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通用4篇)

时间:2025-05-05 16:53:50 admin 今日美文

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 第1篇

原有世界经济格局有待重构

金融危机带给世界“好日子结束”的精神惶恐,不过也伴有全球经济体排名更迭带来的新鲜感——美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欧盟各国艰难复苏,日本政治经济动荡不安,“金砖四国”等新兴市场大方购买IMF债券,这一切信号都在宣告世界经济格局已悄悄发生改变。展望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天平已逐渐向新兴市场倾斜。

对此,中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李春顶博士认为,此次危机使全球减弱对美国信心。专家表示,本次金融危机发端于美国,传染全球,可谓“美国感冒,全球打喷嚏”,由此传递了两个信号:一是美国在全球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二是美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有些失职。正是由于危机的爆发,引起了全球各国的反思,即过度依赖美国和美元的世界经济格局需要有所改变。

新兴市场引导世界经济复苏

但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新兴市场国家在金融危机中仍然保持了相对较快的经济增长,显示了较强的抗危机能力,给世界经济的恢复带来了信心和支持。李春顶称,金融危机对于世界经济秩序的影响,主要在于动摇了世界对于美国的信心,以美国为主导的格局受到了一些挑战,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显现,同时新兴市场国家作为脱颖而出的一支力量,受到了世界关注。然而,实际情形并没有实质变化,美国为主导的国际经济体系短期来看不会改变。

金融危机让新兴经济体看到国际

经济旧秩序改革势在必行,但在与发达国家博弈过程中,新兴经济体能否掌握更多话语权?李春顶强调,新兴经济体同样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而随着这些国家自身实力的增强,在世界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提高,它们希望在国际经济秩序中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参与权,得到与其经济实力相对应的权利。另外,它们希望建立能够考虑新兴市场经济体利益的全新国际经济体系。

李春顶表示,能够掌握话语权和增加谈判筹码不是一次危机就可以实现的结果,新兴经济参与到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重构,需要国家实力的不断提高。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弗雷德·伯格斯腾表示:中国经济去年第二季度已经开始恢复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带领全球经济复苏”。很多经济学家都认同,在当前各大经济体中,中国经济已率先复苏,而且,与以往经济复苏情况有所不同的是,新兴经济体正成为牵引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火车头。公务员之家:

全面复苏尚需时日

近期不少国家经济景气指数显好,对于世界经济复苏前景,李春顶强调,未来世界经济仍然存在不确定性。虽然近期各经济体均呈现了触底反弹的迹象,但能够维持全球增长的长期动力尚没有找到,近期的反弹不排除只是全球各国经济刺激方案的结果;同时,宽松的货币政策还有可能引起全球通胀的危险。所以,总体看,全球复苏趋势已现,但预计仍需要经历一个缓慢的恢复期,短期内全面复苏的概率不大。

布局新兴市场:企业家在行动

分析人士认为,有远见的企业选择在经济低迷期、经济调整期建厂,经过两三年的生产建设周期,经济恢复时也正是这些工厂生产能力最强的时候。事实上,国内外许多知名企业的触角早已延伸到新兴市场。据沃尔沃集团高级副总裁潘伟博介绍,沃尔沃做了很多工作来挖掘中国的市场潜力。沃尔沃在生产轮式装载机的山东临工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控股70%,在中国还有两家合资企业,在上海有独资的沃尔沃建筑设备工厂,此外在无锡还有一个重要的船用引擎和发电机的工厂。由于新兴市场具有反经济周期的特性,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和公司盈利循环周期与西方国家的股票指数相关度很低,有的甚至是负相关,因此,在欧美出现不利的经济循环时,对新兴市场的投资可以有效对冲掉上述不利影响。

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 第2篇

关键词:文本类型理论 《政府工作报告》 翻译策略 信息型文本

一、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的治国方针和施政政策将会受到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因为涉及“政治”这个敏感话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又因其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在翻译过程中势必会遇到诸多困难。文本类型理论为《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实践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撑和参考依据。在文本类型理论的视角下,从多个方面分析《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能够从中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提高政论文及外宣材料的英译水平。

二、文本类型理论

(一)文本类型的理论基础

文本承载着语言的表达,由一系列具有形式粘连性和内容连贯性的句子组成。张新红(2001:194)认为文本类型是经过长期使用而规约化、模式化的语言产品,每一种文本类型都表达特定语用者的语用意图或特定文本的主要功能,文本类型是确定文本的总体意图或功能的决定性因素。实际上,文本类型已经演化为服务于特定交际情景的信息模式。在翻译研究领域,文本类型理论是指由莱斯(K. Reiss)(2004)在《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涉及文本类型、语言功能及翻译策略的理论。文本类型理论的提出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并已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广泛应用于文本分析和翻译领域。

对文本进行分类的标准或依据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以主题、话题等内容为标准的文本分类,一种是以文本功能为标准的文本分类。以文本功能为标准对文本进行分类的方法是:首先对文本功能进行定位,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文本类型。功能途径下研究文本类型理论的学者主要是德国功能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K. Reiss和英国的翻译家Peter Newmark等。本文主要根据莱斯(Reiss)首先提出的文本类型模式及其理论来探讨《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文本。

(二)莱斯的文本类型理论

莱斯提出的文本类型理论涉及文本类型、语言功能及翻译策略,主要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全面的、客观的翻译批评和评估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德国心理学家、功能语言学家卡尔・布勒()的语言功能三分法。根据布勒的语言功能工具模式,莱斯认为文本根据交际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三大类,即信息型(informative)、表情型(expressive)和感染型(operative),也被翻译成“操作型”。她还划分出另一种类型,即视听媒体类型(audio medial texts)(杰拉德,2010:105)。不过,第四种文本类型不是根据其语言使用的功能,而是根据其使用形式划分的,与前三种类型并非同一性质,因此不在本文所涉范围。

莱斯(2004)认为,对文本类型的划分可以使译者确定与某一特定翻译目的相适应的对等程度。信息型文本的主要作用是向读者传递真实世界中的物体和现象的有关信息;表达型文本中添加了美学成分,译文中要求产生一定的美学效应;而操作型文本强调的是读者反应,要求译文的内容和形式应从属于非言语效果。

文本类型理论是迄今最能直接应用于指导翻译教学和翻译实践的一种理论。它不是随想式、经验式的散论,而是基于一种被广泛接受的功能理论发展而成的,因而也更加可信、更加值得我们努力尝试将其应用于英汉翻译研究之中。文本类型的划分对翻译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我们解决翻译理论中一些有争议的问题。

三、《政府工作报告》的文本类型

(一)《政府工作报告》文本的语言特点分析

《政府工作报告》是_向其人民代表所做的工作总结和工作部署。总结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新成就,部署的是国家针对国情的大政方针和政策措施。《政府工作报告》文本大多涉及国家方针政策及会议精神,在信息表达上必须精准无误,具有汇报性、陈述性以及严谨性、周密性等书面语体的特征;又因为它是_主要负责人在特定会议上的以政论性为主的讲话文稿,因而又具有通俗性、形象性、简洁性、凝练性等口语语体的特征。同时,由于《政府工作报告》文本中的政策及精神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读者在工作生活中可遵行、贯彻和实施的,所以它又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指导性。《政府工作报告》是政策文件和官方文告,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应,在语言表达上十分的严谨。

(二)《政府工作报告》文本类型的界定及其翻译原则

莱斯认为,当文本是单纯事实(包括信息、知识、观点)的交流,用来传递信息的语言维度是逻辑的或者所指的,交际中的焦点是内容或“主题”时,这种文本类型属于信息型文本(杰拉德,2010:105)。在莱斯的语篇类型和语篇种类分类中,最具代表性的信息型文本是参考书和报告。(张美芳,2005:75)

作为报告体式的一种,《政府工作报告》向读者如实通顺传递信息,告知公众政府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用不带个人感彩和主观观点的现代汉语写成,以传递客观信息为目的,注重文本的基本内容,语言直白、观点明晰。《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一种特殊的报告文本,属于莱斯文本类型理论中的信息型文本。不同的文本类型应采用不同的翻译原则和策略。信息型文本的侧重点是内容,在翻译信息型文本时,应注重保持译文和原文在语义上的对等(张美芳,2009),准确地传递原文中的信息。《政府工作报告》的语言逻辑性强,文本的焦点是内容,其翻译目的就是要准确地传递报告的事实、信息、观点等客观内容。

在翻译《政府工作报告》时,内容忠实是首要原则,要最大限度地忠实原文。《政府工作报告》涉及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性强,稍有疏忽,后果严重。另外,由于政论文使用的场合比较正式,话题敏感,因此在翻译时也要与原文的语体相一致,在选词表达方面要严密准确。其次,语言要通顺连贯。前面提到要最大限度地忠实原文,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字字对译。字字对译势必会造成译文的晦涩生硬、牵强附会,反而违背了忠实的原则。译者在忠实原则的前提下,可以不受原文句式结构束缚,打乱原文的叙述顺序和句式顺序,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相应的策略进行翻译。下面,从文本类型理论视角对近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实例进行分析探讨。

四、文本类型理论视角下《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实例分析

(一)《政府工作报告》中汉英政治词汇层面的翻译

作为重要的政治文献,《政府工作报告》不可避免会含有许多带政治含义的词语,若这些政治含义未能在译文文本中体现出来,则意味着原文文本信息的缺失,是对原文的不忠。在谈到政论文的翻译时,程镇球(2003:18)说过:忠实首先就是要忠实于原文的政治含义,特别是涉及到哲学概念、政治理论、党的方针政策的时候尤其如此。这就需要译者有敏锐的政治嗅觉和对原词含义的精准把握。

《政府工作报告》是总理在全国_上对_代表所作的报告。全国_与西方的国会议会的功能相当,因此_代表的作用和地位相当于西方国家国会议员。报告中,总理称与会者为“代表”,在英文中“representative”和“delegate”均有“代表”之义,但是这两个词适用的情况太多,可以表示任何会议的代表,不能让译文读者了解这里的“代表”的特殊政治身份和作用。虽说“representative”在美国也有“议员”的意思,但此词有可能使译文读者把他们误以为一般会议的代表。译文采用了“deputy”一词,可以准确无误地传达出“人大代表”的政治含义。我们对原词词义的理解主要在于对原词或原句单义性的理解。单义性是指词语或句子只有一种解释或表达一种意义。这一特点要求翻译时要斟词酌句,避免采用有多种含义或能引起歧义的词或句。例如,将“不加合国”译成“not support Taiwan’s joining the United Nations”会引起“台湾是否已经加合国”的疑虑,应改译为“not support Taiwan’s effort to join the United Nations”。(王大伟等,2002)

(二)《政府工作报告》文化背景知识差异下的汉英文本翻译

报告中很多都是当年或近几年来中国人耳熟能详或感同身受的事情,很多汉语表达就将一些“常识性”的文化表达省略了。但是在汉英翻译时,为了使原文本的信息与目标文本的信息完全并一致地表达出来,必须要将它们补充出来,否则就会造成译语读者因为缺乏文化背景知识而不知所云,或因为文化空缺而误解译者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如:

(1)京沪高速铁路(2008)

Beijing-Shanghai high-speed railway

(2)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五年累计万亿元。(2008)

Central government allocations for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reached trillion yuan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例(1)中的“京”“沪”分别是“北京”“上海”的简称,这属于中国文化中的常识。例(2)中的“三农”是一个富含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表达方式,翻译时一定既要确保语义的完整,又要符合译语的表达形式。这两例正是运用了增补的方法,形式上与译语保持一致,又将原文的含义准确再现。

(三)《政府工作报告》翻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探讨

由于中国与英语国家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体制、社会文化形态不同及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们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的差异,《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文本非常容易产生“中式英语”,就像英译汉易出现“欧化”一样。因此,翻译的英译文本就会与通顺、忠实表达原文文本信息这一原则背道而驰。而政治文献的性质更是要求翻译要忠实于原文,所以为了保险起见容易套用中文结构亦步亦趋,导致译文机械呆板。如:

(3)取消农业税,终结了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2008)

“谁”取消了农业税?根据上下文,我们知道是“_”。但是,我们还可以通过改变语态的方式把原文中的宾语改成译文中的主语:

The agricultural tax was rescinded, ending the centuries-old practice of farmers paying taxes.

(4)采取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措施,努力维护农民利益。(2002)

We need to adopt measures that conform to the WTO rules and effectively safeguard the interests of Chinese farmers.

从表面上看,汉语中的两个分句似乎是并列关系,其实关键信息在前一句,后一句表示行动的目的。因此,前句应作为主句翻译,后句以不定式目的状语的形式出现:

We need to adopt measures that conform to the WTO rules to effectively safeguard the interests of Chinese farmers.

类似问题还有很多,要克服和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首先要结合业务加强政治学习,吃透报告精神,不要停留在字面意思,避免因缺乏政治知识造成歧义。其次,还要加强业务学习,熟悉英文词法句法特点,避免将中文搭配强加在英文上。当然,如果要从根本上来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译者扩大知识面,加强两种语言尤其是英语的修养。

五、结语

中国自入世以来,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世界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影响日益扩大。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报告备受世界瞩目,它的翻译是在向世界介绍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掌握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策略和理据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报告体式的一种,属于信息型文本,翻译时,译者应该参照莱斯的文本类型理论,从外国读者的角度出发,以目的语为归宿来进行。在翻译过程中要设法化解英汉两种语言在语言风格、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尽可能地克服困难,领会原作的精神和风格,准确地传递原文信息。

[1]Beijing Review[Z].北京:北京周报社,2000~2010.

[2]Reiss, Criticism:The Potential & Limitation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3]程镇球。政治文章的翻译要讲政治[J].中国翻译,2003,(3):18~22.

[4]杰拉德・米勒。翻译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5]王大伟,孙艳。高级翻译评析[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6]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7]张美芳。文本类型理论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中国翻译,2009,(5):53~60.

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 第3篇

报告是陈述、反映事实,论文是经过科学研究,论述研究成果 。 论文一定有自己的观点或结论,报告可以无。报告应该客观性多些,陈述事实和全部;论文主观性多些, 可以选择对自己论点有利的论据。论文是科研成果的高级表达形式,突出的是它的学术性;报告是科研成果的一般表达形式,其更加侧重于资料性。论文是要论证某个命题、假说或理论,报告重在能清楚地说明一件事情或现象。论文要包括论点,然后围绕论点提出论据以证明论点,通常步骤是:提出问题-论点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结论。而社会调查报告从概述,理论发展,研究方法,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与引申,结论。

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 第4篇

一、意义

1、临床研究报告及论文是临床研究工作的深化和总结,它可以全面地概括研究工作的过程,充分反映研究的成果及价值,体现研究的水平和研究者的科学态度。

2、临床研究报告及论文是临床研究信息交流的基本形式,临床研究后,就可以传播学术成就,有价值的成果就有可能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医疗和预防疾病的实践中去,从而提高临床医学水平。

3、临床研究论文是临床研究者自我提高的重要方式。临床研究者在实践中随时发现问题,经过充分的思索和讨论,对其中重要的问题进行周密的设计,并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去验证,得出结论,从而提高自身的临床实践水平和能力。

二、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