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专题培训方案(优选3篇)

时间:2025-04-17 09:49:58 admin 今日美文

思政课专题培训方案 第1篇

一、更新思想观念,把握思政精髓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精细化管理,首先要深刻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精髓,从观念上入手,解决认识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职工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认识水平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都趋于多元化,这些新情况要求现代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发挥传统政治宣传与导向功能外,还要在经济、管理等领域也发挥组织发动与激励作用。新形势下,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仅靠政工部门做是远远不够的,企业内部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细化分解扩展到每一个部门与岗位,除了政工部门在深入生产、业务活动中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以外,生产和业务管理干部也要抓思想政治工作,同时充分发挥基层政工兼职人员、党员、团员的作用,形成“党委领导、行政参与、部门落实、全员配合”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只有树立这种思想政治工作全员参与的意识,才能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由虚到实,由粗到精,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人本管理

精细化管理讲究以人为本,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因此,在把精细化管理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中,要从企业职工的根本利益出发,强化人本管理。一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要把职工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为职工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尊重职工的人格,保障职工的权利,维护职工的权益,关注职工的思想动态,正确处理职工与社会、职工与企业、职工与家庭、职工与职工之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教育和引领企业广大职工做到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努力构建企业和谐诚信的人际关系。二是加强培训和教育。不仅搞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搞好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同时,要围绕职工最敏感、最关心的热点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进行启发和诱导,增强职工面对市场竞争的心理承受能力。要把效率问题、质量问题、安全问题、成本控制问题、策略问题、机制问题、生存与发展问题等内容,一并纳入到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和培训职工的内容中来,把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内容与企业生产经营的难点、焦点、热点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育人,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

三、健全运行体系,强化制度管理

精细化管理讲究细节控制和过程管理,为此要建立健全精细化管理的相关制度和机制。一是管理机制。建立与完善自上而下的党、政、工、团、妇等密切配合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定期召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联席会和分析思想政治形势的会议制度,针对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形成科学决策。企业领导要及时公开与员工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从而提升决策的民主性和透明度。二是考核机制,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融入日常精细化管理。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流程,随时随地都用相应的制度来制约和考核,从而检验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在制定考核体系上,要注意考核目标重点突出,清晰可见,看得见、摸得着、抓得住、量得准,力求做到必要性与可行性相结合。考核任务要明确,考核的内容要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考核责任落实上力求职责明晰、奖惩分明。制度考核是否到位,直接影响着精细化管理的程度,是实施精细化管理最为核心、最为细致,也是最大的难点所在,是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四、紧密联系实际,强化责任落实

思政课专题培训方案 第2篇

关键词:保山学院政治学院;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能否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成功与否的重要表征。一般而言,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指能将具有一定复合性和综合性特征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应用于所从事专业工作的社会实践的专门技术人才,其主要特征是具有较强的职业岗位群能力、综合能力和创造性技能。保山学院政治学院作为保山学院第一批转型试点学院,确立了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努力提升办学定位与社会需求符合度的办学方向,始终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思路,着力推动转型发展,在转型中谋发展、在改革中促转型,在转型发展道路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对保山学院政治转型发展的实践探索进行调研、考察,进而提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一般路径,对于推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工作无疑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明确转型目标和内容:转型发展的逻辑起点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核心目标和内容是什么?这是首先必须弄清楚的问题。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转型”意味着旧秩序的打破和新秩序的建立,是从一种平衡到另一种平衡的过渡状态或过程。“转型发展”则可理解为从某一种既定结构与形态向另一种未来结构与形态的整体性位移与变革。[1]这种变革无疑有赖于准确的转型目标定位和明确的转型内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转型目标和内容的明确就成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逻辑起点。保山学院政治学院在转型论证阶段就提出了明确的转型目标和内容:

1.目标。通过五年的转型发展,大力培育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服务法治政府建设的专业优势,凸显社会工作专业为社会治理服务的专业特色,稳步提升三个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传统,逐步提高学院三个本科专业的办学效益,尤其是社会效益。

通过十年的转型发展和学科建设,致力于将学院三个本科专业中的至少一个建成培养具有高学历(研究生)、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性人才的硕士点。

2.内容。一是学院发展定位和专业理念转型。学院为什么要转型?哪些专业要转型?哪些专业能转型?这些专业怎样转型?转型失败了怎么办?这些在转型前都需要思考。二是人才培养模式转型。主要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和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服务基层地方政府平台的建设。三是社会服务方式转型。一是加快服务社会中介机构建设进度,并挂靠在政治学院,二要加快推进校企合作。四是师资队伍建设转型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转型。构建适应转型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转型发展的重要基石

社会服务是高等院校的四大功能之一,一般指高等院校利用自身优势直接参与的各类服务社会的活动,如科技服务、教育服务等。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主要包括三个向度:师资队伍社会服务能力、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和社会服务平台建设能力。而专业社会服务能力无疑是转型发展重中之重。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加强专业服务社会能力建设是地方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之需。[2]

1.专业社会服务能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社会能力。近年来我院社会工作专业加大了专业改革与建设的力度,在专业改革与建设中突出实用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的原则,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等多方面做了较大力度的专业改革与建设,努力将专业建设与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满足基层社会治理对具有高学历、高素质、高技能的社工人才的要求。已批准建设的政治学院多功能实训中心已于2015年9月正式运行。该实训中心的社会工作功能区既可以为本学院三个本科专业“社区社会工作实务”方向的学生提供职前强化培训,同时可以满足地方政府社区或农村社会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需要。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服务社会能力。近年来,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大幅修改,强化了该专业的公共行政方向,该专业服务社会能力明显增强。上述实训中心的“行政职业能力实训功能区”可以为社会提供公务员考试相关培训。2017年,“行政职业能力实训功能区”将通过增加相关软件成为“行政管理实战功能区”,届时将能提供基层行政人员行政实务能力培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培训、行政管理人员公共危机应急处理培训等方面的社会服务。

2.师资队伍社会服务能力。一是专业带头人服务能力。学院三个本科专业的专业带头人均具有较强的专业建设和管理能力,能带领教师团队扎扎实实搞好课程与专业转型建设。二是教学骨干服务能力。学院现有3名校级骨干教师和多名院级骨干教师,大多有社会实践经验并承担过教学研究和应用型科研课题,有能力负责适应转型发展的教学改革研究。其中部分教师还能提供法律咨询、企业文化建设、青少年禁毒社会工作等社会服务。三是“双师型”教师服务能力。学院已有5名“双师型”教师,占20%。下一步可通过制度设计,促使大部分年轻教师在三年内取得与政治学院三个本科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如人力资源管理师、社会工作师、企业法律顾问、心理咨询师、秘书等,并通过自培养、送出培训、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四是外聘教师服务能力。聘请一定数量的行业(技术)专家做兼职教师。

3.社会服务平台建设能力。学院具有较强的社会服务平台建设能力。除上述校内实训中心外,学院已通过各种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建立了很多校外社会实践基地。与地方社会组织和多个单位开展合作,加强实践教学资源整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工作。政治学院一直注重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现已建立了多个校外实践基地,并与保山市民政局、保山市隆阳区人民法院、保山市局、隆阳区河图镇和汉庄镇、保山市第二示范小学、曙光中学、保山市红十字会等多个校外实践基地。同时,建立了保山市民政局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建立了民主促进会、中华儿慈会、中国教育协会“青艾小屋”项目保山站项目运行工作;组织开展社区伙伴(香港)基金会“保山能源调查和意识提升”项目工作。深入推行产学研育人模式,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深入进行广泛调研,邀请各界人士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新办学体制。

学院已依托社会工作专业打造了几个社会服务平台,如保山市四叶草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保山市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等培训基地。

三、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转型发展的有力支撑

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实际状况,政治学院把实践教学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新的教学改革之中,在遵循“目标性、层次性、规范性、系统性、实践性”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五原则的基础上[3],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多方面拓展实践教学途剑多渠道利用教学资源,建立了校内实习实训体系、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自主实践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全面开展实践教学,为学院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课堂实践教学。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经典著作选读》、《哲学原理》课程;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行政学概论》课程;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概论》、《社会调查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课程进行课堂实践教学。每门课程课堂实践教学不少于8课时,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综合设计实验课和读写议实践。实践教学方案写入教学计划中,期末提交实践教学过程记录和总结。

2.校内实践教学。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专业实践教学成本最低化和效益最大化,体现实践教学的多样性、具体性和整体性,搭建多种实践教学平台是政治学院实践教学的创新之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论》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从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技能,政治学院利用学校内部各个教学机构和学生管理部门组织学生开展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与运用相关的理论与原理,同时能较好节约时间成本,有利于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的同时进行,解决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员不足,辅导员工作量较大的问题。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从大二开始就可以结合社团活动应用专业知识开展校内社会工作服务,2013级社会工作班同学针对贫困生帮扶、体育与心理健康等方面设计了多个活动方案并在教师指导下开始实施。

3.校外实践教学。与地方社会组织和多个单位开展合作,加强实践教学资源整合是专业发展中的重要工作。政治学院一直注重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现已完成了多个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保山市工业园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保山市第二示范小学德育实践基地、曙光中学中学政治课教学实践基地、保山市民政局社区工作实践基地、隆阳区河图镇和汉庄镇乡镇工作实践基地、保山市局行政工作实践基地、保山市红十字会社会工作实践基、保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和隆阳区人民法院法学教学实践基。结合相关课程内容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2011、2012、2013级学生多次前往校外实践基地进行见习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使课堂教学知识的掌握得到了完善,同时提升了学生对学校德育工作、中小学教学工作、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的实践应用能力以及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自主实践。学生课外自主实践教学主要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寒暑假和毕业实习期,结合专业需求进行的相关实践活动,包括志愿者实践、假期社会调查、毕业专业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自主实践是专业实践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既能帮助学生提升专业素质,同时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有利于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四、构建产学研体系:转型发展的基本保障

构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产学研体系,是推进学院转型发展的基本保障。一方面,产学研合作,有助于学院了解社会和企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体系,加快课程体系建设。另一方面,产学研合作有利于促使教师优化知识结构,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1.产学研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形成。2014年新修订的本学院三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调了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机结合。新方案删减了一些基础课程,增加了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并大幅增加实践教学课时量,同时在每个专业都设置了四个实用性较强的专业方向――“法律实务方向”、“基层行政实务方向”、“青少年社会工作方向”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向”,此外还增设了职前强化课程。

根据新方案,从2014级开始实施学用有机结合的专业教学模式,并采用新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强调学生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另外,以我院学业规划为切入点,从2014级开设试行本科生导师制,通过每个导师对4―6个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从学业到就业的深度指导,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途径。

2.产学研课程建设体系加快推进。根据2014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上采取了介于“学科中心模式”和“实践中心模式”两者之间的“探索型中间模式”。课程设置已初步具备产学研课程体系的基本特点――“开发性”、“应用性”、“可选择性”。三个专业职前强化课程的设置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产学研课程体系的核心理念和要求――“职业性”。

3.产学研实践教学体系比较完善。学院已构建起比较完善的产学研实践教学体系,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校内实践教学体系已趋于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成果显著,校内多功能实训中心可对外开展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校企合作已列入本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4.产学研质量评估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正在构建。学院将通过不断完善相应的产学研合作管理制度、制定产学研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和产学研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承包社会服务等渠道建构起学院的产学研质量评估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

[1]顾永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核心要义、目标趋向与根本指向[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11).

[2]王晓江,田昊.高职院校专业服务社会能力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4,(4).

[3]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

思政课专题培训方案 第3篇

Abstract Th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s based on the market as the guidance, cultivate the social needing of high quality, high skills, applied talents.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cultivate higher vocational talents, affect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contingent of talent in our country. Underachiever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the touchstone testing the success of ideological. Therefor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ust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strength the research on the underachiever probl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promotion,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and pertinence of the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cultivation of talents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占首要地位,关系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高职院校后进生的思想政治素培养的高低,直接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高职生后进生因在心理素质、时间观念、责任观念等问题比较突出,深刻影响到了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教育模式的深入发展,也影响到了校企合作的发展,因此加强对高职院校后进生思想政治素质整体提升和转型研究,成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拓展思政教师教育职能,开展“帮扶结对”教育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负着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目标培养的重任,是学生思想政治灵魂素质的工程师。任课教师,在坚持传统课堂教育的同时,将职业教育理念融入到后进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工作中去。依据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理念,思政教师以高职后进生为载体,开展“结对帮扶”教育,有效地针对学生个体情况量身定制思想政治素质提升方案。

一是深化教师密切联系学生职能优势,深入后进生中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学生的困难、思想困惑等方面入手,寻找影响学生思想素质提升的根源或因素,为下一步教课教师制定学生个体培养方案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之上,有针对性地对高职后进生进答疑解惑,逐步摸索地培养和提升其政治素质有效路径。

二是发挥辅导员密切联系学生的优势,将辅导员吸纳到思政教师队伍中来,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服务学生的职能,打破传统理论传授模式。将情景模拟融入思想政治素质提升过程中,以解决学生情感需要、心理发展问题、职业发展为抓手,重点培养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职业判断问题,职业分析问题能力等素质。将这些问题的解决融入到高职后进生个人素质提升方案中去,突出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对辅导员或班主任队伍的业务培训,采取将职业教育和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同时并举的策略,做到既要满足企业(行业)的需求,又要满足学生自身能力提升的需要,主要通过长期培训和企业挂职锻炼的形式提高加以提高。辅导员(班主任)需要建立高职后进生思想政治发展档案,分同步阶段制定不同解决策略。

三是发挥企业的育人功能,让企业师傅参学生素质提升工程。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利用企业人力资源优势,选聘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且愿意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师傅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他们将企业优秀的文化带入“厂中校”课堂中去,努力提升学生自身道德修养和政治素质,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队伍整体提升需要与职业教育相适应,将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传承、服务社会、科学研究、与人发展等职能融入到思政教师队伍内涵建设中来,吸收现代学徒制的优势,强化对高职后进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工作。

2 强化专题教育模式,重在“接地气”、“塑灵魂”

专题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渠道。加强专题教育研究,成为提升后进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领域。需要不断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专题的内涵和形式,强化其育人的重要功能。

任课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以及高职学生整体思想状况,尤其是后进生思想政治素质水平,确立课程专题教育设计和内容编排,将企业或行业对职工思想政治素质目标要求纳入专题整体设计,做到既要体现整体需要,又要强化个体情感教育,达到“接地气”、“塑灵魂”的目的。

“接地气、塑灵魂”需要从职业教育特点、高职院校后进生的思想特点入手,寻找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的突破口和培养路径。

一是强化后进生思想动态针对性掌握,加强社会不同思想潮流对高职院校后进生的思想影响研究,理清影响高职院校后进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思潮和主体因素,以问题为导向寻求解决问题应对方法和策略,不断强化对高职后进生的针对性专题教育。

二是加强任课教师与企业行业的交流,制定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标准,明确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的领域。邀请有关用人单位参与专题目标设定及案例教学的恰当运用,融企业入职业教育理念和策略。依据高职后进生的自身情况,组织学生参加由企业或行业文化或者职工专题教育活动,以增强学生切身感受,不断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增强自我学习和提升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是加强思政教师“双师”化教育,打破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思政教师应从学生职业发展丰富相关知识,拓展教育视野,深入企业一线工作,进行历练和锻炼,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具备当“师傅”的各项“硬”条件,从人格教育到职业素养提升等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将工作的“地气”带到对后进生的教育感化和素质提升工作中来,使得教育更加“有血、有肉、有灵魂”。

3 强化跟踪专题辅导教育,建立教育长效机制

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是一个长期过程,与人的思想认知、心理素质、价值认同、是非判断、分析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高职后进生个体思想容易受到各种价值观、社会思想潮流的影响,具有多变性和反复性。高职院校后进生思想政治素质塑造的这种复杂性和长期性,客观上需要建立跟踪专题辅导的长效机制。该机制需要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用人单位建立畅通的沟通机制,搭建专题辅导教育的有效平台,融入企业发展文化,真正将高职后进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落到实处。

辅导员(班主任)、思政课教师和企业师傅长期工作在教育的第一线,是担负后进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转型的主力军。客观需要企业(行业)通力配合,完成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工作:

一是选择由素质优秀的学生、优秀企业员工和后进生组成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小组,定期开展思想认识问题讨论,着重培养后进生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和增强价值认同感。任课教师或辅导员(班主任),全程参与讨论和记录,正面引导学生思想争论,根据每个人不同程度的表现,修订每个后进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升个体培养方案,以增强方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