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调查方案(合集4篇)

时间:2025-03-18 11:55:39 admin 今日美文

自然灾害调查方案 第1篇

为贯彻落实《_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通知》(国办发〔2020〕12号)、《_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总体方案〉的通知》(国灾险普办发〔2020〕2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一次全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通知》(浙政办发〔2020〕36号)、《浙江省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浙江省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方案〉的通知》(浙灾险普办发〔2020〕1号)、《舟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市自然灾害风险普查的通知》(舟政办发〔2020〕80号)、《舟山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舟山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方案〉的通知》(舟灾险普办发〔2020〕2号)和《舟山市普陀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通知》(舟普政办〔2020〕54号)文件要求,决定于2020年至2022年在全区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制定以下工作方案。

一、 目的和意义

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基础性工作。开展普查,可以摸清我区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地区抗灾能力,客观认识各地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进而为各级人民政府有效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切实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权威的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

二、工作目标和任务

自然灾害调查方案 第2篇

一、引言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自然灾害频发,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为了更好地了解自然灾害的成因、影响及应对措施,本报告对近期发生的几起典型自然灾害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二、调查方法

1. 文献资料收集:收集相关政府报告、学术研究、新闻报道等,了解自然灾害的`历史背景、发生过程及影响。

2. 现场调查:对受灾地区进行实地走访,了解灾害现场情况、受损程度及救援情况。

3. 访谈调查:与受灾群众、救援人员、专家学者等进行访谈,获取第一手资料。

三、调查结果

1. 自然灾害类型及发生情况

(1)洪水灾害: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影响,多地频发洪水灾害。洪水灾害通常伴随强降雨、山洪暴发等现象,导致河流泛滥、农田淹没、房屋倒塌等严重后果。

(2)地震灾害:地震是地球上最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地震灾害往往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难以预测性等特点,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损失。

(3)台风灾害: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常伴随强风、暴雨、风暴潮等天气现象。台风灾害对沿海地区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2. 自然灾害的成因

(1)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如暴雨、干旱、高温等,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往往是自然灾害的诱因。

(2)地质构造: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与地球内部的地质活动密切相关。地壳板块的运动、岩浆活动等因素都可能引发自然灾害。

(3)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环境等也可能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例如,滥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灾害频发。

3. 自然灾害的影响

(1)人员伤亡:自然灾害往往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给受灾家庭带来巨大痛苦。

(2)财产损失:灾害导致的房屋倒塌、农田淹没、设施损毁等都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社会失稳:灾害发生后,社会秩序可能受到严重影响,出现恐慌、混乱等现象。

(4)生态环境破坏:自然灾害还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长期破坏,影响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四、应对措施及建议

1. 加强灾害预警与监测:提高灾害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加强灾害监测设施的建设与维护。

2. 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建立健全应急救援机制,提高救援效率和能力。加强救援队伍建设,提高救援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

3. 加强灾害风险管理:加强灾害风险评估和规划工作,制定科学的防灾减灾措施。推动灾害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减轻灾害对受灾群众的经济负担。

4.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国际社会在灾害应对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的自然灾害挑战。

5. 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加强公众防灾减灾教育宣传工作,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自然灾害调查方案 第3篇

区交通运输局负责组织开展全区交通基础设施调查,跨县区行政区域承灾体(交通基础设施)调查工作由市局负责。协助指导历史灾害与行业减灾资源(能力)调查,提供历史自然灾害事件中交通运输设施受影响和损毁情况。负责调查成果的纵向汇集和验收,按要求统一汇交至牵头部门。指导地方开展相关调查、普查成果的审核汇交等工作。

区农业农村局(区水利局)负责组织开展水利基础设施调查,水旱灾害致灾调查、防洪工程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协助指导水利历史灾害与行业减灾资源(能力)调查。负责水旱灾害各专项调查,形成全区水旱灾害和水利设施类承灾体普查成果,负责调查成果的纵向汇集和验收,并按要求统一汇交至牵头部门。负责做好全国水利普查、重点防洪地区洪水风险图和全国山洪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成果数据的共享应用。指导地方开展相关调查、普查成果的质量核查、宣传培训、工作总结和成果应用等工作。

负责协助指导农业历史灾害与行业减灾资源(能力)调查。指导地方开展农业承灾体等调查工作,形成并汇交农业承灾体调查成果。

区商务局负责指导地方开展大型超市、百货店等公共服务设施调查工作,协助形成相关承灾体调查成果。

区文广旅体局负责指导地方开展公共文化场所、A级旅游景区和星级饭店等公共服务设施调查工作,协助形成相关承灾体调查成果。

区卫健局负责指导地方开展医疗卫生机构等公共服务设施调查工作,协助形成相关承灾体调查成果。

区应急管理局牵头组织实施全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组织开展工作方案编制以及总体技术培训。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承灾体调查工作;牵头开展承载体调查、历史灾害调查、自然灾害次生危化事故重点隐患排查与评估、自然灾害次生煤矿山生产安全事故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重点隐患分区分类分级综合调查与评估、综合减灾资源(能力)调查等。负责地震灾害致灾调查、地震灾害专项调查、地震灾害重点隐患排查与评估等工作,形成全区地震灾害普查成果。负责应急管理部门普查成果的纵向汇集和验收,区级各部门专项成果的横向汇集,形成全区综合风险普查成果。指导地方开展相关调查、普查成果的质量核查、宣传培训、工作总结和成果应用等工作。

区市场监管分局负责指导地方开展救援装备资源企业、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所等相关市场主体调查工作。

区_协调提供全国人口普查、农业普查、经济普查相关数据。

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城管局)负责组织开展全区市政设施调查以及城市内涝风险、重点隐患调查等工作。协助指导历史灾害与行业减灾资源(能力)调查。负责城市内涝灾害风险图和隐患分布图编制,建立城市内涝隐患排查数据库。负责调查成果的纵向汇集和复核,并按要求统一汇交至牵头部门。指导地方开展相关调查、普查成果的审核汇交、工作总结和成果应用等工作。

区海洋与渔业局参与海洋渔业相关承灾体的风险调查和隐患调查工作。协助指导历史灾害与行业减灾资源(能力)调查,提供历史自然灾害事件中渔业受影响和损失情况。

区港航分中心参与港航口岸相关承灾体的风险调查和隐患调查工作。协助指导历史灾害与行业减灾资源(能力)调查,提供历史自然灾害事件中港航口岸受影响和损失情况。

沈家门海事处参与海事相关承灾体的风险调查和隐患调查工作。协助指导历史灾害与行业减灾资源(能力)调查。

区气象局负责组织开展台风、暴雨、高温、干旱、低温雨雪冰冻和雷电等历史灾害过程气象条件普查。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水旱灾害、地质灾害、城市内涝等致灾调查,分析暴雨频率,绘制暴雨频率图。负责气象灾害各项专项调查,形成全市气象灾害普查成果,并按要求统一汇交至牵头部门。负责做好全国气象灾害普查成果数据的共享应用。指导地方开展相关调查、普查成果的质量核查、宣传培训、工作总结和成果应用等工作。

区消防救援大队参与应急力量和装备综合减灾资源(能力)调查和历史灾害调查。

普陀供电分局参与电力等承灾体设施调查工作。协调指导区电力公司等承灾体设施风险调查和隐患调查工作、历史灾害与行业减灾资源(能力)调查,并配合地方汇交地区的普查成果。

区大数据管理中心负责协调相关部门和指导地方做好涉及普查相关数据信息的交换共享和持续更新等工作。

区银保监组参与提供保险和再保险相关数据资料。

普陀电信公司、普陀移动公司、普陀联通公司、铁塔普陀分公司负责组织开展承灾体(通信设施)调查工作。协助指导历史灾害与行业减灾资源(能力)调查,提供历史自然灾害事件中通信设施受影响和损毁情况。配合地方汇交普查成果。

五、实施步骤

根据任务规划,普查实施总体上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前期准备阶段,2020年8月—2021年3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区级普查组织机构,落实普查人员和队伍,申报专项资金。

第二阶段是全面调查阶段,2021年3月—2022年6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全面铺开全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完成区级普查任务,汇总普查成果。

(一)前期准备(2020年8月-20213

1.建立组织机构。区人民政府设立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组织实施中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决策。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应急管理部门,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负责普查统筹协调、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明确有关部门职责和任务分工,充分整合已有资源,配强人员队伍,建立工作专班,做好本地区普查各项工作。

2.编制工作方案。舟山市普陀区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编制并印发普查工作方案。明确普查任务、责任分工、实施步骤和推进时间表,以及工作要求。

3.组建技术团队。充分发挥相关行业领域单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业技术优势,相关部门建立普查专家技术队伍,为实施方案编制、宣传培训以及各项风险隐患调查等工作提供有效支撑。

4.申报资金预算。根据国家有关普查资金政策要求,科学测算本级普查工作量,编制工作经费预算。

5.开展宣传培训。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和方式,广泛开展宣传,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开展各类人员培训。

)全面铺开阶段(2021年3月-2022年6月)

参照前期国家和省级试点样板的技术路线和工作流程,全面开展自然灾害风险要素的清查与整理、集中调查与验收等工作。按照“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的原则,将普查数据实时更新导入省自然灾害风险基础数据库,全面应用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普查工作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协同任务重、工作难度大。为加强组织领导,区政府成立舟山市普陀区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区普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镇(街道)、管委会要高度重视,把此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全区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组织实施。区普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要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普查工作。

(二)压实普查责任。本次普查按照“在地统计”原则,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工作单元,区人民政府,镇(街道)、管委会、有关部门既是普查实施主体,也是普查对象,既要依据自身行政职能和本次普查方案中规定的职责,认真做好自身信息的填报,也要高效协调推动其他普查对象完成普查任务。各地、各部门要建立普查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将普查工作情况纳入本地区和部门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压紧压实普查主体责任,强化监督检查,定时跟踪进展,推动任务落实。

(三)强化技术支撑。本次普查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各地、各部门要充分发挥相关行业领域技术单位、专业队伍和有关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等专业力量的作用。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优先选择具有水利、气象、地理测绘、地质勘查等领域专业资质且信誉良好的技术支撑单位参与普查工作。

(四)发挥基层作用。各地要充分发挥基层水库_、山洪灾害预警员、地质灾害群防群测员、气象协理员、灾害信息员等专业力量作用以及基层网格员队伍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的经验优势,通过开展各级各类普查人员的技术培训,全面提高普查人员的政策水平、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探索普查员持证上岗制度,保证普查工作质量。

(五)落实经费保障。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经费以地方保障为主,区财政要统筹安排,确保经费按时落实到位。要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审计和绩效管理,确保专款专用,提升资金使用绩效。目前已安排各领域的常态化风险调查工作经费,要优先用于本次普查工作。

(六)严格质量把控。区普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建立过程质量控制、分类分级质量控制、质量管理督查和抽查机制,指定专人或依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负责指导、检查普查各阶段的质量控制和验收工作。县级普查机构负责对本级普查数据进行全面审核,确保普查成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七)加大宣传力度。区普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深入开展普查宣传工作,为普查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根据普查不同阶段宣传的重点,精心策划,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确保宣传效果。要组织开展一些有影响力的宣传活动,搞好普查阶段性总结与经验交流,将宣传动员工作贯穿普查的全过程。

(八)强化保密意识。灾害风险普查专业性强、涉密性高,对参于普查的机构及工作人员要开展保密教育,提高其保密意识;严格落实数据保密制度,依法履行保密义务,对调查中所获得的涉密资料和数据,必须按照法律法规要求落实保密措施,签订保密协议,防止泄密事件发生。普查结果要逐级上报,按规定程序报批后对外发布。

附件:舟山市普陀区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进度安排

自然灾害调查方案 第4篇

煤炭开采引发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山西数中国国第一产煤大省,全省91个县(区、市)的小煤矿绝大部分是县以下的煤矿,多数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煤矿发展迅猛,最多时有10000多座小煤矿。长期以来,煤矿多、分散的格局和粗放落后的矿业经济增长方式给山西带来了严重后果,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已直接影响到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

一、地质问题

以沙峪煤矿为例,沙峪煤矿矿区范围内分布着4个行政村,农业人口xx余人。矿区内沟谷发育,地形破碎,土地较贫瘠,受采煤的影响,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土地退化、荒芜、房屋裂缝、水源干枯等环境地质问题日益突出,居民的基本生存条件受到严重威胁。煤炭的大规模开采造成了对矿山环境的较大破坏,采空塌陷、地面裂缝、区域地下水位下降、煤矸石堆放、矿坑排水等一系列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问题相继发生和出现。

沙峪煤矿是一个具有34年开采历史的集体矿山,采掘生产机械化程度中等,回采率达65%,累计原煤产量110万,t采动面积约。采煤活动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破坏和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地下水位下降

据调查,沙峪煤矿现采xxx煤,矿坑排水主要来自其顶板(多层)砂岩裂隙水,达300~500m3/d,由于其集中排放,改变了地下水运移状态,周边地下水向井下巷道汇流,地下水位呈下降趋势,使煤层之上含水层储水结构遭到破坏。矿区中部出露于二叠系石盒子组砂岩中的1眼天然泉以及各村中8处水井,浅层均先后干枯,使矿区内的村庄、居民及大小牲畜用水受到不同程度影响。而矿坑排水大多数直接排放,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

2、采煤引发的地面裂缝、塌陷等地质环境问题

沙峪煤矿采用长壁式采煤法,全冒落顶板管理,回采率65%以上,煤矿投产34年来,采动面积达,因井田地处低—中山区,地表大面积黄土覆盖,松散层厚度30~70m。据实地调查,在采空影响范围内发现地裂缝20余处,矿区内部分民居于末开始出现地裂缝,地裂缝宽度,最大降幅1cm,最大宽度5cm。农田中也可见到多条地裂缝,宽度10~20cm,最大降幅15cm,最大宽度38cm。采空塌陷面积达,造成土地破坏,房屋轻微破坏51间,严重破坏32间,给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危害。

3、煤矸石堆放的潜在危害

据相关资料,煤矸石对环境的危害主要有以下三点:

1)煤矸石自燃对环境的污染

据统计,我国大约有1/3的矸石山发生过自燃,放出大量的so2、h2s、co、co2和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并伴有大量烟尘,对矿区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2)煤矸石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

煤矸石经雨水淋溶进人水域或渗入土壤,会影响水体和土壤,并被植物根部所吸收,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农业减产,同时还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及人类健康;

3)矸石山造成的滑坡和泥石流

矸石山堆积过高,坡度过大,就容易造成滑坡;由于降雨等作用使得矸石山的含水量达到饱和状态时便可能形成泥石流。

沙峪煤矿现有废石堆放场2处,分别堆放于主井口西侧的山坡和风井附近的沟谷中,堆放量分别为8万立方米、12万立方米,形成了约38°的松散边坡。高度分别达12~20m、8~10m。废石堆放既压占土地,破坏植被,又存在引发相关地质灾害的隐患。主井口附近的废石堆距东—夏公路仅10~15m,在极端暴雨条件下极可能形成滑坡,严重威胁过往车辆、行人安全。风井附近废石堆距风井约10m,在极端暴雨条件下极可能形成泥石流,从而对风井造成毁坏,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极大隐患。废石露天堆放,在降水淋滤下还会造成地下水的污染。

二、治理方案

1、避让搬迁

由于煤矿的多年开采,采空塌陷面积达,造成村民房屋不同程度的破坏,目前塌陷还在不断扩大。村庄地下浅层水疏干,人畜吃水困难,对村民生命财产均造成威胁,需采取部分避让搬迁方式进行治理。选取的新村址范围内地形地貌较好,有一定量的地下水资源,可基本满足当地人畜用水。耕地、植被情况较好,水土流失轻微,仅有挖方量较小的交通、居住、耕作方面的人类工程活动,交通方便,无采空区、地面裂缝、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适宜建筑。

2、采空塌陷、裂缝的治理与恢复耕地

首先清理旧村庄,用推土机推平,通过压道机、推土机和运送汽车往复压实,及时覆盖黄土。对因采空塌陷造成破坏的耕地采用人工或机械方式进行填埋(夯实)裂缝和陷坑,平整田面,因地制宜,修筑相应的田间道路及排水工程,并在各级梯田的外边缘修筑护田堤,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坝田,恢复农田的耕种功能。土地复垦后,耕作层的土壤大部分变为生土,不利于作物的`生长,需要在深翻的同时,配方施肥,培肥土壤。同时,为了保持人工土壤中的水分,宜尽量在其底部回填约的亚粘土或粘土,形成人工隔水层,然后再回填亚砂土。恢复耕地后种植一些抗旱性强的乡土植物。

3、煤矸石堆放场的治理

沙峪煤矿每年矸石排出量1万~万,t现在较大的煤矸石堆放场2处,累计堆放量20万立方米,本次治理工程拟修筑一条煤矸石坝,并将残余煤矸石堆进行平整,表面覆盖黄土,然后种草植树,尽可能减轻或消除对生存环境、生态环境的危害。

4、修建回风竖井地下储水仓,解决居民人畜用水

区内奥陶系岩溶水埋藏深,富水性不均匀,施工深井风险较大,增设井下储水仓将新施工的回风竖井井下排水作为供水水源加以利用,既避免水资源浪费,又降低了施工深井带来的风险。同时,可满足矿区居民供水。

xx年4月,沙峪煤矿在草桥村闫家庄北约600m的沟谷中新建回风竖井,竖井垂直深度402m,在—和—穿过两层砂砾石层,地下水微具承压性,松散层之下2#煤层之上的k10(厚)、k9(厚)、k8()砂岩中均含有丰富的地下水,水质良好,竖井揭露上述含水层后,排水量较为稳定,枯水季节450m3/d,雨季过后600m3/d。为使矿区村民吃上卫生方便的自来水,可在回风竖井井底修建井下主、付储水仓各1个,配套建设井下泵房及管道仓,用于储存上述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并配套建设井上蓄水池、铺设供水管道,解决蔺家庄、曹家庄、闫家庄、韩家庄4个村的人畜用水。

三、治理工程量

1、农田整治与恢复

对已破坏的60hm2农田进行整治与恢复,复垦工程程序及标准为:

①将田面阳土剥离集中堆放一边;

②农田内塌陷、裂缝填平、夯实;

③田面平整,田面平整为梯田形式,梯田单级高差宜根据地形变化而定,一般控制在2~5m之间,各级梯田田面基本保持水平,并向内侧略有倾斜。

④因地制宜,修筑相应的田间道路及排水工程;

⑤在各级梯田的外边缘修筑护田堤,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坝田;

⑥地表覆盖阳土,厚度以上,并适度压实,覆盖土壤ph值为7~。

2、煤矸石的整治

采用浆砌石修筑一条煤矸石坝,坝长205m,高6m,顶宽1m,底宽,外侧坡角约72°,基础底宽,顶宽,内外侧坡度均为72°,深2m,砌筑石方。在煤矸石坝下部预留三排排水孔,最下一排位于坝体底部,每两排排水孔之间的垂向距离为1m,每两个排水孔之间的水平距离为,三排排水孔呈“梅花形”布置,基础开挖动用土石方2173m3。将残余煤矸石表面整平、压实,覆盖厚约黄土,然后进行种草、植树,预计土方工程5000m3,树苗10000株。

3、回风竖井井底储水仓及供水配套

(1)、回风竖井井底储水仓

区内奥陶系岩溶水埋藏深,富水性不均匀,施工深井风险较大,增设井下储水仓将新施工的回风竖井井下排水作为供水水源加以利用,既避免水资源浪费,又降低了施工深井带来的风险。同时,可满足矿区居民供水。

回风竖井井下储水仓的井下平面布置由煤矿实施,必须做到既保证井下排水(来自煤层之上含水层)不受采煤的污染,又不影响煤矿正常生产。

本工程设井下主、付储水仓各1个,配套建设中央水泵房,管道仓和水泵房绕道仓。主、付储水仓及中央水泵房、管道仓、水泵房绕道仓的断面形态均为门洞形(下部为矩形,上部为拱形)。主、付储水仓长分别为和,横断面下部矩形宽、高,上部拱形半径为,拱高(图3);中央水泵房长17m,下部矩形宽4m,高,上部拱形半径为,高;管道仓和水泵房绕道仓长分别为、,下部矩形宽为,高,上部拱形半径为,拱高。以上工程均采用机械挖掘成仓,仓壁喷厚200mm的混凝土仓壁,工程量见表2。

(2)、供水配套工程

①配套深井泵1台(扬程400~500m),地面多级泵2台(扬程150m)。

②配套4寸供水管道4200m。

③修筑井口蓄水池1个,高位蓄水池3个,容积分别为800立方米和400立方米。

④配置150kw专用变压器一台。

四、工程预算

1、工程经费预算和工期

根据上述工程量,沙峪煤矿矿山环境整治与恢复工程共需经费万元(表3)。沙峪煤矿矿山环境整治与恢复工程工期共需1年。

五、地质灾害预防

综上所述,煤炭开采所引发的地质灾害直接危害了矿区居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地质灾害的产生和延续,使人们无法安居乐业,治理灾害的工程量巨大,耗资不菲,工期较长。在煤炭开采之前对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进行预测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对于有可能产生的灾害应遵循“以防为主,避让和治理相结合”的方针。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对于可能产生地面蹋陷及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煤矿,可采取特殊的开采方法和顶板管理措施,以防止或减少地面塌陷地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产生,对塌陷的地表随时进行综合治理,以恢复和进一步改善矿区环境质量,使治理后的环境比原有环境质量更好。

近年来,我国矿山环境保护法不断完善,煤炭开采技术日益进步,由于煤炭开采而引发的地质灾害将会逐渐减少,随着科技的进步,煤矸石亦可完全利用为充填开采或可再生资源,减少污染,促进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