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采风报告(7篇)

时间:2025-04-11 17:43:59 admin 今日美文

陕西采风报告 第1篇

西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周红艺:写生过程中,张振学老师每天与我们一同作画,耐心讲解示范,将平淡山水转化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画作。不仅传授绘画经验,还教导我们中国山水画的写生与创作理念。张老师常说,画之前要先将场景视为一张画。这句话深深触动我,让我意识到将生活场景转化为画作的重要性。写生不是复制现实,而是提炼生活内容、形式、意趣及个人风格的过程。每个人对景物的感受不同,这种感受是创作的起点,再将其转化为画意,最终落于纸上成为墨迹。

陕西采风报告 第2篇

本次文化采风活动内容丰富,是一场心灵盛会,一次精神大宴。通过看、听、讲、评、游等多种形式,采风团成员兴味盎然、心旷神怡,深感不虚此行、收获颇丰。大家纷纷表示,要传承武功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依托家乡独一无二的乡土文化“产床”,饱蘸爱乡笔墨,书写武功赞歌,为宣传武功文化、促进武功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文字:赵 伟 程 灏

摄影:张 亮

纠错:赵常丽 尚 遥

审核:魏 奇 孙 毅

签发:李 彬

陕西采风报告 第3篇

写生采风团带着对美的执着追求和对历史文化的深深敬意而来,又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感悟满载而归,他们的画笔将潼关的千年古韵与魅力永远定格。而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也将因他们的描绘,在更广阔的天地中绽放出璀璨的光芒,吸引无数热爱艺术的人们踏上这片古老瑰丽又写满传奇故事的土地,续写关于艺术、关于文化、关于心灵的传奇篇章。

<<>>

摄影:李朝晖

审核:马卫民

欢迎关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

开放时间:9:00-17:00 (周一闭馆)

微信号:陕西省美术博物馆

微博:@陕西省美术博物馆

官网:

乘坐地铁2号线至体育场站下车

乘坐公交12 14 26 31 215 216224 521

600603 605616701 709 教育专线等

至省体育场站下车

向西走300米到陕西省美术博物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陕西采风报告 第4篇

西安美术学院原副院长、教授

宋晓峰:感谢美术博物馆提供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首次来到潼关古城,体会到关口文化的独特魅力。尽管这几天时间短暂,但在写生过程中,多次聆听张老师传授关于写生的学习与实践经验,使我受益匪浅。希望回去以后能通过笔墨将我们在潼关古城走过的所有地方的感受尽可能表现出来,并将对写生更深的理解融入到创作中。

陕西采风报告 第5篇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策展部主任

穆亚威:“图写河山——当代画家写生作品展”组织写生活动,体现了展览的丰富层次,也展现了美术馆展览策划、研究推广的整体性。我们团队付出了大量努力,形成了规范的工作流程,为未来类似展览提供了宝贵经验。虽然写生活动即将告一段落,但艺术家们内心的波澜和热情不会平息,表达出回去后继续创作的决心。我们将以更大的热情,让12月份的展览精彩呈现,让动态的写生与静态的展览相得益彰,持续传递艺术之美。

陕西采风报告 第6篇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

刘丹:张振学老师对中国画的理解和表达为我们带来了重要的启示。同时,笔墨的表达也是关键,它关乎作品是否失去现实意义。我认为,绘画是世界性的,中国画也不例外。在国门打开后,西方绘画的表达方式给了我们更多启示。但选择何种方式表达,是画家个人的选择,这也正是绘画多元性的体现。张老师强调的中国画的纯粹性,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元素,而是要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拓宽绘画的边界。对于年轻一代而言,这个时代为我们提供了众多表达情感的元素。应当积极吸纳这些元素,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与认知能力,以更加开放融合的心态去创作。

陕西采风报告 第7篇

几天来,即使在枯燥的堵车中,采风团成员依旧一路吟诗抒怀、欢声笑语。小小的大巴车上,简易的话筒,却并不影响作家诗人的相互交流,他们时而朗诵自己创作的诗作,时而表述自己对于天水的见闻和情怀,以诗会友、博古论今。

诗人黄海自告奋勇,迫不及待地拿起手机将漫步于麦积山山级间涌出的灵感所作的诗歌朗声读来,诙谐幽默的语言,细腻的情感,将麦积山的壮美、灵动再一次展现出来,连续四首激动人心的诗作,让车内的作家诗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叫好声不绝于耳。诗人第广龙在听到黄海的诗作后很受启发,他走上前来即兴朗诵了两首诗,不仅代表了他游麦积山时的心情,更表达了陕西作家诗人对于麦积山的欣赏与眷恋,吟诵出了与这次诗歌节的不解之缘。

采风两天,诗人黄海写诗十首,著名作家、诗人王若冰诙谐地说,他将第二届“中国天水·李杜诗歌节”杰出贡献奖口头授予诗人黄海。天水诗人苏敏紧追其后,他说,王若冰封他与黄海为最勤快的诗人,黄海写了十首,他捏了八首。

在天水这座并不发达的城市中,采风团成员追寻李白、杜甫的足迹,探访8000年前的悠悠文明,感受了朦胧与浪漫,也体会了文化与智慧,有诗亦有远方,有遗世独立,也有万家灯火,这或许就是天水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这里诗歌的引人入胜不是虚张声势,而是根植于每个人的心中,诗歌不仅仅属于成年人,就连儿童也能用他们稚嫩的笔触创作出天真烂漫的诗作。从诗人、作家走进天水市实验小学,与孩子们的交流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诗意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当中,让孩子们用他们无邪的童年去走近诗歌、热爱诗歌,让诗歌的种子在他们幼小的心里发芽,伴随着他们一起成长,诗歌的精神也将会这样一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