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环保行业分析报告(优选6篇)

时间:2025-04-17 15:35:17 admin 今日美文

2020环保行业分析报告 第1篇

一是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一季度环境市场释放相对放缓,进入二季度,水务、垃圾、环卫等项目释放加速回暖。以环卫市场为例,疫情后国家对环境卫生要求提升,加之多个城市对垃圾分类提出硬性要求,环卫市场受益明显,服务内容及范围亦持续提升。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1-4月中标年化合同金额超200亿,为历年最高。与此同时,环卫项目趋向一体化、集约化,如合同额超过10亿的项目超过10起,5月,合同额达78亿的历年最大项目出现,这些项目对企业规模和运营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二是产业整体趋向区域化、系统化工程。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以及相关政策的发布,水务市场进一步向长江、黄河等系统治理工程倾斜。固废行业,“无废城市”推行加速固废企业的全产业链布局。

三是产业竞争门槛进一步提升。传统重资产企业的利润空间后移,“以轻带重”成为重资产民企的首选模式,与此同时,提质增效进一步放大技术驱动型企业成长空间。

整体而言,市场空间扩容,产业投资需求扩大。国资民企竞合优势进一步显现。

2020环保行业分析报告 第2篇

根据发达国家经验,环保行业的快速发展普遍发生在国家产业升级阶段,第一次升级出现在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出现在信息化产业升级的八十年代,由美国发起,逐步扩展到日本和欧洲。环保行业的快速发展持续时间大约在 20 年左右,年均增速平均在 20%以上。对比我国行业与经济发展现状,基本可以得出我国环保行业正在步入一个景气不断攀升、持续高速增长的良性发展路径之中。

2020环保行业分析报告 第3篇

这份薪资调研报告汇集了49532个环保人的共同努力,参与调研的小伙伴主要来自环保水圈订阅用户及其朋友圈、112个环保微信社群等环保行业渠道。

非常感谢参与此次调研的所有同行们!

本次调研从环保人的岗位、职级、学历、出生年份、工作年限、所在地域等10个重要维度全面统计了环保人的薪资水平情况。

尽可能真实全面的反映出环保人各岗位的真实薪资水平。

2020环保行业分析报告 第4篇

2018年,以头部民企普遍陷入融资困境为主要表现的产业危机爆发。两年多来,危机影响不断深入,企业层面不断调整,由此带来产业竞争格局和竞争逻辑等方面的变化。

具体表现在:一是上半年逆向混改潮继续。碧水源、国祯环保、铁汉生态、博天环境等头部民企先后出让或计划出让控制权,国有企业在产业头部的势力进一步增强。危机至今,已有20余家民企易主,直接资产交易额度超过200亿。二是已接受驰援的环境企业在国资助力下成功打破融资困境,回血明显,焕发新活力。如清新环境2019年实现经营性净现金流亿元,同比增长。三是2020年注册资本金50亿的江苏省环保集团成立,截止目前,省级环保集团已达20余家,已形成地方环保投资的一股新势力。四是半数央企已进军产业。

综上,国资在产业的引领作用日趋强劲,以国资主导投资、民企专注技术与运营的产业格局进一步形成。

四、政策建议

多数环境企业已复工复产,回归到疫情前的常态化运转水平。鉴于新冠肺炎疫情对于上半年环保行业发展的影响,企业基本维持审慎扩张的态度,实行较为稳健保守的发展策略。预期垃圾分类及终端焚烧处置、医疗废物处理、污水处理等多个环保领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受新冠疫情影响的短期阶段,针对性政策建议如下:

1.政府应付账款兑付延期现象依然较为突出,同时,城市环境设施按照特许协议规定的环境基础设施调价周期可能出现滞后。建议地方政府等主管部门尽可能按计划做好供水水价调整等工作,及时足额拨付应付供水企业的水费,补贴补偿款等;及时足额地拨付应付污水厂运营企业的污水处理服务费。

2.疫情防控期间,政府对于环保安全等方面监管更为严格,随着企业环保投入、安全防护投入增加,如污水厂全流程消毒系统的配备强化,会导致企业直接运营成本升高,经营难度加大,中小企业将面临较大困境。建议对于防控疫情发生的捐款、应急物资采购等企业支出科目,能够制定实施相关税收优惠策略和方案。

长期性的政策建议如下:

1.《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增值税优惠目录》的通知(财税78号文),违反税收、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受到处罚(警告或单次1万元以下罚款除外)的,自处罚决定下达的次月起36个月内,不得享受优惠退税。但《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的超标最低罚款起点为10万元,因此超标实际面临的直接经济损失十分巨大,一些盈利能力较弱的企业不得不宣告破产。针对优惠税收政策执行不统一等问题,建议对优惠政策出台更清晰的说明,减少因人为理解不同造成执行不一。

针对污水厂进水超标的有关执法和处罚的详细细则,使得地方环境政策执行更清晰。明确主管部门和污水处理厂各自职责与义务,建立“厂-网-站”一体化的公用平台和污水处理厂事项报告与事故应急制度,最大程度地避免地方环境执法部门可能存在的不担当、不作为情况发生。

2.针对进水超过污水处理厂自身能力,导致治理企业的环保责任无限扩大的问题,建议出台针对污水厂进水超标的有关执法和处罚的详细细则,使得地方环境政策执行更清晰。明确主管部门和污水处理厂各自职责与义务,建立“厂-网-站”一体化的公用平台和污水处理厂事项报告与事故应急制度,最大程度地避免地方环境执法部门可能存在的不担当、不作为情况发生。

3. 从国家层面制定吸引长期资本的相关扶持政策,引流多元化资本进入环保行业内,建议重点导入投入周期长的资金来源,并适当提高投资回报率。预期企业项目回款进度将受到影响,但人员工资等刚性支出和固定支出不会大幅减少,企业虽然通过控制缩减支出、追回应收账款等方式维持现金流稳定,但是民营企业面对的融资压力依然较大,应尽可能提供各种融资便利。

4. 污泥的处理处置方式已成为制约污水厂达标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污泥处置的有效解决问题,建议住建和环境主管部门在污泥处置设施上进行总体规划和布局,弥补污水处理短板,合理解决污水处理厂运营企业污泥处置问题,避免因污水处理系统中的污泥浓度过高,导致出水超标风险或处理能力下降的隐患。

2020环保行业分析报告 第5篇

近两年,不少头部民企或主动或被动通过易主等方式走出了危机,但民企普遍的融资困境并没有根本缓解,这次疫情更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经营困难。

疫情过后,国家和各省通过多项政策促进民企融资,但民企的获得感并不相同,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依然存在。一是金融方面,整体是“宽货币、紧信用”原则,为免责,金融机构依然对民企存在歧视性行为。一季度银行放贷规模比同期确实有所增加,但大多数贷款仍被央企、国企获得。二则,民企融资贵问题仍然存在,如某央企,其融资利率为4%,而某民企在被央企收购前的综合利率为11%。

2020环保行业分析报告 第6篇

一季度,疫情爆发,环保行业直接运营成本增加。表现在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的城市环境设施和环卫服务项目成本激增,全国其它省市项目成本也普遍上升。

具体包括三方面:一是停工停产造成市场供给少,药剂等原辅料价格上涨,如湖北某污水处理厂,次氯、乙酸钠等生产药剂吨涨幅翻番。二是因疫情防控需要,企业增加消毒杀菌药剂、防疫物资等投放量。三是采购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增加生产成本,发放加班补贴增加人工成本。

进入二季度,疫情得到有效遏制,消毒药剂等原材料运输成本所有回落,紧缺现象得以缓解,但疫情导致的劳务费用及原材料费用上涨依然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而且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全国公共卫生要求整体提高,污水、垃圾以及环卫等环境服务标准也将随之提高,企业的相应投入也在进一步加大。

三、疫情之后的产业特征

疫情之后,产业复产复工加速,新政策不断加持,产业呈现以下特征: