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意活动案例分析报告 第1篇
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这些方面的内容,与律师的日常工作关系密切,律师皆有切身体会,对其中的利弊得失感同身受。广律师从内心也有意愿参与创新社会管理,有意愿为创新社会管理献言献策,但如何把我们的良好意愿化为切实的行动,并达到一定的效果,真正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发挥作用,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在思想上正确认识律师的职业属性
律师职业不仅是法律所定位的“接受托或者指定,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律师发挥作用也不仅于“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律师本身首先是一个公民,凡公民皆有对社会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权利。
律师在日常工作中服务于托人,从事有报酬的劳动。但律师的职业属性天然与社会管理密切相关,只有在良好的社会管理环境下,律师服务于托人的作用才能得到最的发挥。因此,律师不能把参与创新社会管理当做等闲之事,也不能因为参与创新社会管理可能没有直接创造效益而漠不关心,认为是浪费时间,应当在思想上把积极参与创新社会管理放到一个十分重要的高度去认识。
二、在形式上依托律师协会发挥作用
律师参与创新社会管理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律师在个案的办理中也可以对创新社会管理提出建议和意见,但由于律师在个案办理中所处的法律地位以及个案的特殊性,基于个案提出的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只能是零散的,不能成为系统,也难以回避就案而起的偏见,因而采信程度及实用性较差。
因此,在律师参与创新社会管理中,应依托律师协会,以行业协议的名义参与,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目前律师协会均设有各专门员会和各专业员会,所涉范围可以涵盖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这些员会除开展律师业务活动外,可以就创新社会管理问题进行研讨,律师也可以把个人的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和建议映给律协,由律协组织进行调研并形成完整的意见,映给相关部门。
南京律协劳动专业员会在20xx年通过调研,发现因新法实施,劳动争议案件突然增多,受劳动争议仲裁审限限制,无法及时化解,通过律协与南京市白下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会商,创新设立的劳动争议前置调解机制,在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方面创新了机制,取得了积极成效。可以说,没有律协组织,单凭律师个人是难以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发挥有效作用的。
三、在操作上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议或办法
创新社会管理在操作中必须提出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或办法,不能仅仅简单地提出只言片语。社会管理本身是一个系统,创新社会管理需对系统本身的动作方式有相应的了解,提出的创新意见应考虑新旧系统的相互联系,创新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创新,其目的是使系统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不是打破原有系统重建。
因此,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应提出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的建议和办法。应当发挥律师的职业优势,在与相关部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拿出具体的操作方案和制度设计的操作程序,使创新成果制度化。在南京律协所创新劳动争议前置调解活动中,所涉的具体操作性规范文件,均由律协组织律师起草,发挥了律师职业优势,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好评。
四、在行动上身体力行积极参与
在创新的社会管理中,凡是可以由律师参与的,均应当积极参与其中。律师在创新社会管理中,不仅应当提出制度建设的创新意见,在具体实施的活动中也应当积极参与。一方面,积极参与创新的社会管理活动可以扩律师社会活动的范围,提升律师行业的整体社会形象;另一方面,律师的职业水准也能够在创新的社会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并通过发挥作用获得新的业务发展机遇,使律师在非诉讼领域的业务渠道不断拓展;再一方面,如果律师仅仅是制度创新的建议者或设计者而不积极参与,则律师参与创新社会管理诚意也会受到质疑。
当然,就目前社会整体对律师的认识水平而言,参与创新社会管理活动在很多时候还不会有的直接的收益,这就需要广律师具有奉献精神,不能目光短浅,我只有积极参与创新社会管理,才能让整个社会逐步认识到律师行业在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从而推动律师业的蓬勃发展。
企业创意活动案例分析报告 第2篇
一、网站架设的目的和意义:
为适应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校需要建立“新桥小学网站”。网站建成后,该网站可以作为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成为校内教师对外交流的平台,使网络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二、网站建设宗旨:
为全校师生提供一部分稳定,健全的网络方面的服务,服务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我校在铜陵及周边地区的知名度。
三、网站规划与建设进度:
本网站为校内网站,不要求有过多的网络服务和过深的网络层次。
建议:
1、网站层次不要超过三层。(首页、大类、大类下的小类);
2、主要开通会员功能、论坛、邮件、FTP服务。
制作周期为3个月:第一个月搭建主体网站框架,编写后台支持程序;
第二个月完善主体框架,在框架下填充内容;
第二个月添加各项功能服务,并对网站进行最后测试。
四、网站结构/栏目板块(大类及小类空白处请校领导根据需要填写,不够的可自行补表)
学校概况
校园情况
教学设施
师资情况
学校组图
五、技术可行性分析
1、平台开发:使用WINDOWS2000SERVER架设服务器利用JAVA语言编写网站后台。
2、数据库:使用小型ACCESS数据库
3、系统开发:计划由学校组织建站领导小组,交给网络中心组织人员成立网站制作小组,开发制作。
4、网页设计:程珙
5、美工:伍梦明
6、内容设计:学校领导
六、管理
1、网站制作完成后由网络中心负责维护,和网站的更新。
2、校内需要发表文章及图片由教师及相关部门做好后放到指定的FTP文件夹下,通过管理员审核后上传到网站上。
3、网站建成后不在更改,除非在出现严重影响网站正常运行的严重错误时才进行维护性更改。
七、管理制度
企业创意活动案例分析报告 第3篇
这是一个需要激情和梦想的时代;
这是一个需要信仰和责任的时代;
这是一个需要个性和创新的时代。
励志照亮人生,创业改变命运,凝聚创业激情,笃行企业梦想。在市场经济日趋成熟和完善的今天,创业对于当代大学生具有特殊的意义。它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亦关系到后备人才资源的储备。为了给有新锐的创业思想,优秀的创业思维,高效能执行能力的优秀大学生提供一个挥洒创业激情,结交创业伙伴,提升创业技能的平台,河北工程大学农学院创业者协会特举办“赢在大学”创业设计大赛。
二、活动简介
“赢在大学”创业大赛的灵感来自于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的创业系列活动。此次活动由河北工程大学农学院创业者协会主办,本次活动获了农学院团委和社团联合会的大力支持。大赛于2011年11月15日正式启动并开始进行宣传,整个活动持续两周左右。大赛分为三个阶段,为保证比赛质量,按照惯例,每轮都将设置一定比例的淘汰率,每轮表现优异的选手(团队)晋级下一轮。为使大赛更具权威性和公正性,比赛期间,我们将全程接受农学院团委和社团联合会的监督,决赛将请相关老师、社团联合会领导及各兄弟协会会长担任评委。
三.参赛方式
1、报名对象:中华南校区10、09、08级在校大学生
2、报名时间:11月15日-----11月17日
3、报名方式:a、食堂路宣传咨询点报名
b、个人、团队均可
四.活动细则
(一)大赛赛程
1.活动宣传(黑板报和宣传板的形式)并接受报名,时间由11月15日至11月17日。
2.活动分为初审、现场答辩两个阶段进行
(1)初审:报名的团队或个人上交创业计划书、创业策划书,创业计划书由此次大赛评审团评选
策划书
(4)入选复赛(即参加现场答辩)的团队在12月1日之前好团队项目PPT,并做好现场答辩准备
(二)比赛形式;1创业计划书初选规则:商企业计划书评选 每个团队可以自由确定公司类别以及经营模式,要注意把握产品开发和市场潜力,并预算一个运营周期后企业预期的利润情况,树立相应的企业理念,通过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阐述计划书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制作好一份比较正式的商业计划书并打印上交予评审团负责人,根据评审团的最终裁定参加复赛。
2决赛规则
比赛形式:现场答辩
比赛规则:1、初选后将有三个团体组和六个个人组进入现场答辩环节。
2,、团体组和个人组均通过抽签决定出场顺序,比赛时,选手(需选出一名队长)借助PPT对自己企业的概况进行阐述,各小组将对对手的策划进行研究分析。然后各小组需针对对方商业计划书中的出现的漏洞或者其他问题互相进行“攻击”,但发言要文明,不得进行人身攻击。
2、案例分析:各队派一名选手对所给的案例进行分析,并回答评委的一个问题。
企业创意活动案例分析报告 第4篇
为了强化全县中小企业人才资源配置,提升中小企业人才队伍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大力推进全民创业,以催生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人才匮乏、技术单一、思路狭窄、难以适应中长期发展之需求等突出矛盾,根据省、市中小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加快中小企业创业培训基地暨远程教育的总要求,结合我县中小企业人才培训工作实际,以服务全民创业,激发群众创业激情,积极实施“以培训促人才、以人才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以就业促发展”的培训工作新格局,努力提高中小企业员工队伍和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做好全方位的人才培训服务工作。
一、目标任务
以催生中小企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目的,以逐步完善和提高中小企业创业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培训环境、培训条件、培训数量、培训质量为目标,促进和带动全县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和完善中小企业创业培训基地建设的带动作用,通过企业员工、青年农民在岗及岗前知识技能培训,努力培养一批县域经济带头人、优秀青年农民企业家、合格的中小企业管理人才、创业人才和高素质的中小企业员工队伍,以加快农村工业化步伐,推动全县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20__年按照市中小企业局下达的人才培训工作任务,全年培训各类人才4000人以上。
二、培训内容
根据我县中小企业发展特点和人才需求趋势,今后一段时间,开展以下专业知识为内容的人才培训工作:
1、以岗前和在岗专业技能为主的技能型人才培训;
2、以各类工程专业技术为主的专业技术人才培训;
3、以激发群众创办中小企业为主的创业人才培训;
4、以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知识为主的管理人才培训;
5、以产品营销策略为主的中小企业营销人才培训;
6、以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和应用为主的科技人才培训;
7、以企业标准计量、质量管理为主的管理型人才培训;
8、以中小企业安全生产为主的安全管理型人才培训。
三、培训对象
企业创意活动案例分析报告 第5篇
“财务报告分析”课程是普通高等院校商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之一,是建立在会计学基础课程之上的综合性应用课程。该课程与财务管理中的财务预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等内容,以及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等方面的知识相互渗透,交叉依附,不仅涉及知识面广,而且操作性很强。
一、在“财务报告分析”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目前,财务报告分析课程往往采用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以讨论法为辅的教学方式。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较全面地构筑财务报告分析的知识结构,掌握基本的财务分析方法,提高专业理论水平。然而,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师生之间有效的教学互动不多,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对知识点往往死记硬背,实际操作能力欠缺,所以很难达到课程教学目标。
笔者认为,传统的“讲授教学法”仍具有方法性强、指导性强等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优点,所以财务报告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不能完全脱离传统教学方法,而应该是对传统教法的一种扬弃。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案例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培养学生面对各种复杂问题、以实战的姿态做出决策的能力。所以,在“财务报告分析”课程中合理应用案例教学法,是实现该课程教学目标的必然选择。
二、在“财务报告分析”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关键点
在“财务报告分析”课程中试行“案例教学法”时,笔者特别关注了以下几点:首先,在采用讲授法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课程的相关延展阅读,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并为案例分析做好准备;其次,鼓励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团队,选择共同关注的企业案例进行财务分析,培养学生自主思考与团队协作相结合的处事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适时组织学生对财务分析结果进行自评、互评,并将评价结果与教师总评、期末考试成绩结合起来,综合评定学生该课程的成绩,增强学习目标性。
三、“财务报告分析”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举例
例如:在总学时为32课时、听课学生人数为40人的课堂中,实际教改课时累计宜达16课时左右,其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一)第1—6课时,教师对该课程的知识框架和体系进行系统的理论讲授,使学生明确该课程的学习目标、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步骤。要求学生自由平均分成8个讨论小组,引导学生以组为单位,在互联网上搜索感兴趣的行业中的典型企业在当年的财务年报,以备案例讨论使用。
(二)第7—30课时,参考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表,分配合适的.课时给各知识模块,进行相应的案例讨论。具体为:资产负债表分析、利润表分析、现金流量表分析、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分析知识模块各3课时;盈利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发展能力分析知识模块各2课时;企业财务综合分析知识模块4课时。在各模块课时中,分配合适的时间用于学生讨论小组做课堂展示、学生课堂互评和教师课堂点评。以“资产负债表分析”知识模块为例,其3个课时将这样安排:首先,提前一周要求各小组对自己所选定的企业财务报告进行资产负债表分析,以PPT形式写出分析报告;然后,通过随机方式确定各小组的课堂报告顺序。要求由各小组推选一人、在每堂课由3-4个小组做案例分析展示,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其他时间留给学生做结果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总结和相关理论的补充讲解。
(三)第31—32学时,教师对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案例分析实践做总结。在整个教学方法改革实践过程中,需要教师在课堂内和课堂外都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注重师生互动,及时处理好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实践证明,在“财务报告分析”课程中适当引入“案例教学法”,既能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又能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从而不但学到系统的理论知识,而且掌握专业实际操作技能。
四、“财务报告分析”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在“财务报告分析”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先修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财务报告分析”不属于基础课程,需要“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学”等课程知识做铺垫。学生对先修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使教师在课堂上常常花时间回顾相关课程知识,这使得原计划让学生在课堂上以PPT形式进行案例分析成果展示、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的教学环节没有充足时间开展,而代之以教师在课后随机抽查学生的分析成果。
2.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积极性高低不一。在教学过程中,仍有学生习惯于传统的“讲授法”教学,习惯于系统的理论教学,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应对考试,所以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不高。
(二)应对存在问题的对策
1.在教学中提前指明本课程涉及的相关课程知识,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复习。在课堂上只以抽查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再专门讲解。
2.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学习小组的工作情况,劝说学习积极的学生带动其他同学一起学习,力图让所有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加入到案例分析的学习和教学中,感受主动学习带来的收获和快乐。
3.多与同事们交流,分享教改过程中的心得和经验。
总之,笔者认为尽管在“财务报告分析”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还会遇到一些问题,但是只要秉承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切实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开阔专业视野的角度出发,教改工作就能不断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企业创意活动案例分析报告 第6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案例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教学方法在医学院、法学院和军事院校的教育实践中被广泛应用。20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率先倡导管理案例教学法,并推广覆盖至学院2/3的课程。直至20世纪40年代形成了案例选编、出版发行等完善的管理案例体系,建立了校际案例交流中心,每年更新使用超过四百个案例,在校生要求完成500个以上的案例阅读分析。20世纪80年代经中美大连国际合作项目开始引入中国,逐渐被人们所认知。为了培养秘书学专业学生的通用管理能力,协助领导有效地进行组织管理。学校开设了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课程。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必然会用到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课堂讲授,在教学场景和管理情景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案例答案可能是多元的,不侧重于描述“是什么”而强调“为什么”,是最优解决方案的选择。教师在其中扮演着教练、导演和仲裁员的角色。
一、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的作用和重要意义
案例教学指引学生运用企管理论工具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在团体思辨求解过程中职业能力得到训练,运筹帷幄间吸收管理经验的养分,经营管理理念入脑入心,对于今后适应错综复杂的企业管理环境大有裨益。这种参与式的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检索收集案例关联资料,做读书笔记的学习热情,学生从中受到教益。案例口头表述环节,透过演讲及辩论,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能言善辩的人。案例分析报告的书面写作练习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学生逐步学会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写成内容具有一定深广度的说理性文章。“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为了搞好案例教学,迫使教师不得不加强自我学习,开阔视野掌握大量的企管资料,无形中促进教师素质提升,教师的管理专业教学能力和课堂把控能力将与日俱增,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二、当下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的困境
所用案例多零散独立、烦冗,缺乏系统性,容易使初学者陷入经验主义的误区。用于教学讨论的许多企业案例来自国外教材原文翻译,譬如微软、索尼等外资大型企业。还有某些援引国内海尔、联想等企业的新闻报道案例,鲜有契合秘书学专业特色,基于秘书视角思考管理问题的素材,缺乏今后主要就业方向的中小型本土化区域型企业案例。类似于空中楼阁式的案例架构不利于学生的经验积累和能力拓展。师生实践经历欠缺,导致分析归纳深度不够或游离实际,学生停留在问题浅表的想象之中,无法提出问题解决的周全方案。秘书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待激发。习惯于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学生,对于需要较多前期资料准备,现场参与投入的案例分析教学活动有畏难情绪。案例分析课前,一般要求学生阅读收集相关资料并完成分析作业。部分学生只是被动看案例,敷衍了事。草草书写五六行字便提交。有的学生甚至临阵磨枪,匆匆忙忙地在课堂上完成。阅读量小、作业水平参差不齐必然影响课堂讨论效果。每次学习小组的划分不固定,成员松散,相融性、互补性差。团队组长工作无法有效开展等问题使得学生案例讨论参与度不够,积极性不高。案例分析活动组织不力,往往开头热烈,结尾潦草。案例分析课仅仅是老师一个人在讲企业故事,其个人陈述往往带有明显的价值判断倾向,影响学生回答案例问题时的走向,容易造成人云亦云,不利于创意的萌发。教师难以有效引导,迫不及待地自揭分析谜底,自问自答。学生过多纠结于细枝末节的问题,讨论出现跑、偏、漏题的现象。分析倾向于选择成功企业的案例,其实经营失败的企业研究价值不容小觑,财经作家吴晓波的著作《大败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企业管理案例教学旨在训练和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管理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案例教学方法运用规律和技巧的把控有一定难度,加之管理科学独特的权变特征。教学中的案例撷取往往沦为原理阐述的注解。学生无法较好地从案例分析课中汲取管理原理、要素及技巧的精华,不利于创新、批判思维养成和现实管理能力的突破。
三、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的革新路径
(一)精心选编企管教材及案例
增加教学案例经费投入,购置公开出版的案例集和新近发行的案例分析教程。加强对专业教师案例撰写能力的培养,使其充分娴熟地运用案例教学。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增添案例的趣味性、可读性,教案中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生动形象的关键人物塑造,充满感染力的深刻管理哲理。确保案例时效性,淘汰陈旧案例。本着实用性、针对性、代表性的原则,扣准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紧跟时代步伐进行案例的甄选,结集成册。案例涵盖多种行业,呈现企业发展脉络,从不同成长阶段时间点上取用编选。改变过去以纯文字定性描述为主的案例教学,精选的案例应图文并茂,配以视频播放。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发互动、交互的多媒体案例库,内容包括国内外企业成败案例、学生创业企业案例、本地企业专项问题案例、企业流程各环节热点问题案例等资料供学生查阅自学,保持每年更新1/3的案例。
(二)细致做好课前筹备
(三)周密组织教学过程
《学记》有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引导重于说教,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不要有顾虑,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适当追问、反问。安排学生作为计时员进行时间的调控,教师观察并恰当指导学生的讨论、演讲技巧。首先由学生代表做10分钟—15分钟的开场白,介绍案例背景及需要讨论解决的症结,教师随后补充并明确分析方向和规则。为了防止出现冷场或争辩不休,教师可以采用提供一些案例新信息或重组新的讨论方阵,请真实案例企业人员现场答疑或播放企业人员访谈视频等形式化解僵局,使讨论沿着教学目标逐层推进。管理案例教学注重学生自主意识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培训,面对学生的质疑问难,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有问必答。可采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产婆术式”的辩证法,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依照此观点进行推理演绎,随后引出观点中的偏颇,最终使学生意识到先前认知中的欠妥之处。充分利用好角色扮演法辅助案例分析,学生进入案例情境,扮演管理者、执行者等角色,体会站在不同立场下的抉择和考量。每每在案例讨论时会有某些新的发现和原先预设未曾料想的问题,这些案例学习中的真知灼见师生要做好心得记录惠存,避免遗漏。教师在进行案例分析教学集体备课时记录可作为参考。教师对于学生的案例分析点评不可操之过急,更不能以权威话事者的形象出现,随意打断他人发言,批评否定。教师要多一些教练的角色成分,要待学生酣畅淋漓地充分发表意见后,再做启发式总结评价。在点评过程中,对于案例分析全程中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要适时褒奖鼓励,肯定其成绩。对于表现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从正面引导学生自我检查,分析原因,以期改观,避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分析意见和创新观念给予赞赏肯定,中肯地点出讨论中的不足,并将剖析思路甚至调研经验和盘托出分享给大家。教师可鼓励各学习小组代表来做总结收尾。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案例分析课上的讨论收获转化成书面成果,形成规范化的管理案例分析报告。书写报告由标题、案例概括、分析建议、教师评语、附加表格五个部分构成,避免空谈,要言之有物,有理有据。教师可将自己写作的案例报告或以往学生的优秀作品作为范式供大家借鉴。对于案例分析作业完成不好和不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学生,教师要主动与其沟通,了解原因做好疏导工作。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评定要点面结合,主要囊括课前作业,课堂表现,书面报告和团队表现等方面内容。学生课上发言次数、质量、时间把握等课堂参与表现占成绩评定的30%-50%。加权分数采用强制分布法,每班将有5%的低分者将接受教师的问询,以适当压力唤醒学生求知欲,恪守评分标准,避免教师据学生平时印象给分不公正进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在下次分析时调整策略,以期取得更好的成绩。
(四)有效整合案例资源
实战经验是笔宝贵的财富,学校出台政策聘请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职业经理人走进案例分析课堂举办讲座、报告。将第一手的管理前沿咨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意识到企业对管理人才规格的真实需求。深挖校友及实习学生资源,案例分析课穿插邀请创业校友或已经在企业担任管理职务的校友,现身说法讲述企业经营真实案例。选用实习生的企业实践报告,在分析课上结合工作实际介绍所在企业的基本情况。根植管理实践,教学与研究相融合,积极筹措成立企业管理案例中心,分享案例教研及最新学术成果,集思广益优化并推广案例研究方法。定期举办企业管理案例分析校园大奖赛活动,以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专业活力,争取企业冠名资金及赛事指导智力支持,通过现场PPT陈述,团队互辩和评委提问、点评等环节激荡思维,决出胜负。待该活动做成校园品牌后,可以举办校际联赛,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力。使用数码影像技术,全程摄录案例分析课堂,为教研及学习者提供借鉴。有序安排教师到国内外商学院访学和进修,学习前沿管理学科理论和领先案例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实地调研,参与管理咨询活动。采访企业各级人员,学生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自主编撰走访企业真实案例。学生的亲身感悟使案例分析课更缤纷多彩、生动鲜活。作为管理问题研究的一种手段和管理教育的方法,企业管理案例教学注重传授知识与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并驾齐驱,加快学生管理知识向管理技能的生成。坚信通过不懈的探索和实践,企业管理案例教学必将使秘书学专业的管理教育活力焕发、生机无限。
参考文献:
[1]刘柯.建构主义视域下的秘书学专业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办公室业务,2015(23).
[2]王友云,郭征帆.秘书学本科专业管理学课程开发探析[J].秘书之友,2014(5).
企业创意活动案例分析报告 第7篇
关键词:美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个案
一、案例概述
樊波,2005年毕业于唐山师范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现为唐山图腾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艺术总监,首席设计师,副总。
毕业之后,樊波就开始了自己创业之路。开始,他向老师征求建议,老师告诉他国内艺术设计思潮发展很快,需要高端的艺术设计人才服务社会,艺术设计市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为把握艺术设计专业的前沿思潮,他先后去北京、广州和深圳打工,并在广州南方广告公司、深圳国际游艇俱乐部担任设计师、策划师,专门了解艺术设计的社会服务需要以及新材料、新思潮,以补充课堂学习的不足。
2007年他回唐山在图腾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但任设计师,专门致力于平面设计、装饰装潢等业务,并将在北京、广州积累的经验无偿地传授给刚进入这个行业的设计师。由于团队的努力,公司逐渐成长起来,自己也开始有了一定的客户基础。
2009年初,基于艺术设计市场需求、自身优势资源,图腾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扩大发展,樊波担任公司副总、艺术设计总监、工程质量总监以及设计市场开拓等工作任务。客户的成功才是公司的成功,樊波一直秉承顾客至上,设计质量制胜的理念。樊波先后设计和主持了唐山中陶实业有限公司办公楼、河北联合大学大门景观、北京钓鱼台7号院、北京中赫集团办公楼、北京国贸大厦、中石油唐山分公司办公楼等众多项目的设计和装修。
二、案例扩展解读
创业成功案例以美术类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植养成为研究对象,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与服务等课程作为研究平台,展开跟踪调查研究。案例研究对象是美术类大学生有着创业意愿的学生群体和成功创业的学生个体。
美术类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总是会有一些专业技能与社会需求衔接不上,就业机会和个人发展条件不尽相配等问题出现,在这样的情况下,一部分同学具有强烈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的特质,体现全面发展的自我素质,集知识能力、创业精神等优秀品质于一身,勇敢面对,成功创业。但有部分同学则消极悲观,缺乏创业动机,只能在父母的荫护下,依托家族关系寻找工作机会。其实,创业成功者并不一定是在校期间的成绩优等生,而是良好的人格力量和创新理念,以及创业进取精神成就他们的创业梦想。
三、案例分析
樊波同学家境贫寒,上学期间父亲病休在家,全家的经济来源全靠母亲的一个在大街上的冷饮车的收入供给,当时学校在经济方面给予了帮助,更重要的是给予创业精神的培植和养成,贫困的家境成为他奋发向上的动力之源,能够在创业的初始阶段战胜艰难困苦。有些同学有着优秀的专业技能,有着优越的经济条件,但缺乏创业意愿和创业精神。
创业之初,樊波同学没有一味的埋头苦干,而是听从老师的指导去本专业或与本专业相近的行业了解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要求,通过学习了解艺术设计的社会需求和市场动向。这就说明创业需要深刻理解当代社会进步与发展对专业教育的时代要求。创业精神培植养不仅要注重专业素质对人的塑造作用,而且要更加注重作为现代社会人的品质养成;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素质教育有机契合;创业能力与品质的形成对素质教育的养成作用以及终身学习理念怎样在大学时段根植发展等。
四、解决方案
(一)创业课程中增加创业精神培植与养成的内容
发达国家的新世纪战略发展都是把全球战略和发展意识放在国家教育战略的高点。发展就是创新,创新就是能力,这种时代诉求无不体现着作为现代社会人的全部优秀品质。美术专业教育不但要把理念技能等作为教育的内容,而且要把学生的终身学习理念,创业精神等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社会实践中增加道德教育,塑造美术类大学生创业之魂
樊波同学成功创业的案例中不难发现德育的核心作用。比如樊波同学将自己的从业经验无偿地传授给刚进入这个行业的设计师,使得团队有着核心凝聚力。德育就是教育根本性的问题,智育仅仅是工具性的。德是人性之寓舍,智,则为人之桥梁。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立世之本,更是创业的根基,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只是服务社会的手段,但只有知识没文化,有技能没修养,有能力没理想,这将是带有教育根本性的方向错误。
五、经验与启示
1、创业精神的培植养成就是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源泉,是创新型社会的发展动力所在。
2、美术类大学生的学习、实践、创新能力与大学专业教育体系是辩论的,有机联系的。
3、时刻把握时代脉搏,转变教育理念。
企业创意活动案例分析报告 第8篇
关键词 创业教育 实践教学 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
Abstract Entrepreneurship is essentially a market oriented innovation, this essence require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hould focus on practice teaching. This research based on the case analysis of th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actice in Guangdong Polytechnic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GDPST). And to explore how to make more students to cultivate entrepreneurship and entrepreneurial skills through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teaching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resource constraints. In GDPST,we constructed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of _mini enterprise_, solved the problem of the shortage of resources in the real business practice of large-scale students. We hope to bring enlightenment of operational aspects to similar institutions.
Keyword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actice teaching; case studies
0 引言
_办公厅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16)中明确要求,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①创业本质上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区别创新教育而言,这一本质要求创业教育更需聚焦实践,更需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
国内典型的创业实践教学模式,目前主要来自于对9所试点院校经验的总结。②例如清华大学的“创新环”模式,其以创业大赛载体,对创业团队和创业项目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选拔和孵化。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构建了由创业管理培训学院、科技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组成的创业教育和创业服务平台体系。上海交通大学,实施本科生参加实验研究计划,成立科创实践中心,为学生提供参与课外创新活动机会,举办创业创新大赛,提供创业辅导。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基于学生创业园的创业实践教育模式等等。
上述各院校的创业实践教学模式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但实践教学通常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终因不同学校提供创业教育资源的能力不同,导致很多实践模式无法被借鉴复制。这在办学资源相对的匮乏的职业院校中表现更为突出。笔者所在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广科院),突破了资源投入不足的限制,实现了面向大部分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教学的难题。本研究基于广科院创业教育实践的案例分析,探索如何在创业教育资源限制条件下,让更多学生能够通过创业实践教学培养其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从而为同类院校开展创业实践教学带来一些操作层面的启示。
1 案例研究:广科院的创业教育实践
广科院创业实训实践教学体系
为积极响应国家推动高校创业教育的系列文件精神,2008年,广科院在其二级院系展开创业教育的试点。试点院系把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作为重要培养目标,提出“专业职业我行、创新创业我能”的教育理念。先后成立创业辅导与咨询办公室、创业教育中心、大学生创业模拟实训中心、大学生迷你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并形成以实训实践教学为主体的创业教育体系,如图1所示。主体部分实现的功能,是从创业知识到创业技能的逐步递进,从创业精神到创业技能的逐步加强,惠及学生数量从多到少。③辅助部分实现的功能是营造校园创业氛围的同时,通过参赛和相关辅导增强学生的创业技能。
广科院创业实践教学解析
开设创业课程,并通过软件、沙盘进行创业模拟实训,很多院校都能做到。由于资源投入等因素的限制,如何让大规模学生有系统地体验真实的商业实践一直都是个难题。广科院将格子店的商业模式成功地引入到创业实践教学之中。这个设计实现了60m2的场地300个创业格,同时容纳1500名学生的低成本、低风险的真实创业经营的体验。④广科迷你创业园建成,每年两个学期共安排3000名学生入园实践。2010年建成至今,已有15000名学生接受了这一实践训练。由于迷你创业园解决了商业经营和创业实践教学较为完美的融合,因而获得教育部高职工商管理教指委授予的“优秀教学企业奖”,以及教育部高职文化素质教指委授予的“教学成果奖”。这也是这一创业教育体系中较为创新的部分。
支持这一创业实践教学的运营系统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创业园实践教学SOP(标准作业流程)》,用于指导教师对创业园运营管理和创业实践教学,提供了创业实践教学与运营管理的标准作业流程。二是《大学生迷你创业园创业实践工具书》(已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用于引导学生如何通过迷你创业园完成独立的经营过程、创业学习以及课程测试。三是建成了在线教学和运营管理网站,用于在线了解经营动态、营销信息、答疑解惑等等。这一创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突破了教学资源缺乏和大规模学生创业实训需求的条件约束,实现超低成本、超低风险情境下,惠及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的创业实训教学设计。
2 思考与启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策,前所未有地吹响了“经济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全面创新驱动转变”的号角。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积极回应这种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重要举措。《_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其中提出“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要求建设创业实验室,鼓励高校整合资源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作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然而,现实条件是一些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办学资源缺乏,没有条件建设“大学科技园或创业园” 用于学生创业实践。即便建成科技园或创业园,也只能服务为数有限的创业团队。
然而,今天的创业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大规模学生如何通过创业实训实践教学来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本身就是一个教育创新的命题。本研究的案例广科院,构建的“迷你创业园”创业实践教学载体,解决了资源短缺下的大规模学生进行真实创业实践的难题,因此具有一定借鉴意义。随着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要求,突破资源投入不足的条件限制,创新性的设计出“能够融入大规模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训实践教学体系”的任务,依旧任重道远。本研究仅仅是来自实践的单案例分析,其创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普适性程度有待进一步探究。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和导向性的改革,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高等教育的各项改革还将围绕这一主题更为丰富和深刻地展开。
注释
① 罗伟其同志在广东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Z].广东省教育厅通报.广东省教育厅办公室,2016(2).
② 杜海东.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研究现状与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企业创意活动案例分析报告 第9篇
摘 要 如今,以团队为主体的创业活动增多,创业团队的相关研究也成为学者和企业竞相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文献法,在整合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一些高绩效创业团队激励管理进行分析。
关键词 创业 团队 激励管理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创业以团队形式出现。风险投资家约翰?多尔说:“当今世界,有的是技术、创业者、资金和风险资本,真正缺少的是优秀的管理团队”。团队创业被认为可以降低创业的风险,学者们和创业者也在不断研究创业团队管理的有效性,提高团队创业成功的几率。
一、相关研究
对于创业团队的管理研究,也有不少学者涉猎,他们都从不同角度探讨创业团队的有效性管理,希冀找出创业团队创业成功的因素和提高创业成功的机会。
买艺媛和熊婵(2012)从创业团队认知角度出发,结合交互记忆系统解释了创业团队内部的认知锁定的形成,探索了形成认知锁定的创业团队在面临意外事件时的解决方式,为创业团队内部合作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创业团队的决策提供了借鉴。[1]徐万里等人(2013)从创业团队的能力、文化、制度三方面提出优秀创业团队管理的金三角模型,并提出只有将能力管理、文化管理、制度管理三者有机结合,均衡管理的创业团队才能在新信息时代取得成功。[2]杨俊(2013)指出创业团队管理不同于工作团队管理,并强调对于创业团队管理而言,重点在于结构管理而不是过程管理,提出创业团队的三维结构,即从知识结构、情感结构和动机结构三方面入手来实施结构管理。[3]
二、案例及分析
以下将通过一个著名创业团队激励管理的案例进行分析,找出这些创业团队激励管理的优缺点,以便继承和改进。
(一)品友互动创业团队概述
北京品友互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立于2008年,是中国最大的广告互联技术公司,致力于打造中国人群定向数字广告第一平台,品友的组织架构很扁平,最多只有三级。创立之初只有十来人,如今已发展到150人左右,并且研发人员占总员工的60%,3年下来,年收入平均增长300%。[4]2011年5月,品友互动完成A轮融资,融资金额为1000万美金。2013年1月15日,品友互动完成B轮融资,融资金额为2000万美金,将用于公司技术、产品的升级、市场开拓以及人才的引进,这是中国RTB市场的首次千万级别融资。品友互动自2012年3月推出具有实时竞价功能的DSP,并对接了国内所有主流交易平台,每天参与竞价曝光数达30亿次。品友互动的创业团队核心成员有三人:黄晓南,现任品友互动CEO;沈学华,现任品友互动CTO;谢鹏,现为品友互动副总裁。他们三人分管的领域不同,却都是海归身份。他们利用身边的资源和自身的能力,推动着品友互动快速向前发展。
(二)案例分析
品友互动创业团队,它能在新公司成立的前三年连续创营业收入达300%,取得如此快的发展,这与其实行的激励管理是分不开的。在案例中可以看出它主要实行了以下几种激励方式:
1.股票激励。将公司股份分一部分给员工,不仅可以留住人才,而且还能激励员工更好地为公司工作,因为在给员工持股的时候,同时也赋予了员工相应的责任。一般中国的创业公司,往往管理层才有股份,而品友实行的是全员持股,如果工作到一定年限,并且考核达到一定要求,前台也可以分得股份。品友互动要求员工发挥承重墙的作用,同时也认为应该给予员工对等的鼓励,提出在创业公司,全员持股对个人和公司都是有好处的。
2.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并行。作为创业的企业,品友互动团队把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看得同等重要,在待遇方面品友互动采用了全员持股计划,在精神激励方面品友如团队内部每周都会有一次Demo Day,每个季度都会评出一个技术部门的创新奖,获得这个奖项的员工将会获得MVP的称号,极大的保持和增强了创业团队的内在动力,极大的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增加员工归属感。
3.职位与权力的激励。作为品友互动创业团队的核心成员,曾在宝洁和麦肯锡任职的黄晓南,现为品友互动CEO;曾任美国行为定向数据公司Bluekai资深研发总监,并在Google担任过美国高级研究员的沈学华,现担任品友互动CTO;在宝洁、联邦快递等大型跨国公司工作过的谢鹏,担任品友互动副总裁。可见,在品友互动创业团队中,团队成员共享领导角色,在各自的领域相互配合,为共同的目标奋斗。
从上述案例分析可知,品友互动的成功离不开创建品友互动团队的努力,离不开创业团队有效地管理,尤其是其与其他创业团队不同的大胆的激励管理。就品友互动创立初期,因金融危机,投资人突然撤资,如果没有其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其早就失败了。
三、结语
随着“创业风”的袭来,团队创业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新企业创办过程中充满不确定性,如投资人撤资,国家政策改变,金融危机影响等都会对创业团队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团队激励机制对于创业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创业团队要学会根据自身所处的创业阶段,创业面临的环境、人力资源特点等制定适宜的激励机制,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买艺媛&熊婵.创业团队的认知锁定对创业团队稳定性的影响---基于创业团队的多案例研究 [J].科学学研究,2012.
[2] 徐万里&林文滢&陈艳萍.高科技企业创业团队的成功特质[J].科技和产业,2013.
企业创意活动案例分析报告 第10篇
94年的胡俊承是一名泛95后创业者,做的是一对一咨询平台,主打共享经济,不久就获得了数百万的种子轮投资。
胡俊承的创业历程开始于大二。在读大二的暑期他抱着出国的目的在上海留学公司工作,但怀抱着创业梦想的他后来和朋友开始休学创业。很快他通过第一个创业项目在短时间内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0万。那时他们想做留学生的专属社交工具,打破信息的不对称,让学生和学长学姐直接沟通。胡俊承作为ceo,把团队发展到了九人,团队其他成员都是留学生。
最后却由于三个合伙人的理念不同导致团队解散。第一次创业以失败而告终,但他却积累了许多经验为第二次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他做的是一对一咨询平台,主打共享经济,不久就获得了数百万的`种子轮投资。
胡俊承认为每个人的经历都是有价值的,谁都可以分享自己的有价值信息,进行有偿分享。他认为共享经济其实是很偶然出现的,它的出现是建立在人们的信任感和社会整体素质的基础上的,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经历,只要愿意分享,肯定有对别人有帮助的地方。
企业创意活动案例分析报告 第11篇
一、案例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家具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传统家具企业普遍面临生产效率低、库存管理困难、销售渠道单一、客户体验不佳等问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某知名家具企业(以下简称“A企业”)决定实施数字化转型,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数字化转型策略
智能生产与供应链优化
A企业引入了智能制造系统,包括自动化生产线、智能机器人和物联网技术,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供应链管理,实现原材料采购、库存管理和物流配送的精准控制。
全渠道营销与客户关系管理
构建了线上线下融合的全渠道营销体系,包括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线下门店等,实现全方位覆盖。
引入CRM系统,收集和分析客户数据,提供个性化推荐和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产品设计与创新
利用3D建模和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产品设计的可视化和交互性,提升产品设计的效率和准确性。
推出定制化服务,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家具设计方案,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
建立大数据平台,收集和分析销售数据、市场趋势、客户反馈等信息,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
通过数据驱动的业务优化,提升运营效率和市场响应速度。
三、数字化转型效果
生产效率提升
智能制造系统的引入,使生产效率提高了30%以上,降低了生产成本。
供应链管理的优化,减少了库存积压和物流成本,提高了供应链的响应速度。
销售业绩增长
全渠道营销体系的建立,使销售额增长了20%以上,新客户数量显著增加。
个性化服务和定制化服务的推出,提升了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促进了口碑传播。
品牌影响力提升
通过数字化转型,A企业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社交媒体和电商平台上,A企业的品牌曝光度和用户互动率显著增加。
创新能力增强
3D建模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使A企业的产品设计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定制化服务的推出,使A企业能够紧跟市场趋势,快速响应消费者需求。
四、案例启示
数字化转型是家具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家具企业必须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以提升核心竞争力。
智能制造和供应链管理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通过引入智能制造系统和优化供应链管理,家具企业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提升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和灵活性。
全渠道营销和客户关系管理是提升销售业绩的重要手段:家具企业应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全渠道营销体系,提供个性化推荐和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是数字化转型的保障: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家具企业可以更加精准地把握市场趋势和消费者需求,优化业务运营和决策过程。
综上所述,A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案例为家具行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家具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以应对市场挑战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企业创意活动案例分析报告 第12篇
利用自有平台上线七夕互动活动,可以零距离接触客户,低成本、高效率的完成企业营销。
“中国人保”APP在七夕当天特别推出“小惊喜”活动,用仪式感满满的礼物+极致的感官体验,给予大家双重惊喜。
其创意点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2)旅程途中,你会感受到温情满满,每一个场景都暗藏可爱的小心机和意想不到的伏笔,让你欣喜若狂。
(3)在旅程的结尾,还有一份超有仪式感的神秘礼物,等待你来拾起,惊喜满满。
七夕活动,总是给人无限惊喜。这些企业的创意点,你更能喜欢哪一个呢?
是天猫的微电影,还是纪梵希X迪士尼的联名系列,亦或是“中国人保”APP的小惊喜呢?
大胆说出你的看法,评论交流一下吧。
企业创意活动案例分析报告 第13篇
处于创业时期的高技术企业从事创新活动承担着更大的风险。通常,他们的创新风险主要来源于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等三个方面。但不少企业却能够逆水行舟、越战越勇,甚至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据对若干企业进行调查,发现“奥秘”正在于他们把握了高技术创业企业创新成功的若干关键因素。其中主要是:
一、企业要有富有创业精神的企业家领航带路
创新尤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商海中,唯有富有创业精神的企业家敢于和善于逆水行舟。熊比特讲,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就是这个道理。富有创业精神的企业家能够把握机会,审时度势,屡败屡战。即便企业规模已经很大了,市场占有率已经很高了,他们也不会忘记自己企业还处在创业阶段。近年来,我国不少高技术创业企业能佳绩连冠,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们有富有创业精神的企业家领航带路。
二、需要掌握“核心技术”和“根部技术”
企业是否掌握创新需要的“核心技术”,是否拥有技术的所有权,决定着创新的成本与效率,进而决定着在市场中能否取得成功。国外软件能在中国很快汉化,关键就在于不少企业掌握了软件汉化的核心技术。如将企业创新需要的技术分之为根部技术、树干技术、树枝技术、树叶技术,在技术链中,企业掌握的是否是“根部技术”,决定着企业产品的市场覆盖面,进而决定着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率。Intel公司之所以能横行全球市场,就在于他掌握着最先进的.芯片技术,而芯片技术是制造计算机的根部技术。
三、要拥有掌握核心技术及根部技术的人
高技术创业企业创新需要持续的技术支持。技术最终是由人掌握的。因此,是否拥有掌握核心技术及根部技术的人,就显得十分重要。联想个人电脑、方正排版系统能风靡中国市场,与他们拥有掌握本产品领域核心技术及根部技术的人有着重要的关系。相反,一些企业上得快,垮得也快,缺乏掌握核心技术及根部技术的人,往往是一个重要原因。
四、企业内部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相同的外部环境下,某个企业能否持续创新,首先取决于该企业能否构造一套诱发员工创新的激励机制。不同员工的个人需求、在企业内部的地位和作用等是有差异的,因此需要对各级各类员工采取分类激励办法。创新首先要靠企业家的推动和组织,创业企业的创新风险首先是由企业家承担的。对企业家采取“产权激励”是最为有效的,采取“广义报酬”激励制度或办法的效果次之。所谓广义报酬,就是将物质报酬与精神报酬两者有机结合。对企业家的激励如不到位,片面强调“约束”是没用的。
企业创意活动案例分析报告 第14篇
企业绿色创新战略是应对当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重要途径。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和管制,促进企业转向绿色生产方式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通过深度访谈,应用扎根理论研究影响企业实施绿色创新战略的深层次因素后发现,预期经济收益、冗余资源和利益相关者压力等三个主范畴对绿色创新战略存在显著影响。预期经济收益是前置变量,冗余资源是内部情境变量,利益相关者压力是外部情境变量,但它们影响绿色创新战略的方式和路径并不一致。研究结论可为政府在转变企业经营模式上制定有效的管制政策提供政策建议和实施路径。
[关键词] 企业; 绿色创新战略; 扎根理论; 预期经济收益; 冗余资源; 利益相关者压力
一、 问题的提出
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引起了臭氧空洞、原始森林消失、沙漠化扩大、酸雨酸雾等问题的频发。作为温室气体和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企业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规制压力和来自消费者的环保压力[1],亟须在商业经营以及与利益相关者的接触中纳入社会和环境关注[2]。那些关注环境问题的企业能通过开展绿色创新战略赢得先发优势和市场竞争,而那些没有把环境问题纳入战略考虑的企业会面临更大的环境风险和经营不确定性。此外,即便企业目前处于市场有利地位,也需要考虑一旦现有核心能力过时,企业该如何保持竞争力的问题[3]。实施绿色创新战略能使企业培育新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赢得未来竞争地位。
本研究的绿色创新战略是指前摄性的环境战略,即主动把环保作为构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的企业战略[4]。从内涵上来看,绿色创新战略是以企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在企业战略层面考虑环境问题,设计和开发更为环保的工艺和产品来降低企业对环境的消极影响,维持企业的持续运营。从外延上来看,绿色创新战略包括企业在原材料采购、原料使用、处理废弃物的经营全过程中考虑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问题在于,为什么有些企业未能或不愿意实施绿色创新战略?影响企业绿色创新战略的深层次因素及其影响路径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现有研究还没有很好地解决。本文认为,必须从微观视角深入探究企业绿色创新战略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及其对企业绿色创新决策的作用机制,才能为企业应对环境问题提供可行的政策指导。
二、 文献述评
自从Hart提出自然资源基础理论以来[5],学界已经逐步认识到,企业经营不仅需要考虑制度环境和需求环境,同时还面临企业经营的物理环境所带来的具体挑战。在Hart的影响下,许多学者展开了对绿色创新战略的研究。如Sharma和Vredenburg认为,企业应超越组织面临的规制要求,采纳绿色创新战略来处理与环境相关的问题[6];Banerjee也指出,企业应该增强对自然环境合法性和重要性的认知,在组织战略设计和战略规划过程中纳入环境因素[7]。2010年,埃森哲咨询公司调查了七百多位全球CEO关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问题。大多数接受调查的人都说,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公司或者行业发展的一个战略重点。尽管不同行业间的企业以及行业内的不同企业由于多种原因,在企业绿色创新战略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以完全漠视态度面对绿色创新战略的企业将难以生存[8]。
很多组织行为领域的研究者已经开始关注企业为什么会开展绿色创新战略[9]。在绿色创新战略的影响因素上,现有文献大体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基于竞争视角强调追求经济收益的驱动作用,认为绿色创新战略能提升企业能力从而带给企业竞争优势[5]。企业决策者根据相关的或感知到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比较分析,或是出于竞争优势的考虑而作出战略选择。按此逻辑,企业选择进行绿色创新是因为分析其净收益为正,否则企业只会参与那些被强制要求的活动[10]。另一种观点则基于制度视角,认为制度压力是企业采取生态保护行为的主要动力[11]。这种观点认为,企业的决策未必是基于管理者的理性经济分析[12],政府管制、市场要求和社会期望等制度因素都会对企业绿色创新行为产生重要影响[13]。例如,规章制度对绿色创新具有诱发作用,不同的政策工具会影响企业的环保倾向。政府逐步提高的环境标准在客观上会激励企业采取创新性的环保措施,来自供应商、消费者等利益相关方的压力也会促使企业改善其环境表现。
潜在的经济回报被认为是企业采取生态环保的市场驱动立场的首要推动力[14]。在未来,只有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目标的企业才能赢得竞争优势。通过改良生产流程,企业能避免环保惩罚、节约原料投入和降低废弃物处理成本;同时,企业还能通过绿色营销、废弃产品的销售以及外销企业的环保技术增进收益[1517]。此外,采纳绿色创新战略有利于企业积极探索更为环保的产品以代替现有产品,从而形成相较于其他相似产品的差异化优势。更重要的是,这种通过绿色标签传递给消费者的环保信息,使企业能以较高的价格销售绿色产品,从而有利于企业赢得竞争优势[5]。
Gladwin等认为,采纳绿色创新战略的企业能通过开发新的商业模式和发现新的市场机会实现长期盈利[18]。Porter和van der Linde指出,采纳绿色创新战略的企业能够通过绿色营销、废料产品的销售以及转让企业的环保专业知识增加收益[19]。Roy提出,企业采纳绿色创新战略能赢得更多的消费者认同,从而能通过创造新的市场来维持或增加企业市场份额[20]。Bansal和Roth通过对英国和日本的53家企业数据分析归纳发现,赢得竞争能力是企业生态响应的主要动机之一,企业会出于改善财务状况或获得竞争优势的考虑而在战略制定中纳入环境保护考量[10]。FrajAndres等的实证结论也表明,竞争推动是解释企业为何把环境保护纳入战略计划过程的最重要因素,企业通过实施绿色创新把环境关注纳入战略制定是巩固其竞争优势的重要方式[21]。
对于制度因素,由于绿色创新具有“双重外部性”特点,企业缺乏明确的经济激励去主动实施绿色创新,这种情况下政府制定相关的环境规制就显得非常必要[22],它能通过强迫和诱使两种方式影响企业所有者对自然环境的态度。Porter和van der Linde的研究表明,环境规制会促进企业的绿色创新行为[19]。Petts等也指出,规制遵循是企业环保行为的关键驱动力[23],这一观点也被后续许多学者的研究所证实。Horbach总结了绿色创新动力的现有文献,指出政策法规是企业绿色创新战略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以德国制造企业的面板数据证明了环境规制对企业绿色创新的驱动效应[24]。李怡娜和叶飞则从新制度主义理论出发探讨企业实施绿色环保创新行为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强制性环境法律法规对企业的绿色环保创新实践有显著影响,激励性环境法律法规则影响不显著[25]。
在制度因素中,企业绿色创新战略除了受环境规制影响之外,还受到来自利益相关者压力的影响。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的发展前景取决于管理层对各种利益相关者不断变化的期望的满足程度,也即依赖于企业管理层对利益相关者的各种利益要求作出回应的效果[26]。利益相关者会通过多重渠道影响企业的环保行为,包括政府制定环境规制、非政府组织环保报告和鼓励抵制非环保行为、顾客和供应商对企业施加压力、公众媒体对组织活动的监督等[27]。企业社会责任观认为,公众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在自然环境上的利益是企业战略制定过程中的合法压力,顾客、当地社区、环保利益团体甚至自然环境本身都会促使企业在决策时考虑生态影响[28]。在实证上,Henriques和Sadorsky发现,来自利益相关者的压力会激励管理者去追求环保上负责的商业实践[29]。Banerjee等指出,企业对环境的关注一方面来自于团体利益相关者施加的外部政治压力,另一方面则来自于由顾客对环境友好型产品的需求所带来的外部经济压力。企业采纳绿色创新行为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获得社会合法性和迎合消费者需求,从而实现企业价值[30]。Buysse和Verbeke的研究则表明,采纳污染预防战略的企业非常重视环境规制,采纳环保领导战略的企业会积极关注环保标准和各种利益相关者预期的变化,而对规制的变化不敏感[31]。Eiadat等利用约旦化学工业的数据研究指出,企业的绿色创新战略受到政府制定的环境规则、感知到的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和管理者的环境关注度等压力影响[32]。企业感知到的来自利益相关者的压力越大,就越有可能采纳绿色创新战略[33]。此外,对非环保行为惩治力度的不断增强、非环保行为面临的不断增强的政策约束、非政府组织及环保团体对企业非环保行为的压力,也会促使企业控制其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减少声誉风险,绿色创新已成为企业通过改进环境管理绩效以满足环境规制要求的最好方式[1]。
除了竞争优势和制度压力因素以外,还有一些学者从其他视角研究了绿色创新战略的驱动因素。例如,杨东宁和周长辉从外部合宜性驱动力和内部合宜性驱动力两方面探讨了企业内外部因素对企业采纳标准化环境管理体系的影响[34];Baylis等产业组织理论的学者研究了企业规模和市场结构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35];Peattie等市场营销领域的学者关注于各类市场因素,尤其是市场需求对企业绿色产品开发的影响[36];Worthington等决策领域的学者则关注于高管团队在企业决策中的关键角色,认为绿色创新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受管理者意图和管理者参与的影响[37]。
从现有的研究文献看:(1)对绿色创新战略驱动因素的研究往往受限于学科范畴,如产业组织专家聚焦于市场结构,而战略管理专家则主要聚焦于企业内部因素,绿色创新战略的驱动因素研究缺乏一个能被学界广泛接受的理论框架。(2)已有文献多数是通过采用大样本问卷调查的定量研究方法检验理论假设,针对绿色创新战略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并不完全一致甚至相互矛盾。(3)现有文献尤其缺乏各影响因素对企业绿色创新战略的作用机制的研究。已有文献侧重于考察各独立解释变量对企业绿色创新战略的直接影响,但很少关注各前置变量的间接影响和特定变量的调节效应,从而难以揭示各前因变量对绿色创新战略的影响。(4)尽管学界认识到赢得竞争优势是企业绿色创新战略的一个主要动机,但企业通常根据经验和惯例法则进行创新活动[38],往往会由于缺乏创造性地处理环境问题的经验以及信息不充分、组织协调困难等问题而难以识别绿色创新的潜力,从而阻碍企业通过绿色创新战略赢得竞争优势的热情。本研究在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专门针对绿色创新战略这一变量范畴进行研究,试图探索影响企业绿色创新战略的关键性因素。
三、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罗伯特·殷指出,当研究者需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时,采用案例研究是合适的[39]。本文的研究主题在于探索企业绿色创新战略的驱动因素,即为什么不同企业会实施不一样的绿色创新战略,因而适合采用案例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利用归纳方法对现象加以分析和整理,通过系统的资料搜集和分析挖掘,发展和验证理论[40]。它是一种针对某一现象运用规范程序归纳式地引导出理论的定性研究方法。扎根理论强调理论的发展源于所搜集的原始资料以及资料搜集和分析环节的不断发现,这一过程既能通过理论演绎实现,也能通过理论归纳实现[41]。与其他定性研究方法相比,扎根理论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资料搜集方式的动态性,即需要根据研究进展情况不断补充资料,从而以丰富、严密和扎实的资料来增强结论的说服力。
扎根理论的资料分析包括三个主要的编码过程:(1)一级编码,即开放式登陆;(2)二级编码,即主轴编码;(3)三级编码,即选择性编码。本文在考虑到企业规模和行业差异等因素的基础上,同时兼顾所选择样本的代表性和便利性,选取了来自重污染行业的十余家典型企业作为调研对象,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识别企业绿色创新战略的驱动因素。考虑到扎根理论注重目标对象的信息丰富度而非样本数量大小,针对绿色创新的案例研究必须基于重污染行业。相对于那些污染程度较轻的行业而言,重污染行业由于其行业特点会更倾向于采纳绿色创新战略,从而在实践中表现为采纳更多的绿色创新行为,能为本文的扎根研究提供更丰富的素材。虽然本文所选的样本难以消除典型抽样的弊端,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高的效度。本研究的扎根理论工作从2011年10月到2011年的12月,针对样本企业进行了开放式访谈、半开放式访谈,并对搜集的文字、录音等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最终提出了本文的理论框架。
开放式访谈围绕绿色创新战略形成的因素展开,探索企业实施绿色创新战略的主要目的和动机。为防止访谈中出现被访者对绿色创新战略内涵模糊不清的问题,我们在访谈之前首先向被访者介绍绿色创新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然后在绿色创新概念的基础上介绍绿色创新战略的概念,并特别强调绿色创新战略的宏观性、战略性和导向性。再者,向被访者介绍几种典型的绿色创新战略形式,并请被访者也列出一些他所认为的绿色创新战略方式。最后,根据被访者所列项目进行筛选,如有不是绿色创新战略的项目则向其作进一步的解释。在明确企业绿色创新战略方式的基础上,通过探索企业为什么会有如此行为以及此种行为能带给企业哪些益处,并沿着动机和目的进行深度挖掘,探究企业实施绿色创新战略的深层次原因。
四、 范畴提炼和模型构建
(一) 开放式编码
在获得丰富数据的基础上,对访谈者回答进行编码。第一,在资料的整理上,针对用来构建模型的11家样本企业(企业基本情况信息见表1所示),我们整理了其被访者在访谈期间发表的言论。首先排除访谈者过于简单的回答(如“是”和“否”)、模糊不清的回答(如“不确定”)以及没有回答的内容,然后对余下的有效访谈内容进行归类。
第二,针对访谈者的回答进行开放式编码。根据开放编码的要求,我们对11家企业的23个中层以上职位的被访者的回答进行编码,建模回答的共有339条。为更好地分析访谈内容,开放编码的编号设置为样本类型-问题序号-子问题序号-问题的句序号。例如,编码1-2-1-1表示样本编号为1的访谈样本的第2个问题的第1个子问题的第1句。经过对标签的多次整理分析,共得到13个范畴,用阿拉伯数字备注每个范畴所包含的词条数目,如表2所示:
(二) 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的目的是将开放式编码中被分割的资料通过聚类分析在不同范畴之间建立关联。我们对开放式编码中不同范畴的访谈结果逐一分析其可能存在的联系,解析不同范畴之间潜在的脉络和因果关系。
通过主轴分析发现,各访谈样本对问题的回答存在一定的因果分析和逻辑推理关系,对这些关系和分析思路进行归类,形成以下三大主范畴:(1)预期经济收益,表征的是企业对绿色创新战略能带给企业的收益情况的估计;(2)冗余资源,包括了已被用于企业固定设备和岗位上的已吸收冗余资源,以及能被用于多种用途的未吸收冗余资源;(3)利益相关者压力,包括了企业治理利益相关者(管理者的首创精神和伦理关怀)、内部经济利益相关者(员工压力)、外部社会利益相关者(制度压力、环保组织压力和媒体压力)和外部经济利益相关者(市场需求和竞争强度)。
(三) 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从主范畴中挖掘核心范畴,继而通过分析核心范畴和主范畴等的关系并以“故事线”的形式形成新的理论框架。本研究中主范畴的典型关系结构如表3所示:
我们确定了“绿色创新战略的驱动因素”这一核心范畴,围绕核心范畴的“故事线”可以概括为:预期经济收益、冗余资源和利益相关者压力三个主范畴对绿色创新战略存在显著影响;预期经济收益是内驱因素,直接决定企业对绿色创新战略的态度;冗余资源和利益相关者压力则调节着预期经济收益与绿色创新战略之间的意识—行为关系。以此“故事线”为基础,本研究构建和发展出一个全新的“绿色创新战略的驱动因素模型”,如图1所示:
(四) 理论饱和度检验
理论饱和度检验指的是决定何时停止采样,通常是以难以获取额外数据从而发展出某一个新范畴为标准。在本研究中,通过将访谈者的回答编码进行随机抽取,检验是否达到理论饱和度。结果发现没有形成新的范畴,表明上述“绿色创新战略的驱动因素模型”是理论上饱和的。
五、 绿色创新战略的驱动因素模型阐释
通过前面的分析发现,用“绿色创新战略的驱动因素模型”能有效解释企业绿色创新战略的形成机理,但三个主范畴对绿色创新战略的作用机制并不一致。
预期经济收益是企业实施绿色创新战略的内驱因素,通过影响管理者对绿色创新战略收益的评估从而促进行为发生,是绿色创新战略的前置因素。以往文献表明,决策者会根据相关的或感知到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比较分析,或是出于竞争优势考虑而作出绿色创新战略选择[42]。面对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在开发绿色创新和绿色设计上付出更大努力,通过精化生产流程,企业能在降低投入成本和减少废料处置的同时降低环境影响[15]。绿色化是持续创新、新的市场机会和财富创造的催化剂,开展绿色创新的企业能通过开发新的商业模式和创造新的竞争规则赢得商业机会[18]。短期来看,企业能够通过绿色营销、废料产品的销售以及转让企业的环保专业知识增加收益[19];而从长期来看,企业开展绿色创新会增强企业声誉、提高企业的学习能力和改进产品质量[5],这些资源可能难以在企业的短期绩效中体现出来,但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在未来,只有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目标的企业才能赢得竞争优势,在绿色技术上的创新被认为是21世纪最大的经济机会[43] 。
冗余资源是企业实施绿色创新战略的内部情境条件,反映了企业内部是否有足够的资源用于实施绿色创新战略。它是使企业绿色创新战略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是绿色创新战略的启动因素。资源基础理论早就表明,企业战略开发和成败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资源和能力,而非环境,企业战略、结构和核心能力等内部特征直接影响企业的创新选择[44]。通过在企业战略计划中纳入环境因素,Hart指出,不仅企业的财务和人力资源,企业处理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能力也成为企业通过实施绿色创新战略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关键资源[5]。作为“不受约束的资源”的组织冗余[45],它的存在使创新和变革更易被企业所接受,从而使企业能在绿色创新实践上进行搜寻和试验,训练更多的环保人才以处理日常的运行危机,购入高于环保标准的设备降低碳排放和燃料优化,以保护组织核心业务免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资源匮乏的企业会避免在绿色创新上进行投资,从而把稀缺资源投入到生产的关键领域。因为在绿色创新上进行投资并不能立即增强企业生产能力,会被认为是一种“奢侈”的行为。因而,在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即使是最具前摄性的企业在选择投资项目上,也很可能首先排除掉环保项目[46];而在资源冗余的情况下,企业会更愿意在具有长期回报的项目上进行投资。Bowen等探索了不同类型资源对企业绿色创新战略的影响,实证结果也表明了冗余资源会促进企业开展绿色创新战略[9]。
来自利益相关者的压力是影响企业实施绿色创新战略的外部情境因素,是绿色创新战略的强化因素。它反映了企业在实施绿色创新战略上所受的外在约束,表现为重要他人或群体对企业行为决策的影响。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支持或参与,企业的发展前景取决于组织对各类利益相关者期望的满足程度。Henriques和Sadorsky、Eiadat等学者的研究也表明,来自利益相关者的压力是企业开展绿色创新战略的重要驱动因素[29,32]。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市场,企业需要在组织经营和环境战略上寻求协同,以最大程度满足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和期望。考虑到各种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行为的作用力不一样,管理者只能感知到来自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压力,而非每类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压力。基于此,Sharma和Vredenburg提出利益相关者整合能力,它是指企业与各类经济及非经济利益相关者合作寻求环境问题解决办法的能力,并认为这种能力也是企业主动型环境战略的驱动力之一[6]。通过与利益相关者开展合作,企业能够统一利益相关者的目标和组织目标[47],进而通过在绿色创新战略的制定过程中纳入利益相关者,在改善环境绩效和开发其他能力上获得有价值的支持,从而以一种更具竞争力的方式处理环境问题[6]。DelgadoCeballos发现,在管理者感知到绿色战略存在内部障碍的情况下,整合利益相关者会对企业开发主动型环境战略有正向影响[27]。其他研究也表明,建立、培育和维持与组织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关系,有利于企业选择实施主动型环境战略[4849]。
总体来看,冗余资源和利益相关者压力这两个情境变量都通过影响预期经济收益与绿色创新战略之间的关系强度和关系方向而起作用,属于调节变量。当情境变量的影响微弱时,企业绿色创新战略主要受预期经济收益的影响;当情境因素的影响显著时,则会较大地促进绿色创新战略的采纳。按照Bansal和Roth的说法,绿色创新能否改善企业绩效,是企业选择是否要进行绿色创新战略的最关键因素[10]。任何企业都不会视利益于不顾,如果企业预期到绿色创新战略能给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绩效,势必会出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开展这一战略。冗余资源的存在则使企业有更多机会去进行绿色创新探索和试验,从而也会促进企业开展绿色创新战略。此外,来自利益相关者的压力,尤其是来自政府的环境规制、员工的身体健康以及公众、媒体等方面的压力都会对企业实施绿色创新战略产生重要影响,这些都在案例企业的调研过程中得以体现。
六、 结论
本文通过扎根理论的多案例研究探索了企业绿色创新战略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预期经济收益、冗余资源和利益相关者压力这三个主范畴对绿色创新战略存在显著影响。其中,预期经济收益是前置变量,冗余资源是内部情境变量,利益相关者压力是外部情境变量。在此基础上,本文探索性地构建出上述三个主范畴对绿色创新战略的作用机制模型,在以下方面实现了理论拓展:
其一,企业的预期经济收益与绿色创新战略间的关系不仅受到外部情境因素(利益相关者压力)的调节,还受到内部情境因素(冗余资源)的调节。预期经济收益是企业决定是否实施绿色创新战略的关键要素,但这一关系会受到企业是否有足够的冗余资源的影响;同样,企业面临的来自利益相关者压力的大小也会显著地影响企业在是否实施绿色创新战略上的决策。
其二,本研究探索了预期经济收益、冗余资源和利益相关者压力的形成机制与构成因子。以利益相关者压力为例,其构成因子包括企业治理利益相关者(管理者的首创精神和伦理关怀)、内部经济利益相关者(员工压力)、外部社会利益相关者(制度压力、环保组织压力和媒体压力)和外部经济利益相关者(市场需求和竞争强度)。其中,针对内部经济利益相关者的员工压力在以往发达国家的研究文献中重视不够,而出于员工身体健康考虑以避免规制惩处的压力是国内企业进行绿色创新战略的一个相当关键的因素。
本研究同样为政府制定推动企业实施绿色创新战略的管制政策提供了政策思路和实施路径。首先,政策制定者必须提高企业的绿色创新意识。通过加强绿色创新战略对企业持续经营的重要性的传播,让企业意识到实施绿色创新的战略意义,进而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实施绿色创新战略的动力问题。其次,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各类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绿色创新战略的推动作用,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管理者的创新精神,利用媒体和环保组织的监督功能以及推广绿色消费理念引导企业的产品开发方向等措施推进企业的绿色创新战略。最后,政策制定者应从多维度降低企业实施绿色创新战略的成本,包括在基础设施配套、技术条件、行政法规政策等方面创造条件以促进企业开展绿色创新战略。
[参考文献]
[1]Y. S. Chen, S. B. Lai & C. T. Wen, ″The Influence of Gree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n Corporate Advantage in Taiwan,″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6),.
[2]M. V. Marrewijk & M. Werre, ″Multiple Levels of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 (2003), .
[3]G. Hamel & C. K. Prahalad, ″Corporate Imagination and Expeditionary Marketing,″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 (1991), .
[4]_、张小军: 《国外绿色创新研究脉络梳理与展望》,《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年第8期,第2532页。[Zhang Gang & Zhang Xiaojun, ″Review and Prospect of the Green Innovation Research Outline in Foreign Countries,″ Foreign Economics & Management, (2011), .]
[5]S. L. Hart, ″A Natural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 (1995), .
[6]S. Sharma & H. Vredenburg, ″Proactive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Strate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ly Valuable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 (1998), .
[7], ″Managerial Perceptions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ism: Interpretations from Industry and Strategic Implications for Organizations,″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1), .
[8]C. Okereke & D. Russel, ″Regulatory Pressure and Competitive Dynamic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 (2010), .
[9]F. E. Bowen, M. Rostami & P. Steel, ″Timing Is Everything: A Meta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nd Innova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 (2010), .
[10]P. Bansal & K. Roth, ″Why Companies Go Green: A Model of Ecological Responsivenes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 (2000), .
[11]P. Bansal, ″Evolving Sustainably: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Corpora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5), .
[12]W. R. Scott,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Thousand Oaks, CA: Sage, 1995.
[13]A. Hoffman, ″Institutional Evolution and Change, Environmentalism and the . Chemical Industr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 (1999), .
[14]D. C. Esty & A. S. Winston, Green to Gold: How Smart Companies Use Environmental Strategy to Innovate, Create Value, and Build Competitive Advantag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6.
[15]M. Cordano, ″Making the Natural Connection: Justifying Investment in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Business and Society,1993, .
[16]J. Conding, A. F. M. Zubir & S. Hashim et al., ″The Investigation of Green Practices, Green Innovation and Green Performance in Malaysian Automotive Industry,″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2013), .
[17]J. A. Caracuel & N. O. Mandojana,″The Financial Performance of Green Prospector Firms: A Contingent Approach,″ http:///sites//files/,20130103.
[18]T. N. Gladwin, J. J. Kennelly & T. S. Krause, ″Shifting Paradigm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Theory and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 (1995), .
[19]M. E. Porter & C. van der Linde, ″Green and Competitive: Ending the Stalemat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 (1995), .
[20]R. Roy, ″Designing and Marketing Greener Products: The Hoover Case,″ in M. Charter & M. J. Polonsky(eds.), Greener Marketing: A Global Perspective on Greener Marketing Practice, Sheffield: Greenleaf Publishing, 1999, .
[21]E. FrajAndres, E. MartinezSalinas & J. MatuteVallejo, ″Factors Affecting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Strategy in Spanish Industrial Firms,″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 (2009), .
[22]K. Rennings, ″Towards a Theory and Policy of Ecoinnovation: Neoclassical and CoEvolutionary Perspectives,″ ZEW Discussion Paper, (1998), .
[23]J. Petts, A. Herd & S. Gerrard et al., ″The Climate and Culture of Environmental Compliance within SMEs,″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 (1999), .
[24]J. Horbach, ″Determinants of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s — New Evidence from German Panel Data Sources,″ Research Policy, , (2008), .
[25]李怡娜、叶飞: 《制度压力、绿色环保创新实践与企业绩效关系——基于新制度主义理论和生态现代化理论视角》,《科学学研究》2011年第12期,第18841894页。[Li Yina & Ye Fei, ″Institutional Pressures,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Practices and Firm Performance — An Institutional Theory and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Theory Perspective,″ 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2011), .]
[26]T. Donaldson & L. E. Preston, ″The Stakeholder Theory of the Corporation: Concepts,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 (1995), .
[27]J. DelgadoCeballos, J. A. AragonCorrea & N. O. Mandojana et al., ″The Effect of Internal Barriers 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takeholder Integration and Proactive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 (2012), .
[28]M. Starik & G. P. Rands, ″Weaving an Integrated Web: Multilevel and Multisystem Perspectives of Ecologically Sustainable Organiza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 (1995), .
[29] & P. Sadorsk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Commitment and Managerial Perceptions of Stakeholder Import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 (1999), .
[30]S. B. Banerjee, E. S. Lyer & R. K. Kashyap, ″Corporate Environmentalism: Antecedents and Influence of Industry Type,″ Journal of Marketing, , (2003), .
[31]K. Buysse & A. Verbeke, ″Proactive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 A Stakeholder Management Perspectiv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 (2003), .
[32]Y. Eiadat, A. Kelly & F. Roche et al., ″Green and Competitive? 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Mediating Role of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Strategy,″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 (2008), .
[33]J. L. MurilloLuna, C. GarcesAyerbe & P. RiveraTorres, ″Why Do Patterns of Environmental Response Differ? A Stakeholders Pressure Approach,″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 (2008), .
[34]杨东宁、周长辉: 《企业自愿采用标准化环境管理体系的驱动力:理论框架及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5年第2期,第8595页。[Yang Dongning & Zhou Changhui, ″The Driving Force for Companies Voluntarily to Adopt Standardize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Empirical Analysis,″ Management World, (2005), .]
[35]R. Baylis, L. Connell & A. Flynn, ″Company Size,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Further Analysis at the Level of the Firm,″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1998), .
[36]K. Peattie, ″Towards Sustainability: The Third Age of Green Marketing,″ The Marketing Review, , (2001), .
[37]I. Worthington & D. Patton, ″Strategic Intent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Green Environment within SMEs,″ Long Range Planning, , (2005), .
[38]R. Nelson & S. Winter,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 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39][美]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周海涛、李永贤、李虔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R. K. Yin, Case Study: Design and Method, trans. by Zhou Haitao, Li Yongxian & Li Qian, Chongq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40]B. G. Glaser & A. L. Strauss,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Chicago: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1967.
[41]A. L. Strauss & J. M. Corbin, ″Grounded Theory Methodology: An Overview,″ in &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4,.
[42]S. Khana, ″Measuring the CRM ROI: Show Them Benefits,″http://,20130103.
[43]J. Doerr & P. L. Kleiner, ″Award to Spur Green Innovation,″ San Francisco Business Times, , (2006), .
[44]J. Fagerberg, D. C. Mowery & R. R. Nelso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Innovation, 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45] & , A Behavioral Theory of the Fir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63.
[46]S. Rothenberg, ″Knowledge Content and Worker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t NUMMI,″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 (2003),.
[47]T. Jones & W. Felps & A. G. Bigley, ″Ethical Theory and StakeholderRelated Decisions: The Role of Stakeholder Culture,″ Academy Management Review, , (2007),.
企业创意活动案例分析报告 第15篇
1我国物流企业管理现状
我国物流市场规模巨大,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各类物流企业快速成长,传统的运输、仓储、联运、货代等企业也加快了业务重组和资源整合的步伐;新兴物流企业在努力扩大规模和提升水平;民营和外资物流企业纷纷兴起和加入,加速拓展市场。目前,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经营模式、不同规模层次的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从目前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看,具有现代物流特征的物流企业一部分是在运输企业或仓储企业的基础上,通过物流服务的延伸和运作方式的变革转变为物流公司;还有一部分是为满足物流市场的需求,以物流事业为经营内容的新型物流企业,其中包括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以提供物流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第四方物流企业等。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仍然过高,社会物流整体效益差。由于管理体制改革的落后,我国企业物流的发展仍然处于“小、多、散、弱”的状态,普遍存在经营分散、功能单
一、自动化程度低,物流布局不合理,物流技术含量不高,物流企业横向联合薄弱,物流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不尽如人意等问题,难以满足社会化物流的需要。
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相当多企业仍然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产、供、销一体化”,“仓储、运输一条龙”的经营组织方式,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使采购、仓储和配送职能未能进行充分整合,无法实行一体化的内部供应链管理,不利于社会化专业分工。这种分散的、低水平的管理活动也存在许多安全管理弊端,抑制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
2保证现代物流企业安全运营的创新管理策略
实施领导干部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企业安全工作落实与否,关键在于领导。真正做到企业法人代表是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的安全工作负总责;分管安全工作的领导具体抓,负具体责任;其他工作分管领导对其分管内的安全工作负责任,形成齐抓共管保安全的局面。具体说:一是企业经理重视安全,言传身教带动各基层部门负责人都来重视安全工作。经理要亲自参加企业每个月的安全工作例会,听取部门安全工作汇报,掌握各种动态,及时解决安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亲自过问上级布置的各项安全工作和专项治理工作的落实情况;亲自参加重大的或专项的安全检查,使职工感受到领导对安全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二是分管领导真抓实干,做好细致的安排与责任落实工作;三是其他领导在其分管工作中支持和服从安全工作的要求,避免产生矛盾和抵触,形成齐抓共管、确保安全的局面。
树立安全经营观念,促使安全与经营的协调统一。安全和经营是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的关系。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成本是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在人们的思想中,安全投入是一种不能直接获得收益的投入。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很多企业经营者在企业运作中,把利润和安全投入放在一起来衡量的时候,往往会把利润放在更为优先的位置来考虑。但是我们要从思想上明确,省去了安全投入,是否就是省了成本,增加了利润呢。当安全工作与经营有矛盾时,要通过我们的工作将其化解,达到安全与经营的统一。要避免把安全与经营割裂开的倾向,处理好“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的辩证关系。当生产与安全有冲突时,应首先考虑安全。这就给安全管理人员吃了定心丸,使他们消除了顾虑,挺起腰杆敢抓敢管。在措施上,以是否确保安全为其他工作取舍的前提,使安全管理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变事后监督为事前防范,有效地维护了安全监督的权威性。同时强调不能因为怕承担责任不敢开拓经营。随着经营的搞活,必然产生许多新的安全问题,如公司把一部分仓库、店面租给客户自行保管,会出现一些客户对安全工作重视不够或因片面强调设施利用率忽视安全有关规定的现象。
建立合理规章制度,形成规范化的管理。企业的安全工作必须有据可依、依法管理,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工作秩序,形成规范化的管理。国家《消防法》、《安全生产法》等法规的出台,为企业安全工作提供了依法管理的依据和保障。作为物流企业应在国家法律法规整体架构的基础上,结合经营情况和服务方式的变化对企业的安全制度进行相应的修改、补充、完善,形成企业安全制度。随着仓库外租形式的出现,需要跟上相应的安全规章制度,要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和“安全自查、责任自负、隐患自除、接受监督”的管理要求,建立完善的外租仓库安全责任书制度等。每年初,在制定经济工作计划的同时应做出全年的《安全目标管理工作分解表》,与“管钱管物”人员、特殊工种人员、外租户等签订专项责任书,对灭火器材的保养、维修、换药和特殊储备保养,对特殊工种的培训等均做出时间安排,使各项安全目标层层细化,分解落实到各职能部门、班组、岗位。这样,什么时间该干什么,由谁指定,一目了然,确保各项安全基础工作有序进行。
加强监督,坚持安全检查制度和严格整改措施相结合。安全工作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和规范安全基础管理工作;二是抓现场安全管理。现场的安全管理是安全工作的重头戏,生产现场安全管理没有捷径可走,只能脚踏实地,做好细致的工作,坚持不懈地巡回检查、再检查,整改、再整改来促进企业安全制度的落实。
物流企业要坚持每月一检查,库区每周一检查,仓库“一日二查”制度,采取二级查与专业查相结合;集中查和抽查相结合;领导查和夜查相结合;季节查和节日查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多次大检查,借助于社会大气候,推动安全工作不断改进。要坚持安全检查制度和严格整改措施相结合,对许多不安全因素和隐患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把事故苗头消灭在萌芽之中达到了超前预防,及时清理隐患的目的。认真做好各级安全检查记录,对查出的隐患,严格按照规定填发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实行整改反馈,落实不安全因素的整改工作。随着企业情况的变化,安全工作往往会出现新的难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因此,在抓表面上的安全基础管理工作的同时,还要安排研究、探索和解决一些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力求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有新的突破和提高。
坚持把自管库纳入企业安全管理范围,做到统一部署、统一检查、统一考核标准。当然,严格对自管库的管理是一
个艰苦细致的工作过程,自管库往往为了省钱,或为了赶任务,或图一时方便,违反安全规章制度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在禁烟区内抽烟、明火作业、乱拉乱搭电线、使用高功率电器、堵塞消防通道等。有时今天检查发现的问题纠正了,明天类似的问题又会发生,因此生产现场管理关键在于持之以恒、一丝不苟地抓落实;二是改进工作方法,提高管理水平。而对常遇到的自管库对安全检查不配合,隐患整改落实难的问题和甚至出现租赁双方关系紧张的现象,使我们意识到搞好自管库的安全工作离不开承租方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因此,安全管理也要提供优质服务,工作方法切忌简单、生硬,要经常与租户交流、沟通,尽可能为租户提供方便,帮助他们解决经营、生活上的困难,增进了解、培养感情、化解矛盾,以取得工作上的相互支持。
企业创意活动案例分析报告 第16篇
一、案例现象
xx小朋友胖嘟嘟的,十分可爱,可是他有一些习惯很不好。
观察一:晨间自由活动时他会带着同伴在教室或幼儿园窜来窜去,追逐打闹;玩积木时, 他会把所有的积木都扔在地上;小朋友正聚精会神地听讲,他却和周围的小朋友头碰头讲得热火朝天,手舞足蹈观察二:绘画活动开始了,他趁教师不注意,拿着记号笔在画纸上、桌布上乱涂乱画,要不,就拍着桌子大声叫我画不来,当教师走近他时,他就对你笑嘻嘻的,让你又好气又好笑。
观察三:他的口语表达本领较差,一紧张就小脸涨得通红,让他答复一些简单的问题有时也会结结巴巴说不清楚,有时直接说我不会。
观察四:自理本领特差,能够说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他妈妈对他是一点方法都没有。
二、案例分析:
㈠好奇心很强。这时期的孩子好奇心理很强,不管对什么东西都很感兴趣,并且,我们那里的积木他以前根本没玩过,尤其是那些好玩好看的、自我没有的一些东西他们总想弄个明白,想个究竟,所以他们会玩玩弄弄,甚至把玩具弄坏。事实上,孩子所表现出的恶作剧、小破坏有时并非真的坏行为,但却是一种不利于他人的行为。
㈡家庭环境的影响,在家里,他是小皇帝,上头还有一个姐姐,长他6岁,他提出的条件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人人都会容许,使他养成了唯他独尊的性格,以致,什么都不会,因为有人包办了。
三、措施与效果:
不良的习惯,不是说一时就能改正的,我软硬皆施,表扬和批评相结合,每一天对他吹耳边风,睡午觉时,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背,把他哄睡,孩子也会反思的,逐渐,他慢慢改掉了这些不良习惯。针对xx画画时的表现,我让本领较强的幼儿坐在他的身边,时常关心他,照顾他,还手把手的教他勾线,教他涂色。并与家长取得联系,在家多为孩子添置一些绘画工具,让他在家里涂涂画画,培养他的兴趣。针对孩子口齿不清、说话结结巴巴这一问题,我在平时注意与孩子多交谈,让他重复其他幼儿的答复,并时常找时机让他在团体面前讲述。另外,请家长平时用普通话与孩子交谈,让孩子在家多听故事,多接触语言环境,在每次的外出活动中,陪伴在他身边,引导他描述周围的`景色、人们的活动,让他复述别人的话,渐渐地孩子的语言有了较大的提高。还有,午睡起床,让他自我穿衣,他每次都穿的满头大汉,我用鼓励的眼光看着他,向他竖起大拇指,此刻,穿衣服对他来说,已经很拿手了。
此刻xx已有了可喜的提高。早上来园时很有礼貌地向教师问好;和小朋友能友好的相处;绘画时不但能根据教师的范画进行勾线,还能经过想象进行添画;有时还主动帮助清洁教室、给小朋友讲故事。
企业创意活动案例分析报告 第17篇
为进一步了解全州科技创新工作情况,激发科技创新动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常委会组成以王燕铭副主任为组长、部分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组成的调研组,从3月下旬开始,深入到延吉、珲春、敦化等县市(其他县市委托当地_会协助调研)以及延边大学进行工作调研,通过实地察看科技项目、产业园区,召开座谈会、调阅相关资料、听取各级政府和高校工作情况的汇报,对全州科技创新工作情况有了初步掌握。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主要成绩
近年来,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将科技创新列为全州重点工作加以推进,取得了明显成绩。
(一)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一是创新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州委州政府近年先后出台《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全州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绿色转型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科技政策措施,并通过召开全州科技创新大会,举办科技创新成果展、创新创业大赛,落实奖励政策等,在全社会营造“人才优先、企业优先、科技优先”的良好科技创新政策环境。二是科技投入稳中向好。过去五年,全州共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826项,获得立项430项,落实资金16460万元;争取项目38项,落实研发资金2939万元;争取省级项目258项,落实资金11731万元;安排州本级项目xx4项,落实资金1790万元。过去五年,珲春市政府为企业重大科研项目、成果转化投入资金24xx万元;敦化市争取亿元对医药、食品、机械制造、林产等重点科技项目予以支持。三是科技队伍进一步壮大。州和县市政府通过引导企业与域外高校对接,创设交流平台,开展培训等方式,积极汇聚科技人才。目前,全州科技活动人员6156人,其中_特贴50人,吉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人才65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40人,科技人才总量居全省第三位。
(二)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完善。
全州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1家,农业科技园1家,孵化器2家,省级孵化器2家,众创空间1家,省级众创空间2家。延边大学科技园进入省级大学科技园区,敦化市省级医药高新区进入审批阶段。延吉高新区和延边大学2个双创基地在孵企业达35户,延边大学共获批“长白山湿地与生态”“妇科肿瘤生物学”“长白山生物资源与功能分子”“肉牛科学与产业技术”等14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师生创办科技企业达到18家。州政府与延边大学共建医药健康产业研发中心,组建延边医药健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首批72户会员单位加盟协同创新。
(三)科技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深化。
州政府先后与中科院长春分院、吉林大学、延边大学、韩国科技情报研究院、俄罗斯科学院分院等多所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签署全面科技合作框架协议,组织校企校地合约项目xx余项,与中科院签约合作项目达到6个。其中,“紫杉醇深度开发”广谱抗癌新药、“珲春煤层气开发关键技术研究”等重点科研项目得到推进。加强对韩、对俄等周边国家的技术交流,成功举办xx届长吉图区域中韩技术转移大会。积极推进同黑龙江、新疆等地方的国内合作,并与宁波达成长期科技合作关系。图们江区域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成为科技合作基地,中韩食品科技与技术、中韩动物科技创新、图们江区域科技信息数据加工、朝医药科技创新等列入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四)科技创新驱动作用不断提高。
目前,全州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7家,20xx年实现生产总值亿元,净利润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亿元,占到同期规上工业增加值。过去五年,全州获省科技奖项57项,敖东药业专利获“第xx届中国专利优秀奖”,华康药业专利获“第二xx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血栓心脉宁标准化与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全州专利申请量达2479件,其中发明专利749件,年度申请量与授权量均居全省第三位。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全州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面对发展,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一)政府服务科技创新不到位。
一是服务科技创新政府机构偏弱。调研中发现,仅延吉市单设科技局,有的县市从事科技服务工作仅有几名干部,有的科技干部对本区域情况掌握不清不透。二是服务科技企业措施单调。有的县市科技部门仅是“二传手”,对科技服务多停留在传达文件和项目申报、争取资金上,针对企业的市场调研、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研究不深、介入不上。三是政府对科技创新引导作用不够。过去五年,全州财政科技支出平均水平仅占GDP的左右,远低于全国的水平。州本级财政科技三项经费每年仅200万元,县市科技三项经费200万元以上的仅有珲春市,多数县市政府对科技引导资金投入不能实现常态化,难以调动企业创新积极性。
(二)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不突出。
我州科技企业多为中小微企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总体比较薄弱。目前,全州仅有20户企业设有科研机构,自主组织科技项目攻关的企业仅有几户。大多中小微企业缺乏长远发展战略眼光,既缺少自主创新技术储备主动意识,又无法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项目对接,多数企业现有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
(三)科技创新人才匮乏。
州内企业的研发和技术人员在享受职称待遇、福利待遇、个人发展空间等方面都非常滞后,对高层次研发人才的吸引力明显不足。全州高校毕业生回归率仅在12%左右。近年来,我州加大“招才引智”工作力度,但是引进人才大多进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缺少企业所需的科技创新人才。企业科技人才普遍呈现服务年限短、流动性大问题,一线科技人员数量逐年递减,培育本土领军创新人才日趋困难。
(四)科技平台作用发挥不明显。
多数县市研发平台入驻项目小而散,科技项目成长后向域外流失严重。延边国家农业科技园20xx年获批,驻园科技企业边成长边流失问题突出。延吉高新技术开发区20xx年被列入高新区,目前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仅有3户。依托区内中小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孵化器、众创空间等中小科技企业成长缓慢。
(五)社会协同创新体系不健全。
高校学术研究与成果转化相脱节,过去五年延边大学在自然领域学术成果达7600多篇,落实到科研项目的仅有380项。科研成果就地转化不足问题突出,实施转化的218项成果转化效益仅3455万元。尽管延边大学在动植物资源、基因、民族医药学等方面有很多的研究,但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环节缺少资金支持和企业对接,致使很多项目在搁置中丧失转化机遇。此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间缺少稳定成熟的科技创新风险分担和成果共享机制,州内企业对科研成果吸收能力弱的问题比较突出。域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我州的合作项目多为边缘领域的中小课题项目,合作前景好的较少。
三、意见建议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调研组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要强化政府对科技创新的重视。
一是提高领导认识。科技创新是决定延边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延边实现绿色转型发展决胜全面小康的内生动力和决定性因素。各级政府领导一定要对科技创新工作有深透的认识,努力营造重视创新、支持创新、促进创新的良好环境,着力推动全州经济由传统生产向质量发展转变。要突出政府科技服务职能建设。以新一轮机构改革为契机,着眼于我州科技发展工作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州和县市政府科技工作机构,将一批家乡情结重、工作能力强、热心科技事业的干部推荐到科技工作岗位。二是突出科技创新的规划设计。紧紧结合我州企业发展实际,强化各级政府在科技创新中制度设计、政策落实的主导作用,要结合延边州科技状况,明确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几项重点进行推进,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培育创新主体、完善创新政策、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寻求突破。三是完善对科技创新的引导和投入机制。要从培育持续增长的税源经济与后发优势着眼,把科技创新投入作为重要的战略投资,提高财政的科技投入,加大对本土企业科技项目的扶持,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着力推动一批创造新技术、新业态、提供新供给的新型企业。
(二)要强化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
一是发挥现有企业平台引领科技创新主导作用。坚持依托现有企业科技项目,完善科技计划项目库,坚持重点项目重点扶持,通过科技项目的引领加快全州产业发展转型升级。
二是依托招商引资平台引进科技项目。坚持围绕生物及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等科技产业重点领域开展招商,加大科技招商奖励政策,通过科技项目优势引领科技创新发展。
三是筑牢服务平台促进资源共享。依托各类工业(科技)园区大力发展为企业创新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的新型研发组织,支持城市众创空间等新业态组织发挥作用,多方位搭建科技服务、企业技术创新“孵化器”、科技风险投融资、产学研结合等创新平台。
四是完善政府服务科技创新机制。构建和完善全州科技信息支撑体系,通过科技企业组建行业协会、企业创新战略联盟,促进企业政策、项目、资金、信息、人才、检验检测等资源共享,着力解决我州科技企业人员少、信息不对称问题。
(三)要强化科技人才的`留用机制。
进一步推进“人才强州”战略,努力稳定和不断壮大全州科技人才队伍。
一是拓展人才引进渠道。要加大对科技人才引入的服务力度,积极了解我州科研平台和企业人才需求,通过建立“人才技术需求清单”,帮助企业实现全球人才对接。要重视“招才引智”政策调整,重点向企业创新人才倾斜。鼓励企业利用域外研发机构开展科技研发,利用延边与宁波对口帮扶协作机遇,积极帮助企业推进重点科技项目的跨区合作。
二是夯实人才发挥作用平台。强化对引入高端人才的跟踪服务,搭建完善的服务人才平台。这里不仅要解决引进来的人才落户、医疗保险、子女教育等事项,还要为其开展科技研发、组织试验、拓展服务范围等创设环境。对企业为引进高端人才创设工作室、研究室等活动空间的,各级政府要在项目经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
三是落实人才激励政策。尤其当前全国各省市都在出台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我州的引才思路要有创新,思想更要解放,拿出的政策要优于发达地区才有吸引力。在目光上要重点放在本区域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创新上;要在如何留住延边大学毕业生上下功夫,用政策和平台加情感等多种措施要人才留在延边创业创新。要加快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州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到企业兼职,或在职创办企业,对转化科研成果、专利技术,发展科技服务业等新兴业态、新兴产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要落实奖励政策。
四是要深入研究人口回流问题。没有人口的支撑,高端人才引进只是“空中楼阁”。在深入实施“引进高端人才”“推动返乡创业”战略的同时,更要着重落实人口流入政策,特别是要促进青年群体的回流,为我州产业发展提供原动力保障。
(四)要强化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
一是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瞄准延边资源科技攻关。充分发挥延边大学科研优势,鼓励企业主动承接延边大学教学基地、实验基地、科研基地,各级政府要积极为延边大学开展社会调研、课题研究提供方便,促进科研成果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促进校地合作取得实质性成果。
二是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支持。对高校和科研院所依托延边资源性研发项目,重点跟踪专利项目攻关和科技成果孵化环节,对转化前景好的重大科研项目和能够形成地方标准的科研项目要给予重点财政支持。探索设立全州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基金,保障优势科技项目的研发和就地转化。
三是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要把政府对科技引导的方向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方向与企业发展及科技成果转化需求相一致,鼓励州内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建研发机构,组建多种形式的战略联盟、研发基地,积极探索建立以资产为纽带、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现代企业制度为规范的“三位一体”产学研联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