人物的心境,在研究诗词的过程中可以净化心灵,品味古典文学的意境美。
红楼梦人物分析研究报告 第8篇
一、《红楼梦》人物绰号的点睛之美
从多侧面入手描写人物是《红楼梦》的突出特点,其中的人物并非单纯的忠厚贤良,抑或者虚伪狡诈,好人与坏人之间的界限也并非总是那么泾渭分明,而是表现出立体感以及可触感,这在书中的人物绰号上得到了深刻的反映。绰号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性格的凸显以及人物个性的刻画有着极为独特的意义与美学价值。在《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寥寥数个绰号,凸显出主要人物的魅力,使之犹如棱角分明的古代雕塑般具体可感,一个绰号反映出人物性格的其中一面,多个绰号糅合起来便塑造出活跃、光彩、鲜活的人物形象。以王熙凤为例,她是《红楼梦》中绰号最多的角色之一,例如贾母称她“猴儿”“凤辣子”以及“泼皮破落户”等等,充分反映了王熙凤巧于奉承、泼辣逞强以及卖弄聪明的性格;而不少奴仆下人私底下却称之为阎王老婆、夜叉星、巡海夜叉以及醋缸等等,此类绰号更多的刻画了王熙凤尖酸刻薄、疯狂泼辣以及残忍阴险的性格特征。又如贾宝玉,其绰号有“银样蜡枪头”“混世魔王”“富贵闲人”“无事忙”等等,都是对其性格某一面的精确刻画,既有顽劣反叛,又有善良痴情。认真分析贾宝玉的诸多绰号,是对其不同阶段性格特征表现的管窥,亦是对其生存史以及性格形成背景的解读,其人物形象由此显得更为具体和突出,给人一种浮雕般的美感。
当然,《红楼梦》中更多人物的绰号只有一个,例如探春的“玫瑰花”、二小姐的“二木头”、晴雯的“暴碳”、孙绍祖的“中山狼”以及夏金桂的“河东狮”等等,这些绰号均形象地概括了目标人物的性格表现,以人物典型特征为中心,勾勒出立体感的形象,在塑造典型人物时可谓是点睛之笔。
二、《红楼梦》人物绰号的绘画之美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名著中极为出色的一部语言艺术之作,其叙述语言以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均已无以伦比,其中语言绘画美亦是绝唱。例如黛玉葬花,又如宝钗扑碟,运用语言描绘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场景,充分凸显出语言的色彩视觉美感。绰号可视为特殊的一种语言艺术,所用字词组合大多优美含蓄,或者带有明显的色彩意味,或表现出明朗的绘画美感。例如刘姥姥的绰号“母蝗虫”,这是黛玉戏谑而得,其生动形象,且色彩美学意义较为浓厚;宝玉则称黛玉为“颦颦”,原句为“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并道:“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又如探春的绰号“蕉下客”,湘云的“枕霞旧友”,宝玉的“绛洞花王”,宝钗的“蘅芜君”,此外还有马贩子王短腿,看病的王一贴,测字的刘铁嘴以及算卦的毛半仙等等,此类绰号或将人物外貌与自然界物质相联系,或以人物周围环境、居所来命名,读者联觉思维得以激活,进而产生审美愉悦之感。
三、《红楼梦》人物绰号的隐语之美
《红楼梦》中关于象征性意蕴的描写较多,例如亭台楼阁,居所摆设,又如诗词、对话,其中皆有深刻的寓意。戚蓼生在《石头记》序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所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于《石头记》一书。”在《红楼梦》一书中,绰号作为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也让读者深刻体会到“一声两歌,一手二牍”这种美妙的艺术境界,并成为《红楼梦》隐语文学园圃中的一朵奇葩,其作为一种审美意象更具象征性。读者在品味此类或风雅成趣、或诙谐幽默的绰号,隐约可探及人物命运发展以及故事结局。例如探春于海棠结社时在与黛玉打趣时起了“潇湘妃子”这一称号,“你别忙中使巧话来骂人……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潇湘妃子这一绰号中有湘妃哭舜的典故,这是对黛玉泪尽而逝、夙愿不得的悲惨结局的暗暗预示。又如“美人灯”“多病西施”等等,都是对黛玉柔婉娇弱的进一步刻画,既包含了对其身体状况的隐忧,又有对其红颜薄命、难逃厄运的暗示。而宝玉诸多绰号之一“怡红公子”也颇有深意,其中的红即可视为女性象征色,又可解为红尘之意,社会文化内涵较为丰富。“怡红”二字可以看出大观园女性以宝玉为中心,又是对宝玉同情女性、勇于为女性悲惨命运鸣不平的高贵品质以及叛逆精神的暗示。
四、《红楼梦》人物绰号的工具之美
红楼梦人物分析研究报告 第9篇
关键词:意 情 格 《红楼梦》 林黛玉 英译
一、引言
人物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林黛玉作为文学巨著《红楼梦》中的人物典型,其丰富多彩的言辞是其卓越诗情、才情的体现,更是其特殊人格、心性的折射。文学翻译强调信息与美学价值并重(萧立明,2001:112),本文根据“意、情、格”美学原则对照分析了霍杨两个译本对林黛玉话语的处理,提出了笔者的翻译见解。
二、文学翻译中的“意”、“情”、“格”
三、林黛玉的语言特点
林黛玉出身于封建贵族,满腹诗书,口齿生香。但年幼丧母、寄居贾府的经历,却让她渐生自卑,“不肯多说一句话”;然而贾府这没落的封建世家已经开始有民主思想的启蒙(参见任明辉, 2006),故黛玉在优雅谈吐之外也会插科打诨,或含沙射影,或指桑骂槐,或取笑戏谑,或真情流露。修辞、用典,审美意义非常,是成就红楼梦艺术价值的重要部分。
四、林黛玉话语英译研究
通观《红楼梦》,林黛玉的语言可谓缤纷多彩且内涵深刻。英译时如何根据信息――美学原则,达到“意、情、格”三字标准,值得深究。下面试举几例供读者玩味思考:
例1.第七回中,周瑞家的最后一个送花至黛玉时,她冷笑道:“我就知道么!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呀。”
“I thought as much,”said Dai-yu sneeringly. “I get the leavings when everyone else has had their pick.” (H1, 130)
“I might have known.” Tai-yu smiled bitterly. “I wouldn’t get mine till the others had taken their pick.” (Y1, 108)
黛玉这个“冷笑”是在自己的猜疑得到印证之后的反应,既含有下人不将自己与其他“主子”一视同仁的悲愤,也有对这个大家族里人人抬高踩低的鄙视,译作sneer比smile bitterly意义更准确。杨译显示出主人公无助的可怜伤感,而霍译用尖酸讽刺表达了不满情绪。霍译更为贴切,更符合黛玉此时的“小性儿”。
例2:第四十九回黛玉打趣湘云的红外套:“你们瞧瞧,孙行者来了。他一般的也拿着雪褂子,故意装出个小骚达子来。”
“Look, Monkey!’said Dai-yu, laughing at this furry apparition.“Trust Yun to turn the need for wearing snow-clothes into an excuse for dressing up! She looks just like a Tartar groom!” (H2,927)
“Look, here comes the Monkey King!” exclaimed Tai-yu laughing. “She’s got a cape too, yet she’s dressed gerself up like a saucy little Tartar.”(Y2,133)
孙行者美猴王是古典名著《西游记》中最光辉的人物,只译作monkey远远不够;Tartar(鞑靼)指蒙古和突厥人,意为凶悍,groom指马夫,笔者认为此处霍译意与情皆缺损。杨戴不译“雪褂子”,直说湘云与孙行者的可比之处在“She’s got a cape too”,“故意装小骚达子”蕴含着对湘云娇俏活泼的赞美――事实上黛玉虽然尖酸挑剔,但对湘云这个才情极高又心直口快的妹妹还是有喜欢和欣赏成分的,故saucy、little是画龙点睛之笔,且与黛玉博学多识的修养和雅趣的风格相称,颇为精妙。
例3:第七十三回,嬷嬷丫头偷了金凤去赌钱,黛玉笑道:“这倒不是道家玄术,倒是用兵最精的,所谓‘守如处女,脱如狡兔’,出其不备之妙策也。”
It’s not witchcraft, it’s generalship,’ said Dai-yu. “Don’t you remember what it says in The Art of War? A shy maiden in defence, but swift as a hare in the attack. In good generalship surprise is of the essence”. (H3,1455)
“This is not Taoist magic”, Tai-yu chuckled. “It’s the first rate military tactic called ‘guarded as a virgin, swift as a hare’ to catch your opponent off guard.” (Y2,569)
witchcraft顺应了英语读者接受心理,又与generalship形成了对应,gengeralship意为“将才”,可见霍译对意义把握得比较准确。但他漏了黛玉的“笑”,而杨译“chuckled”一词使戏谑欢情跃然纸上;对“守如处女,脱如狡兔”的处理,霍克斯或许是为了完全尊重原文,具化为in defense和in attack,不如杨译本对仗工整、简洁明了,更符合黛玉气质。
五、结语
本文通过杨霍两个译本中几处对林黛玉话语的处理,分析了如何在文学翻译中落实“意、情、格”美学原则。翻译人物语言,应当深入人物内心,了解人物话语思想(意)和背后的情感(情),把握好人物的整体气质(格),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再现原作“意、情、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翻译人物话语时要注重伴随动词,如冷笑、啐道这样的字眼,往往是传递人物情感的关键。《红楼梦》中此类动词诸多,译者须仔细斟酌。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2] 李治翰.《红楼梦》人物语言研究――以人物对话的功能
为中心[J].红楼梦学刊,2001(1).
[3] 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
[4] 任明华.红楼人物百家言――林黛玉[M].北京:中华书局,
2006.
[5] 宋柏年.中国古典文学在国外[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
版社,1998.
[6] 王汝成.文学及其语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 萧立明.新译学论稿[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8] David Story of the Stone[M].London:Penguin
Book Ltd,1980.
红楼梦人物分析研究报告 第10篇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不仅以其宏大的家族兴衰史、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文化意蕴著称于世,更以其深刻的人物塑造赢得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千古绝唱。书中人物众多,性格各异,从金陵十二钗到贾府的各色人等,无一不栩栩如生,展现了复杂的人性图景和社会风貌。因此,对《红楼梦》中的人物进行深入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部文学巨著的深刻内涵,还能从中汲取关于人性、情感、社会伦理等多方面的启示。
二、研究目的与问题
《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是如何形成的?其性格发展有哪些关键节点?
人物的命运轨迹如何反映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与冲突?
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网络如何构建,又如何推动情节发展?
三、研究方法
文本细读法:通过反复阅读《红楼梦》原著,尤其是对人物描写、对话、心理活动等部分进行深入分析,以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和命运。
比较研究法:将不同人物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性格差异、命运异同及背后的社会原因。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学术著作、论文及研究资料,了解前人在《红楼梦》人物分析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
心理分析法:结合心理学理论,对人物的心理状态、动机、情感变化等进行剖析,揭示其内心世界。
四、预期成果与贡献
红楼梦人物分析研究报告 第11篇
关键词: 《红楼梦》 人名绰号 隐喻 翻译
一、《红楼梦》人名、绰号隐喻的形成机制
隐喻是指将两种完全不同概念的事物通过含蓄、映射或婉转的表达方式达到形象比喻的言语行为,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活动[1]。《红楼梦》中的人名、绰号隐喻也是如此。小说中具体的人名、绰号投射到抽象的人物性格命运、作品主题之上,两种概念之间形成映射,构成了隐喻的概念:人名是人物,人名是主题[5]。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丫鬟的名“紫鹃”。“紫鹃”可以引申到杜鹃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杜鹃鸟“惯作悲啼”,被认为是替亡魂诉说冤情。唐代以后,杜鹃鸟就被称为“悲鸟”、“怨鸟”,成为哀婉、纯洁、至诚、悲愁的象征。而在曹雪芹笔下,林黛玉是哀婉、悲愁的,作为丫鬟的紫鹃对林黛玉至忠、至诚,一生为其殚精竭虑。曹雪芹利用人们对杜鹃鸟认知来映射小说中紫鹃的性格命运,恰到好处。在对“紫鹃”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红楼梦》中的人名、绰号隐喻的发生依赖于特定的文学语境——《红楼梦》这部作品本身,涉及人物个性命运、作品主题等内容。特定的文学语境是人名、绰号隐喻赖以生成的基础,人名、绰号隐喻中的目的域就蕴含在《红楼梦》的文学语境之中。同时,文学作品本身的创作离不开文化环境,《红楼梦》所处的大文化语境——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也是《红楼梦》的人名、绰号隐喻所处的文化语境。曹雪芹巧妙地利用人名、绰号在文化语境中具有的普遍内涵传达特定的文学意图,使人名、绰号升华为人名、绰号隐喻。
二、两个英语译本隐喻翻译赏析
三、《红楼梦》人名、绰号隐喻翻译策略
通过两个译本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相对音译法而言意译法更能将《红楼梦》中的人名、绰号隐喻翻译体现出来。但是《红楼梦》中人名、绰号隐喻丰富多变,在采用意译法时,我们也应当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选择最合适的翻译策略。《红楼梦》中的人名、绰号隐喻是用人名和绰号来映射书中的人物或书的主题,人名、绰号及其意义就是喻体,人物和主题就是目的域。隐喻翻译的关键就在于在目的语的文化环境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喻体来映射目的域。隐喻是民族文化在语言中的集中表现,是民族思维方式的反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蕴涵着各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同一个目的域,不同民族使用的喻体可能不同,而同一个事物或概念在不同民族语言中投射的目的域也可能不同。我们可以根据原文中的喻体和目的域在其他语言的文化环境中的认知情况为《红楼梦》的人名、绰号隐喻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选用不同的喻体来映射目的域。
首先,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都会自觉不自觉地用已知的、熟悉的经验和感受去理解和体验未知的、陌生的事物,即用隐喻传言达意,这是人类隐喻认知的共性[2]。这反映在隐喻上,就是不同民族的人对于相似或相同的事物或概念会产生近似的联想,比如提到“黄金、珍珠”,人们都能联想到它们背后的“珍贵、价值高”等特点。当这样的事物或概念作为喻体出现时,即使所处的文化环境并不相同,不同民族的人还是能够理解隐喻的含义。因此,当《红楼梦》中的人名、绰号隐喻中的喻体在不同文化环境中存在相似的隐喻含义时,能够引发相同或相似的联想时,我们可以采用直接翻译的方法,保留原文的喻体。比如霍克斯译本中将探春的绰号“玫瑰花”直译为“The Rose”,同样也能体现绰号中的隐喻含义,即探春虽然是个富家小姐,外貌明艳娇贵,十分讨喜,但个性十分鲜明也不是人人都能轻易接近的。
其次,隐喻在不同语言中的固然存在普遍性和相似性。同时,由于自然环境以及、文化传统等诸多差异,不同民族的人对自身及外部世界的认识又有所不同,其隐喻方式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2]。其中一种情况是两种文化面对同一事物或概念可能都存在隐喻,只是隐喻的喻体不同,这反映了不同的民族认识同一世界不同角度。如针对心慌的情绪状态,英语中有“have a butterfly in stomach”,汉语中则有“怀里揣着个兔子”与之对应。这种情况下,为了使读者能够真正理解原文的意思,译者应尝试将原文中的喻体换成适合于目的语文化中的喻体,进行喻体意象转换。我们可以从霍译本对《红楼梦》中部分人名和绰号隐喻的成功意译中汲取一些经验,如图:
“紫鹃”被译为“Nightingale(夜莺)”而不是英语中与其对应的“cuckoo(杜鹃鸟)”,是因为“cuckoo”在英语文化中除了指杜鹃外,也有疯人、狂人、傻事、丑事的意思,可以说英语文化中的“cuckoo”背离了汉语文化中杜鹃忠贞、执著的象征意义。而“Nightingale”在英语中象征对高洁美好的执著追求,与中文里的“杜鹃”相似,虽然不能完全符合原著意思,但也相去不远。这些人名、绰号隐喻的翻译都是译者充分了解相应的人物形象,理解了这些人名、绰号的隐喻含义,同时在目的语文化环境下努力寻找合适的喻体的成果。
最后,直译保留原文喻体形象和进行喻体形象转换这两种意译策略在《红楼梦》的人名、绰号隐喻翻译中并不总是适用,目的语的文化环境毕竟和原语言的文化环境有着诸多差异,目的语的文化环境中并不总是具有与目的域对应的合适的喻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退而求其次,采用直接翻译隐喻义的方法。比如《红楼梦》中李纨的两个丫鬟素云和碧月,“素”是指白色,“碧”是指青色,喻意清白,而名字中的“云”和“月”也是高洁而清冷的,这两个丫鬟的名字隐喻了她们的主人李纨寡居的身份和其贞洁、清白的人生追求。这两个名字的隐喻的形成和理解都非常地依赖于中国古代文化,很难在英语环境中找到两个合适的喻体来表达这隐喻中的目的域,所以霍克斯在翻译这两个人名时,选择了直接将能表达出隐喻义的词语作为人名的策略,译为“Candida(心洁,清白等[拉丁语])”“Casta(清廉,纯洁,贞洁,虔诚等[拉丁语])”这种翻译策略基本能够表达出隐喻义,但人名、绰号经过这样的翻译后已经缺乏隐喻的含蓄意味,文学上、艺术上的美感被大大削弱,但是这也不失为一种补救之法。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使用这种方法,同样也不能忽视文学语境和目的语文化语境,在众多目的语词汇之中选择最具美感、最适合作为人名的词语。比如在霍克斯译本中,“霍启”译为“Calamity(灾祸)”,虽然将人名的隐喻含义“祸起”体现了出来,却没有美感,而且也不符合作品所处的文化语境,因为霍启作为甄家家奴,主人是不会给他起寓意不吉的名字的。像“霍启”这样的隐喻都是立足于汉语文化语境,立足于汉语语音系统的,翻译为其他语言具有一定难度,很难找到可以作为人名的相应喻体,若直接用隐喻含义翻译人名又容易和汉语文化语境产生冲突。这时我们可以采取音译或音译加注释的方法。这种方法不论在保留原著魅力还是在方便读者阅读方面都存在不足,所以在意译法能够翻译《红楼梦》人名、绰号时,我们最好还是采用意译的手段。
正如翻译家奈达所言:“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只有用目的语民族能够理解的方式体现原作的文学精髓和文化底蕴的翻译,才是成功的翻译。因此,在《红楼梦》人名、绰号隐喻的翻译过程中,要立足于隐喻本身的具体情况结合作品文学语境、原语言文化语境、目的语文化语境,选择最为合适的译法,“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才是《红楼梦》人名、绰号隐喻成功翻译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束定芳,汤本庆.隐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与研究课题[J].外语研究,2002(02).
[2]王黎.从认知角度看隐喻翻译中的喻体意象转换[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9(6).
[3]刘法公.谈汉英隐喻翻译中的喻体意象转换[J].中国翻译,2007(06).
[4]肖坤学.论隐喻的认知性质与隐喻翻译的认知取向[J].外语学刊,2005(05).
[5]肖家燕,庞继贤.文学语境与人名隐喻的翻译研究:基于《红楼梦》英译文的个案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5).
[6]金娴.《红楼梦》霍译本中的人名翻译及其对文化的“传真”[J].文教资料,2010(01).
[7]李占芳,杨春红.《红楼梦》人名、绰号翻译与人物身份构建[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红楼梦人物分析研究报告 第12篇
张爱玲的晚年隐居美国,把大量的精力倾注在《红楼梦》版本的考据和研究之中,而像王蒙、刘心武这样的当代作家,也都是以作家的身份进入了《红楼梦》和曹雪芹的研究。谈“红”是现当代中国文化和传统最直接的交汇点。曹雪芹和《红楼梦》的研究从来不是一种纯粹的学术研究,不是对于古典知识的认识和分析,而是始终“活”在当代中国人心中的现实存在的阐发,是当代性的展开。《红楼梦》对于当代人的意义似乎远远超出了《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那些作品都是以古典文化经典的形象成为我们知识的一部分。但《红楼梦》却仿佛是一部现代的文化经典,是古典跨入现代,介入现代的标志。曹雪芹的这部未完成的作品和他本人好像始终活在今天。于是通过探佚发掘未完成的部分,也还能够为社会所接受。如1987年版的电视剧《红楼梦》就用了探佚的成果作为故事的结尾,而抛弃了高鹗的续书。此后,为这部书写续书的尝试也层出不穷,这也为这部著作的当代性提供了有趣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