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人物分析报告(推荐4篇)

时间:2025-02-08 10:48:18 admin 今日美文

红楼梦人物分析报告 第1篇

历来对于薛宝钗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她是封建淑女的典型,并誉之为“山中高士晶莹雪,睿藻仙才淑仪风”;还有人评价她是封建社会的卫道士,是封建势力的帮凶,世故、圆滑、虚伪、奸诈,无情、冷、会做人、善用手段,都成为薛宝钗这一形象的标志。其实无论怎样的评价,都要有一定的合理的依据。曹雪芹创作薛宝钗这一艺术形象时也倾注了很多的心血,所以宝钗形象也是值得后人反复推敲,这也恰恰说明了这一人物形象复杂性,有优点、同样也有缺点。那么我们也就不能用二元对立思维来比较薛宝钗与林黛玉。

周思源教授曾说:对艺术形象的分析必须遵循文本至上原则,即一切从文本提供的全部的信息出发,将文本作为判别的最重要的依据,而不是从意识形态、政治需要出发,不能存先入之见。我们不能脱离时代特点来要求人物这样那样,不能脱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刚来与后来的变化)、人物自身的实际年龄来评价人物。在我看来这也正是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一切从实际出发,要以客观现实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来看问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同的所有制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社会形态,形成具有每个时代的典型代表人物。

薛宝钗正是在封建时代大潮中应运而生,顺应时代潮流而出现的人物,她身上不同的“符号”正是这个时代的烙印。她是平凡的,是封建建社会的必然产物,是适应时代而生的芸芸众生之一,我想这也是对薛宝钗比较客观和比较公正的评价。

薛宝钗的性格形象及其成因

(一)薛宝钗形象的总体特征

薛宝钗是《红楼梦》里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形象,也是历来人物评论中争论较多的一个。论争之激烈,两百多年前就曾经达到两个好朋友之间“几挥老拳”的地步。有人认为,薛宝钗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有人则认为薛宝钗虚伪、奸险、冷酷无情。其实,这都是有失偏颇的。我们从《红楼梦》中曹雪芹对薛宝钗现象的基本设计中可以看出,他是要把她塑造成一个封建时代的淑女现象。这一现象的基本特征表现为:藏愚守拙,温柔敦厚,豁达大度,又不失外冷内热,表里不一,虚伪世故,工于心计。可以说,这些性格特征及其矛盾冲突构成了一个既复杂、又丰富,既丰满、又富立体感的艺术形象。下面从其“冷”与“热”两大方面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二)薛宝钗性格的分析

红楼梦人物分析报告 第2篇

关键词:《红楼梦》 王熙凤 语义翻译 交际翻译 形象再现

1.引言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在多达四百人的人物中,塑造得最饱满、最鲜活、最生动、最具生活气息的,当属被贾母称为“凤辣子”的王熙凤。红学前辈王昆仑(2003)在评论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时,有一句著名的论断:“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足见王熙凤对广大读者的魔力与魅力。而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刻画,完全得益于其个性化的人物语言。通过她的语言,我们就可以窥见她独特的性格,而阅读时就能感觉她正栩栩如生向我们走来。

因此能否同样在《红楼梦》英译本中,运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塑造人物性格,使译文读者同样感受到那一个个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到原作的神韵和艺术价值,是我们分析和评判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译文是否“忠实”和“传神”的重要方面之一(崔妍,2004)。由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翻译的《红楼梦》英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1978), 堪称经典之作。本文拟援引数例,具体分析杨译本处理王熙凤个性化语言的原则和方法及其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所产生的效果,以供借鉴。

2.王熙凤个性化语言的翻译及其形象的再现

2.1 理论基础

本文将以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的翻译理论作为基础,分析小说人物语言翻译的原则。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在国内翻译界有着重要影响,而“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正是其翻译理论的核心所在:

但与此同时,纽马克认为这二者是不能绝对区分开来的,翻译中不可能孤立地使用某一种方法,二者在翻译中常常交替使用,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2.2 王熙凤个性化语言翻译及其形象再现

著名红学专家吕启祥(2004)在《百家讲坛》之《王熙凤的魔力和魅力》一讲中,曾从三个方面详细地向我们解读了王熙凤的魔力和魅力,即机心、辣手、刚口。本文也试着从这三方面结合《红楼梦》原著(1978),略引数处能反映王熙凤独特个性的语言,并对杨译本相关翻译作出简要评论。

2.2.1 机心。人们常说,凤姐“少说也有一万个心眼子”,“心机极深细”,是指她心计之多,机变之速。我们首先可以从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中对此窥见一斑。贾府犹如一个小社会,各种人际关系错综复杂,而作为荣国府当家奶奶的王熙凤却能应对自如。她常常就像一位极其高明的心理学家,非常善于察言观色,猜测对方的心理,从而变风测向。例如《红楼梦》第四十五回,大观园组织诗社,探春众姊妹来找凤姐,想请她作监社御史,请看凤姐如何应答:

例1.凤姐笑道:“你们别哄我,我猜着了,那里是请我作监社御史!分明是叫我作个进钱的铜商。你们弄什么社,必然是要轮流作东道的。你们的月钱不够花了,想出这个法子来拘我,好和我要钱。可是这个主意?”(第四十五回)

杨译: “Don’t try to fool me.” Hsi-feng laughed. “ I can guess what you’re after. It’s obviously not a supervisor you want but amint-master to supply you with cash. You must take it in turns to play host in this club of yours, and because your monthly allowance aren’t enough you’ve thought up this scheme to rope me in so that you can milk me. Isn’t that the idea?”

从凤姐这番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是多么的聪明和乖巧。她不识字,不会作诗,因此当探春说想请她作监社御史时,她立刻猜到了她们的真正来意是想向她要钱,只是不明说而已。难怪李纨说“真真你是个水晶心肝玻璃人”(第四十五回)。杨译十分忠实于原文,对“别哄我”,“进钱的铜商”,“轮流作东道”几处的翻译都做到了语义对等,属于“语义翻译”。而将“拘我”译为rope me in,“好和我要钱”译为milk me,则显示了译者对译入语娴熟的掌握和高超的翻译技巧。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ropein是一个俚语,意为persuade(to take part in an activity), 而milk是一个比喻说法,意为extract (money, information, etc) dishonestly from a person, 用在此处再恰当不过了,能更好地为译入语读者所理解,不能不说是译者的一个创造,而凤姐聪明机智的形象也就凸现出来了。

2.2.2 辣手。贾珍曾说她“从小儿大妹妹顽笑着就有杀伐决断”(第十三回)。王熙凤的这种杀伐决断,即辣手,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她有治家的非凡才能,这一点在《红楼梦》“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一节中表现尤为突出。她不怕得罪人,面对困难有一股不避锋芒的锐气,敢作敢为。一上任,她便宣布:

例2.“既托了我,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由着你们去。再不要说你们‘这府里原是这样’的话,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半点儿,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现清白处治。”(第十四回)

杨译: “Since I’ve been put in charge here I dare say I shall make myself unpopular. I’m not as easy-going as your own mistress who lets you do as you please; so don’t tell me how things used to be managed here, but just do as I say. The least disobedience will be dealt with publicly, no matter how much face the offender may have.”

这一段杨译采用“语义翻译”,几乎无可挑剔,不仅保留了原文的句式,而且将凤姐果敢和严厉的口吻展现无余,读之同样给人以巨大的威慑力。一个威重令行、果敢决断的王熙凤便在译文中复活了。

另一方面,王熙凤的辣手则更多地表现为逞威弄权,滥施刑罚,为了一己之私,她往往不计后果,不惜逼死人命,甚至杀人灭口。《红楼梦》中一个重要情节即“王熙凤弄权铁槛寺”。当净虚老尼求凤姐强逼退婚,起初她并不想理睬,但还是经不住老尼的一番激将,说道:

例3.“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你叫他拿三千银子来,我就替他出这口气。”(第十五回)

杨译:“You know me. I’ve never believed all that talk about Hell and retribution. I do what I please and am always as good as my word. Let them bring me three thousand taels and I’ll see to this for them.”

这一段文字虽短,却很好地表现了王熙凤,为所欲为,毫无顾忌的性格特点。杨译采用语义翻译,句式结构和意义均与原文吻合,也出色地再现了这一形象。

2.2.3 刚口。借用《红楼梦》第五十四回说书女艺人的话:“奶奶好刚口。奶奶要一说书,真连我们吃饭的地方也没了。”我们用“刚口”来形容王熙凤的出色的语言才能,也就是“言谈极爽利”的风采。在贾府中,凤姐深得贾母的喜爱,这与她口齿伶俐,说话风趣,善于讨贾母欢心是分不开的。例如,《红楼梦》第三十八回,贾母在大观园游玩,谈到她小时候贪玩不小心跌了一跤,头上留下了一块窝,王熙凤听了,说了一段非常风趣的话:

例4.“可知老祖宗从小儿的福寿就不小,神差鬼使地碰出那个窝来,好盛福寿的。寿星老儿头上原是一个窝儿,因为万福万寿盛满了,所以倒凸高出些来了。”(第三十八回)

杨译:“Obviously our Old Ancestress was destined from birth to good luck and a long life: that’s why the gods dented her head-to hold her good luck! The God of Longevity originally had a dent in his head too, but it was so stuffed with good fortune it swelled up instead into a bump.”

一个小小的窝儿,王熙凤竟然也能说出如此兴趣盎然的一段话来,而且是张口就来,却又能完全对时对景,说得十分圆满,十分喜庆。她紧紧抓住贾母希望享福长寿的心理,引用老寿星的例子,投其所好,而又没有特意讨好奉承的痕迹。杨译属典型的语义翻译,非常忠实于原文,而用英文大写强调了“老祖宗”和“寿星老儿”,则能引起译入语读者的注意,体现了凤姐赞叹老太太福寿双全的语气,又属于“交际翻译”,读来同样趣味无穷,一个伶俐活泼,千方百计要讨老祖宗的欢心和宠爱的凤姐便跃然纸上了。

王熙凤不识字,不会吟诗作对,她的话没有书卷气,但却有一股扑面而来的新鲜热辣的浓郁的生活气息。她的话中,随处可见大量的俗语、俚语、歇后语、拟人、谐音、对偶等等。这些来源于生活的口语中的精华,充分显示了她的智慧和亲和。仅举两例:

例5.“姨妈瞧瞧,那个里头不知顽了我多少去了。这一吊钱顽不了半个时辰,那里的钱就招手儿叫他了。只等把这一吊也叫进去了,牌也不用斗了,老祖宗的气也平了,又有正经事差我办去了。”(第四十七回)

杨译: “Look here, aunt,” she said. “Goodness knows how much of my money has been swallowed up by that. It’s less than an hour since we began, and already the money in that chest has beckoned to this string of cash. As soon as this string’s gone in too we shan’t have to play any more, and our Old Ancestress will have got over her temper. Then she’ll send me off to attend to my duties again.”

这一回中,王熙凤输了钱故意不给,薛姨妈笑她小气,她回说了这一番打趣的话。句中箱子里的钱向桌上的钱招手这一拟人形象,多么生动啊,读之让人忍俊不禁。杨译采用直译,重现了这一拟人手法,同样收到了让读者会心一笑的效果,较好地再现了凤姐风趣、幽默的性格特征。

例6.凤姐笑道:“我又不会作什么湿的干的,要我吃东西去不成?”(第四十五回)

杨译: “I’m no hand at versifying,” Hi-feng answered. “All I can do is come and join in the eating.”

上例中,凤姐使用了谐音,很好地表现了她的风趣幽默。杨译对于谐音的处理,不尽如人意。凤姐将“诗”谐音为“湿”,并与“干”对比,带有一丝自嘲的口吻,起到了很好的打趣的效果。也许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发音方面的差别,此处谐音不可译。为了让译语读者一目了然,译者采用了“交际翻译”,直接译出了语用意义。保留了原文的意义,却也失去了原文俏皮、谐谑的风格,这也许就是翻译的遗憾吧。

3.结语

王熙凤是曹雪芹用浓墨重彩所刻画的人物。她的形象之所以如此丰满,如此富有生活气息,主要得益于她富于个性化的语言。个性化语言是人物性格内心世界的外在的具体体现,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便可了解人物个性。同样,通过翻译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征,便可将原作中的人物形象移植到译作中去(王治江,2004)。以上我们结合《红楼梦》原著,援引数例王熙凤的语言,从机心、辣手、刚口三方面分析了她复杂的性格特征。同时,结合杨译本中对应的王熙凤的对话的翻译,采用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予以适当评价。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杨译主要以“语义翻译”为主,无论从句式结构,还是句子意义,都力求忠实于原文,这与杨氏“翻译作品可以多一些异国情调”的主张有很大关系。但是,当原文过于含蓄或不可译时,杨译也采用了大写强调和直接译出语用意义等方法,以使译入语读者更容易理解,而这又属于“交际翻译”。由此可见,在翻译过程中,“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根据译者的意图会有所侧重,两者并不彼此排斥,而是为重现原文信息和人物形象而采取的两种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手段。正因为如此,王熙凤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才能在西方读者中复活,达到“骂凤姐,想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的效果,而杨译本也才能成为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 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2] 崔妍.论《红楼梦》个性化的人物对话及其在英译本中的体现[A].红楼译评:《红楼梦》翻译研究论文集[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 Yang, Hsien-yi & Gladys Yang. A Dream of Red Mansion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78.

[4] 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UK: Pucamon, 1982.

[5] 吕启祥主讲.王熙凤的魔力与魅力[Z].CCTV10《百家讲坛》,2004年12月14日.

红楼梦人物分析报告 第3篇

词中说他:“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其实就是说他不肯“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不愿走封建家长为他规定的读书应举,结交官场,遵从礼法,经帮济世的人生道路,而是鄙视功名利禄,厌闻“仕途经济”的学问。他甚至认为那些和朱理学之类的儒家著述,“都是前人无故生事”是“杜撰”出来的。至于八股时文更是:“后人饵名钓禄之阶”,是“拿安诓功名混饭吃的”。他把封建统治者奉若神

明的儒家道学批评的一文不值。基于此种想法,他“杂学帝搜”,宁肯去读《西厢记》《杜丹亭》这类被封建卫道者视为邪书的“小说淫词”,也不去读《四书》、讲八股、听“仕途经济”的“混帐话”。他对读书上进、为官做宦的世俗男子,有着强烈的憎恶和轻蔑。不仅如此,在红楼梦第三十二回中,史湘云劝他:“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宝玉听了十分逆耳,忙说:“姑娘请别的妹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

贾玉玉的叛逆精神不仅表现在他坚决不肯走封建主义人生道路,还表现在他对“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大胆地提出了挑战。当然,在他的性格当中,给人印象最深的也就是对于世俗男性的憎恶轻蔑以及与之相反的对于女孩子的特殊亲爱和尊重。在第二回中,他发表了自己离经逆道的独到见解:“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为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

后来随着宝玉逐渐长大,他的思想也日趋成熟,他又发现“女儿”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又有女儿由出嫁前的“无价宝珠”到出嫁以后变成“死珠”再最后竟变成“鱼眼睛”的看法。这表明,他在成和或逐渐认识到在封建社会中受压迫最深的就是女孩。

因此,他在行动上才表现出了对女儿不同一般的温柔体贴。再有,样宝玉极其轻视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封建等级制度。贾环既是他弟弟,又是庶出,“他家规矩,凡做兄弟的都怕哥哥”,“须要为子弟之表率”,但宝玉却是“不要人怕我”,所以贾环他们并不甚怕他,甚至得寸进尺还想割害死他和凤姐。即使被贾环有意用滚烫的蜡油烫伤,他还在为贾环打掩护。他还对仆人没有主奴界限,直接破坏封建秩序。对茗烟“没有没下,大家乱玩一阵,”

“撕扇子千金一笑”使晴雯转恼为笑;金钏受辱身死,宝玉念念不忘,不顾给凤姐过生日这等大事,偷偷跑到郊外冷清之处洒泪祭奠。还有,就连宝玉追求的爱情婚姻也是建立在这种反叛思想的基础上的。他早已将追求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思想昭然明世,他在梦中叫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木石姻缘’”。

甚至拉着袭人的手把对黛玉的满腔情都倾诉了出来。因此,也有人说贾宝玉这个形象所体现的是初步民主平等思想。但毕竟,他的思想还是有一点狭碍的。例如,他不敢与封建制度彻底的决裂;他从来不敢和封建家长正面发生冲突,对抗比较消极;还有当他苦于找不到思想出路时,就产生了想死,想“化烟化灰”的虚无空幻的思想。

红楼梦人物分析报告 第4篇

【关键词】红楼梦;电视剧;人物;比较

中图分类号:J99

曹公笔下的《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也是我们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对经典文学名著的改编,新旧版电视剧《红楼梦》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物质技术条件下塑造的人物形象通过屏幕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不尽相同,观众对其也是褒贬不一。

一、贾宝玉

贾宝玉是主要中心人物。他叛逆、大胆,追求自由与平等。在他的眼里,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的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是贾氏家族寄予众望的继承人。但他行为偏僻而乖张,鄙视功名利禄,痛恨“八股”这些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同时,他极力抗拒封建主义为他安排的传统生活的道路,否定封建社会主义秩序,但贾宝玉的性格又有些趋于消极。

87版《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是由欧阳奋强来扮演。人们对于87版欧阳饰演的宝玉有些不满,是因为欧阳这张娃娃脸不能演绎出书中那个但欧阳奋强与生俱来的“憨”将宝玉的痴态演绎地恰到好处,反而把宝玉给演活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看一个人的眼睛就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87版中的宝玉“目若秋波”,他的叛逆,他的大胆,他追求自由与平等的内心,都饱含在他那既有神又有情的双目中。

新版中小宝玉纯真可爱,大宝玉痴情风流,虽更能符合观众内心对宝玉形象的期待,但他们的眼睛里没有内容,只是很机械地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来展现人物性格以及内心世界。剧中大量的旁白也使观众的注意力并不完全在人物的演绎上,而是兼顾多方面来对人物性格以及内心世界进行理解。

二、林黛玉

林黛玉,一个才华横溢而性格孤傲的女子。曹公深爱他笔下的林黛玉,爱她的笑和泪,爱她的喜与悲。她美丽才高,不为世俗所容。她的外貌体现了她多愁善感的个性与诗人般高贵的气质,更体现了悲剧之美。黛玉与宝玉一样蔑视封建礼教的庸俗,批判八股功名的虚伪,从来不劝宝玉为官做宦,从来不用“仕途经济”的话来劝宝玉,因而被宝玉视为“知己”。

87版《红楼梦》是大家公认的经典,这主要归因于已故的演员陈晓旭把林黛玉表现的生动而贴切。她的气质在很大程度上接近了对林黛玉骨子里的精神的阐释。林黛玉特有的柔弱美、病态美,被陈晓旭演绎地淋漓尽致,她那似喜非喜、深情凝驻的眼神;她那柔情似水,忧郁细腻的表情;她那纤纤瘦影,楚楚动人的体态,无一不撩动着观众们的心。但缺乏些许对林黛玉内心的表达,影响了人们对黛玉的全面认识。

新版《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表演清淡如白开水,表情言谈起伏都不大。她的眼神没有内容,只能通过两行清泪来表现黛玉伤感忧郁的气质。虽没有太多的表现,但好在自然平稳。

三、王熙凤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塑造的一个很成功的反面形象。她生性尖酸,个性泼辣。作为荣国府的“管家”,弄权作势,两面三刀。在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阴险的阶级本质。但不可否认的是,王熙凤确实很能干,荣府上下大小事务都由她说了算。凤姐的性格,有力地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和封建社会的黑暗,这一形象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又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87版《红楼梦》中的王熙凤由邓婕饰演。因邓婕具有四川人特有的泼辣味儿,与王熙凤的俗称“凤辣子”相吻合。她所扮演的王熙凤,丹凤眼,柳叶眉,俊俏之中透出狡猾之态、刁钻之貌、凶狠之气。因其曾学过川剧,举手投足之间都有浓厚的戏曲痕迹,所以扮演的王熙凤一角俊美中带着成熟与干练,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邓婕说:“演《红楼梦》不光靠一张脸,还要熟读《红楼梦》,热爱《红楼梦》,勤学苦练,别无他径”。

新版《红楼梦》中的王熙凤由外形漂亮乖巧,气质温顺平和的姚笛扮演,饰演钗黛二角都颇为合适。她所饰演的王熙凤表演痕迹较重,感觉吃力,缺了点“辣味儿”。没有完全展现凤姐的阴险狡诈、八面玲珑的特点,生气时怒目圆睁的样子倒多了几分可爱,似乎有些驾驭不了王熙凤这个角色。

87版《红楼梦》上演后得到了大众的一致好评,剧中的演员将原著人物演绎的活灵活现,几乎达到了与原著人物神韵合一的境界,被誉为“中国电视剧史上的绝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经典”。而在新版《红楼梦》里,演员扮相戏剧味十足,但表演相对平淡,大量的旁白和配乐的运用,分散了人们对表演的关注度。翻拍旧剧现已成为潮流,旧版经典剧作给观众带来的审美惯性,以及现代各方面技术水平提高的条件下,新剧在真正拍摄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忠实原著人物、升华原著人物并超越旧版人物塑造这一大挑战。

参考文献:

[1]姜维枫.试论《红楼梦》影视剧改编中对黛玉性格的把握[J].红楼梦学刊.2009(5).

[2]重拍电视剧《红楼梦》的讨论[J].红楼梦学刊.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