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广告案例分析报告 第1篇
2009年9月30日持续3年的“达娃”之争,最终以达能接受娃哈哈3亿欧元和解费同意出售在39家合资公司里的51%的股权落幕。这一持续3年的“达娃”之争又是怎样一步步发展的呢?
1.背景:法国达能集团是总部设在巴黎的欧洲第三大食品集团,产品遍及100多个国家。在九十年代初开始进军中国,曾拥有乐百氏92%股权、梅林正广和50%股权、光明股权、汇源股权。杭州娃哈哈集团是创建于1987年的一家校办企业,二十世纪中期已经发展为中国最大的食品饮料生产企业,并且成为全球第五大饮料生产企业。
2.缘起:1996年,娃哈哈由于在国内上市失败,急于寻觅资金,最终与达能及百富勤合资成立五家合资公司,娃哈哈集团以现有厂房、设备、土地出资占49%的股份,香港百富勤与达能以现金出资占51%,后因百富勤破产,达能成为合资公司的最大控股方。合资公司成立之时双方在合作协议中约定,娃哈哈集团同意向合资公司转让价值为1亿元的商标。其中5000万作投资,另外5000万则向娃哈哈购买商标。但是,这个商标转让协议不符合中国的有关法律,未能通过政府审核,后来双方在《商标使用许可合同》中规定:“中方将来可以使用商标在其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而这些产品项目已提交给娃哈哈与其合营企业的董事会进行考虑。”接下来的几年中,娃哈哈集团先后建立了十几家与达能集团没有合资关系的非合资企业,主要生产饮料和食品,并以“娃哈哈”为商标。
3.经过:2006年,达能以商标使用合同中娃哈哈集团“不应许可除娃哈哈达能合资公司外的任何其他方使用商标”为由,要求收购由娃哈哈职工集资持股成立并且与达能没有合资关系的公司。2007年更是抛出以40亿人民币的低价并购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总资产达56亿元、当年利润达亿元的其他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收购一旦实现,中方将丧失对娃哈哈的绝对控制权。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表示出强烈不满,认为《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商标转让合同,作为商标所有权人有权使用商标,被许可人无权干涉。而达能也对娃哈哈给予了强烈指责,认为达能与娃哈哈是在公平、合法基础上签订的合同,娃哈哈合资企业享有独家生产、经营、销售娃哈哈品牌食品和饮料的权利。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组建非合资企业,未经合资公司同意使用娃哈哈商标,违背了合作协议。自此,达娃之争爆发,一场民族品牌与境外资本的较量、并购与反并购的战争彻底拉开了序幕。双方矛盾日益激化,纠纷不断升级,由商业规则到民族产业,由外资并购到国家经济安全,由开始的相互指责演变为双方互相起诉的法律战。直至09年才落下帷幕,回顾这一段历史不由得引发一些思考,中国企业在中外企业合资中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娃哈哈广告案例分析报告 第2篇
1.跨界合作,拓宽品牌影响力:娃哈哈积极寻求与不同行业的跨界合作,通过与大众影视合作、游戏、动漫等领域的IP进行联名合作并推出限定款产品,以吸引年轻消费者的关注。例如,流行电影、电视剧合作推出联名饮品,或在游戏中植入娃哈哈品牌形象,通过游戏中的互动活动提升品牌曝光度。
2.线上线下融合,打造全方位营销体验:娃哈哈注重线上线下整合营销,通过官网等线上平台、社交媒体和其他发布产品信息、开展互动活动以吸引消费者参与;线下通过举办促销活动、新品发布会等方式,与消费者面对面互动。这种全方位的营销体验不仅提高了品牌知名度,还增强了消费者 对品牌的忠诚。
3.注重公益营销,提升品牌形象:娃哈哈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并捐赠物资、支持教育和其他方式回馈社会。同时,品牌还结合公益活动开展营销活动,如推出公益主题产品等、开展义卖等,将品牌与公益紧密结合,提升品牌形象和美誉度。
娃哈哈广告案例分析报告 第3篇
娃哈哈品牌营销案例的成功在于其勇于创新、注重消费者体验,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这些措施不仅提升了品牌的市场竞争力,也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和喜爱。娃哈哈品牌营销案例的成功为其他企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只有不断创新、敢于尝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和信赖。未来,娃哈哈将继续秉承这一理念,不断探索创新,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延伸阅读:
娃哈哈品牌营销成功的秘诀有哪些?
1.市场调研:宗庆后深入市场,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为娃哈哈的产品定位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2.独特定位:他敏锐地捕捉到中国市场上对于健康、美味的儿童饮料的巨大需求,决定将娃哈哈定位为儿童饮料品牌。
3.广告宣传:通过大量的广告宣传,娃哈哈迅速在市场上获得了知名度。宗庆后巧妙地利用广告,将娃哈哈与孩子们的快乐时光紧密联系在一起。
4.品质保证:他注重产品的品质,坚持采用优质的原料和先进的生产工艺,确保每一瓶娃哈哈都能达到最高的品质标准。
5.社会责任:娃哈哈积极投身慈善事业,参加公益活动,比如,春风助学、爱心支教、溪桥工程、筑巢行动等,展现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6.团队建设:娃哈哈不开除50岁以上员工,年底分红福利多,注重培养激励人才,使其团队凝聚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