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产品广告案例分析报告 第1篇
并不是所有的网络视频广告都适合“病毒式”传播。从一些获得广泛传播的“病毒式”网络视频广告中我们可以发现,要吸引受众主动传播产品和品牌的信息,其传播的动力毫无疑问来自于“病毒式”网络视频广告的内容。
另外,在“病毒式”网络视频广告传播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其负面影响。譬如,联合利华旗下多芬(Dove)品牌曾经的一段“Onslaught”病毒视频即被绿色和平组织更改成一条环保视频,用以抨击由于多芬采购棕榈油导致印度尼西亚的雨林遭到破坏,这段被修改后的视频在互联网上的观看次数大大超过原版的广告视频,成为宣传多芬(Dove)的反面视频,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这值得采取病毒式视频营销的广告主的深度思考,并尽可能采取措施避免营销过程中负面事件的发生。
[1]王金寿,《好奇心理的释放与满足—中国古典小说创作、传播心理动因探微》,《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7期
[2]陈炜,《感性诉求广告创意新思维》,《广告人》,2007年第1期
苹果产品广告案例分析报告 第2篇
都说好奇害死猫,可好奇偏偏害不死病毒,反而助长了“病毒”的爆发。病毒式网络视频广告之所以流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人们对于新奇事物的好奇心理。
好奇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心理品质和思维形式。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好奇心不断释放与满足的过程[1]。相对于报刊杂志、电视、电影的“限制性”,互联网的“自由”为人们的好奇心提供了更多的释放与满足的空间,更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因此,一些网络视频广告因为带有新奇元素,能够满足用户的好奇心,从而像病毒一样被疯狂地传播。
苹果产品广告案例分析报告 第3篇
当一切被压缩成一块 iPad Pro,大家好像可以当这一切都不存在——因为它的确没有产生浪费。这样一来是不是就避免了负面舆论?
假设总是建立在错误的后果之上,这个世界不存在假设,尤其是对于苹果来说,实拍狂魔给它挖的坑,早晚都得踩。
有意思的是,这个广告在社交平台上由苹果 CEO 库克的帐号发出。当负面舆情发生之后,苹果官方声称撤回了该广告片,并终止了上线电视广告的计划。但目前为止,库克的账号上仍然保留了这条视频。
有人说这条视频很不 Apple,但我却觉得它非常 Apple。
偶尔摔个跤,并非什么坏事。
iPad 还是 iPad
从上季度的苹果财报来看,iPad 的营收并不理想。 亿美元,低于分析师平均预期的 亿美元。
这一次 iPad Pro 的更新也是近一年来第一次平板硬件升级。从市场上来看,苹果或许将从这一代 iPad Pro 更新来消化用户的需求。同时由于加入了为 AI 加强的 M4 芯片,iPad Pro 的生产力故事又变得丰满起来。
过去总存在着一种言论,iPad 将会超越电脑,甚至与 Mac 进行融合。但也仅仅止步于两年前 iPadOS 的独立,从那之后,苹果并没有跟进太多动作表示 iPadOS 与 MacOS 有进一步的融合。反而,iPad 和 Mac 都有各自独立的山头,并引领着各自行业的发展。
上一季度中,Mac 的营收为 亿美元,超过了 亿美元的市场预期——这一成绩或许来自于搭载 M3 芯片的 MacBook Air 的推动,这是苹果所有产品历史上首次公开表示“为 AI 而来”的硬件产品。
当下,全新的、史上最薄的 iPad Pro 将交付到消费者手中。
而那个令人反感的《Crush!》广告,也将被时间压缩掉。
苹果产品广告案例分析报告 第4篇
在广告制作上,苹果的思维惯性有迹可循。曾经被奉为经典的广告《1984》中,也是利用“砸碎”的动作,来讲述颠覆的故事。在当年,如此新颖的广告表现形式,让所有人都记住了苹果公司,还认识了 Macintosh 个人电脑,一举逆转苹果公司的颓势。
只不过,那个广告当中大锤落下的对象,是人们都想反抗训导式的“科技霸权”。而如今,《Crush!》当中液压机被压碎的物体,却是与 iPad Pro 无怨无仇的各类创造力产品——他们原本与苹果无纠葛,为什么就在这里响起了尾声,并且还是给 iPad Pro 做垫脚石。
苹果想要复用过去的经验,再次创造一个“颠覆”式的广告,却恰恰被惯性绊了一跤。
社交平台上有人将广告进行了倒放,收获了异常多的好评:从一台 iPad Pro 开始,液压机缓缓向上升起,出现了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生产力产品,一片万物复苏的场景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个非常顺理成章的联想出现在人们脑海里:原来在 iPad Pro 背后,是这么多的工具。
相反的表达方式,好像的确可以得到相同的效果。不过这也仅仅是如果,它还建立在之前不被看好的广告基础之上。
其实复用经验并非是一件坏事,数十年以来,苹果坚持的另一个习惯,也给自己挖了个坑。
实拍狂魔
苹果公司广为人知的另一个“身份”,就是顶级的广告制作公司。
官网产品图、发布会 keynote、日常出街宣传视频,甚至是动态壁纸......现在你所能看到的所有苹果产品相关的内容,即便它再酷炫,再像电脑渲染,几乎都是相机实拍出来的。
容我多说一句,那本被视为苹果产品圣经的《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厚厚的一本彩印书籍,450 张产品照片,全是苹果实拍而来的。
苹果产品广告案例分析报告 第5篇
如果想让一段网络视频广告染上“病毒”,除了要能引起网友们足够的兴趣,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在网络视频中出现某一个公众的焦点,这个焦点可以是一个明星,也可以是一个知名的公司,可以是_,甚至可以是“芙蓉姐姐”。只要它具有极高的关注度,拥有将公众的目光聚向自己的能力。那么包含这个焦点元素的网络视频广告就会很快地“病入膏育”。
自大卫•奥格威创立原则以来,美女(Beauty)、动物(Beast)、婴儿(Baby)始终是广告创意中屡试不爽的黄金玉律。通常广告者认为后两者的可操作性难度较大。而2009年一则流行于网络的名为“滑轮宝宝”的视频,则通过高超的电脑特技和节奏感极强的影音效果成功吸引了网友的注意力。据了解,这是法国一家矿泉水公司为宣传自己的产品而做的品牌形象广告。为了制作这部广告,工作人员总共拍摄了96个宝宝。再通过后期制作,完成了这部广告。通过网民的转贴、评论等互动行为,该视频广告实现了“病毒式”的传播,从7月3号起,该视频已经累计被下载了八百万次。
苹果产品广告案例分析报告 第6篇
幽默是生活和艺术中的一种特殊的喜剧因素,又是能在生活和艺术中表达或再现喜剧因素的一种能力。它通过比喻、夸张、象征、寓意、双关、谐音、谐意等手法,运用机智、风趣、凝练的语言对社会生活中不合理、自相矛盾的事物或现象作轻微含蓄的揭露、批评、揶揄和嘲笑,使人在轻松的微笑中否定这些事物或现象[2]。
过去人们只能通过电视或者电影来观看喜剧电影或者视频,如今通过便捷的互联网,用户不仅可以看到与电视相同的幽默视频,更能看到网友自己创作上传的搞笑视频,不仅能够打破用户沉闷的情绪,产生轻松愉悦的心情,而且可以创造出戏剧性、游戏性的视觉沟通效果。
最早开始流行于网络的后舍男生就是以搞怪幽默征服广大网友的。美国电视台曾经这样报道过“他们流行的比禽流感还快”[3],他们两个本是来自广州美院的男生。2005年的一天下午,两个人把在宿舍的即兴之作放进了校园网中,以对口型的方式演绎“后街男孩”的热门歌曲《As long as you love me》,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们开始假唱流行歌曲,在寝室中用摄像头翻拍,视频中极尽夸张搞怪之能事,看过的人都笑得人仰马翻。
直至后来,两人因为网络上的强大号召力而被广告商看重,接拍了一些著名品牌的广告。而这类广告,也随着“后舍男孩”的搞怪视频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在“后舍男孩”为百事可乐公司拍摄的一则广告中,两人身着印有百事Logo的T恤衫,摆出各种搞怪动作,作出无数夸张表情,在娱乐网友的同时,也宣传了广告主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