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研学旅行方案气象局(热门3篇)

时间:2025-04-04 14:56:12 admin 今日美文

小学研学旅行方案气象局 第1篇

山水之韵,天安地泽。山西省安泽县是荀子故里、千年古县,拥有“北国小江南”美誉。今年10月,来自安泽第一中学等学校的学生们从红色文化、自然生态、气象探索等维度,进行了独特的研学之旅 。

安泽县参与活动的学生们正在了解光电式数字日照计的原理。图/邢刚

“一直以来,安泽县气象局深挖当地气候及自然资源,联合县文旅局、教科局、科协等部门全力打造‘气象+荀子文化’‘气象+红色文化’‘气象+农耕文化’‘气象+自然景观’等气象研学旅行课程体系,不断开展独具本地特色的气象研学旅行活动。”安泽县气象局局长陈虎英说。

“《荀子·王制》中有这样一句箴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这句话揭示了农事生产要按照对应的时节和气候条件进行。”在“连翘的故事”主题研学活动中,县气象局派出讲解员郭婕,与参与研学的学生一起查看连翘产地的生态情况,向他们进行“气象+农耕文化”的相关科普,让平时经常坐在课堂里的孩子能知五谷、勤四体。

近年来,县气象局不断优化硬件配置,培养专业的科普团队,设置了形式多样、符合不同受众对象的气象科普课程,每年气象研学营地接待学生超过1000人次。“我终于知道人工增雨的秘密了!原来人工增雨不是想增就能增的,要有一定的水汽条件才行。”每每说起研学经历,来自临汾市第一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吴中浩脸上都画满了感叹号。他和同学们还化身为气象“观测员”,参观安泽国家基本气象站,了解气象观测仪器的用途;变身气象“达人”,亲手制作、组装气象观测设备模型。“我们的研学课程针对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中学三个不同学段,设置了分阶段差异化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手段。”郭婕介绍。

县文旅局负责人赵龙表示,他们与气象等多个部门一起,结合安泽人文、地理、气候等特点,设计了多条研学旅行路线。这些路线传承荀子文化和红色基因,还能让孩子们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研学线路及课程内容非常丰富。

以“气象+文化+旅游+教育”的研学旅行模式在安泽地区落地生花,12月16日,在江西省新余市召开的第三届中国气象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安泽县喜获“气象研学旅行营地”称号。(邢刚武雅丽)

小学研学旅行方案气象局 第2篇

探秘气象局精密的仪器设备、脚踏东山岛细腻的金色沙滩、扬帆于无垠的蔚蓝大海……在福建省漳州市,气象部门不断加强气象科普教育的力度和深度,让气象研学有“研”又有“趣”。

12月21日,来自漳州多个小学的同学们一走进漳州市气象局,就对这个充满奥秘与智慧的世界啧啧称奇。在气象观测场,同学们就像小小探险家,新奇地观看并“摆弄”风向风速仪、雨量筒、百叶箱;在气象业务平台,同学们了解了如何利用海量气象数据和观测软件,制作出一份份精准的天气预报产品;在气象演播室,他们还体验了电视天气预报录制的奇妙过程。

而在漳州东山岛,气象研学与当地自然、气候相结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获评“全国十大美丽海岛第一名”的东山岛以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气候资源,成了大自然中最生动的气象课堂之一。7月15日,第三届海峡两岸(东山)青少年传统文化海洋研习营正式开营,近百名两岸学子齐聚东山。研学活动邀请闽江科学传播者、福建省气象局正研级高级工程师王岩进行授课,他将带着孩子们揭开帆船运动与气象条件之间的神秘面纱,一起畅游在气象知识的海洋里。

东山海洋帆船文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位于马銮湾景区,这里是中国纬度最北的红珊瑚自然保护区。“东山位于北回归线上,是中国海和西太平洋典型的亚热带海域,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王岩向前来参与研学的同学们娓娓道来。随后,他和航海教练带领同学们深入了解气象知识,体验航海技能。“帆船比赛属‘天气易感体质’”,王岩边带大家参观马銮湾海洋气象智慧观测站边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帆船比赛会受到哪些气象因素的影响吗?”

在随后的研学活动中,同学们走进海洋科普广场进行气象科普互动,在帆船基地扬帆出海,探寻海洋背后隐藏的气象密码,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魅力,让研学游真正做到有“研”又有“趣”。

同学们体验扬帆出海的畅快,探索气象与海洋的奥秘。图/卢达鹏

研学营地负责人李利勇表示,“省、市、县气象局成立的研学专家团队,在不断完善帆船帆板基地气象科普阵地建设的同时,联合中科院、中国旅游研究院、厦门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结合东山县气候资源、旅游特色,聚焦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研学需求,开设‘帆船与气象科普’‘帆船与海洋气候’等八大类精彩纷呈的课程,让同学们在‘流动的课堂’里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万物皆书本,天地为讲堂,我们希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真正让知识‘活’起来,让孩子们获得更宽阔的眼界,同时宣传好气象科普知识,让他们了解气象、爱上气象。”东山县气象局局长纪立恒说。(熊红朱虹郑尔妮)

小学研学旅行方案气象局 第3篇

“咖啡‘从种子到杯子’要经过哪些过程?”“要想喝上一杯香浓的咖啡,气象部门的叔叔阿姨做了哪些努力?”带着对这些问题的好奇,11月30日,普洱市思茅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的学生们来到思茅区气象局,他们将在“行走的课堂”研学活动中探索咖啡豆里蕴藏的自然奥秘。

普洱市是云南省咖啡产业重点发展地区,占全国咖啡总产量的一半左右。近年来,普洱市气象局组建了咖啡园区气象监测站网,为咖啡精细气候区划、病虫害气象条件研究及防治、咖啡植保等提供气象保障,同时,依托本地咖啡产业,开展咖啡与气象相结合的研学活动,让青少年深入了解气象要素对咖啡种植生长等的影响,开阔他们的视野,为气象学科的普及和发展奠定基础。

“孩子们,看我手中的这些咖啡豆,你们知道它的种植和气象有什么关系吗?”深感好奇的同学们步入思茅区气象局,跟着工作人员一起绘制咖啡宜栽区,聆听气象工作人员细致的讲解,了解咖啡与气象之间那复杂却又奇妙的联系。“气象因素在咖啡的整个生长周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从开花到成熟,每一个环节都受到气温、湿度、降雨和日照等气象条件的影响。”思茅区气象局专业气象服务技术员李成岗介绍,“在咖啡生长期内,适宜的气温和湿度为咖啡树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气象条件还直接影响着咖啡的香味,适宜的气温和湿度有助于咖啡果实中芳香物质的积累。进入成熟期,温度的高低和降雨量的多少则直接关系咖啡果实的产量和品质。”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气象部门为咖啡种植者提供科学指导。同时,安设在咖啡种植园区的土壤湿度、温度、雨量、风向、风速、日照等气象监测设备,为精准的咖啡气象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了让同学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咖啡气象服务,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携带气象智能监测设备深入咖啡种植区,实地测量土壤湿度和咖啡的生长温度,通过这些数据,大家共同模拟编制了有针对性的咖啡种植气象服务建议。

随后,大家来到咖啡庄园,黄波旁咖啡树舒展着翠绿枝叶,卡蒂莫、铁毕卡和瑰夏等品种的咖啡树也错落有致地分布着。而在现代化的生产车间里,一颗颗咖啡豆在加工生产线上滚动着,晾晒、脱皮、清洗、消毒、烘焙、打磨……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车间里弥漫着咖啡的香气。“没想到咖啡从生长到采摘都离不开气象部门提供的服务。”品味着自己参与烘焙、制作的咖啡,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学生罗富菁深有感慨地说。

“咖啡研旅之行给大家带来了一次难忘的独特体验,研学的意义在于让课本上的知识更鲜活,变得可以‘触摸’。在研学中,同学们学习了气象与咖啡相关的知识、体验了咖啡从种子到杯子的过程,也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师杨优娜表示。(张韡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