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堂观察报告(精选6篇)

时间:2025-02-09 15:24:11 admin 今日美文

道德与法治课堂观察报告 第1篇

20xx年12月21—23日,有幸参加了“千课万人”第三届全国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教学观摩活动。在踏上开往杭州的火车前我有太多的担心,担心班里的孩子,毕竟他们刚入学不到一学期;担心班级的事情会因为杭州之行堆成山;担心班级活动无人组织……而江南的烟雨蒙蒙好像让我忘记了这一切,一切都是那么清新,那么超凡脱俗,我开始静下心来聆听周围的声音,倾听自己的心跳。

无论是专家报告还是优秀课例的呈现,都在向我传递着我们德育课程的定位:“立德树人”是德育课程永恒不变的价值基石,“核心素养”是德育课程的价值导向而“道德成长”是德育课程的价值追求。

我想基于这样的定位,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中,就要读懂课标,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并要把促进儿童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和社会性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3天的时间太短,我们常常在听完一节课后发出惊叹,老师是怎么想到这样处理的?要是我会怎么处理,对比这两种,哪一种是真正走进学生内心的课堂。有时我也会思考:《我们小点声》这是二年级的一个内容,我可不可以放到一年来用啊,毕竟我们小点声不仅仅是针对二年级的孩子呀?德育的渗透没有界限,一年级的孩子也需要知道学校和教室是大家的,我们小点声是文明的体现,更是文明的需要。好多的思想来不及细细揣摩,好多的观念充斥着头脑需要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但不管是听专家的报告还是观摩优秀课例,他们都有一种共同的声音: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老师太了不起了,我们可以站在儿童的立场,利用儿童的生活基础建构活动,丰满儿童的当下生活,引领儿童的未来生活,让我们拥有中国心、现代眼、社会情的价值导向去影响孩子,感染孩子,从生活中来,将生活课程化;到生活中去,将课程生活化。这是语文、数学课程永远无法做到的。我们跟着专家洗涤思想,转变观念,陶冶情操,行走在校园中愈发让自己觉得肩上责任的重大,我更加体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分量。

道德与法治课堂观察报告 第2篇

满怀期待中,12月19日,我们一行九人踏上动车,前往美丽的杭州参加《道德与法制》的“千课万人”活动。但计划不如变化,因为某些原因,自己却不得不在22号早上听完两节课后匆匆赶往车站改签、返程。一天半的时间虽然短暂,但精彩的专家报告和课堂仍让自己收获颇多,感慨颇多,感觉不虚此行!

一、魅力无限的报告

1、一颗中国心。道德是内在的法律,法律是外在的道德。在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中有机融入了法治知识,注重培养法治意识。整个教材体系做到有主题不断,有渗透不散。可以说统编《道德与法治》是一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小学阶段的实现图谱。教材依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引导他们由浅入深地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循环往复、螺旋递进中强化教育效果,努力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教材中还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治教育、国家主权意识教育、国家安全观等专题教育。在完整的文化脉络中涵养学生的品德,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先人的聪明智慧,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感受力,培养学生爱国情感。从小认识到祖国疆域不可侵,祖国主权不可犯,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不分大小,不分强弱,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懂得捍卫国家主权,增强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试问,一个人如果从小受到这样的爱国教育,怎会叛离自己的祖国。

3、一份社会情。我们的《道德与法治》引导学生从家庭走向社会,不仅要掌握必要的生活知识,更要拥有社会情感。我们的教育不仅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各种生活问题,在感受群体生活快乐的同时,学会与其他群体合作,对待与其他群体的正当竞争,更好地生活。

方老师的一席话,不仅有宏观教材的把控,更有对细节的剖析,让我们通过面纱更加真实、准确地把握教材、吃透教材。也让我们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再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真切感受到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所担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真心感觉这样的课堂需要专职老师来教,需要我们好好地上,让学生在每节课的浸泡中提升价值观,涵养爱国情,落实到行动上,成长为一个有品行,有德行的中国好公民。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者章乐老师,结合具体教材内容,梳理了新教材的变化、特点及设计意图。教材作为引领教学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既要让教材成为“学本”,便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也要让教材成为“教本”,便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设计教学,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道德学习。善于打通学生生活与教材生活的联系点;善于调动学生积极体验,换位思考,培养真实情感;善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思辨活动,尊重学生合理独特的见解。实现课堂与生活的接轨,对生活的提升,让课堂成为架构引领学生过美好生活的桥梁。

二、活力四射的课堂

一天多的时间只听了短短五节课,每一位出课老师都是省、市《道德与法治》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每节课都设计巧妙,凸显教材生活化,活动化的特点。在教师的层层引导中带领学生积极投入学习实践,主动求知、求智、悟道。特别是浙江嘉兴实验小学的朱希杰老师的《小小一张纸》一课,更是让大家眼前一亮,吸引着每位听课老师的眼球。

光是朱老师一身休闲帅气的衣着就让大家感觉特别阳光自信,风趣幽默而又贴切的评价语,看似信手拈来,却字字戳中内心,句句提升课堂,章显了老师的课堂智慧和文化底蕴。整节课从认识纸的作用大,用途广;了解纸的发明、来之不易;感受神奇纸世界三大环节引导学生发现、探究,想象,获得情感的提升。寓教于乐却不留痕迹,真正做到了用儿童的立场解读教材,用儿童的生活设计教学,用儿童的形式突破教材重难点,在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中,引领他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让每位听课者跟孩子们一起沉浸其中,享受其中。

《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是探索生活意义的课堂,是孕育灵魂的课堂。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唯有明了设计意图,吃透教材,准确定位,才能带领学生在一次次全身心的投入中,做好她们心灵的守望者,引导学生过富有智慧,更加美好的生活,让核心素养在课堂上落地。

道德与法治课堂观察报告 第3篇

坐在火车上,望着渐行渐远的杭州,心中满溢有返乡的喜悦,又有淡淡的惆怅。为期三天的学习,就这样画下了句点。回顾这几天的观课、报告,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江浙地区的教育改革走在了全国前列,教育的精细、精致随处可见。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传统的学科,更是一门富有时代气息的与时俱进的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代又一代的道法人给这门学科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外延,打造出了一条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德育教育之路。

为期三天的学习,感受到的是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不禁感叹,我们要钻研的还有很多很多。这条路通往的终点远比想象中的要重要。我们常说“见贤思齐焉”,看了这么多课,听了这么多报告,心中感觉非常振奋,迫不及待想将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感在课堂上落实。

纵观这么多的课堂教学,不难发现,本课程致力于打造的“中国心”,是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是富含中国传统智慧的处世之道,是立足于中国国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质上,其实就是在学生启蒙阶段将国家教育、民族教育、传统教育等落实到位,引导学生不断学习,不断内化,最终实现知行合一。借着这次机会得以一窥高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未送审版,虽然没有最后定稿,但是从中不难感受到,我们这么学科不是过家家似的可有可无,它比其它学科更加代表着国家意志,更代表着社会的主流的价值观。每个学校都有各种德育的设施,大张旗鼓地落实学生的德育工作,但在这一过程中却常常把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排除在外。在我看来,道德与法治这门学期其实才是德育的主阵地。

本次活动呈现的课堂的都是一到三年级,老师们呈现的课堂异彩纷呈,既扎实地落实了德育目标,又展现了教师极强的个人风格。老师们或幽默或亲切的语言,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在一个个真实、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中,引发了学生的真实的情感体验,学生敢于在课上说真话,表达真实的想法。

纵观这几节课,在课堂的设计上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创设的情景具有一贯性。整个课堂在一个大情景中展开,将各个教学点巧妙的融入到一个连贯的情景中,增强学生的代入感。这个在《大家排好队》里面的看电影的情景设置上表现的非常明显,各个教学点环环相扣,巧妙的融入看电影这个情景中,辅以精巧的课件设计,代入感极强,学生在课上的情感体验也非常真实。其次,活动少而精。在鲁婧婧老师的《班级生活有规则》一课中,一个“真心话大冒险”贯穿始终,始终扣紧规则,好的行为、坏的行为、制定规则三大板块,非常精简的设计,但是整个课堂中,学生体验深,有想法,敢表达,在老师的调度下,整个课堂开放而又有深度。第三,师生对话有方向。我们有的时候在课堂上会感觉很难应对孩子们的童言稚语,不知道怎么调控学生的思维使之达到我们预设的目标。而在听的这些课上,老师们都展现出了极高的教学艺术,在师生充分对话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智慧,更令人感动的是学生在这过程中的成长与转变。一句句童言稚语在旁观者眼中或许只是可爱,但在授课老师的眼中却成了一颗颗等待打磨的珍珠。

又一次来到西子湖畔,又一次感受江浙教育,又一次为自己“加油”,又一次踏上新的征程。前行的路上,有你、有我。道德与法治是门古老的学科,历史的积淀使之厚重又韵味十足;道德与法治是门崭新的学科,它还有更多的可能等待着我们去书写。

“赠君明月满前溪,直到西湖畔。”烟雨江南,为我们展现了德育的美好图景,相信经过我们张店区道法人的不懈努力,我们也能竖起一面引领德育发展的大旗。

道德与法治课堂观察报告 第4篇

学校派我到南池小学参加《道德与法制》优质课观摩学习,起初我是不愿意的,心想两天呀,我又上不了课了,本来因为之前的口语交际课的打磨,上课进度就滞后于同年级的其他老师,这回又要耽搁,我可是一百个不愿意,但是学校安排下来,我又不得不从。

两天的课听下来,我的心态变得不一样了。

惊讶于何雪莉老师《不要轻信陌生人》那自然从容的教态。从歌曲开始,由歌曲结束,中间环节通过谈话、情景表演、看视频、请你来当小演员、请你来当小法官等环节串联起来,在情景中、交流中让学生学会不要轻信陌生人,面对陌生人要礼貌交流,提高警惕。

惊叹于杨秋媛老师《平安出行》中行云流水的课堂节奏把控能力,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听着就叫人舒服。课件上行人闯红灯的图片都是杨老师曾经在南池小学校门外红路灯路口蹲守了两个小时的收获,还有许多提示介绍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图片都来自于南池小学附近的路口。这贴近南池小学学生生活的课件设计,着实令人佩服和感动。值得一提的是,课程的最后环节,杨老师让孩子们翻书桌找到她送给孩子们的礼物,我很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礼物呢?原来是每孩子的书桌上藏着一个杨老师亲手手工剪制的“苹果”,她是要让孩子们在“苹果”上写下一句劝解家人遵守交通规则的话语,送给爸爸妈妈,以小手牵大手的形式,将平安带回家。很有新意,令人动容。课后,我居然在走廊上捡到了一个大概是被学生不小心掉了的“苹果”,感觉自己很幸运,好像是有个孩子专门把平安送给了我。杨老师的课除了设计精良,与学生互动更是精彩纷呈,孩子的回答,总是会得到杨老师及时准确的点评和鼓励,几乎都没有重复的话语,足以见得,不机械地重复学生的答案,是多么的智慧。总之,杨老师的整堂课,孩子活起来了,果真是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反思自己的班级,老是在怪罪孩子懒惰、愚笨,也不知道到底是孩子不够聪明,还是我自己真的不会教?

折服于文利老师《慧眼识广告》的朴实自然、亲切大方。课堂中的她仿佛是一位漂亮又智慧的阿姨在和一群孩子一起聊天,聊啊聊,聊啊聊,在这位阿姨的引导下,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广告,回忆了自己因为广告而去买东西的经历,思考了如何区分真实广告和虚假广告的问题,知道了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可以拨打12315,了解了理性购买的重要性,学习了许多许多的广告知识、购物知识,练就了一双慧眼,来识别广告。孩子应该还有许多许多的收获吧!知识是不能灌输的,灌输的知识,学生也记不住。引导非常重要,可是如何引导呢?那就要考老师的功夫了,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又要和孩子们聊下去,还要越聊越有兴趣,那就更考验老师的综合素养了。你会发现,再难的问题,会在孩子们的发言中得到解决,当孩子们的兴趣点、思维点、表达力都在老师引导、点播和表扬中浸润、滋养、发芽,这就是润物细无声的魅力。文老师的板书以思维导图的模式呈现,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学生可以一目了然这节课的所学所得。

无论是文老师,还是杨老师,亦或是何老师,她们都在和学生一道享受课堂,这正是我所欠缺的。我想,这次为期两天的《道德与法治》课观摩学习一定比我在学校埋头上四节语文课有价值的多。磨刀不误砍柴工,不仅要脚踏实地,还要仰望星空。借他人之所长补自己之所短,我愿意把自己教师的角色演绎的更好,不为别的,只为对教育淡淡的情怀,对祖国花朵深深的爱戴!

道德与法治课堂观察报告 第5篇

初冬略生寒意,教研热情依旧。又一次来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研活动现场,依然是那个不能再熟悉会场,依然是那带着一点沙哑和满满睿智的话音,依然是用学习者的心态来面对。整个上午,六位老师各具特色的说课,加上李凤英主任对教材解读的专题讲座,就是一场学习盛宴。

1、环节意识现分明。总观六节课,教学设计最大的相同点就是都有明确的环节意识。从课堂导入到课堂主题活动设计再到课堂总结、拓展延伸,都是由一个个相互关联的教学环节连缀而成,生动有机的若干个教学环节“聚集”在一起,组建起精致的一节好课。总感觉,教师必须树立教学环节意识,一节课的设计必须要用教学环节构建起基本的轮廓,然后再加以修饰,精雕细琢。没有了环节,课堂就会一盘散沙,整节课就“散”了。

主体环节的设置更要精当有序,在“一课一得”的理念之下,哪些环节必不可少,哪些环节可以精要一些,哪些环节可以整合在一起,哪些环节要打造亮点,哪些环节要厚重扎实,哪些环节要教师挺身而生,哪些环节需要学生合作完成,这一系列问题,都因教师有了强烈的环节意识。

2、教学活动在课中。纵观六节课,我发现,每一堂课都是由若干教学活动串联起来的。精彩的课堂不是教师在教什么,而是看学生在学什么,教师如何引领学生学习。学习活动的设计,就是在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学习建构知识的过程。“辨一辨”的教学活动在这几节课中多次出现,道德与法治课就是澄清学生对周围社会现象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和价值观念。其他活动,如制定班级公约、给爸妈写一封信、搜集资料、叠衣服、成语接龙的能等,都是一些弥漫着生活味道和文化味道的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充分起来,让学生处于课堂的中央,教与学的关系悄然发生着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在一步步得到凸显。

3、小科教学不可轻。在_提出认真上好思政课的大背景下,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道德与法治课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上,其作用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能代替的。所以,这样的课程一定要上好,我们要认真研读统编教材,我们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的去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只有让孩子们提高了认识,分清了善恶是非,才能落实到日常的点滴行动中。

人育心,润物无痕。一节好的道德与法治课,就如同一粒种子,播散在儿童幼小的心田,也如霏霏细雨,在孩子稚嫩的心上滴滴洒落。我们一直在说静待花开,那就静待道德的种子萌发、破土而出,为孩子的人格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道德与法治课堂观察报告 第6篇

20xx年11月7日——20xx年11月10日,我有幸参加了在聊城市实验中学举办的“山东省初中道德与法制优秀课例展评”活动,观摩了来自山东省17个地市城区组选手的精彩教学,令我印象深刻、受益匪浅,同时也带给我深深的思考。下面,我就这几天的听课学习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首先,参赛教师对德育课新课程理念的把握精准,很好的彰显了“德育,让生活更美好”的课程追求以及德育与生活相融合的理念。17位教师在三天内进行了五个课题的授课,分别是《自尊自爱是我的需要》、《我自尊我自爱》、《扬起自信的风帆》、《走自立自强之路》和《人生难免有挫折》,这五个课题就我个人的感觉而言都不是很好上,原因是这五个课题都偏重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而心理作为一种内在的东西很难把握,教师很难走进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有深刻的感悟和体会,掌握不好就容易使德育课流于形式。但听了这几天的课,我深深的为老师们精心的教学设计所震撼,既从影响孩子终生发展出发弘扬了正能量,真正帮助孩子解决成长中的实际问题,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充满活力。在教学中,老师们选取了很多正能量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资源,并且坚持以学生生活为本源,充分挖掘了地区资源、学生资源、教师资源以及时代发展的相关材料,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做了很好的融合。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讲《扬起自信的风帆》时,刘志宏老师的“自信达人秀”,让学生充分发掘自己的优势潜力,给学生自信心,对学生影响深远;王莉老师对学生的引导与激励也让人印象深刻,如:“你真是个认真的女孩,你一定会成功的”、“从你自信的眼神中,我感觉到你一定可以”等,注重从内在出发让学生树立自信心;葛长兰老师选取的要求工作的刘元甲,用歌声走路的陈州等例子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十分强大。

其次,参赛教师各具特色的教学手法和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使课堂精彩纷呈、活而不乱。在参评教师当中,有的老师富有激情、活力四射,有的老师娓娓道来、春风化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参评教师的教学功底过硬,是我们年轻教师学习的典范。他们的语言十分简洁,基本没有重复,并且普通话较好,发音清楚,具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和较高的表达艺术;他们的板书十分美观大方、清晰明了,重点突出,例如晁三涛老师在《人生难免有挫折》一课使用了松树型的板书,最后边写边画,寄语学生要像轻松一样,“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他们的综合素质与表现能力让人叹为观止,她们能歌善舞,是舞台上闪闪发光的明星,教室就是他们的舞台,他们是名符其实的综合型教师。

最后,参赛教师对于教材的精准把握和创新使用,真正做到了用教材教。他们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情境或活动的创设,灵活的使用了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尤其神舟十一号、学生自己的情景剧表演等,使学生深刻感受到《道德与法制》课与他们生活的密切联系。此外,每一个环节都是他们在对教材反复研究后精雕细琢出来的,所以当一堂课呈现在面前时,必定环节完整,思路清晰。刘志宏老师在《扬起自信的风帆》一课课前与学生进行“快乐抓手指”的游戏互动,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感受“我能行”,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又成功切入了主题。

作为新教师而言,几天下来,可以说是收获满满,在每一个老师身上都能找到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尤其是听完最后专家点评之后,更是醍醐灌顶。我清楚地知道,短时间内我不可能达到像参评老师的水平,但我会努力朝着这个目标和方向迈进。我现在要做的就是认真研读教材和新课标,熟悉教材内容,精准把握教材,利用好教材,上好每一堂课。此外还要注重平日的积累,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每一个看似信手拈来的背后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能够取得更快的进步,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